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wù睡醒)寐(mèi睡著)恒一,覺(本覺)明(妙明真心)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1]。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完全)罔(wǎng沒有)陳習,唯一精真[2]。生滅根元[3],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完全)殫(dān盡)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元由)緒(頭緒),見同生基[4],猶如野馬[5],熠熠清擾[6],為浮根塵[7],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8],一澄元習[9],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1] 前塵影事:前塵,現前五塵。影事,謝落之影,即法塵,因法塵依想陰為體,想陰既盡,法塵便無所依,現前五塵再也無法成就謝落影像之事。
[2] 精真:識精真體,即是第八本識,非究竟也。
[3] 生滅根元:即第八識中所含的七識種子。以有微細生滅為行陰根本,所有生滅皆由此流出。
[4] 同生基:即同分之生死基礎,指行陰,乃七識種子,此是生滅根元。
[5] 野馬:即田間游氣,佛經中多稱為陽焰。
[6] 熠yì熠清擾:微光閃爍,輕清擾動。比喻行陰之幽隱微細動相。
[7] 浮根塵:浮根四塵所成之根身。
[8] 熠熠元性,性入元澄:熠熠生滅之根元體性,即第七識,其性入于本元澄凈的第八識。
[9] 一澄元習:一旦澄清,則第七識本元之種子習氣。
阿難當知:是(這個)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1],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2]。于本類中[3],生(生滅)元(根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4]。于圓(圓遍擾動)元(根元)中,起計度者[5],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1] 凝明正心:定心不動,覺照圓明,保持正受之心。
[2] 窮生類本:窮究眾生十二種類生滅的根元。
[3] 于本類中:于十二根本類別的眾生之中。
[4]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于定中觀察行陰這個幽隱輕清、圓遍十二類眾生的擾動根元。
[5] 起計度者: 起念計度,執為究竟。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1],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2],死此生彼,只見眾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1] 生機全破:生機,生滅之樞機,即行陰。破,即顯露。
[2] 業流灣環:業行遷流,灣轉回環。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于生(眾生),既見其根(八萬劫前的根源),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hú)從來白,人天本豎(直立),畜生本橫(橫行),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1]。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2]。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1] 無復改移:靈耀大師云:“是人既觀八萬劫,則自身必歷諸道,他人亦然。經但云色相無殊,非云人死必為人也。”
[2] 皆本無因:詳推八萬劫前,皆本無因而生,以此判定八萬劫后,末亦無因而斷滅,無復因果。又溫陵大師、藕益大師等認為本字可能是末字之訛傳。
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相續不斷)擾動元。于圓(圓遍)常(相續)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圓遍)常(常住)論。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1],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遂計心境二性)以為常(圓遍常住)。
[1] 窮心境性,二處無因:窮究行陰心境二性,以求其生滅的本元,窮至無所見處,則謂心境二處無因自有。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1],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2],不曾散失,計(遂計四大之性)以為常。
[1] 窮四大元,四性常住:窮究內外四大的根元,究至所見之極,都只見一切萬法皆從四大和合中來,遂計四大之性本來常住。
[2] 所有生滅,咸皆體恒:所有生滅萬法,咸皆恒以四大為體。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1]、末那[2]、執受[3],心(八識)意(七識)識(六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4]。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5],計以為常。
[1] 六根:這里指六根中所具之六識。
[2] 末那:末那識,即第七識。
[3] 執受:執受根身、器界、種子之阿賴耶識,即第八識。對第八識窮乃許窮,徹固未徹。
[4] 性常恒故:窮至無所覺處,不覺生滅,妄計其性恒常不變,不知其為行陰相續之故。
[5] 窮不失性:窮究此循環不失之性。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1],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妄心)所度,計(遂計行陰)以為常。
[1] 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理,生滅根元,即行陰。此人既盡想陰之根元,便誤以為生滅根元的行陰自然更無流止運轉。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半)無常,一分常論。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1],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1] 觀妙明心:觀行陰幽清常擾動元,以為即是妙明真心。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1],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2],名究竟常。
[1] 見劫壞處:見三禪以下終為火、水、風三災所壞處。
[2] 劫不壞處:四禪以上三災所不能壞處。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分位[1]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1] 分位:劃分的區間或地位。
一者,是人心計生(十二類眾生)元(生滅根元),流(遷流)用(業用)不息。計過未者[1],名為有邊。計相續心[2],名為無邊。
[1] 計過未者:計過去已滅,計未來未至,有一定的邊際相。
[2] 計相續心:計現在相續心,念念無從間斷。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1],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zēng竟)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1] 計我遍知:觀己行陰,執為真我,遂計我能周遍了知。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1]。以其所見[2],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判定)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1] 窮行陰空:以定力窮研,欲求使行陰空。
[2] 以其所見:在定中覺得行陰滅,出定后覺得行陰生,不知是定功沒有到家,今以其所見。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1],遍計虛論[2]。
[1] 不死矯亂:外道以無想天為不死天。外道宣稱,一生不亂答疑問死后就可以生到無想天,因此外道對于提問慣于以不定或秘密的語言回答。佛法認為這是真正的矯亂。矯亂,就是混淆道理,把人弄糊涂。
[2] 遍計虛論:邪分別性,名為遍計;都無實義,名為虛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1],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2],名之為生。不見見處[3],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4],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5]。互互亡處,名之為無[6]。以理都觀,用心別見[7]。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8]。
[1] 觀變化元:因想盡行現,進觀行陰,以其為一切變化之根元。
[2] 見所見處:八萬劫內,能見所見處,似有眾生生。
[3] 不見見處:八萬劫外,不見如前所見處,似是眾生滅。
[4] 中所離處:前后相續中間,相離之間隙處。
[5]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因觀眾生各自生處,以生為有,故遂名為有。
[6] 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互,彼此。互互,即各自。因觀眾生各自滅處,以滅為無,故遂名為無。
[7] 以理都觀,用心別見:都,總。雖以行陰之理總觀,但因用心不同而有差別之見。
[8] 遺失章句:遺失章句義理,無所適從。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行陰當前之心),互互無[1]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
[1] 互互無:即念念滅相。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1]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無所言說。
[1]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qí同歧,不相同)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1]。
[1] 無容窮詰:容,讓,允許。沒有辦法讓別人窮究詰問。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無盡流[1],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后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堅固)身(色身),云色是我。或見我(我性)圓(圓融),含遍國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2],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行陰)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3]。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并驅,各不相觸(抵觸)。
[1] 無盡流:行陰相續無盡,遷流不息。
[2] 或彼前緣,隨我回復:或彼前緣,即眼前之色。隨我回復,隨我回旋往復,即隨我運用。
[3] 有十六相:此段前面色陰有四種我為四相,受陰、想陰、行陰也一樣,四乘四共十六相。
由此計度,死后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后有相,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1],是人墜入,死后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依)。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2],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有質礙的身心)現前,猶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jiào),死后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3]。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1] 生計度者:生心計度,謂三陰先有而今已滅無,以此類推行陰現在雖有,但將來亦應滅無,死后終歸斷滅。
[2] 生理:能生之理,即行陰。
[3] 八無相:色、受、想、行每一陰生前、死后都呈無相,共成八種無相。
由此計度,死后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后無相,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行(行陰)存中,兼受想滅[1],雙計有無[2],自體相破[3],是人墜入,死后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見行陰)有非有。行遷流內,觀(觀色、受、想三陰)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4],隨得一緣(所緣之陰),皆言死后,有相無相。又計諸行(這里通指萬法,非獨行陰),性遷訛[5]故,心發通(邪通)悟(邪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1] 兼受想滅:兼色、受、想已滅。
[2] 雙計有無:于行陰存計有,于色、受、想已滅計無。
[3] 自體相破:以行陰之有破前三之無,以前三之無破行陰之有。
[4] 八俱非相:色、受、想、行四陰有、無俱非,共成八種俱非相。
[5] 遷訛:遷變淆訛,有既非有,無亦非無。
由此計度,死后俱非,后際昏瞢,無可道故[1],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后俱非,心顛倒論。
[1] 后際昏瞢měng,無可道故:之后必然糊涂,因為說有不行,說無也不行,無可說故。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后后無[1],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2]。或計身滅[3],或欲盡滅[4],或苦盡滅[5],或極樂滅[6],或極舍滅[7]。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
[1] 后后無:即見行陰念念滅處。
[2] 七斷滅論:七際眾生死后斷滅論。七際,即四大洲、六欲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和四空天,共七際。
[3] 身滅:四大洲及六欲天的眾生,身死歸于斷滅。
[4] 欲盡滅:初禪欲盡,天報受畢,歸于斷滅。
[5] 苦盡滅:二禪苦盡,天報受畢,歸于斷滅。
[6] 極樂滅:三禪極樂,天報受畢,歸于斷滅。
[7] 極舍滅:四禪極舍苦樂及四空雙舍心色,報盡歸于斷滅。
由此計度,死后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后斷滅,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后后有[1],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2]。或以欲界[3],為正轉依[4],觀見圓明[5],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6]故。迷有漏(流失、漏泄之意,又為煩惱的別名)天,作無為[7]解,五處安隱(yǐn用同穩),為勝凈依[8],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五處)現(現證)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1] 于后后有,生計度者:后后有,即見行陰念念生處。觀見行陰念念相續,生心計度當有實果必不滅無。
[2] 五涅槃論:外道以為住于欲界六天和色界四禪天即為涅槃處。六欲天合為一處,四禪天則分開計算,共成五種涅槃論。
[3] 欲界:指六欲天。
[4] 為正轉依:妄計為涅槃之境。因涅槃乃佛教轉生死依涅槃之號也。
[5] 觀見圓明:以天眼觀見六欲諸天,天光圓明,清凈莊嚴。
[6] 不受輪回生滅性:自計三災不到,所以不受輪回生滅性。
[7] 無為:無為涅槃。
[8] 為勝凈依:為最勝清凈之依處,即涅槃之境。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圣,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后,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于無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祈求速證),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凈標指[1]。
[1] 清凈標指:清凈妙法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