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閨秀正始集
顧太清,字子春,漢軍人,多羅貝勒奕繪側室,著有《子春集》。按貝勒別號幻園居士,工詩好學,尤精內典。(惲珠)
名媛詩話
滿洲西林太清(春),宗室奕太素貝勒繼室,將軍載釗、載初之母,著有《天游閣詩稿》。才氣橫溢,揮筆立成,待人誠信,無驕矜習氣。吾入都,晤于云林處,蒙其刮目傾心,遂訂交焉。則詩有“巾幗英雄異俗流,江南江北任遨游。蕭條行李春明路,半載新詩半載愁”之句。此后倡和,皆即席揮毫,不待銅缽聲終,俱已脫稿。《天游閣集》中詩作,全以神行,絕不拘拘繩墨。《題畫桃花》云:“柳半垂條草半芽,輕寒輕暖欲烘霞。瑤池自有三千歲,錯被人呼薄命花。”《中秋寄仲兄》云:“茫茫四海少朋儔,應似東坡念子由。今歲秋來寒特早,西風和淚寄羊裘。”《題桃源圖》云:“一棹春波去路深,夕陽又下碧山岑。重來縱有漁郎問,滿澗桃花無處尋。”《自題梅花》云:“風帷小影抱寒梅,忽訝低枝近水開。不許飛花驚鶴夢,月明人逐暗香來。”《游山歸答六女叔文》云:“十二十三偏落雨,月明十五漲溪流。貪看秋色歸來晚,竟作南山十日留。”《雨后游敬業湖》云:“一泓積水繞靈祠,荷葉荷花香滿池。稽首潮音觀自在,莫教花葉兩離披。”(原注:湖上有祠曰“匯通”,有閣曰“潮音普覺”。)“雨后湖光事事幽,綠楊風軟似清秋。永天闊處荷花少,照見當年帝子樓。”(原注:湖南岸臨莊敬公主妝樓。)佳句如《瓠□(婁+瓜)》云:“長柄幾經勞畫手,細腰不待減宮廚。”《次夫子兒示原韻》云“下愚富貴萌驕念,上善工夫好讀書。”《經先塋有感》云:“大字已無書屋匾(原注:丙舍有先文端公書‘雙藤書屋’),長松半隱墓門墻。”《祝夫子四十壽》云:“萬言詩句垂千古,一氣洪濛合大鈞。”《送釗兒往完縣勘地》云:“飽看山水多加飯,乍歷程途要早眠。”《海淀車中口占》云:“一條官路朝初散,五月新蜩耳乍明。”《雨中用清悶閣韻》云:“野卉短垣紛落瓣,瓦盆積水小生波。”《夢中得句》云:“種桑未必能供繭,樹蕙無非暫養心。”太清詩結句最峭。如《寒江》:“最憶富春灘上客,一竿無恙老羊裘。”《秋柳》云:“難禁最是瀟瀟雨,冷到紅闌第幾橋。”妹霞仙(旭)有《延青草閣詩草》。壬寅上巳后七日,太清集同人賞海棠,前數日狂風大作,園中花已零落,諸君即分詠盆中海棠。霞仙是日未到,次日寄四詩至,頗堪壓倒元白。
太清之倚聲,有《東海漁歌》四卷,巧思慧想,出人意外。《惜分釵 詠空沖》云:“春將至,睛天氣,消閑坐看兒童戲。借天風,鼓其中,結彩為繩,截竹為筒。空!空! 人間事,觀愚智,大都制器存深意。理無窮,事無終,實則能嗚,虛則能容。沖!沖!”《浪淘沙 春日同夫子慈溪紀游》云:“花木自成蹊,春與人宜。清流荇藻蕩參差。小鳥避人棲不定,撲亂楊枝。 歸騎踏香泥,山影沈西。鴛鴦沖破碧煙飛。三十六雙花樣好,同浴清溪。”《醉翁操 題云林湖月沁琴圖》云:“悠然,長天,澄淵。渺湖煙,無邊,清輝悵望兮嬋娟。有美兮飛仙,悄無言。揚袖促鳴弦,照垂楊素蟾影偏。 羨君志在,流水高山。問君此際,心共山閑水閑。云自行而天寬,月自明而露漙,新聲和且圓。輕徽徐徐彈,法曲散人間,夜深香靄非麝蘭。”《南柯子 山行》云:“絺綌生涼意,層輿緩緩游。連林梨棗綴枝頭。幾處背陰籬落掛牽牛。 遠岫云初斂,斜陽雨乍收。牧蹤樵徑漸深幽。昨夜驟添溪水軟繞村流。”《早春怨 春夜》云:“楊柳風斜,黃昏人靜,睡穩棲鴉。短燭燒殘,長更坐盡,小篆添些。 紅樓不閉窗紗,被一縷、春痕暗遮。澹澹輕煙,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已亥秋,余與太清、屏山、云林、伯芳結“秋江吟社”,初集“牽牛花”,用《鵲橋仙》調。太清結句云:“枉將名字列天星,任塵世、相思不管。”云林云:“金風玉器夕逢秋,也不見、花開并蒂。”蓋二人已賦悼亡也。余后半闋云:“花擎翠盞,藤垂金縷,消受早涼如水。紅閨兒女問芳名,含笑向、渡河星指。”虛白老人大為稱賞。(沈善寶)
天咫偶聞
八旗人才,國初最盛,乾嘉而后已少遜矣。余思輯刻八旗人著述,曾記書目一紙,閨秀著作內有顧太清《子春集》。
太平湖在內城西南隅角樓下,太平街之極西也。平流十頃,地疑興慶之宮;高柳數章,人誤曲江之苑。當夕陽銜堞,水影涵樓,上下都作胭脂色,尤令過者流連不能去。其北即醇邸故府。(震鈞)
棲霞閣野乘
奕繪號太素,為榮恪郡王綿億之子,封貝勒,有《明善堂集》。側福晉即太清西林春,著《天游閣集》者也。太清姓顧,吳門人,才色雙絕。貝勒性愛才,座客常滿。其管宗人府時,龔定庵為宗人府主事,常以白事詣邸中,貝勒愛其才,尊為上賓,由是得出入府第,與太清唱和。太清嘗與貝勒雪中并轡游西山,作內家裝,于馬上撥鐵琵琶,手白如玉,見者咸謂王嬙重生。又貝勒所作詞名《西山樵唱》,太清詞名《東海漁歌》。(孫靜庵)
紫藤館詩草
《哭硯》云:余家有羅紋硯,乃本生顯妣愛新覺羅伯夫人之所遺。……硯乃匳中物也。方四寸有余,青質白紋,背有銘二。其太素道人,乃先外祖多羅只勒諱奕繪;太清道人,外祖母西林夫人也。硯在余家六十余年,乃于宣統元年六月初十日黃昏時,為奴子祥兒失手墜地,傷其一角,聲如細磁,脆如玻璃。余聞之痛惜己極,不覺自批己之頰曰:“此非奴之過也。”因作詩以哭之。(自注:外祖母性西林覺羅,鄂文端公之族人,幼育于姑母顧氏家,故又姓顧。)詩云:“嗚呼硯兮,與君不永終兮。實吾母之所賜兮,其傷心為何如兮。硯兮硯兮,予終身不能釋然矣。”(敦禮臣)
書太清事
太素貝勒(奕繪),榮純親王(永琪)之孫也。風流文采,結識名流。側室顧太清氏,才華絕世,所為詞曰《東海漁歌》,與貝勒之《西山樵唱》,取名對偶。閨房韻事,堪媲趙管。乃世傳龔定庵自珍事,多涉及之。且有舉定庵詩詞以證之者,撲朔迷離,語殊無據。定庵文人,狂放不羈,或其幻想偶寄,因成蜚語。市虎三人,流為掌故。遂使一代詞人,蒙誣地下。其與易安居士相同,不僅才華已也。至其身世,尤傳說紛紜,或言鐵嶺,或謂吳越,莫衷一是。而其所以名西林春,知者尤鮮。蓋太清本鄂文端公(爾泰)曾孫女,西林覺羅氏。幼經變故,養于顧氏。顧氏為榮邸之包衣人,遂被選為側輻晉。及貝勒卒后,撫孤成立。楊鑒資姻叔(名涑,雪橋老人鍾義哲嗣)云:“某公髫齡曾親見之。于同末光初之際,時已垂老。”則大歸之說,荒誕不經,當無辯也。甲子后,雪橋老人始聞其始末于貝勒后人恒公名煦者,與世傳不同如此,可謂信而有徵。今墓在西山南谷,附于太素貝勒園寢。其署復姓西林,名春,正復姓之一證也。(載《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補白。曼殊啟功)
雪橋詩話
潘紱庭先生《贈子章貝勒奕繪》云:“昨承高軒過,今登大雅堂。詩宗韓吏部,篆學蔡中郎。愛士論真品,觀書味古香。玉臺仙眷屬,韻事共流芳。”謂太清夫人工詩畫也。太清顧氏,字子春,有集。貝勒為榮純親王孫。榮府嘗自制真松煙墨,光黑迥異徽制。姚文僖詩:“榮王好古法古制,支竈爇松成麝氣。千槌萬杵苦費功,工多質良自矜貴。持磨古硯昵相受,濃不增膠清自黝。含睛點漆妙各臻,元烏玉金世稀有。”(楊鍾義)
清詞玉屑
龔定庵識太素貝勒,因得與太清以詩唱和。其詩所謂“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者,世遂有窺簾贈枕之疑。固不足按。
太清春,吳人,侍太素為側室。每相從,并轡游西山,多倡隨之什。而其集罕傳,十年前于友人處見有《東海漁歌》、《西山樵唱》合刊,審為近人所得鈔本。
太清又善畫,近見夏閏庵藏其《杏花小幀》。蓋道光丁酉八月追憶山南野渡杏花而作,春明詞侶各有題詠。(郭則沄)
知寒軒談薈
蟄云所述:顧太清詞,蓋采自《東海漁歌》,詞家況夔笙刊行本也。余曩居連島,與六橋都護三多時共往還,都護以佑孚齋王孫“乘槎載妓圖”見示,中有太清手題《齊天樂》一闋,為《漁歌》集內所未裁。
太清姓顧氏,或謂顧八代之裔,或稱江南顧氏,皆非也。嘗讀敦禮臣觀察《紫藤館詩鈔》,其《哭硯》詩序云,余家有羅紋硯二,乃本生顯妣愛新覺羅伯夫人所遺,實匲中物也。背有銘,一書太素道人,為先外祖多羅貝勒諱奕繪;一署太清道人,則外祖母為西林夫人也。又注云:外祖母姓西林覺羅,鄂文端公之族人,幼育于姑母顧氏家,故又姓顧。鄉人楊子勤太守跋其圖云:老人為西林鄂文端公曾孫女,寄食于顧氏,顧為榮邸侍衛,因被選為幻園貝勒側福晉。紀鵬上公貝勒玄孫,嘗與同直行朝,言之甚悉云云。幻園,奕繪字也。據此,紀鵬上公、禮臣觀察俱系貝勒內外孫輩,其言自當可信。所謂顧姓者,固決非江南顧氏;若顧文端公之裔,則其氏為伊爾根覺羅,又焉得稱西林族望哉?貝勒薨后,太清頗為家人所厄,以太福晉命出邸,賃居于西城養馬營。余居養馬營逾三十年,迄莫知太清遺宅所在,亦憾事也。(郭則沄)
晚晴簃詩匯
貝勒奕繪,字子章,號幻園,又號太素道人,榮純親王永琪孫。詩話云:幻園斐然著述才,嘗撰《子章子》,未刊行。側室顧春太清,雅善詩詞,嘗相酬唱,極閨門之樂。卷八
顧太清,字子春,漠軍旗人,多羅貝勒奕繪側室,有《天游閣集》。詩話云: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語。臨桂況夔笙舍人周頤,于光緒已丑得《天游閣詩》寫本,其詞名《東海漁歌》,夔笙初未求得。宣統已酉,黃陂陳士可毅得詩五卷,缺第四卷;詞四卷,缺第二卷。詩在四十前,多偕游之作。及稱未亡,家難旋起,攜子女移居邸外,有詩紀事。嗣是撫孤感逝,涉筆皆哀。其《論陳云伯詩》有云“綺語永沈黑暗獄”,端嚴可想。詩注述南谷墓廬事云:“主人皆有詩,載《明善堂流水編》第十五卷。太清有《金縷曲》(為阮相國題宋本《金石錄》),共后半云:“南渡君臣荒唐甚,誰寫亂離懷抱。抱遺憾、訛言顛倒。賴有先生為昭雪,算生年、特紀伊人老。”自注:“相傳易安改適事,相國及靜春居劉夫人辯之最詳”云云。仁和吳伯宛謂:“才嬡不幸,大抵如斯,異代相憐,端在同病。”《松鄰遺集》有《天游閣詩 集詞集宋詞選跋》卷一八八(徐世昌)
骨董瑣記
“雙溪垂釣圖”,道光癸巳,費小樓為孫子琴作。題詠甚多,有宗室奕繪題一律云:“少年曾釣雙溪水,一住西湖二十年。年時一去不復返,雙溪之水流依然。垂垂楊柳圖中見,緩緩歸期夢里傳。得意莫生鄉國感,為君三復帝京篇。”款署“為孫子琴妹丈題句,效黃鶴樓題。太素道人奕繪。”下鈐“太素道人”及“子章”兩印。引首曰“幻園”。又西林春題《漁家樂》云:“垂柳西風吹不起,一竿閑釣雙溪水。濠上高懷差可擬,煙光里,必有金鱗鯉。 智者從來無彼此,溪山住處皆堪止。打點琴書游帝里,隨緣耳,神仙眷屬誰如子。”款署“奉題子琴妹丈清照,西林春”。鈐二印,曰“太清之印”,曰“西林春印”。引首印曰“天游”。卷七(鄧之誠)
骨董瑣記三記
奕繪、太清春合題《黃慎山水冊子》。(以下引詩略)
道光十四年甲午,太素道人次韻。印章曰“奕繪”,朱白文;曰“奕繪之印”,白文;曰“子章子”,白文。甲午上元同次黃子韻。印章曰“臣清之印”,白文;曰“清吟”、曰“長生”,朱文。考《玉牒》第五冊,榮親王下貝勒奕繪媵妾顧氏。顧文真(按:真,可能為“星”字之誤。)之女,疑王府包衣也。卷三(鄧之誠)
近詞叢話
太清兩林春,姓顧氏,蘇州人。才色雙絕,為貝勒奕繪之側幅晉,有《天游閣集》。所作詞名《東海漁歌》,茲錄其三闋焉。慈溪記游調寄《浪淘沙》云(詞文略),山行調寄《南柯子》云(詞文略),春夜調寄《早春怨》云(詞文略)。太清嘗與貝勒雪中并轡游西山,作內家妝束,披紅斗篷,于馬上撥鐵琵琶,手潔白如玉,見者咸謂為王嬙重生也。
或曰龔定庵嘗通殷勤于太清,事為貝勒所知,大怒,立逼太清歸,而索龔于客邸,將殺之,龔孑身逃以免。然其事末可盡信。(徐珂)
玉棲述雅
閨秀詞,心思致密,往往賦物擅長。詞題尤有絕韻者。西林顧太清春《東海漁歌 定風波》序云:“古春軒老人有《消夏集》,徵詠夜來香,鸚哥紉素馨以為架,蓋云林手制也。”歇拍云:“閑向綠槐陰里掛,長夏。悄無人處一聲蟬。”此則以意境勝,無庸刻畫為工也。(況周頤)
蘭云菱寢樓筆記
曩閱某詞話云:本朝鐵嶺人詞,“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直窺北宋堂奧。太清春《天游閣詩》寫本,歲已丑余得于廠肆地攤。詞名《東海漁歌》,求之十年不可得,僅從沈善寶(錢塘人,武凌云繼室,有《鴻雪樓詞》。)《閨秀詞話》中得見五闋,錄其四如左。憶與半塘同官京師時,以不得漁樵二歌為恨事,朱希真《樵歌》及《東海漁歌》也。余出都后,半塘竟得《樵歌》付梓,而《漁歌》至今杳然。就令它日得之,安能起半塘與共賞會耶!此余所為有椎琴之痛也。(況周頤)
小三吾亭詞話
幼遐論詞,嘗以不得見漁樵二歌為恨,謂朱希真《樵歌》及顧春《東海漁歌》也。顧春字太清,為貝勒奕繪側室。論滿洲人詞者,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語。去夏余從后齋將軍假得《明善堂詩》,曾刺取太清春遺事,賦六絕句。今年乃得見《東海漁歌》(凡四卷,缺第二卷),惜幼遐客死揚州,不獲共欣賞也。(冒廣生)
孽海花閑話
定庵集中,《憶太平湖之丁香花》云:“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憶北方獅子貓》云:“故侯門第歌鐘歇,猶辦晨餐二寸魚。”確為太清作,然亦不過遐想。宣統初,作者作此書時,鄧秋枚借余所評太清《天游閣集》,于神州國光社出版,內載余因見太素集《上元侍宴》詩自注有“邸西為太平湖,邸東為太平街”語,賦詩云(見后,略)。不意作者拾掇入書,唐突至此,我當墮拔舌地獄矣。(胃廣生)
心史叢刊三集
《丁香花》云:高宗第五子榮純親王,瑜貴妃所生,子綿億降襲郡王,是為榮恪郡王。恪王子即奕繪貝勒。蓋自榮邸受封,至此三世,此亦當時一榮國府也。貝勒篤好風雅,著有《明善堂集》,自號太素道人,又號幻園居士,名奕繪。《太清集》有與子章聯句詩,子章疑為太素之字。生于嘉慶四年已未,至嘉慶乙亥、丙子間,恪王薨,貝勒襲爵,時年十七八。道光五年乙酉秋,授散秩大臣,時年二十七。明年丙戌,管理宗學。十年庚寅秋,管理御書處及武英殿修書處。是年冬,授正白旗漢軍都統,時年三十二。至十五年乙未罷官,專意享閑散之福,時年三十七。又三年為道光十八年戊戌,年四十而卒。
貝勒生長富貴,酷嗜吟詠,所著《明善堂集》,內分詩詞兩種,詩曰《流水編》,詞曰《南谷樵唱》。有側室曰顧太清,名春,字子春,號曰太清。蓋與太素為偶,世常稱之曰太清春。太清工詞翰,篇什為世所寶。世之愛重太清,什伯于太素也。昔王幼遐侍御,畢生專力于詞,論詞至滿洲人,常曰:“滿洲詞人,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而已。”太清常自舉其族望曰西林,自署名曰太清西林春。其姓顧,乃見之惲珠所選《國朝閨秀正始集》,集有《顧子春小傳》。顧詩集名《子春集》,今傳刻之本名《天游閣集》,蓋與《正始集》所截不侔。意當時《太清集》尚來定今名也,抑太清尚有詞集名《東海漁歌》,或總名為《子春集》,而詩稱《天游閣》,詞稱《東海漁歌》耳。
《東海漁歌》與《南谷樵唱》相配,亦即太清配太素之意,想見閨房唱和韻事。然南谷乃貝勒自營之佳城,別墅存焉。取名詞集,乃實有其地。太清專就對偶求之,以東海對南谷,以漁歌對樵唱,意惟以示其唱隨之雅與好合之致焉耳。太清后亦從葬南谷。冒鶴亭《太清遺事詩》有云:“太平湖畔太平街,南谷春深葬夜來。人是傾城姓傾國,丁香花發一低徊。”是詩首句言其生時之邸;第二句言其死后之葬地;三句上半言其貌,下半取再顧傾人國之意,關合其姓;四句乃掀然**,為人間一宗公案。此余之所以有此篇之作,冀為昔人白其食射以留名士美人之真相者也。(孟森)
丁香花按語
按:冒君于報章見此稿,郎來訪,云:《天游閣集》后所引況氏筆記(按:系指況周頤之《蘭云菱寢樓筆記》),實系舊筆。既得《東海漁歌》,后付梓時忘未刪除。又《漁歌》所闕第二卷,近又得之,補印入集,板存西泠印社云云。至太清事跡,冒君謂“無以難我,然終信其舊聞為不誤,并非由己始倡此言。”《丁香花》詩以“縞衣人”三字,指為定公眷屬,冒君謂“用詩語為解,會意甚正當,故無可非難。”至“長安俊物”一語,當時本關合定公詩,語甚含蓄,經仆揭山,遂爾遼露,言次若有微慍也。定公與太清事,今京師士大夫多爭其確者,如羅癭公之流是已。存此與世人永久質之。一時喜新好異之談,固未能以此折其雅興耳。(孟森)
清代名人傳咯
奕繪(字子章,號太素道人、幻園居士),一七九九年二月二十日——一八三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宗室,詩人,高宗皇帝的曾孫。他的祖父永琪(號筠亭,謚純,一七四一——一七六六),是高宗的第五子,一七六五年封榮親王。其父綿億(謚恪,一七**——一八一五),成年時于一七八四年封為貝勒,一七九九年晉為榮郡王。奕繪一八一五年襲貝勒。他學識淵博,尤擅長書法,精于古玩鑒賞,并通曉建筑設計,但以他的詩最負盛名。他留下一部詩集《流水編》和一部詞集《南谷樵唱》,這兩部集作合稱《陰善堂集》或《子章子》。他曾任侍衛處協助事務侍衛班領(一八二五——一八三五)并同時兼領數職。他一八三五年致仕,三年后去世。
奕繪納著名女詩人顧太清(字子春,號云槎外史,一七九九—— )為妾,人又稱顧為太清春或西林春。她出身于**或是旗人家庭仍是懸案。她不僅能詩,兼擅繪畫,并收藏藝術品。她和奕繪在一起生活美滿,生有七個孩子(按:實為三男二女共五個孩子)。奕繪死后,奕繪之子,正室所生的載鈞(死于一八五七年)襲貝子爵。此子與太清不協,因而把她從府中趕出,迫其另租民房。顧太清雖然遭此巨變,仍盡力將子女撫養成人,從而能與各門聯姻。一八七五年她雙目失明,翌年她仍然在世。她何年去世不詳。
顧太清的詞與著名大詞人性德和厲鶚之作齊名。她的詞簡潔動人,用韻奇特,選字豐富多彩。她的詩集名《天游閣集》,七卷。一九一零年冒廣生據一部殘稿(但闕詞集)將此書編為五卷出版(按:實際上只有四卷)。一九一四年他刊出她的一部詞集,題名《東海漁歌》,計四卷(按:實際上只有三卷)。據日本學者鈴木虎雄所記,他看到過《天游閣集》一部手稿,計七卷詩及六卷詞。據說已佚失的《東海漁歌》卷二,已刊于《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一九三三年八月)。這本雜志第二十六頁記載說:根據奕繪的后裔名叫恒煦的說法,顧太清是鄂爾泰的曾孫女,為漢軍旗的顧家所養,奕繪家是顧家所在旗的佐領。前面提到的這本雜志(第二卷第一、二期)刊出奕繪的詞,題名《寫春精舍詞》。這幾首詞據說是來自奕繪的手稿,這本雜志后來的一期(第二卷第四期)刊出據信是顧太清的宵像。
有一則毫無根據的傳聞,大意是說龔自珍與顧太清相愛,傳聞的起因可能是這兩位作者的詩都曾描寫過一叢紫丁香。這叢丁香長在太平湖畔,此湖位于北京內城西南角,而奕繪的府第就在那一帶。這座府第后來歸奕譞所有,后來因此稱為“七爺府”。德宗皇帝就誕生在這里,后來成為民國大學的校舍。(美 恒慕義主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譯)
清代名人軼事——龔定庵
閱近人筆記,載龔與明善堂主人事。按主人名奕繪,號太素,為榮恪郡王綿億之子。封貝勒,著有《明善堂集》。側福晉者,郎太清西林春,著《天游閣集》者也。太清姓顧,吳門人,才色雙絕。貝勒元配妙華夫人歿后,寵專房。貝勒由散秩大臣,管宗人府及御書處,又管武英殿修書處,旋改正白旗漢軍都統。性愛才,座客常滿。其管宗人府時,龔方為宗人府主事,常以白事詣邸中,貝勒愛其才,尊為上賓。由是得出入府第,與太清通殷勤,時相唱和。龔《雜詩》中,所謂“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即指此事。聞太清好著白衣,故云云。太清貌絕美,嘗與貝勒雪中并轡游西山,作內家妝,披紅斗篷,于馬上撥鐵琵琶,手如白玉,見者咸目為王嬙重生。又聞貝勒所作詞名《西山樵唱》,太清詞名《東海漁歌》,當時特取其對偶云。某說部中,見有龔集外詩一首,此詩舊藏蔣劍人家,后歸王紫佺,皆與龔子孝拱相友善,決為龔作無疑。詩云:“未定公劉馬,先宰鄭伯羊。海棠顛未已,獅子吼何狂。楊叛春天曲,藍橋昨夜霜。微云才一抹,佳婿憶秦郎。”又題友人扇一絕云:“女兒公子各風華,爭羨皇都選婚家。三代以來春數點,二南卷里有桃花。”(按:此詩題為《書魏槃仲扇》,見集外未刻詩。)情辭惝恍,他人斷無此思想,無此筆墨也。
定庵以道光十九年,年四十八乞休,二十一年,五十歲歿于丹陽。其歿也,實以暴疾,外間頗有異詞。初定庵官京曹時,常為明善堂主人上客。主人之側福晉西林春太清,慕其才,頗有曖昧事。人謂定庵集中《游仙》諸詩,及詞中《桂殿秋》、《憶瑤姬》、《夢玉人引》諸闋,惝恍迷離,實皆為此事發也。后稍為主人所覺,定庵急引疾歸,而卒不免,蓋主人陰遣客鴆之也。或又謂:定庵晚年,所眷靈簫,實別有所私。定庵一日往靈簫處,適遇其人,因語靈簫與之絕,簫陽諾之,而蹤跡愈密。半歲后,定庵一日又見其人從靈簫家中出,因懷鴆以往,語靈簫,其人倘再至者,即以此藥之。藥方固出禁中,服之不即死,死亦無傷痕可驗也。靈簫受藥,即置酒中以進,定庵飲之,歸即不快,數日遂卒。(葛虛存編)
滿族女詞人顧太清和《東海漁歌》
顧太清,姓西林覺羅氏,是清代有名的大學士鄂爾泰的侄子甘肅巡撫鄂昌的孫女。鄂昌因胡中藻詩鈔獄得罪賜死,家產籍沒,家道中落。鄂昌的兒子鄂實峰以游幕為生,后來移家香山,娶香山富察氏女,生一子二女,長女即太清,本名春,字梅仙,號太清。嚴格說,應當寫作西林春才正確,若用字稱,也應寫作西林太清。至于姓顧是因為太清入為貝勒奕繪側室,呈報宗人府時,假托的姓氏(冒護衛顧文星之女)。這一點連太清的外孫富察敦崇《哭硯詩》注中所稱“外祖母姓西林覺羅氏……幼育于祖母顧氏,故又姓顧”也不對。富察敦崇有意掩沒事實,故意這樣寫。主要目的是當時避忌和鄂昌的關系。所以詞人正確的姓氏、名號和旗分,應寫作:西林春,字梅仙,號太清,滿洲鑲藍旗人。但因為中外沿用“顧太清”之名久而廣泛,也可以寫作:西林春(即顧太清),姓西林覺羅氏,因系鄂昌之裔,改姓顧氏。字梅仙,號太清,常自署名太清春,晚年也自署太清老人椿。
奕繪與太清由詩詞唱和,而互相傾慕,由傾慕到成為夫妻,很經過一番波折。主要是因為太清乃“罪人之后”的關系,受到輿論和家庭的壓力。最后由于二位詞人的沖破一切阻力,才使太清改換姓氏,成為奕繪的側室。
奕繪在清宗室中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他和王引之合編過《康熙字典考證》。他的著作很多,有《子章子》、《妙蓮集》、《集陶集》、《明善堂文集》、《明善堂文集流水編》等,《南谷樵唱》包括在《流水編》中(按:此詞集不包括在《流水編》中,而是《明善堂文集》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又善篆書,在管欽天監事務時,又向西洋傳教士學了拉丁文,家中藏書極富。太清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除了自己已有的學問外,在與奕繪的談論中,得到了很多教益,迅速擴大了知識面。又加奕繪交游很廣,如和阮元、潘世恩、王引之等當代學術界名流都有來往,太清便也和這些人的內眷時相唱和。就是這些外部條件使太清成為清代第一流的女詞人。
太清生于嘉慶四年正月初五日,死于光緒三年十一月初三日,享年七十九歲,凡歷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朝。(金啟孫)
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的書法
……至于傳世的顧太清書跡,遠比有印本的《天游閣集》、《東海漁歌》少得多。見于著錄的太清遺墨,除前引況蕙風所稱的《天游閣集》手稿外,別有:一、清阮元舊藏宋刊《金石錄》,有太清親筆題跋;二、番禺葉恭綽先生所藏宋趙子固畫蘭二幅長卷,有太清題詩;三、清文廷式曾得太清手書《金縷曲 題行有恒堂詩集》稿。諸家著錄雖盛稱太清“楷書秀整”、“書法秀麗”、“書法亦雅靜”云云,然均未能影刊真跡,使人不能見其本真。一九八八年,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為紀念建館三十五周年,曾舉辦館藏書畫展覽,極為罕見的顧太清書法真跡才首次與廣大觀眾見面,并于同年八月由該館編印出版《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建館三十五周年紀念冊》一書,顧太清在道光十七年(按:應為二十七年)丁未( 一八四七年)所書團扇,便收入紀念冊中。這一團扇寫《消寒》詩六首,俱作小行書,筆法清雋美秀。其詩云:(詩文從略)道光丁未夏日,錄舊作《消寒》詩六首,書于紅雨軒北窗,太清西林春。(按:《消寒》詩寫于道光二十二年壬寅,故稱舊作。原為九首,此處所書為六首。)
此為太清四十八歲(按:應為四十九歲)時書,距太素逝世已九年,空寂悲涼境際躍然紙上。在此書件名款下,加鈐“太清”白文印、“西林春”朱文印各一方。筆法醇厚清華,意態安祥雅靜,從晉唐中來而不盡拘于點畫法式,體勢自然,天真煥發,通篇神韻淵永,無琢磨求工之態。似不曾受宋以后人書影響,更無干祿書柔甜俗媚之習。這一書件筆法近龔定庵書風,而以謹重為別致,堪稱為文人書之高者。此件原是葉恭綽先生珍藏品,后歸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其初為鄧之誠(文如)先生故物。原件裱為掛軸,民國初年在鄧家時,曾遍徵題詠。有曾習經、張爾田、崇彝、陳慶、林止、丁傳靖、葉恭綽、冼玉清等人題跋十四事。(王貴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