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十四章》兒童教育心理學 阿德勒作品集

對父母的教育

實踐和勇氣是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品質,無論發生任何情況,我們總有辦法來挽救孩子。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謹慎小心、深思熟慮和理性判斷,以冷靜的頭腦分析可能產生的效果,才能更有把握地取得預期的效果。另外,我們應該遵循一個原則,即教育宜早不宜晚。

善意的合作

這本書是專門為家長和教師而作的。我們并沒有特別區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受父母影響還是教師影響,關鍵在于他們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里的教育并不是指在學校接受的學科教育,而是人格發展的心理教育。盡管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和教師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父母糾正學校教育的錯誤,教師則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但在當今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對孩子的教育,教師負主要責任。這可能是因為家長對新型的教育理念并不敏感,而教師教育孩子是他們的職業責任,也是興趣所在。個體心理學強調學校應該傾注更多的力量來教育孩子,雖然父母的養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進行教育工作時,教師會不可避免地和父母產生矛盾。特別是當教師所糾正的孩子偏差行為正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這樣,父母很容易認為教師是在指責自己的失職。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該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系呢?

教師應該把家長的問題當作一個心理問題來處理。如果家長看到以下的討論,請不要生氣,這里毫無冒犯之意,這種討論只針對那些認識力不足、不夠明智的家長,然而這些家長已經成了教師在做教育工作時一定要面對的對象。

許多教師說過,跟問題兒童的父母打交道要比跟問題兒童本人打交道更加困難。這也說明,教師在和家長打交道時要運用策略和技巧。教師還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家長不必為孩子身上所出現的問題負責任。畢竟,他們并不善于運用專業的教育技巧指導孩子,他們只是按照約定俗成的方法來管教孩子。當他們接到學校的通知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他們覺得像是自己犯了錯一樣。這種感覺也反映了他們的內疚心理,他們應該得到教師富有技巧的對待。教師應該安撫家長的情緒,使他們心平氣和、態度友好。教師也應該向家長表現出善意和幫助的態度,以此得到家長對他們工作的支持。

即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責備家長,我們也不應該這么做。如果我們能讓他們和我們站在統一戰線上,說服他們改變態度與我們合作,用我們倡導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那么,我們的工作就能取到更好的成果。簡單粗暴地否定他們以往的教育方法是起不到作用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力使他們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可能是一夕之間變壞的,總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家長對此并非沒有察覺,他們也會懷疑自己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什么。我們在和家長交流時不能生搬教條。即使是向他們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口吻,而是應該盡可能多地嘗試“或許”“可能”或者“你可以嘗試一下”這樣的句式。即使我們知道他們錯在哪里,怎么糾正,我們也不能貿然提出,以免給他們一種強迫的感覺。

有趣的是,富蘭克林在自傳中也曾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寫到,他的一個朋友認為他太咄咄逼人,于是他給自己定下規矩,絕不正面反駁別人的觀點,也絕不直接肯定自己的觀點。在表達觀點時不允許自己運用“當然”“肯定”等含有絕對意義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我以為”“我覺得”“這可能”等表達句式。當別人的觀點在他看來可能是錯誤的,他也不會直接反駁他的觀點,而是回答說,“他的觀點在有些情況下有其合理之處,不過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在當前這種情況下可能有點不同”等。于是他能更加愉快地和別人進行交談了。

富蘭克林的這一經歷可以說明,盛氣凌人、咄咄逼人的做法是不合時宜和徒勞無益的。生活中不存在適用于所有人的基本定律,規則一旦超出適用范圍,自然會失去效力。我們不能否認,生活中確實需要措辭激烈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體察到那些家長已經心存羞愧并為自己的孩子憂心忡忡,他們將要為自己的問題孩子再次蒙羞的情況,我們就不會對他們疾言厲色。又或者我們認識到,如果沒有家長的合作,我們的教育就一無所成,就算是為了幫助孩子,我們也應該采取富蘭克林的方法。

正面管教

證明自己教育方法的正確性或優越性是沒有意義的,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幫助孩子。在此過程中我們必然會遇到需要我們克服的困難。許多家長聽不進任何建議。他們會感到吃驚或生氣,甚至會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因為教師把他們和他們的孩子置于一種令人不快的境地。這種家長很可能會閉塞視聽,逃避現實。但是他們現在卻被迫去面對現實,這對他們來講確實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由此不難想象,當教師心情急切或者情緒激動地向家長談起孩子的問題時,他們將很難得到家長的支持。甚至有些家長會采取更加極端的行為,他們會對教師大發雷霆,然后轉身離去。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師向家長表明:他們的教育工作少不了家長的配合。然后引導家長的情緒,使他們能夠態度友好、心平氣和地交流。我們不要忘記,很多家長太過墨守成規,自然很難從傳統的束縛中掙脫出來。

例如,如果一個父親十年來都是以嚴詞厲色的方式教育孩子的,那么想讓他在朝夕之間轉換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推測,即使這位父親真的變得態度友好、慈愛起來,他的孩子也不會相信這種改變是真誠的。他會覺得這是父親的一種權宜之計,他要用很長時間才會相信父親的這種轉變是真實的。這種情況在高級知識分子身上也同樣存在。一位任職中學校長的父親習慣性地對自己的兒子橫加批評與指責,幾乎把孩子逼到崩潰的邊緣。這位校長在和我們的談話中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當他回到家以后,他還是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了一番言辭苛刻的說教。他發脾氣是因為孩子表現懶散,一旦孩子做出讓他不滿意的舉動,他就會對孩子大發脾氣,進行嚴厲刻薄的批評。如果在本身就是教育者身份的校長身上都會發生這種情況,那么可想而知,對于那些從小就耳濡目染棍棒教育的人,讓他們轉變態度實在是一件難事。因此,教師在和家長交流時應該運用言辭委婉、富有技巧的方法。

我們不要忘記,棍棒教育在底層社會是非常普遍的。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在學校接受了談話矯正之后,回到家里,等待他們的還有家長的棍棒。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經常要為自己的同一個錯誤受到兩次懲罰,而在我們看來一次懲罰已經足夠。

這種雙重懲罰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假如孩子不得不把自己糟糕的成績單交給父母,他往往會因為害怕受到父母的棍棒教育而在成績單上偽造父母的簽字,或者因為害怕受到學校管理制度的懲罰而逃學。對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我們要結合孩子的處境來考慮孩子的問題。我們要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一意孤行,會產生什么后果?孩子對此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我們有多大的把握,我們的所作所為會給孩子帶來積極有益的影響嗎?孩子有足夠的能力承受我們帶給他的壓力嗎?他真的能夠從中獲得有建設性的收獲嗎?

孩子和成人在困難面前的表現會有所不同。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謹慎行事,在我們試圖重塑孩子的生活模式之前,我們應該以冷靜的頭腦分析可能產生的效果。只有那些在從事兒童教育工作中能夠進行深思熟慮和理性判斷的人,才能更有把握取得預期的效果。實踐和勇氣是教育工作者身上必備的品質,無論發生任何情況,我們總有辦法來挽救孩子。首先,我們應該遵循這條古老卻是大家公認的規則,即教育宜早不宜晚。那些將孩子視為一個整體并將孩子的問題視為整體中的一部分的人,比那些機械地看待孩子的缺點并運用僵硬的模式處理問題的人更能理解和幫助孩子。例如,后者在孩子沒有完成家庭作業的時候,會立刻將情況告訴孩子的家長。

我們正在進入這樣一個時代:新的觀念、方法和理解會在兒童教育領域不斷出現。在科學的指引下,那些陳舊的教育習俗和傳統正在被淘汰。新知識的出現加重了教師的責任,他們也因此對兒童出現的問題了解得更加深入,這同時也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能力去幫助這些孩子。關鍵的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研究一旦脫離了整體的人格,將會變得毫無意義。我們只有將孩子的行為與他的整體人格聯系在一起,才能明白他這個行為的真正意義。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