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兒吐血候∶小兒吐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于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即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
錢乙論補下不同云∶段齋郎子四歲,病嗽,身熱,吐痰數日而咯血。醫以桔梗湯及防己丸治之不愈,其涎上攻,吐喘不止,請錢氏,下褊銀丸一大服(方見痰涎門中),復以補肺散、補脾散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今段氏咯血肺虛,何以下之?曰∶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即虛痿,今涎上潮而吐,當下其涎,若使不吐涎為甚便也。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攻,亦使發搐,故根據法只宜先下痰,后補脾肺,必涎止而吐愈。若先補其肺為逆,先下其痰為順,先下后補為良也。
《嬰童寶鑒》小兒吐血歌∶
血為榮兮氣為衛,二氣相隨無住滯。忽然血動氣來沖,便是妄行忘本位。血隨氣上奔心來,吐出如屠爭忍視。便須服藥好看承,解熱且令根據次第。
《千金》治小兒吐血方。
上用燒蛇蛻皮末,以乳服之。并治重舌。
《千金》又方
上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簡要濟眾》治小兒吐血不止方。
上蒲黃細研。每服半錢,用生地黃汁調下。量兒大小加減進之。
《簡要濟眾》治小兒吐血不止方。
上用黃連一兩,去須,搗為散。每服一錢,水七分,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進之。
《圣惠》治小兒四、五歲以上非時吐血,犀角散方
犀角(屑) 梔子仁 生熟地黃 子芩 紫參 刺薊(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吐血不止,蒲黃散方
蒲黃 亂發(灰。各一分) 伏龍肝(半兩)
上件藥,同研令勻細。不計時候,暖生地黃汁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吐血,心躁煩悶。茜根散方
茜根(半兩) 犀角(屑) 川升麻 川大黃(銼,微炒)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黑豆三十粒,淡竹茹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又方
刺薊(自然汁不限多少)
上件藥取汁一合,暖令溫。不計時候,調下元明粉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
上取生地黃汁一合,暖令溫。調下面塵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又方
上以亂發燒灰,細研。每服以溫水調下一字。張銳《雞峰方》以米飲調下。
《嬰孺》治少小咳唾中有血,款冬湯方
款冬花 干姜 阿膠(炙。各二兩) 吳茱萸(一升) 桂心(五寸) 艾(雞子大) 鯉魚(一條,長一尺二寸)
上研細,酒和置魚肚中,銅器中蒸熟,取汁。大人服一升,小兒一合,以意裁之。
《嬰孺》治少小咳逆,甚者血出鼻衄。豚肺散方
上以豚肺,好酒浸一宿,平旦取,炙干為末。一服一撮飲下。
《嬰孺》治小兒熱病,鼻衄或唾血。升麻湯方
升麻(八分) 淡竹青皮 羚羊角(各五分) 生地黃(七分) 甘草(四分) 芍藥(六分)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一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汁出如漿,衄血、吐血、小便出血,垂死者方。
都梁香 干地(各二兩) 紫菀 桂心 人參 青竹葉 蓯蓉(各一兩)
上為末。酒服方寸匕,日進三服,夜一服,可至二匕。
張渙治小兒內有邪熱,血流散妄行,若氣逆即血隨氣上,或口中吐血,鼻中衄血。紫參散方
紫參 生干地黃 山梔子(各一兩) 刺薊 亂發(各燒灰,一分)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蒲黃 伏龍肝(各細研。一分)
上件都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煎竹茹湯調下。
張銳《雞峰方》治吐血。
上用伏龍肝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張銳《雞峰方》治吐血衄血。
上用白茅花,每服秤一錢,水一盞,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張銳《雞峰》又方
上用新綿燒灰,研細。每服一錢,旋入少粗香,溫酒調下,米飲亦可。
《王氏手集》青金散 治肺嗽,喘息有音及熱搏上焦,血溢妄行,咳唾血出,咽嗌疼痛,煩渴、嘔吐,寒熱休歇,減食羸瘦方。
白芨 青黛(研。各半兩)
上同研勻。每服半錢或一錢,糯米飲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