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辛亥革命與魯迅》跟青年談魯迅 廢名作品集

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屬于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要把中國變成資產階級的共和國。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里告訴我們:“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我們現在個個人懂得毛主席的話,因為我們親眼看見了偉大的革命勝利,受了教育,有了一定的政治知識。可是在辛亥革命當時,道理還在悶葫蘆里。在一開始就認為辛亥革命失敗了的人有,魯迅是其一。為什么失敗?魯迅也只有苦悶,一時沒有找到它的真正原因。

我們已經說過,魯迅留學日本,很有學日本維新的意思。“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毛主席現在這樣向我們發問,可是魯迅當時還正在老老實實用功做學生,不可能懂得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這是一件事情。再一件事,因為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在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中國近代工業開始出現,換句話說,從**戰爭以后,中國社會生長了一個新的階級即工人階級。當時馬克思列寧主義還沒有傳到中國來,魯迅自然不可能考慮到領導階級的問題,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他歸咎于農民以及一般小市民為“愚弱的國民”,懷疑群眾的力量。這便是魯迅失望、苦悶的原因。同時他的革命愛國精神格外加深,可以說他長期處于一種孤獨痛苦的心境當中。他在辛亥革命前兩年回國。他同情辛亥革命,參加了革命團體(光復會),同時他諷刺辛亥革命。這個態度他在日本留學時就表現著。在《朝華夕拾》里面《范愛農》這一篇文章里,他記載著當時在東京的留日學生的情形,當然都是些小資產階級革命知識分子,他自己也在內,聽了徐錫麟被殺的消息,“人心很憤怒”。接著就有這么的句子:“照例還有一個同鄉會,吊烈士,罵滿洲。”分明是諷刺的口吻了,說著“照例”。在同一篇文章里,敘到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他在紹興做教員,會見了東京分別的范愛農,文字并不少,等到言入革命,真是說時遲那時快的樣子,只是這么的兩句:“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魯迅不滿的心情可想而知了。然而魯迅的笑容也確實是可掬的,他接著這樣寫:

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什么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柜是軍械司長……。

他于一九一二年離開紹興,同年往北京,以后長期在北京(直到一九二六年秋被迫南下)。《頭發的故事》是他用小說體裁寫他一九二〇年在北京對雙十節的感慨,我們且抄出這些來:

“我最佩服北京雙十節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這樣一直到夜,——收了旗關門;幾家偶然忘卻的,便掛到第二天的上午。

“他們忘卻了紀念,紀念也忘卻了他們。

“我也是忘卻了紀念的一個人。倘使紀念起來,那第一個雙十節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頭,使我坐立不穩了。

“多少故人的臉,都浮在我眼前。幾個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顆彈丸要了他的性命;幾個少年一擊不中,在監牢里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幾個少年懷著遠志,忽然蹤影全無,連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里過了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里漸漸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紀念這些事。

“我們還是記起一點得意的事來談談罷。”

對于魯迅確是有一件得意的事,便是辛亥革命剪了辮子,便是《頭發的故事》的主題。說他是悲痛也可以,說他是諷刺也可以。

在北洋軍閥時期住過北京的人,對《頭發的故事》所描寫的北京雙十節的情形,雖然文字不多,現實的意義甚大,真只有魯迅一鱗一爪反映出中國社會的面貌了。我們現在所特別注意的,是魯迅對“國民”的態度,也就是魯迅對“中國人”的看法。“中國人”三個字,常常出在魯迅的筆下,在《吶喊》自序里敘述他在日本學醫時看電影的事情,便是這樣敘:“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這便是魯迅在社會科學范圍里頭從生物進化論的觀點看問題。《頭發的故事》里面有一句話把他的意思完全說出來了,這話便是:“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枝毫毛!”我們現在知道,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魯迅說這話的心情是極其沉重的,他要用這話來刺激當時的人,使他們覺悟起來。因此,在這話里面含有他的革命愛國的深心。那篇小說里又說:“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一句話把五色旗的中華民國完全寫出來了。“每〔各〕家大半……踱出一個國民來,”魯迅在這里確是深深地注意他們,希望他們,然而對他們無可奈何!總之魯迅對辛亥革命失望了,他認為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便是“幾個”有“遠志”的人包辦代替,而大多數的中國人“愚”。他并不認為包辦代替是不對的,問題在大多數人的“愚”上。這少數與多數他都是愛的,他自己也在這數目當中,所以說“他們忘卻了紀念,紀念也忘卻了他們。我也是忘卻了紀念的一個人。”接著又說了這么一句:“我不堪紀念這些事。”誰讀著都感覺著他的悲痛。

我們還應該注意《藥》這一篇小說。這篇小說寫出辛亥革命以前的社會情況,他以極沉痛的心情寫出當時人民的愚蠢和麻木,寫出革命志士不為人民所了解,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統治的罪惡。小說的情節是,一個姓夏的孩子,名字叫瑜,因為要造反,給本家告了官,殺掉了。刑場明寫著在“古□亭口”。有一個開茶館的老頭,他的兒子生了癆病,他相信人血可以治得好他兒子的病,于是殺夏瑜的劊子手同他做了這樁買賣,即是殺了革命黨人拿這血蘸饅頭賣給他做藥。所以魯迅深刻地用了《藥》做小說的題目。“夏瑜”影射“秋瑾”,在《且介亭雜文》里面有一篇《病后雜談之余》,魯迅曾敘出“軒亭口離紹興中學并不遠,就是秋瑾**就義之處”,所以在《藥》里寫著“古□亭口”。從魯迅的本意看來,革命是革命志士救國的事業,其本家要告官,出賣烈士,殺烈士,劊子手要做買賣,更賣烈士的血,這些是革命的敵人,然而中國人民怎么這樣無知拿這血來醫癆病呵!完全不知道革命這一回事呵!這有什么辦法呵!在魯迅真是一種深心,他精神上長期有著極重極重的負擔,革命不是少數人的事!他給我們留了這么一篇作品,寫出封建社會里無比的黑暗面,然而光明還應在未來,所以烈士的墳上有不知誰送來的花環。

問題實在是在于革命的力量上面。魯迅的思想比辛亥革命當時一般知識分子深刻,他不以為滿清皇帝倒了便百事大吉。他探索革命的力量。我們現在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了毛主席的理論,問題便明若觀火,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像中國這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革命已不是舊民主主義的革命,而是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魯迅當時還不可能有明確的“階級”觀念,他只是注意了大多數的“中國人”,即是農村里的農民與城市里的小市民。他感到要這些人覺悟有什么辦法,除非“造物的皮鞭”落到這些人的脊梁上!這就是應用生物進化論觀察社會問題者必然的結果,不能解決中國的革命問題。他深深知道中國封建的危害性,非革命不可,革命就是走西洋人的路,他還不知道那條路叫做資產階級的路,領導權屬資產階級,在他仿佛是歸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領導似的,即是幾個有遠志的人。其實辛亥革命距離中國**成立時不過十年多,中國已經有了工人階級,沒有俄國十月革命,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輸入,問題便提不出來了。也只有五四運動后中國**人才提得出問題來,即是階級問題。有了工人階級領導,則農民便是中國革命的強大力量了,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都是革命的力量。偉大的道理,今天對我們是一個常識,是因為中國**以血教育了我們,以勝利教育了我們,教我們懂得了什么才是科學,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才是科學。

在今天我們提出“辛亥革命與魯迅”這個問題,實在是一個愛國問題,意義深長。魯迅當時那么寂寞,今天我們是舉國歡騰了。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