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受用具足第十九》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作品集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再者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或是已往生,或現在生,或未來當生,都能得到遠勝第六天王的諸妙色身,像貌端正莊嚴,福德沒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在本經《菩薩修持品》里說:彼國一切菩薩,‘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的密字,不是指保密,而是指:對你說,你也不能懂;告訴你,你也跟沒聽見一樣;你看見,也跟沒看見一樣。所以叫做密。佛的密藏,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可是這許多菩薩也都徹底明了,所以說,極樂世界的人‘智慧明了’。‘明’是明明白白,‘了’是了了分明。明白什么?怎么才叫了了分明?那就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道自己的本心。這也就是禪宗與大密宗的核心。‘神通自在’,上一品里已談過,極樂眾生的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本經《菩薩修持品》又說:‘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方便智又名差別智、權智。根本智是實智。宗門常說,根本智易會,差別智難明。一代佛教化導的作用在于方便智,度生妙用權化的法都由方便智。由于此智的顯現,可增長對于自心實體的了知。且度生事業不離神通,方便智的開顯,認清了從本以來,自然安住于神通法中。所以‘智慧明了’是達神通之本。達了神通之本,就自然了知神通本有,所以說‘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雖破本參,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這個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邊事,是圣道末了邊邊上的事。現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說他不信佛?他信佛。你說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邊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說顛倒見!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顛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單單看到神通、奇異功能、瑞象與靈感,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頭的外道。由于‘福德無量’,所以種種受用,一切都豐富充足。‘宮殿。服飾。香華。幡蓋。莊嚴之具’,隨自己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到了想吃東西的時候,七寶的缽器自然出現在前,多種美味所成的飲食,自然充滿缽內。雖然顯現食品,但實際并沒有真正吃飯的人。這都是由于他們的習氣,到了吃飯的時候就想吃飯了。寶缽和食物自然現在前面,但并沒有人去吃它,只是看看就行了。極樂人民‘以意為食’,看看食物的顏色,聞聞香味,意思上領略了,就是吃了。凡圣同居土中許多人仍是凡夫,所以吃食后身體與力氣都增長,并且沒有大小便。受用極樂食物的人‘身心柔軟’。人的身體,年青時柔軟,越老越硬,死了就僵了。心意的缺點是剛強難化。柔是柔和,和順才好教化,所以‘柔軟’很重要嘛。極樂眾生對于味塵不去執著,對于飲食毫不貪戀。吃飯這也是件事,飯吃完后,不要人收拾食具,自然就沒有了。所以,這一切都巧妙靈活,來也無所從來,你一想它就來了。來了你見色聞香,身體也得到好處。事情完后,剩下的東西、器具自然就沒有了,極其自然。到了你又想吃了,寶缽與飲食又自然出現了。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上一段是飲食,這段是服裝。‘眾寶妙衣’,是用多種寶物所做成的美妙衣服。‘冠’,帽子。‘帶’,身上系的衣帶。‘瓔珞’,印度古時貴人把許多寶串聯起來,掛在身上,叫做瓔珞。也有的用花做的瓔珞。以上種種都有‘無量光明。百千妙色’。這個衣服、瓔珞等等都是眾寶所成,寶物放光,所以光色微妙,像《觀經》所說‘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所以有‘無量光明’。而且《觀經》又說‘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每一個光里頭具有八萬四千顏色,所以‘百千妙色’。色又放光,《觀經》說:‘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所以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微妙光色‘悉皆具足’。這種勝妙的衣服都‘自然在身’,不須剪裁,縫制。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凈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上兩段是衣食,本段是住所。極樂人民所居住的房舍與宅院,它們的形狀同色彩都非常相稱,調配巧妙,并且也同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稱。例如:多少由旬高的身體,那要有與它相稱大小的房子。房子上有以寶珠、摩尼等等的織成的寶網普遍覆蓋(彌覆)在上面。‘懸諸寶鈴’。寶網上懸掛種種寶鈴。所有的寶鈴寶網和舍宅都是‘奇妙珍異’。‘奇’,奇特。‘妙’美妙。‘珍’,珍貴。‘異’,特異。都是出奇的美妙,珍貴希有。如上所述的房上有網,網上有鈴,遍布在極樂國土,彼此‘校飾’。‘校’是相交相互的意思,表示所有諸寶彼此裝飾,作為莊嚴。并所有諸寶都放光明,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動變化,明亮顯曜,極其莊嚴,極其美麗。國中‘樓觀’(樓臺)、‘欄楯’(欄桿)、‘堂’(殿堂、大殿)、‘宇’(屋檐、屋邊)、‘房’(箱房,居室)、‘閣’(樓閣)、它們有‘廣狹’(寬窄)、‘方圓’、大小高低,或者在虛空,或者在平地,種種的情況。都是‘清凈安隱。微妙快樂’。《會疏》說:極樂沒有五濁,所以說‘清凈’;沒有變易(不衰不壞),所以叫做‘安隱’;塵塵都不可思議,任何一個微塵都不可思議,所以說‘微妙’;永離身心之苦惱,所以叫做‘快樂’。極樂世界的人,心中之所想念的物品,立即顯現,所以是‘應念現前’。隨想隨到,沒有不如愿的情況,所以是‘無不具足’,沒有欠缺。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