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宣帝之后為后梁。朱溫初為黃巢所署同州防御使,舉州降唐,懿宗賜名全忠。全忠后弒昭宗于椒殿,立輝王柷為太子,即位為昭宣皇帝。朱全忠進封梁王,加九錫,吞噬諸鎮,卒滅唐室。
太祖
太祖皇帝,名溫,姓朱氏。初從黃巢為盜,既而降唐,賜名全忠,封梁王,挾天子以號令天下諸侯,竟移了唐祚。居帝位七年,為太子友珪所弒。
原文
開平元年,昭宣帝禪位于梁,梁王更名晃,即皇帝位,國號梁。奉帝為濟陰王。張蔚奉寶冊,即帥百官舞蹈稱賀。梁王與之宴,舉酒勞之曰:“此皆諸公推戴之力也。”
直解
開平,是年號。禪,是授,更改也。名晃,改換全忠為晃。濟陰,地名。張蔚,臣名。寶冊,是立君位的冊命。帥,統領也。舞蹈,凡臣入朝,必要三縉笏,三舞蹈。何謂舞蹈,舉左足向右三次,又舉右足向左三次,俗呼揚塵舞蹈便是。朱全忠得了唐昭宣帝君位,改換了舊名字,重命其名晃,居皇帝九重之位,定國號叫做梁。把唐昭宣帝封為侯國,做濟陰王。那張蔚手捧著冊立君位詔,率領文武百官,盡舞蹈之禮以進賀,全忠便賜百官宴酒,把卮酒勞張文蔚,曰:“今日我居君位,都是諸公推重愛戴之功也。”觀全忠矯托氣口,絕無揖讓征誅氣象,而莽、操奸君竊位之惡露矣!
原文
淮南節度使楊渥驕侈,張顥、徐溫泣諫不從。二人帥牙兵露刃直入庭中,執左右亂政者誅之,謂之張、徐兵諫。
直解
驕侈,驕淫侈肆的模樣。楊渥、張顥、徐溫,三人名。諫,是規諷。當時楊渥處節度使之尊顯,不禁其驕淫侈肆之惡。那張顥、徐溫為副貳之官,有同寅之誼。前必已諫了,至是又涕泣以諫止之。楊渥只是不從他。張顥、徐溫計無所出,率部下親兵,手執兵刃,直入楊渥庭中,擒其從諛導引以為非者,殺之。使楊渥警省戒懼,以改前愆,叫做以兵為諫。
原文
梁以吳王錢镠為吳越王。鎮海節度判官羅隱說錢镠舉兵討梁,曰:“縱無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為東帝,奈何交臂事賊,為終古之羞乎?”镠始以隱為不遇于唐,必有怨心,及聞其言,雖不能用,心甚義之。
直解
吳越、杭越,即今杭州。鎮海,地名。節度判官,是節度使參軍。錢镠自保一方,歷四主不受兵。羅隱見朱全忠僭竊唐室,因以錢镠為吳越王,說之曰:“君若起義兵討全忠,興問罪之師,伸大義于天下,上也。儻或事業未可必,自固杭越,為東都一帝,人無敢撓我者,次也。若之何如臣附之,同聲以服事全忠之賊叛乎?”镠初意以羅隱先年不得見用于唐,必有怨恨唐而服梁者,今聽其一腔義氣所發,镠雖不能如隱之言,奮其一怒,使亂賊授首,一復唐室,而隱之眷念舊主,亦舉世不一二見者。
原文
梁以權知荊南留后高季昌為節度使。唐進士梁震歸蜀,過江陵,季昌愛其才識,留之,欲奏為判官。震恥之,欲去,恐及禍,乃曰:“震不慕榮官。明公不以為愚,必欲使參議,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季昌許之,終身止稱前進士,不受高氏辟署。
直解
荊南,湖廣地名。留后,官名。高季昌據有江陵,傳四世。梁震,前唐進士。蜀,四川也。樽俎,是禮器。辟署,是征聘以用之也。當時高季昌權做荊南留后,遂為節度使。有唐朝進士梁震者,回家四川,道經江陵。高季昌素重震文才學識,留住了他,要題奏全忠為幕下判官。震恥以唐進士而仕梁。吾聞忠臣不事二君,乃食梁之祿,是無恥心也。欲拒絕之,必及禍害。乃說:“震平素不慕榮祿,不圖仕宦,明公不以震為愚拙,必要使贊助謀議,只以布衣侍于樽俎之間可耳。不愿為官職也。”季昌亦不強為奉薦,遂以白衣留幕內,震亦終其身自稱前進人,亦稱前進士,不從高季昌征聘。
原文
二年,晉王李克用卒,其子存勖嗣為晉王。克用將終,稱存勖曰:“此子志氣遠大,必能成吾事。”因賜三矢,曰:“梁吾仇,燕王吾所立,契丹背約歸梁,吾遺恨也。與女三矢,無忘父志。”遂卒。
直解
李克用,沙陀兵馬李昌國之子,殺大同防御使段文楚,自稱留后,官仆射。唐僖宗召克用誅黃巢,復長安,功為第一。克用一目微眇,人呼獨眼龍,后封晉王。克用去世,子李存勖繼為晉王。當克用臨終將死,謂存勖說道:“這兒子志氣遠大,凡我平生未了事,必能代我成就。”那時就交他三枝箭,曰:“梁朱全忠,吾夙有仇怨,燕王是吾所立,契丹背前盟降于梁。吾有此三恨在心,未雪而死,女知之乎?吾付女三枝箭,勿以父言為亂命而忘之。”
原文
梁李思安等攻潞州,久不下。晉王與諸將謀曰:“上黨潞州,河東之藩蔽,無上黨,是無河東也。且朱溫所憚者,獨先王耳。聞吾新立,必有驕怠之心。若簡精兵,倍道趣之,破之必矣。取威定霸,在此一舉,不可失也。”遂帥兵直抵夾塞,大破梁兵,潞州解圍。梁王驚曰:“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直解
當初宋仁宗分天下為二十三路。東邊有河東路,是一路省鎮一般。上黨,是郡名。潞州,屬上黨治下,是州縣一般。藩蔽,即屏障。倍道,即兼程趕路。夾塞,地名。梁將李思安兵眾,攻奪潞城,堅守,眾不能破。晉王李存勖,對眾將說道:“上黨、潞州兩路,是河東極沖要所在。若是上黨失去,是河東無了藩籬,不失猶失也。且朱溫所畏懼的只有我先王克用一人。今既聽得我新嗣王位,朱溫有妄自尊大,眇視我的意思。我若選用精兵,速速襲之,朱溫必然敗走的。立威天下,創霸域中,正在此機會,不可錯過了。”那時就領兵直到夾塞地方,大破梁兵,勝之。那李思安久圍潞,就解散而退。全忠驚駭說道:“人若是養兒,必竟象得李克用兒一樣方好。今李克用雖死猶不死耳。至于我的兒子,庸常無用,如禽獸一般。”
原文
梁王景仁等進軍柏鄉。晉王自將救之,距柏鄉三十里而軍。晉王欲速戰,周德威曰:“鎮、定之兵,長于守城,短于野戰。且吾所恃者騎兵,利于平原曠野,可以馳突。今壓賊壘門,騎無所展其足,且眾寡不敵,使彼知吾虛實,則事危矣。”王不悅,退臥帳中。德威往見張承業,曰:“大王驟勝而輕敵,不若退軍高邑,誘賊離營。彼出則歸,彼歸則出。別以輕騎,掠其饋餉。不過逾月,破之必矣。”承業入見王,曰:“此豈王安寢時?德威老將知兵,其言不可忽也。”王蹶然而興,拔營退保高邑。
直解
王景仁,梁將名氏。柏鄉,是地名。周德威,是唐朝良將。壘門,軍的營門。展其足,把足運掉轉來。張承業,唐朝盡忠宦官。高邑,是縣名。當時梁將王景仁軍眾,進兵攻奪柏鄉縣。晉王李存勖自家領兵救他,相去柏鄉三十里多路。晉王兵到,便要與他交戰。將軍周德威說:“鎮、定之兵,該教他守城,不該教他寬曠之地交戰。如今吾所恃者,乘馬之騎兵,戰于平地廣野,沖突相殺。今既壓著賊營門了,教馬不能運旋其足,如羈絆了一般。況又彼眾我寡,敵他不過。若是知道我的虛實光景,則事便壞矣。”王聽說,不合意而悶臥帳子里。周德威往見張承業,說道:“天王出軍,雖即戰勝,決不可輕敵。不如退軍高邑地方去,引誘賊兵離營。他出兵,則我歸;他收兵,則我出。以輕騎出其不意徼住他的糧食。不出一月,破之必然者矣。”張承業走入見晉王,曰:“這日子,王尚安臥高枕耶?德威老將,精于兵法。他說話不可忽視也。”晉王躍然醒悟而起,拔其營寨,退保守高邑縣。
原文
乾化元年,晉王大破梁于柏鄉。李存璋引步兵乘之,呼曰:“梁人亦吾人,父子兄弟餉軍勿殺。”于是戰士悉降。囂聲動天地。
直解
乾化,后梁年號。柏鄉,地名,晉李存勖,大破后梁兵于柏鄉地方。大將李存璋領步兵乘其后,呼曰:“梁朝人便是吾的人,凡是父子兄弟為糧餉來供軍士者,不可殺之。”那時梁軍聽得了,通來降服,軍聲愿降者,高遠可傾動天地。
末帝
末帝,名友貞,太祖第三子。初,太子友珪弒太祖。均王友貞起兵討賊,友珪伏誅,友貞立于大梁。
原文
乾化三年,晉王分兵徇燕,山后八州皆下,進逼幽州。晉王督諸軍,四面攻城,克之。燕王守光帥妻子亡去。晉王入幽州。王方宴,將吏擒守光適至,王語之曰:“主人何避客之深耶?”遂斬之。
直解
燕山、幽州,都是郡名。燕王劉守光自稱帝,僭國號大燕。晉王統兵幾支,分襲燕,山后面八個州郡通降,進逼近幽州。晉王督眾軍,四面攻其城墻,克取之,入城。燕王守光先領妻子逃出去了。晉王入幽州方宴酒時,將官軍吏擒拿守光適然來到。晉王對守光曰:“客人已在此,汝為主人,何畏避客人之甚耶?”即命殺之。
原文
貞明三年,晉王還晉陽。晉王連歲出征,凡軍府政事,一委張承業,勸課農桑,畜積金谷,軍民肅清,饋餉不乏。王或時須錢賜伶人,承業靳之。王乃置酒庫中,令子繼岌為承業舞,指錢欲賜之。承業曰:“此錢大王所以養戰士,不敢以為私禮。”王不悅,語侵之。承業怒曰:“仆非為子孫計,惜此庫錢,所以佐王成霸業也。不然,王自取之,何用仆為?”王怒,索劍,承業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顧托之命,誓為國家滅汴賊,若以惜庫物死于王手,仆下見先王無愧矣。”曹夫人聞之,王惶恐叩頭謝,請承業痛飲,以分其過。承業不從。夫人使人謝承業。未幾,承制授承業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燕國公。承業不受,但稱唐官終身。
直解
晉陽,郡名。先,晉王乃父李克用,乾寧二年曾上表昭宗,討三鎮犯闕,誅了王行瑜一人,李茂貞、韓建二人則釋其罪。昭宗召克用還歸晉陽,進爵為王。今克用兒子統兵討燕王守光歸,到晉陽。晉王李存勖每年連領兵出征,凡軍中政事,件件靠著張承業。承業勸勉課督百姓,興農事,種桑麻,藏蓄積聚金銀五谷。軍中民心肅清,軍士糧餉,能接續不闕。倘有時支些銀錢,賞賜那奏樂度曲的伶人、樂工,承業都不輕與他。晉王就便設酒錢谷庫中,教兒繼岌為承業戲舞,作衍戲模樣,指著所積銀錢之類賞賜承業用之。承業就正色說道:“這些錢你父大王留他以養征戰軍士,我不敢以為私情禮物,而擅自受的。”晉王不喜。承業憤氣說道:“仆為宦官,沒有子孫。今我不輕放錢物,不是留他付與子孫,政是要資助大王成霸天下事業也。大王若是不要成霸天下事業,竟自用之,那用得我?”晉王發怒,問取劍來,意思要殺承業于劍下。承業起身牽住晉王衣服,哭泣說道:“我記先王臨終看定我,付托幾多說話,付箭三枝,勿沒忘了你父之志,誓要替國家誅滅汴地國賊。若是我為愛惜庫內錢物,必要留以養戰士,資助大王成霸天下事業,所以我死于大王劍下,我到九泉之下,相見先王,亦無有過失可愧于心矣!”那時晉王母太夫人聽知了。晉王就于太夫人前惶恐叩頭陳其過失,以求太夫人息怒。就請承業把酒痛飲,以作一舦酒失。承業不從他。太夫人差人致意道:“是晉王有罪,勿必記懷。”不多時,晉王立制授承業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燕國公。承業不肯受職,但稱舊唐朝之官以終身。看來張承業其寺人中之不多見者,國亡而忠不改,后世人主盡得若人,國長治矣。
原文
四年,晉王自將萬騎,直趨大梁。至胡柳陂,周德威曰:“今已深入敵境,動須萬全,不可輕發。”王曰:“公何怯也!”即以親軍先出。德威不得已,遂與戰,父子俱敗死。王將閻寶、李從琦等,復以騎兵大呼陷陣,諸軍繼之。梁兵大敗。
直解
胡柳陂,是地名。時晉王李存勖親領軍馬萬騎,直從大梁地方進發。到了胡柳陂地面,將軍周德威說道:“如今深入敵人地方,一舉一動,必要萬全,不可造次。兵法所謂料敵制勝在此時。”晉王說道:“明公何退怯若此也!”竟自親提兵先沖賊陣去了。德威無可奈何,父子兩人齊入陣中交戰,不意父子兩人通戰敗被殺。晉王手下將官,一個叫做閻寶,一個叫做李從琦,領眾軍馬大聲呼陷陣,從軍又猛力助戰,梁兵敗走。
原文
五年,吳越王錢镠在軍中,未嘗寐,倦極則就圓木小枕,或枕大鈴,寐熟,輒欹而寤,名曰驚枕。
直解
吳越王錢镠領兵自居營中,晝夜不睡,身子倦甚,取圓木頭小枕為枕,或把銅大鈴為枕。如此倘偶睡去,木自滾動,鈴自聲響,不得安眠,自驚醒矣。大凡軍事多變,倘因穩睡,至啟不測,故豫備此兩件物作枕,正恐倦時易睡也。
原文
龍德元年,蜀、吳王屢以書勸晉王稱帝,晉王不聽。既而將佐藩鎮勸進不已,乃令有司市玉造法物。得魏州僧獻傳國寶。張承業諫曰:“吾王世世忠于唐室,救其患難,所以老奴三十余年為王搶拾財賦,召補兵馬,誓滅逆賊,復本朝宗社耳。今河北甫定,朱氏尚存,而王遽即大位,殊非從來征伐之意,天下其誰不解體乎!王何不先滅朱氏,復列圣之深仇,然后求唐后而立之。南取吳,西取蜀,汛掃宇內,合為一家。當是之時,雖使高祖、太宗復生,誰敢居王上者。讓之愈久,則得之愈堅矣。老奴之志無他,但以受先王大恩,欲為王立萬年之基耳。”王曰:“此非余所愿,奈群下意何?”承業知不可止,慟哭曰:“諸侯血戰,本為唐家,今王自取之,誤老奴矣!”遂邑邑成疾而卒。
直解
龍德,是末帝改元年號。蜀、吳王,是兩位王。蜀王王建據西川。吳王楊渥據淮南。向曾移檄諸道,欲歧王、晉王興復唐室,卒無應者。歧王李茂貞,據鳳翔;晉王,李克用是也。此時每每以書致晉王,勸他稱帝,機不可失,晉王不聽。后來將佐藩鎮勸進不休,乃使有司官買玉一塊,鐫造法物。又得魏州僧人所獻傳國寶者,是帝王君天下御極符璽也。張承業知之,諫晉王道:“吾王與先王世代盡忠唐室,凡有患難,無不力為救援,所以老奴三十余年,為王或搶或拾些財錢賦物,召補兵馬,指天誓日,要誅滅逆賊,興復本朝宗廟社稷。今河北地方稍安定,朱溫子孫尚有遺留未滅,而大王遽居天位,不是向來鋤逆討叛之本意,天下人心,那個不離心離德乎?王何不先滅了朱氏,復李氏屢代之深仇,方去訪求唐氏子孫,而中興之。南邊取吳楊渥,西邊取蜀王建,掃清天下,并合為一家。當此時就使唐高祖、唐太宗再生,誰有能居王之上者。遜讓愈長久,則得之愈堅牢矣。老奴之志,別無他意,但以受先王大恩,要替大王立萬年不朽之基業耳。”晉王說:“這不是我要如此,當不起群臣眾心耳。”承業曉得晉王不可挽回,仰天大哭,說道:“諸侯血戰,為唐家,不是為己。今日大王自取天位,稱帝背唐,老奴事大王向來指望復唐室,不意竟為自有。”承業乃邑邑不樂,遂成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