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七 留基波與德謨克里特》古希臘羅馬哲學 佚名作品集

(約公元前460—前370年)

文 獻 記 載

1. 〔第歐根尼·拉爾修,第九卷,第七章,§31〕 留基波是愛利亞人,也有人說是阿布德拉人,又有人說是美利斯人。他是芝諾的學生。他認為一切事物是無限的,并且互相轉化,全體是虛空的,其中充滿了許多物體,當這許多物體進入虛空中并彼此混合時,就形成許多世界;星體就是由這些物體的運動和凝聚而產生的;太陽循著一個更大的圓周環繞月亮運動;地球則由于一種旋轉運動而被留置于中心,它的形狀像一面鼓。他的意見概括起來就如上述。詳細地說是這樣:他說宇宙是無限的,這我在上面已說過了,其中一部分是充滿的,一部分是空虛的。那些元素以及元素所造成的世界都是無限的,并且世界又分解為元素。那些世界是這樣形成的:在無限中的某一部分,有許多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廣闊無垠的虛空中彼此結合起來,它們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個旋渦,由于這種渦旋運動,它們彼此沖撞,并且按照各個方向轉動,這樣就被彼此分開,而相似的物體就和相似的結合起來了。由于它們數目之多而不能保持平衡,最輕的物體就像過了篩似的被拋向外面的虛空中,而其余的就留在中心,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成了最初的一團球形的東西。這球形的一團最初像一層殼包著各種各樣的物體。這些物體由于來自中心的推動力而旋轉,并且又在外面形成了一個小的殼,而隨著和這渦旋的接觸,新的物體又永遠不斷地依附于這個小的殼。地球就是這樣形成的:被拋向中心的物體就留在那里,而外圍像一個殼的部分由于外面物體的流入而不斷增大,并且在渦旋運動中,把它所接觸到的物體都粘上了。在這些物體中,有些粘在一起的就形成緊密的一團,最初是潮濕而泥濘的,后來就干了,并且被卷入整個的大渦旋運動之中。然后它們若燃燒起來,就產生了星辰。太陽的圓形軌道是在最外層,月亮的軌道最接近地球,而其余星辰的軌道則介乎兩者之間。一般說來,一切天體,由于運動速度之快,都是燃燒著的,太陽是被星辰燃燒著的。月亮只有一點微弱的火。當地球轉向南方的時候,就有了日蝕和月蝕;而鄰近北方的地帶則永遠覆蓋著冰雪。日蝕很罕見而月蝕則常有,這是由于它們的軌道不等的緣故。正如世界有產生一樣,世界也有成長、衰落和毀滅,這些都是依照著一種必然性,這種必然性他沒有說得很清楚。

2. 〔第歐根尼·拉爾修,第九卷,第七章,§34—42〕 德謨克里特,是赫格西斯特拉特或阿德諾克里特或達馬西波的兒子,是阿布德拉人,或如有些人所說,是米利都人。他的老師是一些波斯術士和迦勒底星相家,是一些有學問的人,這些人是他父親與波斯王澤爾士在一起的時候,由波斯王留給他父親的,如赫羅多德就是這樣主張的。就是這些老師,在他還是兒童的時候,給他了神學和天文學方面的教育。后來他就學于留基波,照有些人說,并且就學于阿那克薩戈拉,阿那克薩戈拉比德謨克里特年長四十歲。法博里諾在他的“歷史雜記”中說,德謨克里特認為阿那克薩戈拉關于太陽和月亮的意見不是自己的,而是把古人就有的理論據為己有。他因為阿那克薩戈拉沒有把他接受為心腹人而懷恨在心,就對阿那克薩戈拉對于宇宙秩序和心靈的解釋加以批判。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如何能像有些人所主張的那樣,追隨阿那克薩戈拉的學說呢?

德梅特留在他的“同名人”中,羅得斯的安提斯泰尼在他的“哲學家的師承”中,都說他曾到埃及向祭司們學幾何學,到波斯結識星相家,并曾到達紅海。有些人說他曾在印度和裸形智者交往,并曾旅行到埃塞俄比亞。

他是父親的第三個兒子,曾分得他父親的財產。大多數人都說他接受了最少的一份,這是一筆現錢,他的兄弟們狡詭地猜到這是他旅行所需要的。德梅特留說這筆錢有一百塔侖特以上,他全都花光了;又說他很熱心地研究學問,占了宅旁花園中的一間小房子,把自己關在里面。有一天,他父親到了他那里,并且牽了一頭牛預備用來獻祭,他竟很久沒有覺察,直到后來他父親叫他起來祭神,并且告訴他方才已把牛怎么樣了為止。德梅特留說他似乎也去過雅典,他毫不在意于名望,因為他看不起那種榮耀。他認識蘇格拉底而蘇格拉底并不認識他。他曾說:“我來到了雅典,但什么人也不認識我。”

特拉敘洛說:“如果‘敵手’篇是柏拉圖的著作的話,德謨克里特應該就是那個沒有指出名字來的人——不是歐諾比德和阿那克薩戈拉的門徒——,他在會談中和蘇格拉底討論哲學,在蘇格拉底看來,這位哲學家好像是一位五項競賽中的勝利者。”而他也真正是哲學方面的勝利者。因為他研究了物理學、倫理學、數學等一般文化上的題材,并且對藝術有完備的知識。是他提出了這樣的話:言辭是行為的影子。

法萊勒的德梅特留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說他根本沒有去過雅典。這是為了進一步表明,他之所以不在意這樣有名的一個城市,是因為他不想要沾一個地方的光,而是期望以他的光榮使一個地方增光。

但是要憑他的著作,我們才看得出他是什么樣精神的人。據特拉敘洛說,他似乎是畢泰戈拉派的一個熱心的擁護者。他在以畢泰戈拉為名的著作中,以贊嘆的口吻談到畢泰戈拉。其實,若不是年代不對,我們甚至會相信他的一切都是從畢泰戈拉學來的,甚至認為他曾直接聽過畢泰戈拉的演講。據他的同時代人萊吉翁的格老柯說,無論如何他是聽過某一位畢泰戈拉派人的演講的。另一方面,居齊克的阿波羅多洛說他曾與斐羅勞發生過關系。

安提斯泰尼說,他有時常到荒涼的地方去,并住在墓地之中,來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嘗試他的想象。安提斯泰尼又肯定他旅行回來之后生活很貧困,因為他把他的全部財產都花光了。在這窘境中,他就由他的兄弟達瑪修來供給。他對于未來的預言使他很著名,而后來大部分人就斷定他是配享神的榮譽的人了。據安提斯泰尼說,他知道法律不許浪費掉祖產的人在本土接受葬禮,又不愿聽憑那些嫉妒的和告發的人去擺布,就在他們面前誦讀他的“世界大系統”,這是他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書。人們不僅答應了給他五百塔侖特的報酬,而且此外還替他立了銅像。而當他年過百歲而死的時候,還用國家的錢來替他舉辦喪禮。但德梅特留說是他的親屬來讀“世界大系統”的,并且報酬只有一百塔侖特。希波博特也這樣主張。

阿里斯多克森在他的“歷史回憶錄”中記載說,柏拉圖想把他所能搜集到的德謨克里特的全部作品都用火燒光,但畢泰戈拉派的阿米克拉和克利尼亞勸他改變了主意,認為這是無用的企圖,因為這些著作已經在很多人的手中了。事實上,柏拉圖的作品中差不多引到了古代所有的哲學家,但卻從來沒有一處提到德謨克里特,甚至于在那正應該反對他的地方也沒有提,這無疑是因為他感覺到他斗爭的對象是哲學家中最強的一位。蒂孟這樣頌揚他:

非常賢明的德謨克里特啊!是言談的**,

我在第一流的人物中,看出他是應付裕如的論客。

如他自己在“世界小系統”中所說,當阿那克薩戈拉已經很老時,他還很年青;他比阿那克薩戈拉小四十歲。他在伊里翁116城陷落后的七三〇年作“世界小系統”。如阿波羅多洛在他的“編年史”中所說,他生于第二十四屆奧林比亞賽會時117,但特拉敘洛在他的“教人閱讀德謨克里特作品的引言”中則主張他生于第七十七屆奧林比亞賽會的第三年118,這樣就比蘇格拉底大一歲。因此他應當是和阿那克薩戈拉及歐諾比德的學生阿爾刻勞同時代的人;事實上他就提到過歐諾比德。此外他也提到過巴門尼德和芝諾的關于“一”的學說,他們在他那個時候是很有名的,同樣也提到過阿布德拉的普羅泰戈拉,他是被一致認為和蘇格拉底同時的。……

3. 〔同上,§44—45〕 他119的學說是這樣的: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虛空,其余一切都只是意見。世界有無數個,它們是有生有滅的。沒有任何東西從無中來,也沒有任何東西在毀壞之后歸于無。原子在大小和數量上都是無限的,它們在整個宇宙中由于一種渦旋運動而運動著,并因此而形成一些復合物:火、水、氣、土。因為這些東西其實也是某些原子集結而成的,這些原子由于它們的堅固,是既不能毀損也不能改變的。太陽和月亮是由同樣的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光滑的和圓的,靈魂也是由這種原子構成,靈魂就是理性。我們能看見東西,是由于那些影像透入我們眼睛中的緣故。

一切都由必然性而產生,渦旋運動既然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這在他就被稱為必然性。生活的目的是靈魂的安寧,這和某些人由于誤解而與之混同起來的快樂并不是一回事。由于這種安寧,靈魂平靜地、安泰地生活著,不為任何恐懼、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擾。他也把這種狀態叫作“幸福”以及許多別的名稱。事物的性質只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東西,在自然中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虛空。

4. 〔亞里士多德:“論生滅”,第一卷,第七章,頁324b—325a〕 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曾經有方法地借一個唯一的原因、用一條和自然符合的原則來解釋一切。在古人中確實有些人相信存在必然地是一,并且是不動的。因為虛空既然不是存在的一部分,而已知虛空是不能夠獨自存在的,所以就不能有虛空中的運動,又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把事物分離開,所以也就不能有復多。

留基波相信這樣是有道理的,他在關于感受性方面,認為可以肯定事物是被一切人所認識的,并且他也不取消事物的產生、消滅、運動和復多。像這樣說了與現象相符合的話,并且對那些認為沒有虛空就不能有運動因而確立了存在的統一性的人作了讓步之后,他說虛空是非存在,并且在存在之中絲毫沒有什么是非存在。因為真正的存在是絕對充滿的。可是這充滿卻不是一,而是由無數微粒構成的,這些微粒,因為很小,所以是看不見的。這些微粒在虛空中運動(因為虛空是存在的),產生就是由于它們的聯合,毀滅就是由于它們的分離。它們由于彼此接觸而發生和受到影響,因此存在不是一。變化是由于它們的聚集和糾纏。真正的一是不能從多來的,真正的多也不能從一來。那種情況是不可能的。

但是,正如恩培多克勒和另外一些人所主張的物體是通過孔道而承受影響的,同樣地,一切變化和一切變形事實上也是由于虛空而產生了分散和毀壞;和這相似,生長是由于堅固的微粒穿入空隙中而產生的。恩培多克勒說的一定和留基波說的差不多。因為要是孔道真的不是到處連續的,則一定得有某種堅固而不可分的微粒存在。而這種孔道到處連續實在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這情形之下,除孔道之外就沒有堅固的東西,而整個都變成虛空了。所以必須是:這些互相接觸的元素是不可分的,而它們之間的間隙應當是虛空的,這種虛空,恩培多克勒就叫作孔道。留基波關于發生或接受影響這個問題也是以同樣方式來解釋的。

5.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一卷,第四章,頁985b〕 留基波和他的伙伴德謨克里特說充滿和虛空是最根本的元素。他們主張一個是存在,另一個是非存在,這就是說,充滿和堅實就構成存在,虛空和疏散就構成非存在(這就是為什么他們主張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實在的理由,因為虛空并不比實體不實在):這兩者是一切事物的質料因。那些把根本實體看成一個的人,把一切事物的產生歸之于這唯一實體的變化,其根源是疏散和密集。和這些人一樣,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也把元素之間的區別看成其他事物的原因。這些區別有三種:形狀、次序、位置。因為他們說,存在僅因形態、相互關系和方向而不同。形態屬于形狀,相互關系屬于次序,方向屬于位置。比如A和N是形狀不同,AN和NA是次序不同,I和H是位置不同。

6. 〔歐瑟比注狄奧尼修,第十四卷,第二十三章,§2—3〕 有些人把某種不可毀壞的、極小的、數目上無限的微粒叫作原子,并且承認有某種無限的空的空間,他們說這些原子在虛空中任意移動著,而它們由于其急劇的、凌亂的運動,就彼此碰撞了,并且,在彼此碰在一起時,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就彼此勾結起來了。這樣就形成了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或毋寧說形成了無數的世界。這一學說的創立者是伊璧鳩魯和德謨克里特,他們的區別是這樣:前者主張一切原子都是極小的,并因此是為知覺所不及的,而后者則認為有些原子是很大的。但兩人都肯定原子是存在的,并且是由于它們不可分的堅硬性因而被稱為原子120。

7. 〔艾修斯,第一卷,第三章,§18〕 德謨克里特說〔原子〕有兩種〔屬性〕:大小和形狀;而伊璧鳩魯則加了第三種:重量。因為他說,物體在重量的作用下運動,這是一種必然性。——德謨克里特說那些最根本的物體(就是那些很密的質料)是沒有重量的,它們是由于彼此的沖撞而在無限的空間中運動起來的。而原子可能是和世界一樣大的。——他宣稱只有一種運動,即振動。

8. 〔亞里士多德:“論動物的產生”,第五卷,第八章,頁789b〕 德謨克里特忽略了目的因,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歸之于必然性。

9. 〔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第二卷,第四章,頁196a〕 有些人把偶然性看成是天空和一切世界的原因。因為產生分離并建立世界上的秩序的這種旋渦和運動,似乎是出于偶然的。這是很奇怪的。因為,一方面他們認為不論動物和植物的存在或產生都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有自然或精神或別的什么為其原因的(因為從每一種子并不是產生出隨便任何東西,而是從一個種子產生橄欖,從另一種子產生人),另一方面他們卻主張天空以及可見事物中最神圣的東西121是出于偶然,而沒有和動物及植物一樣的原因。

10. 〔同上,第八卷,第一章,頁251b〕 他們說〔時間〕不是被創造出來的,而德謨克里特就憑這一點證明“一切都是被創造出來的”這個論點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時間就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11. 〔艾修斯,第二卷,第十三章,§4〕 德謨克里特說星是石頭構成的。

12. 〔同上,第二十章,§7〕 德謨克里特說太陽是白熱的鐵或一塊燃燒著的石頭。

13. 〔普魯泰克:“論月亮的軌道”,第十六章〕 德謨克里特說當月亮直接面對著太陽時,它就被照亮了,以致就像它自己在發光一樣,并且使太陽光一直照到我們這里。

14. 〔艾修斯,第二卷,第二十五章,§9〕 德謨克里特說月亮上的影子是由于它的表面有些隆起的部分而形成的,因為月亮是有許多山脈和山谷的。

15. 〔同上,第三卷,第一章,§6〕 德謨克里特說銀河是無數很小而相連的星所發的光的焦點,這些星因為緊緊擠在一堆而彼此照耀著。

16. 〔“亞歷山大里亞問題”,第二卷,第二十三章〕 德謨克里特也主張有流射,并且認為相類的流向相類的,以及一切東西都向虛空運動。作了這些假定之后,他就主張磁石和鐵是相類似的原子構成的,但磁石的原子則更精細;磁石比鐵較松并且有更多的空隙。磁石的原子既由于上述原因而更活動,就更容易向鐵移動(因為運動是永遠趨向相類似的東西的)。穿進了鐵的孔道時,它們就因為本身很細而鉆進鐵的微粒中,并使這些微粒運動起來,至于鐵的原子,則向外擴散而流向磁石,因為它具有類似的性質并包含更多的空隙。由于鐵原子很多的流出和它們的運動,鐵本身也就被拖向磁石,磁石則并不向鐵移動,因為鐵沒有磁石那樣多的空隙。

17. 〔艾修斯,第三卷,第十章,§5〕 德謨克里特認為地是一個中凹的大圓盤。

18. 〔同上,第十三章,§4〕 德謨克里特說,起初,地由于很小很輕,是游動著的,但隨著時間的進展而愈來愈厚,愈來愈重,它就固定了。

19. 〔拉克唐修:“神圣的創制”,第七卷,第七章,§9〕 德謨克里特認為人是從地里出來的,就和蟲豸之類產生的方式一樣,并不是被創造出來的,也并沒有特別的理由。

20.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數學家”,第七卷,§135〕 甜是從俗約定的,苦是從俗約定的,熱是從俗約定的,冷是從俗約定的,顏色是從俗約定的;實際上只有原子和虛空。

21. 〔艾修斯,第一卷,第十五章,§8〕 德謨克里特主張在自然中顏色是不存在的,因為元素是沒有性質的,只有一些結實的微粒和虛空;由微粒構成的復合物,全靠元素的次序、形狀和位置而獲得顏色。除了元素的次序、形狀和位置之外,就只是一些現象。顏色的現象表現為四種:白、黑、紅、黃。

22. 〔亞里士多德:“論生滅”,第一卷,第二章,頁316a〕 德謨克里特說顏色并不是本身存在的,物體的顏色是由于〔原子〕方向的變化。

23. 〔同上〕 德謨克里特主張黑色相應于粗糙的原子,白色相應于光滑的原子,他也把各種滋味歸因于原子。

24. 〔德奧弗拉斯特:“論感覺”,§50,55,58〕 (§50)照德謨克里特說,視覺是由影像產生的。對此他有獨特的看法。因為他認為視覺并不是直接在瞳孔中產生的,而是在眼睛和對象之間的空氣由于眼睛和對象的作用而被壓緊了,就在上面印下了一個印子。因為從一切物體上都經常發射出一種波流。然后,這空氣由此取得了堅固的形狀和不同的顏色,就在濕潤的眼睛中造成了影像。因為很緊密的東西是不能接受東西的,而濕潤的東西則能被穿透。因此柔軟的眼睛比堅硬的眼睛視力更強;只是眼睛外面的膜必須愈薄愈堅固愈好,而眼睛里面則要很柔軟,使眼睛里面的脈絡很直、很空、很濕潤,以便腦子和腦膜能很順當地接受影像。……

(§55)關于聽覺,他也用和別的感覺一樣的方式來解釋。掉在虛空中的空氣產生一種運動,雖然它也同樣透入全身的各部分,但它尤其最大量地進入耳朵,因為這里空間最廣,并且可以毫不停留地穿過。因此這種感覺就只在這地方而不在身體的其他地方產生。一進入耳朵里面之后,它的速度就使它散開了。因為聲音是由于一種密集而且以很強的力量進入的空氣的結果。因此,他對于在里面產生的感覺,也和觸覺在外面所產生的感覺一樣來解釋。

(§58)關于思想,他只說“它是當靈魂在體質很平衡時產生的”;如果覺得很熱或很冷,思想就亂了。古代人也很正確地想到,精神錯亂也就由于某種類似的原因。因此顯然他是把思想歸之于身體的體質的,這在他這樣一個把靈魂也說成是有形體的人可能顯得是有道理的。這些就差不多是我們在古代作家中所遇到的關于感覺和思想的意見。

25. 〔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第一卷,第二章,頁404a—405a〕 德謨克里特主張靈魂和理性是完全同一的,因為現象就是真理……因此他不把理性當作達到真理的功能,而肯定靈魂和理性是同一個東西。——有些人認為靈魂是火構成的,因為火是一切元素中最精細、最無形體的;是火最初具有自己運動并使其他東西運動的性質。

德謨克里特甚至以更明確的方式來解釋,指明為什么火(或靈魂)具有這些性質的每一種:這是因為靈魂和理性是同一樣東西。靈魂是由最根本的、不可分的物體形成的,它由于它的精致和它的形狀,是能動的;因為,他說,球形的形狀是最易動的,而理性及火的形狀就正是這樣。

26. 〔艾修斯,第四卷,第八章,§10〕 留基波、德謨克里特和伊璧鳩魯主張感覺和思想是由透入我們之中的影像產生的;因為若不是有影像來接觸,就沒有人能有感覺或思想。

27.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數學家”,第七卷,§140〕 第歐底謨曾說,照德謨克里特的主張,有三種真理標準:(一)現象是對可見事物的了解的標準,……(二)概念是研究的標準,……(三)情感是應當選擇者和應當逃避者的標準。凡是合乎我們本性的是應當尋求的,凡是違反我們本性的是應當避免的。

28. 〔歐瑟比注狄奧尼修,第十四卷,第二十七章,§4〕 德謨克里特說他覺得只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也比成為波斯人的王還好。

29.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四卷,第五章,頁1009b〕 有許多動物從同樣的對象得到和我們根本不同的印象。甚至每一個人對同一對象似乎也不是永遠有同樣的感覺印象。要決定其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一些并不比另一些更真,一切都是同等地真的。所以德謨克里特說:或者什么都不是真的,或者真理對我們還仍舊隱藏著。當然,當人假定認識還原到感覺,而感覺是一種變化時,可感覺的現象就必然應當是真的。

30. 〔費羅培門:“論靈魂”,第71頁〕 德謨克里特明白地說真理和現象是同一的,真理和顯現于感覺中的東西毫無區別,凡是對每一個人顯現,并且對他顯得存在的,就是真的。

31.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數學家”,第八卷,§6〕 柏拉圖和德謨克里特都假定只有能為理解力所把握的東西才是真實的,不過,德謨克里特主張這種意見是因為在自然的底蘊中根本沒有可感覺的東西,因為形成一切事物的原子是沒有任何可感覺的性質的,柏拉圖之采取這種主張,則是因為可感覺的事物是永遠在變化的,從來不固定是那樣的。

32. 〔奧林比歐多注柏拉圖“斐萊波”篇〕 〔言語是〕說話的影像。

33. 〔西塞羅:“神性論”,第一卷,第三十八章,§80〕 德謨克里特不承認有某人可以不充滿熱情而成為大詩人。

34. 〔斐羅德謨:“論音樂”,第四卷,第三十一章〕 德謨克里特……說音樂是一種相對地說較年青的藝術,其原因是在于使音樂產生的并不是必需,而是奢侈。

35. 〔普魯泰克:“反科羅特”,§32〕 德謨克里特勸人受政治科學方面的教育,這科學是極重要的,并勸人從事那種人能借以實現最偉大最美的事物的工作。

36. 〔西塞羅:“神性論”,第一卷,第四十三章,§120〕 德謨克里特這位杰出的偉大人物,伊璧鳩魯曾盡汲他的源泉以澆灌自己的小小園地,他對于神的本性問題似乎沒有一個很確定的意見。一方面他認為宇宙間充滿了許多有神的性質的幽靈,另一方面他又主張宇宙中那些心智的始基就是神,認為存在著一些有生命的幽靈,能對我們有用或有害,其中有一些是極其巨大的,并且數量如此之多,以至于從外面包圍了整個宇宙。所有這些主張老實說對德謨克里特的母邦122比對德謨克里特自己要相配得多。

37.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數學家”,第九卷,§19〕 德謨克里特主張有某種幽靈是和人有接觸的,其中有一些行善,有一些作惡,因此他祈求遇到那些慈善的。這些幽靈是巨大而且超乎尋常的,他們能抵抗死亡很久,但并非不死,他們能讓人們看見并發出聲音以向人們預示未來。因此之故,人們有時偶然看到了他們的顯現,就認為有神存在,其實已經確定除了這些幽靈之外并沒有一個享有不死的本性的神。

38. 〔德爾都良:“論自然”,第二卷,§2〕 德謨克里特認為神靈是和天上的火同時形成的,照芝諾說這些神靈本性和天上的火相似。

著 作 殘 篇

1. 〔伽侖:“論醫學經驗”殘篇〕 德謨克里特在說了“顏色是從俗約定的,甜是從俗約定的,苦是從俗約定的,實際上只有原子和虛空”,從而抑低了現象的地位之后,又使感官以下面的語言來反對理性:“可憐的理性,在把你的論證給予我們之后,你又想打擊我們!你的勝利就是你的失敗。”

2. 〔塞克斯都:“反數學家”,第七卷,§137〕 德謨克里特在他的作品“論形式”中說:“人應該從這一規律知道他是離實在很遠的。”然后又說:“這篇言辭也指出實際上我們絲毫不知道任何東西,而只有對〔影像之〕流的每一間歇的意見。”最后他說:“然而將變得很顯然:要認識每一事物的實在本性是不可能的。”

3. 〔同上,§135〕 在叫作“確證”的著作中……德謨克里特說:“我們實際上絲毫不認識什么確實的東西,而只認識那依照我們身體的結構,和依照那透入身體之中或留在身體之中的東西而變化的東西。”他又說:“已經屢次指明,實際上我們并不知道每一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4. 〔同上,§139〕 在叫作“規范”的著作中,按照原文,德謨克里特曾這樣說:“有兩種形式的認識:真理性的認識和??昧的認識。屬于后者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真理性的認識和這根本不同。”而在指出了真理性的認識對??昧的認識的優越性之后,他又接下去說:“當??昧的認識在最最微小的領域內不能再看,不能再聽,不能再嗅,不能再嘗,不能再觸摸,而知識的探求又要求精確時,真理性的認識就參加進來了,它具有一種更精致的工具。”

5. 〔第歐根尼·拉爾修,第九卷,第七章,§72〕 〔德謨克里特說:〕“實際上我們絲毫不知道什么,因為真理是隱藏在深淵中。”

6. 〔普羅克洛:“論克拉底洛”,第十六章〕 德謨克里特在肯定文字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性質時,用四個論證來加以證明:“(一)不同的事物可以用同一名字來指稱;(二)不同的名字可以用在同一事物上;(三)改變名字;(四)沒有名字。因此,名稱有約定俗成的而不是自然的性質。”

7. 〔克雷門:“基本問題”,第六卷,§168〕 德謨克里特說:“一位詩人以熱情并在神圣的靈感之下所作成的一切詩句,當然是美的。”

8. 〔狄歐,第三十六章,§1〕 德謨克里特對于荷馬是這樣表示:“荷馬,賦有一種神圣的天才,曾作成了驚人的一大堆各色各樣的詩。”

〔道德思想〕

9. 從智慧中引申出這三種德性: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說話,很好地行動。

10. 凡想安寧地生活的人,就不應該擔負很多的事,不論是私事或公事,也不應該擔負超乎他的能力和本性的事。甚至當命運向他微笑并似乎要把他引向高處時,也還是小心為妙,不要去觸動那超過他的能力的事。因為中等的財富比巨大的財富更可靠。

11. 快樂和不適構成了那“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的標準。

12. 本性和教育有某些方面相似:教育很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樣做了它就創造了一種第二本性。

13. 人是一個小世界。

14. 如果人們留心聽我的箴言,他就會去做許多配稱一個好人的行為,而避免壞的行為。

15. 凡期望靈魂的善的人,是追求某種神圣的東西,而尋求肉體快樂的人則只有一種容易幻滅的好處。

16. 應該反對那做了不義的事的人,如果這不可能,也應該避免做他的從犯。

17. 應該做好人或仿效好人。

18. 給人幸福的不是身體上的好處,也不是財富,而是正直和謹慎。

19. 不是由于懼怕,而是由于義務,應該不做有罪的事。

20. 在不幸的處境中完成了義務,是有些偉大的。

21. 對可恥的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

22. 行不義的人比遭受這不義行為的人更不幸。

23. 平靜地忍受一件由于疏忽而犯的過錯,是靈魂偉大的一種標志。

24. 尊敬法律、官長和最賢明的人,是適宜的。

25. 好人毫不在乎壞人的責罵。

26. 接受一個較低等的人的命令是很難堪的。

27. 讓自己完全受財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正義的。

28. 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語常常比黃金更有效。

29. 想把那自以為機靈的人引回到理性的路上來,是白費力氣的。

30. 有很多人,并沒有學過道理,卻生活得很合理。

31. 有很多人,雖然做了最可恥的事,卻毫不在乎地說著最漂亮的話。

32. 不幸的經驗使蠢漢變得謹慎起來。

33. 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34. 只有天賦很好的人能夠認識并熱心追求美的事物。

35. 馱獸的優越性在于它們體格的強壯,但人的優越性則在于他們性格的良好稟賦。

36. 那些想**確的人的希望是能夠實現的,至于那些傻瓜的希望則是不能實現的。

37. 任何藝術,任何科學知識,都不能不經研究而獲得。

38. 譴責自己的過錯比譴責別人的過錯好。

39. 那些有一個很平衡的性格的人,過著很有規律的生活。

40. 不做不義的事還不是善良的標志,應該甚至連不義的意向都沒有。

41. 贊美好事是好的,對壞事加以贊美則是一個騙子和奸詐的人的行為。

42. 很多博學的人是并不聰明的。

43. 應該盡力于思想得很多而不是知道得很多。

44. 事先多想想比事后來想要好得多。

45. 不信任任何人,而僅僅信任那些已證明可信的人:第一種態度是愚蠢的,第二種是聰明的。

46. 認識好人和壞人,不僅是從他們的行為看,而且也要從他們的意愿看。

47. 同一件事物可能對一切人都是好的和真的,但有人喜歡一件事物,別人又喜歡另一件事物。

48. 無節制的欲望是一個兒童的事,而不是一個成人的事。

49. 不合時宜的享樂產生厭惡。

50. 對一種特定對象的強烈欲望,使靈魂看不見其余一切。

51. 追求美麗不褻瀆美,這種愛是正當的。

52. 應當拒絕一切無益的享樂。

53. 對于那些愚蠢的人來說,受命要比發號施令好。

54. 能使愚蠢的人學會一點東西的,并不是言辭,而是厄運。

55. 榮譽和財富,若沒有聰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財產。

56. 賺錢并不是無用的事,但如果用不義的手段賺錢,則是最大的惡事。

57. 摹仿壞人而甚至不愿摹仿好人,是很惡劣的。

58. 冒失地去干預別人的事而忽略了自己的事,是可恥的。

59. 老是猶豫不決,就永遠達不到目的。

60. 一切都靠一張嘴來做而絲毫不實干的人,是虛偽和假仁假義的。

61. 對善的無知,是犯錯誤的原因。

62. 做了一件可恥的事的人,應該首先對自己覺得慚愧。

63. 老是抗辯和嚕不休的人是學不會必須知道的東西的。

64. 對一切都要說,而絲毫不愿聽,就是一種過分的野心的標志。

65. 應當警惕地注意,使壞人不能利用可乘之機。

66. 嫉妒的人常自尋煩惱,這是他自己的敵人。

67. 可惡的不是做不義的事情的人,而是有意地做不義的事情的人。

68. 親人之間的嫌怨比與外人的嫌怨要難堪得多。

69. 不要對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謹慎而堅定。

70. 應該只在有心作更大的報答的條件下才接受恩賜。

71. 施恩的人應該留心,要那受惠的人不是奸詐的人,并且不會以怨報德。

72. 很小的恩惠而施得及時,對受惠的人就有很大的價值。

73. 尊重的表示,對那些富于高尚思想和有榮譽感的人有很大的力量。

74. 行善望報的人是不配稱為行善者的;這稱號只配給那只為行善而行善的人。

75. 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并不顯得像朋友。

76. 單單一個有智慧的人的友誼,要比所有愚蠢的人的友誼還更有價值。

77. 連一個高尚朋友都沒有的人,是不值得活著的。

78. 不能長久保持已證明可靠的朋友的人,他的性格是不可愛的。

79. 有很多人,當他們的朋友由豪富而落到貧窮時,就避開他們的朋友了。

80. 恰當的比例是對一切事物都好的,豪富或赤貧在我看來都不好。

81. 不愛任何人的人,據我看是也不能為任何人所愛的。

82. 一個老人,如果知道在他的言辭中把逗人喜歡的和嚴肅的結合起來,是很可愛的。

83. 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就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

84. 在順境中找個朋友是容易的,但在逆境中則極端困難。

85. 一切親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共同利害關系的才是朋友。

86. 我們既然是人,對人的不幸就不應該嘲笑而應該悲嘆。

87. 尋求善的人只有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找到,而惡則不用找就來了。

88. 喜歡斥責別人的人,不是交朋友的材料。

89. 女人不應該動口舌,因為這是很危險的。

90. 接受一個女人的命令,對一個男人來說是最大的侮辱。

91. 永遠發明某種美的東西,是一個神圣的心靈的標志。

92. 對那些愚蠢的人加以贊頌,是大大地害了他們。

93. 讓別人來稱贊比自己稱贊好。

94. 如果某些稱贊你看來顯得不能接受,就把它們看作阿諛吧。

95. 人們捏造出了“碰巧”這個偶像,借以掩蓋自己的輕率。碰巧造成的悖理的事情是很少的,一個心智敏銳的人就能把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安排妥當。

96. 言辭是行動的影子。

97. 心靈應該習慣于在自身中來汲取快樂。

98. 如果你打開你的內心,你將看到里面是一大堆各種各樣壞的情欲。

99. 不要去討好自己的鄰人。

100. 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的。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

101. 人每天都懷著新的思想。

102. 如果身體能夠拿它一生中所遭到的痛苦和苦難來對靈魂提出控告,而由我來判決這案件的話,我將很愿意懲罰靈魂由于疏忽而使身體毀壞,由于沉醉而使身體枯竭,以及由于淫欲而使身體潰敗和分崩離析,正如我將控訴那漫不經心地來使用一件工具或器皿,讓它弄得一塌糊涂的人一樣。

103. 以一種邪惡的、不智的、失節的和不潔的方式活著,就不僅是很壞地活著而且是在繼續不斷地死亡。

104. 不要企圖無所不知,否則你將一無所知。

105. 幸福和不幸居于靈魂之中。

106. 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黃金,它的居處是在我們的靈魂之中。

107. 善從那里來,惡和避免惡的辦法也從那里來。例如深水,在很多情況下是很有用的,而同時又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要冒滅頂的危險。因此人們發明了學會游泳以保衛自己的辦法。

108. 從善里有時也能給人帶來惡的結果,要是人不知道引導它并很輕易地承受它的話。把這樣一些事物看作惡是不恰當的,要把它們看作善。人若愿意的話,也能利用善來避免惡。

109. 豪爽的人永遠不得不做正義的并為法律所許可的事,他是不論白天黑夜都輕松愉快、勇往直前并且無憂無慮的。但對那蔑視正義并且不盡自己的義務的人來說,當他想起某種錯處來時,這一切都只有使他煩惱。他總是在憂慮,并且自己折磨自己。

110. 神靈永遠給人一切好的東西。他們從來不給人壞的、有害的和無用的東西。是人們自己,由于自己的盲目和無知,去迎接這些壞東西的。

111. 命運是很闊綽然而很無常的,至于自然,則自滿自足。所以自然總能以它那些比較差、然而很可靠的手段,贏得那些偉大的希望123。

112. 一篇美好的言辭并不能抹煞一件壞的行為,而一件好的行為也不能為誹謗所玷污。

113. 一個人對青年所做的最大壞事,無過于使他習于輕佻,輕佻產生出引人作惡的欲望。

114. 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么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禮儀其實是這一切東西共同產生出來的。

115. 精神的教養,在幸運的人是用作裝飾,而在不幸的人是用作庇護所。

116. 用鼓勵和說服的言語來造就一個人的道德,顯然是比用法律和約束更能成功。因為很可能那種因法律禁止而不行不義之事的人,在私下無人時就犯罪了,至于由說服而被引上盡義務的道路的人,似乎不論私下或公開都不會做什么壞事。所以照著良心行事并且能知其所以然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堅定而且正直的人。

117. 只有吃盡千辛萬苦才能發展好的稟賦,反之,壞的稟賦則用不著絲毫努力就自己發展出來了。所以賦有一個壞天性的人,是不由自主地常常去做壞事的。

118. 在青年中有聰明才智的人,而在老年中也有愚蠢的人;因為其實并不是時間,而是適當的教育和天然的稟賦教會人思想。

119. 繼續不斷地處在壞人的社會中,就會增加壞的傾向。

120. 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121. 思想感情的一致產生友誼。

122. 人們比留意身體更多地留意他們的靈魂,是適宜的,因為完善的靈魂可以改善壞的身體,至于身強力壯而不伴隨著理性,則絲毫不能改善靈魂。

123. 快樂和不適決定了有利與有害之間的界限。

124. 對人,最好的是能夠在一種盡可能愉快的狀態中過生活,并且盡可能少受痛苦。如果他不聽任欲望執著于那些容易破滅的財富上,這一點就能達到。

125. 對罪惡的事物,甚至應當避免談到。

126. 人們通過享樂上的有節制和生活的寧靜淡泊,才得到愉快。赤貧和豪富慣于變換位置,并且引起靈魂中的大騷擾。而從這一極端到另一極端動搖不定的靈魂,是既不穩定又不愉快的。因此,應該定心于那可能的東西,滿足于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物,不要太注意那些作為人所嫉妒和羨慕的對象的人,思想上也不要老是惦念著他們。毋寧應該把眼光導向那些生活貧困的人,并且想想他們的痛苦,這樣你所能支配的這點財富就會顯得很大很可羨慕了,并且不會再因為永遠想要更多而給自己的靈魂帶來傷害了。因為那些貪圖財富并且被別人看作很有福氣而又無時無刻不想著錢財的人,就會被迫不斷地投身于某種新的企圖,并陷于貪得無厭,終至做出某種為法律所禁止的無可挽救的事情來。因此不應該追求這一切,而應該滿足于自己所有的,并且把自己的生活和那些更不幸的人去比一比。想想他們的痛苦,你就會因自己有比他們較好的命運而慶幸了。如果接受了這一原則,你就能生活得更愉快,并且驅除生活中不少的惡:嫉妒、仇恨和怨毒。

127. 稱贊那不應當稱贊的和斥責那不應當斥責的,都是很容易的,但兩者都是一種壞的性格。

128. 知道預防一件迫在眉睫的不義之事,是有見識的表現,而對于已遭的不義也不要求補償,則是愚蠢的表現。

129. 大的快樂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

130. 那些偶像穿戴和裝飾得看起來很華麗,但是,可惜!它們是沒有心的。

131. 忘了自己的缺點,就產生驕傲自滿。

132. 愚蠢的人是按照命運提供給他們的好處來安排生活,但認識這些好處的人們則是按照哲學所提供的好處來安排生活。

133. 動物只要求為它所必需的東西,反之,人則要求超過這個。

134. 愚蠢的人雖然厭惡生活,但卻由于懷著對地獄的恐懼而愿意活著。

135. 愚蠢的人活著而并不感覺到生活的愉快。

136. 愚蠢的人愿意長久活著而并不享受生活的快樂。

137. 愚蠢的人永遠向往著不在眼前的東西,但卻貶低眼前的東西,即使這些東西對他們比那些過去的東西更有好處。

138. 逃避死亡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139. 愚蠢的人是一輩子對誰也不合適的。

140. 愚蠢的人愿意活著,因為他們寧愿老而怕死。

141. 愚蠢的人怕死,所以不希望變老。

142. 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

143. 父親的智慧是對兒童最有效的誡命。

144. 對那在餐桌上飲食有節的人,夜是從來不短的。

145. 幸運供給我們一桌豪奢的筵席,而節制則供給我們一桌饜足的筵席。

146. 節制使快樂增加并使享受更加強。

147. 白天睡覺表示一種身體的困擾,或者是靈魂的不安、怠惰或無力。

148. 勇氣減輕了命運的打擊。

149. 我們應該不僅把那對敵人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把那對自己的欲望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有些人能治理城邦,但卻是女人的奴隸。

150. 正義的力量在于判斷的堅決和無畏,反之,不義的結果則是對不幸的恐懼。

151. 堅定不移的智慧是最寶貴的東西,勝過其余的一切。

152. 只有恨不義的人是為神所愛的。

153. 靠可恥的職業獲得的財富,顯然帶著不名譽的烙印。

154. 如果對財富的欲望沒有饜足的限度,這就變得比極端的貧窮還更難堪。因為最強烈的欲望產生出最難滿足的需要。

155. 不正當的獲利給道德帶來損害。

156. 對不正當的獲利的希望,是失利的開始。

157. 為孩子們積聚太多的財富,只是一種借口,用以自欺欺人地掩飾自己的貪欲。

158. 凡為身體所需要的東西,是一切人都很容易接近的,毫無痛苦,也毫不費力。而那些要很辛苦很困難地獲得,并且使生活不快的東西,則不是身體所想要的,而是錯誤的判斷所想要的。

159. 貪得無厭的欲望使人失其所有,就像伊索寓言中所說的狗一樣。

160. 說真話是一種義務,而且這對他們也是更有利的。

161. 坦白是精神獨立不倚的特征,而專門找好機會則是一種冒險的舉動。

162. 守財奴是和蜜蜂共命運的,他們積蓄財富,就好像他們能長生不死似的。

163. 守財奴的無教養的子女,就像那種走江湖賣藝、在刀尖上跳來跳去的人一樣。這種賣藝者,如果落下來時沒有把腳落在正好該落的地方,就完蛋了。要落在這獨一無二的地方實在是很困難的,因為留下的那點地方就剛剛夠放一雙腳。守財奴的子女們也是這樣。如果他們不跟著學父親那種精打細算和吝嗇的榜樣,他們照例是會弄到傾家蕩產的。

164. 省吃儉用而忍饑挨餓,當然是件好事情,但在適當時機揮金如土,也同樣是好事情。這就在于修養成熟的人來加以決斷。

165. 一生沒有宴飲,就像一條長路沒有旅店一樣。

166. 一個人不愁他所沒有的東西,而享受他所有的東西,是明智的。

167. 在使人樂意的事物中,那最稀有的就給予我們最大的快樂。

168. 當人過度時,最適意的東西也變成了最不適意的東西。

169. 人們在祈禱中懇求神賜給他們健康,而不知道他們自己是健康的主人。他們以無節制的行為違反健康而行事,這就是以自己的情欲背叛了健康。

170. 對一切沉溺于口腹之樂,并在吃、喝、情愛方面過度的人,快樂的時間是很短的,就只是當他們在吃著、喝著的時候是快樂的,而隨之而來的壞處卻很大。對同一些東西的欲望繼續不斷地向他們襲來,而當他們得到他們所要的東西時,他們所嘗到的快樂很快就過去了。除了瞬息即逝的快樂之外,這一切之中絲毫沒有什么好東西,因為總是重新又感覺到有需要未滿足。

171. 和自己的心進行斗爭是很難堪的,但這種勝利則標志著這是深思熟慮的人。

172. 喜歡吵架是不合理性的,因為盡盤算著敵人的失敗,就看不見自己的利益了。

173. 和超過自己的人去較量的人,結果就達到很壞的驕傲自大。

174. 卑劣的人在有所需求時所作的誓言,一旦他們得以脫離窘境,就不加信守了。

175. 自愿的辛苦,使我們能較容易地忍受不自愿的辛苦。

176. 連續不斷的工作通過習慣而變得比較容易。

177. 大部分天性不能干的人由于練習而變成能干。

178. 當人達到目的或有保證能達到目的時,一切辛苦都比休息更適意。但當人遭到失敗時,全部努力都同樣是既難堪又累人了。

179.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180. 人們若不互相傾軋,則法律將不必禁止任何人隨心所欲地生活了。嫉妒實在是紛擾的源泉。

181. 在外國僑居使人學會知足。一片大麥面包和一升糠秕都是救治饑餓和疲勞的最甘美的藥物。

182. 整個大地對賢智的人都是敞開著的,因為一個高尚的靈魂的祖國,就是這個宇宙。

183. 法律意在使人們生活得更好。這只有人們自己有成為幸福的人的愿望才能達到;因為對那些遵從法律的人,法律顯得是適合于他本性的美德。

184. 內戰對于雙方都是有害的;它使勝利者和失敗者一樣遭毀滅。

185. 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把偉大的事業和戰爭引導到好結果,否則就不能。

186. 在一種民主制度中受貧窮,也比在專制統治下享受所謂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樣。

187. 國家的利益應該放在超乎一切之上的地位上,以使國家能治理得很好。不應該讓爭吵過度以致失去公道,也不應該讓暴力損害公共的善。因為一個治理得很好的國家是最可靠的庇護所,其中有著一切。如果它安全,就一切都安全;而如果它被毀壞,就一切都被毀壞了。

188. 對于好的公民來說,專門去管別人的事而忽略了自己的事是沒有好處的,這樣自己的事一定就會弄得很糟。但如果有人忽略了公共的事,那么即使他并沒有偷盜也沒有做不義的事而使自己犯罪,他也將得到一個壞名聲。因為即令那既不疏忽大意也沒犯罪的人,也每每很容易挨罵和受罪。唉!犯錯誤總是難以避免的,但要人原諒自己的錯誤可不容易。

189. 壞的公民愈達到他們所不配占據的崇高地位,他們就愈粗心大意和愈表現得愚蠢可笑、狂妄自大。

190. 如果有錢人能決定給一無所有的人一筆預支款項,給他們幫助,并給他們恩惠,則結果馬上就會有惻隱之心、團結、友愛、互助、公民之間的齊心協力以及其他許多無人能數得盡的好處了。

191. 正義要人盡自己的義務,反之,不義則要人不盡自己的義務而背棄自己的義務。

192. 對于是否可以殺死動物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殺死有害或傾向于有害的動物的人,應該不受懲罰,并且為了一般的好處,殺死動物比不殺更好。

193. 所有使我們損害一切正義的東西,應該不惜任何代價加以除去。這樣做的人將在任何情況下享受更大的安寧、正義、保證和幸運。

194. 正如頒布了法律來對付毒蛇猛獸一樣,我覺得也應該頒布法律來對付某些人。按照習慣的法律,對于危險的人,在一切法律不予以保護的情況下都應該把他殺死。但是有些民族的公堂、有些條約和協定卻禁止每一個人非法地這樣做。

195. 凡殺死一個山寇或一個海盜的人,不論他是親手殺死或受人差遣,或由于法律的決定,都應不受懲罰。

196. 應該盡一切力量來保護那身受不義而不聽任不義之舉得逞的人。這樣一種態度是合乎正義并且勇敢的,而相反的態度則是不合正義并且怯懦的。

197. 那些犯了當受流放、監禁或刑罰的罪行的人,應該受到懲處而不應赦免。凡聽任自己受所得利益或喜好的支配而違反法律把他們赦免的人,是做了一件不合正義的事,這不會不成為壓在他心上的一個負擔的。

198. 凡是以最高的報償給予最配受報的人的,是最高度地分有正義和美德的人。

199. 不應該在別人面前比在自己面前更知羞恥,而應該在一個人也看不見時和在大家都看見時一樣不做壞事。毋寧在自己面前應該更知羞恥,并且把下列的箴言銘刻在自己心上:絲毫不做不適當的事。

200. 人們總是把錯事記得比好事更牢些,而這樣是好的。其實,正如不應該稱贊那把受人之托的財物還給別人的人,而應該譴責并處罰那不還的人一樣,對于官吏也應該這樣。因為把他選出來本來不是叫他來做壞事,而是叫他來做好事的。

201. 在現行的**制度中,沒有任何方法能使官吏避免不義,即使他們是完全廉直的人。因為要官吏對別人負責是不合自然的,他應該只對自己負責……124不應該是從屬于別人之下的。

202. 優秀的人是本性命定了來發號施令的。

203. 畏懼產生諂媚而絲毫不產生善意。

204. 大膽是行動的開始,但決定結果的則是命運。

205. 應該像使用我們身體上的四肢一樣來使用奴隸,用每一個來完成一種特定任務。

206. 只有愛的女神能平息戀人的負氣。

207. 當人碰到運氣好,有個好女婿時,就是得了一個兒子,但如果碰到運氣不好,那就外加把女兒也失掉了。

208. 女人比男人要容易懷恨得多。

209. 少說話對于女人是一種裝飾,而裝飾簡樸,在她也是一種美。

210. 兒童教育是一件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教育的成功,只有經過很大的努力和操心才能達到,而如果不成功,則此中所受到的煩惱是無與倫比的。

211. 照我看來,生兒育女是不必要的,因為我看到有兒有女的人有很多而且很大的危險和麻煩,至于它的好處則是很少、很不足道而且很微弱的。

212. 凡是覺得想要一個孩子的人,照我看來還是在他的朋友的孩子中間去挑一個的好。這樣一來,他將能夠有一個如他所希望的那樣的孩子,因為他的選擇是完全自由的。而顯得適合于他的孩子,對他自然是最親熱的,而且還有如下的區別:當在許多孩子中去挑選時,你可以找到一個如你所希望的那樣的孩子,而當你自己去生育時,你就冒許多危險,因為你必得生下是什么就要什么。

213. 人們似乎把生兒育女看作是一種為自然以及為社會的老規程所強加的必然性,而顯然別的生物也是依照這種必然性的。因為一切生物都服從著自然法則,生養小生物而并不著眼于得到任何好處。當小的出世時,都是受盡辛苦并且竭盡所能地加以照顧;當它們還小時,總是一天到晚心神不安,而如果它們有了點什么,就憂苦萬狀。這是有靈魂的生物的自然情況。反之,在人則已建立了從自己所生的子孫取得利益的習慣。

214. 應該在可能范圍內把財產都分給子女,而同時注意使他們有了財產時不做任何有害的事。這樣他們就變得更善于經營他們的財產,并且會發揮更大的熱情來一起競爭以獲得新的財產。因為,在共同的生活中,花錢就不像分開經營時那樣心痛了,而獲利對我們也就遠不如那樣高興。

215. 可以給子女受教育而不太減少自己的財產,這樣就在他們的財產和人身周圍豎立起了一道防衛的圍墻。

216. 正如癌是一切腫瘤中最惡的一樣,當人侵占旁人的財產時,也是一種最壞的占有。125

217. 明智的用錢可以是很大方而對人民有利的,至于不明智的用錢則是一種對公共的善毫無利益的闊綽。

218. 窮和富,是表示缺乏和充足的字眼。因此,凡缺少某種東西的人就不富,而不缺少什么的人就不窮。

219. 如果你所欲不多,則很少的一點對你也就顯得很多了,因為有節制的欲望使得貧窮也和富足一樣有力量。

220. 應該深切想到人生是變幻無常而且很短促的,它常為許多不幸和困難所煩擾,因此應該僅只安排一個中等的財富,并且把巨大的努力限制在嚴格地必需的東西上。

221. 一個盡管只有一宗有限的財產然而很勇敢的人,是幸福的,一個盡管很富有,但是很怯懦的人,則很不幸。

222. 共同的貧窮比每個人孤立地受窮更難堪,因為這樣就什么救助的希望都沒有了。

223. 家宅和生活是和身體一樣苦于疾病的。

224. 不適應生活上的匱乏,是不思量的標志。

225. 魯鈍的靈魂所不能控制的煩惱,應該用理智來驅除。

226. 保持尊嚴地忍受貧窮,是賢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

227. 愚蠢的人的希望是不合理性的。

228. 因自己的同類遭受不幸而喜歡的人,只看到一切人都是安排著受命運的打擊的;他們也是沒有真正的快樂的。

229. 身體的有力和美是青年的好處,至于智慧的美則是老年所特有的財產。

230. 老年人是曾經年青過的,但年青人是否能達到老年則是靠不住的,所以已經實現的好處是比未來的靠不住的好處更可取的。

231. 衰老是整個東西的一種殘缺不全狀態:你一切器官全都有,但卻在一種不完善的情況中。

232. 有些人,對我們這有死的自然之身的解體毫無所知,但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惡行,就一輩子虛構著關于死后的來世生活的荒唐神話,而受著煩惱和恐懼的折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