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意菩薩造
北涼三藏法師道泰等譯
譏論空品第二
問曰。汝先說調順乘大苦乘。得妙果報。菩薩所得境界。甚難了知。答曰。菩薩行處。微妙甚難。于三阿僧祇劫。乃可成就。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在凡夫中。無有出世之法。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無量億劫中 常在凡夫地
汝今應當知 未來亦如是
是故菩薩行處甚大。亦復難得。散亂眾生。得聞甚難。能說亦難。況復修行。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生得值法難 聽說亦復難
生死雖無際 聽法故有邊
問曰。尊者先所說十地。愿時為我分別演說。何等為菩薩十地。答曰。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名明地。四名焰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深遠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云何名歡喜地。出過凡夫。得不思議出世間道。心生歡喜故。名歡喜地。云何名為離垢地。離破戒垢故。名為離垢地。云何名明地。依十二門禪。得明智慧故。名為明地。云何名焰地。得增上覺意分別道品。燒煩惱薪。功德熾然。故名焰地。云何名難勝地。修習十智。雖伏煩惱。未能勝故。名為難勝地。云何名現前地。能逆順觀十二因緣。得法現前故。名為現前地。云何名深遠地。愛佛功德智慧次第不間余心深入法相故。名深遠地。云何名不動地。離色等相堅固難動故。名為不動地。云何名善慧地。入四辯才。解一切音聲。隨其所問。于一剎那頃。悉皆能答故。名善慧地。云何名法云地。能受一切佛法。猶如大云。能注法雨故。名法云地。是名菩薩具足十地。如是十地。是菩薩安住行處。亦能滿足一切智慧。如十地經中之所廣說。若能如是知菩薩十地者。是名善知安住行處。亦名善知菩薩廣大功德處所。亦能善知如來無量功德廣大處所。若不能如是知者。我今立決定誓。當知是人于菩薩法。及如來法。皆悉不了。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十地。常修四行。如寶頂經中說。善知無明行。諸波羅蜜行。分別道品行。成熟眾生行。如是四行。總入二輪。所謂福輪。智輪。菩薩諸地。悉具二種智果福果。問曰。云何成就二果。答曰。初地福果。為閻浮提王。第二地福果。為轉輪圣王。主四天下。第三地福果。為天帝釋。第四地福果。為焰魔天王。第五地福果。為兜率陀天王。第六地福果。為化樂天王。第七地福果。為他化自在天王。第八地福果。為千世界梵。第九地福果。為二千世界梵。第十地福果。為三千大千世界凈居天王。如花嚴經廣說。如來出生果報。及攝受世界。是名菩薩福輪。云何名菩薩智輪。初地菩薩。于一剎那頃。得百三昧。見百諸佛神通。能過百佛國土。能動百佛世界。光明遍照百佛世界。能成就百眾生。能知過去百劫未來百劫。能入百法門。能現百身。復為一身。以百菩薩。莊嚴眷屬。若以愿力。復過于此。百千萬億。無量無邊。亦非算數譬喻所知。若身力。若光明力。若神通力。若眼力。若聲力。若行力。若莊嚴力。若住持力。若解脫力。造眾善業。是名初住。菩薩于剎那頃。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二住菩薩。得千三昧。如是廣說。三住菩薩。得十萬三昧。余亦如初住廣說。四住菩薩。得億三昧。余亦如初住廣說。五住菩薩。得千億三昧。余亦如初住廣說。六住菩薩。得萬億三昧。余亦如初住廣說。七住菩薩。得億百千那由他三昧。余亦如初住廣說。八住菩薩。得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余亦如初住廣說。九住菩薩。得十佛世界百千阿僧祇微塵數三昧。諸余功德。如初住廣說。十住菩薩。得十佛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億百千那由他微塵數三昧。諸余功德。如初住廣說。于一剎那頃。乃至見十佛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億百千那由他微塵數諸佛。如初住菩薩。于一剎那頃。見百佛世界。乃至成就百眾生。十住菩薩亦復如是。問曰。如佛所說。一世界中無二佛出。云何菩薩見十佛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億百千那由他微塵數諸佛。答曰。諸佛說言一世界中無二佛者。為彼鈍根小心眾生。不為利根大心者說。如汝經中說。一世界無二轉輪圣王。無二佛出。然諸四天下實有眾多轉輪圣王。諸佛出世亦復如是。問曰。釋迦牟尼佛。亦能遍一切佛國。何必余佛。答曰。若如汝言。但一佛能遍滿一切世界者。不應有過去大釋迦牟尼佛。七佛出世。得成正覺。是以我言多佛無過。假使釋迦牟尼佛神力能遍一切世界。今無量諸菩薩等廣修萬行。功德滿足皆當成佛。無有一人獨成正覺而障諸菩薩使不成佛。無有是處。如阿含枯樹**及余諸經。說是經時。有六十比丘。漏盡意解。俱得阿羅漢果。菩薩亦爾。功行齊等。同時成佛。當知十方有無量諸佛。又金沙阿含二部經說。有佛始成。有佛現在。有佛滅度。復次說偈。
過去無量佛 未來亦復然
及今成佛者 皆滅于愁憂
一切尊重法 今本皆修行
未來亦復然 正覺法如是
曇無鞠多亦說是偈。
頂禮一切佛 漏盡無有上
無量諸佛身 正覺最勝尊
正覺所生處 并及得菩提
能轉正** 入無漏涅槃
若住若經行 如來之所坐
臥如師子王 我今皆悉禮
上下諸世尊 方面及四維
法身與舍利 敬禮諸佛塔
東方及北方 在世兩足尊
厥名曰難勝 彼佛所說偈
若以此偈誦 常贊于世尊
生死百劫中 終不墮惡道
如佛為尊者目連說言。非汝退神足。但是舍利弗。以神通力。用其衣帶。系難勝坐。如是等佛而汝經中。自作此說。況摩訶衍。辯明諸佛無量無邊。等于法界。同虛空界。諸佛世界。悉有諸佛。初地菩薩。身行清凈。雖有結使。而不能擾。七住菩薩不名斷結。亦不名有結。云何名不有結不斷結以不為結使所擾故。名為無結。愛佛功德故。名為有結。第二阿僧祇劫滿足得于八地。一切行具足無有所作。一切結使盡故得成菩提。空靜住處得滅盡定如阿羅漢。如是得無生法忍。若諸佛不勸請者。即于彼定。入無余涅槃。如經中說。得無生法忍。離煩惱障。如阿羅漢。得寂滅無余。離于生死。得十自在。何等為十。壽命自在。得心自在。眾具自在。作業自在。生處自在。解脫自在。神通自在。愿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得如是自在。善修如意足故。降伏四魔。何等為四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為眾生故皆悉一味得無緣慈。猶如如意藥樹。隨眾生所愿。皆使成就。問曰。云何菩薩自身作業能令眾生隨愿令得。答曰。菩薩以慈心為體。猶如見毒而能殺人眾生見菩薩故便得利益。問曰。八住菩薩以盡結使。云何最后身菩薩生羅睺羅。答曰。誠如所言。若最后身菩薩有實欲者。乃至無佛可得。況羅睺羅。問曰。云何無佛。答曰。若毀戒無尸波羅蜜。若無尸波羅蜜。則無諸波羅蜜。如佛所說。若無戒則無施。無施則無忍。無忍則無精進。無精進則無禪定。無禪定則無智慧。無智慧則無一切諸功德。無一切諸功德。則無佛。無佛則無羅睺羅。汝何以疑生羅睺羅有結無結八住菩薩無諸煩惱。如阿羅漢以方便力故。現受五欲。作諸過惡。舍四天下轉輪王位。令使眾生得厭離心。猶如娑留枝比丘說佛本行偈。
一身為多身 作已極為勝
非實亦非虛 各各令喜悅
放恣生欲意 盛壯狂所亂
現同行于欲 引令到彼岸
禪智能燒滅 欲界諸結使
欲結甚狂逸 能示現其心
菩薩觀欲知如幻夢。是故以此令轉其意。大悲菩薩作諸幻術。而化其心。問曰。云何作此幻術誑惑眾生。答曰。菩薩常以四攝法。方便教化一切眾生。同事利益。為破結使故。如翅燒菩薩本事因緣。以欲狂心擔負死尸走喚歌舞。菩薩方便亦現同彼。為除彼女熾欲憂患故現同事。不名妄語。一切菩薩方便同事。皆非妄語世間幻術。少有利益。菩薩得無量解脫如幻三昧門。諸有所為能大利益成就眾生故無有過。問曰。羅睺羅為是應化。為真實耶。答曰。二俱無過。菩薩身者。即是天身。如本起經說。佛告阿難。如來為眾生故。出現于世。不以天身轉于**。何以故。欲令眾生不懈怠故。佛以天身得成正覺非我凡夫之所能成。以是故天中天為憐愍眾生故。示現世間。有其父母妻子眷屬。若是幻化現有羅睺羅此亦無過。若是實人。亦無有過。菩薩方便。得不思議解脫。住于大地。成就眾生。互為化生父母兄弟妻子。
問曰。羅睺羅是菩薩耶。答曰。不但羅睺羅獨是菩薩。住迦毗羅衛城諸釋種童子。阿難難陀。提婆達多。阿[少/兔]樓馱等。皆是大力不退轉菩薩。如婆羅樓志于本行經中所說偈。
或是大丈夫 或是佛所化
提婆達多者 大仙之同伴
或復為父子 常作內眷屬
菩薩有大力 權變能為此
共佛及余人 菩薩諸大仙
阿難難陀等 那律釋摩南
跋陀與桎沙 憂波桎麗等
作父子眷屬 咸皆共圍繞
問曰。提婆達多。于五百身中。常與菩薩。而作大怨。云何復言名菩薩耶。答曰。提婆達多。非佛怨耶。何以故。若提婆達多是佛怨者。菩薩修善。提婆達多恒造諸惡。云何世世得與菩薩共俱相值以是義故。提婆達多非菩薩怨。譬如二人各行。一人趣東。一人向西步步相遠。而常違背。云何為伴得相值耶。若提婆達多是菩薩怨者。如來世尊應有大過。問曰。有何過耶。答曰。若爾者佛非一切智。亦無神力。是為愚癡。則不能得擁護眾生。非金剛身。如來便應有余業不能斷盡。云何知佛非一切智。如來在耆阇崛山。為提婆達多推石所壓。而不覺知。是故當知。如來非一切智。云何名為無有神力。提婆達多持杵打害。不能禁制。以是當知。無有神力。云何名為愚癡。現見害至。而不知避。是以當知。為愚癡也。云何名為不能擁護眾生。提婆達多作五逆罪。而不救度。以是當知。不能擁護眾生。云何名非金剛身。轉輪圣王以少福報。而無怨害。何況如來。轉**王為石所壓身血流現。當知如來非金剛身。云何名有余作業不能斷盡。為他所打。當知如來余業不盡。若欲令佛無是過者。如來便應悉滅怨敵。但以善巧方便。欲令眾生起厭惡心。現作逆害。墮于地獄。欲示業報不可壞故。又復欲為墮地獄者。歸依如來請佛救護。又為來世豪貴之人入佛法中。若有恃其勢力。復以鞭杖加打于人。令此眾生便作是念。如來之身。猶被毀害。況我凡夫薄福德者。汝言逆罪。但是菩薩善權方便。如是逆罪。名雖有五而實有二。破僧害佛。如是等業。世間所無。提婆達多是大賓伽羅菩薩。為遮眾生起逆罪故。現作二業。墮于地獄。菩薩摩訶薩。隨所應作。以化眾生。乃至現同魔業。令魔波旬以三玉女。顯現如來無欲之相又雨刀劍。一切鉾槊顯現如來無嗔恚相。亦無貪愛及愚癡相。問曰。天魔來意。欲壞如來正覺之心。汝云何言欲顯如來無貪嗔耶。答曰。不為遮斷。何以故。若如來出過魔界。猶為魔遮者。大梵天王亦出魔界。云何不遮菩提。是道之妙果。無能奪者。亦無與者。故不可壞。言魔擾亂。凡有二義。何等為二。一者實有惡業。為魔所擾。二者為進新學。令心堅固。為魔逼試。實是菩薩。真善知識。現作魔來增益功德。譬如道路。以恐畏故。疾度險難。猶如好牛。以少鞭杖。則得調利。問曰。天魔亦有是菩薩耶。答曰。非但此世界魔是菩薩。十方世界魔王者。多是菩薩。如維摩詰經中所說。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乞手足頭目髓腦。如是言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何以故。若非菩薩者。未堪斯事。譬如香象蹴踏非驢所及。唯諸菩薩乃能行耳。如彼廣說。以是義故當知。菩薩善知眾生種種所行。為欲顯其功德智慧方便力故。或現作殺殺者。作乞乞者。問曰。若羅睺羅實是菩薩者。云何復言聲聞阿羅漢耶。答曰。菩薩亦名聲聞。亦名阿羅漢。何以故。令一切眾生。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聲聞。于一切天人阿修羅。應受供故。名為應供。菩薩摩訶薩。為化眾生故。現作聲聞阿羅漢。問曰。諸余聲聞。亦是菩薩耶。答曰。諸余聲聞。亦有是菩薩者。如法華經中。舍利弗等五百**。悉是菩薩。皆當作佛。一切聲聞。皆是阿鞞跋致菩薩。如不退轉**經中廣說。以是故當知。菩薩皆現為聲聞。問曰。一切聲聞。皆成佛不。答曰。聲聞成佛。此亦無過。問曰。云何無過。答曰。先斷結障。后斷智障。凈治諸地。向一切智。是以無過。問曰。燒滅結使。如焦谷芽。云何得佛。答曰。若如汝言。斷滅結使。不得成佛者。汝及一切眾生。皆具諸煩惱。即應是佛。汝意若謂。具煩惱人。非是佛者。離煩惱者。應當得佛。汝言。燒煩惱結。如焦谷芽。而不成佛。亦無是處。我不欲令具煩惱種。生佛法芽。汝癡無智。顛倒解故。謂煩惱為佛法種。阿羅漢初斷煩惱。后除智障。修菩提道。得成正覺。阿羅漢中。有少斷智障者。有不斷者。有得無諍三昧者。有不得無諍三昧者。有得五神通者。有不得五神通者。有得四辯者。有不得四辯者。有得禪出入自在者。有不得禪出入自在者。何以故。不斷一切智障故。問曰。云何名為智障。答曰。出世間無明。名為智障。猶如娑羅留枝本行中說偈。
無明有二種 世間出世間
世間無明行 賢圣已遠離
愚癡無妙解 不能如實知
依止此心識 法界諸險處
未能及本原 云何決定出
法身證涅槃 唯佛能了知
佛婆伽婆。乃能知其體性智慧。及大悲斷結。是名聲聞所斷智障。聲聞有二種。一者勤修禪定。是鈍根人。二者回向菩提。能斷智障。是利根人。樂行禪者。如寶良經說。猶如水精終不能成摩尼寶珠。聲聞修禪。亦復如是。終不能成菩提果也。此是諸佛境界。非我所知。一乘多乘。今但略舉其義。以明佛教。不相違背。我未能了。譬如長者遠行疲極。現作化城。此經中說。但有一乘。實無有三。佛亦自說。唯有一乘。更無二三。問曰。如來以何行得斷結使。而成佛耶。答曰。經中說言。佛告阿難。能修四如意足者。若住一劫。若住多劫。乃盡生死。一切諸經皆同是說。若汝言無煩惱者。我亦如是。若有親愛信歸于我。當為汝說。問曰。云何住壽。答曰。阿羅漢無煩惱。與八住菩薩同。善修如意足故。能隨意住世。乃至盡于生死。羅睺羅。賓頭盧等。盡住于世。為以此身住世。為更有余身住。若以實身而住世者。則無其義。若變化身住壽多劫。斯有是處。亦如僧祇中說青眼如來等。為化菩薩故。在光音天。與諸聲聞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住。如彼天中聲聞住壽多劫。當知此界亦有聲聞。能如是住。聲聞無結。能如是住者。當知八地菩薩亦能如是。盡生死住。問曰。佛言。彌勒菩薩一生補處。以是因緣當知菩薩有生耶。云何得名無生乎。答曰。言有生者。是戲論法。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示現受生。非是真實。如維摩詰語彌勒菩薩言無生可得。云何如來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若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未來生。未來生未至。現在生。亦無住故。如觀過去未來現在生。皆不可得。是故我說八住菩薩。于第二阿僧祇劫盡有作行。住無作行。如阿羅漢斷結使。而說偈言。
從初發意來 方便行諸地
得到第八地 自在盡諸結
順修諸行品第三
問曰。如向所說。八地菩薩善斷煩惱一切結使。云何成佛。得一切智。答曰。菩薩摩訶薩。除身諸惡。寂滅結使。離于生死游戲自在。金剛力士常隨護助。獲得清凈金剛之身。如如來藏經中廣說。得四辯智。凈治第九地。于二千梵中。得自在力。能善說法。為**師。能入如來秘密之藏。凈治第十地。得無量無邊禁咒方術。能令一切自在無礙。作摩醯首羅天子。亦為一切世間依止。問曰。所言摩醯首羅者。為同世間摩醯更有異耶。答曰。是凈居自在。非世間自在。汝言摩醯首羅者。名字雖同。而人非一。有凈居摩醯首羅。有毗舍阇摩醯首羅。其凈居者。如是菩薩鄰于佛地猶如羅縠障。于一剎那頃。十方世界微塵數法悉能了知。能以口吹十方世界皆大震動。又以一身遍一切佛國。亦如皇太子初受職時。以己業力故。大寶蓮華自然化出。受一切種智位。坐寶蓮華王座。有無量菩薩。亦坐蓮花上而自圍繞。坐寶蓮花已。十方世界諸佛放大光明照。此菩薩受灌頂位。如轉輪圣王長子受王位時。受灌頂已。即于彼座。斷除智境微細之障。得首楞嚴三昧。毗楞嚴三昧。法華三昧。得一切實法決定三昧。不可思議解脫三昧。甚深無畏海水三昧。微妙清凈離垢三昧。諸法平等無言說三昧。乃至金剛三昧。得如是諸三昧已。悉無障礙。一切行滿足。覺一切智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正覺已。得如來十力。得四辯智十八不共法。能遍至一切佛國。得一切諸佛不壞法身。遍滿一切法界。一切身口意業相。皆悉除滅。得無為寂滅處。登如來地。有二因緣。一于一切世間顯現色身。悉以本愿無作業力。二以眾生分別想異。是故能作種種色像。皆悉應之。是名如來無礙法身。問曰。如經中說。從初出家。能住佛法。名為法身。答曰。此事不然。汝若以是名為法身。唯法無佛。則無三歸。若欲令具三歸依者。始從初地。乃至十地在凈居天。成于正覺。自在應化名為法身。具足三寶。問曰。若以如是名法身者。虛誑無實。何以故。如來具足功德舍兜率天。降閻浮提生于王宮。于后邊身。得成菩提。云何而言于凈居天。得成佛道名為法身耶。答曰。非閻浮提成佛。十地功德非欲界法。況于閻浮提得成正覺。我先不言。八住菩薩。盡一切結漏。能作千世界梵王。九住菩薩。作二千世界梵王。十住菩薩。作三千大千世界梵王。以誓愿力故。生凈居天。斯有是處。于閻浮提。實身成佛者。則非其義。以是義故。當知凈居天成佛。非閻浮提乎。問曰。假使生于閻浮提。得成佛者。亦能于三千大千世界。而得自在。答曰。此事不然。何以故。福德果報。決定有處。汝不知故。而作是說。若釋迦牟尼佛生閻浮提。于三千大千世界。得自在者。于一切十方世界。亦應自在。問曰。縱令十方皆使自在。復有何過。答曰。若爾者但是一佛世界。十方諸佛。則無依果。復次如諸經說。皆謂釋迦如來王領三千大千世界。不言乃至十方世界。若如汝語則無因果。如經中說。諸佛出世。國土眾生。皆是依報。各有齊限。是故當知。在凈居天。成于正覺。領三千大千世界。非閻浮提。問曰。若佛非閻浮提成正覺者。如來四塔。則無利益。答曰我先不已說耶。若以結使因緣受身則無成道無尸波羅蜜。若無尸波羅蜜。則無諸波羅蜜。若無諸波羅蜜。則無佛。若無佛。則無四塔。問曰汝之所說。皆非義理。何以故。一切諸部論師皆說。一切諸佛皆從閻浮提出。而釋迦如來生于林彌尼園。在伽耶城。坐于道場。成等正覺。于波羅奈。而轉**。拘尸那城。入般涅槃。是故汝言非也。答曰。此事不然。何以故。我意不欲令諸如來。于此而出在首陀會天。而成正覺。若首陀會成正覺者。則無王宮生。亦無出家亦無成道。何以故。若爾如來便無親族。亦無生處。亦無有滅。如法華經。智照經。如來出生經。皆廣說。如來不生不滅。迦葉亦自說言。我依一切種智出家。當知此義。即是示現如來不生于金棺內。而出其腳。迦葉致禮。則明如來不滅。是故當知。如來法身不生不滅。問曰。如來都無少生滅耶。答曰。我今依理正說如來實無生滅非為虛妄。如來但以方便示現生滅。皆是不可思議。為化眾生故。如佛于修賴經中說。我于娑婆世界。若以實身現者。則無一人而受我化。是故此處最為甚深。亦是秘密。亦名顯現皆為下根眾生智慧微淺。不能得知甚深之法。是故方便為現斯事。以偈頌曰。
大乘甚深廣 顯現易可說
鈍智心狹劣 聞則懷驚疑
真是佛子者 能知其甚深
今乃真實說 但為求佛者
成就于二乘 人天諸利根
受福乘此乘 是名大乘道
大乘能出生 聲聞緣覺道
若遮大乘者 云何得諸果
猶如諸字本 離本則無字
若離摩訶衍 亦無一切乘
鈍根少智者 不信于大乘
以不能信故 則無一切乘
自利而兼他 是名無上乘
是故當親近 乃至成佛道
是義甚深。難可顯現不應處處而為人說。問曰。雖不得一切處說。應為能解者說。若發大心增長智慧。應為是人具足分別如前所說。答曰。有四不思議。所謂佛不思議。禪定不思議。龍神不思議。業報不思議。佛不思議應顯現法。唯有利根眾生。從盧舍那佛以來。所說諸法悉能堪受。問曰。云何得從彼佛以為次第乃至今耶。答曰。如來法身為化眾生有四方便。何等為四。一者多檀多羅波羅比地。二者多檀多羅尼比致。三者阿亶多波羅比致。四者阿亶多羅比致(此四深妙秦言無以譯之故存梵本耳)。問曰。若如來法身常是寂滅無相無為。云何而得隨順有相。答曰。以本愿力故。如入滅盡定比丘。雖無心相。以先要心。若打揵捶。聲發至耳。隨其聲發。即得出定。菩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本誓愿力。若使我得寂滅法身爾時心識雖復無相以無作力故。教化眾生。是故如來無相法身。便能普應。隨順有相。如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兜率天。百億炎摩天。皆悉俱時示現色身。現色身已。或復舍壽。或現入胎。或現初生。或作釋梵四天王等。接事左右。或現行七步或現師子吼。或復自言天上人間最尊最上。最后邊身斷生老病死或現童子。或現入宮。或現出家。或現苦行。或現坐道場。或現降魔。或現初成佛。或現覺悟眾生或現久成佛。或現釋梵請轉**。或現成熟不成熟眾生。或現度脫已成熟者。或現當入涅槃。或現已入涅槃。或現閻浮提全身舍利分身舍利。或現兜率下來。乃至現度脫成熟眾生。隨應所見皆為現形。或復數數示現。或復暫時示現。如是說者。名真實義。終不三阿僧祇劫修行諸波羅蜜而成。四十五十年果便滅盡耶。云何當說。因如須彌只羅山等。果如芥子微塵分許。是故汝說即是顛倒。如我法中。乃可令使因如芥子。果如須彌只羅大山。此合斯義。是故三阿僧祇因。得盡一切生死果報。應化眾生法身常存。如法花壽量所明。亦如文殊師利授記品中說也。彼云何名為多但多羅尼比致。如佛所說。我作佛事已竟語諸比丘。我涅槃時到。如是十方諸佛。亦復如是。為化眾生故。作如是語。其實不滅。一切佛國。神通變化。皆與虛空法界齊等。是故當知。法身是常。色身應化故無常。若以色身觀佛者。不名見如來。如佛說偈。
若以色見佛 音聲求如來
是人行邪道 不名為見佛
以是義故。以法身觀佛。名真見如來。如蓮花比丘尼。見佛色身。便作是念。我最先見佛。佛言。汝不先見我。唯須菩提識于法身。已先見我。是故當知。位階十住。名見法身。若禮法身。即禮一切色身。如佛于法華經中說。若人稱名供養**法身者。勝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色身。何以故。以其位階十地。得佛法身。亦名菩薩。亦名為佛。以是故知。法身為本。無量色身。皆依法身。而現化出。是故佛便假說六十二億恒河沙色身。不如供養一法身乎。如佛于寶積經中所說。
如是迦葉。如世間人。月初出時。恭敬禮拜。至其盛滿。而不恭敬。何以故。從初以至滿故。如是迦葉。若善男子。欲恭敬我者。先當敬禮菩薩。何以故。以佛從菩薩地得滿足故。乃至經歷生死變化色像利益眾生。以是義故。彼已得佛果。是佛實說。非虛妄也。問曰。若未入菩薩地者。受具戒比丘得為禮不。答曰。得禮。以初發心菩薩勝于一切聲聞辟支佛故。如尊者羅睺所說偈。
若發深心 必生菩提 故為一切
之所恭敬
問曰。云何受具足戒比丘。而禮不具足戒未入正位菩薩耶。答曰。應禮菩薩。何以故。聲聞戒要須受得盡壽便舍。菩薩發心成就自性第一義戒。解脫戒。是故聲聞雖受具足戒。猶應禮彼未入正位菩薩。以菩薩體性不殺。遠離刀杖。乃至蟲蟻盡無殺心。而有慚愧。如是廣說。體性不盜。乃至體性不邪見。如波羅提木叉戒。命終時舍。罷道時舍。菩薩大士性戒成就。乃至道場。終不中舍。以是義故。雖受具戒。應為作禮。問曰。成就體性戒者。乃可供養。不應禮拜。答曰。不然。以有戒功德故。亦應禮拜。豈但供養。汝言。不受戒菩薩。不應向禮。我今復當為汝廣說。不但以白四羯磨故。而受具足戒。如比尼毗婆沙中說有十種受具足戒。菩薩有種種受戒。何等為十。如佛自言善來比丘。自然已得受具足戒。如摩訶迦葉。自誓因緣受具足戒。如憍陳如。見諦故受具足戒。如波阇波提比丘尼。以八法受具足戒。如達摩提那比丘尼。遣使受具足戒。如須陀尼耶沙彌。論義受具足戒。如耶舍比丘等。善來受具足戒。如拔陀羅波楞伽。三歸受具足戒。如邊地第五律師受具足戒。中國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是以菩薩常受具足戒未曾舍離。問曰。若被法服菩薩得禮白衣菩薩不。答曰。菩薩方便具足五通。隨順眾生一切形相。而同其服。亦隨一切眾生。入于諸趣。同其狀類。大菩薩等。隨眾生業報。變化受身如尊者拘摩羅陀所說偈言。
諸趣悉變化 唯除凈居天
隨業種種轉 無處不受生
以是故知。諸菩薩常同利益。隨其受生。而化導之。以方便力。但為眾生。不隨煩惱業報所系。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或現作師長 或復為**
以種種方便 為化諸凡愚
自在于諸趣 常為眾恭敬
若不恭敬者 是大憍慢業
是以菩薩雖形服在俗。應得禮敬。猶如如來。為化眾生。作若干種形。亦如化弗迦沙王。作老比丘形。作瓦師形。作力士形。作琴瑟伎術師形。亦現種種在家人形。雖為種種無量形狀。一切皆應恭敬禮拜。是故雖同俗服。應加禮敬。如佛所說偈。
嚴飾諸行而寂滅 調伏決定修梵行
于諸眾生舍刀杖 是名沙門婆羅門
是以于諸菩薩。不應取其形狀相貌。而生分別。菩薩但為三界眾生。作大舍宅。或化為佛。或化為天人。乃至化為種種畜生。一切皆應禮彼菩薩功德妙聚。不應作心禮其狀貌如彼世人。致禮形像。遠敬法身。豈在金石泥團土木而尊事乎。是故菩薩。以諸方便。作內外形。利益眾生。禮無咎耶。是以如來非是涅槃。非不涅槃。如羅睺羅所說偈。
生死苦長遠 應當入涅槃
以大慈悲力 久住而不舍
是故當知。隨生死久遠。法身常住。色身應現。猶如燈滅是故菩薩法身。勝于諸佛色身。諸佛色身。于欲界而成正覺。菩薩法身。住于凈居。菩薩法身。住于諸佛一切種智。諸佛色身。為化眾生。令諸釋梵。四天王等。皆悉恭敬。是以佛說。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諸佛色身。不如供養菩薩一法身也。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中所說。喜樂正法。終不說佛入于涅槃。如法華經中說偈。
常在靈鷲山 及余諸住處
凡愚無智者 雖在而不見
如入一切世界大莊嚴三昧經中說。告善男子。汝見如來法身不。白言。世尊。唯然已見。于一毛孔。見億百那由他諸佛世界。身口業等遍滿一切諸佛世界。又如來密藏中說持速疾菩薩。觀如來頂上。至無量諸佛世界。猶不能見。如目連尋如來說法音聲。乃至野馬世界。猶不能盡于佛音聲。如首楞嚴經中所說。如來處于宮中。而現無量世界初生轉**入涅槃。如密藏經中說。如來法身住于一切眾生身中。光影外現。猶如凈彩裹摩尼珠。無所障蔽亦復如是。是故當知。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眾生中。如佛所說。乃至枯樹焦木亦悉皆入不應生害。況復余類。是故不應稱量眾生。除諸如來。無能知者。如維摩詰所說。一切佛土。皆悉嚴凈。此娑婆世界亦是。大心眾生有如來藏故。釋迦如來以善方便。令諸聲聞大**等。現五濁世。諸外道等。雖計一異如是人等。一切身中。亦有法身。悉從菩薩善方便生。皆為顯發摩訶衍道。是故當知。菩薩于三千大千世界。教化眾生故。種種不同。若利根眾生。為贊大乘。而無譏嫌。令心易解。若鈍根眾生。入邪見林。著愚癡網。得見諸佛菩薩因緣故。滅諸邪見。乃入大乘。是故摩訶衍。于諸乘中。最為根本。若有眾生。受持信解此大乘者。當知是人業報煩惱皆悉消除如世尊為阿阇世王解諸疑悔經中所說光相。勿作是言。何以故。汝于余佛世界。十劫修諸禪定。不如于此娑婆世界。能一食頃修行慈心。何以故。于余世界。斷除煩惱。亦復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食頃中修習善業。如與文殊師利授記中說。及余諸經。皆具分別。若有眾生誹謗正法。如般若經及法花中廣說。其謗法過逆罪。若能受持信解大乘。乃至五無間等。皆悉消盡。如佛所說偈。
所作重惡業 能深自悔責
敬信大乘法 拔除諸罪根
佛說如是。真實法相。信心次第相續連注。皆悉空寂。先所造惡。即能消滅。如世尊解除疑悔經中說也。大王觀察汝心。以何心殺父。為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耶。若過去心。過去心已滅。若心已滅。則無方所。亦無住處。若未來心。未來心未至。若現在心。現在心不住。譬如幻化。非青黃赤白。紫頗梨色。體性純凈。乃至非相非可見。如是廣說。即得勝趣。是故當知。摩訶衍者。是根本乘。如彌勒莊嚴經中說。發菩提心事。解菩提心。住菩提心。得大利益。不墮惡趣。解菩提心。凈菩提心。從地至地。漸漸增益。而得法身。能現神通。如盧舍那佛所作變化。而說偈言。
若得無垢身 色像則無量
或出于閻浮 或處于兜率
從于定光佛 乃盡生死際
知時與非時 當知定光化
非是形色處 亦復非無相
悉由于本行 亦如水中月
身口意皆密 悉是不共法
一切諸世界 色身現解脫
持世諸天人 欲觀見佛頂
無邊不思議 過于億世界
目連諸** 至心求佛聲
亦過百千界 尋聲無邊際
法身功德業 一切無能知
不可以形類 言辭巧宣說
見聞唯佛力 非我之境界
念報佛恩者 頂戴信奉行
今我所說法 回施諸眾生
悉滅煩惱結 得證無上道
入大乘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