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2章 學而篇第一》論語譯文注解 孔子作品集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我們能夠持之以恒地學習,就能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這豈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志氣相投的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久別重逢,難道不值得讓人高興嗎?別人一時不了解自己,也不會對人產生怨恨,這樣胸懷坦蕩的人難道不是君子嗎?”

名家注解程頤、程顥注: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于中,則說也。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雖樂于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樂由說而后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朱熹注: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孔子的弟子有若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領導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領導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有修養的人要在為人的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就是仁的根本。”

名家注解程頤、程顥注:“孝弟,順德也,故不好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愛及于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或問:“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子有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個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嘗有孝弟來?然仁主于愛,愛莫大于愛親,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朱熹注:“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樣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名家注解程頤、程顥注:“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朱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孔子的學生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竭盡全力了嗎?與朋友交往信守諾言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溫習了嗎?

名家注解曾子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

張居正注:“曾子之學,隨事精察而力行之,故其用功之密如此。然古之帝王,若堯之兢兢,舜之業業,成湯之日新又新,檢身不及,亦此心也,此學也。”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嚴肅謹慎地對待各項工作,信守承諾;節省開支,愛惜民力;征用勞役時應順應節令不違農時。”

名家注解程頤、程顥注:“此言至淺,然當時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國矣。圣人言雖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極,堯、舜之治亦不過此。若常人之言近,則淺近而已矣。”

朱熹注:“五者反復相因,各有次第,宜細推之。”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學生,在家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做事嚴謹恭敬誠信,博愛眾生,親近有德行的人。這樣做了之后如果還有余力,再去學習文獻提高修養。”

名家注解程頤、程顥注:“為弟子之職,力有馀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為己之學也。”

朱熹注:“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孔子的學生子夏說:“把喜歡美色的心換成優秀的品德;侍奉父母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豁出自己性命,結交朋友講話守信。這樣的人,雖然說沒學習過,我也要說他學習過。”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致,猶委也。委致其身,謂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倫之大者,而行之必盡其誠,學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茍非生質之美,必其務學之至。雖或以為未嘗為學,我必謂之已學也。”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而所學的東西也不會牢固。為人應該以忠厚誠信為主,不與忠信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勇于改正不能畏怯。”

名家注解程頤、程顥注:“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又曰:“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

朱熹注:“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又曰:“輕乎外,必懈怠于內,則所學不深,所知膚淺,所行虛浮,自然德威無所從樹。”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慎重對待父母的死亡,按時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歸淳厚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于厚也。”

張居正注:“喪也,盡其禮;祭也,盡其誠,而其德亦歸于厚矣。此可見孝者,人心之所同。君者,下民之表率。欲化民成俗者,可不知所以自盡也哉。”

1·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聽得到它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跟他說的呢?”

子貢說:“老師是憑著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五者得到的。他老人家獲聞各國政事的方法,與別人都不同吧?”

名家注解朱熹注:“夫子未嘗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時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過化存神之妙,未易窺測,然即此而觀,則其德盛禮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見矣。學者所當潛心而勉學也。”

張居正注:“子貢之言,不惟足以破子禽之疑,而使萬世之下,猶可以想見圣人之氣象,此所以為善言德行也。”

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他父親活著時,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去世后,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多年不改變他父親奉行的合理的行為原則,就可稱作孝子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父沒,然后其行可見,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然又必能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乃見其孝;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矣。”

張居正注:“抑孔子所謂無改于父之道,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若于道有未合焉,則雖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蓋前愆亦孝也。觀圣人之言者,不可以執一求之。”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若說:“禮儀的效用,以和諧自然可貴。古代帝王治理國家之道,最可貴的也在這里。無論大事小事,都無一例外地遵循這一點。有行不通之處,便為求得和諧而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名家注解程頤、程顥注:禮勝則離,故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以斯為美,而小大由之。樂勝則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

朱熹注:“嚴而泰,和而節,此理之自然,禮之全體也。毫厘有差,則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張居正注:“禮,是尊卑上下的禮節。和,是從容不迫的意思。斯字,解做此字,指和說。小大,是小事大事。由,是行。”

1·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信守的諾言符合道義準則,這樣的諾言就會得以實現;恭敬的心符合禮儀準則,就可以避免遭受恥辱;所依靠的都是親近的人,這樣的人就有了依靠。”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致恭而中其節,則能遠恥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際,皆當謹之于始而慮其所終,不然,則因仍茍且之間,將有不勝其自失之悔者矣。”

張居正注:“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于飲食沒有過分的要求,只要能吃飽就行了;對于居處不求舒適,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做事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張居正注:“夫志向已是精專,功夫已是切實,而又加以謙抑之心,常存不足之慮,蓋真見夫義理之無窮,學問之有趣,其心欣慕愛樂,有不能自已者,這才是好學的人,所以說可謂好學也已。學而至于能好,則聰明日開,聞見日廣,進而為賢為圣,何難之有哉!”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然貧窮卻樂于道,雖然富裕而又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樣下工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呀,現在我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從學過的知識里你能知道將來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章問答,其淺深高下,固不待辯說而明矣。然不切則磋無所施,不琢則磨無所措。故學者雖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極致,亦不可驁于虛遠,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子貢

張居正注:“好禮,是喜好禮節,自然循理的意思。”又注:“夫子答子貢之問如此,善許其所己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名家注解張居正注:“人才固未易知,知人最為難事,必居敬窮理,使此心至公至明,然后如鏡之照物,好丑畢呈,如稱之稱物,低昂自定,欲知人者,尤當以清心為本也。”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