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質量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十四五”要進一步改善;去年安全生產事故起數下降66%,今后全省安全生產形勢要穩定向好;今年安排15類52件民生實事,項目類別件數均超往年……
仔細閱讀政府工作報告,字里行間實在而具體的目標、舉措,蘊含著深刻的決策智慧。代表委員們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政治站位高、宗旨意識強,從實處著手,在細處用功,飽含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
把群眾感受作為重要評判標準,在“只能更好”中知難而進
過去一年,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朋友圈曬藍天、綠水、青山的頻次更高了。這得益于過去五年,全省上下扎實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均超額完成。去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例、水環境質量均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經濟總量連跨三個萬億級臺階,能耗和污染排放量卻持續下降,“一升一降”凸顯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能的深刻變革。面對來之不易的成績,如何制定“十四五”目標,考驗著勇氣和擔當——
一方面,污染治理邊際效應遞減的客觀規律和獨特的地理區位,讓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難度加大。我省經濟體量大,地處江河下游,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
另一方面,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有更多期待。隨著藍天不再稀缺,成為尋常風景后,大家的關注點自然而然地從點贊藍天轉向監督霧霾。
是見好就收,還是知難而進?省兩會前,省領導與相關部門研究“十四五”生態環境目標任務時明確表示,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是應盡之責,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壞。要把群眾感受作為重要評判標準,以超額完成國家“十三五”考核目標的成績為新起點,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近年來,南京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明顯,水環境治理保持全省第一,PM2.5平均濃度全省最低,空氣質量優良率從2015年的40%多提高到去年的83.1%,改善幅度全省最高。“生態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表示,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制定碳排放率先達峰行動計劃,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美麗江蘇作出新貢獻。
安全生產關乎人民福祉。去年,全省安全生產事故起數下降66%,降幅的確很大。但是,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安全事故起數,只能繼續下降,堅決不能反彈。
“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本質安全水平持續提升,是必須緊緊咬定的工作目標。”省應急管理廳廳長宋樂偉表示,今年以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實現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且降幅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為目標,以深化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為抓手,系統提升全社會本質安全水平。
民生實事更加豐富,齊心協力解決好“急難愁盼”問題
今年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附件比往年更“沉甸甸”。
上一年民生實事完成情況和今年民生實事安排情況,是附件的重要內容。在往年基礎上,今年民生實事共安排15類52件,項目類別及件數均超過往年。
新增80家普惠托育機構、改造提升800所義務教育學校教室照明、新開發7000個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城鄉就業困難人員、開展3萬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實施3000公里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為全省90000個網格每個網格培育1名“法律明白人”、洪澤湖漁民和淮河行蓄洪區居民上岸安居及搬遷建房工程……每一件都是群眾身邊具體而細微的“關鍵小事”,聚焦當前之“急”、化解日常之“難”、回應身邊之“愁”、滿足更好之“盼”。
“政府每項工作都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息息相關。編排過程中,我們區分輕重緩急,會同省有關部門反復研究。形成初步意見后,通過新聞媒體、12345熱線等廣泛征集社會各界意見,并到基層召開座談會,面對面聽取群眾和基層代表心聲,力求更加精準地掌握群眾需求。”省發改委主任李侃楨介紹。
省兩會前,省領導召開座談會征求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建議。會后,根據座談會收集的意見建議,省有關部門深入研究,新增3件實事,分別是“新建改擴建200所幼兒園”“擴大城鄉適齡婦女宮頸癌、乳腺癌篩查覆蓋面”“新設置30個院前急救站(點)”。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每件實事都有細化內容和數字支撐,都科學確定資金來源和渠道保障。“23件實事與去年省委省政府深入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部署相銜接,12件實事雖屬于市縣事權,但考慮到群眾特別關注、社會各界高度期盼,按照分級保障、財力可支撐原則,也列為省政府民生實事。”李侃楨表示,使民生保障水平與新發展階段相匹配、與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用政府的緊日子換取人民群眾的好日子。
破解“停車難”,我省今年實施城市停車便利化工程,新增10萬個停車泊位。“主城區停車資源相對短缺,不能簡單通過在空地新建的方式增加供給,要創造性開發利用各類資源。”省人大代表、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程大林表示。
南京利用學校操場地下等各類有條件、有潛力空間,有效盤活高校院所等單位閑置空間載體,增加有效供給。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蘇浙運動場人防工程(地下停車場)建成后,將新增機動車位1000余個,緩解周邊社區停車難,提升人居環境。
勇挑重擔勇擔重責,在鍛長板補短板中塑造新優勢
省兩會期間,各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高鐵建設是共同關注的話題。“十三五”期間,我省高鐵運營里程新增1356 公里、累計達2215公里,從全國第十四位躍升至第三位,“軌道上的江蘇”主骨架基本形成,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辦成的大事。
“五年間,從‘補齊短板’到‘高鐵大省’,靠的是全省上下銳意創新、擔當作為,奮力推動鐵路建設實現根本轉變。”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表示,“十四五”期間將乘勢而上,大力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建設,高鐵里程將達到3000公里。
高鐵建設跑出“江蘇速度”、走在全國前列,是江蘇干部群眾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生動縮影。進入新階段、踏上新征程,江蘇要肩負好“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作了系統闡述——
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就是要牢牢把握新任務新要求,緊扣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更大力度推進改革,更高水平推進創新,努力建設科技強省、制造強省、開放強省,不斷增創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就是要著眼全國發展大局和國家戰略布局,充分發揮江蘇優勢,高水平擴內需、促開放、暢循環,發揮有力支點和戰略樞紐作用。
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就是要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質特征,不斷探索形成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路徑和現實模樣,進一步鞏固和放大江蘇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先行優勢。
看似定性的思路描述,其實都對應著定量的工作目標,需要一錘接著一錘持續用力、一步一個腳印接續奮斗。
“堅持創新驅動、向海發展、共筑長板、數字賦能、民生優先,奮力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勇當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省人大代表、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表示。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上,圍繞四大產業集群和8條產業鏈加快培優扶強、特色發展;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加快主城區山體‘一山一景’改造和‘一江一湖十河’濱水空間開發;在實施高效能治理上,更大力度建設法治鎮江、平安鎮江。”省人大代表、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表示,全市上下甩開膀子“跑起來”,努力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