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展示。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民族團結進鄉村。

民族團結進課堂。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供圖
日新月異的繁華城市,山水之間的村落,遼闊的草原牧場,鍋莊跳起來,幸福的花兒唱起來,歡樂的輪子秋轉起來……一幅幅和諧美麗畫卷,記錄著青海600多萬各族群眾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軌跡。青海各族人民正大步走在奮力建設新青海、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力推進危舊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效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實現“脫貧摘帽”;互助土族自治縣依托民族特色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鄉村旅游等產業,讓貧困群眾踏上小康之路;玉樹藏族自治州開設傳統民族手工編織扶貧車間,藏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海南藏族自治州開辦藏繡制品公司,“繡娘們”用勤勞的雙手繡著自己的美麗人生;果洛藏族自治州發展光伏產業,74個貧困村吃上“陽光飯”……2020年4月21日,省政府發布公告,經專項評估檢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等17個貧困縣(區)達到脫貧退出標準。至此,全省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
盛夏八月是青海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節。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迎來一批批游客前來“打卡”。德吉村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村,251戶村民來自尖扎縣7個鄉鎮的30個村,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村民大多居住在深山里,放牧種地,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收入很不穩定。如今,德吉村有了四通八達的公路、齊全的水電設施,農牧民過上新生活。“感謝黨的好政策,自從搬下山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喝水難、看病難等日子一去不返了,我們吃上了‘旅游飯’,日子也越過越甜了。”村民鬧尖措高興地說。
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這樣的旅游村莊有150多個,成為我省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少數民族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難點和重點。2020年,我省爭取落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等資金45355萬元,落實2020年民族宗教社會治理創新項目資金1097萬元,全力支持全省民族宗教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加強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監管,完成海東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8個縣18個脫貧攻堅和民生項目實施情況督查,確保有效發揮資金項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完成我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格爾木市長江源村等22個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掛牌工作,持續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深入推進民族鄉村振興試點工作,積極推薦試點鄉村12個。鞏固提升聯點幫扶村脫貧攻堅成果,落實資金302萬元,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聯點幫扶村邁向全面小康社會。
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主旋律填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詞,譜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曲,唱響新時代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的大合唱,讓各民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2020年9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寧召開青海省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動員暨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會上,表彰了近年來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涌現出的50個先進集體和55個先進個人。這是一次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的大會,掀起了全民共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宏偉序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省少數民族群眾同全省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在一起,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發揮積極作用,以實際行動傳播抗疫好聲音、發揮抗疫正能量。有的身為“天使白”“警察藍”“紅馬甲”,沖鋒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堅毅身影;有的基層干部走在前、作表率,帶頭做疫情防控的排頭兵、宣傳員、戰斗者;有的社區負責人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這一幅幅鮮活生動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構成了我省各族群眾同心協力抗疫情的生動畫面。
步入烏蘭縣民族中學校園,濃郁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引人注目的宣傳櫥窗里,學生創作的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繪畫書法作品、手抄報、作文等,讓孩子們隨時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不光如此,每年學校都會利用縣烈士陵園、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教育基地,不定期組織開展課外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并且圍繞“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傳、民族情懷大家抒、民族團結手牽手”的主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實踐活動。
如今的青海,從城市社區到農村牧區,從機關到學校,從企業到軍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活動全面深入地展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成果豐碩。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向前進
2020年1月17日,由民族文化宮、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青海省文物局主辦的“多元華彩·融合創新——青海民族民間藝術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拉開帷幕。展覽以展示青海省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展現青海各民族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為主題,充分體現了青海各民族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發展篇章。
“‘民族團結一家親’微信表情包真是太有意思了!”2020年6月,曲麻萊縣巴干鄉團結村牧民江措看到“民族團結一家親”微信表情包出現在微信朋友圈時,毫不猶豫點了贊,并將表情包轉發給了眾多好友。自表情包上線以來,一時間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表情包的人數呈幾何級增長,迅速受到各族群眾的喜愛。
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辦公室以“互聯網+民族團結”工作為契機,率先在全州制作了“曲麻萊縣民族團結”微信表情包,用于擴大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宣傳工作。當地群眾紛紛表示,轉發、使用這組微信表情包,可以潛移默化影響身邊人,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樹立良好形象。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過去一年,我省堅持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業態,把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名省、旅游名省、生態強省戰略深度融合,以小財政辦大民生,將全省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領域。深入推進精神脫貧工作,開展鄉村移風易俗活動,倡導厚養薄葬、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積極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過和諧文明新生活。以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高原養生、極地探險、生態觀光等民族地區特色項目,一大批農牧民吃上了生態和民族特色“旅游飯”,“綠水青山”成為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銀山”。大力支持“拉面經濟”發展,連續舉辦全省刺繡大賽,“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繡”成為彰顯民族團結價值的特色產業,各領域、各行業精心打造立得住、叫得響的載體和品牌,創建工作融入國家戰略、融入全省大局,成為引領新青海建設的重要抓手。
民族團結的花兒最美麗,民族團結的果實最甜蜜。在青海大地上,民族團結進步的樂章已全面奏響,和諧共進的旋律高亢響亮,各族干部群眾休戚與共、攜手相助,正在共同奮力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魏爽)
視點短評
奮力譜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答卷
“和實生物,和諧生美”。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更美在青海各族兒女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民族團結進步是青海工作的主旋律,唱好主旋律就要填好詞、譜好曲。對青海來講,能填的詞、能譜的曲,就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根據省情實際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這個詞里面深深鐫刻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曲里面滿滿蕩漾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幸福。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我們要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扎實做好各項民生工作,努力讓全省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事關青海發展全局,事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大局。要強化民族工作在青海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從維護祖國統一的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從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從創造各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要在民族工作的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有探索,在民族工作平臺和載體上不斷有豐富,在民族工作方式和舉措上不斷有提升,把農村牧區、城鎮社區、機關單位、中小學校、宗教場所、鄰里家庭等作為主陣地,在深入持久上下功夫、在提質擴面上下功夫、在方法機制上下功夫。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上有作為、有示范,積極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提供“青海經驗”。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青海各族人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凝心聚力、務實創新,奮力譜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答卷。(魏爽)
故事傳真
和睦相處親如一家——西寧市祁連路西社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小記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歌中所唱,西寧市城北區朝陽街道辦事處祁連路西社區的各族居民在黨的陽光雨露沐浴下,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共同打造和諧社區,前不久被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
走進祁連路西社區,“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標語隨處可見,民族團結、和諧向上的氣息便撲面而來。
“我們轄區內居民除了漢族,還有回族、藏族、撒拉族、滿族、蒙古族、裕固族等6個少數民族,通過黨建引領、服務支撐、活動助力,充分調動少數民族群眾的積極性,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鄰里來來往往,感情越走越深,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祁連路西社區主任妥香珍說。
在妥香珍看來,各民族居民不僅要同心同助,還得同心同德。社區通過“紅色引擎、紅色鏈條、紅領服務、紅星考評”4個工作方式,推進社區民族團結工作實現“聯駐、聯管、聯治、聯享”的“4聯”成果。
“每逢傳統佳節,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的,感情越來越濃了。”社區居民甘萬金高興地說。在傳統節日里,轄區各族居民歡聚在一起,品美食、賞節目、話家常,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已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增進鄰里感情、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法寶”。
在祁連路西社區,許多人都能講一段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回族居民金佐文會告訴你,他和小區的居民是如何從陌生人到親如一家,互幫互助的;藏族青年多杰才旦會給你講述他義務參加“紅袖標”巡邏,每逢假期還為社區孩子開設“四點半課堂”紅色教育課;居民褚愛琴會給你講述這三年里,社區各民族居民對她們家一戶三殘是如何給予無私幫助和支持的,她從心里深深感謝著“近鄰”們的深情厚誼。
在這個社區,居民互幫互助蔚然成風,“紅馬甲”志愿服務隊、社區商鋪志愿服務隊、義務巡邏志愿服務隊、物業公司志愿服務隊等不斷涌現,“民族團結一家親”成為觸目可及的生動畫面。
社區“紅色物業工作站”通過手機App掃碼“隨手拍”運行后臺,將社區、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院落議事會)、城管局物業黨支部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各紅色物業工作點工作人員在小區工作時,發現問題,通過二維碼“隨手拍”定位后,將情況反饋至App后臺。相關工作人員及時認領解決,并做好解決的記錄結果。實現了“小事不出樓道,大事在App后臺反饋”,較大事情每周不定期召開調解會議,做到問題內部消化解決,在最短時間內“一站式”為各民族群眾解決問題矛盾。“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已成為祁連路西社區的良好口碑。
在這個“大家庭”里,暖心故事還有很多。正是各族居民通過點點滴滴的愛心,勾勒著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美好畫卷。(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