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
翻開我省過去一年的民生“成績單”,面對就業、收入、社會保障、養老、教育、醫療等一系列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工作,從中讀出的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使命與擔當,讀出的是盡最大努力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與改革帶來的成果滿滿的希望和信心。
從三江源頭到瀚海戈壁,從環湖流域到河湟谷地,在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卷軸上,增進民生福祉是一條貫穿始終的重要脈絡。一件件民生實事看得見摸得著,一項項惠民舉措接連出臺,一項項民生承諾,猶如一道道溫暖的陽光,溫暖著江源大地的千家萬戶。
實事落地幸福開花
在省城西寧,改善民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是關系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問題。
2016年4月,西寧市入選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以來,利用“山-水-城”的典型空間結構,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通過構建“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新型生態格局,打造“生態山水城市”骨架,促進空間結構、規模結構、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如今,西寧城市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末的32%提高到36.76%,試點區內山體水土流失治理實現全覆蓋,城市安全指數進一步提升,超過10萬余居民直接受益。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精心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在2020年新建教育項目15個,制定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實施辦法,建設全州教育督導與評價綜合管理平臺,探索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設緊貼產業發展的特色專業,深化落實“現代學徒制”,深化1+X證書制度試點,優化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出臺職業教育評估實施方案,增強職業教育考核指揮棒作用。
而在“圣潔海南”,打造高原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成為加強和改善民生的代名詞,通過推行“耕在田、居在鎮,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型農村牧區模式,美麗鄉村正在裝點海南高原大地。截至目前,全部農牧區通水、通電、通路及通訊覆蓋率達到100%;基本建成功能配套完善的灌溉體系,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75%以上,80%的牧戶全面建成“八配套”工程,打造具有良好生態環境、優美田園風貌、濃郁鄉村文化的高原美麗鄉村,建成了一批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宜居鄉村。
施政所向幸福所盼
良好的生態是最大民生。
無論是從“三個最大”的省情定位出發,還是從“一優兩高”戰略思想考慮,關于“生態”的字眼時時刻刻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山國際生態牧場,依托自然資源稟賦,深入挖掘和展示草原文化、冰雪文化、民俗文化、高原農耕文化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同時堅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思想,以“崗什卡國際滑雪”冰雪品牌等“冷資源”為核心,打造以冰雪文化為主的冬春季旅游新賣點,激活冬春季旅游發展動能,延長旅游周期,拓展冬春季旅游消費空間和消費需求,促進海北旅游向全域全季全時均衡發展,成為四季皆宜的旅游目的地。
做好生態保護這篇“國”字號工程,位于三江源的玉樹地區生態系統不斷調優,草原、灌木林總體呈增長趨勢,森林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水源涵養能力整體提高。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也明顯改善,自實行飼料補助、燃料補助、困難補助、草原獎補等相關政策以來,累計兌現草原獎補資金11.2萬戶,受益人口達31.4萬人,農牧民生態補償機制初步建立,總體實現“增草、增林、增水、增群、增收”,生態安全屏障環境穩中向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黃南藏族自治州依托熱貢文化優勢,通過設立扶貧產業園、非遺扶貧工坊、非遺傳習中心和扶貧車間,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員進行非遺技藝的專項培訓,為學員提供免費食宿,并按技能熟練程度發放勞動報酬,不斷拓寬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澤庫縣和日鎮和日村,同仁市年都乎鄉年都乎、尕沙日等村已成為文化技能增收致富和精準扶貧工作的先進典型,唐卡、堆繡、泥塑、石刻產品、民族工藝品等銷售已成為當地部分群眾,特別是貧困勞動力主要家庭收入來源。
保障給力幸福加力
民生問題無小事,民生問題也無易事。
堅持“小財政托舉大民生”的理念,遵循“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原則,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努力提升保障水平。
在海東市平安區,網紅打卡地“平安坊·古驛步行街”在霓虹燈下透著別樣的美,人們在具有明清復古木式建筑風格和河湟特色美食的步行街上安逸地享受著愜意時光。把文化旅游作為鄉村振興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極,海東市突出河湟文化元素,培育文化旅游發展新動能,不斷推動農村黨組織主動作為,以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采取“投資拉動、服務創收、產業帶動”的方式,確保村集體經濟發展行得穩、走得遠、能壯大、見效快。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下藏科鄉旦庫村,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村民倉巴一家告別舊土墻屋,搬進80多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新房。“五年前,我都是靠著給別人放牛養著一家人,現在住進了新房、過上了新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兩不愁三保障”是底線任務,承載著厚重的民生期待。“三重醫療保障”確保了貧困人口百分百參加醫療保險,百分百享受醫保待遇,切實減輕了牧民群眾就醫負擔。截至目前,甘德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享受醫保待遇2331人次,基本醫療報銷金額896.8萬元。
格爾木市自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以來,城市綠地總面積達702.44公頃,公園綠地面積97.86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11平方米。城市基礎設施條件逐年提升,城市基礎設施覆蓋區域和服務能力加大,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在“十四五”期間,格爾木市計劃投資9億元,實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長江源頭第一鎮”品牌優勢。
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在濃墨重彩勾勒最新最美的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新畫卷的基礎上,我省還將繼續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出臺更多惠民舉措,釋放更多改革紅利,團結帶領群眾不斷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記者洪玉杰執筆;尹耀增 羅珺 倪曉穎 蘇烽 程宦寧 王菲菲 公保安加 李興發提供素材)
視點短評
民生跟著“民聲”走
“我們村干部的主要職責就是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只有知道老百姓的心聲,才能服務好民生。”日前,記者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老營莊村采訪時,村黨支部書記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天下之大,黎元為先”。一座幸福之城,須有鮮明的民生底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順應時代之需,答好民生之問。“貧困戶生病住院能不能第一時間得到救助?”“能不能實現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讀好書?”“能不能讓群眾買得起藥、看得起病,就診更方便?”……面對這樣的一個個民生之問,青海給出了響亮答案──“是的”!
民生跟著“民聲”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已成為青海堅持不懈的民生追求。教育硬件設施提升,教學質量向現代化方向邁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就業率顯著提高,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扶貧開發取得新效果……一份溫暖的民生清單,折射出黨和政府的惠民之心和為民之德。
在青海,百姓急盼的“民聲”,成了民生工作的指向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為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點帶面,推動全面民生事業大發展,經反復篩選,我省最終確定了10個方面的41項民生實事。
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熱切期盼,把民生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作為一切重大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持之以恒加大民生投入,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擺在最重要的議事日程,書寫出催人奮進、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2020年4月,伴隨著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等17個縣(區)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我省絕對貧困人口如期“清零”。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在奮力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同時,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千方百計穩住經濟基本盤,全力以赴兜住民生底線。
伴隨著一項項民生新政、一樁樁民生實事的落地生根,群眾期盼解決的就醫、住房、養老、教育、就業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無不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溫度”、幸福的“質感”。(洪玉杰)
故事傳真
老村莊有了新變化
橫貫整個村落的標準農田首尾相接,四方四正的農家院落點綴其中。距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區20公里的柯魯柯鎮德令哈村是一座鄉土氣息濃郁的村莊。
和柯魯柯鎮周邊幾個新村不一樣的是,德令哈村的規劃布置則比較分散,通常是幾座民居,一處田地,零星會看到連片的院落排成一排,整潔寬敞的硬化路穿村而過,別具一格。
農村管網改造讓家家戶戶吃上了城里的自來水;村企“聯姻”解決了村里集體經濟發展薄弱的瓶頸;就業技能培訓拓寬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門路……1月20日,順著村里交錯縱橫的田壟走進德令哈村,村黨支部書記趙永宏向我們講述了村子發生的一些喜人變化。
“現在政策好,村里每天都有新變化,讓我們越來越有了底氣。”就在前幾日,通過村“兩委”換屆選舉,曾任德令哈村村委會主任的趙永宏被村民們選舉為新一屆的村黨支部書記。剛上任的趙永宏自信地說:“新的一年一定要讓村子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德令哈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村里幾代人都是靠種植小麥、油菜、青稞等農作物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據了解,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依托著農場改制和優渥的耕地資源,德令哈村還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僅僅依靠傳統種植業的德令哈村漸漸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變成了人們口中的“空殼村”。
“莊稼種出來買不了好錢,只夠個溫飽。”村里的脫貧戶馬文林一家的生活便是在那段時間開始慢慢變得窘迫起來。馬文林回憶說:“早些年,靠著家里的幾十畝地,還能過上溫飽的日子。到后來,趕上家里人生病就醫,欠了一屁股債,日子就很難過了。”
為了摘掉“空殼村”的帽子,帶動村里人脫貧致富,這幾年的時間里,村“兩委”班子鉚足了勁,用了很多辦法:光靠種地帶來不了收益,村里就鼓勵黨員發揮帶頭作用,把自家的土地承包流轉出去,先后流轉了近26公頃的土地,占全村耕地面積的86%,解放了村里的富余勞動力;村里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里就把政府給的200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用來投資收益,除了每年按收益10%給村民們分紅外,其余的留作集體經濟發展儲備金……
一項項惠民政策的落實落地,一個個富民舉措的實施,這個“空殼村”很快就煥發出新的活力,到2018年,村子順利完成了脫貧摘帽任務,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2萬元。
就在我們隨著趙永宏在村子里走訪的過程中,年逾50歲的村民蘆金院和我們分享了他家的一樁喜事,種了大半輩子地的老蘆剛剛在德令哈市區購置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樓房。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老蘆掩不住喜悅地說。在老蘆的邀請下,我們來到了他家,整潔的院落和敞亮的屋子讓人耳目一新,院落里還停放著手扶拖拉機、三輪車、鏟車和一臺嶄新的小汽車。老蘆說:“現在家里每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不比城里人差!”
“老蘆是當時村里第一批把土地流轉承包出去的人,這幾年通過外出打工積累了不少錢,再加上他的小兒子經過培訓后開上了鏟車,每個月就有1萬元的收入,可厲害了!”同行的村黨支部書記趙永宏也對老蘆稱贊不絕。
如今的德令哈村,沐浴著國家惠民惠農政策的春風,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的征程中,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新起色、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持續改善,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村民們印象中的“空殼村”了。(蘇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