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和智能技術的廣泛運用,不少老年人在數字化時代“掉隊”了。他們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日常的出行、就醫、消費等場景中經常遇到不便。省政府22日公開發布并解讀《江蘇省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重點任務清單》,用50條舉措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守住溫度,傳統與智能應用“兩腿走路”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省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1834.16萬,我省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這些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前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總體偏低。進入老年后,又恰逢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突飛猛進,在不知不覺中遭遇“數字鴻溝”。
“長期以來,部分老年人習慣了傳統的面對面服務、紙質證明、現金支付等,對新技術學習使用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和適應過程,或者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在使用智能技術方面確實存在困難。”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榮錦認為,各類日常生活場景和公共服務場所,不能“一刀切”地關閉人工窗口、取消傳統服務方式,必須充分保障不會使用智能技術的老年人基本需求。“我們經常講‘老人老辦法’,就是要有替代方案為老人‘兜底’。”
銀行、醫院、政務辦事大廳等是老年人高頻活動場所,便利化服務對提高老年人滿意度尤為關鍵。《任務清單》提出,保留老年人習慣的紙質車票、門票、證明等憑證,設立老年人綠色通道,保留人工服務窗口、做好人工服務,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優化政務服務、讓老年人辦事少跑腿等措施,不斷提高適老化、便利化水平。
目前,全省兩萬多個行政村都有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普惠服務點,做到“基礎金融服務不出村、綜合金融服務不出鎮”;不將“蘇康碼”作為老年人就醫通行的唯一憑證,醫療機構保留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專供老年人,并保留人工服務窗口、現金支付方式;政務服務大廳設立標識與辦事指南,并安排志愿者,為老人提供咨詢引導、幫助繳費等服務。
精準供給,協同開展適老化研發改造
“智能化與適老化并不矛盾,數字產品和服務供給要與老齡化發展相協調。加強技術創新、協同開展適老化智能產品的研發改造,是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銀發經濟的必然要求。”李榮錦說。
《任務清單》提出,相關機構、廠商要加大老年人專用智能手機、電子設備、應用程序等智能產品的研發,同時針對老年人的特定障礙、困難和需求,推動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媒體、金融服務、生活娛樂、網絡購物、政務服務平臺等互聯網網站、手機APP進行適老化改造,切實改善老年人使用體驗。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因疫情倒逼出來的生活新模式、消費新業態,進一步放大老年人的出行難、看病難、購物難,老年人愈發感到脫節、疏離、孤獨。省衛健委副主任邱澤森介紹,針對老人就醫難題,我省將在“江蘇健康通”APP中增加“長輩模式-添加家庭成員”服務功能,并逐步增加語音導醫和人臉識別等功能,方便老年人使用。
“老人出行難問題不容忽視,省交通運輸廳鼓勵網約車平臺公司優化約車軟件,增設方便、適合老年人使用的‘一鍵叫車’功能,鼓勵提供電召服務,對老年人訂單優先派車。同時,加強公益性巡游出租車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供電話預約或即時叫車服務,提高電話接線率。”省交通運輸廳運輸管理局局長宋國森介紹。
對于智能化產品,老人在“不會用、不能用”之余,更多的是“不敢用”。“我們將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購物平臺等優化用戶注冊、銀行卡綁定和支付流程,打造大字版、語音版、簡潔版等適老手機銀行APP,提升手機銀行產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副行長謝寧說。
省大數據管理中心主任趙明表示,為了讓老年人少跑腿,各級政務服務平臺應具備授權代理、親友代辦等功能,讓不使用或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也能成功網上辦事。
按需施策,個人家庭社會多方發力
聚焦不同類型老年人的差異化需求,《任務清單》明確,要將引導和普及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列為老年教育的重點內容,做好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培訓工作,并通過給予適當激勵、授予證書以及組織經驗交流、比賽競賽等方式調動老年人學習積極性,幫助有基礎、有意愿的老年人了解新事物、接受新科技,融入智慧社會。
“對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共性問題,采取普遍適用的政策措施;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和習慣的老年人,采取有針對性方案。”李榮錦介紹,老年人應用智能技術培訓將被納入今年民生實事項目,省財政專門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今年計劃在全省范圍內培訓50萬人次。
江蘇早已率先開啟老年人智能化培訓。去年11月,省教育廳建成并開通“江蘇老年教育網”,開發開放一批適合老年群體的智能設備使用手冊和視頻教程;今年元旦起,南京市開展“我來教您用手機”萬名老人免費學用智能手機專項行動,并將志愿服務時間納入“時間銀行”……“人老心不老,越老越時髦”,許多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培訓形式紛紛涌現,熟練使用智能技術正逐漸成為老年新時尚。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專家提醒,要想真正跨越“數字鴻溝”,需個人、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尤其需要老年人自身心態與理念的改變。以活到老學到老的樂觀心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學習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智能技術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