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海強化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各領域創新發展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突破,接下來如何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全省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呢?記者專訪了青海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莫重明。
記者:“十三五”以來,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我省科技創新工作有哪些成效和亮點?
莫重明:“十三五”以來,我省科技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四個面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基礎研究和科研攻關,春油菜、馬鈴薯、牦牛藏羊高效繁育和“黑土灘”治理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相繼突破,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
開展水光互補和風光熱儲技術攻關,建成全國首座百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實證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多能互補發電基地,首座大型商業化槽式光熱電站并網發電。充分發揮科技先導和示范引領作用,研制成功國內最大噸位的多功能模鍛壓機重大裝備,建成藍寶石、光纖預制棒等新材料生產線。國際首條高品質多晶硅萬噸級生產線和世界最薄的萬噸級電解銅箔,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持續開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攻關,開發出金屬鎂、高純氫氧化鎂、金屬鋰和電池級碳酸鋰,建成國內最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生產基地。
我省自主研發的降糖新藥“梓醇片”獲得國家中藥一類新藥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實現了青海自主研發一類新藥零的突破,安兒寧顆粒、如意珍寶丸等藏藥產品單品產值過億元,枸杞、沙棘等漿果生物醫藥類新產品達13種。
數字顯示,“十三五”期間全省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型企業457家、高新技術企業218家、“科技小巨人”企業5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7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1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6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38家,各類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68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全國排名第27位。
記者:從全省科技創新角度來說,如何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莫重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全面系統部署,讓我們倍感振奮、深受鼓舞。我們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提高站位、找準定位、明確方位,制定好《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科學回答好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青海創新發展、如何實現青海創新發展這個重大問題,全面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緊緊圍繞全省“十四五”總體布局,堅持“四個面向”,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省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記者: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重點將有哪些具體舉措?
莫重明:2021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創新型省份起航之年,在我省科技事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全省科技工作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推進“一優兩高”戰略,統籌“五個示范省”建設,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突出創新核心地位,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一要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加強科技資源統籌,充分發揮國家大院大所和高校科研團隊作用,建設高水平實驗室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鹽湖資源高值化利用、生物醫藥和高原種質資源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扎實推動青藏科考成果轉化,服務國家生態安全,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二要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三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政策體系,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改革科研項目組織管理模式,通過開展“揭榜掛帥”等方式吸引國內頂尖人才和科研團隊來青海開展技術攻關,實施科研經費“包干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進一步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加強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全面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四要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深化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完善省部會商、省院合作和科技援青等機制,深入開展東西部合作與交流,最大限度地吸引調動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和高科技人才向青海集聚,為我所用。
五要強化民生保障科技支撐。積極推進高原臨床醫學中心建設,重點支持中藏藥和生物醫藥領域關鍵共性技術突破,開展大健康科技創新,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與縣域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壯大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葉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