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彬
(廣州圖書館,廣東廣州510623)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
摘要:文章對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新媒體時代下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的完善
對策,旨在促進實現知識無障礙共享。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 - 1588(2016)01 - 0022- 02
收稿日期:2015-12-16
作者簡介:何文彬(1986 ),廣州圖書館助理館員。
1 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2 新媒體對視障服務的影響
在新媒體出現前,視障人士獲取信息主要是通過盲文圖書和廣播、電視等,通過這些媒介獲取信息存在許多限制。如視障人士專用的盲文圖書,由于盲文讀物制作工藝復雜、周期長、成本高、品種有限、制作耗時耗力,專業翻譯人員需要將書本中的文字、圖形全面重新編制轉譯,以求與視障者觸讀要求互相符合。目前,我國每年盲文出版的圖書有10萬冊左右,文獻資源較匱乏。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一方面,新媒體使人們的個體能力得到增強。如:中國盲文圖書館自主研發的陽光讀屏軟件、陽光聽書郎系列閱讀終端、文星盲用智能手機、文星掃描棒、文星電子助視器等產品,通過聽覺、觸覺和剩余視覺等各類補償通道獲取信息,通過此類輔助產品,視障人士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人們獲取文本信息與交流信息的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文本信息的網絡化,催生了網絡閱讀、電子圖書、數字圖書館等電子網絡閱讀方式,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閱讀文本信息。而由移動互聯網技術所衍生出來的交流平臺,如:郵箱、MSN、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使人們的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這些平臺,視障人士也可以隨時隨地與人交流。
3 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存在的問題
3.1 服務資源不足,難以滿足視障人士的需求
目前,我國僅中國盲文出版社出版盲人有聲讀物、盲文書刊。該出版社主要以法律類、文學類、醫學類等書籍為主,綜合類、休閑類的書籍較少,無法滿足盲人讀者的正常需求,更因受到購書經費不足的影響,公共圖書館購買盲文文獻的數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廣州圖書館僅收藏3,000余冊盲文圖書,浙江圖書館僅收藏2,000余冊盲文圖書。雖然近年來視障人士的輔助產品得到迅速發展,但是作為視障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公共圖書館,在視障輔助產品的普及水平偏低。如:讀屏軟件的視障電腦只在省、市一級的視障閱讀室配備,大部分的縣級視障閱讀室沒有配備視障電腦,而像盲用智能手機、文星掃描棒、電子助視器等設備更是只有少數公共圖書館才擁有。視障設備的不足,使視障讀者不能體驗新媒體帶來的變化。
3.2 盲文圖書借閱量與視障設備使用率較低
根據殘疾人聯合會網站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省、地、縣三級公共圖書館共設立盲人閱覽室1,616個,盲人閱覽室的設立為視障人士提供學習的便利,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提高盲文圖書資源的利用率。筆者從中國盲文圖書館的數據得知,截至2013年,我國接受視障服務的視障人士有1萬人,30個單位、集體參與借閱服務,4,000多視障人士以個人為單位參與借閱工作。為了有效利用資源,許多公共圖書館都開通了郵寄館藏資源的服務,但是盲文圖書的借閱量仍然難以提高。如:廣州圖書館與郵政局合作,免費為視障人士送書上門,雖然每個月的業務量較穩定,但是其寄出的館藏資源主要以有聲讀物為主,盲文圖書的借閱量并沒有顯著提高。目前,全國各省市公共圖書館大部分設立視障讀者閱覽室,同時配置有盲人專用設備,但因視障人士較為缺乏計算機操作知識,無法獨立、有效地使用設備,從而影響其使用計算機的熱情。
3.3 視障人士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