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門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發熱
瘡疹發熱,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只見一經形證。若瘡疹則面燥腮赤,呵欠煩悶,乍涼乍熱,多睡欬嗽噴嚏,驚悸吐利,手足梢冷,骩涼耳涼也。然發熱者,瘡疹常候也,不可盡除之。但熱微毒亦微,熱甚毒亦甚。
初發熱時,精神清爽,唇鼻滋潤,更無他證者,此熱在表,其瘡必疏,不須施治。
初發熱時,渾身壯熱,熇熇然不渴,清便自調,此邪在表,拂郁于皮膚之間,宜以輕揚之劑發之,升麻葛根湯主之,甚則羌活湯主之。
初發熱時,其熱烙手,目赤鼻干唇燥,小便赤,大便秘,煩悶不安,此表里俱熱,毒氣壅遏,宜發表攻里,雙解散主之。
初發熱時,表不大熱,其人煩躁不安,此熱在里也,以三黃丸微利之。
初發熱時,或乘疫癘之氣,人參敗毒散主之。
初發熱時,或為風寒所襲,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湯、羌活湯、雙解散去大黃主之。
痘瘡之證,其初不免于發熱者,未出毒,邪在里,煎熬氣血,熏蒸臟腑而然。瘡既現形,則毒泄而熱解,所以瘡出熱退者,瘡本必疏。若瘡已出,熱不少減,此毒蘊于中,其勢方張,其瘡必密,宜急解其毒,連翹升麻湯加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風湯加升麻,或東垣鼠黏子湯,兼服代天宣化丸。服藥之后,瘡或不出或再出,其熱頓減者,為氣和也。熱若不減,瘡漸加多,再消詳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湯;小便不利,連翹湯;大小便俱不通,八正散;自利者黃芩湯加白頭翁、酒黃連調赤石脂末,里氣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煩躁不已,或譫妄,或腹脹滿氣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證勿治。
如瘡已出,但微發熱,不須治之,蓋瘡疹屬火,非熱不能成就也。有大熱則當利小便,小熱當解毒。大熱謂身熱脈實,大小便秘,津液燥而渴,懼其變生他疾,故利小便,八正散、通關散。大便潤者,連翹飲、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使心火有所導引,則雖不用冷藥,熱亦自減去矣。瘡痘不至熱過,不為冷悞,甚為良法。小熱解毒之說,謂小熱不解,大熱必生,利其小便,則慮損氣,故但可解毒而已,甘桔湯加牛蒡子、荊芥穗。
已上起發而熱。
如瘡漿膿已成,毒氣已盡,又復發熱者,俗呼為干漿,不須施治。
如結痂之后,其熱不退者,此邪氣未盡,正氣未復,熱微者不須治之,熱甚者當視其虛實。
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后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可用。
錢氏云:有大熱者利小便。又云: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濇,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用導赤散之類是也。
渴
前證若二便自調,飲食溫和,口渴飲湯,手足不熱,是為虛熱,不可食生冷之物;若二便秘結,飲食喜冷,口渴飲水,手足并熱,是為實熱,可與冷水飲之。凡痘出而熱未止者,既出盡則熱自止。
如發熱時便大渴者,熱在內也,葛根解毒湯主之;不止,更加黃連以瀉心火之有余,黃蘗、知母以滋腎水之不足。舌潤則生,舌如芒刺則死。蓋舌乃心之苗,少陰之脈榮于舌也。如發熱自利而渴者,津液不足也,黃芩湯加人參、白朮、麥門冬主之。
初熱煩躁渴引飲者,急以涼藥解其標。
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濇而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主之。
如瘡已出,或起發,或收靨,一向渴不止者,人參麥門冬散主之。
海藏云:若身熱小渴者,六味人參麥門冬散治之;如不愈,或身熱大渴者,七味人參白朮散主之;又不愈,十一味木香散。
如能食而渴者,肺熱也。經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由心火上炎,乘于肺金,熏蒸焦膈,傳耗津液,故渴也,治在上焦,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虛也。叔和云:口干饒飲水,多食亦饑虛。由脾素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治在中焦,參苓白朮散主之。
自利而渴,輕則人參白朮散,甚則陳氏木香散。自利而渴者,邪傳腎也。《正理論》云: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蓋腎主五液,其脈絡于肺,系舌本。邪傳于腎,則開闔不司,故自利。利則津液下走,腎水干,不能上潤于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溫之,陳氏異功散主之。
面白腹脹自利而渴者,陳氏十一味木香散主之。
腹脹渴者,瀉渴者,足指冷渴者,驚悸渴者,身溫渴者,身熱面白?光白色渴者,寒戰渴不止者,氣急咬牙渴者,飲水轉水瀉不已者,已上九證,即非熱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虛故也,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官桂。
此說必加審用之,脹渴,瀉渴,驚悸渴,寒戰渴,咬牙渴,亦多屬熱者,不可不察!
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順清涼飲主之。
如大腸秘濇,或發熱,四君子加瓜蔞、桔梗主之。
痘子稠密,津液少者,十全大補湯。
煩躁
凡痘瘡出不快,發不透,靨不齊,有煩躁者,此有二證:如面黃,大便色黑,煩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脹或痛,此為有瘀血在里也,宜當歸丸,或四順清涼飲,并加桃仁泥、紅花;甚者桃仁承氣湯主之。如便血下黑糞,而又睡不醒,心為血之主,睡不醒則心之神昏矣,黑參地黃湯加木通、麥門冬;若無面黃屎黑如狂喜忘之證,只大便不通,煩躁腹脹者,此有燥屎也,此卻真狂譫妄,以三黃丸、四順清涼飲、三乙承氣湯、當歸丸、膽導法,看病輕重,擇而用之。如偏執不可下之法,以致陷伏而死者,醫之咎也!
火入于心則煩,入于腎則躁,皆心火為之。蓋火旺則金爍水虧,故心腎合而為躁,宜用梔子豆豉湯。凡痘瘡盛作之時,必令心火有所導引,茍或毒氣出而未盡,遂生煩躁,以生黑豆煎湯,或生犀磨汁飲之亦可;若津液不足,虛煩不得臥者,活人酸棗仁湯。此證多因脾胃氣虛,或服克伐之劑所致,但當調補中氣為善。
譫妄
痘紫色頂陷,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如見鬼神,內熱便秘者,宜用龍腦膏子、豬尾膏;如無內熱,大便不實,不可輕服。竊謂前證多因初起熱盛之時,失于解利所致;亦有因痘毒未盡,有因胃經有熱,有因肺經有熱,有因心脾有熱,煩躁痘裂,出血便血衄血,屎黑痕赤,詳見各證。大凡作渴發熱,手足指冷,或大便秘結者,內有熱也,切不可禁其飲水,觀張子和述水中兒事,良可驗矣,蓋熱極故得水而生也。
初發熱便妄有所見聞,妄言如見鬼狀,此為惡候。蓋毒攻于里,心志昏惑,神識不清而然。況小兒神氣怯弱,鬼魅易侵,又厲鬼常乘疫氣而行,乘人之虛而疰之。故凡痘疹妄見妄聞,妄言如見鬼者,不可治也。須審發于何臟:如目直視,手尋衣領亂掐物,此發于肝,為亡魂;悶亂喘促,手掐眉目鼻面,此發于肺,為亡魄;上竄咬牙,多叫哭驚悸,或不能言,此發于心,為喪神;困睡手足瘈瘲,不思飲食,此發于脾,為失意;目無精光,畏明欲墜下而縮身,此發于腎,為失志。故曰,真臟見者不治。
或發熱時無此證,因大便秘結卻有之,此內熱也,先以宣風散解利其熱,后以導赤散送下牛黃清心丸或粉紅丸以鎮其神。病已者可治,連作不已者勿治。如初發熱狂亂,大便自調者,五苓散加辰砂主之;大便秘者,輕則三黃丸,甚則承氣湯主之。
驚搐
瘡疹搐,由風火相勝也。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于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癎。斑子為心所生,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于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也。治之當瀉心肝,補其母,瓜蔞湯主之。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火。無論虛實,皆從心火上說。脾虛則肝乘之,肝與心火相合,故用瓜蔞湯;若脾土實,火旺逆乘而成癎者,此實邪也,便結者瀉青丸,便軟者瀉青湯,亦當以脈別之。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然痘出之始,雖有四臟,心實主之。心火熱盛,肺金受克,不能制伏肝木,熱則生風,風火相搏,神氣不安,故發驚搐。醫者當辨痘疹驚搐,不可遽投涼心之藥。茍不審而概以驚藥治之,則心寒而肌斂,毒氣內陷,痘何由而出也?治法當平肝木利小便為切要。瀉肝則風去,利小便則心熱退,風熱既定,則痘隨出而驚搐自愈矣。然痘先驚者多吉,痘后驚者多兇,何也?痘未出之先,熱蘊于內,故作驚搐;痘出驚止而內無凝滯,故吉。痘出之后,氣血虛弱,復感風寒,熱毒反滯,又毋敢輕易發散清利,故兇。然有非痘證而慢驚者,亦屬于肝,而治法專理脾土,何也?蓋由平日或吐或瀉,脾土虛弱,不能當肝木所克,此非肝木之本病也。治法只須溫補脾土為主,而肝木自寧。譬如土薄而上有大木,不能乘載,故無風而自動,栽培者當厚填其土,使根深本固,而自無風邪之害也。痘后有此證者,亦由氣血虛極使然也,必為難治。
挾熱吐瀉,不可投燥藥;傷寒身熱,不可投涼藥;瘡疹發搐,不可投驚藥,此皆外同而內異。蓋瘡疹出于心,驚搐亦出于心也。瘡疹本熱,熱則動心,此理之自然。夫心火獨盛于上,肺金受火克而不能制伏肝木,熱則生風,木氣盛則脾土衰;熱氣動于心神,心喜為熱,心臟斑,脾臟疹,瀉肝則風去,利小腸則熱退也。風熱既退,則驚搐自愈矣。昧者不知,投以銀粉、腦、麝、青黛、朱砂、硝石涼心損胃之藥則悞矣。故見證似驚風,用藥當作瘡疹防之,蓋瘡疹之初,似驚風多。大抵瘡疹發驚,必先欬嗽痰涎,心悸煩躁,嘔吐唇紅,頰赤發渴,耳冷足冷,脈數舌白,如有此數證,則銀粉等涼藥切不可用。蓋心涼則并損胃而毒氣斂伏,又況心主血,寒則血凝而不行,且中焦既冷,上焦熱愈不降,何由運出?又有小兒平常無痛,忽然發搐者,必是瘡疹,尤當審諦。蓋毒氣內盛,但當發散,如惺惺散、消毒散、升麻湯、紅綿散,兼以快氣利小便祛風等藥與之,待其熱氣得泄,心氣亦自定矣。或有風寒與內熱相搏而驚搐者,各隨證治如前法,但加勻氣藥為妙。張氏云:瘡疹氣勻即出快,氣勻則榮衛無滯,有毒亦散,瘡疹當自出矣。
如大吐面青,唇眼動,手足時搐,慢脾風證也,宜小異功散加升、柴、木香、干姜治之。
凡未出而發搐者,是外感風寒之邪,內發心熱之所作也,當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黃湯生之。
治瘡痘欲出,身熱煩躁,忽發驚搐,宜驅風膏、小如圣飲;小便不通,八正散;涎盛,利驚丸、抱龍丸,量證施之。
欲發瘡疹,先身熱驚跳搐搦,此非驚風,宜發散藥。
前證痘疹未見,而先發搐者,乃毒氣自心經出也。若病熱輕緩,或形氣虛弱者,不宜用峻厲之劑,恐元氣內損,則毒氣內陷,而瘡不能起發也。或外感風寒之邪,內因瘡疹之熱而相搏,或肝血虛火動而內生風,當補元氣為主,佐以見證之劑。然前方多峻厲之劑,審有是證方可用。須察其色赤白而以脾胃為主,虛則用溫補,實則用解毒。
痘瘡始作未形見之間,忽然驚搐,是毒氣自心經而出也。茍不以內外證辨明之,便用銀粉青黛等藥,則心寒而毒氣內陷,往往氣絕之際,或隱斑方出,已無及矣。治法但當以導赤散加防風、辰砂末,與瀉青丸合而治之;搐甚者抱龍丸。如再不止,小便利者可治,以導赤散送下牛黃清心丸或粉紅丸;小便不利者,勿治。
夫導赤散、八正散、六一散,皆利小便之劑,小便不利者宜之。然瀉內火以瀉肝之子,乃治驚搐第一要法,不獨小便不利者為當用也。
斑疹病后欲發癎,以木勝脾,木歸心故也,若涼驚,用涼驚丸;溫驚,用粉紅丸。
痘后非時搐搦者,有二證:一則心熱留而不去,熱盛生風,風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視,面赤引飲,居處喜冷,宜導赤散、瀉青丸清心瀉肝,后以抱龍丸調之。一則病后多食,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搐,其人必潮熱,大便酸臭,秘泄不調,或嘔吐腹痛,先以備急丸、丁香脾積丸利之,后用木香大安丸、錢氏異功散,調理取愈。
中風
痘風分氣血虛實,以日子守之,多帶氣血不足。
虛則黃芪生血之劑助之,略佐以風藥。
實則白芍、黃芩為君,連翹、白芷、續斷之類為佐;若屬寒,陳氏方可用。
前證更當分痘瘡已出未出,已靨未靨,外邪所傷,內虛火動。若未出而搐搦,熱毒內蘊也,紫草快斑湯加釣藤鉤。已出紅綻而搐搦,熱毒作痛也,東垣消毒散加釣藤鉤。灌膿而搐搦,血氣虛也,參芪四圣散加釣藤鉤。若靨后而搐搦,血氣尤虛也,八珍湯加釣藤鉤。或目瞤或直視者,風火相搏也,柴胡梔子散或六味地黃丸加柴胡、山梔。或口角流涎者,木乘土也,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釣藤鉤。或目赤眵淚者,肝血虛而生風也,四物湯加柴胡、釣藤鉤。或角弓反張者,水不生木也,六味地黃丸、加柴胡、當歸,隨用補中益氣湯、加天麻、釣藤鉤。不可直用治風之藥,蓋風藥能燥血散氣,必驗其手足冷、熱、溫和三證,而用補瀉調理之法,庶無悞矣。如嬰兒,當審乳母而治之。
痘后忽遍身青黑色,手足瘈瘲,口噤涎潮,角弓反張,語言艱濇者,此中風也。瘡痘方愈,榮衛正弱,不知避忌,忽遇節令氣交八方不正之氣,乘虛而入,故為此證,宜消風散二錢,入蟬蛻末一錢,分為三服,投生姜薄荷汁及酒各數點,溫湯浸之,連二三服,或作癮疹,或再出膚疹而愈。
自汗
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也。衛氣者,衛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泄也。痘疹之火,由里達表,干于衛氣,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津液外泄,故自汗也。凡病自汗,宜遽止之。瘡疹初出,自汗實為美證,乃陰陽氣和,榮衛通暢,邪氣不留,易出而解也。又心主汗,諸瘡皆屬于心,自汗出者,毒氣外泄也。雖然熱之甚者,亦為汗解,身復清涼,此毒散也。若汗出不止,其熱反劇,此邪氣并于陽而陽虛,宜斂汗固表,清熱解毒,使衛氣充實,無癢塌潰爛之患,保元湯、當歸六黃湯主之。
如瘡已收較,痂皮脫落,自汗者,此氣虛也,宜補陽救陰,使氣無泄,十全大補湯主之。若更不止,調敗蒲散同服,外用溫粉撲法。
薛氏云:靨后最宜審治:若血虛者,用當歸補血湯;氣虛者,用四君子湯加黃芪;氣血不足者,十全大補湯;飲食自汗者,小異功散加黃連、五味子、烏梅肉。
睡中汗出,心有熱也,其汗上至頭,下至頸不過胷者,乃六陽虛汗也,不須治之;上至頸,下至臍者,此胃虛也,保元湯;不止,調敗蒲散同服。
自汗者,血之所化,陰氣不能閉藏,所以睡則汗出。痘家當以補血為主,若當歸補血湯、六味地黃丸、八珍湯、人參養榮湯之類,皆可因證施治。
自汗面赤作渴,手足漐漐汗多者,胃熱也,瀉黃散、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諸證退,以小異功散加山梔、麥門冬調之。
有食積內熱自汗者,四君子和曲芽。
自汗發搐流涎者,肝木侮土也,小異功散加釣藤;搐減,去釣藤加柴胡主之。
丹溪謂自汗不妨,蓋指初出并其汗之不甚者言耳。若汗出過多,最能虛人。未靨之際,恐致氣血虛而不能結痂;既靨之后,尤防血脫陰虛,陽無所附矣。
汗出如油,發潤如洗,喘不休者,為肺絕之候,死不治。
失血
所云血之妄行,從口、從大小便、從陽瘡或痘毒而出者,悉皆不治,蓋指出之多而不止者言之耳。若初出之時,茍詳推其因而善為清理,豈俱無生者耶?
若痘瘡赤痛,煩熱作渴,或便血,或衄血,先用犀角地黃湯,次用加減大紫草散去黃芪加木通主之。
吳氏治諸失血,始終用犀角地黃湯加山梔、芩、連、白芍藥。有初出時衄血不止,用下藥而得效者。
衄血吐血
《痘疹方》云:若痘發之際,正宜微見,與發汗同體,然血與汗雖殊,其源則一。蓋痘疹乃穢血所發,邪結肺胃,毒氣自然上越也。若見此證,不可妄投以藥,恐治失其宜,瘀蓄者不出,而已出者復傷,反生變證也。若作渴飲冷,手足并熱,此毒氣熾盛而血上溢也,宜用《圣濟》犀角地黃湯。若肺經熱毒而鼻衄,用地黃清肺飲;胃經熱毒而吐血,亦用《圣濟》犀角地黃湯;若腸胃熱毒而便血,亦用之。作渴飲湯,手足不熱者,脾肺氣虛不能攝血而妄行也,宜用五味異功散。若出血作渴,煩躁面赤者,血脫也,宜用當歸補血湯。
便血
凡痘子大便出血者,看其血來如何,又看是何時:如瘡子正壯,大便數日未行,血從糞出者,此**傷血出也;如瘡已收,大便膿血者,此倒靨之血也。非此二類,但溺血便血者,乃臟腑敗壞,陰血妄行,必死之候。痘疹大便下血或黑糞,若睡而不醒,是為惡候,乃內熱盛也,用犀角地黃湯、抱龍丸、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主之。竊謂前證若寒熱作渴,小柴胡加生地黃;發熱體倦,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口干作渴,用人參白朮散。大凡作渴引飲發熱者,屬實熱;作渴飲湯,手足不熱者,屬虛熱;手足逆冷者,屬虛寒。治者審之!
溺血
痘兩三日而小便溺血者,名為沁砂紅。蓋因梟毒輳于心,心失其主而血隨毒激,故奔散而妄馳,心通小腸,注于膀胱而溺血也,或如黑豆汁,或如蘇木水。痛者易治,不痛者難治。
焮裂出血
痘瘡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或結癰毒,身痘破裂,乃內火熾盛,失于解利,急用犀角地黃湯、小柴胡湯加生地黃、四順飲之類治之。竊謂前證若心脾熱盛,用犀角地黃湯;心肝熱盛,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若大便不通,先用四順飲,次用犀角湯;若色赤焮痛,二便不通,急用活命飲加硝黃;若色赤焮痛,惡寒發熱,用活命飲加麻黃;若因乳母怒火,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
不能食
當與灌漿落痂二門參看。
凡痘家能食者,不問稠密皆吉;不能食者,痘雖疏亦難發難靨,瘡密者危。蓋人絕水谷則死,表里皆病則困也。有欲食而不能食者,必喉舌有痘作痛,難于吞嚼也,以爛粥米飲頻頻與之,以助脾胃之氣;更以甘桔湯加牛蒡子,以解咽喉,利胷膈也。
夫痘瘡之出也,固賴元氣以發之;而元氣之壯也,必滋乳食以養之。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后,飲食不減,二便如常,雖不起發,不紅綻,或陷塌,用藥得宜,可保無虞;使乳食減少,兼以泄瀉,則元氣自此而日衰,雖無前證,日后必至藥亦難效,去生遠矣。故四五日前而不食者,此毒盛于里,猶可治也;至六七日后而不能食者,雜證百出,行漿不實,雖藥之亦何益哉?有稟受壯實,又發于五歲之外者,又不可以例論也。有痘已痂起而不食,宜調脾胃;若痘起而倍能食,乃胃中宿熱消谷。能食而大便秘,宜四順飲之類微解之,恐胃熱不去為口瘡。又有脾胃壯實能食,大便如常,不必服藥。此治痘者可不知所審耶?
不食有虛實之異;其人怯弱,精神慢而不食,或因犯胃氣,臟腑自利而不食者為虛,當溫養之,益黃理中姜附輩主之。身熱中滿而不食者為實,當清利之,白虎湯、五苓散輩主之。
如腹脹不食,口角流涎者,小異功散主之。
初出胷前稠密而減食者,此毒盛脾弱也,宜消毒飲加酒洗紫草、山楂、人參輩。
已出或因煩渴,飲冷過多,或悞投涼劑,傷冷腹脹,大小便利,腹中虛鳴不能食者,當以溫中藥疏逐冷氣,治法見腹脹條。有內實之人,皮厚肉密,而毒氣難于發越者,又當服解毒勻氣之藥。
凡痘出而飲食少進者,多因虛而毒發不透,或兼有積滯故也,以秘傳大透肌散加枳實、厚樸服之。
飲食不化,手足逆冷者,脾氣虛寒也,四君子湯加干姜,甚則附子。
瘡痂既起,則中氣暴虛,多不能食,只宜四君子輩徐徐調養之。或有瘡痂起而能食者,乃胃中宿有蘊熱也,蓋胃熱則消谷,故能食。更兼大便秘結者,宜三黃丸利之,庶不生他變也。然亦有一等脾胃素壯實者,亦自能食,大便亦不至有秘結之患,則不必用此藥也。
靨后大小便如常而食少者,宜胃愛散、小異功散、雙和散之類調補。
痂落潮熱,唇紅口渴不食者,四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渴甚,白朮散;不解,以大連翹飲去黃芩主之。
脾胃傷于飲食者,枳實丸主之。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者,枳朮丸。傷冷飲食者,宜溫之,神應丸主之。
然神應丸內有巴豆,善醫者臨證須量虛實,斟酌少與之,庶不壞事。
趙氏治瘡痘不進乳食,用白朮苦參湯;宿食不消者,陳皮枳實湯;如因熱壅不食者,二和湯加黃芩;胃虛弱不調而不能食者,人參養胃湯、麥冬參朮散、七珍散,俱可選用。或有雜證者,去其雜證,氣和自能食矣。或大小便秘者,利之。
凡痘瘡飲食之間,毋令太飽,毋太寒太熱,以損脾胃,但與糜粥爛飯,淡薄滋味以養之;切忌肥甘煎炒五辛,一切動風動火之物。
欬嗽
痘疹未出欲出之際,乃熱毒上熏清道,肺氣不寧,宜用惺惺散;若已出之后,則屬元氣虛弱,不能固衛腠理,風邪乘虛而襲,宜用五味異功散加桔梗、五味子以補脾肺。
《痘疹方》云:痘瘡未出之先欬嗽,升麻湯。
頭疼身熱,惡寒欬嗽,參蘇飲。
嘔吐痰涎欬嗽,白朮湯。
時氣頭痛,身熱欬嗽,惺惺散。
如涎唾帶血,此咽中瘡,或齒縫中出也,不須妄治。
瘡不起發,悶亂喘嗽,手足寒,飲冷者,木香散。
嗽甚,別無他證,五味子湯。
如瘡已靨欬嗽者,不問形寒飲冷所致,并宜人參清膈散主之。
若涕唾稠黏,鼻塞不利者,乃風邪傷肺也,宜惺惺散、參蘇飲主之。
若痰盛煩躁,痘赤壯熱飲冷者,乃脾肺實熱也,人參清膈散主之,并飲芹菜汁。
若痰唾稠黏,大便黑色,乃胃經熱毒也,用犀角湯,并飲芹菜汁以解之。
病后余毒欬嗽者,升麻湯。
感寒頭痛,身熱惡寒而嗽者,參蘇飲。
煩熱而嗽者,生地黃散。
風熱欬嗽,咽膈不利,甘桔防風湯。
兼喘五味子湯。
病后欬嗽脅痛者,蓋脅居一身之左右,陰陽二氣之所行也,余毒在中,二氣不能升降,故脅痛,用赤茯苓湯、小柴胡湯加五味子、桔梗、枳殼等,解去毒氣,則真氣行而所苦自平矣。
若痘交七八日期,而身發火熱,惡嗽連聲,鼻竅沖出鮮血,金虛則鳴,梟毒激蕩于太陰之絡故耳。以杏仁五錢,忍冬花五錢,門冬五錢,瓜蔞仁五錢,與梨汁共煎為膏時,取起再加白蜜、人乳,緊煎數沸,納于磁器內,每晨昏進兩匙,其效神應。
歌曰:痘中惡嗽沖出血,要識金虛梟毒徹。冬花杏仁與麥門,梨汁瓜蔞仁最切。熬膏投和白蜜中,量數斟加人乳捷。去火緊封磁器內,晨昏進服嗽聲歇。
痘中患嗽,極為兇險。但有感冒風邪于肺絡而嗽者,不在此犯論,易治易痊。若元氣虛梟甚,宜調養。而男子時邁十七八歲,破陽損精,痘犯于此,貴宜按方法服治,斯免夭亡矣。
喘
收靨后腹脹喘渴,大便利,小便濇,葶藶木香散。
喘而嗽,五味子湯。
喘渴靨后余毒不除,大便堅實,前胡枳殼散。
錢氏法,喘而腹滿,大小便濇者,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
瘡疹肺不利,紫草甘草枳殼湯。
痘出之間,或氣促者,木香散主之。
脾肺虛弱,白朮散。
脾肺虛寒,木香散。
熱毒內蘊,紫草甘草枳殼湯。
風邪外感,參蘇飲。
內外雍滯,人參清膈散。
大便自利,小便濇滯,葶藶木香散。
大便堅實,前胡枳殼散。
涕唾稠黏
瘡痘涕唾稠黏,身熱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黃赤,用人參清膈散;如痰實壯熱,胷中煩悶,大便堅實,臥則喘急,用前胡枳殼散。竊謂前證若肺胃實熱,氣郁痰滯,或大便秘結,小便赤濇,煩渴飲冷,宜用人參清膈散,表散外邪,疏通內熱,使邪不壅滯。若毒蘊臟腑,大便秘結,用前胡枳殼散,疏導其里,調和榮衛,使邪自解散。若痰嗽涕唾,鼻塞不利,宜用惺惺散或參蘇飲,發散外邪,庶元氣不傷,痘瘡輕而易愈。
失音
參形氣條看。
痘疹初出后,聲音洪亮,形病而氣不病也。痘疹未發,聲音不出,形不病而氣病也。瘡疹既發,聲音不出,形氣俱病也。氣病宜補肺散加黃芪。形氣俱病宜用八風湯、涼膈散去硝黃主之。小兒稟賦素弱者,宜預服十奇散。
有心火刑肺而失音者,以導赤散合甘桔湯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人參平肺散。
若津液不足,虛火熏蒸者,宜用地黃丸。
若七日后,痘瘡成漿之際而失音者,乃氣喉有痘,初出細小不覺,及至肌表之痘成漿,喉中之痘亦成漿,其毒壅盛,則氣出,管鑰窄狹,故所出之聲,不清而為咽啞也。大率七日前失音者,并為逆證;七日后而有者,不治自愈。蓋外痘結痂則喉之痘自痊故也。當用甘桔湯服于已發未發之前,所以清其氣道,使毒不犯。此預治之法,不可不知。
若痘瘡靨后而失音者,余毒過盛,上攻于咽,以致腫痛干濇,聲音不出,宜甘露飲、甘桔防風湯、天花散、黑參升麻湯主之。
嗆水
咽以咽物,喉以候氣。咽居后而通于胃,喉居前而通于肺。肺無下竅,如橐鑰然,能受清虛之氣,而不受有形之物。喉上有物,若懸乳,名曰會厭。凡物入口則舌抵上腭,舌抵上腭則會厭必揜其喉,故水谷但入咽而不入喉。若痘生會厭,則木強不利開闔矣,干物間可入咽,而水飲或漏入喉,所以嗆也。嗆者猶云錯喉氣,須藥補。湯藥不入,則無補法,故不可治。
七日以前,痘色紅紫而兼此證者,乃火氣炎上,熱毒壅塞故也;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證者,乃氣血虛弱肺胃受傷故也,二者俱是逆證。七日以后,外痘蒸長光潤而有此證者,是內證亦長,故致如此。外痘結痂,則內證亦靨矣,不治自愈。善治者當察毒盛之痘,于其咽喉干燥之先,而用甘桔湯、解毒湯加麥冬、瓜蔞皮穰、牛蒡子、黑參、荊芥之類,以清氣道,不使熱毒有犯,則自能免此患矣。
袁氏治嗆逆歌曰:痘中嗆逆最兇危,沉香濃汁杏仁推。還把蜂糖多和水,按經煎透濾渣隨。欲服晨時和好乳,湯中溫熱漸調之。
余每詳察痘嗆者,乃元氣耗爍,梟炎上升,故致嗆逆,用人乳一鐘,人參一錢,桔梗一錢,枇杷葉三片,共煎濾渣服乳。或用沉香磨人乳服者雖效,總不若此方之屢見捷也。
吐瀉
《痘疹方》云:痘疹吐瀉,蓋因脾胃不和,飲食不調,煩渴嘔吐泄瀉,并用白朮散。然瘡疹皆賴脾土,脾土實則易出易靨,萬物得土氣溫暖而生,吐瀉則傷脾土,遂有更變之證。夏月中暑煩渴瀉或腹痛,或欠筋,用五苓散加藿香;傷食吐瀉用小異功散;手足并冷者用益黃散、豆蔻丸;頂陷灰白用木香散。瘡正出而吐瀉者,或見血者,俱為逆證難治。竊謂前證雖因脾胃不和,然邪實上焦則宜吐,邪實下焦則宜瀉。如吐瀉噯腐吞酸,皆宜宣發,但微甚不同耳。張翼之云:若痘疹吐瀉少食為里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里俱虛,合用十二味異功散救之,甚至姜附、靈砂亦可用。若止里虛,去官桂;止表虛,減肉豆蔻;若能食便秘,倒靨為里實,而補,當用錢氏及丹溪法下之。皆為能食為里實,里實而補,則結癰毒。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補,則潰爛不結痂。凡痘見斑,便忌葛根湯,恐發表虛也。如有更變,當隨證治之。
吐瀉有冷熱二證:吐而不渴,瀉而手足冷,面色青白,此冷證也,益黃、理中輩主之,或四君子加木香、豆蔻亦妙。既吐且渴,雖瀉而手足心熱,面赤,居處喜冷,此熱證也,五苓散、竹葉石膏湯加橘皮等主之。大吐而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濇,面赤悶亂,錢氏云: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百問》方用香蘇飲,吐加半夏、茯苓、白芍,瀉加白朮、茯苓。煩躁吐渴瀉者亦熱也,白朮散最當,紫草木香湯亦可。
初發熱自利而吐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
更詳審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黃或青綠者,其氣臭者,皆熱也。若吐清痰之水,利下清白,不臭,未可作熱治之,乃內虛也,四君子湯加訶子肉及益黃散。
一云:痘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挾宿食也,四君子湯加砂仁、橘紅,或中和散;有宿食者,用紫霜丸。
發熱時吐瀉不止,身熱口渴者,四苓散加黃連、淡竹葉煎服。
起脹灌膿時吐利并作,宜急治之,胃寒者益黃散、理中湯,胃熱者黃芩、半夏湯調四苓散。
靨后吐瀉,亦分冷熱:冷者亦宜益黃、理中輩;熱者四苓散、竹葉石膏湯加橘皮,或竹茹湯亦可。
凡瘡痘已經大吐大瀉之后,上下俱脫,即當用大補之劑,縱有他證,皆以虛論。庸醫每不顧人元氣,用藥克削而致夭枉者,滔滔皆是,可恨也!
吐逆
胃為水谷之海,上通乎咽,內而不出。如初發熱有吐逆之證,此火邪犯胃,其氣上逆,治之則易;若自出現以至收靨有是證者,乃瘡集于咽門,攻于胃脘,吞咽不利,治之則難。由于不知預解咽喉之法,漸變為失音嗆水,而不可救矣。
痘瘡吐逆,無痰,益黃散;有痰,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不止者加丁香。
胃寒者宜之;胃熱宜加蘆根、茅根、枇杷葉、黃連。
若吐而瀉者,亦宜益黃散,及陳氏木香散、異功散。
吐而身熱煩渴,腹滿喘,大小便濇面赤者,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
前證若手足并冷,渴飲熱湯,或腹作痛,中氣虛寒也,宜用益黃散。手足不冷,吐逆痰涎,中氣虛弱也,宜用橘皮半夏湯。手足并熱,熱毒壅滯也,宜用導赤散。口干,飲乳不徹,胃經氣熱也,宜用竹茹湯。吐逆不乳,或吐乳酸穢,此脾氣虛而乳食停滯也,宜枳朮丸。
如初發熱,暴吐不止,此火氣上逆也,茱連散主之。
如因飲水過多而嘔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主之。
如因傷食而嘔吐者,以丁香脾積丸微利之。
如無上證而嘔噦者:人以胃氣為本,胃者土也,土敗則木來侮之;今木挾相火之勢,上乘乎胃,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上出于賁門,胃上口也,微則干嘔,甚則噦,土敗之象也。《太素》曰:弦絕者其聲嘶敗,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噦,短針無取,毒藥無攻,謂不治也。
瀉利
凡瘡未出而利者,邪氣并于里,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也,黃芩湯主之。
如自利清白色者,為里寒,理中湯主之。
瘡已出而利者,邪氣并于表,正氣方逐邪氣,主乎表而不主里,則里氣虛不能停納水谷,故亦自利也,宜從氣虛而治,九味理中湯倍人參加黃芪、白芍藥。
瘡疹所忌,內虛泄瀉。凡覺腹痛,或漉漉響趨小腹者,皆欲作利,宜先以法治之,九味理中湯治之;不止,此開腸洞泄,惟濇劑可以收之,豆蔻丸;不止,則用真**配蓮肉粉止之。庸醫每不敢用濇藥,恐濇住邪氣,不知邪氣之盛,莫如傷寒,而張仲景治挾熱自利,每用石脂。蓋濇劑之去滑,猶寒病之去熱,熱疾之去寒,是謂對證之藥。今既滑泄不已,自當收濇,又何疑焉?如服濇劑而又不止,則根本已撥,無能為矣。
胃主腐熟水谷,大腸主傳送已化之物,故食多少可以知人谷氣之虛實,大便滑濇可以知人臟腑之冷熱。大便如常,是亦瘡疹之一順也。如起發之時,忽然泄瀉,此宜急止之,恐腸胃虛,真氣脫也。須辨冷熟虛實:如瀉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瘡不紅綻者,冷證也,理中湯、豆蔻丸、益黃散,甚則陳氏木香散、異功散皆可用也。瀉下之物,黃又酸臭,渴,手足心熱,面赤,瘡紅綻焮發者,熱證也,黃芩湯、五苓散主之。脾胃怯弱,精神慢而不食者,為虛,當溫養之,益黃散。身熱中滿,渴而不食者,為實,當清利之,五苓散。其人或臟氣自脫,或因服寒藥,致令瘡毒陷入大腸,瀉下如豆汁,或便膿血,或便黑汁,口內臭氣,唇焦目閉,加腹脹者,必死之證。
大小便秘
疹痘最要大小腑分曉,所以錢氏四圣散,用木通、枳殼極妙;若大小腑流利,則不必苦泥。
凡痘子要大小便自調,則里氣和,無留邪也。故小便宜長而清,如小便赤濇,導赤散;小便短少,八正散;瘡出太密,小便不通者,連翹湯。蓋瘡子發熱,不可驟去,惟利小便以折其郁。如痘稠密,小便少者,此氣血衰少,津液虛耗,非熱也,不可利之,反傷真陽之氣,十全大補湯主之。能食者,大便宜潤,有入必有出也;不能食者,大便宜實,存舊谷氣以養血氣也。如四五日不行,大便結燥者,用膽導法導之;不通,以三黃丸微利之;如大結腹脹者,以三乙承氣湯下之。如大便泄瀉即止之,蓋痘瘡要里氣實,恐瀉得脾胃虛也。輕則理中湯丸、益黃散、豆蔻丸,甚則陳氏木香散、異功散主之。
痘出正盛,喘促腹滿,手掌心并腋下有汗,或譫語妄言,小便赤而大便不通者,小承氣湯之類下之。若面赤黃,大便秘濇,小便少而或嘔者,宜小柴胡湯。熱甚而榮衛閉塞則毒氣彌蔓,如里毒盛者,大便不通,小便如血;如表毒盛者,或為癰瘡,身上破裂。此皆因不曾解利之故,俱宜犀角地黃湯、小柴胡湯加生地、四順飲、牛黃散、紫雪輩救之。若毒凝血聚,瘡成黑色,大小便秘,喘急煩躁者,治法見驗色條。
治大小便不通,以皂莢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下葵子末一合,水一盞,煮至半,入豬脂半兩,空心服。
小便不利
痘疹未出之先,小便不利,熱盛,用導赤散微解之。
熱入膀胱,如有血淋,犀角地黃湯。
初出不快,小便赤濇,四圣散。
已出而赤濇,白朮散加木通、五苓散加木香,丹溪用五苓散加麥門冬,煎服。
收靨之后,小便不利,煩熱而渴,豬苓散。
前證當分所因:若小腸熱結,用導赤散。
肝經熱,用柴胡麥門冬湯。
脾經熱,用犀角地黃湯。
肺經熱,用生地黃湯。
腎經熱,地黃丸。
靨后氣血虛弱,用八珍湯。
中氣虛弱,用五味異功散。
大便秘
痘疹四五日,不大便,以肥豬脿白水煮熟,切豆大,五七塊,與食之,滋潤臟腑,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利之藥,恐真氣內虛,瘡毒入里。如六七日身壯熱,不大便,其脈緊盛,與三味消毒飲微利之。竊謂前證若毒在肌肉,而未能盡發,脈浮而緊者,最宜此藥,疏解其毒;若脈沉而緊者,宜用前胡枳殼散,疏通毒氣,以絕其源。若口舌咽喉腫痛,瘡毒盛也,用射干鼠黏子湯。若大便既通,作渴飲湯,脾胃氣虛也,用人參白朮散。凡燥糞在直腸不能下者,宜用豬膽汁導之,忌用疏利之劑,恐復傷胃氣,則瘡未出者不能發出,已出者不能灌靨。大抵分辨虛實,當以手足冷熱,或飲水飲湯驗之。
如發熱時,大便不行,熱微者,三黃丸;甚則承氣湯主之。
如起發至收靨,大便不行者,用膽導法,不可遽用利藥。
但瘡干黑陷,大便秘煩躁者,以百祥丸、牛李膏主之;如無此藥,以承氣代之。
寒戰咬牙
凡病痘者,瘡本稠密,轉動之間,身體振搖者,此一身被瘡所困,不能支持,轉動艱難之故,不可便作寒戰,妄投熱藥也。有只咬牙者,此心肝二經火旺也。蓋肝虛咬牙,心熱者亦咬牙,勿便作不治論。
瘡已出或已成漿而寒戰者,表氣虛而不勝邪氣之盛也,養衛化毒湯主之。
收靨之時,痂皮圓凈,但或時戰栗者,此正氣將復,不能自持之兆,不必憂疑,須臾自定。
憎寒困倦,或發寒戰,能令痘子縮伏,宜用陳文中異功散。
婁氏云:嘗治痘瘡寒戰,用白朮、芪、歸加苓治之愈。
如發熱之初便咬牙者,此與癢塌、吐瀉、脾胃弱者不同,須審形證分治之:若多欠咬牙煩悶者,肝臟風熱也,羌活湯;目上竄咬牙者,心臟熱也,導赤散。不可妄用陳氏辛熱之劑。
咬牙兼面赤作渴,至夜為甚者,宜地黃丸。
或因陽氣虧損,咬牙寒戰者,獨參湯、參附湯甚效。
若血氣不榮而不能靨,兼以悶亂不寧,臥則哽氣,泄瀉寒戰咬牙者,陳氏異功散加木香、當歸以救之。
錢氏法寒戰咬牙黑陷者,百祥丸下之。
前證若手足并冷,渴飲熱湯,大便泄瀉者,陽氣虛寒也,宜熱補之;手足不冷,大便不利,渴飲溫湯者,脾氣虛熱也,宜調補之;手足不熱,大便不利,渴飲熱湯者,脾胃虛弱也,宜溫補之。
諸書多以寒戰咬牙,并作為不治之證,然能善治之,多有生者。蓋熱毒不得盡發,內與正氣相搏,則筋脈因之而動搖。人之一身,惟手足能運動,口能開闔,皆虛境也,相搏之際,故手足戰動,而口齒相戛矣。
厥逆
足卻宜和暖,雖云足屬腎要涼,涼非冷也,只與常人同,遍身皆熱而此同常人,故稱涼,亦和暖之意,非真冷也。若手足冷,由其人曾多吐瀉,脾臟虛怯,脾主四肢,所以冷。冷為惡候,不可單用發表,反損脾胃,宜和中發表兼用。痘出以脾胃為主,又宜急與朮作湯以飲之,不可因循空談廢事也。先以黃芪建中湯加防風、羌活,或四君子湯加黃芪、桂枝、防風以發之;后以四君子湯加黃芪、白芍藥、當歸、桂心以補脾胃,養氣血,而助痘瘡之成就也。
眼目
痘毒入眼而虛弱者,不宜涼劑,俟靨后治之。雖有目瞖,切不可用點藥,只宜活血解毒,俟五臟和平,瞖當自去;若悞用點藥,則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如痘傷眼,必用山梔、赤芍、決明、歸須,連翹、防風、桔梗、升麻,小劑末之調服。如眼無光,過百日后,血氣完復,則自明矣。
治瘡疹后毒氣攻眼,或生瞖膜赤黑之類,宜用四物加荊芥、防風煎服;兼用黑豆皮、谷精草、海蛤、甘草等分為末,用熟豬肝切片蘸服,神妙。
治痘瘡風熱,毒瞖膜暈遮睛,以瀉青丸治之大效,初覺易治。
云岐用竹葉湯和砂糖水,化下瀉青丸二丸,漸至微利,神效。
斑入眼,用決明、撥云、密蒙花、通圣蛤粉散之類。
海藏云:莫若病時隨經而取,不使毒氣轉入眼中為尤妙。然眼有五輪,亦當求責,此言為失治者說也。
眼閉不開者,肝經熱也,用消毒救苦湯,子母同服;或先用柴胡麥冬散,次用四物湯加山梔,亦可。目赤腫痛者,用柴胡麥冬散,并谷精散治之。倪氏維德《啟微集》治痘疹余毒不解,未滿二十一日,上攻眼目生瞖,眵淚俱多,紅赤腫閉者,亦用消毒救苦湯治效。
如痘稠密,面腫目閉,未收靨而眼忽先開者,兇。
元氣虛損,脈數促,致令目眼上吊而露白,非痘毒也,時人謂風證謬甚。但只露白而無他證,急以保元湯加陳黃米主之。七日之后有此,十生六七;七日之前有此,百無一生。無魂失志者不治。不省人事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