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茅盾著。1933年5月出版。作品以1930年春末夏初蔣馮閻軍閥混戰、帝國主義轉移經濟危機、工農革命風起云涌為背景,通過對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有關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命運的真實描寫,展示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歷史畫卷;駁斥了當時托派鼓吹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揭示了舊中國“更加殖民地化”的本質。小說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吳蓀甫這一具有鮮明、復雜個性的民族資本家典型。吳蓀甫出身封建官僚世家,又曾游歷歐美,學得一套近代資產階級經營企業的本領。他不僅在家鄉雙橋鎮辦起了當鋪、錢莊、油坊、米廠、電廠,還在上海經營著一家大絲廠,而且聯合孫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業資本家組織益中信托公司,以狠毒果決的手段吞并同業的絲廠、綢廠,還一口氣吞下了八家中小工廠,幻想建立起自己的資本主義王國。當他遭到以美國金融資本為后臺的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包圍并屢受挫折時,便一方面向工人轉移危機,加緊對工人的殘酷剝削與鎮壓,另一方面則在公債市場上與趙伯韜斗法,企圖擺脫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勢力的控制和壓迫,最后甚至把自己的工廠、住宅也抵押出去作背水一戰,結果完全失敗,只得破產出走。全書以吳蓀甫與趙伯韜的這場爭斗為主線,并將吳蓀甫同時置于辦企業、搞公債投機與鎮壓工人運動這三條火線上,充分展示了他剛毅果決、精明強干而又暴躁狐疑、軟弱空虛的復雜個性;生動、真實地表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及其必然破產的歷史命運。小說以宏大而縝密的藝術結構表現紛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人物命運,主線突出,支線紛繁,縱橫交織;故事情節波瀾起伏而又渾然一體,富有立體感和節奏感;尤能將人物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運用多種手段精細地刻畫其心理;同時,人物語言個性化,敘述語言明快、細膩、色彩絢爛。全書以高度的現實主義成就,顯示了中國革命文學的實績,并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