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功總部紀事
《河圖·始開圖》: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文應瑞,凡二十四,消息禍福,以制吉兇。
《家語·辯物篇》:大昊以龍紀官,〈注〉伏羲以龍馬負圖之瑞,故以龍紀官。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
炎帝以火紀官。〈注〉炎帝王天下,以有火德,故以火紀官。春官為東火,夏官為南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
黃帝以云紀官。〈注〉黃帝王天下,以有云瑞,故以云紀官。春官青云氏,夏官縉云氏,秋官白云氏,冬官黑云氏,中官黃云氏。
共工以水紀官。〈注〉其工以諸侯竊保冀方,在神農前,太吳后,自謂水德,故以水紀官。春官為東水,夏官為南水,秋官為西水,冬官為北水,中官為中水。
《尚書大傳》: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唱之,八伯咸進,稽首而和,帝乃載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順經,萬姓允誠,于論予樂,配天之靈。
《家語·五帝德篇》:夏后,左準繩,右規矩,履四時,據四海。任皋陶伯益,以贊其治。興六師以征不庭,四極之民,莫敢不服。
《莊子·讓王篇善》卷曰:予立身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拾遺記》:師涓造新曲,有四時之樂。春有離鴻去雁,應蘋之歌。夏有明晨焦泉之華,流金之調。秋有商風白云,落葉飛蓬之曲。冬有凝河流陰,沈云之操。
《書經·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于四岳,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蔡傳〉五服侯甸男釆衛。六年,一朝會京師。十二年,壬一巡狩,時巡者,猶舜之四仲巡狩也。
《禮記·王制》: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陳注〉山川沮澤,有燥濕寒暖之不同,以時候其四時,知其氣候早晚。使居者不失寒暖之宜也。
樂正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陳注〉干戈為武舞,故于陽氣發動之時,教之,示有事也。羽籥為文舞,故于陰氣凝寂之時,教之,示安靜也。
春誦夏弦,**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列子·殷湯篇》:鄭師文從師襄,游柱指鉤弦,三年不成章。師襄曰:子可以歸矣。師文曰:且小,假之以觀,其后無幾何,復見師襄。師襄曰:子之琴何如。師文曰:得之矣,請嘗試之,于是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鐘,溫風徐回,草木發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將終,命宮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云浮,甘露降,醴泉涌。《史記·孫叔敖傳》:叔敖為楚相,秋冬勸民山采,春夏以水,〈注〉乘多水時而出材竹。
《越絕書》:越王問:陰陽之治,不同力而功成,不同氣而物生,愿聞其說。范子曰:陰陽,氣不同處,萬物生焉。冬三月之時,草木既死,萬物各異藏,故陽氣避之下,藏伏,壯于內,使陰陽得成功于外。夏三月,盛暑之時,萬物遂長,陰氣避之下,藏伏,壯于內,然而萬物親而信之,是所謂也。
《說苑·善說篇》:齊宣王出獵于社山,父老相與勞王,王賜田,不租無徭役,父老皆拜。閭丘先生獨不拜。王曰:寡人得無有過乎。閭丘先生對曰:大王來游,所以為勞,望得富于大王。王曰:倉廩雖實,以備災患,無以富。先生對曰:愿大王春秋冬夏振之以時,無煩擾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今大王幸賜臣田,不租,然則倉廩將虛也。賜臣無徭役,然則官府無使焉。此固非人臣之所敢望也。齊王曰:善,愿請先生為相。
《史記·封禪書》:秦并天下,令祠官常奉名山,大川,鬼神。干是自殽以東名山五,大川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水,曰濟,曰淮。春以酺酒為歲祠,因泮凍秋,涸凍冬,賽禱祠,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圭幣各異。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禱,賽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圭幣各異。
雍四畤,春以為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賽祠。五月嘗駒,及四仲之月祠,若月祠,陳寶節來一祠,春夏用骍,秋冬用騮,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木禺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黃犢羔各四。圭幣各有數,皆生瘞埋無俎豆之具。
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后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謹治枌榆社,常以四時,春以羊彘祠之。
《陳丞相世家》:孝文皇帝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問:天下一歲,錢谷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于是上亦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茍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謝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樂書》:武帝祠太一甘泉,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元冥。
《漢書·食貨志》: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于邑。所以順陰陽,備寇賊,習禮文也。
《郊祀志》:一曰天主祠天齊。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山祠蚩尤。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山。六曰月主祠之萊山。七曰日主祠盛山。八曰四時主祠瑯邪。瑯邪在薺東北,蓋歲之所始。
《龔遂傳》:遂為渤海太守,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畜果實菱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
《逢夏記》:宣帝時,西怛陀國貢八角玉升,夏以水澆之,則無暑,冬以火迫之,則無寒。
《漢書·元帝本紀》:初元五年,詔罷三服官。〈注〉齊國舊有三服之官,春獻冠幘縰為首服,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凡三。
《李尋傳》:哀帝初即位,召尋待詔黃門使。侍中衛尉傅喜問尋曰:閒者日月,失度星辰,亂行災異,仍重極言,毌有所諱。尋對曰:變異之來,各應象而至,謹條陳所聞。《易》曰: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夫日者,眾陽之長,煇光所燭,萬里同晷,人君之表也。故日將旦,清風發,群陰伏,君以臨朝不牽于色。日初出,炎以陽。君登朝,佞不行。忠直進,不蔽障。日中煇光。君德盛明。大臣奉公。日將入,專以壹,君就房,有常節,閒者日尤不精,光明侵奪失色邪。氣珥蜺數作,本起于晨,相連至昏,其日出后至日中閒,差瘉其咎,恐有以守正直言而得罪者,唯陛下執乾剛之德,強志守度,毌聽女謁邪臣之態,諸保阿乳母,甘言悲辭之托勉強,大誼絕,小不忍。良有不得已,可賜以財貨,不可私以官位。誠皇天之禁也,日失其光,則星辰放流,陽不能制陰,陰桀得作。閒者,太白正晝,經天宜隆德,克躬以執不軌。臣聞月者,眾陰之長,銷息見伏,百里為品,千里立表,萬里連紀,妃后、大臣、諸侯之象也。朔晦,正終始弦為繩墨,望成君德,春夏南,秋冬北。閒者,月數以春夏,與日同道,過軒轅,上后受氣入太微,帝廷揚光煇,犯上將近臣,列星皆失色,陰陽俱傷,兩不相便,唯陛下親求賢士,無彊所惡,以崇社稷,尊彊本朝。臣聞五星者,五行之精,五帝司命。應王者,號令為之節度,歲星主歲,事為統首,號令所紀。今失度而盛,此君指意欲有所為,未得其節也。辰星主正四時,當效于四仲,四時失序,則辰星作異。今出于歲首之孟,天所以譴告陛下也。政急則出蚤,政緩則出晚,政絕不行,則伏不見而為彗茀。四孟皆出,為易王命,四季皆出,星家所諱。今幸獨出寅孟之月,蓋皇天所以篤右陛下也。宜深自改,治國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則不達。《經》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加以號令,不順四時,既往不咎,來事之師也。閒者,春三月,治大獄,時賊陰立逆,恐歲小收。季夏舉兵法,時寒氣應,恐后有霜雹之災。秋月行封爵,其月土濕奧,恐后有雷雹之變。夫以喜怒賞罰,而不顧時禁,雖有堯舜之心,猶不能致和善。言天者,必有效于人。設上,農夫而欲冬田肉袒深耕,汗出種之。然猶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時不得也。《易》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書》曰:敬授民時,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陰陽,敬四時,嚴月令,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枹鼓之相應也。今朝廷忽于時月之令,諸侍中,尚書,近臣,宜皆令通知月令之意,設群下請事。若陛下出令有謬于時者,當知爭之以順時氣。上雖不從尋言,然釆其語。每有非常,輒問尋,對屢中,遷黃門侍郎。
《元后傳》:王莽知太后婦人厭居深宮中,莽欲虞樂以韨其權,乃令太后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春幸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霸水而祓除。夏游篽宿鄠杜之間。秋歷東館,望昆明,集黃山宮。冬饗飲飛羽校獵,上蘭,登長平館,臨涇水而覽焉。太后所至屬縣,輒施恩惠,賜民錢帛、牛酒、歲以為常。
《三輔故事》:漢作靈臺于城東,常以四孟之月登臺而觀。
《西京雜記》:漢制,天子夏設羽扇,冬則設繒扇。
《后漢書·律歷志》: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鐘律,權土灰,放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灰,重而衡低。進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封上效則和,否則占。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涂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去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禮儀志》: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若少,府郡縣各掃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皂,興土龍,立土人,舞僮二佾,七日一變如故事。
《祭祀志》: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廟于洛陽,四時祫祀。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臘。
《章帝本紀》:永平十八年十二月癸巳,有司奏言:孝明皇帝宜尊廟。曰:顯宗其四時,禘祫于光武之堂,閒祀悉還更衣。〈注〉四時正祭,外有五月嘗麥,三伏立秋嘗粢盛酎,十月嘗稻等,謂之閒祀。即各于更衣之殿。司馬彪《續漢書》:虞延除細。陽令每至,歲時伏臘,休遣徒系,各使還家,并感其恩應期歸。
《古今注》:建初五年,芝出潁川,常以六月中生一葉,五歲五重,春青,夏紫,秋白,冬黑。十月后,黃氣出土尺五寸。
《獨斷》:洛陽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伏社臘,及四時上飯。
《魏略》:董遇言,讀書常以三馀。或問三馀之義。答曰:冬者,歲之馀。夜者,日之馀。風雨者,時之馀。
晉公卿禮秩品第一者,春賜絹百匹,秋賜絹二百匹。《拾遺記》:石虎為四時浴,室用鍮石,珷玞為堤岸,或以琥珀為瓶杓。夏則引渠水以為池,池中皆以紗縠為囊,盛百雜香漬于水中。嚴冰之時,作銅屈龍數千枚,各重數十斤,燒如火色,投于水中,則池水恒溫,名曰:燋龍。溫池引鳳,文錦步障縈蔽,浴所共宮人,寵嬖者,解媟服宴戲彌于日夜,名曰:清嬉。浴室浴罷,泄水于宮外,水流之所,名溫香渠。渠外之人,爭來汲取得升,合以歸其家人,莫不怡悅。至石氏破滅,燋龍猶在鄴城。
《鄴中記》:石虎御床,辟方丈。冬月施熟錦流蘇斗帳,四角安純金龍頭,銜五色流蘇,或用青綈光錦,或用緋綈登高文錦,或用紫綈大小錦絲,以房子錦百二十斤白縑里,名為里復帳。四角安純金銀鑿,金香爐,以石黑燒集和,名香帳。頂上安金蓮花,中懸金薄織成碗囊。春秋但錦帳,表以五色,總為夾帳。夏用紗羅或綦文丹羅,或紫縠文為單帳。
《宋書·禮志》:孝武帝大明六年五月,詔立凌室藏冰,有司奏:季冬之月,冰壯之時,凌室長率山虞及輿隸取冰于深山窮谷、涸陰冱寒之處,以納于凌陰。務令周密無泄,其氣先以黑牡秬黍,祭司寒于凌室之北。仲春之月,春分之日,以黑羔秬黍,祭司寒啟冰室先薦寢廟,二廟。夏祠用鑒盛冰室,一鑒以禦溫氣蠅蚋。三御殿及太官膳羞,并以鑒供冰。自春分立秋,有臣妾喪詔贈秘器。自立夏至立秋,不限稱數以周喪事。《王元謨傳》:孝武常為元謨作四時詩,曰:堇荼供春膳,粟漿充夏餐,醬調秋菜,白醝解冬寒。《隋書·百官志》:諸卿梁初,猶依宋齊,皆無卿名,天監七年,以太常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農為司農卿,三卿是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為夏卿。以衛尉為衛尉卿,廷尉為廷尉卿,將作大匠為大匠卿,三卿是為秋卿。以光祿勛為光祿卿,大鴻臚為鴻臚卿,都水使者為大舟卿,三卿是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禮儀志》:梁武帝天監八年,明山賓議曰:周官祀昊天,以大裘祀五帝,亦如之。頃代郊祀之服,皆用袞冕,是以前奏迎氣,祀五帝亦服袞冕。愚謂迎氣,祀五帝亦宜用大裘,禮俱一。獻帝從之。
《音樂志》:梁武帝素善鐘律,立為四器,名之為通。每通皆施三弦,一曰元英通,二曰青陽通,三曰朱明通,四曰白藏通。因以通聲轉,推月氣,悉無差違。又制為十二笛,以寫通聲于是,被以八音,施以七聲,莫不和韻。《水經注》:很山縣風井山回曲有異勢穴。口大如盆,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春秋分則靜,往人有冬過者,置笠穴中,風吸之。經月還步陽溪,得其笠,則知潛通矣。《魏書·禮志》:熙平元年,崔光表奉詔,定五時朝服,案北京,及遷都以來未有斯,制輒敕禮官詳據。崔瓚議周禮及禮記,三冠六冕承用,區分璅玉五綵,配飾亦別都無隨氣,春夏之異唯月令。有青旂,赤玉,黑衣,白輅隨四時而變。復不列弁冕,改用之元黃。以此而推五時之冠,禮既無文,若求諸正典,難以經證。案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及祭祀志》云:迎氣五郊,自永平中,以禮讖并月令迎氣,服色因釆元始故事,兆五郊于洛陽。又云:五郊衣幘各如方色。又《續漢禮儀志》:立春,京都百官皆著青衣,服青幘。秋夏悉如其色,自漢逮于魏晉迎氣五郊,用幘從服,改色隨氣斯制。因循相承不革,冠冕仍舊,未聞有變。今皇魏**前代損益,從宜五時之冠。愚謂如漢晉用幘為允。
《良吏傳》:裴陀為趙郡太守,遷中軍將軍,清白任真,不事家產,暑不張蓋,寒不衣裘,其貞儉若此。
《隋書·律歷志》:后齊參軍信都芳,能以管候氣,仰觀云色。嘗與人對語,即指天曰:孟春之氣至矣。人往驗管而飛灰,已應每月所候,言皆無爽。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測二十四氣,每一氣感則一扇自動,他扇并住,與管灰相應,若符契焉。
《食貨志》:河清三年,定令。每歲春月,各依鄉土,早晚課人農桑。自春及秋,男二十五已上皆布田畝。桑蠶之月,婦女十五已上皆營蠶桑。孟冬刺史聽審邦,教之優劣,定殿最之科品人。有力無牛或有牛無力者,須令相便皆得納種,使地無遺利,人無游手焉。
《通典》:周制四坎壇祭四方,以皿祭祭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澤。一歲丹四祭,一者謂盈氣時,二者郊天時,三者大雩時,四者大蠟時,皆因以祭之。
《南史·扶桑國傳》:國王衣色隨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黃,庚辛年白,壬癸年黑。
《隋書·禮儀志》:隋制:季春晦,儺磔牲于宮門及城四門,以禳陰氣。秋分前一日,禳陽氣。季冬傍磔大儺亦如之。其牲每門各用羝羊及雄雞一,選侲子如后齊,冬八隊,二時儺則四隊。問事十二人,赤幘褠衣執皮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元衣朱裳。其一人為唱師著皮衣,執棒鼓角各十,有司預備雄雞羝羊,及酒于宮門為坎。未明,鼓噪以入,方相氏執戈揚楯,周呼鼓噪而出,合趣顯陽門。分詣諸城門將出,諸祝師執事預副襶牲匈,磔之于門,酌酒禳祝舉牲,并酒埋之。
《音樂志》:古者人君,食皆用當月之調,以取時律之聲,使不失五常之性,調暢四體,令得時氣之和。故鮑鄴上言:天子食飲必順四時,有食舉樂,所以順天地,養神明。可作十二月均,感天和氣,此則殿庭月調之義也。
《王劭傳》:劭以古有鉆燧改火之義,表請變火。曰:周官四時變火以救時。疾在晉時有以洛陽火,渡江者代,代事之相續不滅,火色變青。昔師曠食飯,云是勞薪所爨。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輞。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舊火理應有異,愿于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上從之。
《唐書·禮樂志》:立春后丑日祀風師。立夏后申日祀雨師。立秋后辰日祀靈星。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季夏土王日祭中霤。孟冬祭司寒皆一獻。祖孝孫制十二和,一曰豫和以降天神。冬至祀圜丘,上辛祈榖,孟夏雩。季秋享明堂。朝日夕月巡狩告于圜丘,燔柴告至。封祀太山類于上帝,皆以圜鐘為宮,三奏黃鐘為角,太簇為徵,姑洗為羽,各一奏。文舞六成。五郊迎氣,黃帝以黃鐘為宮,赤帝以函鐘為徵,白帝以太簇為商,黑帝以南呂為羽,青帝以姑洗為角,皆文舞六成。
《百官志》:凡工匠以州縣為團,五人為火,五火置長一人。四月至七月為長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為中功,十月至正月為短功。
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正副各一人,掌司四時,各司其方之變異。冠加一星珠,以應五緯,衣從其方色,元日冬至朔望,朝會大禮,各奏方事而服以朝見。中尚署歲,二月獻牙尺寒食、獻毬,五月獻綬帶,夏至獻雷車,七月獻鈿針,臘月獻口脂,唯筆琴瑟,弦月獻金銀暨紙,非旨不獻。
食官署掌飲膳酒醴。凡四時供送,設食皆顓焉供六品以下。元日寒食,冬至食于家令廚者。
《李適傳》:中宗景龍二年。始于修文館置大學士四員,學士八員,直學士十二員,象四時八節十二月。《百官志》:武后光宅元年,分左右臺。左臺知百司,監軍務。右臺察州縣,省風俗。尋命左臺兼察州縣,兩臺歲再發使八人,春曰風俗,秋曰廉察,以四十八條察州縣。
《韋絳傳》:初帝詔歲。率公卿迎氣東郊至三時,常以孟月讀時令于正寢。
《禮樂志》:開元三十年,詔建初啟運興寧永康陵,歲四時八節,所司與陵署具進食。
天寶二年,始以九月朔,薦衣于諸陵。又常以寒食,薦餳粥雞毬雷車。五月五日,薦衣扇。
《元宗本紀》:天寶三載,正月丙申改年為載。
《通鑒》:代宗大歷十二年五月,詔定諸州兵皆有常數,其召募給家糧。春冬衣者,謂之官健,差點土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身糧醬菜者,謂之團結。
《翰林志》:興元元年,敕翰林學士。凡初遷者,中書門下召入院試,試畢,封進。可者,翌日受宣,乃定事,下中書門,下于麟德殿候對。同院賜宴拜恩,訖候就宴,賜給畢,備內諸司供膳飲之物,內園官供使令度支月,給手力資四人,四品以上加一人。每歲內賜春服物三十疋。暑服物三十疋,綿七屯。寒食節料三十疋,酒飴、杏酪粥、屑肉餤。清明火二社蒸镮。端午衣一副,金花銀器一事,百索一軸,青團鏤竹大扇一柄,角粽三服沙蜜。重陽酒糖粉糕。冬至歲酒、兔、野雞,其馀時果新茗瓜。新歷是為經制。
《酉陽雜俎》:焉耆國,元日二月八日婆摩遮,三月野祀,四月十五日游林,五月五日彌勒下生,七月七日祀先祖,九月九日床撒,十月十日,王為厭法,王出首領家,首領騎王馬,一日一夜處分王事。十月十四日作樂至歲窮。
《清異錄》:高太素隱商山,建六逍遙館。晴夏晚云,中秋午月,冬日方出,春雪未融,暑簟清風,夜階急雨。六館各制一銘。
《丁晉公談錄》:竇侍郎儼善衛數,聽聲音而知興廢之未兆,同兄儀在翰林,為學士。儀常鄙其詭怪。世宗令陶人應二十四氣燒瓦,二十四片各題,識其節氣,遂隔簾敲響,令辨之,一無差謬。
《宋央·苗訓傳》:訓子守信,判司天監。淳化二年上言。正月一日為一歲之首,每月八日天帝下巡人世,察善惡。太歲日為歲星之精,人君之象。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錄人之善惡。又春戊寅,夏甲午,秋戊申,冬甲子,為天赦日,及上慶誕日皆不可以斷,極刑事下有司議行。
《禮志》:紹興十三年初,筑三殿。圣祖居前,宣祖至祖宗諸帝居中殿,元天大圣后與祖宗諸后居后。上元結燈樓,寒食設鞦韆,七夕設摩?羅簾幕。歲時一易。《元史·天文志》:春秋分,晷影堂,為屋二間。脊開東西橫罅以斜通,日晷中有臺,隨晷影南高北下仰置銅半環,刻天度一百八十以準地上之半天,斜倚銳首銅尺以往來窺運,側望漏屋晷影,驗度數以定春秋二分。
冬夏至,晷影堂,為屋五間。屋下為坎,脊開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隨罅立壁,附壁懸尺以往來窺運,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瑯嬛記》:九為陽數,古人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十九日為下九。每月下九置酒為婦女之歡,名曰陽會,蓋女子陰也。待陽以成,故女子于是夜為藏鉤,諸戲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達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