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設專員審理逃人疏(康熙二十一年二月)
請免通省各營裁兵疏
恭報旋省日期疏(康熙二十一年八月)
請免出征馬匹賠樁疏(康熙二十一年十月)
請免追扣裁兵糧餉疏(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
彙報確核給領卹銀疏(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
陞補兵部尚書謝恩疏
題明總督印務巡撫署理疏
交代赴京疏(康熙二十二年二月)
·請設專員審理逃人疏·
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臣李之芳謹題:為請賜循例分設,以專職守事。
據浙江布政司布政使石琳、按察司按察使教化新呈詳到臣。看得逃人一項,定例開載題明頒行者,條分縷晰;既重逃丁之窩匿,尤嚴扳害之株連:旗民均有關係。故職司審理之官,務期至當,始可奉行而無弊。先據杭州府同知程汲詳稱,以省會衝繁,本等職業之外,不能兼理通省逃人;請照江南另設理事同知之例,批行布、按二司查議去后。茲準部文:“今后拏獲逃人,將軍城守尉等與同城居住之總督–或巡撫、或官職大者會同審理”等因。又準將軍臣馬哈達咨開:審理逃人,本將軍衙門向發理事、佐領協同地方官審理,取供回堂。其會同審理之員,聽臣專委等語。隨行據該司等會詳:省城官員,各有錢糧、刑名、地方責任,勢難專司會審;并移查江南專設理事同知之例,詳請前來。臣惟旗下私逃人犯多系浙省土著,又皆奸猾無良,不安于鄉里,始投旗典身;生事為害,詭譎變詐,不可窮詰。彼既不念旗主收養之恩,何有于平民百姓!以故拏獲狡供,希圖挾詐,為禍最烈。若非設立專員–滿漢兼通、才干精敏者,豈能洞燭情理,以窮兔脫藏匿之奸,并杜株連無辜之害。惟是所屬司道各官,俱有地方民務,諸事殷繁;即或分身兼理,稍不專心詳慎,貽害非淺。江南與浙省無異,前設理事同知一員,專管審理滿、漢一切互訟及旗下逃盜等案,即將總督臣阿席熙衙門筆帖式觀音保題授,成例昭然。今臣衙門筆帖式傅爾丹,滿、漢兼通,才識勤練,向來管理通省逃人報部冊籍。目今浙省事平,亦無別項“清”字文移,番譯可省。伏乞皇上俯念審理逃人有關兵民休戚,請照江南之例,另設理事同知一員;即以臣衙門筆帖式傅爾丹補授,協同理事、佐領等官審理,取供回堂發落:庶各旗走逸之人易于緝審,而指供扳害之弊亦免株連矣。臣謹會同撫臣李本晟合詞具題,伏乞敕部議覆施行。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題。
奉旨:‘該部議奏’。
·請免通省各營裁兵疏·
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臣李之芳謹密題:為請旨班師事。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準兵部密咨內開:‘職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密封內該本部“覆綏遠將軍湖廣總督蔡毓榮題前事”等因,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四日題,本月二十五日奉旨:“兵部速議具奏。欽此”。密封到部。該臣等議得綏遠將軍總督蔡毓榮疏稱:云南新復地方,最為緊要;進剿綠旗官兵留守云南及發回原汛等因具題。查近經議政王等會議:將軍總督蔡毓榮止帶伊標五營官兵,同大兵駐札云南候旨;其馀綠旗官兵,均應令其回汛。總督金**、董衛國、提督周卜世等,亦將伊等原帶進剿綠旗官兵各回原汛等因具題;奉旨遵行在案。應將此處,無庸再議。其進剿云南隨征各兵丁,有愿為兵者,補入額兵內為兵;愿為本處兵者,發往本省頂補裁汰老弱兵缺為兵;愿為民者,俱各發回原籍,交與地方官安插得所。各省調發官兵,俱令回各原汛。應將建義將軍侯林興珠同大將軍等來京,俟到日再議。至懷忠將軍海潮龍因進兵機會,帶領官兵迎降;且海潮龍系舊人,準留云南以總兵缺補用。至逆賊吳三桂變亂地方,反叛以來各省有議政王等會議添設官兵者,亦有臣部議覆準添設者;此皆系酌量地方緊要所設。今仰仗皇上威福,恢復云南省城、剿滅賊首吳世璠,地方皆已底定;此等添設多馀官兵,均應裁去。相應行文各省督、提等,俟調發官兵回汛之日,所有添設多馀總兵并官兵,一面裁去、一面速行奏聞。其兵丁,查經制內裁汰老弱補入;其總兵并各官,俱令赴部候補可也。康熙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題,十二月初二日奉旨“依議。欽此”。密封到部’。移咨到臣,行據浙江布政司布政使石琳查復到臣。
該臣看得自逆賊吳三桂等變叛以來,各處多有添設官兵。今部議地方皆已底定,此等均應裁去等因;臣即移咨撫、提二臣并行布政司遵照去后。茲據該司詳稱:‘浙省當用兵之際,因經制官兵防御不敷,曾調發江南提標各營暨京口各營以及狼山營官兵赴浙援剿;又添設援剿鎮標、督標前后二營,并黃巖鎮改為水師提標官兵。后因浙省官兵調閩者多,部議“浙省近海關係最要,兵額宜增,令召募五千名,按緊要地方分附;迨地方漸定,陸續裁撤訖”。又新奉文議留撫標兵丁,裁去通省各營兵丁一千五百名。沿海汛地兵單,尚苦不敷;此外,實無多馀。非若別省因地方變亂,于經制額外另有添設鎮營官兵、今應裁撤者可比;詳請題覆’前來。又準提督臣石調聲咨會前因。臣查浙省自閩變以來,添設官兵俱巳裁撤無存。惟是浙為邊海重地,原額經制兵共五萬一千五百五十名;自康熙五年以后,陸續裁去兵共六千五百五十名。臣于蒞任之初,酌量形勢要害,具有“浙省汛廣兵單等事”一疏,量復原額兵三千六百三十九名,尚不及當日經制之數。況今議留撫標兵丁,又裁通省各營兵一千五百名,在各營兵數益少。自今地方雖定,而沿海逼近閩洋,每據各汛營報文:賊■〈舟宗〉不時飄忽,官兵分佈在在宜嚴,不無捉襟露肘之虞。通省各營見在額兵并非多馀,應俟海氛盡絕之日再議者也。相應具疏題明。臣謹會同提督臣石調聲合詞密疏具題,伏乞敕部議覆施行。
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題。
奉旨:‘該部議奏’。
檄衢州道府縣愛養衢屬黎民(康熙二十一年七月)
申飭合屬文武告示(康熙二十一年七月)
·檄衢州道府縣愛養衢屬黎民(康熙二十一年七月)
為申飭愛養殘黎、稽察奸宄,以安地方、以盡職業事。
照得衢屬地處上游,接連閩、江;三省歧界,最稱要衝。自遭耿逆變叛,旁邑具罹寇擾;鄉村市鎮,無不受其蹂躪。郡城之內,官兵云集,士民星散。斯時本部院聞警疾馳,統師彈壓;躬擐甲冑,剿撫兼施。幸仗皇威赫濯、將士同心,賊氛殄滅。第軍興以來,兵馬經臨;難后遺黎,疲于奔命。本部院設法招徠、加意撫綏,漸歸故土,重課桑麻;請蠲被寇之錢糧,追聚已散之家室:百般軫恤,獲睹昇平。則此三衢僅存之赤子,皆本部院奪于虎狼之吻而增于版圖之數者也。為民上者,宜如何愛養,以培元氣!今本部院奉旨班師,離衢稍遠。惟慮司土各官不恤民艱,痌瘝無告;疏于防范,奸宄旋生。除經檄行衢協約束官兵料理城汛外,但安民察奸,原系地方官專責;合行飭知。
為此牌仰該道、府、縣官吏照牌事理,即將所屬地方嚴加防范,用心稽察;必期盜息民安,奸宄斂跡。凡本部院在衢興革利弊,務須實力遵行,恪守罔替;民間疾苦,隨時補救,各與安全。至該道、府、縣身在地方,尤宜各循廉介,剔蠹懲奸;嚴飭所屬,不得縱擾殘黎,有負本部院軫恤拳拳至意。各宜慎遵,毋忽!
·申飭合屬文武告示(康熙二十一年七月)
為曉飭合屬盡除夙弊,砥礪官方,凜遵功令事。
照得浙省自值軍興,本部院誓旅三衢,專意辦賊。兵馬絡繹,機務旁午;雖民生之休戚、吏治之臧否、戎政之勤惰、俗習之奸良,未嘗不時廑于懷。第以遠距上游,鞭長莫及。地方文武不肖官弁,恣肆敗檢,貪黷乖張;信蠹行奸,徇情鬻獄;嚴刑酷拷,私派橫徵:干犯法紀之事,無所不為。甚而豢盜誣良,縱兵行劫;巡防惟工騷擾,守御每致疏虞;占冒虛糜,譸張掩飾:則又所在皆是。馴致地棍勾旗,指逃串詐;營兵放債,準利賣身;媮民以局賭破家,惡少以游閒上盜;劣衿把持武斷,豪右怙惡無良。風俗澆漓、人心敗壞,總由司土各官不能禔躬表率,以至于斯也。嗟嗟!吾民洊經盜賊兵燹,供億糧芻;雨暘疾病之馀,迄有今日。三空四盡,室無蓋藏;糶榖賣絲,僅存皮骨。此正加意休養,冀培元氣之時;豈容不肖官弁縱容兵蠹、旗廝、惡棍,荼毒吾民!本部院每念及此,不禁痛心疾首!又念人雖至愚,誰不顧惜功名、自愛身命。今奉旨班師,重睹昇平,此正諸務維新之時;故不靳告誡叮嚀:改過遷善,盡除夙弊,毋干**!其真正貪官衙蠹、勢惡土豪、悍兵地棍,除一面確訪、分別參拏、從重究處、實力舉行外,合再曉飭。
為此示仰督屬文武官員、兵民人等知悉:自今以后,務各凜遵法紀,克勤職業,砥礪官方。敢有不肖文武劣員貪酷敗檢、叢弊殃民,巨蠹窮兇過贓骫法,強兵悍卒生事滋擾,光棍營梟借端挾詐,豪右劣衿把持怙惡,或告發有據、或訪聞得實,一面拿究,特疏題參,從重懲處,決不姑貸!慎之、慎之。
·恭報旋省日期疏·
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臣李之芳謹題:為遵旨班師,恭報微臣旋省日期,仰祈睿鑑事。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準吏部移咨到臣,準此。捧接綸音,仰見我皇上俯鑑微臣駐衢九載、將士久戍,特允班師,不勝感激涕零。伏思康熙十三年間驟當閩變,臣仰遵廟謨,星馳衢境;逆賊精銳已逼內地,臣與滿、漢官兵扼截賊衝,誓師孤城,且戰且守,調遣所屬將士,激勵申明共圖滅此朝食。計大小一百四十馀戰,俱經臣題報在案。此皆仰賴皇上天威,殄滅逆賊,底定疆圉。惟是三衢地處上游,為全浙門戶;江,閩隔省地方及各路遺孽竄伏未靖,臣剿撫兼施,恢復江西玉山、鉛山等縣。并招徠各路渠逆,統計經臣題報撫過各偽官兵共一十七萬馀員名。一面解散安插,消弭隱患;綏輯黎庶,漸致安全。今遵奉俞旨旋省,三軍歡聲雷動。臣統師之初,本欲捐糜頂踵,上報國恩;何幸今日,事定班師!臣有生馀年,皆我皇上之再造也。隨分檄各屬文武并沿海各鎮將及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地方,嚴行申飭,加意防范;復將投誠人員,安插得所:已于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一日旋省。謹將微臣旋省日期題報。所有欽部事件,俱應于旋省之日扣限完結;合併題明。臣謹具題,伏乞睿鑑敕部施行。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八日題。
奉旨:‘該部知道’。
·請免出征馬匹賠樁疏·
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臣李之芳謹題:為請定歲終奏報,以肅馬政事。
據浙江布政司布政使石琳詳,稱奉臣案驗:‘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準兵部咨開:“車駕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準浙江總督李之芳咨前事等因到部,奉批“駕司察送司”,奉此。準浙江總督李之芳咨稱:康熙十七年分浙省各標協營倒斃馬七十八匹,俱系出征閩省,援剿、漳泉各處勞傷倒斃,難照承平倒馬之例追賠。且十八年分各營出征倒馬賠樁銀兩,奉旨“著免”;則十七年出征倒斃馬匹在十八年之前,咨請一例免賠等因前來。查浙省十八年出征倒斃馬二百五十三匹,奉旨“出征地方馬匹倒斃,著免樁銀,不為例”;欽遵在案。前項倒斃馬匹,不便一例準免;應仍咨該督速行按年追賠樁銀報部可也”等因呈堂。咨院行司,奉此。又為前事,奉本部院案驗:康熙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準兵部咨開:“車駕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本部覆浙督李之芳題前事等因,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題,二十一年二月初五日奉旨:“著察核。該部知道。欽此”。欽遵于本月初六日抄出到部。該臣等議得浙江總督李之芳將浙省各營并江南調浙各營官兵,康熙十九年分朋樁銀兩、馬匹數目造冊奏報前來。查冊內新收朋樁銀三萬一千九百一十四兩八錢六分零,內各營買馬一千一百一十八匹用銀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兩等語。每匹一十六兩,與上年買馬價值無浮;相應照數準銷。又各營修船動用朋銀二千二百四十四兩三錢二分零,應俟工部核明之日再議。尚馀銀一萬一千九百一十兩五錢零,應交戶部充餉。再查冊開共收裁馬五百七十五匹,分給各營止四百五十五匹,數目不符。此項裁馬分給各營領騎,或系新增、或系頂補缺額,未經聲明;且所裁馬匹,從前并未報部。又出征倒斃馬二十一匹,免賠樁銀等語;并非對陣追賊倒斃,不便免賠。應咨該督照例按年追賠樁銀,并將前項裁馬數目不符之處,逐一查明報部再議可也等因。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初六日題,本月十九日奉旨:“依議。欽此”。欽遵抄出到部”。咨院行司,奉此。除裁馬數目不符之處已經另詳咨部外,所有賠樁銀兩,遵即轉移各該營追賠樁銀去后。續準各營移稱等因各到司,準此。該本司布政使石琳查得浙省各標營官兵調援閩省,各路馳驅征剿,康熙十七年間共倒馬七十八匹,內督標中營二十三匹、左營一匹、后營二十一匹、撫標左營六匹、右營四匹、提標一十二匹、嘉興營九匹、湖協二匹。又康熙十九年間共倒馬二十一匹,內督標后營一十一匹、撫標左營八匹、右營一匹、提標一匹。此皆因剿御勞傷,以致倒斃;業經造入奏冊請銷,又蒙本部院咨部免賠樁銀在案。今復奉部文按年追賠樁銀報部,遵經移行各營追賠去后。今準各營咸稱,俱系出征閩省馳剿勞傷倒斃之馬,與平時在營喂養不調者不同;仍請照十八年出征倒馬“奉旨免賠樁銀”之例,請免各等情前來。查康熙十八年浙省出征倒斃馬匹,奉旨“出征地方馬匹倒斃,著免樁銀,不為例”,欽遵在案;則十七年、十九年出征倒斃之馬,似應一體邀恩。況援閩各兵效用疆場,晝夜堵剿,馬不離鞍、人不解甲,衝鋒冒刃,身命尚不自惜;何能保馬不勞傷,并不倒斃乎?迄今時遠年久,無論各兵裁汰、身亡、事故者難以追賠;即見在窮兵,俱系百戰馀生,餬口不給,萬難再加追補。既據各營合詞哀吁,實屬勢所難行。伏祈俯照十八年恩免之例,具題豁免,以廣皇仁、以恤窮兵’等因到臣。
該臣看得浙省各標營援閩官兵,于康熙十七年間共勞傷倒斃馬七十八匹;十九年間,共勞傷倒斃馬二十一匹。案經援例請免賠樁銀兩,復準部咨按年追賠報部;隨行布政司遵照去后。茲據該司詳稱康熙十八年出征倒斃之馬奉旨免賠樁銀,則十七、十九年分出征倒斃之馬,似應一體邀恩。況援閩各兵效命疆場,晝夜堵剿、衝鋒冒刃,身命尚不自惜,亦何能再保積勞之馬匹不致倒斃!且時遠年久,無論各兵裁汰,身亡、事故者難以追賠,即見在窮兵俱系百戰馀生,餬口尚苦不敷,萬難再行追補。今據各營合詞哀吁,請照十八年恩免之例題請豁免前來。臣查康熙十七年、十九年間援閩倒斃馬匹,實系征剿勞傷。其十八年倒馬,已蒙皇上俯鑑出征地方,奉旨“著免賠樁”;勞苦窮兵,歡聲載道。在十八年者既免,則十七、十九年分同為出征地方,應邀一視之恩;況各兵百戰馀生,勢難追補。仰祈皇上俯念兵丁隔省馳驅,將此出征地方勞傷倒馬準照十八年免賠樁銀之例,敕部一體豁免;則三軍感激,共沐皇仁于無既矣。臣謹會同提督臣石調聲合詞具題,伏乞敕部議覆施行。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題。
奉旨:‘該部議奏’
·請免追扣裁兵糧餉疏·
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臣李之芳謹題:為兵食自當合算,請嚴冊報之限,以便綜覈事。
據浙江布政司布政使石琳詳,稱奉臣案驗:‘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初五日準兵部咨開:“職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準浙江總督李之芳題前事等因到部送司。查先準浙江總督李之芳咨送康熙十九年分浙省各營實在官兵數目文冊前來,本部查康熙十九年六月內將浙省新增兵五千名,督標前、后二營兵二千名裁去。今查該撫送到糧餉冊內將所裁督標前、后二營及新增兵丁至八、九等月尚有開支糧餉,不便轉送戶部;應行該督、撫查明扣除,另造清冊送部再議去后。今準該督咨稱:標下前、后二營及新募兵丁因裁兵數多,各營不能一時如數清汰窮兵,在營候補,萬難令其枵腹;所支八、九等月糧餉難以扣除等因。查浙省所裁督標前、后二營并新募兵丁,本部已經議覆不準陸續頂補,于通省各營內查汰老弱兵缺,作速撥補在案。其各兵糧餉,是應于奉裁之日即行住支;何得于奉裁之后,仍令照舊支給!相應仍□該督撫八、九等月支過糧餉查明扣除,另造清冊送部再議”等因呈堂,移咨到院;仰司即將奉裁督標前、后二營并新募兵丁支過康熙十九年八、九等月糧餉,查明扣追,另造清冊具詳,奉此。遵即備移督標并附支新兵各鎮營遵照查扣去后。續準各鎮營移稱等因各到司。該本司布政使石琳看得浙省康熙十三年間閩逆變亂,賊寇蜂起,四野震驚;斯時汛廣兵單、防御不敷,因奉文添設督標前、后二營兵二千名,應援金、衢,調防江、閩。歷年征剿,刻無寧晷。又康熙十七年間,本省經制官兵多調援進閩,奉部議浙省近海關係最要,兵額宜增;令招強健兵丁五千名,按緊要地方分附。隨即選募強兵,分發沿海一帶并衢州緊要地方扼防。前項各兵寄身鋒鏑而樂為我用者,惟藉此區區糧餉以羈靡之耳。及賊寇蕩平,班師回浙;煢煢戍卒,暫得休養。而七月內即奉行裁,于通省各營內查汰老弱兵缺撥補。第各營兵多缺少,一時不能即補。且前項兵丁尚在江山仙霞盆亭并邊海各汛見役,糧餉自不可一日缺給;所以有支至八、九等月。今奉部行,各兵糧餉應于奉裁之日住支;何得于奉裁之后,仍令照舊支給!應將八、九等月糧餉查明扣除,另造清冊送部再議等因;遵奉轉移各鎮標營扣追去后。今準各鎮營移覆,援請恩詔“俱免扣追”之例請免前來。本司查此項兵丁如竟奉文裁撤,不令補伍,似應于奉裁之日住支;若謂軫念有功,著令查汰省內老弱兵丁及缺額頂補,則是奉裁之日始得轉行各營查汰,各營轉報汰退兵缺數目往返必需時日。即使作速撥補,乃各營兵丁亦系歷經戰陣之兵;非盡老弱,安能一時補足:是斷不能以奉裁之日住支,可知矣。其支過八、九等月糧餉,不但回籍歸農與夫逃故之兵無從追償;即見在補伍之兵,亦難復行扣除而使之枵腹荷戈也。查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奉頒詔款:“八旗官兵及綠旗官兵并投誠官兵,有因多給錢糧扣追者,俱免扣追”等因。又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六日奉上諭:“兵部近因逆賊蕩平、四方底定,將經制之外增設綠旗兵丁議令裁汰,于二年內陸續報完;原以寬恤民力,敉定四方。今思各處兵丁多有隨征進剿,效力行間;綿歷歲時,倍常艱苦。事平回汛,若漫無分別,一概裁汰,深為可憫!著該督、撫、提、鎮等官于裁汰之時,詳加察閱,不得混留私人,反將曾經效力兵丁輒行裁退。至于已裁兵丁及投誠歸籍人等,恐有無籍可歸,艱于生計者;各該地方官設法安插,善加撫輯”等諭:則是督標前、后二營兵丁與新增兵丁,俱經隨征閩、江汛防,沿海效力行間,亦幾綿歷歲時,倍常艱苦矣。即有裁汰歸農者,亦當在“安插得所,善加撫輯”之中。茲不過于奉裁之后,因通省各營不能一時即補,多支一、二等月役過糧餉;此正與上諭憫恤效力兵丁之溫綸及恩詔款內“多給錢糧,俱免扣追”之例相符。是前項糧餉,相應照例免追,無庸另造清冊。合請核題照冊開銷,以廣皇仁,以恤窮兵’等因到臣。
該臣看得康熙十九年分浙省實在官兵數目,先經造冊送部。準兵部咨,查所裁臣標前、后二營及新增兵丁糧餉,應于奉裁之日即行住支,何得于奉裁之后仍令照舊支給!應將八、九等月支過糧餉,查明扣除,另造清冊送部再議等因。茲據該司詳稱:奉裁補伍兵丁前因不能一時即補,各兵尚在汛防,難以住支;所有支過八、九等月役過糧餉,不但歸農逃故者不能追償,即現在補伍兵丁亦復難行扣除。援奉上諭并頒行恩詔,請免扣追、照冊開銷前來。臣查臣標前、后二營因閩變添設,調援金、衢各處;繼同大兵進閩恢復地方,兼防江右歧界江山仙霞及福建盆亭等關。又續募新增兵丁,分附沿海各險要地方:晨昏風雨,荷戈戍守,備極艱辛。臣于事平之日,未奉部文即具題裁撤,總為節省錢糧起見。但裁去多兵,是必安插得所;即部議查汰省內老弱及缺額作速撥補,亦未令將糧餉即行住支。浙省裁兵數至七千,不為不多;若一旦遽絕其養贍之資,勢難保其相安無事。故于數月之內,將應裁之兵汰補停妥,使其帖然就伍,不為不速;所有給過康熙十九年八、九等月糧餉,實處萬不容已之勢。查恩詔內開:“綠旗官兵有因多給錢糧扣追者,俱免扣追”;實與此款相符。仰祈皇上俯鑑效力窮兵役過糧餉萬難扣除,敕部一體免追,照冊開銷;三軍頂戴皇恩,當無既矣。臣議會同撫臣王國安、提督臣石調聲合詞具題,伏乞敕部議覆施行。
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題。
奉旨:‘該部議奏’。
·彙報確核給領卹銀疏·
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臣李之芳謹題:為彙報傷亡官兵事。
據署布政司布政使事驛傳道參議李之粹呈詳。該臣看得浙省于康熙十三年間閩變突犯,衢扼首衝;溫、臺、處、金以及嚴、寧、紹等處山海交訌,煽亂蜂起。維時臣鼓勵將士、申明紀律,奮勇用命;仰賴皇上廟算,各標鎮協營綠旗官兵遵臣調度,所向克捷。其間大小血戰一百四十馀次,衝鋒陷陣多有傷亡;念此殄賊捐軀、魂游戰壘,誠堪憫惻!臣屢次捐資設奠,臨祭灑泣,以慰報國之忠。茲據鎮將陸續呈報陣傷官兵共二千五百馀名、陣亡官兵共一千五百馀名,臣屢經駁查在案。欽奉恩詔內開:“滿洲、蒙古、漢軍、**文武,五品官以下、有頂帶以上若系陣亡殉難,賜卹致祭”。又定例開:“陣亡千總,給卹銀一百五十兩;把總,給卹銀一百兩;馬兵,給卹銀七十兩;步兵,給卹銀五十兩;外委官不論大小,照馬兵例”等因在案。第朝廷卹賞,所以矜慰存亡;當此軍餉浩繁之際,斷不敢少有冒濫。臣矢公矢慎,如當陣受傷經臣捐資就地量加賞賚并行各鎮將酌量鼓勸者,無庸再為請賞。至若陣亡官兵,雖無家屬,例給奠銀。臣思此項既無親人承領,恐致中飽;且屢經臣行間祭奠,無庸概給:是亦節省錢糧之一端也。惟見在確有家屬者,行據布政司轉移各鎮營造送冊結前來,共計真正有家屬陣亡千總共二員、把總共五員、外委官共五員、馬兵共十八名、步兵共三百七十二名;臣復再四嚴加確核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題卹,以彰皇恩。俟給領卹銀完日,將動用錢糧數目并家屬姓名實收送部查核。如有家屬續報亡故,當另行扣除。再照浙省援閩陣亡官兵,咨準福建督臣姚啟圣咨開:“調援福建官兵當日各處殺賊內有傷亡官兵,經據報彙冊具題請卹;內或有傷亡彼時未經造報者,無憑彙題。此外尚有傷亡官兵,應聽臣就近查明照例徑題”等因。第查浙省援閩官兵如平陽鎮標把總王一彪、臣標把總郭惟,俱援閩陣亡,經臣節次移咨福建督臣姚啟圣在案。今福建請卹之內,尚無其名;并有援閩陣亡官兵未邀題卹者,屢據家屬紛紛哀吁。所有援閩未經題卹官兵,應請敕福建督臣查明一并題卹,以慰忠魂。除將各營呈報援閩陣亡官兵,臣復移福建督臣姚啟圣外,相應題明。臣謹會同撫臣王國安、提督臣石調聲合詞具題,伏乞敕部議覆施行。
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題。
奉旨:‘該部議奏’。
·陞補兵部尚書謝恩疏·
兵部尚書正一品臣李之芳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臣于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準吏部咨“為補授尚書事”內開:‘文選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吏科抄出“本部題前事”等因,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奉旨:“李之芳陞補兵部尚書。欽此”。欽遵抄部送司。相應行咨’等因到臣,準此。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念臣一介寒微,遭逢皇上知遇,洊膺顯秩,授以軍旅。抵浙以來,自愧菲庸,雖勉力戎行,本無足錄;仰賴朝廷廟算,海宇昇平,幸免隕越。茲者班師未幾,遽荷綸音;輒膺特簡之榮,遂畀中樞之任。顧臣何人,當此異數!銘鏤心膂,不覺涕零!臣敢不自矢捐糜,少酬我皇上高天厚地之隆恩于萬一。惟是疆場十載,遠隔闕廷,犬馬戀主之誠,時形寤寐。今欣逢君命,臣誼應星馳就道,拜覲天顏。臣一面將限內欽部事件料理完畢,即將印務面交撫臣王國安署理,臣無任感激惶悚之至!除起行日期另疏題報外,謹具疏恭謝,伏乞睿鑑施行。
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奏。
奉旨:‘該部知道’。
·題明總督印務巡撫署理疏·
兵部尚書正一品臣李之芳謹題:為題明事。
竊臣奉旨陞補兵部尚書,經具奏“恭謝天恩,備將印務交撫臣署理”緣由,題明在案。正擬束裝登舟,接準撫臣王國安揭帖,應否候代具題。臣惟人臣之義,君命所臨,義不待駕;況臣蒞事疆圉,已經十載。茲者簡命自天,深幸戰壘馀生,得以早覲天顏,實屬至愿;瞻戀微誠,真有刻難自已者。且總督內陞,新舊交代,例冊未載;如安徽撫臣靳輔陞任總河,其印務部文內開“令照例交與江南總督阿席熙”署理。在巡撫陞任,既照例交與總督;則總督陞任,亦應照例交與巡撫。臣閱歷軍中,班師旋省,兩浙昇平,并無錢糧地方粘帶不了之事。仰祈皇上俯察愚誠,俞臣所請,不勝幸甚!臣謹具題,伏乞皇上睿鑑施行。
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題。
奉旨:‘該部知道’。
·交代赴京疏·
兵部尚書正一品臣李之芳謹題:為恭報微臣交代印務并起行日期事。
竊臣奉旨陞補兵部尚書,已經具疏“恭謝天恩,備將欣逢君命、誼應星馳就道拜覲天顏并印務交撫臣王國安署理”緣由,題明在案。臣正擬束裝登舟,因撫臣王國安具疏請旨應否候代,臣遵候間;今新督臣施維翰于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抵浙江境地方,臣將原奉欽給“浙江總督關防”一顆、王命旗牌十面桿副并標下官兵經制書吏文卷,面與新督臣交代接管訖,臣即出境起行。至臣原奉坐名敕書一道,專差官孫文豹恭捧送部轉繳外,所有交代印務并起行日期,理合恭疏題報,伏乞睿鑑敕部查照施行。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題。
奉旨:‘該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