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忠定難靖國贊化同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禮部事集賢殿太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致仕臣[金富軾]奉宣撰。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零零零零
百濟本紀第一。
始祖[溫祚王][多婁王][己婁王][蓋婁王][肖古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元年
○[百濟]始祖[溫祚王],其父,[鄒牟],或云[朱蒙]。自[北扶余]逃難,至[卒本扶余]。[扶余]王無子,只有三女子,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幾,[扶余]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長曰[沸流],次曰[溫祚]。[或云:"[朱蒙],到[卒本],娶越郡女,生二子。"]及[朱蒙]在[北扶余]所生子,來為太子。[沸流][溫祚],恐為太子所不容,遂與[烏干][馬黎]等十臣南行,百姓從之者,多。遂至[漢山],登[負兒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于海濱。十臣諫曰:"惟此[河南]之地,北帶[漢水],東據高岳,南望沃澤,西阻大海。其天險地利,難得之勢,作都于斯,不亦宜乎?"[沸流]不聽,分其民,歸[ 鄒忽]以居之。[溫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臣為輔翼,國號[十濟],是[前漢][成帝][鴻嘉]三年也。[沸流]以[ 鄒],土濕水咸,不得安居,歸見[慰禮],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慚悔而死,其臣民皆歸于[慰禮]。后以來時百姓樂從,改號[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余],故以[扶余]為氏。[一云:始祖[沸流王],其父[優臺],[北扶余]王[解扶婁]庶孫。母[召西奴],[卒本]人[延 勃]之女,始歸于[優臺],生子二人,長曰[沸流],次曰[溫祚]。[優臺]死,寡居于[卒本]。
后[朱蒙]不容于[扶余],以[前漢][建昭]二年,春二月,南奔至[卒本],立都號[高句麗],娶[召西奴]為妃。
其于問{開}基創業, {頗}有內助,故[朱蒙]寵接之特厚,待[沸流]等如己子。及[朱蒙]在[扶余]所生[禮]氏子[孺留]來,立之為大子{太子},以至嗣位焉。于是,[沸流]謂弟[溫祚]曰:"始,大王避[扶余]之難,逃歸至此,我母氏傾家財,助成邦業,其勤勞多矣。及大王厭世,國家屬于[孺留],吾等徒在此,郁郁如 贅,不如奉母氏,南游卜地,別立國都。"遂與第{弟}率黨類,渡[浿][帶]二水,至[ 鄒忽{彌鄒忽}]以居之。『北史』及『隋書』皆云:"[東明]之后有[仇臺],篤于仁信。初立國于[帶方]故地,[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遂為東夷強國。"未知孰是。]
元年,夏五月,立[東明王]廟。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王謂群臣曰:"[靺 {靺鞨}]連我北境,其人勇而多詐,宜繕兵積 ,為拒守之計。"三月,王以族父[乙音],有智識膽力,拜為右輔,委以兵馬之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靺鞨]侵北境,王帥勁兵,急擊大敗之,賊生還者十一二。冬十月,雷。桃李華。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零四年
○四年,春夏,旱,饑,疫。秋八月,遣使[樂浪]修好。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零五年
○五年,冬十月,巡撫北邊,獵獲神鹿。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零六年
○六年,秋七月辛未{辛卯}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零八年
○八年,春二月,[靺鞨]賊{兵}三千來圍[慰禮城],王閉城門不出。經旬,賊糧盡而歸。王簡銳卒,追及[大斧峴],一戰克之,殺虜五百余人。秋七月,筑[馬首城],豎[甁山]柵。[樂浪]太守使告曰:"頃者,聘問結好,意同一家,今逼我疆,造立城柵,或者其有蠶食之謀乎?若不 舊好, 城破柵,則無所猜疑。茍或不然,請一戰以決勝負。"王報曰:"設險守國,古今常道,豈敢以此,有 于和好?宜若執事之所不疑也。若執事恃強出師,則小國亦有以待之耳。"由是,與[樂浪]失和。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一零年
○十年,秋九月,王出獵,獲神鹿,以送[馬韓]。冬十月,[靺鞨]寇北境。王遣兵二百,拒戰于[昆彌川]上。我軍敗績,依[靑木山]自保。王親帥精騎一百,出[烽峴],救之。賊見之,卽退。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一一年
○十一年,夏四月,[樂浪]使[靺鞨]襲破[甁山]柵,殺掠一百余人。秋七月,設[禿山][狗川]兩柵,以塞[樂浪]之路。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二月,王都老 化為男。五虎入城。王母薨,年六十一歲。
夏五月,王謂臣下曰:"國家東有[樂浪],北有[靺鞨]。侵 疆境,少有寧日。 今妖祥屢見,**棄養,勢不自安,必將遷國。予昨出巡,觀[漢水]之南,土壤膏 。宜都于彼,以圖久安之計。"秋七月,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城]民戶。八月,遣使[馬韓],告遷都。遂畵定疆 ,北至[浿河],南限[熊川],西窮大海,東極[走壤]。九月,立城闕。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正月,(+來)遷(+[漢山])都。二月,王巡撫部落,務勸農事。秋七月,筑城[漢江]西北,分[漢城]民。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作新宮室,儉而不陋,華而不侈。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樂浪]來侵,焚[慰禮城]。夏四月,立廟以祀**。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一八年
○十八年,冬十月,[靺鞨]掩至,王帥兵,逆戰于[七重河],虜獲酋長[素牟],送[馬韓],其余賊盡坑之。十一月,王欲襲[樂浪][牛頭山城],至[臼谷],遇大雪,乃還。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二月,王設大壇,親祠{祀}天地,異鳥五來翔。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秋八月,筑[石頭][高木]二城。九月,王帥騎兵一千,獵[斧峴]東,遇[靺鞨]賊,一戰破之,虜獲生口,分賜將士。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七月,王作[熊川]柵。[馬韓]王遣使責讓曰:"王初渡河,無所容足,吾割東北一百里之地,安之,其待王不為不厚。宜思有以報之,今以國完民聚,謂莫與我敵,大設城池,侵犯我封疆,其如義何?"王慚,遂壞其柵。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二月,王宮井水暴溢。[漢城]人家馬生牛,一首二身。日者曰:"井水暴溢者,大王勃興之兆也,牛一首二身者,大王幷 國之應也。"王聞之喜,遂有幷呑[辰][馬]之心。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秋七月,王曰:"[馬韓]漸弱,上下離心,其勢不能又{久}。 為他所幷,則唇亡齒寒,悔不可及。不如先人而取之,以免后艱。"冬十月,王出師,陽言田獵,潛襲[馬韓],遂幷其國邑,唯[圓山][錦峴]二城固守不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夏四月,二城降,移其民于[漢山]之北,[馬韓]遂滅。秋七月,筑[大豆山城]。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二月,立元子[多婁]為太子,委以內外兵事。夏四月,隕霜害麥。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春正月,分國內民戶,為南北部。夏四月,雹。五月,地震。
六月,又震。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三三年
○三十三年,春夏大旱。民饑相食,盜賊大起,王撫安之。秋八月,加置東西二部。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三四年
○三十四年,冬十月,[馬韓]舊將[周勤],據[牛谷城]叛。王躬帥兵五千,討之,[周勤]自經。腰斬其尸,幷誅其妻子。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秋七月,筑[湯井城],分[大豆城]民戶,居之。八月,修葺[圓山][錦峴]二城,筑[古沙夫里城]。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春三月,雹大如 子,鳥雀遇者死。夏四月,旱,至六月乃雨。[漢水]東北部落饑荒,亡入[高句麗]者一千余戶,[浿][帶]之間,空無居人。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三八年
○三十八年,春二月,王巡撫,東至[走壤],北至[浿河],五旬而返。三月,發使勸農桑,其以不急之事擾民者,皆除之。冬十月,王筑大壇,祠{祀}天地。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四零年
○四十年,秋九月,[靺鞨]來攻[述川城]。冬十一月,又襲[斧峴城],殺掠百余人,王命勁騎二百,拒擊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春正月,右輔[乙音]卒,拜北部[解婁]為右輔。[解婁],本[扶余]人也。神識淵與{奧},年過七十,旅{ }力不愆,故用之。
二月,發[漢水]東北諸部落人年十五歲以上,修營[慰禮城]。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秋八月,王田[牙山]之原五日。九月,鴻 百余集王宮。日者曰:"鴻 ,民之象也,將有遠人來投者乎!"冬十月,[南沃沮][仇頗解]等二十余家,至[斧壤]納款。王納之,安置[漢山]之西。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四五年
○四十五年,春夏大旱,草木焦枯。冬十月,地震,傾倒人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溫祚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春二月,王薨。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元年
○[多婁王],[溫祚王]之元子。器宇寬厚,有威望。[溫祚王]在位第二十八年,立為太子,至四十六年,王薨,繼位。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王)謁始祖[東明]廟。二月,王祀天地于南壇。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零三年
○三年,冬十月,東部[屹于],與[靺鞨]戰于[馬首山]西,克之,殺獲甚眾。王喜,賞[屹于]馬十匹租五百石。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零四年
○四年,秋八月,[高木城][昆優],與[靺鞨]戰,大克,斬首二百余級。九月,王田于[橫岳]下,連中雙鹿,眾人嘆美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零六年
○六年,春正月,立元子[己婁]為太子。大赦。二月,下令國南州郡,始作稻田。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右輔[解婁]卒,年九十歲。以東部[屹于]為右輔。夏四月,東方有赤氣。秋九月,[靺鞨]攻陷[馬首城],放火,燒百姓廬屋。冬十月,又襲[甁山]柵。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一零年
○十年,冬十月,右輔[屹于]為左輔,北部[眞會]為右輔。十一月,地震聲如雷。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谷不成,禁百姓私釀酒。冬十月,王巡撫東西兩部,貧不能自存者,給谷人二石。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二月,宮中太槐樹自枯。三月,左輔[屹于]卒,王哭之哀。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夏旱。慮囚,赦死罪。秋八月,[靺鞨]侵北鄙。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二月,王命東部,筑[牛谷城],以備[靺鞨]。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冬十月,王拓地至[娘子谷城]。仍遣使[新羅]請會,不從。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秋八月)王遣兵攻[新羅][蛙山城],不克,(+冬十月),移兵攻[狗壤城]。[新羅]發騎兵二千,逆擊走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攻取[蛙山城],留二百人,守之,尋為[新羅]所敗。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遣兵侵[新羅]。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夏五月戊午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四七年
○四十七年,秋八月,遣將侵[新羅]。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四八年
○四十八年,冬十月,又攻[蛙山城],拔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四九年
○四十九年,秋九月,[蛙山城]為[新羅]所復。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多婁王五零年
○五十年,秋九月,王薨。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元年
○[己婁王],[多婁王]之元子。志識宏遠,不留心細事。[多婁王]在位第六年,立為太子,至五十年,王薨,繼位。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零九年
○九年,春正月,遣兵侵[新羅]邊境。夏四月乙巳,客星入紫微。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八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六月,地震,裂陷民屋,死者多。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三月,大旱,無 {麥}。夏六月,大風拔木。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一六年
○十六年,夏六月戊戌朔,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一七年
○十七年,秋八月,[橫岳]大石五,一時隕落。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夏四月,二龍見[漢江]。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秋八月,隕霜殺菽。冬十月,雨雹。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王獵[漢山],獲神鹿。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遣使[新羅]請和。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冬,無氷。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春夏旱,年饑民相食。秋七月,[靺鞨]入[牛谷],奪掠民口而歸。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三五年
○三十五年,春三月,地震。冬十月,又震。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遣使聘[新羅]。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四零年
○四十年,夏四月, 巢于都城門上。六月,大雨浹旬,[漢江]水漲,漂毀民屋。秋七月,命有司,補水損之田。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四九年
○四十九年,[新羅]為[靺鞨]所侵掠,移書請兵,王遣五將軍,救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己婁王五二年
○五十二年,冬十一月,王薨。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蓋婁王元年
○[蓋婁王],[己婁王]之子,性恭順,有操行。[己婁]在位五十二年薨,卽位。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蓋婁王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王獵[漢山]。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蓋婁王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筑[北漢山城]。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蓋婁王一零年
○十年,秋八月庚子,熒惑犯南斗(一)。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蓋婁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正月丙申晦,日有食之。冬十月,[新羅]阿 [吉宣]謀叛,事露來奔。[羅]王移書請之,不送。[羅]王怒,出師來伐。諸城堅壁,自守不出,[羅]兵絶糧而歸。
○論曰:[春秋]時,[ 仆]來奔[魯]。[季文子]曰:’見有禮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 之逐鳥雀也。觀[ 仆],不度于善而在于兇德,是以去之。’今[吉宣]亦奸賊之人,[百濟]王納而匿之,是謂掩賊為藏者也。由是,失 國之和,使民困于兵革之役,其不明,甚矣。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蓋婁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王薨。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元年
○[肖古王][一云[素古]。],[蓋婁王]之子。[蓋婁]在位三十九年薨,嗣位。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零二年
○二年,秋七月,潛師襲破[新羅]西鄙二城,虜獲男女一千而還。
八月,[羅]王遣一吉 [興宣],領兵二萬,來侵國東諸城。[羅]王又親帥精騎八千繼之,掩至[漢水]。王度[羅]兵,眾不可敵,乃還前所掠。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零五年
○五年,春三月丙寅晦,日有食之。冬十月,出兵侵[新羅]邊鄙。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冬十月,無云而雷。星 于西北,二十日而滅。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夏五月,王都井及[漢水]皆竭。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重修宮室。出師攻[新羅][母山城]。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夏四月丙午朔,日有食之。秋七月,我軍與[新羅]戰于[狗壤],敗北,死者五百余人。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秋八月,出兵襲[新羅]西境[圓山鄉],進圍[缶谷城]。[新羅]將軍[仇道],帥馬兵五百,拒之。我兵佯退,[仇道]追至[蛙山],我兵反擊之,大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秋九月,蚩尤旗見于角亢。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三四年
○三十四年,秋七月,地震。遣兵,侵[新羅]邊境。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秋七月,出兵攻[新羅][腰車城],拔之,殺其城主[薛夫]。[羅]王[奈解]怒,命伊伐 [利音]為將,帥六部精兵,來攻我[沙峴城]。
冬十月,星 于東井。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四零年
○四十年,秋七月,太白犯月。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秋,蝗,旱, 不順成,盜賊多起,王撫安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四四年
○四十四年,冬十月,大風拔木。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四五年
○四十五年,春二月,筑[赤峴][沙道]二城,移東部民戶。冬十月,[靺鞨]來攻[沙道城],不克,焚燒城門而遁。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秋八月,國南,蝗害 ,民饑。冬十一月,無氷。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四七年
○四十七年,夏六月庚寅晦,目{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四八年
○四十八年,秋七月,西部人[茴會{荀會}]獲白鹿,獻之。王以為瑞,賜 一百石。
二三卷百濟本紀一肖古王四九年
○四十九年,秋九月,命北部[眞果],領兵一千,襲取[靺鞨][石門城]。冬十月,[靺鞨]以勁騎來侵。至于[述川]。王薨。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三。
二四卷零零零零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