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六》法華經大成 佚名作品集

金臺即山居后學 大義 集

妙法蓮華經五百**受記品第八

此品具記千二百聲聞。而品題但標五百者。以五百得記。同一名號劫國莊嚴等故。又五百同聲說喻領解故。五種眷屬。此五百乃應生。其余皆實行故。此五百或為七百之師。故但標五百。又準前文云。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故。準下文云。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其余七百不在會故。前授記從佛立名。故云授。今從**。故言受。謂受如來之記也。

△二后二品正明授記。分二。初授千二百記。二授二千人記。初又二。先授滿慈記。次授千二百記。初又二。初經家序其默念領解。二如來與之述成授記。初又分四。初序得解之由。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至)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聞是智慧。領法喻兩處顯實。方便等。領法喻兩處開權。又聞下。指五尊者授記。復聞下。化城宿世之事。復聞下。如來三達無礙。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即大自在神通力也。

△二序得解歡喜。

得未曾有心凈踴躍(至)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由昔未聞開權顯實。而今得聞。故云未曾有。如上授記因緣自在等。皆未曾有也。除保證涅槃之愛。斷破無明別惑。故云心凈。開佛知見。是故踴躍。此屬內解歡喜。即從下。外形恭敬。雖默契于心。而未聞其命。欲呈解于口。而復難其辭。但鞠躬以聽可否。故目不暫舍。瞻視仰望于世尊也。

△三序默念領解。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至)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

上二周身子等得悟。皆發言領解。此何默念。蓋身子等為下根未悟。事須彰言勸動。今下根已悟。無所勸動。故默念不言。而但贊奇特希有也。又默念是真領解。自受用境。言說不及。凈名默然。真入不二法門故。又權實不可思議。非言非念。而念而言。非言而言。故身子等口陳領解。非念而念。故滿慈等默念領解。即說時默默時說也隨。順世間者。投其好樂也。若不隨順。必生誹謗。眾生不一。種性各別。方便隨根。說七種法。如來種種法。拔眾生處處著耳。如著有。引拔入空。著空。引拔入中。著中。引拔入于佛慧也。佛之功德。無量無邊。非言議能盡。前云無量劫說不能盡。我等豈能宣說哉。又四子說喻。比興曲巧。形容周詳。尚無量劫說不能盡。我等豈過于四人者乎。

△四念發跡請記。

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我等者。通念請發諸人跡也。我等既從大通時受化。歷劫至今。時長行遠。寧無深心本愿乎。但愧于宿命淺近。不能有遠達之智。加以隔陰之昏。不無遺忘之患。照前古之委悉。鑒群情之宿業。其唯佛乎。故云唯佛能知也。深心是本。今現作是跡。本愿即上求下化也。上求即求記。下化即求發跡。又從深心故。明三世助宣佛化。從本愿故。即與授記。問。上二周何不求發跡。答。為下根未悟故。今下根已解。權化事足。為誘物機。示有三根。若下根之跡一發。則上中之跡。不發自明矣。

△二如來與之述成授記。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述本跡。二與授記。初又三。初約釋迦世行因發跡。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三約三世佛所述其修因。初又二。初舉示其人。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

汝等見否。有二意。一見其跡為小乘否。二見其本愿功德否。眾人但見跡為聲聞。不知本是善薩。故問大眾見否。

△二發跡顯本。

我常稱其于說法人中(至)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常稱者。四十年處處稱嘆。不獨今日始也。以辯才說法。雄辭麗句。能令迷者得悟。疑者生信。異見者風靡。矯抗者唯諾。故云說法第一。若非妙本。何有勝跡。此舉跡以顯本也。亦常嘆等者。顯本地福慧。萬行法門。故云種種功德。本地既有種種法門。跡中何但為二乘耶。此舉本以明跡也。精勤下。出種種之義。助宣我法者。跡在鹿苑。跡受彈斥。轉教今經得悟。四十年無一會而不護持助宣我法也。本具權實功德。跡于五時。助佛調熟實行眾生。豈非精勤護持助宣我法乎。能于一句。取宣法化。四眾蒙益也。具足一句。有諸己而施諸人也。而大一句。助佛饒益同行眾生也。自舍等者。降佛已還。七方便人。不知本地言論之辯也。以縱橫之才。殺活之機。欲窮其辯。非佛不能知故。雖以佛智抑滿慈。實嘆揚滿慈種種功德。則知滿慈之賢。非群賢之賢可比也。

△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

汝等勿謂富樓那(至)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勿謂禁辭也。若以滿慈而視滿慈。則失其所以滿慈也。今示深遠之本。令同學不可以近跡而視之也。言滿慈不但止于我所助化。亦于久遠佛所助宣佛化。今日助宣為跡。過去助宣為本。本有遠近。遠本冥邈。為信良難。今但舉九十億之近本。令其生信也。于彼第一者。以玄辯之能。不惟拔萃一時。實乃獨映千古。九十億諸佛。若是之多。羽翼之屬。不為不廣。豈無賢能。滿慈歷彼猶稱第一。其內證之深可知矣。所說二句。以諸佛所說之法。皆明第一義空。而滿慈明達不疑也。精見曰明。透徹曰了無礙曰通。深造曰達。此言造道深入。見法精透。內證之深豈易及哉。得四一句。智即辯故。一義無礙智。謂知諸法義理。了了通達無滯故。二法無礙智。謂知一切諸法名字。分別不謬故。三辭無礙智。謂一切殊方異語辯說無礙。令諸聞者悉解其言故。四樂說無礙智。于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一法。誨人不倦故。不為利譽。故言清凈。審諦機宜。故無疑惑。由具神通力。故能隨其壽命常修清凈梵行。身在道在。干干不息。功就不就。至極不極。故云常修。彼佛等者。非但今時人皆不識。自昔經世之久。知識者多。猶以聲聞擬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也所以然者。圣人之在人中。戴天履地。無異于人。自有異于人者存乎戴履之中。但非淺識之所得窺。所以今古皆謂聲聞。不言是菩薩也。然利物之道。非方便不能。滿慈用斯方便。以修佛事。饒益眾生也。又化令立者。使之卓然自立。堅固道心。如銀山鐵壁也。為凈三句。借利他之行。而嚴凈自己佛土。若不與物結緣。菩薩成佛時。無機可度也。

△三約三世佛所述其修因。

諸比丘富樓那(至)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七佛者。依諸文所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此以莊嚴劫后三佛。賢劫初四佛。為七佛也。若據今文。佛自云。于七佛說法人中。今于我所說法人中則知以七佛為過去。釋迦為現在。彌勒等為未來。應指莊嚴劫后四佛。賢劫初三佛。為七佛也。上述本跡竟。

△二與授記。分三。初明因圓果滿。二明國土嚴凈。三明劫壽法塔。且初明因圓果滿。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至)天人師佛世尊。

漸漸下。因圓也。過無量下。果滿也。此土表法界之理。于此得果者。顯圣賢之道。靡不資始乎此。而歸極乎此也。說法破世昏愚。若杲日當天。故別號法明。

△二明國土嚴凈。分四。初國土嚴凈。

其佛以恒河沙等(至)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掌如佛手。非同世人掌也。有云海底有石。名掌石。無有一微塵許不平。無有等。出地平義。皆平等心之所感也。七寶等。由種種法寶。莊嚴眾生心地之所感也。人天交接者。以人道完天道。人之未始非天。天之未始非人。以道相應。人天相近。不以霄壤為限也。

△二純是善道。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至)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無惡者無三途也。以滿慈說法。聞者依教修行。不造三惡八難之因。故成佛時有此凈土也。凈名云直心是道場。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凈土。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以果推因。滿慈之因可知矣。化生者。如極樂國無有女人也。既皆化生。離諸欲染。故有光明之身。金色之體。如是妙體。人固有之。特為濁欲染蔽。故阿難云。欲氣粗濁等。茍斷淫欲。不受胎生。則本來體相無復染蔽。通光莊嚴自能發現。以世考之。吐納精華。猶能輕舉。妙體精明。飛行自在。無足疑矣。月藏經云。法食。喜食。禪食。今經云。法喜禪悅。法食聞法也。如安養國生蓮華中。常聞彌陀觀音說法。喜食者。正聞屬法食。聞已屬喜食。禪食者。以禪定自資。不假段食。善業眾生。福慧如是。

△三三乘眾多。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教化眾生之類者。各隨其類而教化之也。

△四總結莊嚴。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有如是功德者。結上國土若此之廣大。境內如是之皎潔。人天若此之秀美。圣眾如是之萃拔。皆從當人性內流出。除心之外。無有片法也。

△三明劫壽法塔。

劫名寶明國名善凈(至)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善人增盛。體皆金色。故云寶明。國無淫惡。皆以化生。故云善凈。其佛下。明佛壽法住。佛滅下。明起塔供養。

△二偈頌。有二十一行半。分二。初十四行。頌發跡顯本。二七行半。頌與之授記。初又二。先七行總發諸聲聞本跡。次七行頌發滿慈本跡。初又五。初一行。總標為行難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

混群類而不知。入塵勞而不染。故曰善學。欲益眾生。必假方便。為行難思。已得垂跡之法。不善學方便。則不能也。

△二一行明垂跡之由。

知眾樂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

大智方能擔荷**。是菩薩事也。小法易修。是聲聞事也。諸菩薩知眾樂小。故隱其圓極而速于取證。知眾畏大。故亦作聲聞。于菩薩法不生好樂也。

△三二行垂跡利益。

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至)漸當令作佛。

小欲者。示求小乘也。懈怠者。示退大乘也。諸大**。方便權巧。潛通密誘。化諸眾生。令入佛慧。如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謂舍利弗言。如人于盲者。現其色像。非彼所見。聲聞聞此法門。不能解了。亦如是也。

△四二行明內秘外現。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至)方便度眾生。

少欲者。去貪染也。厭生死者。欲出三界也。雖是聲聞事業。實凈自己佛土。非但示為聲聞。亦作外道凡夫。三毒者。五鈍也。邪見者。五利也。眾生有此病。圣人就此治之。以毒攻毒。令彼自愈也。貪如難陀愛妻。瞋如身子與羅度爭勝。癡如調達害佛。邪見如三迦葉事火。若夫善星謗佛。六群波旬。皆有法身大士。行同事攝也。始則異而同。終則同而異。異其所以同。不可得而同也。同其所以異。不可得而異也。撫會之權。活變若斯。我諸**。善學方便。為行難思也。

△五一行結略抑廣。

我若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恐眾生疑惑不信。故且略說。而不廣說也。

△次七行頌發滿慈本跡。

今此富樓那于昔千億佛(至)成就一切智。

今此下五行。頌過去本深也。勤修宣護。上求佛果。智慧所說。下化眾生。諸根利鈍。常演清凈法義。令住大乘。實凈自己佛土。未來下二行。頌未來行因。

△二七行半。頌與之授記。分三。初一行。頌因圓果滿。

供養諸如來護待法寶藏其后得成佛號名曰法明。

△二三句頌劫國名號。

其國名善凈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

△三五行三句頌國土嚴凈。

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至)我今但略說。

授滿慈記竟。

△二授千二百記。分三。初默念請記。二如來與記。三五百領解。且初默念請記。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至)如余大**者不亦快乎。

千二百已得小果。不為見思所惱。故云心自在。既聞三周說法。又見授諸子記。故歡喜未有。念欲請記也。作念者。心領悟而未能言。但默然念記。若論冥契因緣。不減空生。諦信作佛。無慚鹙子。但彼才高智廣。出口成章。敢以當面馳詞。此等或內有余而辯不足。期期艾艾。有難于所言。故默申心愿也。不亦快乎者。謂佛言千二百作佛。今何不見授記耶。設得授記。則快然自足矣。又我等同疑。彼既授記。我等亦當記矣。

△二如來與記。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三。初許記千二。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至)三藐三菩提記。

告迦葉者。以下文七百不在此會。敕迦葉代宣說故。

△二別授陳如。

于此眾中我大**(至)天人師佛世尊。

陳如最初開悟。居上座首。故別與記。問。若其居首別記。法說何不記耶。答。若約實行。大小緣別。兩初各異。身子最初結大緣。故初周先悟。陳如先結小緣。故初鹿苑先悟。若約權行。引物希向。大權示現。垂跡之法。不可一定。佛名下偈自釋。

△三別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至)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亦云粗黑。顏色黑而光故。優陀夷。此云出現。以日出時生故。周陀亦云周利。此云大路邊。莎伽陀亦云槃特。此云小路邊。本行經云。其母隨夫往他國。久而有孕。垂產思歸。至中途即誕其子。二度凡生二子。故以大小別之。又云。西方風俗。凡臨產日。必歸母家。兩次路生故。問。佛許千二百次第與記。今但五百。不見千二百得記。答。此五百即千二百數。偈后一行半。總授余七百故。

△二偈頌。有十一行。分二。先九行半。頌陳如五百名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至)皆如上所說。

憍陳下一行。頌因圓得果。常放下。釋佛名號。其國一句。頌國土嚴凈。菩薩下二行一句。頌眷屬微妙。升妙樓閣游十方國者。依中現正。正中現依。一多無礙。大小相容。周遍法界。互得圓融也。須臾還國者。如極樂還到本國同也。佛壽下一行。明壽命法住。人天悲慕。其五百下。明五百一化皆同。前佛之法既滅。天人失望。故憂。后佛繼出。轉記。安隱天人也。我滅度下。轉次授記之辭。

△次一行半。總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至)汝當為宣說。

初二句。結上五百得記。次二句。記余七百。后二句。敕迦葉代宣。后持品云。我先總記一切聲聞。蓋指此也。如來與記竟。

△三五百領解。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經家序喜。

爾時五百阿羅漢(至)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爾時下。慶今得解。悔過一句。愧昔不解。廣如法喻。

△二自陳領解。分二。初法說。二喻說。初又二。先悔得少為足。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究竟滅度。

此悔責昔迷。得少為足。不知求大也。

△次責根鈍難悟。

今乃知之如無智者(至)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此責根鈍始悟。今知小非究竟。大為真實。回觀昔日如無智愚人也。所以下徴釋。以今觀之。如來智慧。我等應得。意謂昔證圣果。位在有余。校一切智。猶螢火日光。便自為足。此則驕秋潦為大海。登丘陵作昆侖。豈智者之所為乎。

△二喻說。分二。先喻說。次法合。初又二。初醉臥不覺喻。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至)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喻上自悔得少為足。不知求大。領前三周中施權之意。譬如下。系珠喻。有人者。即二乘之機也。親友者。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即大乘教也。醉酒而臥者。當時大眾暫發。無明暫伏。以得聞經內心微解。如人至親友家也。以無明重故。還復迷失。如醉酒而臥。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二輕醉微覺尋忘。亦名不覺。雖有二義。終成系珠之義。官事當行者。明王子余處機發。逗緣往應。故云當行。弘法化他。知非私務。故云官事。無價珠者。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也。系其衣里者。慚愧忍辱能遮丑恚。及防外惡。即是外衣。信樂之心。內裹善根。即是內衣。于時聞法。微信樂欲。即了因智愿種子也。約結緣。則圓解為珠。為說為系。煩惱昏醉。少有微解。故曰系珠。約天性。然昔系亦非新無。未知令知。故云系耳。其人二句。醉臥不覺喻。以無明厚重。尋復不憶。所謂醉無明酒。臥生死關也。起已下。起已**喻。善根欲發。厭苦求樂。天上人間。植福修行。故云起已**。無明覆解。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故云到他國求于小乘衣食也。若魔佛相望。生死魔界為他國。佛法大小皆為本國。大小相望。小乘未免生死。猶是他國。大乘永免生死。乃為本國。背大乘本國。往小乘他國。不知從珠取給。而傭作自資。獲一日價。得少為足也。又游他國。隨業受淪也。求衣食。小道資神也。勤力者。不識正法。不求正行也。艱難者。外道苦行。崇火事水也。少為足者。樂著小果。所作已辦也。此喻望三周而會通者。法中。始坐道場**擬宜。喻中。二萬億佛常教化。因緣中。大通時王子覆講。皆系珠也。法中。無機息化。喻中。追還悶絕。因緣中。中路懈退。皆醉臥不覺也。法中。尋施方便。喻中。三車引得。因緣中。中間接小。皆起已**也。

△二親友覺悟喻。

于后親友會遇見之(至)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喻上自責根鈍。今乃知之。領前三周中顯實意也。于后下。呵責喻。會遇見之。喻緣熟相值也。四十年來。及門受業。心印不傳。若逢不逢。猶然未見也。今悟此理。同聲共氣。覿面呈機。方名為見。咄哉一句。激發甚切也。意謂冠天履地。乃一男子。何口體之營營若此乎。喻二乘龍象之材。何自滿自足于小道哉。我昔下。示珠喻。重序因緣之意。五欲者。乃出世勝妙。非世間粗弊。世之五欲。資益色身。人之所好。成就生死也。出世五欲。能資法身。佛之所樂。成就菩提也。一無量法寶。如意纓絡之財。二無量相好。紫金光聚之色。三十號具足。名聞十方之名。四法喜禪悅。解脫自在之食。五那伽大定。體復真常之睡。某年月日者。指大通佛所也。現在者。昔聞一乘熏種未亡也。自不知有。心外取法。故云勤苦憂惱。為求自利。故云自活。迷大向小。困守化城。故云甚癡。汝今下。勸貿喻。即今經授記也。珠雖價值無數。必須貿易。方有濟用。了因內解。雖復究竟。必須行解相應。珠體不竭。貿易無窮。更聽更修。方顯寶之功用。如華嚴得摩尼珠。十種瑩治。方能雨寶。行解相應。方堪佛記。從是已后。具有寂滅忍衣。首楞嚴食。自行化他。無量眾寶。無功用道。彼此不窮。方名如意無乏。若會三周。法中。我令脫苦縛等。動執生疑。喻中。我先不言等。因緣中。汝等善聽。皆呵責也。法中。五佛開顯。喻中。三車一車。因緣中。宿世覆講。今還說大。皆示珠也。法中。身子得記。喻中。四子得記。因緣中。下根得記。皆勸貿也。

△二法合。分二。初合醉臥不覺喻。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至)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佛亦下。合系珠。而尋下。合醉不覺知。煩惱所覆。故不覺知。既得下。合起已**。未離法縛。故云資生艱難。

△二合親友覺悟喻。

一切智愿猶在不失(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一切下。合呵責。我久令下。合示珠。世尊下。合勸貿。

△二偈頌。有十二行半。分二。初一行半。頌得解歡喜。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至)自悔諸過咎。

我等下。頌慶今得解。今于下。頌愧昔不解。諸過有四。忘本愿故。怖大乘故。樂小法故。得小足故。

△二十一行。頌自陳領解。分二。初一行。頌法說。

于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于無下。頌悔得少為足。如無下。頌責根鈍難悟。

△二十行。頌喻說。分二。初六行頌喻說。二四行頌法合。初又二。初四行。頌醉臥不覺喻。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至)有無價寶珠。

譬如下。頌系珠喻。肴膳。喻大通時先聞方便等教。系珠。喻王子覆講結大緣也。時臥一句。頌醉臥不覺喻。是人下。頌起已**喻。

△二三行。頌親友覺悟喻。

與珠之親友后見此貧入(至)五欲而自恣。

與珠下。頌呵責喻。示以下。頌示珠喻。富有下。勸貿喻。

△二四行頌法合。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長夜(至)身心遍歡喜。

我等下。頌合系珠。我等無智二句。頌合醉不覺知。得少二句。頌合起行。今佛二句。頌合呵責。得佛二句。頌合示珠。我今下。頌合勸貿。上授千二百記竟。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研真斷惑為有學。真窮惑盡為無學。以三果四向。研修真理。慕求勝見。故名有學。研理已窮。勝見已極。無所復學。故名無學。此品題。若合說。局在有學。其實羅云等早證無學。若開說。學即有學人。無學即羅云等。此二千人。或是有學。或是無學。同是一流。一時授記。同一名號。故別為一品。

△二授二千人記。分二。初二千請記。二如來授與。初又二。先二人請記。次二千請記。初又二。初默念請記。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至)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二尊者思惟者。乃素志也。但未聞此法。不敢承認。未曾授記。恍惚未安。故悵怏不快也。設若授記。與群賢同科。豈不快然。

△二發言請記。又二。初引例。

即從座起到于佛前(至)唯有如來我等所歸。

應有分者。引同及門之徒。應當有授記之分也。唯有如來等者。謂諸子已得記矣。我等終滯小果乎。唯有如來我所歸向也。又諸子先事外道。后歸于佛。今已得記。我二人親蒙度脫。唯歸于佛。豈容無記乎。

△二引望。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至)我愿既滿眾望已足。

眾所知識者。正容悟物。德望可歸。見者知其族姓。聞者識其賢能。或師之。或友之也。二人于佛最親。時眾所望。羅云是佛之子。俗中親重。阿難持佛法藏。道中最勝。勝重二人。不蒙授記。則眾望不足。

△次二千請記。

爾時學無學聲聞**二千人(至)住立一面。

二千人但有默念瞻仰。引例引望同二尊者。故云如二人所愿。以才器雖不同。而持守自不異也。思齊之念。孰能無乎。住立者。引領而望也。因前文云。若有聞法無不成佛。又云汝等在會及未來**是也。我等雖居學地。亦與上首。同聞其法。忝在聲聞之數。諸人既已得記。我輩不知云何。故住立一面。仰視如來也。

△二如來授與。分二。先記二人。次記二千。初又二。初記阿難。二記羅云。初又分五。初長行正與授記。

爾時佛告阿難汝于來世(至)所共贊嘆稱其功德。

以多聞之慧。護持法藏。因功致德。其果智。巍乎若須彌。群峰不可及。淵乎若大海。汪洋不可測。故名山海慧。今為佛侍者。護持法藏。六十三億佛所。如今不異。爾后證果。此自行修因得道也。教化下。果后化他。令他修因得果也常立勝幡者。以正法命世。為世所歸。如梵剎懸幡。令見者生敬也。仙音演法。隨機各異。應濟無遺。故劫名之。問。壽劫之說。悠然不窮。何所據依。視不睹睫。況渺冥乎。曰。萬物死生而不亡者存。壽有終窮乎。古今代謝而曾無紀極。劫有終窮乎。大圣離生死。至道無代謝。雖倍倍之劫。未足盡其靈長矣。

△二偈頌重明果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至)種佛道因緣。

頌上長行可知。佛道因緣。不出三心四愿六度等。

△三八千菩薩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至)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通疑一切聲聞。今日發心。即蒙佛記。國凈若斯。何故昔于方等記諸菩薩。過無量劫修行。乃得佛記。有何因緣。正欲如來發跡顯本也。

△四如來發跡釋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至)故獲斯記。

知眾念。故發跡以釋其疑也。俱舍論云。空王佛。乃釋迦三僧祇所逢之佛。同發大心。即是同學。發心則同。踐修有異。彼樂多聞。我常精進。多聞者。得空王之語言。長于討論。短于自修。所以猶滯因門。精進者。得空王之心智。兼于萬行。全于眾德。所以登于果位。然阿難**之勤。跡為侍者。使斯文衍于后世。于上有繼述之功。于下有作成之德。其弘化之心。深重之愿。本地如此。今得妙記。何足疑哉。

△五阿難顯本述嘆。

阿難面于佛前自聞授記(至)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至)護持諸佛法。

聞記而喜者。一喜因深。同如來發心于空王故。二喜果勝。莊嚴超諸同學故。不惟滿其素愿。亦幸得之于非望也。憶念等。蒙佛提醒。得宿命通也。偈頌可知。

△二記羅云。分二。初長行。

爾時佛告羅睺羅(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表妙行。由行證果。猶躡華升階。故云諂七寶華。長子者。即普賢長男之意。荷負圣道。非行不能故。干蠱之道。意在普賢妙行。今云長子。表此行故。多聞密行。常相資發。故羅云之果。并同阿難。當來亦為其子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至)以求無上道。

本是菩薩。跡為小乘。以跡覆本。名為密行。示諸眾生。無量功德。安住佛法。求無上道。上求下化。因圓果滿。

△次記二千。分三。初長行授記。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至)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柔軟者。已知授記有分也。寂然者。屏息諸緣。清凈者。開佛知見。一心者。希記之切。觀佛者。待說之誡問見不者。意欲觀其動容。知具造詣也。言已見者。諸人一念凈信。形容非故。神各新發。所謂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也。一問一答。師資唱和可見矣。紫金之身。內外清潔。故云寶相。同時成佛。壽命等。悉皆一同。

△二偈頌重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今于我前住(至)漸入于涅槃。

大圣出世。神通設化。如放光等。故云神通度眾生。

△三得記歡喜。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實智之慧。照徹諸法。能破惑障。故云慧燈明。上說三周法授三根記已竟。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此品來意有三。一由世尊廣贊一乘。甚深微妙。能信受者。即得成佛。然此一乘。乃眾生本具正因之性。如來開示。為助顯之緣。諸大**各得授記。以今證昔。既知大通之本因緣。至今不失。則知今日一會之法緣。又為將來無盡之種子。故以法師標品。意在以法華之正因。要托法師以開顯。以為末世窮劫之勝緣。所以廣記持經之人。為將來法師。展轉相傳。緣緣不絕矣。二由前授記。已定法王。法王之位。未有不由法師而證入者。故授記之后。次以法師品。夫法主為道統之總持。法師為道統之流派。總持如海。流派如川。不有大海。則川流無歸。不有川流。則大海可竭。故法王法師之位定。而釋迦之道繩繩無盡矣。三由前說三周法。授三根記。收機不盡。故此品文中。四眾八部。及佛滅后。聞經隨喜。皆與授記。乃圓教之統要也。有此意故。繼三周而說法師品焉。法者軌則也。師者訓匠也。法雖可軌。體不自弘。布在方冊。通之在人。五種通經。皆稱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大論明六種。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對文為讀。四不忘為誦。五宣傳為說。六注義為解。今合受持為一。合解說為一。足書寫成五。以五法自軌。為自行法師。以五法教詔。為化他法師。若束五為四。即四安樂行。束四為三。即身口意。亦即三門。行此五法。福德門也。弘宣五法。化他門也。皆順佛教。報恩門也。又即三軌讀誦書寫外行。如來衣也。受持內行。如來座也。解說化他。如來室也。自方便至此品盡。為開佛知見。有二意。在佛為開示顯發。要令聞者自肯自信。在機為開悟。以諸大**一向不知。故多疑慮。今聞佛說。豁然了悟。又蒙授記。決信無疑。是開佛知見之象也。

△二嘆持經人與所持法。分二。初嘆美五種持經之人。二嘆美五種所持之法。初有長行偈頌。長行分四。初明廣記現在。二明懸記未來。三明現未功報。四明逆順罪福。初又二。初揀出人類。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至)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

因者。憑寄也。以藥王焚身燒臂。有功于斯文。故因之。本托藥王。又告八萬者。以法華秘密。付諸菩薩故。如涌出品。本門眷屬。方堪此任。顯余人不能也。汝見下。由前三周開示。群賢各得授記。其余四眾八部。及三乘初心。物未之記。前云我等隨喜。回向佛道。聞法成種。皆是現前結緣之眾。故揀出以普記之。

△二普為授記。

如是等類咸于佛前(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于佛前聞法妙悟者。如五人五百二千等。總與授記已竟。今所揀者。八部四眾。三乘初心。故云如是等類。咸于佛前者。明同一時節。值佛說法也。一偈一句聞法極少。一念時節最促。隨喜者。自未有行。但隨喜其法。及隨喜其人也。皆與記者。明聞法極少。時節極促。隨喜之功。遂得佛果。何況具足得聞。盡形受持。五種弘經。三業供養。聞法少解者。尚記。況多深者乎。

△二明懸記未來。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后(至)三藐三菩提記。

佛雖去世。斯文賴四依傳宣。若人聞此經者。私淑與及門不異也。我亦與記者。未來聞法極少。佛亦懸遠記之。正顯此經。無論現前滅后。但得聞經。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句之中義天朗曜。如與醒人系珠也。或聞不解。喜未信者。如與醉人系珠也。此與十六王子覆講授記。一板脫出。故現在今日之得珠。是過去沙彌之系珠也。今日之系珠。又未來**得珠之地也。

△三明現未功報。分二。初現在法師功報。二未來法師功報。初又三。初明法師供養。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至)乃至合掌恭敬。

五種法師。略舉十種供養。一華香。草木所生名華具香氣者。二纓絡。珠寶穿貫而莊嚴者。三末香。沉檀為細末者。四涂香。即清凈香水也。五燒香。成炷而焚爇者。六繒蓋。絹帛作蓋。以障塵穢者。七幢幡。飄揚左右。驅除雀鼠者。八衣服。首尾表里。錦繡裝經者。九技樂。手舞足蹈。而奏絲竹者。十合掌恭敬。歸命頂禮。以盡誠敬者。

△二明法師功報。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至)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曾供養佛者。先世因深也。愍眾生生人間者。現在功大也。若有下。明未來報重也。何以下。釋出報重之相。世間瞻奉者。七眾歸依也。如來供養者。敬視如佛也。當知下。明菩薩欲圓滿菩提。承愿弘經。何況下。況顯。謂一句之少。十種之微。尚獲如是功報。何況受持全經。興種種供養者其功報又不可以形容也。

△三明法師悲愿。

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凈業報(至)廣演此經。

大悲愿牽。舍于清凈之土。而生濁惡之世。演說此經。

△二未來法師功報。分二。先明法師說經。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至)說法華經乃至一句。

竊私也。謂雖得一句之解。既不廣聞多學異義。不可對眾而說。恐難問有所不通。便令大教不得弘宣。若欲說此一句之解。當竊為一人說耳。釋論云有小慧無多聞。如小雨無雷。又云。有慧無多聞。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睹。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無聞無智慧。喻如人身牛。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故知廣為人說者。必是多聞多慧人也。

△次明法師功報。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至)何況于大眾中廣為人說。

經是如智所說。說于如理。今日行人。秉此如教。宣于如理。即如來所使也。如來以如智照如理為事。今日行人依如教行如理。即行如來事也。又如來使者。受靈山付囑也。所遣行事者。代佛揚化也。何況下況顯。謂竊為一人說一句義理。尚是如來所使。所遣行事。何況人天眾前。為人開演全經者乎。

△四明逆順罪福。分二。先明逆者得罪。

藥王若有惡人(至)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不善心者。邪見自驅。奔于名利。藐視圣賢。長時罵佛。不善之罪。莫過于此。其罪尚輕者。佛既惑盡。冤親平等。惡不干逼。豈能障礙。以佛無損益故。如紂犬吠堯。堯何損焉。佛之為道。猶在象帝之先。大浸稽空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惡邪小人。徒自貽戚。故云尚輕。初心學人。讀誦此經。既具煩惱。若加毀訾障礙。能令所學事廢。則佛種斷絕。故獲罪甚重也。

△次明順者得福。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至)三藐三菩提故。

佛以定慧莊嚴而說此經。若人讀誦此經。則是能修佛之定慧。故以佛嚴而自嚴也。在背曰荷。在肩曰擔。此經是如來全身。故讀誦是經者。則為如來背之所荷。肩之所擔。柰何眾生常在如來肩背而不知也。此人有所趣向。悉與實相相應。故所至方。眾生應隨方向而禮。當興供養。先以人中上供。次以天寶況之。寶非一種。故曰寶聚。所以下。釋上應供之意。為求法師歡喜說法。須臾得菩提故。

△二偈頌。有十六行。分五。初二行獎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至)并供養持者。

自然智。即本覺真智。無修無證。平等大慧也。欲住佛道。成就此智。必借法師發明。故當供養受持者。一切種智。即諸佛果智。因修萬行。果具萬德之所證也。欲求佛果。疾得此智。必依此經修證。當自持。并供持者。

△二四行頌現在功報。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至)供養說法者。

△三三行頌未來功報。

吾滅后惡世能持是經者(至)行于如來事。

△四六行頌逆順罪福。分二。初二行頌逆者得罪。

若于一劫中常懷不善心(至)其罪復過彼。

△二四行頌順者得福。

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至)我今獲大利。

福過彼者。佛既惑盡。毀譽不動。贊之者。但利于己。無益于佛。毀之者。但損于己。無損于佛。毀佛贊佛。罪福實重。意在損益一邊。故言輕也。毀贊持經。罪福復過者。以持經之人。功行未圓。若加毀訾。所學事廢。若加贊敬。所修事成。意在損益兩邊。斷續自他法身慧命。故罪福更重于彼也。億劫供五塵之因。暫時聞一乘之法。故慶得菩提。欣獲大利也。

△五一行結嘆此經尊妙。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于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諸法中上。眾經中王者。此也。嘆美能持之人竟。

△二嘆美所持之法。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先嘆經法。次示方軌。初分五。初約法嘆。

爾時佛復告藥王(至)猶多怨嫉況滅度后。

由法勝則人尊。人尊則處貴。處貴則因巧。因巧則果妙。次第五段有序也。已說者。大品以上頓漸諸說也。今說者。法華也。當說者。涅槃也。大品以前。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今經論法。則一切差別融通歸一。論人。則師弟本跡俱皆久遠。人法悉與昔異。故難信難解也。秘要藏者。隱而不說為秘。總一切法為要。真如實相包蘊為藏。不可分布者。妙法難信。深智可授。無智不信。謗乃獲罪。故不可妄授也。太陽妄授平侍而門庭衰。達摩得神光而風化盛。此得失之戒。豈可妄授于人哉。從昔未顯說者。于小教中不說二乘作佛。不明師弟本跡。方等般若。雖說實相之藏。亦未說五乘作佛。亦未發跡顯本。頓漸諸經。未曾融會故。如來現在多怨嫉者。濁障未除為怨。不愿樂聞為嫉。四十余年不務速說。今雖欲說。五千退座。如來現在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又由前深密等。立三乘為極。今被法華破斥。三乘習以成性。故聞破而怨嫉也。佛現在世。時根俱勝。頓革舊習。尚生怨嫉。況滅度后。時根俱劣。封執己聞。故撥深宗也。

△二約人嘆。

藥王當知如來滅后(至)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法在人則人尊也。衣即寂滅忍衣。謂若能持說此經。是修學大忍。即如來衣所覆也。契合佛心。故為諸佛護念。自信己心。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云大信。如下文欲得是真凈**。故云至愿。如前云供養無數諸佛。故云諸善根。又四信為信力。四弘為愿力。大智為善根力。又至字作志。謂志能率氣。愿能引志。志氣無愿。徒勤無歸。愿無氣志。虛心無得。具大信心。信道之篤。方能憤發其修行之志愿。有此志愿。果敢勇前。然后植諸善根也。又信則信理。理即法身。至愿立行。行即解脫。善根根固難動。即般若。三力即三德秘藏。初心棲此。與佛不殊。故名與如來共宿也。即夜夜抱佛眠。四儀不離之意。行人之頭。表實智。如來之手。表權智。感應道交。故云摩頭。即授記意也。

△三約處嘆。

藥王在在處處(至)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論城邑山僻。此經在處。處即貴也。阿含明四處應起塔。佛生處。成道處。轉**處。涅槃處。此經是法身生處。是得道之場。是**正體。是大涅槃窟。故此經所在。須起塔供養。不須復安舍利者。此中已有全身故也。釋論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經卷是法身舍利。此經是法身舍利。不須復安生身舍利。生法二身。各有全碎。生身碎者。如今佛八斛四斗。生身全者。如多寶全身在塔中。法身碎者。諸方便教也。法身全者。法華一實相也。此塔下。明供養。得見此塔。即契實相。則佛果可企及矣。

△四約因嘆。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未善行者。秉前諸教。未能巧度。若聞是經。即入圓教。名為巧度。乃善行也。以此經為因。因則巧妙。善行不善行。為下喻本。

△五約果嘆。又分五。初明近果。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至)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見聞是經。則近佛果。故果妙也。

△二譬喻。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至)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高原穿水。不善求水也。喻不聞是經。不善行菩薩道。濕土至泥。善求水也。喻聞是經乃善行菩薩道。欲止渴必得水為要。欲求水必得其方則易。喻修道者必得佛為要。欲求佛果必得其方則易。此經是修道之要。成佛之法也。眾生具足煩惱為高原。高原求水者。修菩薩道而求佛。不得其要也。干土施功不已者。從干慧地。由漸而進也。濕土喻歷聞般若。至泥喻至今聞法華。于佛智水近之而已。所謂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三法合。

菩薩亦復如是(至)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尚遠得近。合喻可知。如此經獲圓觀三慧。方能近果。非阿含。方等般若教中。聞解思惟修習也。

△四徴釋近意。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至)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此釋上得近之意。一切菩薩諸教中權因也。三菩提菩薩所得權果也。此權因權果。皆攝屬于此經。如干土濕泥皆依于水也。開方便門。開權也。示真實相。示實也。為實施權。不知權是方便。故方便門閉。而實相不顯。今方便門開即是實相。治世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也。又尋常不記聲聞。是門未開也。聲聞只是聲聞。菩薩只是菩薩。真實相未示也。今法則會三歸一。則方便門開矣。人則即小成大。則真實相示矣。深不可測。固不可搖。幽則玄妙。遠則無涯。言此實相諸佛安隱之鄉。無人能到。唯佛究竟。今為開示。決聲聞法。是菩薩道。咸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水無干土也。聞解修習。得近菩提者。此也。

△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至)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菩薩聲聞。聞此經驚怖者。悉是干土。尚非濕泥。況見水乎。驚疑者不肯承當。怖畏者恐失所守。猶葉公畫龍。見真龍而怖走。上慢即定性人。得少為足。未證謂證。如空生等居僧之首。于菩薩法不生喜樂也。

△二示方軌。分二。先示方軌。次明利益。初又三。初標章。

藥王若有善男子(至)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佛去世后圣道布于典章。非機無論。若堪受者。以何方便而說。此徴意在道聽涂說。不足有為。非培風之厚。不能負大翼而南圖也。是善下。明四依之任。預備三德。方作佛事。所謂善其事利其器也。室衣座名為三軌。末世弘經。必賴此。三自軌軌他。方獲大利。

△二解釋。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至)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一切者總舉九界。慈悲四無量之二。是能緣之心。眾生是所緣之境。因眾生無邊。故慈悲廣大也。教入如來室者。非是小乘空寂為室。無慈悲心。不肯度生。今既聞此經。當于九界眾生。起悲濟心。拔一切二種差別生死之苦。作無緣慈。與一切一乘平等涅槃之樂。所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也。慈悲覆物。惠利歸己。名之為室。入此室者。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也。忍辱六度之一。柔能克剛。和能攝物也。教著如來衣者。非是小乘離垢之衣。超出三界不能忍苦。今既得授記。當出入塵勞。令九界眾生。修寂滅定。得一切事究竟。發正遍慧。知一切法寂滅。所謂定慧力莊嚴也。忍辱運物。遮彼此丑惡。顯功德莊嚴。名之為衣。著此衣者。終日忍辱不見有辱可忍也。法空即佛自證平等妙法。實相真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教坐如來座者。非是小乘人空座。不達法空。今既作佛。應坐法空之座。說一切諸佛權實之法。使悟無二無三。證一切諸佛實智之道。令入一相一味。所謂唯有一乘。余二非真。常寂滅相。終歸于空也。法空安心。于諸法中得最自在。名之為座。坐此座者。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也。是故利物以慈悲為首。涉有以忍辱為基。說法以無我為本。能行三法。大教弘宣。故名法師。以事論之。必登堂整衣坐座。乃可敷演。

△三勸修。

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至)廣說是法華經。

五種法師。用此三法自軌。故云安住是中。用此化他。故云以不怠心說法。故佛教入我室著我衣坐我座。若無此三法。豈得為弘經法師哉。

△二明利益。

藥王我于余國遣化人(至)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我于下。遣化人。重在集字。是發起眾。乃說法者入慈悲室之所感也。亦遣下。遣化四眾。重在聞法二句。是當機影響眾。乃著忍辱衣之所感也。若說下。遣八部。山林無人。八部作聽法眾。是結緣眾。乃坐法空座之所感也。我雖下。佛現身說法。令其成就。乃不懈怠之所感也。見佛身。則成佛有分。聽佛說。則具足總持。弘經利益。可勝道哉。

△二偈頌。有十八行半。分三。初一行總勸。二十六行半頌長文。三一行結勸。且初一行總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二十六行半。頌長文。分四。初一行半。頌譬喻。

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至)決定知近水。

△二二行半。頌法合。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至)近于佛智慧。

此經總記三乘。廣收五教。故云決了聲聞法。以開佛知見。直入佛慧故。

△三三行半。頌示方軌。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至)念佛故應忍。

若人下。頌標章。大慈下。頌解釋。慈悲生一切善。柔和遮一切惡。法空蕩一切相。若說下。勸修。又以忍力勸勉者。末世弘經。忍為急務也。

△四九行。頌利益。

我千萬億土現凈堅固身(至)能令大眾喜。

初一行。現身必說法。說法必現身。形聲二益。橫闊豎遠也。下八行。頌上可知。化人衛護。長行隱。偈頌顯也。

△三一行結勸。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親近者。不離左右。如影隨形也。近不受教。近之無益。親近隨順得道見佛者。以菩薩因行。諸佛果德。不離此妙法故也。大章第一開佛知見已竟。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此品顯示如來常住法身。直指凈土實報真境。欲令眾生知此見此。乃為佛之知見也。然此法身真境始自一光東照。圓現生佛始終。乃通示眾生心境。之妙。由當機未悟。二圣傍通。出定已來。種種開示。諸子已信自心作佛。但生滅凈穢之情見未忘。到此直示法身常住。故七寶妙塔從地涌出。多寶如來全身不散。以消生滅之見。即此穢邦變成凈土。以除凈穢之執。至于分身云集。充滿其中。以彰法界塵塵剎剎。觸目皆是實相真境。惟此真境。乃法身之安宅。報化依之而起故。諸佛證之為一切種智。報身踞之為華藏莊嚴。化身以之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為五蘊身心。八萬塵勞。修心之士。若不洞見。總屬門外止宿。不為實證。故寶塔出現。為示佛知見之象也。見是大眾能見之量。寶塔是所見實相之境。梵云塔婆。或窣睹波。此云方墳。亦云高顯處。四處起塔。此是先佛入滅之塔。先佛已居今佛并坐。當佛亦然。故以見寶塔立品。又此塔涌出。為證前起后故。證前三周說法。皆是真實。起后者。若欲開塔。須集分身。明玄付囑。召本**。論于壽量。四眾皆睹。故云見寶塔品。

△大章第二示佛知見。分二。初寶塔出現顯示實相。二難易得果證法平等。初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三。初寶塔涌現。二分身遠集。三釋迦唱募。且初有六。初塔現之相。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高至四天王宮。

七寶。表七覺支。七圣財。塔表實相之境。為法身所依之處。高五百者。是二萬里。豎表因中萬行。果中萬德。以因望果。即高義也。廣二百等。是一萬里。橫表萬善莊嚴。即廣義也。地乃無明心地。涌出者。顯生佛平等。法身常住。不離當人心地。但無明封蔀。心地未開。故此塔不出。今涌出者。表破無明而顯實相也。住空者。住第一義空也。以無所破而破無明。以無所住而住第一義空。所謂終歸于空也。種種者。以眾多定慧而莊校也。欄楯是總持義。龕室是無量慈悲之室。幢幡乃神通勝相。垂寶纓絡者。表四十地功德。上嚴法身。下被眾生也。寶鈴即八音四辯也。四面出香者。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也。幡蓋表惠物之德。無物不覆也。高四天宮者。表眾德尊勝故。

△二諸天供養。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至)恭敬尊重贊嘆。

△三多寶稱贊。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至)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證前開權顯實不虛也。大慧即道場所得。云平等者。平無高下。等無差別。此理人人本有。含識同具。所謂奇哉一切眾生等也。如是者。一如法相。是嘆佛所說。稱于實故。二如根性。是嘆佛五時方說。不差機故。

△四時眾驚怪。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至)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大眾見此塔。上涌穹霄。風幡呈祥。有駭世之瑞。鈴樂和鳴。奏鈞天之美。又聞音聲稱嘆。故皆得法喜。怪意有三。塔從地出。住在空中。塔中有聲。三事希奇。焉得不疑。故云未曾有。卻住一面者。俟有所聞也。

△五樂說請問。

爾時菩薩摩訶薩(至)又于其中發是音聲。

大眾怪未曾有。合掌住立。心各有疑。佇聞開示。此菩薩忍俊不禁。發言啟白。欲速決疑也。又此菩薩。與藥王同類。上品傳三世弘經之方軌。非有功于斯文者。不足以因之。此品會十方諸佛而付囑。非具無礙之辯者。不足以請問也。問意有三。以何因緣有此塔。何故從地涌出。何故塔中發大音聲。以何因緣一句。正顯一大事因緣也。下文云集分身。唱入涅槃。募人付囑。出本眷屬。開本壽量。皆隱含之。正啟下如來說出多寶愿力。欲以我身示四眾彼佛分身還集一處。大樂說愿見分身之問。然后次第敷陳也。

△六如來垂答。分三。初答第二問。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至)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國名寶凈者。以七寶所成。無諸垢穢故。佛號多寶者。以功德法財。惠施無盡故。上問何故從地涌出。今答云。以佛有愿。為證法華。故從地涌出也。

△二答第一問。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至)應起一大塔。

上問以何因緣有此塔。今答云。由彼佛臨滅遺命。令造此塔也。

△三答第三問。

其佛以神通愿力(至)從地涌出贊言善哉善哉。

上問何故發是音聲。今答云。彼佛為親作證明。故發大音聲也。大樂說下。結答。釋論明多寶佛。不得說法華而取滅度。以是義故。凡說法華經。便隨喜作證。私謂但是多寶佛因行愿力故。上文行菩薩道時。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等。寶塔涌現竟。

△二分身遠集。文分七段。初樂說請見多寶。

是時大樂說菩薩(至)我等愿欲見此佛身。

以佛神力者。欲開塔須集分身。分身集明付囑。付囑即召下方。下方**涌出。即應開近顯遠。此是大事之由。豈非佛力加被哉。樂說雖聞其言。未見容貌形儀。故**見佛身。欲令群機決疑生信也。

△二佛告分身應集。

佛告大樂說(至)在于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若我至現耳。乃多寶愿辭。愿集分身乃出現者。有三義。一表圓會圓證。以多寶全身在塔。必全身方見全身。是攝用歸體。古今一相。所以寶塔一開。則多寶釋迦同坐一座也。二欲示無生滅之法身。必會有去來之應身。從法起應。攝應歸法。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使忘生滅之見。去來之相。一多無礙。方得見法身之本體也。三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遣去染凈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方得見實相之真境。有此三義。故集乃現耳。大樂下。謂彼佛既有如是之愿。我之分身今應當集也。應集有二。一多寶佛塔圓現十方。釋迦一人分化法界。今集者。顯古今道同故。二權小之人。唯知佛化御堪忍。不知分化無方。今集者。顯佛智深廣故。觀佛三昧海經云。釋迦東方所現化身。國土。氏族。化法。與釋迦相同者。碎大千界塵。猶不能數。一方既爾。況十方乎。

△三樂說請集分身。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至)禮拜供養。

△四如來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至)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先明依報莊嚴。次明正報說法。四方四維上下。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一佛有無數千萬億菩薩。乃是國土無量。諸佛無量。眷屬無量。主伴重重。為眾說法。光相所照。大眾承光。見之無滯也。

△五諸佛告眾同來。

爾時十方諸佛(至)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彼此一體。原非自他。告眾來者。乃隨機權應。假分賓主耳。可笑老老大大。作恁么拍盲佛事。

△六嚴凈堪忍國界。分三。初變娑婆一界。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凈(至)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大澤曰藪。琉璃為地等。顯出華藏之凈界。無諸聚落等。隱去娑婆之陋污。會眾緣熟則留。天人非器則徙。即染而即凈。寶樹金繩。不知自何而有。城邑山河。不知自何而無。偶見凈而不見穢者。以凈穢乃群情之見。心境一如。何有無之可論哉。是時下。分身云集。遍大千世界。容一方分身未盡。足見應化之廣也。釋迦分身。喻如一燈。然百千燈。真應無盡。而器界有窮。故雖大千。不能容受。

△二更變八方世界。

時釋迦牟尼佛(至)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一佛化境。一方所分之身。坐猶未盡。十方分身。森森云來。不得不更變也。八方者。娑婆外八方也。目真鄰等。小大石山也。鐵圍小大。圍小千大千也。須彌云妙高。四寶所成也。通為一佛國者。言十六百萬億那由他國土。通為一國。易染為凈。莊嚴如前。

△三更變八方世界。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至)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為十方分身當來坐故。復于八方各更變也。爾時東方下。明東方分身來集。十方分身漸至也。此諸佛遍滿其中。儼然一幅華藏圖也。大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者。此也。又云。諸佛于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不可言說種種佛身。此證分身也。于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種種莊嚴。證此凈土也。問。凈名丈室。廣容多座。釋迦化土。何分身不能容。而必三變乃爾。答。因事顯理。以凈土妙境。生佛本具。法身化體。物我無虧。但眾生被識惑自蔽。妄塵自局。故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識也。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也。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也。又初表破見思惑。出火宅。二表破塵沙惑。出化城。三表破無明惑。至寶所也。的實而論。即華藏世界。一真無妄之境。卻除二乘染凈之執。最初將娑婆入華藏世界。說華嚴。今將華藏入娑婆世界。說法華三周記圓。唱滅不遠。到此全無絲毫覆藏。六相十玄。法門萬行。如是體相。究竟果報。平等大慧。如此而已。問。三變既皆移置天人。云何又有諸天寶華遍布其地。答。經不云乎。唯留此會眾。豈此會無天龍八部耶。問。法華平等大慧。何又移置天人。答。以事論之。他土天人。或時節未至。未入此會。不聞三周。不聞授記。豈可見示佛知見之真境。如二乘不聞華藏。不見舍那。權且移置。至神力品。仍令聞其國名娑婆。佛名釋迦。經名妙法。令種緣因善根。不失平等之意。以理論之。移天人者。非移天人身相。乃移其知見。令得佛知佛見。乃見法身之全體。佛國之凈相也。

△七與欲開此寶塔。分五。初諸佛問訊說欲。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至)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各持寶華者。分身釋迦。理論則是一人。約跡則分彼此。既分賓主。不無人事。故各遣侍持華申敬也。以病惱為辭者。從世儀也。彼某甲佛者。分身佛各教侍者代稱己名也。即知分身不必皆名釋迦。所謂我在異國更有異名是也。多寶之愿已酬。樂說之請未遂。故諸佛同欲開此寶塔也。欲者希須為義。欲明僧作法事。意決同集。但由緣差。不遂情愿。令送心達僧。知無違背。其欲辭曰。大德一心念。彼某甲比丘。如法僧事。與欲清凈。今諸佛同欲開塔。如僧中作法與欲意同。多寶愿力。須集諸佛。復令時會知分身之多。故知諸佛為開塔而來集。集又不至。各遣侍傳訊等。狀如說欲。故遣侍申問。無說欲辭也。問。分身欲開寶塔必待釋迦。豈神力不若乎。答。釋迦是化身本佛。十方分身是化中之化。多寶是全身本佛。必全身方見全身。故開塔必待迦文。非神力之不若也。

△二釋迦右指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塔在空中。釋迦亦住空中者。見一切佛究竟終歸于空也。開塔表開權。見佛表顯實。卻猶除也。關乃橫木。持其門者。鑰即鎖也。表執跡之障除。顯本之機動也。

△三四眾一同見聞。

即時一切眾會(至)及釋迦牟尼佛上。

眾會皆見多寶者。如彌勒彈指。樓閣門開。門門有慈氏。今如來按指。多寶塔開。人人見多寶也。人皆有座塔。人皆有多寶佛。只是現在佛不靈。不能按指。塔戶不開。多寶佛亦不現也。快說者。一證前暢懷意。二開后速說意。爾時下。嘆奇供養。

△四二佛分座并坐。

爾時多寶佛于寶塔中(至)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開塔已尚在虛空。故多寶分座而讓焉。佛入塔中。二身相稱。如智稱境。表報身也。分身來集。表應身也。多寶全身表法身也。從地涌出示不滅也。分座其坐示不生也。入塔示不常也。現塔示不斷也。分身示不一也。全身示不異也。多寶讓坐示不來也。佛坐半座示不去也。以此八不。皆是真實。前云示真實相者。此也。

△五四眾默念請加。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至)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此顯三乘八部。既蒙授記。皆住義空。上分身遠集竟。

△三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至)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普告下。為法求人也。誰能于此等者。以堪忍界是世尊發心得果之本土。又是大眾聞法得記之本國。又此土眾生。根利于他土故。不久入滅。付囑時至也。有在者。若佛在世。隨機利物。自說正法。無待他人。今化緣既盡。欲令此法利益無窮。故須付囑得人。一近令有在。付八萬二萬。舊在娑婆此土弘經。二遠令有在。付本**。下界微塵菩薩。觸處弘宣也。又以此二字。重看。莫認白紙黑字。為法華經。正謂此一部妙法。渾渾圇圇。巍巍迥迥。絕言絕思。頓在大眾面前。只是無人覷破。不肯流通。故十方諸佛。出現于世。只至于今。涌愿塔。集分身。不過將此妙法。覿面指出。付囑與人。展轉流通。無令斷火絕煙。故云付囑有在也。

△二偈頌。有四十八行。分三。初三行半頌寶塔涌現。二八行半頌分身遠集。三三十六行頌釋迦唱募。且初三行半。頌寶塔涌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圣主世尊雖久滅度(至)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云何不勤為法者。謂古佛已證此法。已入滅度。本愿不忘。尚為法來。汝等諸人。雖得聞經。尚未得證不肯發愿者。何也。以多寶之來。勉勵時眾。當勤修習此法也。法如優曇。故云難遇。彼佛下。明愿力處處聽經。

△二八行半。頌分身遠集。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至)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長文有七。今偈略。謂十方諸佛云集于此。不是無端。欲令末世佛種不斷。久住于世。故來集耳。為坐下。頌三變凈土。諸佛二句。頌分身畢集。如清二句。謂佛在寶樹下。如蓮華在池。則色相莊嚴。甚可愛也。其寶樹下。如闇中然炬。則照曜嚴飾。極可樂也。身出下。明眾生蒙佛身香熏被。歡喜絕倒。如大風吹小枝。無不披靡。則五分法身香熏。喜不自勝也。以是二句。結顯。

△三三十六行。頌釋迦唱募。分二。初八行半。舉三佛以勸持經。二二十七行半。舉難持以堅誓愿。初又三。初一行半。募覓其人。

告諸大眾我滅度后(至)今于佛前自說誓言。

雙標持說二門。二利兼收。五種具含也。末世弘經。非誓愿不能。故令說誓。

△二三行。舉三佛以勸。

其多寶佛雖久滅度(至)當發大愿令得久住。

古佛誓愿聞此經。我以大愿說此經。分身遠集。欲開寶塔。當知三佛之意。不可孤負。諸佛子下。欲使斯文不墜。應發大愿。

△三四行。釋上勸意。

其有能護此經法者(至)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若能護持演說此經。即是供養三佛。及見三佛也。諸佛以濟物為懷。若說此經。克紹圣道。不負顧命之囑。與佛心相應。精神交感。乃為親見三佛也。

△二二十七行半。舉難持以堅誓愿。分二。初二十行正舉勸持。二七行半總釋勸意。初分三。初一行誡勸。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愿。

末世持經。實為難事。具大愿力。方堪承當。愿之所在。即佛之所在。故毗盧愿周沙界。釋迦本立誓愿。多寶愿塔證經。皆不離愿也。

△二十七行正勸。分六。初五行無愿說難。

諸余經典數如恒沙(至)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舌談群經。手接須彌。動大千于一足。立有頂而傳經。四者雖難。不及說法之難者。何也。以持說群經。處眾無畏。具富那之辯者能之。握須彌若秋毫。擲大千如小芥。得目連之通者任之。威嚴處色頂之天。鏗鏘流余經之響。負身子之智者。足以辯壓群賢。若三圣者。尚發愿于他國。其難可知矣。然濁惡之世。二執高大。不啻須彌。無明堅厚。不啻大千。慢心增上。不啻有頂。若說此經。能破二執。能斷無明。能滅慢心。不信之人。見之憎嫉罵詈等。若無大愿。便生退屈。是則為難也。

△二二行。無愿書難。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至)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太虛無相。猶可把而行之。妙旨垂文。難染之簡翰者。以末世怪跡易尚。常道難行故也。然此妙法。雖言辭寂滅。理實稱性。即言可行。離言莫證。能書即言之經。則證離言之道。人難信故。易憎嫉故。是則為難也。

△三二行。無愿讀難。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至)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大地磅礴。有神通可足置于天上。一乘秘藏。非圓根難讀之于惡世者。以四大堅執。無明厚重之人。一念回光。暫讀此經者。難矣。

△四二行。無愿持難。

假使劫燒擔負干草(至)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負草不燒。出于神通誠信。惡世持經。在乎機器不怠。若無愿力。終生退屈。是則為難。

△五三行。無愿聽難。

若持八萬四千法藏(至)問是義趣是則為難。

八萬法藏。未若一乘之圓頓。六種神通。豈如三身之極證。惡世之中。能耳聆妙法之言。神資實相之味。能問一乘因果之宗。四種安樂之行。若無大愿。耳雖聽而心不受。口雖問而身不行。是則為難也。

△六三行。無愿奉難。

若人說法令千萬億(至)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化恒沙人得證小果。不如奉持此經者。謂供養妙法。一色一香。皆成菩提。持說恭敬。合掌低頭。悉得成佛。若無大愿。不能供奉。福慧雙修。是為難也。嗚呼。擎空擲地。人世所無。說此經法。即今所有。但隱怪之徒。好奇異而惡常道。曲高和寡。得人者稀。故佛以非喻為喻。數數勸持也。

△三二行結勸。

我為佛道于無量土(至)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于諸經中為第一者。乃群經之關鍵。千圣之命門也。能持持佛身者。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若持聞思修。本妙靈機。當體全彰。觸處即是菩提。豈易持哉。

△次七行半。總釋勸意。

諸善男子于我滅后(至)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諸善下。募持經人。此經下。明難持能持。諸佛歡喜。暫持者。謂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常轉是經者。勿論。即有一念回光。遵佛語而暫時持誦者。諸佛亦皆歡喜稱嘆也。是則下。明嘆持能持。即成勝行。要以是道。內自攝持。得無畏力。則是勇猛。心不退屈。盡行道法。則是精進。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則是持戒。脫體無染。塵勢自凈。則是頭陀。疾得佛道者。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化澆漓之世。必藉淳風。止于至善。從法化生。證法身理也。開人天眼。實資解義。故能解能說者。一切天人。應當供養。上寶塔出現顯示實相已竟。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此品顯平等大慧是一。而悟有難易也。以聲聞久懷佛道長遠之怖。不起好樂。今既授記。多劫乃得證果。恐彼不肯勤求。故佛自引本事。昔為國王。人中極尊。不惜身命。為奴求法。圣中大智最易教者。只至于今。得成菩提。此顯易中之難也。恐彼難而不進。又說文殊龍宮教化。龍女獻珠之頃。成等正覺。海為生死沉溺之地。龍乃三毒之一。女為濁垢之品。最難化者。當下即能現證。此顯難中之易也。提婆達多。此云天熱。以初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熱故。亦云天授。從天祈得故。是斛飯王之子。阿難之親兄。入大乘論問。彼達多世世為佛怨。云何言是菩薩。答。若是怨者。云何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東西轉遠。豈得為伴。報恩經云。若言達多實是惡人入地獄者。無有是處。大云經云。達多不可思議。所修行業。同于如來。若夫自造逆罪。及教阇王害父。如此等事。皆是大權示現。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眾生根性不同。入道有異。一逆一順。弘道益物。故知現逆事者。為懼惡人。令不起惡耳。又此品題。標人以顯行。菩薩行出塵沙。今取四圣功業。以明五行。天授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病行也。龍女悟理。剎那證果。天行也。佛修六度而取菩提。圣行也。文殊入海。大慈無染。梵行也。四行隨機施化。嬰兒行也。非天行不能證理。非梵行不能涉有。自修唯在圣行。利生須假嬰病二行。

△二難易得果證法平等。分二。初明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二明文殊弘經。龍女因之成佛。初又三。初師弟原委。二結會古今。三勸信生善。初有長行偈頌。長行分四。初明求法時節。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舉昔多劫勤求妙法。激勵諸人。云何而不勤求也。

△二正明求法。又二。初明發愿。

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愿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二明修行。又二。先明六度行滿。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至)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先愿后行。行愿相資。方成佛道。小教事度。初教理度。分教次第度。后三圓融度也。舍依正名檀度。防七支名戒度。打罵不報名忍度。為事始終名精進度。禪定名禪度。智慧名般若度。六波羅蜜者。謂行此六法。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故。滿足者。如尸毗王代鴿。檀滿。普明王舍國。尸滿。仙人為王割截。忍滿。大施太子抒海。并七日翹足。精進滿。尚阇黎雀巢頂上。禪滿。劬賓大臣。分地息諍。智滿。勤行下。施依正。

△次明推求妙法。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至)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三求得法師。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至)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仙人白王。感應道交也。非此王則仙人無以取之為友。非仙人則此王無以尊之為師。王正求師。仙人即來。師資允諧。希世之遇也。然此妙典。五明不能梗其軸。四圍難以齊其駕。理超四含。故名大乘。義控一乘。故名妙法。不違我者。以道師人。必言聽事遵。非冒名沽寵而已。又試其有所挾否。如挾貴挾勢。不足以語道也。匹夫而為百世之師者。此仙人也。

△四受法奉行。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至)精勤給侍令無所之。

身無倦。役役勤勞。心無倦。孳孳妙法。捐舍四海之富。頓忘龍鳳之姿。仆仆任婢之勞。下心至此。何其切也。千歲不倦。學而無厭。侍給不乏。恒心不輟。然仙人高尚其事。能下王者之心。有道之士。不臣天子。不友王候。仙人至矣。知有其師。不知有其身。知有其道。不知有天下。則王者至矣。

△二偈頌。有七行半。分五。初二句。頌求法時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故。

△二一行半。頌正明求法。

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至)身當為奴仆。

△三一行半。頌求得法師。

時有阿私仙來白于大王(至)吾當為汝說。

阿私。此云無比。其形與法。皆無比也。即達多昔名也。

△四二行。頌受法奉行。

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至)身心無懈倦。

木實曰果。桃李之屬。草實曰蓏。爪瓞之屬。

△五二行。結證勸信。

普為諸眾生勤求于**(至)今故為汝說。

師弟原委竟。

△二結會古今。分二。初正結會古今。

佛告諸比丘(至)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今之釋迦。昔之國王。昔之仙人。今之達多。形雖遷。有不遷者存焉。神雖不更。有更者代耳。不遷不更者。二圣之神也。有遷有更者。二圣之形也。所謂吾猶昔人。吾非昔人也。

△二明師弟功滿。分二。初明**功報圓滿。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至)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由提下。因圓滿。善知識有三。一外護。不揀黑白。但能營理所需。如母養兒。調理得所。舊行道募緣者是也。二同行。更相?發。不昏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如乘一舡。互相敬重者是也。三教授。宣傳圣言曰教。訓誨于我曰授。內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決了。善巧說法。示教利喜者是也。增一云。莫與惡知識與愚共從事。當與善知識智者而交通。若人本無惡。親近于惡人。后必成惡人。惡名遍天下。善人反此。令我具足等者。明昔愿。昔寶藏佛時。佛為寶海梵志。發五百大愿。時有裸形梵志。名亂想可畏。曰。善丈夫。汝未來無量劫中。行菩薩道時。我于汝邊。求乞國城頭目等。助汝滿足六度。早成佛果。我為**。與我授記。寶海曰。真我善知識無上道伴也。慈悲喜舍。從境得名。以所緣眾生之境無量。故能緣之心亦無量也。能與他樂。能拔他苦。慶他離苦得樂。緣他無憎無愛。亦名四無量定。三十二下。明果滿。始自足下安平。乃至頂上肉髻。有三十二種。始自無見頂。乃至手足有德相。有八十也。十力者。始是處非處力。乃至漏盡力。四無畏者。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苦盡道無所畏。四攝法者。一布施攝。若為樂財眾生。即以財施。樂法眾生。即以法施。二愛語攝。以善軟心。隨順一切眾生。安慰開喻。一切眾生。生親愛心。依附受道。三利行攝。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眾生。各沾利益。四同事攝。明見眾生。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使沾益。云攝者。眾生情之所愛。唯此四法。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導以大乘正道而度脫之。所謂先以欲牽。令入佛道也。十八不共者。始自身口意無失。終至知過現未來。皆因下結。以仙人非常之規模。鋾鑄釋迦非常之德業。故云皆因等。

△二明法師妙果當成。又三。初正明得果。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至)世界名天道。

人天教中。率性而修。即人事而達天理。故完天道。大乘宗中。率佛性而修萬行。即諸法而證實相。以完本然之理。故世界喻天道。而佛號天王也。問。達多造罪入獄。佛說法尚未出獄。何得授記。答。達多在獄。阿難往問。達多云。如受三禪之樂。只此一語。便是天王如來。何待授記。今授記者。要知達多今日之憎心。不異昔日之妙法。釋迦今日之怨家。不異昔時之知識。必如是方顯一乘實相。平等大慧。無怨無親也。

△二明果后化度。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至)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天王佛住世說法。一切眾生。聞法得果也。

△三明滅后利益。

時天王佛般涅槃后(至)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滅后起塔供養得果也。結會古今竟。

△三勸信生善。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至)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聞經生信。不墮三途。而生三善處也。無而忽有曰化。以非化言化。如蓮華化生為父母也。問。以何信方得凈信不疑。答。有三。一信實相平等不異。即免餓鬼。生十方佛前。常得聞經。二信不善人是善人之資。即免畜生。生人天中。受勝妙樂。三信佛心怨親無間。即免地獄。生凈土蓮華化生。又此勸信之意。以達多惡名素著。今得妙果。因果懸殊。封教之流。孰不疑焉。若能敬信不疑者。契圣賢自覺之境。感世出世間之果。必矣。上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竟。

△二文殊弘經。龍女因之成佛。分二。初明文殊通經。二明通經利益。初又分五。初智積請退。

于時下方多寶世尊(至)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意謂多寶出現。為證此經。證經已訖。是故請退。

△二釋迦止之。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至)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止之之意。雖跡門事訖。本門未彰。故托文殊以留多寶。佛之密意。非菩薩之所知也。

△三文殊尋來。

爾時文殊師利(至)共相慰問卻住一面。

華表因行。輪表圓具。娑竭羅。此云堿水。須彌山外香水海。香水海外七金山。七金山外有堿水海也。問。序中文殊在會。未見云去。何自海而來。答。龍宮在娑婆世界。靈山相去不遠。如在本山。故不言去。又圣人一動一靜。隨機顯法。今借龍宮所化之事。顯性海本覺之理。故從海而來。又文殊具大智神通。豈以凡情測度。不起此會。于海化物。理亦應然。如十通品云。菩薩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禮敬求法。不曾動其本處。況在娑婆之龍宮。可執往來相乎。所以智積不來相而來。故請還本土。文殊不去相而去。故詣靈鷲山。問。三千大界之外。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土。無復大海。移置天人。今文殊所化龍眾。何故仍從海涌出。答。有三義。一既移置天人。及變大海。大智神通。從所移不變處來。二海眾縱移。而龍宮不動。宮雖不動。而所居已變。大智神通。從變而不變處來。三無緣者釋迦移去。有緣者從文殊來。此不思議山海宛然。以佛神力會眾不見。文殊既不起而往。其土亦即穢而凈。凈名云。移置天人他土。都不使人有來往相者。此也。

△四智積請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至)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意謂龍宮卑濕。非說法之地。龍性憍慢。非載道之器。其被化者。恐難于多。故云其數幾何。

△五文殊垂答。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至)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意謂善說法者。不擇其地。善度生者。不擇其機。地愈卑而法化愈廣。機愈憍而得道愈速。故云其數無量等。所言下。蒙化集證也。本聲下。先秉權教住小道。但說苦集等事。今皆下。今聞實相。悉住大乘空義。文殊下。結其利益。謂涉海行化。所度若斯。

△二明通經利益。分十。初智積偈問。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至)令速成菩提。

初一行。嘆人。次一行。嘆法。正法華云。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為露圣旨。分別說其意。上二句嘆人。下二句嘆法也。露圣旨者。隨自意語。唯說實相。分別說者。隨他意語。方便說三。彼經問義明顯。今經隱含。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為以一乘實相開闡種種權門。引導眾生終歸一乘。令速成菩提乎。必有問意。方與下文相應。

△二文殊略答。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祖述燈明。**釋迦。傳唯心之要旨。披圓頓之方冊。故云唯常宣說等。

△三問有得果。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至)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衍義無竭。似摩尼珠。乃希世奇觀。群經莫及。此嘆經旨也。頗有人依此勤修。一生頓證否。此問化機也。

△四答有其人。

文殊師利言(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有娑一句。指族標人。年始一句。顯童蒙之年。有高遠之智。智慧下。明慧利觀機。得陀下。明總持法藏。深入二句。明定慧具足。于剎下。明具德速證。四悉隨機曰微妙。皆歸一乘曰廣大。慈悲濟物。仁讓克己。和則處物不乖。雅則正己不茍。有此風格。立地成佛。故云能至菩提。此中于剎那頃。應下龍女成佛。謂時之促。顯證之速也。發心在住位之初。不退當八地。辯才當九地。慈悲長養。大悲功終。當十地。功德具足。修證圓滿。金剛等覺位。此發心證果。不離一剎那也。所謂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如斬絲染色。一剎那頃。能至菩提。豈存次第乎。

△五智積疑問。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

難行能行者。舍頭目等。積功累德者。積千善而成千福相好。累萬德而成萬德莊嚴也。三千下。總結難行苦行。廣顯釋迦舍身之多。無芥子許處也。不信此女等者。智積意謂。以妙法之希有。得善說與能行。成佛固當生信。但以積功累德之能仁。校初心八歲之龍女。遲速不能無疑。若信速者。則疑釋迦為無智鈍根。若信遲者。則疑龍女剎那發心。焉能頓超釋迦之多劫哉。故云不信等。

△六龍女釋疑。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至)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至)度脫苦眾生。

言論下。經家序現申敬。偈中龍女贊佛證已。深達二句。明實智朗照無遺。謂如來深達罪福。自當證知我須臾而成佛也。一往論之。三途為罪。人天等為福。克論之。九界為罪。唯佛界為福也。凡情觀之。則見有九界罪相。佛界福相。既有罪福相可得。不名深遠明達。若如來以不思議妙智觀之。不見有九界之罪相。亦不見有佛界之福相。了達一切諸法。唯一實相。不見有罪福之相可得也。然龍女以深達罪福而贊佛者。蓋智積不信能得菩提。以龍女畜類。是一苦罪眾生。見如來是福德莊嚴也。若能深達罪福之相。則不見龍女是苦罪。如來是福嚴。自信龍女須臾成佛無疑。十方即十界。既深達罪福。不見九界佛界之相可得。而十界泯絕矣。雖則十界泯絕。不妨十界宛然。以不思議妙智。遍照十方。十界宛然。罪福不失故也。微妙下。明法身清凈圓滿。天人下。明八部敬仰宗奉。又聞下。證己成佛度生。引佛證見。能至菩提。以消智積之疑也。我闡二句。應下即往南方成佛。演說妙法等。

△七挾權難問。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至)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汝謂下。總舉難端。述彼所說。陳己所疑也。意謂我等秉丈夫之資。負拔俗之秀。終年幸聞此法。成道猶待多劫。況爾異類女質。視佛果若此之易。恐大言傷實。取信良難。所以下徴釋難信。一者穢軀難信。二者無因難信。三者有障難信。云五障者。梵王凈行。女人多染。帝釋少欲。女人多欲。魔王堅固。女人濡弱。輪王仁慈。女人妒害。佛具萬德。女具煩惱。故超日月三昧經云。凈修四禪為梵王。淫恣無度受女身。勇猛少欲作帝釋。嬌姿多態受女身。具十善法。敬事三寶。作魔王。輕慢不順。毀失正教。受女身。行菩薩道。慈愍眾生。作輪王。無凈行受女身。具菩薩行。方得作佛。女無此行。故不作佛。聞如是障。當厭女身。修丈夫行。方得作佛。

△八獻珠除疑。又二。先獻珠以表圓解。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至)觀我成佛復速于此。

龍女意謂。智積乃多寶之良胤。身子乃釋迦之上足。智積之疑猶略。身子攻難愈詳。二賢若此。群賢可知。若更持詞以辯。終以為佞。故借寶珠以為質。欲顯速證也。珠表智。佛表理。以智契理。將因趨果也。受疾。表龍女證果之速也。

△次果滿正除眾疑。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至)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忽然成男者。萬法如幻。無有定相。當何轉乎。不轉而變。即女而男也。具菩薩行。因圓也。坐華等。果滿也。普為下。說法也。南方虛明之地。自北而南。從迷入悟。而成一切種智也。一珠稱性之施。義攝萬行齊圓。不住法施。用力少。收功多。豈假大千身命。多劫六度乎。所謂千年之鳥。不及朝生之鳳。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者。即此意也。

△九時眾得益。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至)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爾時下。會眾歡喜禮敬。無量眾生下。彼土蒙益也。娑婆世界下。此土蒙益也。兩土之緣。厚薄不等。入道之機。多少之別。既言眾生。皆是凡夫頓證。住不退地。

△十會眾默然。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智積未信為疑。身子挾權為難。到此方知龍女依圓修行。速疾成佛。目睹其實。心允其說。理屈于辯。施命之執。自泯。五障之難冰釋。故與一切眾會。默然信受。上二品示佛知見已竟。

妙法蓮華經持品第十三

此品至壽量為悟佛知見。由前二品顯平等大慧。無生無滅。無冤無親。法華神功。不可思議。故如來唱滅募人。欲令此道常存。斯文不墜。末世弘經。非愿力不能也。所以此品有諸菩薩。并新記聲聞。發愿弘經。忍難雖善。不若無難為美。果能三軌自持。四行自守。杜諸難于未然之先。又何須忍難于已然之后。由是他方大士。數過八恒河沙。發愿此土弘經。如來止而不允。以待本門**從地涌出。其數無量。慈氏疑問。啟下壽量。開師門之近跡。顯佛地之遠本。**大眾。悟得毗盧性海。佛地遠本。三世益物。法身常住。化化不窮。無古無今。空劫已前未為始。盡未來際猶未終。極盡窮源。故此四品為悟佛知見之文。此品以持字標名者。以二萬菩薩奉命弘經。故云任持。若以青蓮目視八十萬億那由他等。令其發愿。當云勸持。以二萬菩薩是法師品別命之數。八十萬億等。前無別命。今以目視。有勸意焉。雙該任持勸持。故云持品。

△大章第三悟佛知見。分二。初因跡門**通經。文殊請問。如來示軌四行。二發本門**通經。彌勒騰疑。如來開本壽量。初有二。初明持經。二示方軌。初又二。初明受持。二明勸持。初又三。初菩薩奉命此土弘經。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至)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藥王二萬等。是法師品所因所告之人。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既聞如求唱滅求人。發愿弘經。故諸大士即奉命而發愿也。惟愿不為慮者。謂圣道載于典籍。恢弘力在智者。若未得其人。則微言絕矣。使斯文不明之于其人。復不得行之于其世。蒼生若八溝壑。誠圣心之憂也。今既克任此事。故愿圣心無慮也。善根少。眾生濁也。增上慢。見濁也。貪利養。煩惱濁也。增不善。命濁也。遠離一句。劫濁也。世道交喪。異端競作。五濁之世。正信者少。邪見者多。惟以徇利以豐四肢。豈能存心而卻五欲。十惡自滋。三空漸遠。人倫之道。尚有失于綱常。方外逸宗。寧得入于神化。故云難可教化。起大忍力者。非深位大士。忍力成就。不能讀誦也。忍眾惡而外形骸。歷艱難而行此道。故云不惜身命。非土木身軀。夢覺生死者。不能成此志也。

△二聲聞發愿他土弘經。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至)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此等道力未充。難堪惡世。發愿他方異土。弘法利生。畏堪忍之難調難伏也。所以下徴釋。弊惡者。謂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也。懷增上者。未得謂得。舉一兼七。功德薄者。縱有少善。皆是有漏。非稱性之因也。瞋含貪癡。渾濁慧性也。諂曲即巧言令色。阿附茍合之類。此中瞋慢乃根本之二。諂乃隨眠之首。以二兼四。以首統余。根隨全具。成上弊惡義也。具此諸惡。偽詐無信。故云心不實故。以不實故。難以語道。故誓于他方異土。廣說此經。良由二乘見地偏枯。不解揚波啜糟之變。難以化于濁醉之世。不得不若斯也。

△三六千比丘尼眾請記。分三。初波阇波提請記。又二。先請記。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阇波提(至)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憍曇彌。乃尼眾之主。故統六千而請記也。眾尼見聲聞授記。龍女成佛。感發其志。謂若以聲聞言之。彼聲聞也。我亦聲聞也。聞法既同。理應不異。何授記不及于我等。以女言之。龍女女也。我等亦女也。既同其倫。必同其道。我等豈龍女不若乎。由是心雖自肯。踟躕未決。故悱悱然。口欲言而又難其所言。但翅首目視。俟聞命焉。

△次與記。

于時世尊告憍曇彌(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先總說。即指五百**品末。迦葉汝已知等。一行半偈也。今汝下。因記。當得下。果號。一切喜見者。因為法師。以法喜悅人。故果亦稱之。是一切下。轉次授記。六千又云菩薩者。指六千當來。具菩薩道而言也。

△二耶輸陀羅請記。亦二。先請記。

爾時羅睺羅母(至)世尊于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既聞總記。豈不自知有分。但見圣母覿面得記。故亦**其名。欲以彰己德而撫群望也。

△次與記。

佛告耶輸陀羅(至)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耶輸示跡。蓋表大悲。法喜稱適大智。智悲雙運。然后萬德具足。千相光嚴。故果號具足千萬光相。取相好莊嚴。身光無盡之意。壽無量等。既曰善國。仁人相踵。秉命悠長。故隨機之壽。住世亦永也。悲華云。姨母元為水神。生生愿為佛姨母。耶輸元為須彌山神。生生愿為佛婦。求佛出家。得道受記。今與記者。滿宿愿也。

△三尼眾領解發愿。

爾時摩訶波阇波提(至)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至)于他方國廣宣此經。

歡喜偈贊。發愿弘經。文顯可了。上受持竟。

△二明勸持。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先如來目視。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

以目視者。觀諸大士。位當亞圣。道越小賢。才足以任大道。風足以維澆俗。默然心遣。令彼自薦也。又此土他土。分籌定款。不合圣意。故視諸菩薩。令其發愿也。

△次菩薩發愿。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至)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是諸下。序德位。承目視之意。故避座向前。思欲持經。柰色在已而言未及。故作念請敕。復作下。謂今佛默然。意必有在。未聞其命。為計若何。不敢自專意。敬佛意有二。一者目視即是遣使。不待言也。二者欲人擔荷此法。持說不泯故。我等繼志述事。便是敬承圣意。何待言命。然后發愿也。本愿者。一乘之道。已覺于己。復以覺人。上使法鼓常鳴。下驚群迷不寐。此是本愿也。一舉兩得。故云敬順自滿。躊躇已定。近前舉愿。任此難事。發言無畏。故云師子吼也。周旋十方者。以諸賢各司一方。分疆立界。然世間無不可化之人。亦無不可行道之處。果時清道泰。圣人何為。故發言不揀善惡。遍一切處。令一切眾生。書寫解說以利人。正念修行以自利也。此菩薩不同前二。前乃自持。此承如來付囑之意。普令人持也。皆是佛力者。歸功于佛。以佛三輪加被故。惟愿等者。以此法乃諸佛慧命。非余人所能。雖本愿如是。非佛力不克。故賴其護念。庶靈峰仙軫。歷險直驅。濁世含靈。乘載脫苦也。

△二偈頌。有二十行。分三。初十七行。廣明忍難。二二行。略明通經。三一行。總結誓愿。初又二。初一行。總明惡世弘經。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愿不為慮于佛滅度后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圣人去世。無人救正。傷風敗倫者多。故云恐怖惡世。以圣道訓世。令人遷善崇德。故當廣說。

△二十六行。廣明所忍之境。又四。初一行。總明忍惡。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正斥曰罵。傍及曰詈。下愚無信。視正如怨。嫉其法。惡其人。惡言毀之不足。加刀杖而害之。菩薩怨親平等。不校不報。以理自責。以忠自恕。惟道是務。皆當忍之。

△二三行三句。邪慢行事。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至)假名阿練若。

此是弘經菩薩。擬末世邪智人之行事也。初一行。邪慢存心。或有下。異言異服。誑惑世俗。是人下。結惡顯假。阿練若。此云閑靜處。亦云無諍。有二。一以三昧力將護眾生。令不起諍。二隨順法性。無違無諍。具四德當住此處。一多聞。總持不忘。二分別。能解妙義。三正念。常不放逸。四隨順。如教而行。寶云經云。阿練若者。不與世諍。不近不遠。便于乞食。有樹陰。多華果。足凈水。無難事。獨無侶。誦所聞。凡居此者。謂調煩惱故。自謂真道。無多聞也。與白衣說法。不解妙義也。懷惡心。無正念也。念俗事。不順教而行也。自舉蔑他。非無諍行。故云假名阿練若也。

△三五行三句。出過謗毀。

好出我等過而作如是言(至)皆當忍受之。

此擬惡世慢流。謗弘經菩薩。種種輕毀之語也。上假名練若。身業不善。懷惡念俗。意業不善。此中口業不善。其謗有五。一謗貪利。二謗邪說。三謗自作。四謗誑世。五謗求名。國王等。乃菩薩之檀越。對彼言過。巧用間計。令疏彼親己耳。我等下。敬佛付托告敕之命。而忍諸惡。為斯輕言者。當面譏刺之辱。汝等是佛者。言似稱贊。意實譏刺。菩薩若聞不聞。默然忍受。以至人四相皆空。是非一致。尚不知有我。況校是非哉。

△四五行半。敬佛忍難。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至)皆當忍是事。

此菩薩敬佛弘經徇身忍難也。輔行云。一切行中。瞋害尤甚。故忍最難。大論云。天帝問佛。若行忍者。唯有一事最不可耐。小人輕慢。謂為怖畏。故不應忍。佛言。若以小人輕慢為怖畏欲不忍者。不忍之罪。莫甚于此。何故。不忍之人。賢圣之所輕慢。忍辱之人。小人之所輕慢。二輕之中。寧取何輕。故知寧為小人之所輕。不為圣賢之所賤。無智之人。輕于不可輕。賢圣之人。賤于所可賤。為是義故。須行忍辱也。廣明忍難竟。

△二二行。略明通經。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至)愿佛安隱住。

凡有求法之處。菩薩往到其所。以無所畏。說此妙法也。我當二句。任持弘經。愿佛無慮。安隱而住也。

△三一行。總結誓愿。

我于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問。此諸菩薩神通智力。不可思議。縱在末世說法。誰敢不信。而說如是種種弊惡者。何也。有三意。一者欲現前發愿弘經者預知末世有此弊惡。使臨難不怖故。二者欲當來聽法修行者。知有此過。當反邪歸正故。三者欲世尊說以御難之方。俾五種法師。皆安樂故。初明持經竟。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六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