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諦公老法師 年譜》諦閑**遺集 諦閑作品集

諦公老法師年譜(逸山輯錄寶靜編述)

傳天臺教觀第四十三祖中興四明觀宗講寺卓三老法師。諱古虛。字諦閑。浙江黃巖人朱氏第三子。父度潤公。母王氏。生于清咸豐八年。歲次戊午。正月初六日丑時誕生。父母見師。生有異征。甚鐘愛之。

師二歲至八歲。即咸豐九年至同治四年。師在襁褓中。即殊常兒。及能步行。秉性莊凝。不妄舉動。常喜獨坐嬉戲。見沙門來。必欣然親之。

師九歲。即同治五年。受學于鄉塾。質越?童。幼懷貞敏。授之書。讀二三遍。輒能成誦。不樂跳頑。唯以勤學為務。

師十歲至十五歲。即同治六年至十一年。在總角時。即能好善事佛。間嘗愛閱諸淺顯善書。故于髫齡時。即曉仁愛。知禮節。溫和謙讓。舉止老成。?舍之父老。皆愛敬之。繼以嚴父逝世。家道未豐。故逮入學之年。即廢學輟讀矣。

師十六歲。即同治十二年。謹奉母命。從舅氏佐理藥業。正務之外。嘗研閱醫書。辨藥性。究脈理。別病狀。每喜**。以己脈為試。于閑靜中甚有所得。某日見一中年人。來求醫于舅氏。師素稔其健壯。然以微疾。終竟不起。因知人命無常。深為驚異。便詢舅氏曰。醫藥何以不能治命。舅氏曰。醫只治病。安能醫命。師默然。遂欲棄治病之學而深討于醫命之學。

師十七歲至十九歲。即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年。自設藥鋪于海門直街。公平交易。復自兼理方脈。若貧乏者。則施醫施藥。不取分錢。倘有酬謝。不論多寡。皆轉施寒苦。如是者數年。而違逆境緣踵至。藥業中落。最后老母見背。師于是益覺世相無常。人命危脆。時厭家獄之苦逼。輒向人曰。藥雖多。醫雖良。但療身而不療心。治病而不治命。何況業火炎炎。境風浩浩。非世法所能濟于萬一。乃決意出家。越明年。遂往白云山落發矣。

師二十歲。即光緒三年。發愿遁入海臨縣白云山。就成道**剃染。不數日兄長追至。逼令還家。怏怏不安。

師二十二歲。光緒五年。長兄沒。乃復入白云山。讀習功課。居一載余。

師二十四歲。光緒七年。即入天臺山國清寺。受具足大戒。圓戒后。即在寺中坐香攝心參究話頭念佛是誰。曉夜精勤。不休不息。至入冬打七。適有施主加七。凡連十個七。某日午方坐定。止靜之三板剛過。忽覺身心脫落。依正俱空。只一剎那間。即聞開靜之聲。私問鄰單曰。今日不坐香耶。鄰單曰。頃一支大板香纔畢。云何不坐香。乃恍然有所悟。由此功夫。日有進境。真如剝繭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語皆不契。夙識某師(師曾語其名。今忘之)在茅蓬中。距國清不遠。圓滿后數日。即交新年。特往叩問。一見即問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無所得也。曰。然則放參錢誰任耶。遂邀午齋。飯畢。師乃具儀作禮。長跪自陳。當蒙逐一征詰。加以印證焉。

師二十六歲。光緒九年春。即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師。聽**華。奉命充為侍者。然以初次聽講。猶茫然不知所云。幸維那授虛法師。授與法華會議。而開卷即如物故。遂竟夜廢寢。潛心鉆研。終而復始。反復窮究十余日。晝則聽講。夜則閱注。忽然玄解頓開。閱全經如觀指掌。每以所悟就虛師求證。虛師驚異。嘆為希有。時法華僅聽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段**。師即領一心三觀。一境三諦之妙旨。然此文為全經之綱維。一代時教之總樞。最難解說。而虛師以相契之深。遂稱于敏公。命師復講小座。敏公不許。授師再四力請。始勉強應允。師就座后。剛一開口。便見文義聯翩。滾滾不絕。如連環不可解。如貫珠不可雜。明顯若懸鏡。流利如通川。于是同列震驚。敏公嘆為法門龍象。又師復講小座時。敏公退座歸寮。寮在樓上。登梯甫半。直聽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詢以所得。則自亦莫知其何以便能信口講演。滔滔不絕也。自后每遇難復之小座。皆命師復講矣。

師二十七歲。光緒十年。至上海龍華寺。聽曉柔法師**華。遂講偏座。然師至是。用心益精。雖求講解。而復重觀心。若得一言。必先翻覆抑揚。探討頻仍。窮其奧旨。然后會文入觀。以融其心。決不泛泛而輕易看過也。

師二十八歲。光緒十一年。復至龍華。聽大海法師講楞嚴。又講偏座。圓經后。諸同學又堅邀至杭州六通寺開大座。**華。一日講至舍利弗授記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約一小時之久。眾咸嘆為希有。繼而出定。辯才無礙。答難析疑。如瓶瀉千里。云迭萬重。卷舒自在。莫之能御也。時師以年齡尚輕。不愿多升大座。受人禮拜。又以代佛宏揚。引為己責。深慮慧多定少。難免障道。故經期畢。即回國清潛修。

師二十九歲。光緒十二年。融法師為龍華方丈。一再命師出山為助。任庫房事。然一面辦事。一面聽經。甚愜福慧雙修。自他兼利也。復承端融祖。授記付法。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三世。并囑永續法焰。莫作最后斷佛種人。師唯唯受教。本年夏。聽瑞芳法師講禪林寶訓。

師三十歲。光緒十三年。聽大海法師。講彌陀疏鈔。

師三十一歲。光緒十四年。辭庫房職。留寺閱藏。

師三十二歲。光緒十五年夏。在龍華**華。聽眾二千余指。經期畢。遁入鎮江金山江天寺。棄教參禪。連住二年。歷任知客等職。外理眾事。行菩薩道。內修禪觀。窮徹心源。由是內外合攻。正助兼修。理觀之增明。佛法之進步。卻如朝曦東升。長浪乘風。日進月盛。莫之能御矣。

師三十五歲。光緒十八年。至寧波慈溪蘆山圣果寺掩關。是年金山同參數十人。跟蹤至寺。要求講經。遂在關中**華。是年冬。龍華住持。為欲明春寺中開講楞嚴。因親到關前。伏地請求。于來春出關講經。不允則不起。于是不得已而允之。

師三十六歲。光緒十九年。出關赴龍華講楞嚴。聽眾云集。法雨普被。皆獲飽飫醍醐。滿飲甘露。師于忙中抽閑。復著楞嚴經序指味疏。斯疏初成。秘而不出。曾閱華山法師跋云。卓三(師別號也)法師承佛隴真傳。為臺宗冢嫡。久居講席。素淹斯經。觀此序關節誠多。慮初學階梯未便。于是運大悲心。出妙手眼。其始也。編科目以分列章句。訓字義以貫穿文脈。其久也。提宏綱以標其旨趣。繇名相而剖入玄微。言雖簡矣。而處處指歸。辭甚明焉。而班班可考。真乃婆心熱語。血筆肝文耳。時師宏經海上。斯稿初成。慎厚為懷。秘而不出。近侍者潛取鈔錄。頓使洛陽紙貴云云。觀此跋語。則知師之用心。疏之微妙。思過半矣。其冬躬自上天臺山真覺寺。請敏公老法師下山。講四教儀集注。

師三十七歲。光緒二十年。復輔助敏公老人。講四教儀集注于龍華。然是書乃大藏之綱宗。臺教之骨髓。儻能酣醉儀文。諳嫻集注。便可以洞悉度生法藥。了知教門旨趣矣。雖以時丁末法。黠慧澆漓。儀文文約而義豐。固難措矚。而注集雖詳。猶不足以研入。故有匯補輔宏記。以注釋之。惜乎記雖出。而未登梨棗。諸學佛人。欲覓而不獲。欲而無書。師為報恩計。煞廢苦心。編科參梓。詳提章節。有條有理。閱三年刻成。師自序云。我太祖敏公老人。演集注于龍華講堂。眾集二千余指。有是記者僅五六人。尚是嘉慶間聚珍之本。寶逾龍藏。珍而秘之。余諸同志。欲覓而不獲。欲而無書。閑雖朽鈍。受潤有年。原欲念報祖恩。亟令繡梓。自愧賦性愚蒙。欠諳?應。安心澹泊。乏術點金。弗獲已。掩顏吐舌。敢告檀那。且喜法緣有在。一舉克遂。奈舊本蔓延。句讀未明。若不少為疏調。初學披讀唯艱。邇來赴講不暇。雖間以澄神游涉。頻續頻荒。其間行列編科。分眉分目。頗遂陋志。云云。

師三十八歲。光緒二十一年夏。受天童寺請。**華經。聽眾五百余人。其秋講楞嚴經于慈豁金仙寺。聽眾二百余人。均極一時之盛。

師三十九歲。光緒二十二年。講彌陀疏鈔于杭州彌陀寺。其秋臺郡兜率寺住持妙端。請師于彼寺開期傳戒。戒**百余眾。

師四十歲。光緒二十三年。溫州頭陀寺講彌陀疏鈔。

師四十一歲。光緒二十四年。普陀普濟寺。講彌陀便蒙鈔。及生無生論。聽眾千數百人。皆席地而坐。師以度生心切。效如來有叩必應。特航海而至普陀說法。唯除二時講經臨眾外。余皆閉戶潛修。故時人謂師于普陀掩關者。蓋以此也。

師四十二歲。光緒二十五年。杭州昭慶寺講楞嚴經。

師四十三歲。光緒二十六年。在溫州頭陀寺閉關三年。教觀并進。定慧雙融。曉夜淬礪。唯勤唯精。深得法益。

師四十六歲。光緒二十九年。出關。因法兄授公囑托。重起宏規。擔任頭陀住持。講楞嚴經。其秋又講彌陀要解。梵網合注。

師四十七歲。光緒三十年。朝五臺。入都請龍藏。迨藏經運回溫州。剛登岸。適雷電交作。大雨將及。恐藏經污損。遂虔誠祝禱。以冀龍天護佑。一面又多雇工人起運。歷數小時。始達本寺。迨全藏剛進大殿。而大雨即傾盆驟作矣。時觀者塞途。咸稱感應不虛。

師四十八歲。光緒三十一年。頭陀寺**華經。

師四十九歲。光緒三十二年。奉旨傳戒。戒子五百余人。戒畢。退頭陀主席。夏于天臺華頂寺講彌陀疏鈔。及梵網經。完期復主打生死七。秋于慈豁寶慶寺講彌陀疏鈔。

師五十歲。光緒三十三年。上海龍華寺講楞嚴經。進山之日。晨間觀音殿香燈夢文殊菩薩率百千眷屬。騰云而至。少頃法師到寺。于是法眾異口同音。稱贊不已。嘆為希有也。

師五十一歲。光緒三十四年。南京毗盧寺**華經。夏于寧波七塔寺講四教儀集注。

師五十二歲。宣統元年。復于毗盧寺講梵網戒心地品。其冬禪堂結制起七。請師領眾。晝夜開示。而不漏一支香。師之為道。可謂勤矣。

師五十三歲。宣統二年。南京毗盧寺講楞嚴。江蘇創辦全省佛教師范僧學校師為校長兼總監督。招集各省英俊篤實之僧徒。分班講解。開我佛教史中?古未有之新紀元。后因受式師之請。住持于紹興戒珠寺。兼上海龍華寺主席。

師五十四歲。宣統三年。蘇州鄧尉山圣天寺講楞嚴。時遭大旱。師為禱雨。遂感大注甘霖。闔邑人士。騰歡無量。感德靡已。其秋于金仙寺。講彌陀便蒙鈔。

師五十五歲。民國元年。上海諸名宿。在留云寺創辦佛學社。請師主講首演圓覺經。次百法明門論。及相宗八要等。師復編有八識規矩頌講義。其中開列八識心所多寡之不同。造業善惡強弱之不一。分別皎然。尤于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條分縷釋。詳而不紊。加以天臺教義。階位歷然。其冬受沈知事請。住持寧波觀宗寺。遂為中興觀宗之始祖。蓋觀宗寺。乃延慶寺之觀堂舊址。創于宋元豐中。四明五世孫介然法師。按照觀無量壽佛經修觀行法。于延慶寺東北隅隙地。架屋六十余楹。中有寶閣。環以十六觀室。命名曰十六觀堂。既而興廢靡常。至清干嘉間。重修殿宇。增建僧寮。方始獨立門庭。別設方丈。無如僧侶徒騖應酬。殿宇漸就荒蕪。四明道場。不絕如縷。自師受任住持后。仰體四明**遺意。以三觀為宗。說法為用。遂改稱觀宗講寺也。

師五十六歲。民國二年春。南京香林寺講裴相國菩提心文。并主靜七。夏杭州靈隱寺講楞嚴經。秋觀宗寺**華。開始創設觀宗研究社。為本寺長年習教之所也。

師五十七歲。民國三年夏。再**華于觀宗。自任研究社主講。

師五十八歲。民國四年春。本寺講圓覺經。時以日人訂約。要求加入傳教自由一條。前大總統袁。為地方民教計。不允所請。僉議自興佛教。先從畿輔。創立第一大乘講習會。舉師為主講。飛電敦促。師年雖垂邁。為維護國權。發揚**故。振錫北上。開演楞嚴。自名公巨卿。各國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歡躍赴會。爭先恐后。無慮數十萬指。頌禱之聲。震動天地。內務部長朱公。擬訂寺廟管理條例。悉以咨師而行。又前大總統贈匾。名曰宏闡南宗。飭地方官。敬謹懸之寺中。以志景仰。至若中外人物。同席聽法。誠大化東流。數千年來希有之盛事也。尤可特書者。籌備帝制。舉國風靡。師具慧眼。但云僧人唯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超然象外。迄未嘗以當局眷注之隆。一言勸進。足證師之定慧宏深。非趨炎附勢。隨波逐流者。所能望其肩背也。

師五十九歲。民國五年。揚州福緣寺講楞嚴。觀宗大殿。新造落成。遂開期傳戒。**數百人。景況頗盛。

師六十歲。民國六年。正月師六秩大慶。闔寺大眾。與師建普利水陸。以祝遐齡。當地縉紳送匾。額曰暢演宗風。諸山贈匾。額曰與佛齊年。并懸本寺方丈。以志慶祝。夏于本寺講凈土十要。秋又溫州頭陀寺傳戒。

師六十一歲。民國七年。北京發起講經會。公推徐文君主其事。公請師開講圓覺經。及大乘止觀。故于是年春。徐君南下至觀宗。迎師航海北上。仁山虛二師從焉。既至北平。日則手撰講義。夜則登座宣講。蔣竹莊君。黃少希君等。從旁記錄講義以外之語。即親聞記是也。講圓覺。凡三閱月始畢。以觀宗電促催回。止觀未講。然圓覺經。乃師終身奉為日課。歷數十年之久。今出其心得。依天臺家法而闡揚之。如二十五輪。用摩訶止觀。圓接別別接通之說。多發前人所未發。至抉剔迷妄。指導修途。懇切獨到之處。精心圓妙。非獨與圭?疏鈔。足以互相發明。即天臺教觀。亦因之而益顯矣。如江君序中云。**秉止觀之法印。徹佛祖之心源。慨**之沉冥。憫眾生之苦惱。于是纘靈?之遺志。演暢宗風。繼圭?之弘文。別出手眼。長途跋涉而振錫于上都。暑汗紛披而焦音于法座。講演(歷兩)閱(月之)久。成圓覺講義。數十萬言。其間一科一判一句一味一色一香。莫不從無上法王大陀羅尼門中自在流出。且以士夫積垢之深也。研教乘者。則除煩惱之障。或猶易于所知。不得意者。則拒妄念之生。又如以石壓草。**曰所知本非障。道在不執而已矣。妄念不必除。道在不為所轉而已矣。毗笈摩藥。拔諸惑箭。真濟世之醫王也。然而惡緣既眾。塵事方殷。三學不易齊修。四依又難恒值。**復惻然愍之。而教以念佛法門。其始也。以凈念治其染念。其繼也以一念冥其雜念。塵想銷融。則不止之妙止也。佛號分明。則不觀之妙觀也。如是念茲在茲。至于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空有雙超。理智一如。則即空即假即中。不知不覺而入平等本際。圓滿十方。神通大光明藏。于不二境現諸凈土。豈非不思議解脫也哉。凡此所談。無非妙諦。則又**于講義外。稱性發揮。應機開示者也。妙煦。與蔣子顯覺。黃子顯琛。日侍講席。耳不停聽。手不停書。錄成兩卷。亦不下數十萬言。盛矣哉。此**也。如大火聚。近之則立化根塵。如清涼池。入之則頓除熱惱。吾知**筵者。上則有天龍八部。沾法雨者。下逮于鬼畜三途。蓋法音冥契乎佛心。斯佛力彌于法界。理無或爽。信而有征。感應道交。千載一時矣。云云。觀此序。則知師法緣之盛。行化之廣。演講之勞。詮埋之微。應機之巧。度生之切矣。又是時師在京都講經。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鍋琉璃胡同武進錢宅。自言每夕到場聽講。欲有叩詢。囑商之于師。可否到壇一次。師允之。約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餓鬼之苦。問救濟之法。師言。是年七月。觀宗將設盂蘭盆會。夜則施食。如以觀力拔濟。能遠及北方否。白公喜謝。言師觀力。必可及也。繼言關圣亦愿有所叩問。慮神力過大。恐扶乩者不能勝任。特令白公傳語。謂此后。師不論在何處講經。必當到場擁護云云。最后為周將軍叩問。俱詳顯感利冥錄。徐君等所記也。是年秋。講畢將歸。蒯葉二公。為師餞行。捐資請設觀宗學舍。為培養講師之所。師歸而籌備之。初為諸生發軔。即講始終心要略解。然是書乃法門之妙鑰。實相之神符。師嘗謂人曰。諸君欲登清凈法殿。入妙莊嚴域者。宜先熟此為階梯也。又是年當道執政頒匾。額曰闡揚臺宗。法眾濟濟。容膝不暇。各地人士。由是皈依者。奚啻萬數也。

師六十二歲。民國八年。觀宗學舍。正式開辦。師為主講。演教觀綱宗。及十不二門指要鈔。

師六十三歲。民國九年。于學社**華玄義。玄義乃臺宗之要鑰。佛化之宏綱。為智者**稱性發揮。師于是典。酣醉多年。深領法華玄旨。故為諸生講之。莫不飽餐法味。法喜充滿也。

師六十四歲。民國十年春。觀宗講楞嚴。秋浙江省督軍盧公。省長張公坐鎮東南。目擊時局陵夷。人心日下。各界開祈禱大會。仰師道德。再三敦請。為講仁王護國般若經于海潮寺。時法筵擁擠。道俗。軍政長官。地方紳耆。莫不歡躍爭趨。而盧公于未講前。命令全省。屠禁三日。以表至誠。當時法音洪宣。震動天地。盛德往向。萬眾傾心。誠不減于鷲嶺之勝。

師六十五歲。民國十一年。受上海凈土庵請。講彌陀經。復于蕪湖**華經。后受南園居士請。講大乘止觀。而出述記。然是典為南岳**所著。詮假有真空之奧。明體達用之方。若網得綱。殊條一貫。義括始終而不繁。理析毫芒而不瑣。蓋東土撰述所未有也。唯以去圣時遙。至道失傳。南岳心法。久湮海外。今雖得自國外。而措意者稀。遂使正大圓行。亡其宗要。后進之流。障深者莫辨夫津梁。慧淺者罕窺其旨趣。或仿徨于廣漠。或蹉跎于歧途。修者不知病。病者不知治。感圣哲之深慈。惜法門之湮沒。所以俯仰今古而長嘆也。唯久晦必明。因緣輻輳。賴南園居士。申啟請之誠。蒙觀宗老人。秉顯揚之愿。既悉檀而具四。復妙諦而融三。遂使法炬重輝。修途斯朗。金在握。智眼能開。復繇江君勝觀。徐子明德等。懷鉛記錄。綜合裁綴。演繹貫穿。幽深者。曲折而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由師鑒定改正。命名曰述記。由是人人知要。法法歸心。共遵覺路而行。各護藏衣之寶。皆仗師敷弘宣揚之功也。

師六十六歲。民國十二年。上海講彌陀經水懺。

師六十七歲。民國十三年。觀宗講梁皇懺。后有隨聞錄流通于世。蓋是懺乃梁武帝為度郗氏夫人蟒身之難。故求志公等涉藏文。撰此懺法。自昔以來。未有講與注者。師觀年來。水火刀兵。饑饉瘟疫。相繼滋蔓。民不聊生。國無寧日。自非懺悔。何堪設想。故特發大慈悲。宣揚懺法。幸仗寶法師編輯。方志梵君等記錄。遂成巨帙講義。由是使禮懺者。得見是錄。慚愧恐懼之心。希圣希賢之念。如渴如饑。油然而生。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于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復本凈。待至凈極。則懸于高幢。必能隨意雨寶。受用無盡。然此種大事因緣。若非師乘愿再來。現身說法。何能致此。其夏于紹興戒珠寺。講始終心要。由駱季和居士記錄。遂成略鈔一冊。師云。是著雖非疏鈔體裁。洵為講演材料。若能切實用心。則法門之妙鑰。實相之神符。亦奚嘗離于是耶。

師六十八歲。民國十四年。溫州頭陀寺講妙宗鈔。其秋在觀宗密藏室。撰申義疏。注釋水懺。然水懺乃唐悟達國師著。蓋取三昧水洗冤業為義。故命曰水懺。唯以時至近代。世道澆漓。禮誦雖多。研詳實寡。對癥良方。沉埋應赴。深可痛惜。是故師之悲心益切。舉筆注疏。始從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二日擱筆。由是俾禮誦者。即妄念而返真念。蕩三細于烏有。即事懺而達理懺。洗六根而清凈。莫不從師之申義疏而受益。以至超凡入圣。轉迷歸悟也。

師六十九歲。民國十五年。天臺山萬年寺由師募資重興。煥然一新。適修葺竣工。即請師開期傳戒。**四百余人。又往海門西方寺講水懺。該寺亦由師重修。又名掛單舍。為朝禮天臺。經過寄宿故。夏上海居士林講水懺。凈土庵講皇懺。覺園講念佛三昧寶王論。其冬復著寶王論疏。師以斯論。乃唐飛錫法師撰。初從念未來佛速成三昧。終至萬善同歸。皆成三昧。凡共二十門。悉是應機之妙法。末世之伽陀。故運大悲心。出妙手眼。發揮凈土之妙諦。俾作苦海之津梁。其中資糧具足。一心不亂。離娑婆于剎那。到蓮池于片刻。生則決定生。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不動步而歸安養。非思量而成正覺。去而實不去等。凡是事理。靡不周詳。均由師之親證三昧而宣說也。

師七十歲。民國十六年。其夏于觀宗講金剛經。并著新疏行于世。是經為師日持之常誦。約數十年之久。今以己心所得。始為本寺法眾演講。俾直下了悟。頓斷疑網。繼而舉筆載書。顯三實相以融之。用三般若以臨之。蕩三執而顯三空。起三觀而破三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無上至寶。平等普與。其秋杭州功德林經理鍾康侯居士等。組織講經會于菩提寺。本擬乞師講觀音經。師恐被機不普。乃以病卻。堅不肯行。后易講普賢行愿品。遂欣然允可。至開經日。聽眾如云擁。竟無插足余地。日常萬指圍繞。皆覺津津有味。得未曾有。是品亦為師終身之日課。作凈土之指南。歷四十余年之持誦。未曾暫輟。初于光緒八年。師初聽法華經。至法師品即擬立愿。終身奉持全經。定為日課。然以**廣多。未能每日諷誦。心頗躊。后由同學贈以是品。初展讀。至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眷屬。悉皆遠離。一切勢力。悉皆退失。(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有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遂歡喜無量。決意持此品為日課也講畢旋甬。一經月余。每日持誦。覺得當時所講詞句。儼然猶在唇吻間。至臘月初。乃取清涼疏。圭?鈔。首尾詳閱一過。始知當時所講。若華岳之一塵耳。唯以疏太約。而鈔過豐。至今又歷千余年矣。時愈遠而根愈鈍。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閣。閱者幾希。師為求豐約適宜。遂于十五日拈毫起草。采摭疏中精要言詞。按科疏釋。至二十三日畢工。由是使諸學佛者。各得愿王。引導其前。直趨樂邦。有所依憑矣。又是年正月。為師七秩大慶。典禮隆然。茲不贅辭。唯將**黃慶瀾等。所獻七秩壽詩。敬錄于后。以志景仰。詩云。

神岳應臺宿。地靈孕無始。迭殊崔嵬。去天不盈咫。岡巒若拱揖。盤紆八百里。郁蔥日夕佳。環繞三江水。澄流東入海。浩汗蕩瑕滓。渟峙萃精英。蔚然多開士。粵有寒拾者。偕隱昔居此。豐干乃饒舌。為屈閭丘屣。名高不可沒。焜耀釋氏史。攬景懷前賢。寂寞千余祀。氣郁久必宣。天意若張弛。云誰繼厥蹤。卓哉諦公是。繄昔髫齔歲。聰穎悟玄理。猛發離塵心。身家土苴耳。迨其學禮年。瞻望失怙恃。遂受菩薩戒。慧門許芳軌。敏祖付衣?。薪火相嬗遞。上報罔極恩。超脫三界里。下濟眾生苦。法語驚癡鄙。游歷遍南北。開示宏佛旨。敷座不遑暖。飛錫無定止。詎厭馳驅勞。宣教何能已。說法散花雨。析理證月指。聽眾咸感化。心悅投五體。閑來富述作。不羨雕蟲技。潛研得妙解。操觚書萬紙。圓詮醒世惘。實義正澆詭。讀者豁然悟。覺路平如砥。嗟哉世道衰。忽使天地否。殺機不可遏。突皆虎豕。我師大慈悲。低眉不忍視。發愿挽狂瀾。禍變庶有。爰創弘法社。學者如風起。爰長師范校。時雨培桃李。爰鑿解脫池。微生免刀匕。爰組功德林。蔬食戒華侈。凡此慈善事。卓犖皆堪紀。仁心彌宙合。福德無倫比。迎韶越二日。春景麗如綺。適屆古稀年。優游曳杖履。純嘏自天錫。期頤宜可企。獻詩頌清風。揮毫愧下俚。

師七十一歲。民國十七年。上海南園講念佛三昧寶王論。圓通寺講普賢行愿品。其冬著觀經疏鈔演義。師云。從受具后。即奉此經為日課。歷四十余年矣。始由天臺圣祖疏于前。繼從四明尊者鈔于后。唯以歷五百余年。末法人根益鈍。恒以不得門徑。輒興望洋之嘆。是故師將四十余年所心得。和盤托出。將疏中科釋移注文下。鈔中過詳者。略加刪定。俾初學者。得易于入手。遂命名曰疏鈔演義也。又述教觀綱宗講錄。將觀宗**社研究社。二社合并為**研究社者。亦在是年也。

師七十二歲。民國十八年。上海南園及蘇州靈鷲寺。講徹悟語錄。其夏受哈爾濱極樂寺住持虛法師請。至彼為得戒本師。當授比丘戒之日。相連百余壇。由下午四時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時始畢。諸執事皆輪班休歇。兩阇黎亦屢退座。疲不能支。而師以高年。趺坐壇上。歷十八小時之久。不起于座。亦不飲食便利。吉林齊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屢以見告。嘖嘖稱異焉。至秋旋歸。道經大連。蒙潘對鳧老居士。殷勤勸請。乞講普門品。以結法緣。師以**利生。本衲僧應盡義務。遂允之。復以北地。向乏講經機會。今初開風氣。惟恐南北語音迥異。聽者未甚明晰。獲益者微。故復出講義。俾彼目耳聞。不致空過。獲益較廣。然當此途中。既無經書參考。并無余方借鏡。但從心田流出。滔滔不竭。經五日脫稿。命名曰普門品講義也。其冬于上海玉佛寺。講十六觀經。聽眾千數百人。

師七十三歲。民國十九年。蘇州西園戒幢寺。講指味疏。其夏于觀宗講指味疏。其秋于上海凈業社講金剛。又于紹興講始終心要。其冬于湖州講心經。聽眾皆數千余指。

師七十四歲。民國二十年。上海玉佛寺。講楞嚴經。為最后之極唱。自春至夏。凡四閱月。聽眾萬余指。亦從來所未有。講畢。復應無錫居士之請。講省庵祖師勸發菩提心文。然后返甬。本定于蘇州靈鷲寺。寧波育王寺。再講觀無量壽佛經。不意返駕數日。精神疲乏。無力踐約。乃婉言謝卻。息心休養。每日唯佛是念唯凈土是歸。雖無若何痛苦。而精神日衰。自知不久。乃函電交馳。催寶靜法師由滇粵回寺。以預付末后大事也。

師七十五歲。民國廿一年。五月十九日。即將觀宗全權。付托寶法師。命為住持。永作教觀雙弘之地。仍兼**研究社主講。是日師升座付法。矍鑠異常。私幸師之形壽。可以常住。永作人天眼目。孰知越二三日。即復疲軟如初。延至七月初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云。佛來接引。老人將從此辭。旋喚侍者。用香湯沐浴更衣。續索楮筆寫偈云。我經念佛。凈土現前。真實受用。愿各勉旃。寫畢。又囑本寺全體僧眾。齊集大殿。念佛迎請佛至。師即手指頤使。趺坐蓮龕。適見皈依**方志梵在側。以所念念珠。從容付還之。至午后一時三刻。目張而視。視而復閉。于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含笑。坐化而逝。面作金色。光潔瑩凈。頂中暖氣如火。逾時不散。全寺緇素。嘆為希有瑞象。咸皆忍淚合掌。恭送西方。師涅槃后。停龕寺中百余日。寶法師集眾念佛。無間輟。至十月十五日。開吊傳供。各界惠臨參觀者。不下萬余人。聲震全甬。十六日辰時舉龕。恭送至慈溪五磊山入塔。道路觀者。見靈龕來。或遙向作禮。或遠為焚香。或稱揚贊嘆。或默然哀悼。街衢充塞。道路擁擠。長幼男女。人山人海。誠不啻數十萬眾也。此皆師法化道德。深入人心。有以感之也。然其法身常住。真智常寂。生尚不生。滅何曾滅。所以現涅槃相。為令眾生。作難遭之想。生希有之心耳。

諦閑**碑銘

**諱古虛。字諦閑。號卓三。浙江黃巖朱氏第三子。父度潤。母王氏。 師九歲入塾。聰慧異常未幾。父病歿。家貧。奉母命隨舅氏習藥業。舅氏精岐黃。一日有壯者就診。 師素稔其康健。忽以微疾不起。因知人命無常。問舅氏曰。藥能醫命乎。舅氏曰。藥祗治病。安能醫命。 師大悟。遂有出世之志。年十八。隨俗授室。有兒女。自設藥肆于黃巖北門。兼理方脈。所業多未如愿。妻子相繼病亡。慈母亦見背。時 師年二十。乃遁入臨海縣之白云山。就成道師剃度。不數日。兄踵至。逼令還家。逾二歲。兄亦歿。仍復入山。二十四歲。受具于天臺國清寺。得戒后。在寺參究念佛是誰。精勤不息。會冬日打七。某午方坐定。止靜三板。方越耳際。忽覺身心脫落。一剎那即聞開靜之聲。私問鄰單曰。今日不坐香耶。鄰曰。頃一支大板香才畢。云何不坐。乃自知在定境中固應爾爾。年二十六。至平湖福臻寺敏曦老法師座下。聽**華經。敏公命充侍者。初聽講茫然。不知所謂。維那授虛法師以法華會義示之。開卷了然。如故物。遂竟夕不寐。潛心研究。旬余。玄解頓開。每以所悟就正于虛師。

虛師為之驚嘆。時大座宣**華。僅及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一段。為全經之綱領。虛師請于敏公。以 師復講小座。敏公不許。堅請再四。始勉允之。 師就座。一啟口即滔滔不絕。敏公方退座歸寮。登樓甫半。駐足聽之。至小座竟。亟招 師入寮。詢以所得。 師亦不自知其故。年二十八。遂升大座于杭州六通寺。開**華。某日講至舍利弗授記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逾時出定。則舌燦蓮花。辯才無礙。一世說法利生。其端實肇于此。 師自審年齒未尊。不愿多升大座。受眾禮拜。講畢。即回國清寺掩關。翌年。端融祖為上海龍華寺方丈。命 師出關相助。任庫房事。 師在寺。一方供職。一方聽瑞芳法師講禪林寶訓。大海法師講彌陀疏鈔。旋由融祖授記付法。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三世。年三十一。辭庫房職。留寺閱藏。越歲。在龍華開**華。聽眾至二千余人。期滿。即往金山江天寺參禪。留二年。至慈溪蘆山圣果寺掩關。而金山同參數十人追蹤叩關。啟請指示。乃在關中**華。逾年出關。至龍華寺講楞嚴經。旋復掩關于永嘉頭陀寺三年。出關年四十六。即為頭陀住持。越歲。朝五臺。入都請龍藏。三年退席。專力宏教。年五十三。又住持紹興戒珠寺。兼上海龍華寺主席。民國紀元。最后住持于寧波觀宗寺。寺為宋延慶寺觀堂舊址。元豐中。四明五世孫介然法師。按照觀無量壽佛經。建十六觀堂。以修觀行。故名觀宗。自宋迄清。興廢靡常。自 師任住持。遵四明遺法。以三觀為宗。說法為用。改稱觀宗講寺。募建大殿天王殿及念佛堂禪堂藏經閣。規模煥然。蔚為東南名剎。民國四年。孫毓筠承**之命。于北平設講經會。延 師講楞嚴經。士大夫及都城四眾。赴會聽講者。雖列廣座。為之不容。 師自二十八歲初升大座。以后江浙各叢林之禮聘講經者。歲無虛席。至是年已五十有八。始為士大夫宣講。其教化乃普被南北焉。時國內有毀廟興學之議。地方廟產。多生糾葛。內務總長朱啟鈐擬訂寺廟管理條例。咨詢于 師。而著為令。總統袁世凱題額贈 師。曰宏闡南宗。都中籌安會正籌備帝制。授意各界勸進。且及方外。 師語人曰。僧人惟知奉持佛法。不知有民主君主。講經期滿。即振錫南歸。民國六年冬。北平復設講經會。請 師開講圓覺經。七年春。都人士公推徐文蔚南下。迎 師航海北上。既抵北平。日則手編講義。夜則升座宣說。顯覺得親近吾 師。實在此時。 師稱性而談。于講義外多所發揮。遂約江妙煦黃顯琛二子。每夕各為筆記。歸妙煦整理。翌日。呈 師印正。 師訝然曰。余昨夕尚有爾許言說。實不自知也。其始咸以為吾 師獎進學人。故作斯語。厥后歷次呈。都如是云云。因切問曰。 師自身說法。果不自知歟。 師曰。然。覺顯等皆以為異。 師乃舉昔時**華至舍利弗授記品。忽焉入定故事。詳見告。乃恍然于 師之講經。深得語言三昧。與專恃記誦者不同。筆記編定。 師特錫名親聞記。先是。 師以振興佛法。首在造就人材。故于民元前二年。就南京僧師范學堂監督。招青年僧徒。分班講授。解行并進。會光復軍興。相機中止。遂就觀宗寺設研究社。以竟其志。至是講畢將歸。為葉恭綽蒯壽樞二居士言及之。二君慨任巨資。專備培養講師之用。 師歸而籌備。于民國八年成立觀宗學舍。自任主講。羅致學僧。授以臺宗大小諸部。由是人材蔚起。至今法徒分座四方者。不下數十人。十七年。改并為**研究社。承傳弗替。民國十年。浙省當局。目擊時艱。人心日下。延 師講仁王護國經于海潮寺。軍民長官。地方紳耆。皆列席肅聽。其盛況亦前所未有也。東省哈爾濱地居邊遠。伊古以來。罕見沙門跡。比年關外善信。創建極樂寺。 師門虛實為住持。民國十八年就寺傳戒。請 師為得戒和尚。維時吾 師壽已七旬有二。間關跋涉。不憚煩勞。及期授比丘戒。賡續百余壇。自下午四時升座。至翌日上午十時圓滿。諸執事皆更番休息。兩阿阇黎亦迭經退席。似疲乏不能支者。惟 師趺坐壇中。歷十八小時有余。端然不動。亦不飲食便利。見者咸肅然稱奇。而不知 師之常在定中也。夫大教興替。會有其時。然得人則興。古今一轍。 師生于末法時代。一人精修。化及天下。微特天臺一宗。賴以中興。于全體佛教。亦有扶衰起敝之功。因緣時節。夫豈偶然。且弘揚自宗。排斥他宗。歷代**。亦不免蹈此積習。而我 師雖宗天臺。對于他宗。絕無門戶之見。有非古人所能及者。至若 師之密行。尤非淺學所知。就其可見者言之。則日誦普賢行愿品、金剛經、圓覺經、觀無量壽佛經、念佛萬、以為常課。朔望加誦梵網經菩薩大戒。終身無少間。自行化他。老而彌篤。民國二十年。猶應上海玉佛寺之請。開講楞嚴。高年矍鑠。自春徂夏。凡四閱月。絕未請人代座。已而復應無錫

居士之請。為講省庵祖師勸發菩提心文。然后返甬。壬申夏五月。自知塵緣垂盡。往生不遠。電促**寶靜回寺。付以法。命為觀宗住持。兼**研究社主講。七月初二日上午。忽向空合掌。良久云。佛來接引。老僧將從此辭。喚侍者香湯沐浴更衣。索楮筆寫偈云。我經念佛。凈土現前。真實受用。愿各勉旃。寫畢。命全寺僧眾念佛。趺坐蓮龕。含笑而逝。 師生于戊午年正月初六日丑時。圓寂于壬申年七月初二日未時。世壽七十有五。僧臘五十有五。于是年冬。塔于慈溪五磊山之旁。舉龕之日。遠近來會者數千人。遺著有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味疏一卷、圓覺經講義二卷、金剛經新疏一卷、普賢行愿品輯要疏一卷、觀經疏鈔演義一卷、始終心要解一卷。**普門品講義一卷、二玄略本一卷。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一卷、水懺申義疏一卷、八識規矩頌講義一卷、皆已刊行于世。銘曰。

宋明以來。禪凈盛行。余宗衰敝。惟是天臺。一脈相傳。至今弗替。前有慈云。后有靈?。我師繼起。如象如龍。說法利生。四十八年。示寂伊邇。猶講楞嚴。自南自北。結集**。百數十所。若經若論。塵說剎說。二十余部。振興大教。首重育才。弘法社啟。義學朋來。法乳流衍。光光相望。分主講席。于十方。

教宗法華。行在彌陀。應化事畢。離此娑婆。歲次玄。鶉尾之辰。安詳坐逝。

高謝天人。五磊之山。密藏之居。色身如幻。果證無余。皈依四眾。十余萬人。無邊悲仰。泐此貞。

仁和葉爾愷柏皋氏法名觀澄篆額

**蔣維喬竹莊氏法名顯覺敬撰

江陰莊慶祥翔聲氏法名了于謹書

※ ※ ※ ※ ※ ※ ※

補遺

徐蔚如

謹按 師至北平講經凡兩次。初與月霞法師同講。而聽眾每當講未畢。輒紛紛散去。師乃明告聽眾。若再如是。我亦不復講矣。眾遂不敢散。既而月霞師病。 師遂獨講三月而畢。是為第一次由孫毓筠君。承**命主持之。 師既南歸。都人士渴仰者眾。民六年冬。發起講經會。公推文主其事。公請開講圓覺經。及大乘止觀。七年春文南下。至觀宗迎師。航海北上。仁山虛二師從焉。既到北平。日則手撰講義。夜則升座宣講。蔣竹莊黃幼希諸**。從旁紀錄講義以外之語。即親聞記是也。講圓覺凡三月始畢。觀宗屢電催歸。遂不及更講大乘止觀矣。閱若干年。乃于上海覺園開講。償宿諾也。

是時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鍋琉璃胡同武進錢宅。自言每夕到場聽講。欲有所叩詢。囑商之于師。可否到壇一次。師允之。約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餓鬼之苦。問救濟之法。師言是年七月。觀宗將設盂蘭盆會。夜則施食。如以觀力拔濟。能遠及北方否。白公喜謝。言師之觀力。必可及也。繼言關圣亦愿有所叩問。慮神力過大。扶乩者。不能勝任。特令白公傳語。謂此后師不論在何處講經。必當到場擁護云云。最后為周將軍叩問。俱詳顯感利冥錄。等所記也。(行狀誤為四年事)是年秋。講畢將歸。蒯葉兩公。為師餞行。捐資請設觀宗學舍。為培養講師之所。師歸而籌備。次年成立。即民國八年也。

哈爾濱在吉林。為中東路局所在處。從古中土沙門足跡所不到也。近十余年來。關外善信創建極樂寺。延虛法師為住持。民國十八年就寺傳戒。請 師為得戒和尚。授比丘戒之日。相連百余壇。由下午四時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時始畢。諸執事皆輪班休歇。兩阿阇黎亦屢退座。疲不能支。而師以高年趺坐壇上。歷十八小時有余。不起于座。亦不飲食便利。吉林齊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屢以見告。嘖嘖稱異焉。

師在北平時。曾告曰。講經全視修持之深淺。如專恃記憶。縱將全藏背誦如流。亦無益也。因自言某年。(曾舉其年今忘之)在龍華聽**華。殊無所得。其年秋到國清寺。切實參究。入冬打七。適有施主加七。凡連打十個七。某日午方坐定。即聞開靜之聲。私問?單曰。今日不坐香耶。鄰云。頃一枝大板香纔畢。何言不坐香也。乃悟以入定故。只似一霎。由此日有進境。真如剝繭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語皆不契。夙識某師(師曾言其名。今忘之。請向老輩問之。必有知者。)在茅蓬中。距國清不遠。圓滿數日。即交新年放參。特往叩問。一見即問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無所得也。曰然則放參錢誰任耶。遂邀午齋。飯畢乃具儀作禮。長跪自陳。當蒙逐一征詰。加以印證。是年三月至嘉興楞嚴寺曦公座下聽講。第三日小座覆講。曦公退座歸寮。寮在樓上。登梯甫半。直聽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詢以所得。則自亦莫知其故。何以便能信口講演。滔滔不絕也。自是日起。遂恒令代座矣。

師以涅槃經扶律談常。為佛門要典。本宗與法華并重。二祖有玄義有疏。宋孤山智圓法師撰記以釋之。釋玄義者。名發源機要。釋疏者名三德指歸。自明清以來。三德指歸久亡。其玄義及疏暨發源機要。雖已入藏。亦無流通之本。世罕知者。近幸三德指歸。得自海外。亟應會刻。民十一年師手撰募啟。命文任編校。而命佛曦師司刻事。規定體例授。有疑則親為決定焉。以經疏記會合。凡百余卷之多。請以五年成書。師不許。限以三年刻成。師欣然許。擬俟梵天寺落成后。在寺開講。乃以因緣未熟。有愿莫償。此則最為可惜者也。菩薩戒**徐顯瑞補述。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