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五禮》,又名《金剛五禮文》、《金光五禮》、《金光五禮贊》等,中國僧人所撰禮懺文,作者姚和尚,一卷。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亦未為歷代經錄所著錄。在敦煌遺書中,至今已經發現了十八種《金剛五禮》的寫本,根據對三身佛的不同說法,可分為兩種異本。諸本中,北敦7329號的書品較佳,文字錯誤之處也最少。北敦8337號末後兩段次序顛倒、斯4712號尾缺、北敦7370號首缺。其余諸號均首尾完整。
關於《金剛五禮》的作者,在伯3664號中標有「姚和上金剛五禮」字樣,可見應為某俗姓為「姚」的和尚所撰。汪娟博士認為該「姚和尚可能是吐蕃統治時期,敦煌金光明寺僧人姚利濟」(見《敦煌禮懺文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24頁),可備一說。但因缺乏詳細的考證,故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本禮懺文共分五個儀節,故名「五禮」。第一禮是對法身佛的贊禮,第二禮是對報身佛的贊禮,第三禮是對化身佛的贊禮,第四禮是對《金剛經》的贊禮,第五禮是對佛說《金剛經》這件事以及說《金剛經》處所的贊禮。
本文獻較為特異的是,稱釋迦牟尼既是化身佛,又是法身佛與報身佛,與傳統認為釋迦牟尼僅為化身佛不同。按照傳統的佛教理論,佛的化身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對釋迦牟尼佛的所有化身佛都可以稱其為「同名釋迦牟尼佛」。但是,對法身和報身也稱為「釋迦牟尼佛」,這就顯得比較特殊并值得研究。但在現存的敦煌遺書十八個寫本中,只有伯2325號、俄176號背面是把三身佛分別說成「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其余十六個本子均將三身佛寫成「釋迦牟尼佛」或「同名釋迦牟尼佛」。由於伯2325號、俄176號背面這兩號的書品極差,而其余諸號相對來說書品較佳,抄寫亦基本一致,故其余諸號抄寫錯誤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我們應該承認古代確有將釋迦牟尼作為三身佛的說法。我們知道,在南宋四川綿竹大中祥符寺僧人思覺集的《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將載《藏外佛教文獻》第八輯)中也出現了「法報化身釋迦文佛」的說法。聯系《金剛五禮》的有關記敘,說明在唐朝已經流傳著「釋迦牟尼佛就是三身佛」的說法,并以「同名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形式表述之。說明「三身即一佛」的觀點最遲在唐代已經形成。看來象伯2325號、俄176號那樣將三身釋伽牟尼改為傳統的表述,是後人的再創造。鑒於此,我們把伯2325號、俄176號背面作為異本來處理,以期反映該文獻的不同演化階段。
《金剛五禮》是以《金剛經》為指導思想的一種佛教懺儀。依《金剛經》而作的懺儀,除此之外還有梁武帝的《金剛般若懺文》、遼代通理**所作的《金剛禮》、現流傳于南方不明作者的《慈悲金剛寶懺》等,都是以《金剛經》作為造懺的根本依典的。《金剛經》屬《般若經》系統,是大乘破除妄執的代表經典,闡述無相的中觀理論。佛教的懺悔法分「理懺」和「事懺」,理懺是一種「無相懺」,如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見《瑜伽焰口》)。惠能《壇經》把「無相懺」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六祖慧能**據說又是聽聞《金剛經》而開悟的。《壇經》中的「無相懺」與《金剛經》有無必然的聯系,姑且不論,但其義理的相通是顯而易見的。事懺是一種借諸儀式,至誠披露的懺悔。如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見《華嚴經》)。這在佛教各種懺法的形式上表現得非常突出。所以,以《金剛經》為依據的「懺儀」,就是把《金剛經》的般若思想納入懺儀之中,也就是把「理懺」和「事懺」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從而更全面徹底地懺悔過去所造的罪障,顯示自性本具的圓滿清凈與自在。
本文獻以簡單的禮懺方式出現。據敦煌遺書抄寫本文獻的形式看,它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和其他懺法合起來使用。據傳統的懺法形式來看,如果單獨使用的話,它也只是懺法的主體部分,首尾還得加上其他一些內容,如發愿、廻向等,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禮懺文。然上述十八個本子中,沒有一個本子具備這種完整的形式。這說明敦煌遺書本《金剛五禮》大抵屬於備忘錄性質,是敦煌僧人自備的參考本,而不是懺儀**的實用文書。本文獻對《金剛經》、對古代佛教懺儀、以及對《金剛經》的民眾影響和消業思想的研究,均是值得注意的重要資料。此外,本文獻對研究敦煌寫經的抄寫方式及古代敦煌地區的音韻,亦有一定的價值。
汪娟博士曾對本文獻錄校(見前書第204頁至第211頁)。此次整理參考了汪娟博士的錄文。整理本的底、校本情況如下:
一、姚和上金剛五禮一本
底本:北敦7329號;
校本:
甲本:伯3664號; 乙本:斯4173號; 丙本:斯1674號; 丁本:斯4712號; 戊本:北敦8337號; 己本:北敦8174號; 庚本:伯2044號; 辛本:伯3792號; 壬本:伯2975號; 癸本:伯3645號; 子本:伯4597號; 丑本:伯3881號; 寅本:伯2911號; 卯本:斯4600號; 辰本:北敦7370號。
二、金剛五禮
底本:伯2325號;
校本:甲本:俄176號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