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王統照著。寫于1932年12月。1933年9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初版。1955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作品的問世,標志著作家在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的新發展,正如作者在1949年4月將初版詩集《這時代》贈給友人鄭愛居時,在書的扇頁上明確說明:“民國廿年時東北已為日人所據余之山雨長篇亦成,中國從此變局余之思想遂經移易凡有寫作不請事空念與少年期回異”。小說以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山東農村為背景,以主人公奚大有的性格發展為主線,采用現實主義的白描手法,記敘了原有不足十畝地的自耕農奚大有一家,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封建勢力的層層盤剝,其父奚二叔被逼賣地,含恨而死;奚大有率眾反擊,也身負重傷,不久又被抓兵差,逃回家又正遇餓兵強占村莊,餓兵“恰是一大群乞丐”,將全村所有的衣物吃食掄劫一空。最后,奚大有狠心賣光了剩下的一畝地,舉家逃到T島靠拉洋車度日,并開始覺醒。小說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把舊社會的苛捐雜稅、連年的軍閥混戰和天災匪禍的描寫與拉夫、筑路、餓兵強占村莊等情節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形象地展示了一幅災禍橫至、大難迭起的動亂局面,揭示出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的壓榨下,“北方農村崩潰的幾種原因與現象,以及農民的自覺。”(王統照《<山雨>跋》)暗示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社會發展趨向。因此,作品問世后,引起了文壇的注目,茅盾給予作品以很高的評價:“長篇小說《山雨》,在目前這文壇上是一部應當引人注意的著作。全書大半部的北方農村描寫是應當贊美的。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見第二部這樣堅實的農村小說,這不是想象的概念的作品,這是血淋淋的生活記錄。”(東方未明《王統照的<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