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賢善首菩薩章》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 佚名作品集

賢善首菩薩章

四明聰講師曰。肇論云。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賢善首因十一位大士各問深義。雖釋尊開示圓覺。乃談性具圓覺。然未的指。是故亦問立其名字。所以問名者。蓋有名物之功。物有應名之得。圓覺即名也。陀羅尼即體。體即物也。此則名體相副。故云陀羅尼門。流出圓覺。既存名體。必須奉持。奉即取也。持即心也。以取圓覺。持之于心。則眾生若身若心。念念圓覺。常以寂照止觀。如護身符。即心純是法。與法相應。裴相國云。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一經旨意。無出于斯。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賢則亞圣。謂地前三賢位。次十圣位地上菩薩也。善則順理。首是頭首。然欲使萬善齊興。俱順真理。成因正位。亞次圣果者。必藉經教流通經。教流通是賢善之首故。流通分中。當此菩薩請問也。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贊佛于前十一章。演說圓覺妙義。開悟眾生。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復庵暉禪師曰。不思議事者。近慶道場。遠慶一部也。謂一部經內。世尊為上根人。開示二空觀。為中根人。開示三觀諸輪。為下根人。開示道場加行。如是種種法門。離于精粗之域。出于形質之外。脫于言意之表。故云不可思議之事。而儒典尚云。夫子之道上有出乎。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后。不可以形貌求。不可以聰明得。與此不思議同意也。

世尊此大乘教。

謂。此圓覺大乘經教。

名字何等。

請問。此等教法。是何名字。

云何奉持。

請問。眾生教法。如何受持。

眾生修習。得何功德。

請問。眾生修此教法。獲何利益。

云何使我護持經人。

請問。如何使我衛護受持此經之人。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請問。此圓覺經教。流轉分布。至于何處。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然正宗分中。但問所詮法義。法義雖已圓備。凡心難可任持。聞時領會分明。過后恐還遺忘事。須持教貫穿文。既不遺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正修故。此問經名字也。云何奉持者。前雖已說。即持法也。今此所問者。即持教也。謂自遵奉行為人持說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也。謂若人一向于此了義經教。供養寫施聽受。讀誦說釋思修。如是分布。流傳末代。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竟至于何地。然地有菩薩地。有佛地也。

四明聰講師曰。名字雖是假名。無名則物無定名。如筌蹄之取魚兔。非筌蹄則魚兔無所獲故。欲魚必用筌。欲兔必用蹄也。猿鶴之類誰與安名。麒麟鳳凰孰為作字。耕田鑿井。皆無名中立名。劫初萬物無名無字。皆圣人依真以立名。如理能通。圣人開疏為道。如理能該羅。依真以作網故。伏犧畫八卦。神農嘗草。藥后稷播。百谷伯益鑿井貨狄造舡。奚仲作車。蚩尤制五兵。黃帝造冠冕。以至倉頡制字。??首算數。蒙恬筆。蔡倫紙。如此之類。皆圣賢軌真理造之。濟萬民也。一大藏教。百千三昧。皆立名目。又如經卷。不以首題何以區分故。祖師云。假名中具三千法門。是故名有召物之功也。名字既立奉持修習。神物護持。至于流通。他方世界修之。直至佛地。如斯五問。利益博哉。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

佛謂。此圓覺經教。無數諸佛。悉皆如是宣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佛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悉皆守護此經。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佛謂。法界諸菩薩等。無不敬信此經。

十二部經。清凈眼目。

佛謂。此經清凈明了。為十二部經之眼目也。十二部經者。一名修多羅。二名祇夜。三名授記。四名伽陀。五名優陀那。六名尼陀那。七名阿波陀那。八名伊帝目多伽。九名阇陀伽。十名毗佛略。十一名阿浮陀達磨。十二名優波提舍。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真身無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一切說。三世一時說。無說無不說。如華嚴云。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若不知了義教者。則隨方有說不說也。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如華嚴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者。謂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法而成。佛十二部經。清凈眼目者。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于此若解。則諸教煥然可見。如指諸掌。云眼目者。如人有眼。一切境界歷歷可見也。十二部經者。亦謂之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議。此謂之十二部經也。今此經。即屬契經。及方廣二分所攝也。前諸佛所說。如來守護菩薩歸依者。此印定圓覺之法也。十二部經眼目者。此印定為一切經之宗也。所以序云。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即指此文也。問。此經對三時五時之教否。答。頓教不論。先后處所。但遇頓機即說故。不對三時五時之教也。又難云。既不對教者。法華經云。是法華經。諸佛神力之所護。此又何如分耶。答。法華諸佛。神力守護者。即屬正宗也。此經諸佛守護者。即屬流通分也。若彼經守護。在流通分者。即許不可揀之。彼既居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夫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佛謂。此經有此五名。汝等菩薩。應當奉持。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前問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此答之有五名也。然此經題者。乃佛自立也。且諸經得名。有其多種。或以人為目。或以法為名。人有請說等殊。法有法喻等別。或體或用。或果或因。或能詮所詮。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復乍單。不因今經五名已含多種。大者體也。方廣者用也。圓覺者果也。秘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修多羅了義者。是嘆能詮也。余皆所詮。如來是能證人也。決定境界者。即所證境也。如來藏者。即屬總乃在纏之名。則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來藏也。差別即不空如來藏也。斯則人法總彰。法喻皆舉。具體具用。有果有因。詮旨雙題。真妄俱顯。方諸經目。莫備于斯了義之名。昭然顯矣。而世尊遂來令。依此名法而持。謂已悟明心地者。文字性離。即是解脫不妨。滿紙放光而持法也。若未悟明心地者。迷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之見。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本來之性。如以聲止聲。以楔出楔。以機奪機。以毒攻毒。無離文字如說修行。而持義也。

四明聰講師曰。法華云。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縱非今佛所說。亦是過去諸佛曾說。何況。今之圓覺。是如來藏性。故云恒沙諸佛所說也。金剛經所謂。有佛性種子。人感諸佛之所護念。此圓覺本元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安得不能守護。故云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二部經。亦云十二分教。教能詮。理為義。部者部類為義。一修多羅。(此云契經。直說法相。即長行云散花也)二祇夜(此云重頌。亦應頌。即貫花也)三和伽那(此云授記。即授記人天作佛也)四伽陀。(此云孤起。不重頌者名也。亦曰諷頌)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亦云無我)六尼陀那。(此云因緣。說一切因起事)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用扇譬月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此說他人之事)九闇陀伽。(此云本生。此說菩薩行因本所行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廣談理無礙)十一阿浮達摩。(此云未曾有。佛現種種神通。又云未有)十二優婆提舍。(此云逐分別所說義。又云論義)法華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小乘曰九部。大乘十二部也。其實大小相通。此十二部經。非獨為清凈眼目。語其旨趣。則四種悉檀。理妙域中。固非名號所及化擅系表。又非情智所尋。致于遣累忘筌。淘神盡照。近超生死。遠證涅槃。播闡五乘。接群機之深淺。該明六道。辨善惡之升沈。夐(林正反)期出世而法無不周。邇比王化而事無不盡。能博能要不質不文。自非天下之至慮。孰能與于斯教哉。清凈眼目。理出于此。經有五名。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大方廣即所立法也。大方是體。廣即用也。此是空如來藏。具不空如來藏之用。又可常遍曰大。執持曰方。包博曰廣。亦可配法身般若解脫。亦如來藏之三德也。圓即寂。覺即照。亦是止觀寂止也。照觀也。陀羅尼庶惡持善。圓覺是從定立名。楞嚴亦是大定。二名修多羅了義。翻契經。圓融定慧。非偏小所知。了義究竟顯說。指權歸實。約開顯說。一切諸法皆是實相。亦有不了義經。方圓不相入者。今即權是實。一念三千。三名秘密王三昧如來。秘要之藏。定善慧之異名。秘密王亦是能說之人。楞嚴云。妙蓮華王。十方佛母。以密王三昧為人。即正心行處。凈覺亦以蓮華王為人解。四名如來決定境界。即堅固為義。大涅槃更無能過者。即不變義也。五名如來藏自性差別。圓覺妙性。性不自守。隨緣作種種名。或云常住真心。或云性凈明體。或云空如來藏。或云涅槃妙心。曰諸法實相。曰王三昧。曰真如。曰法界。曰第一義諦。曰無生妙理。此圓覺亦能入惡隨惡受名。為性惡。為性善。為理毒害。為諸阿顛迦。為昏鈍性障。為生老病死。為成住壞空。為钁湯爐炭。皆是圓覺隨惡受稱。其實圓覺。非圣非凡。非善非惡。非生死非涅槃。非色非心。非天堂非地獄。非佛非眾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名圓覺。如是則終日圓覺。未嘗圓覺也。汝當奉持者。此五種名。名雖差別。其實是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佛悉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皆入圓覺。未來修學當依如是法。此是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法。如人因事。遠出未得還家。今日明了歸家之路。父子相見團圓。寧不欣樂奉持耶。

善男子。是經惟顯如來境界。惟佛如來。能盡宣說。

此經獨能顯示佛境。惟佛宣說。曲盡其妙。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前云是諸眾生清凈覺地。又說無明貪愛四相四病。今云唯顯如來境界者。既云唯顯佛之妙覺不思議境界。獨佛方能盡其所說。其所說者何耶。謂。說眾生無明皆無所有止是佛境。佛境若不顯現。眾生豈得皆空生。若不空豈徹覺地。故華嚴信位即佛境。皆是此意也。然后代淺識劣解之人。以謂。佛法止此者。請觀是說也。

四明聰講師曰。此圓覺。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一切相。即一切相。但世間眾生聲聞緣覺。欲以所知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用世語言。入佛知見。猶如藕絲懸須彌山。終不能舉。此言果人所證之法深妙。非小乘凡夫之所能及。又此經非世間語言三昧。亦非雕蟲篆刻之辭。非是外道典籍。非聲聞諸小乘。偏圓權實之法。此是圓頓圓覺妙心。此法如火聚。四邊不可取。若能取者。唯佛一人。到究竟即佛。如十五夜月。蟾光桂影。圓滿無虧。出三惑。破二死。百千三昧。無量行門。一時顯現。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圓無際故。一切世間種種諸病。惟佛能醫。故云惟佛能盡宣說。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若依此經修行。漸漸增進。心至佛之地位。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前問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今答云。良由此經惟顯佛境故。修十法行之者。必至佛地。佛地即妙覺位也。所謂不住化城。便躋寶所在。禪家謂之不動凡夫。便登佛位。

四明聰講師曰。今言菩薩乃因人。凡夫末世。依上所立法制。用寂照止。心寂念專一。便不頓修亦可漸次。只要道心堅固。加功進行。何患不成佛。其間有聞而不修。修而不證者。此人有障。更須禮佛懺悔。終久至于佛地。此非妙覺佛。乃登圓初住菩薩名佛。亦百世界作佛。故云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此經名。為頓悟之教。大乘之法。

頓機眾生。從此開悟。

利根眾生。有圓頓之機者。皆因此經。而得開悟。

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鈍根眾生。須假漸修。而此經教無不圓攝。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賢首國師。以一大藏教深淺之義。判為五教。五教者。一小乘教。即四阿含經是。二大乘始教。即八部般若是。三大乘終教。即楞嚴涅槃寶積等是。四大乘頓教。即圓覺楞伽等是。五大乘圓教。即華嚴是。令經乃屬頓教。獨被頓機眾生。于頓機中。又分為上中下三根也。疏云。宗門是頓教。事具漸門。既頓漸俱收。則遲速皆益。會與不會。入與不入。皆可留心。所以修山主云。會得甚奇特不會也相許。

四明聰講師曰。此大乘教。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漸無頓。今云頓漸者。為修學人。根有利鈍。障有重輕。雖精進。而開悟有遲速。立行有漸頓。非教體有遲速。迷悟有機緣。名頓教漸修。楞嚴云。佛告富樓那言。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于意云何。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佛言。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于空滅。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華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今此圓覺。亦復如是。本無頓漸。但上機先悟。漸機次悟。若是圓覺之性。本無利鈍漸頓。今云。亦攝漸修者。非小乘之漸。今修圓者。同緣實相。皆用止觀寂照之法。機有利鈍。悟有遲速。為漸也。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大海者。諭頓教大乘。不讓小流者。論能攝一切漸證。

乃至蚊虻。

此諭漸修眾生也。

及阿修羅。

此諭頓機眾生也。

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諭頓漸之徒。修此經教。悉皆圓滿。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舉諭也。大海諭頓教。小流諭漸教。蚊?喻二乘。阿修羅喻菩薩。飲其水等者。諭三乘之人。受持此經者。皆得悟入。疏云。大海有無量之水。而飲之者。則量腹多少。圓覺有無邊之法門。而受持之者。隨器頓漸。

四明聰講師曰。阿修羅此翻無酒。初欲采四天下華。釀海水為酒。魚龍之業釀之不成。誓不飲酒。故云無酒用。手掌遮月。人間謂之月蝕。有大力用。飲海水不竭。何況蚊虻。此大乘教。亦攝小乘漸修人。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以至七寶布施者。其福報有盡。聞此經義。而修證者。其智慧無窮。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顯福也。**既終。所談上中下三根。及談因果法義。復恐后代眾生不信。修如是因。感如是果。遂于此流通分中。一道較量功德。欲使后人生信忻樂也。如金剛經中。兩重因果。三番較量之意。梵語檀波羅蜜。此云布施。謂運心寬廣曰布。輟己惠人曰施。此布施一度。眾行皆攝。華嚴經說有十度。一布施。謂財法無畏。無不皆舍。二持戒。謂防非止惡。內外無瑕。三忍辱。謂違順不干諦察忍可。四精進。謂離身心相萬法增修。五禪定。謂念慮皆忘安心理境。六般若。謂心無分別善達心空。七方便。謂涉有常空施為無礙。八愿度。謂上求下化。窮盡未來。九力度。謂思修成功萬境不動。十智度。謂決斷無惑證法頤神。今以布施一度。以較量經福也。一句義者。此顯勝七寶也。意謂雖以金銀琉璃赤珠等寶。不為自己。求安樂之故。普施與一切眾生者。是有為有漏之因。感得人天果報。譬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今若聞此經一句合宜之義。如說修行。斷障遣疑。是無漏最上之因。便能超夢幻。出輪回。直趣無上佛果菩提。所以此功德。勝前七寶布施功德也。疏曰。世珍盈剎。能為漏果之資。妙法一言。必獲菩提之報。禪家亦云。識得一句。一生參學事畢在。教家亦云。教典千一心能貫之。在書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在記云。通于一萬事畢。在語云。吾道一以貫之。古詩云。學雖不多。可齊上圣。如是則歸同。反一一處。既通千處。萬處一時透脫。所以道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一花開天下春。一事寂萬法真。與此一句。義同意也。

四明聰講師曰。七寶者。金銀及琉璃玻璃硨磲瑪瑙真珠。三千大千可為眾多。盡以布施。比聞經一句福皆不及。蓋慧能趣菩提。施福不趣菩提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漢果。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顯劣智也。梵語阿羅漢。此有三義。謂不生應供無賊也。恒河者。方四十里。其沙細如面。假饒教得一百個恒河中。許多沙數之人。克獲成就。小果圣人者。其福非是究竟。故乃劣也。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阿羅漢果。蓋是小乘之法。此經與偈。乃是大乘之教。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上文舉劣。此顯勝也。意謂設使教百恒沙眾生。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代佛。宣揚此經半偈之功德也。疏云。凡全偈者。所謂四句。句有二種。一文句。二義句。若約文句。即兩句為半偈。若約義句。即說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半偈也。顯相空體不空。是全偈也。

四明聰講師曰。藥王菩薩。為法焚身。雪山童子。舍全身求得半偈。光明經云。滿城盛火。應從中過乃為法亡軀也。波?打骨取髓。為求法故。世尊因地剜身作千碗燈。求得半偈。今云勝阿羅漢。羅漢是小乘。今是大乘頓機眾生。可聞法一超入如來地。如龍女一生。便往南方成佛。不比小乘時長行遠。此如靈丹點鐵可成金也。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明聞信也。不惑即不疑惑也。然大乘教法。無量劫來難見難聞。或時聞已。不信不順。不悟不入者有之矣。所以論語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夫圓覺深旨一心妙門。非大智而不能觀。非大根而不能信。觀即舉佛智也。信之即入圓覺。但懇志無疑決取成辦也。

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聞此經名。深信不疑者。蓋曾于無數佛處。種諸福慧。及諸善根。方得聞爾。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比驗宿因也。如金剛經云。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諸善根者。不過是。斷貪瞋癡三毒。發聞思修三慧也。然此經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該果海。不是小緣故。驗其宿因。曾積信種。

四明聰講師曰。起信論說。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一信樂念真如法故。真如法。諸佛所師。眾行之源。二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發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四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如高僧傳中。高僧有十。科。世之難學雖有破群者。無粗不擇細。如韓昌黎。始未信佛法時。上論佛骨表。因此貶潮。參大顛。顛云。公雖過人。世智辨聦。是世間有之。汝勝晉時佛圖澄否。韓曰。不及。汝比姚秦時鳩摩羅什否。曰不如。汝尚不如此賢。況佛是大圣天人之師。又安可破之。后于大顛。有以發明。張無盡初年時。游僧寺見佛書。梵夾嚴整。怫然怒曰。吾孔圣人。反不如胡人人所仰重。欲造無佛論毀之。在書院中思惟。深夜不睡。其妻云。如何不睡。張云。欲造無佛論。妻向氏云。既是無佛。何論之有。當須著有佛論也。無盡疑其言。遂閣筆。后因訪一同列。見佛龕前有維摩詰經。信手開卷。見云。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乃嘆曰。胡人之語。亦能爾耶。遂問有幾卷。曰有三卷。借歸看。其妻問曰。讀者何書。曰維摩詰經。向日熟讀此。可造無佛論否。無盡疏果其言。于是歸心佛乘。后參兜率悅。大有發明。此皆宿下緣種。今日契悟。起信云。復有五門。能成信心。一施門。二戒門。三忍門。四進門。五止觀門。彼文稍廣。今錄止觀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息諸外塵。念以圓覺寂照。照諸塵勞。息諸攀緣。故云止。今之隨順奢摩他。體真止也。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婆舍那此云觀。昏即觀之。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又云。若修止者。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惟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自無相。念念不可得。若四威儀中。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如此修行。聞經之人。非于一佛二佛下種。乃至恒河沙佛。所以是無種。不植此經。又安得不聞。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

佛令菩薩。衛護將來如是信心修行之人。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障礙覺性之事。皆為惡魔。非其同志之人。皆為外道。今菩薩。護持此修行者。不可令此二害惱彼身心。使之退轉。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前問云何護持。今答云。但莫令惡魔外道。惱其身心者。即是護持也。近有人撰其偈詞。添入經中。蓋不知此是流通分。故閱者幸勿疑焉。

四明聰講師曰。起信云。莫令此心墮于邪網。若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惟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龍樹云。除諸法實相外。余皆魔事。逢此境界。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聞利養。正修行人。善為分別。此吾佛最后教誨。至此流通意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賢善首當知  是經諸佛說  如來等護持

 十二部眼目  名為大方廣  圓覺陀羅尼

 增進至佛地  如海納百川  飲者皆充滿

 假使施七寶  積滿三千界  不如聞此經

 若化河沙眾  皆得阿羅漢  不如聞半偈

 汝等于來世  護是宣持者  無令生退屈

唐圭峰定慧禪師宗密頌賢善首菩薩章曰。

 善首流通正法門  五名于是為區分

 十二部經真了義  百千諸佛共談論

 佛境佛地已開演  頓教頓機令得聞

 儻解百川歸大海  何妨一法備多根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此諸金剛。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也。決定大乘者。謂此大乘經教。乃決定成佛之義。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金剛。又欲守護道場內修行此等大乘法處。令修行者。無退轉心。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

金剛。又欲守護其家。令無災害。

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辦道資糧。常令不闕。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下稟命加衛外護流通也。火首者。此神頭有火焰。手中執金剛杵也。

四明聰講師曰。金剛梵語?阇羅波膩。此云金剛手。(波膩翻手)謂手執金杵。以立名。正法念經云。昔有國王。有二夫人。一生千子。欲試千子。當來成佛次第故。俱留孫探得第一籌。釋迦第四籌。乃至樓至第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為梵王。請千兄。轉**。次愿為密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依經僧寺三門。只合一身金剛一身梵王。今為對故。塑二金剛非也。楞嚴云。十恒河沙金剛密跡。此八萬亦未為多。火首摧碎等。未詳所譯。

爾時大梵王。

圓覺疏曰。即初禪天王也。

二十八天王。

欲界**無**。共有二十八天。每天各有一王。其號曰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梵眾天王。梵輔天王。大梵天王。少光天王。無量光天王。光音天王。少凈天王。無量凈天王。遍凈天王。福生天王。福受天王。廣果天王。無想天王。無煩天王。無熱天王。善見天王。善現天王。色究竟天王。無邊空處天王。無邊識處天王。無所有處天王。非非想處天王。

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大梵王等。皆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大梵王者。即初禪天王也。二十八天王者。即三界主也。須彌山王者。即帝釋也。護國天王者。即別指四天王也。

四明聰講師曰。梵語迦夷。此言凈身。居**禪天。梵是西語。此云離欲。因中修梵行。不行淫穢也。今為天主。統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皆屬號令。有言語覺觀世間。雖修梵行者。多唯加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故得為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欲界六天。**十八天。無**四天。總二十八天也。護國天王等。即護世四天王。光明云。護國四鎮。即帝釋天神。將常領八部鬼神。護弘持人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

圓覺疏曰。吉槃荼者。亦云鳩槃荼。食人之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于林野。

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諸鬼王等。亦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

藏經曰。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為**故。盡其威力。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吉槃荼者。亦鳴槃荼。此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管林野諸鬼眾。一由旬者。即四十里也。

四明聰講師曰。鄭玄云。圣人精氣謂之神。賢人精氣謂之鬼。又有云。天神曰靈。坤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畏也。虛祛多畏。又有威能令人畏。或云。希求名餓鬼。從人求食。以活性命。光明疏云。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劣者能隱顯變化。肇云。神受善惡雜報現。形勝人劣于天。其身輕微難見。鬼類眾多。不能盡釋。今言吉槃荼。亦名鳩槃荼。亦名俱槃荼。此翻甕形。舊云冬瓜。此神陰如冬瓜。行至肩上坐便踞之。即厭魅鬼也。(梵語烏蘇慢此云厭)厭眠內不祥(本只作厭字后人厭下加鬼)圭峰云。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林野間。管諸鬼眾。是號為王。故云大力鬼王。與十萬鬼王。護持經人。不令鬼神侵惱。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八部者。一天神。二龍神。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

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疏云。良由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能說者清凈。不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法清凈。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凈。即說益也。問。經首信成就。與此信是同是別耶。答。前信淺。此信深。何以知之。大智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云。信為入法之初機。智為究竟之至要。雖深淺之不同在。智信一貫則無別也。

四明聰講師曰。佛說經。通該凡圣。既聞圓覺妙心實相常住。解圓即遍。同服醍醐。咸沾妙益。是故歡喜奉行也。此經后有加重說偈者非也。圭峰不著。諸家不留。況世尊說經。當機之人。故有重頌。今**將散。唯是天龍鬼神。各言護持流通。不須重說。又重頌被晚來未至者。至此時安有晚來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夾頌集解講義(終)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