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魏王肅 (195—256)撰。王肅字子雍,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人。官至中領軍散騎常侍。曾遍注群經,不分今古之文,對各家經義加以綜合。長于賈逵、馬融之學,唯不喜鄭玄之說。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綜合成篇;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大戴禮》諸書中有關古代婚姻、喪祭、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不同處,借孔子之名,攻擊鄭學。卷六關于“五帝”之說,實雜采《禮記》、《左傳》,而假為季康子問答,以駁鄭玄“六天”說。卷七“鄭問”關于“郊祀之禮”說,實雜采《禮記》等書假為定公、孔子問對之詞以駁鄭玄。自稱得之于孔子二十二世孫猛,作為所撰《圣證論》的論據。與鄭學對立,稱為“王學”。帶有輯佚性質,也保存了一些古書。如 《問王(玉)》可考見 《文論》遺文,《王言解》可校《大戴禮記》。《孔子家語》,《漢書·藝文志》著錄 “二十七卷,周孔丘門人撰”。早佚。今本十卷,四十四篇,系王肅偽托之作。該書經先賢諸子反復考證,其出于肅手無疑。特其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于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其書至明代,傳本頗稀。故何孟春所注《家語》,自云未見王肅本。明代所傳凡二本,閩徐火勃家本,中缺二十余頁;海虞毛晉家本,稍有不同而首尾完整。今不知徐木存佚。《孔子家語》有《百子全書》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二十二子》本,《四部備要》本等。清孫志祖有 《家語疏證》。1990年和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覆宋刊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