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下之中》圓覺經句釋正白 佚名作品集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峰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二圓離無礙開二。一示圓離心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于是。

此序顯凈諸業障菩薩從修輪頓漸無不成菩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匪唯性具同可修成徹因該果實無不本來成佛之眾生。在諸修習迷悶圓覺不究竟證者。由未去所染污故。不入于清凈大圓覺海。有所興問希佛教益。令末世眾生斷所迷證者。成就夫皆證者。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凈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為我者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當文五句慶聞現益。大悲世尊一句。為我云云一句。令諸云云一句。睹見云云一句。我等云云一句。初句贊佛。二句贊法。以前所聞教法總屬如來因地行相故此述贊。三句得益。四句睹見者觀見也。調御者。佛十號之一號。調伏眾生咸歸一乘。如調韁轡御車在道。歷恒沙劫者。歷恒河之沙數劫數調御眾生。勤苦境界者。如來調御眾生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境界。一切功用者。大悲幻智成就法行。猶如一念者。悲智幻現無作妙力種種變化總無動于心源故如一念。此句顯所得益入大圓覺心乃不隔于今古自他。故得觀見如來因行調御眾生多劫勤苦總悲智幻起無有異念。深自慶慰者。慶慰見如來之因行則能知所教化眾生不離性覺隨順有其無礙方便成就菩薩功用。此句慶得同因如來。蓋以前諸菩薩興問教法。本為示益菩薩。自利利他。該果因行。故此慶益。

二申請后益開二。一請教迷覺。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凈。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當文三句請教迷覺。世尊一句。若此云云一句。因何云云一句。若此者如此也。清凈者。無于生死涅槃功用修證也。此句本無生佛之覺心。為下問之發端。因何染污者。問何者是眾生之所染污。使諸眾生者。即所染污為之使。迷悶不入者。不得究竟清凈也。此句正問眾生迷覺。蓋以本無生佛之覺心。且不得有于眾生。何更得有迷悶不入之眾生。此必有所染污者。使之迷悶知所染污之使迷悶不入者。則可得成就教化。設乃方便令去所染污。證入究竟凈覺。是該果因行之所不可不知者。故此繼問。

二資答結益。

惟愿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當文三句資答教益。惟愿世尊一句。廣為云云一句。令此云云一句。開悟法性者。示所染污之迷悶即得斷乃染污。入本凈覺是為開悟。此句資佛答教。作將來眼者。引導群盲。歸趨悟剎。此句結益。合文上科共成申請后益科竟。前合慶聞現益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管于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贊許開二。一贊請教益。

爾時世尊。告凈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

當文三句贊請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如是方便者。指問迷覺為開悟之方便。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凈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許教益科攝屬初序贊許科竟。

二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迷覺開二。一總彰染污開二。一種子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當文二句種子無明。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從無始者。無明業相無有體性本始。來者。無明轉現相。妄想者。無明智相執有者。無明相續執取相。我人眾生壽者。無明計名字相。計取名我。計舍名人。計取舍不及名眾生。計在不及者之有存立名壽者。凡此行相俱屬無明含藏種子。此句全彰。

二現行無明開二。一認妄立妄。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于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當文三句認妄立妄。認四云云一句。由此云云一句。于虛云云一句。四顛倒者。智相續執取計名之四妄心。此心迷妄失真。故云顛倒。為實我體者。為實己之心性。不悟本屬緣影。全體虛幻。此句立乃能心。由此便生者。境由心生。憎愛二境者。違順樂欲一切因緣。此句立乃所境。于虛妄體者四顛倒心。重執虛妄者。所憎愛境。妄境由妄心生。本屬虛妄。何有實境。今諸妄心。又執此所生之妄境為于實有。不斷憎愛。故云重執。二妄相依者。境生于心心生于境交妄發生。生妄業道者。道路也。由因之謂。由于迷心故憎愛之境不寂。迷境故憎愛之心不斷。發揮能所。成立善惡事業因緣。此句能所現行。為輪回因。合文三句。總乃無明造業相。

二輪妄證妄。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當文二句輪妄證妄。有妄云云一句。厭流云云一句。有妄業故者。推本緣因致果。妄見流轉者。六趣依正升沉不定。然果報依正。總乃色法。有于苦樂由生心受用。無受用心即無苦樂趣。故云妄見。此句成立凡染。厭流轉者。滅集苦諦。妄見涅槃者。證道滅諦。然流轉果報。本出妄見。非實有法。但當了本無生。何當起于厭憎。有此厭心。欲成趨避。故乃別立無流轉境以為涅槃。是云妄見。此句成立圣凈。有圣凡見總乃無明業苦相。合文上科共成現行無明科竟。前合種子無明科攝屬總彰染污科竟。答所請問之因何染污也。

一詳示不入開二。一指故迷悶。

由此不能入清凈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當文三句指故迷悶。由此云云一句。非覺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由此者。由于執相立見之種現無明。不能入清凈覺者。種現染污離自覺性。此句示本無明立所不入。非覺違拒云云者。覺無能所性自平等。遍滿隨順。于諸圣凡妄見。本無出離。有諸能入者。六凡之分別思惟二乘之沉空滯寂。非覺入故者。有無俱遣是圓覺境界。今執有計無。總屬幻垢。故非覺入。此句推本執所生能不入。是故者。是此有能有所即非覺入之故。動念者。六凡執有。息念者。二乘偏空。皆歸迷悶者。究竟迷覺圓離縛脫清凈自性。此句顯出迷悶。

二發明迷悶開二。一本妄續妄開二。一前示本妄。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當文三句前示本妄。何以故一句。由有云云一句。譬如云云一句。何以故句徴問動息皆迷之故。起下發明令見由于無明未斷之與相續。無始釋準前。本起無明者。根本生相無明。為己主宰者。陀那細識含藏種子來先去后為于生死命根。生無慧目者。依無明主宰所生之眾生全體非覺。身心等性者。四大和合之身六塵緣影之心。皆是無明者。四大六塵依無明有。故身故心。總屬無明。此句示眾生身心一切俱妄。所有動息。不離身心。故成迷悶。不自斷命者。不自斷本無明。此句喻眾生執吝身心不能遠離。乃不自斷無明命根。

二后曉相續。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當文二句后曉相續是故云云一句。為憎云云一句。是故者。以此不自斷命之故。當知者應知也。有愛我者。有愛于我之境。我與隨順者。樂欲從事。非隨順者。非我所愛之境。便生憎怨者。起嗔恨心不饒益想。此句令見憎愛之所由立。乃本有不自斷之命。為憎愛心者。為由也。養無明故者無明本計取性。今心心憎愛。乃心心計取。總屬無明一類體性。故成長養。相續者。無明相續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求道者。求凈覺心。皆不成就者。不入凈覺。蓋由無明相續則乃無明成就。何由成于凈覺。此句令見憎愛本相續于無明故迷悶于凈覺。合文上科共成本妄續妄科竟。

二迷修迷證開二。一列相覺迷開二。一前列四相開二。一迷識二相開二。一我相開二。一徴釋。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當文二句徴釋。善男子一句。云何我相一句徴名。謂諸云云一句釋相。謂諸眾生者。該指圣凡。心所證者。證謂證取。即計取為我之無明心相。無論取妄取真。總是一類無明。真妄有二。取心無二。故此證取之我。該括圣凡佛全標指。

二喻結開二。初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體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當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四肢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百骸調適者。四大守自性。融布無掛礙。地水火風不相陵奪之時。忽忘我身者。不自起于身見。此句喻本無身。四肢弦緩者。弦急緩慢。四肢失調之狀。攝養乖方者。方術也。調復無術必求醫治。微加針艾者。醫治所施痛楚從生。則知有我者。以有其針艾之痛楚。乃現受針艾之心。以受針艾之心。乃認在所針艾之身為是我。此句喻身從證有。句中知字即上心所證之心字。我字即上所證者之者字。是故云云者。是此針艾則知有身之故。謂諸眾生我相自證取心現。若無證取心則無我相。如不加針艾時。則不知有我身。故云方現。此句合明前釋。

次包結。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凈涅槃。皆是我相。

當文四句包結。善男子一句。其心云云一句。畢竟云云一句。皆是我相一句。其心乃至者。包舉從凡至圣無量差別一切證心。證于如來者。以果德為邊際。方能包舉未入果證一切諸心。此句所證法。畢竟了知云云者。終底有其了知于清凈涅槃之心。此句能證心。皆是云云者。明結上文乃至之辭包舉無盡。此句歸結。合文上科共成喻結科竟。前合徴釋科攝屬我相科竟。

二人相開二。一徴釋。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句釋例前。心悟證者。悟于證心之是我相。乃生舍證之心。

二喻結開二。初喻明。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當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悟有云云一句。悟亦如是一句。悟已云云一句。悟我之不復認我者。乃舍執心。所悟非我者。乃無執心。此句就眾生常情設喻。蓋凡悟有我之人則不復起認我之心。唯心心欲同乎人。渾全抱一人相。悟亦如是者。此句合喻。蓋悟于證心之為我相。則不復立取證心。直心心趨舍。渾全抱一舍心之人相。與彼眾生之悟我者無異。悟已超過者。于悟心中超過之也。即乃舍所取證之心。一切證者。包舉之辭。從淺至深。凡取證心無不棄舍。悉為人相者。有超過一切證之心。皆是舍心。故皆是人相。此句承亦復如是句。合明心悟證者之為相人。

次包結。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當文四句包結。善男子一句。其心云云一句。心存云云一句。皆名人相一句。其心者。悟心也。乃至圓悟云云者。包舉推極究竟明悟證于如來之畢竟了知清凈涅槃心。是取證我心此句是悟于證心。心存少悟者。存于悟心。備殫證理者。備悉也。殫盡也。悉盡舍所取證之理。此句是立舍心。皆名人相者。此句歸結。以有能舍之心。所舍之境。但離我執。未冥他觀。是名人相。合文上科共成喻結科竟。前合徴釋科攝屬人相科竟。連合我相科管于迷識二相科竟。言迷識者。證取心是無明之執取計名字。語證心是無明之智相續。乃無明識境。故云迷識。

二迷智二相開二。一眾生相開二。一徴釋。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句釋例前。心自證悟者。心之自證自悟諸法。此出前所立之我人心相。所不及者。離于證悟。無可得取。無可得舍。乃三細之業轉現相。未生六粗。屬根本無明大總相分。故云眾生。

二喻結開二。初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當文五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則知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譬如句正喻了達無其人我之眾生相。則知句發明眾生相即是了達于無人我之心。云何二句詳釋了達無我無人之所以是于眾生相。我是眾生則非是我者。言既見我是于眾生則即無于我顯從是眾生邊成立非我之眾生相。我是眾生非彼我故者。言既見是我是眾生則即非人是眾生故非彼之我。顯從我是邊成立非彼之眾生相。

次包結。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當文三句包結。善男子一句。但諸云云一句。而我云云一句。了證者。了所證取心。了悟者。了所悟證心。皆為我人者。了去此證悟二心。以此二心之皆為我人相。在證悟文中有乃至之辭屬包舉一切。今以皆字承顯。此句示越前二相之所了心。而我人相所不及者。者字即了于證悟之心。此之了心是明所邊立。非同取舍心屬妄能邊生。故所不及。存有所了者。明照未寂。所相森然。名眾生相者。所立則能生。成有為法。此句定相歸結。合文上科共成喻結科竟。前合徴釋科攝屬眾生相科竟。

二壽命相開二。一徴釋。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凈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當文四句徴釋。善男子一句。云何壽命相一句徴相。謂諸云云一句釋相。猶如命根一句喻明。心照清凈者。了于證悟之為我人。得我人相所不及之清凈。此時存所了心。為照清凈之心。覺所了者。覺照于清凈之心為所了心。者字即覺字。乃覺所了之覺。此覺字是于覺明有明明覺之覺。是八識精性。一切業智者。業是無明初分是眾生相。智是無明中分是人我相。所不自見者。識精是覺明了知。業智因之迷立。如眼光因眼有。不能回光見眼。此句指明八識精性為眾生生死輪回深隱根本。猶如命根者。以眾生一期壽命。實有為之修短者。而人于修短中多不能自見。如一切業智所不自見之覺明。理事無異。

二喻結開二。初喻明。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冰無別有冰知冰消者。

當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若心云云一句。覺所云云一句。如湯云云一句。若者設語辭。照見一切者。照于前之證悟了三心。覺者。即心所立之照覺。以于心有照見一切之覺。此覺非本有。立照則生。不立照則無。故云若。以見出乃分外。皆為塵垢者。皆字是合覺于照見之一切。同一體性。同為塵垢。此句發明明了覺心。所以稱為命根。指屬輪回根本者。以是塵垢故。覺所覺者。上覺字照見心。所覺者。照見之一切不離塵故者。覺無能所。能所皆塵。今有于覺所覺之能所。故未離塵。此句乃釋明覺者之皆為塵垢。如湯消冰者。喻圓照覺相永斷無明。無別有冰知冰消者。喻覺心成就寂滅無二。無于能證所證。此句喻顯覺心成就究竟清凈。反顯有覺之未清凈。為未離塵。

次包結。

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當文三句包結。存我一句。覺我一句。亦復如是一句。存我者。無明人我。此我挾境計取方現。必有所存。斯有其我。覺我者。覺明法我。此我根心智照為體。但有所覺。即有其我。此兼舉二我者。影照上文覺所覺者。以所覺是我人眾生三相是照生之所是為存我。覺是壽者相。是明起之照。是覺為我。總湯所消之冰相。亦復如是者。如于湯之消冰。當無別有冰以知消者。若其別有冰。知于冰消。即是未消之冰。此正承喻順合。反見有覺之未離塵。合文上科共成喻結科竟。前合徴釋科攝屬壽命相科竟。連合眾生相科管于迷智二相科竟。言迷智者。了悟心。是根本無明。覺了心。是覺明立照。立照失明。無明失照乃迷覺而有于不覺。故云迷智。接合迷識二相科該在前列四相科竟。

二后責迷修。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當文五句后責迷修。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雖經云云一句。終不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不了四相者。未能如湯之消冰遠離證悟了覺四心。此句不斷無明。雖經多劫者。遠歷僧祇。勤苦修道者。失乃隨順。但名有為者。未忘能所。此句相續無明。終不能成云云者。未獲本不生滅因地覺心。無以成常住寂滅果地覺證。一切圣果者。圓覺為大陀羅尼門。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諸佛果德從之流出。此句失覺成就。是故者。是此本妄續妄迷悶凈覺之故。正法末世者。諸佛法化。于時教理行證。修學具足。名為正法。時存教理人少行證。則名末世。今此圓凈覺心本一切眾生所皆證者屬乃正法。以勤苦違修。于皆證者。遠劫無證。為之末世。此句申明失成圣果。失自本證之果。前合前列四相科。共成列相覺迷科竟。

二指行乖證開二。一修染污行開二。一顯迷認我開二。一非法非行開二。一違涅槃法開二。一彰故迷認開二。一示迷。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當文三句示迷。何以故一句。認一云云一句。有證云云一句。何以故者。以何故為不了于四相。此句徴問。一切我者。證取心為我相之大總。又乃兼該人相。為涅槃故者。以了知之清凈。為涅槃之清凈。故字應起句徴問。示乃迷認。此句迷所。有證者。我相心。有悟者。人相心。名成就故者。以失為得。此句迷能。

二喻失。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當文一句喻失。認賊喻迷我人之證悟心。為子喻名為涅槃成就。其家喻圓覺。財寶喻一切圣果。終不成就喻不入凈覺。合文上科共成彰故迷認科竟。

二推顯迷認。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當文四句推顯迷認。何以故一句。有我云云一句。有憎云云一句。名不解脫一句。何以故者。以何故知所為涅槃成就者是認我人相。此句徴問。有我愛者。有我斯有愛。亦愛涅槃者。故乃愛于涅槃。伏我愛根者。愛于涅槃之心。根本我相。即潛生我相。故曰伏。為涅槃相者。指乃迷認。蓋涅槃本自覺相。非有為性。今以我出妄認。故于涅槃亦有為相。此句本有愛心示知迷認。有憎我者。有憎心之我。亦憎生死者。故乃憎于生死。不知愛者。不知于愛涅槃之心。以有愛涅槃之心。乃因生憎生死之念。故此推原。真生死者。愛為輪回根本。有愛即有生死。故者。推由迷此。故乃憎彼。別憎生死者。不務斷于根本愛心。乃愿絕于虛幻果報。此句本有憎心示知迷認。名不解脫者。纏縛愛憎非覺隨順。此句結名有為。前合彰故迷認科共成違涅槃法科竟。

二背解脫行開二。一徴相。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當文一句徴相。此以纏縛愛憎之非解脫。在當人自心。深隱難知。何以明辨。所宜徴問。

二標行。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凈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贊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

當文五句標行。善男子一句。彼末云云一句。若復云云一句。若復云云一句。則知云云一句。習菩提者。求凈覺心。以己微證者。一念證心。若有若無。甚為微細。為自清凈者。于微證心不自知有認為清凈。猶未能盡者。未得無證。我相根本者。微證之心正是我根。此句示有證取我根未盡則有愛憎現行不除。若復者。或有不定之辭。贊嘆彼法者。稱譽彼所證法。即生歡喜者。因贊生悅。便欲濟度者。樂以法教彼人。此句示有愛心現行。誹謗彼所得者。譏呵彼證。便生嗔恨者。怨憎前人毀己法化。此句示有憎心現行。則知者。于愛憎現行以知之也。我相堅固執持者。忘我不愛。忘我不憎。今之愛憎兩熾。皆乃堅固執持于我。斯現行所愛憎以防護之潛伏藏識者。含藏種子于無明八識。游戲諸根者。發業潤生于見聞覺知。曾不間斷者。倏憎倏愛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無由斷妄。此句示乃纏縛不成解脫。合文上科共成背解脫行科竟。前合違涅槃法科攝屬非法非行科竟。

二明結乖證。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當文三句明結乖證。善男子一句。彼修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是故者。是此我相不除愛憎現行長養無明之故。前合非法非行科共成顯迷認我科竟。

二例迷余三開二。初例。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當文四句初例。善男子一句。若知云云一句。有我云云一句。眾生云云一句。若者設比之辭。知我空者。悟身無體。悟心無相。無毀我者。毀我之人。蓋以人從我立。既空于我。何見毀之人。此句示無我無人。以令知有人還歸有我。有我說法者。因法愛憎。于人之贊謗。是見有我說之法。故乃有其毀我之人。我未斷故者。以我未斷之故。故乃見有我說之法。此句申明有人由于有我。以例迷我即乃迷人。眾生壽命之亦復如是者。如人之從我斷從我伏。以例迷我人即乃迷眾生壽命。一相迷而四相全迷也。此句盡例。

次結。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當文五句次結。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雖勤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說病為法者。四相全無明染污。認之為涅槃成就。此句執妄。是故者。是此說病為法之故。名為可憐愍者。無有開悟之因。此句輪妄。增益諸病者。長養無明。此句續妄。是故者。是此續妄之故。此句迷覺。合文上科共成例迷余三科竟。前合顯迷我相科攝屬修染污行科竟。

二失隨順行開二。一違拒自他開二。一無自利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當文三句無自利行。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以如云云一句。不了四相者。未斷無明。此句住妄。以如來解者。般若智照。及所行處者。解脫行業。為自修行者。求已悟入。終不成就者。究竟迷悶。此句失真。

二無利他行。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當文二句無利他行。或有云云一句。見勝云云一句。未得謂得者。迷因修習。未證謂證者。迷果成就此句立我能所。見勝進者。成就順覺無礙修習。心生嫉妒者。嗔彼化行人輕己法。此句于人怨憎。合文上科共成違拒自他科竟。

二明結乖證。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當文二句明結乖證。由彼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未斷我愛者。潤生無明故四相不了于他嫉妒。前合違拒自他科共成失隨順行科竟。連合修染污行科攝屬指行乖證科竟。接合列相覺迷科管于迷修迷證科竟。綸合本妄續妄科該在發明迷悶科竟。貫合指故迷悶科統歸詳示不入科竟。答所請問之迷悶不入也。并合總彰染污科入總示教迷覺科竟。

二示益末世開二。一教修與記開二。一唯斷成修開二。一求悟增病。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當文三句求悟增病。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無令云云一句。希望成道者。希冀也。成道成就圓滿清凈覺心。此句顯欲。無令求悟者。本成佛覺無可證悟。有證悟心皆人我相。故令無求。唯益多聞者。凡立悟境。皆出名言戲論。故唯益于多聞。增長我見者。計名字相。本無明迷妄出生我見因緣令日滋益名言。長養無明計取。故成我見增長。此句顯病。

二斷妄圓寂。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當文四句斷妄圓寂。但當云云一句。起大云云一句。貪嗔云云一句。彼我云云一句。但當者。唯可如此也。語氣與上文無令相呼應。降伏煩惱者。伏斷根本無明。此句是初因修習般若。起大勇猛者。永斷根本無明。須如人奮斷己命相似。非有所激發一切不顧。舍身舍命如何可得故?之令起。未得令得者。未得慧目了明四相直須令得。未斷令斷者。未斷證心盡除四相直須令斷。此句是后行滿足菩提。貪嗔愛慢者。貪嗔是心。愛慢由境。諂曲嫉妒者。諂曲從愛流。嫉妒從慢滋。對境不生者。對可貪境而不生愛邊一切心。對可嗔境而不生慢邊一切心。此句是現行無明伏斷成就解脫。彼我恩愛者。自他境中可貪欲事。一切寂滅者。無自無他。何恩何愛。此句是現行無明永斷一路涅槃。合文上科共成唯斷成修科竟。

二顯佛印記。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當文二句顯佛印記。佛說云云一句。求善云云一句。佛說是人者。佛語真實。如所如說。不誑不異。是人修習。得無迷惑。漸次成就者。無明本末。伏斷永斷。漸次功圓。此句記修習功畢。求善知識者。求大圓覺法界海慧如來導師。不墮邪見者。無于證取能所明照。此句記開悟圓覺。前合唯斷成修科共成教修與記科竟。

二誡迷失覺。

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凈覺海。

當文二句誡迷失覺。若于云云一句。則不云云一句。若者。設悟防迷。所求者。清凈覺心。別生憎愛者。起證取心。憎生死而愛涅槃。此句乖因。則不能入者本成佛覺。無能證所證。起證取愛憎。即是有于能入之非覺。入清凈覺海者。無上法王圓滿覺心。此句違果。前合教修與記科共成示益末世科竟。連合示教迷覺科攝屬次述正答科竟。接合初序贊許科管于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迷覺開二。一挈旨總彰染污。

 凈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二挈旨詳示不入。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二挈旨示益末世開二。一旨教修與記。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嗔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二挈旨誡迷失覺。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攝屬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示圓離心科竟。言心者。以證悟了覺。根本于心。貪嗔愛慢。現行于心。言圓離者。以所示教益。總乃令斷此諸無明心相。成就究竟修證之平等清凈。

二示圓離法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于是。

此序顯普覺菩薩從入清凈覺。必證悟了覺之心究竟圓離斯無迷悶。悲念修人所染污心。本求法生。不悟圓離法與求無相人則隨求生心執病為行舉心成見卒難免者。有所興問希佛教益。令末世眾生得能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之不墮邪見。無于所求別生憎愛者。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當文四句慮聞現益。大悲世尊一句。快說禪病一句。令諸云云一句。心意云云一句。快說禪病者。證悟了覺之四心相。是修禪者所病。此句述聞。得未曾有者成就凈覺。此句開悟。心意蕩然者。永離生滅。獲大安隱者。常住寂滅。此句除迷。

二申請后益開二。一懷憂末世。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圣隱伏。邪法增熾。

當文三句懷憂末世。世尊一句。末世云云一句。邪法增熾一句。末世者。世尊法化正像二千年后之末法萬年時世。去佛漸遠者。去正而像而末。漸漸遠于佛在世時無由知于果德。賢圣隱伏者。像法千年猶多應真大心輔化。時當末世眾生。無于機感。賢圣他方示現。此界隱跡。無從瞻彼因行。此句憂末世之無師。邪法增識者。世無慧燈。邪光斯熾。修習法門。非如來之三無漏學四決定誨。長養無明貪嗔愛慢不可勝說。此句憂末世之迷法。

二請教正覺開二。一依覺修習。

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

當文三句依覺修習。使諸云云一句。依何等法一句。行何等行一句。初句使諸者。垂教指導之意包下五求。何等人者。何等之人是所當求。二句所求之人。何等之法是所當依。此二句發覺緣因。三句既以求人依法。復有何等之行是自所當行。此句入覺修習。

二斷妄成就。

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當文三句斷妄成就。除去何病一句斷何染污。云何發心一句成就智用。令彼云云一句離諸妄見。此以生無慧目之眾生。凡有舉心塵勞先起。茍不知所離見。無以成就智用之清凈。合文上科共成請教正覺科竟。前合懷憂末世科攝屬申請后益科竟。接合慶聞現益科管于述請教益科竟。綸合序問威儀科該在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攝屬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贊許開二。一贊請教益。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圣道。

當文五句贊請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能施云云一句。令彼云云一句。如是修行者。指在問之緣因修習發心離見。此句標問。無畏道眼者。于自于他。不迷邪見。此句智朗。得圣道者。入凈覺海圓滿菩提此句行圓。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贊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依覺修習開二。一人**觀開二。一求師頓證開二。一頓證覺智開二。一緣師凈覺開二。一前示當求。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當文三句前示當求。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當求云云一句。將發大心者。將顯發己本成佛覺圓滿凈心。求善知識者。求圓覺友。欲修行者。圓成果地修證。此句修人種性。一切正知見者。圓覺普照正遍知人。此句略標師覺。

二后詳師覺開二。一無住相心。

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當文一句無住相心。心不住相者。無取覺心。聲聞緣覺境界者。由證取心現。既無住相心。何有聲聞緣覺境界。故乃不著。此八字即釋明心所不住之相。成足句理。令見師凈覺心。不但無于凡情。亦本無于圣解。

二無侵塵業。

雖現塵勞心恒清凈。示有諸過贊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當文三句無侵塵業。雖現云云一句。示有云云一句。不令云云一句。雖現塵勞者。現生濁世種種形類同事攝化。心恒清凈者。無縛脫知見。此句不執幻有。示有諸過者。示塵勞煩惱染污凈覺。贊嘆梵行者。稱揚清凈解脫靜慧。此句開示實相。不令者。化導之也。不律儀者。見取戒取乃至治世之法。俱非奢摩他行。此句度生離塵住佛凈戒。合文上科共成后詳師覺科竟。前合前示當求科攝屬緣師凈覺科竟。

二成弟上慧。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文二句成弟上慧。求如是人一句。即得云云一句。求如是人者。如是無住相無侵塵之正知見人。此句緣因。阿耨云云者。梵語阿耨多羅此翻無上。三藐此翻正等。亦翻正遍。三菩提此翻正覺。合云無上正等正覺。亦云正遍知此句致果。正彌勒章所謂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者。前合緣師凈覺科共成頓證覺智科竟。

二頓證覺行開二。一垂教植行開二。一于自清凈開二。一捐身求法。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當文二句捐身求法。末世云云一句。應當云云一句。應當者。合宜也。寄簡不宜承事外道二乘之人。不惜身命者。尊重般若。知身幻化。無有真實。盡情捐舍。如涅槃童子之雪山舍身。大品常啼之香城破骨。

二降伏心見。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凈。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當文三句降伏心見。彼善云云一句。乃至云云一句。心無憍慢一句。四威儀中者。行住坐臥之語默動靜自修弘范。常現清凈者。嚴凈毗尼縛脫無礙。此句于師自行。示現種種過患者。指諸塵勞煩惱輪回苦趣。此句于師覺他。心無憍者。無忽易心。無慢者。有敬謹心。此句于師所行所教之礙無礙境。降伏心見。不于師行之無礙而生憍。能于師示之過患而除慢。乃得以無憍心而不留于無礙。以無慢心而不留于礙。成就超過礙無礙境之自在隨順也。合文上科共成于自清凈科竟。

二于他清凈。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當文一句于他清凈。況復者。彰易也摶財者。摶聚也。眾生所摶聚養資身命之具。妻子眷屬者。眾生所市恩纏愛之人我。此皆身外之境。比于身心易為清凈。不以身命之難舍。心見之難降。故以況復顯易。前合于自清凈科共成垂教植行科竟。

二彰益具行開二。一敬田除惡。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

當文一句敬田除惡。若善男子者。幸能之辭。善友者。無心相塵業之正知見人。不起惡念者。降伏其心。圓明清凈。無于憍慢。不善知見。

二悲田興利。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當文二句悲田興利。即能云云一句滿德。心華云云一句現行。心華發明者。圓覺慧光。照十方剎者。普照法界。合文上科共成彰益具行科竟。前合垂教植行科攝屬頓證覺行科竟。連合頓證覺智科管于求師頓證科竟。

二擇法圓離開二。一示法清凈開二。一證法離病。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當文二句證法離病。善男子一句。彼善云云一句。所證妙法者。圓滿凈覺。應離四病者。覺心非能故離作任。覺心非所故離止滅。此句總標。后乃詳曉。

二離病為法開二。一詳列病相開二。初徴。

云何四病。

當文一句初徴。

次釋開二。一能法二病開二。一作求覺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當文三句作求覺病。一者作病一句。若復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初句標病名。若復者。或有之辭。作如是言者。彼人設教之語我于本心者。指六識分別。作種種行者。成立見聞覺知。欲求圓覺者。于見聞覺知成立圓覺修習。此句述在彼人示作求覺。彼圓覺性者。平等凈性。非作得故者。覺非作可得之故。以作乃能法。覺非能法。何作可得。說名為病者。不能得覺。是名為病。此句釋明作病。究所迷作求覺之故。乃迷五識中之同時明了識性為能作性。此明了識。即六識體性。故指于本心作在明了位中。未起攀緣分別見為清凈。故欲本以成就凈覺。不知此明了識精。全體虛幻。如何得覺。

二任求覺病。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當文五句任求覺病。二者任病一切。若復云云一句。涅槃云云一句。任彼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初句標病名。不斷生死者。謂生死本有無可斷故。不求涅槃者。謂涅槃本有不須求故。此句彼人設教不斷不求。無起滅念者。無于生死起之念故不須斷。無于涅槃滅之念故不用求。是乃無六識分別。此句彼人發明所能不斷不求。任彼一切者。任還也憑也。乃各憑他之謂。隨諸法性者。生死隨其生死。涅槃隨其涅槃。凡各有一法。即有一法之性。生滅常生滅。不生滅常不生滅。但能隨之便成圓覺。此句彼人示任求覺。以不斷不求。斯有所為任者。故先示不斷句。后示任彼句。凡此三句皆彼人設教之語非任有故云云者。非任生滅涅槃即能有于圓覺之故。以任但無能生之所。且未無能至乃生能之所。尚迷不識。如何有覺。此句釋明任病究所迷任求覺之故。乃以停六識之分別于末那七識所執外半分之六識以為諸法自有之生滅性。內半分之八識以為諸法自有之不生滅性。故欲圓合生死涅槃不斷不求任以入覺。不知此內外分之末那。全體虛幻。如何得覺。合文上科共成能法二病科竟。

二所法二病開二。一止求覺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當文四句止求覺病。三者止病一句。若復云云一句。得一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初句標病名。永息諸念者。除滅見聞覺知明了記性。此句彼人設教息滅妄心成就止相。得一切性者。根塵識性。寂然平等者。不外流逸內守幽間。欲求圓覺者。成就清凈。此句彼人發明止成之得求于圓覺。非止合故云云者。非止息妄心得合入圓覺之故。以止雖冥能心不立于異。猶未亡所在立于同。如何合一切同異所不能至之圓覺。此句釋明止病。究所迷止求覺之故。乃于外種之半分末那舍執歸位。為諸念永息。內種之半分末那八識無記。為諸性平等。故欲止以入覺。以不舍外半末那之明了。不彰內半末那之無記。不知此無記之八識。全體無明。如何得覺。

二滅求覺病。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當文六句滅求覺病。四者滅病一句。若復云云一句。身心云云一句。何況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初句標病名。永斷一切煩惱者。入元澄性。如波瀾滅于諸生滅根元。此句彼人示教舍我執心。身心云云者。出行陰區宇。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此句彼人示煩惱斷相得人空證。何況者。顯示之辭。根塵虛妄境界者。依根塵所發之意識界。蓋識發法根塵。根依身立。塵自心生。既身心之畢竟空。何根塵以發識。故以何況顯示。此句彼人示教獲人空證者之自離妄分別。合二句總彼詳示一切煩惱之永斷清凈成就滅相。一切永寂者。彼人承指身心識妄之畢竟空。欲求圓覺者。成就清凈。此句彼人發明滅成之得求于圓覺。非寂相故云云者。覺性之寂。普照圓寂。無別有相。有相之寂。乃晦昧無明。全立所相。故非凈覺。此句釋明滅病。究所迷滅求覺之故。乃于內種末那舍執歸位。無七我執之行陰盡。為一切煩惱之永斷。身心之畢竟空。無七之為六依根為識妄之永寂。全體在位無明迷為清凈覺。故見實有可滅法永成晦昧。斯成凈覺。不知無明妄性。非覺湛明性。如何得覺。合文上科共成所法三病科竟。前合能法二病科攝屬次釋科竟。連合初徴科管于詳列病相科竟。

二顯證清凈。

離四病者則知清凈。

當文一句顯證清凈。蓋得離于四病。必無明之永斷。方能不于六迷作止。于七迷任滅。而以在位之無明迷為證性。故知所證之清凈。則知者。指決末世眾生。于法四病。離不離間。以驗于師之證法。前合詳列病相科共成離病為法科竟。連合證法離病科攝屬示法清凈科竟。

二別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當文二句別觀邪正。作是云云一句。若他云云一句。作是觀者。于離四病以觀師法。名為正觀者。乃善求師之正知見。此句示正。若他觀者。不知觀法離病。任心橫生。愛憎去就。名為邪觀者。迷妄求師之惡知見。此句簡邪。前合示清凈科共成擇法圓離科竟。連合求師頓證科攝屬人**觀科竟。

二自行入覺開二。一事師成行開二。一身心隨順開二。一畢生皈命。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當文二句畢生皈命。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欲修行者。欲成就順覺修習。應當盡命者。莫可親近邪師。唯宜盡形壽命皈依正覺。供養者。四事知時凈心虔供。善友即善知識。例釋準前。此句示依正覺。

二如空降心。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順逆境猶如虛空。

當文三句如空降心。彼善云云一句。若復云云一句。現順云云一句。初句不以來相觀如來。故于知識之來親近應當斷憍慢心。憍慢。釋準前。二句不以去相觀如來。故于知識之復遠離應當斷瞋恨心無怨尤意而謂彼舍已。三句達法實相。故于善知識所現順己之境。逆己之境皆見如空究竟清凈不生異念。合文上科共成身心隨順科竟。

二自他平等。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

當文二句自他平等。初句不于自立身心相。為畢竟平等。次句不于他立身心相。為自體無異。此從于師降心皈命。供養親近。開正知見。圓離四相之凈覺慧。前合身心隨順科共成事師成行科竟。

二簡別迷覺。

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當文一句簡別迷覺。如是修行者。如上降心皈命正知見之師成凈覺慧以修行。方入圓覺者。方無染污迷悶。若其親近他師成立別行即迷覺入。前合事師成行科共成自行入覺科竟。連合人**觀科攝屬依覺修習科竟。答所請問之求人依法修行也。

二斷妄成就開二。一除病續妄開二。一推故迷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當文三句推故迷覺。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指迷。由有云云一句推故。無始自他憎愛者。本末無明。一切種子者。新熏舊熟。故未解脫者。由此之故。未成解脫。不彰解脫凈行。即未成道行。

二顯行除病開二。一人空現行。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當文一句人空現行。怨家者。起憎之境。父母者。起愛之境。人之憎心。猶愛轉成。以非所愛。故爾便憎。今對憎境之心。不二對愛境之心。此非但無于憎。亦無于愛。憎愛俱忘。現行清凈。無明斷熏。種子失潤。得能凈妄。是故諸病即除。諸病者。一切無明妄性也。

二法空現行。

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當文一句法空現行。亦復如是者。合上人空現行。比見于法空現行。猶云若復有人觀處生死如入涅槃心無有二即除諸病。合文上科共成顯行除病科竟。前合推故迷覺科攝屬除病續妄科竟。

二發心離見開二。一教所發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當文四句教所發心。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作如云云一句。于圓云云一句。欲求圓覺者。求圓滿覺心。應當發心者。發度眾生之心。蓋圓覺海。世界無量。眾生無量。皆圓覺心建立。不發度此諸世界之眾生共住清凈。即無以究竟覺心之圓滿清凈。此句指令發心。作如是言者。下文所言。以彰言乃能顯教。所以發心。盡于虛空云云者。圓覺法界。我皆令入云云者。皆令成佛圓滿覺心。此句示所發之心。于圓覺中者。大圓覺中。無取覺者。無證悟了覺之四心入法空慧。除彼我人云云者。冥自他憎愛之妄境。成解脫行。此句示所度生入清凈覺之善行。以成就于所發心者。

二決能離見。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當文一句決能離見。如是者。如所教之發心。不墮邪見者。不成旁小取證。得能成就正覺。合文上科共成發心離見科竟。前合除病續妄科攝屬斷妄成就科竟。答所請問之除病發心離見也。連合依覺修習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依覺修習開二。一挈旨人**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長行示病。一作二任三止四滅者。依識后先。今頌作止任滅者。依識生滅。以作求覺。乃執六識明了。是于六識計生。以止求覺。乃舍外半末那。是于六識計滅。為一類之生滅。以任求覺。乃執全體末那。是于七識計生。以滅求覺。乃舍內半末那。是于七識計滅。為一類之生滅。故此合頌。

二挈旨自行入覺。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二挈旨斷妄成就開二。一挈旨除病績妄。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凈

無憎愛現行。永斷無明。住佛凈戒故此挈頌。

二挈旨發心離見。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證覺般涅槃者。三德妙圓也。梵語般涅槃。此翻入滅度。覺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重頌文竟。前合長行攝屬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示圓離法科竟。言法者。以人之邪正。由所證法以辨己之修行。由供養正法之人以成。乃得去病。乃能發心。入凈覺海。故獨指法彰科以攝全章教理。又不濫同上章旨趣。前合示圓離心科共成圓離無礙科竟。連合圓攝無礙科攝屬修證無礙科竟。接合性證如空科管于在證性修清凈科竟。蓋乃性明修成心離法妙之究竟清凈也。綸合在斷智行清凈科入總明因斷證清凈科竟。夫因既明。果可克證。愿賜如被末世眾生。德本久植者。共逢斯教。白如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下之中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