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明王彥泓撰。彥泓,字次回,金壇(屬江蘇)人,明詩人。官華亭縣訓導。彥泓博學,好作艷體小詩,造語新柔,有唐李商隱遺風。明代黃虞梭《千頃堂書目》載該書為六卷,次于天啟末年;《明史·藝文志》未載;孫星衍《祠堂書目》載該書四卷,與今傳本同集,首有侯文燦作序。序中介紹:彥泓卒后,遺孤年幼,詩幾乎散佚。友人弢仲欲整理校定,因故未成。后據嚴繩蓀作序介紹:本集是由侯子蔚校定刊印的。由此可知,該集在明時本未刊行,直到侯文燦時才得到傳抄舊本,刻于康熙丙辰(1676年)。評論者認為是香奩詩,艷冶流宕,因而在沈德潛選《明詩別裁集》時,雖有袁枚作書相告,仍擯斥不錄。而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王士禎《漁洋詩話》、袁枚《隨園詩話》,均極推崇彥泓詩。該集編年排列,不分類別,始于萬歷乙卯(1615年),終至崇禎壬午年(1642年)。集中1642年下注:六月十八日戌時長逝,二十二日聞后記此。據侯文燦序文中可知:彥泓與弢仲為故交,集中寄懷弢仲之詩很多,并有《和于氏諸子秋詞詩》。彥泓生逢亂世,君子小人相爭激烈,在朝為朋黨之爭,在野則為筆舌之戰,該集中有《自悼》、《歸途自嘆愁遺》、《述婦病懷》、《悲遺》諸詩,表達了感時傷事、抑郁不平的心聲。彥泓詩以香奩體居多,憂傷國事之詞也別有特色,不可一概而論。該集有康熙十五年 (1676年) 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