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門] 種子方法
圣書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蓋為人子者,以宗祧為大事。大凡年輕之人,精力強壯,原不難于生子。
獨恐其不安靜,常多隨受隨落。至于男女體薄,而艱于子嗣者,延至四十之外,尚未得子,寧不心慌?其五六旬者,更不待言也。如欲得子,試聽吾言,根據法行事,生男生女,其權原在自手,頗有應驗,豈可視為戲談,而至自誤無后耶。
其法先宜積德存陰,再自量男人本體如何。大凡難得子者,病有四件。其一氣不足。臨事必不能遠射,不射則精不入**,精不入**,孕從何來?且氣旺則能生精,氣虛則精必少。其二精薄。血虛則精必薄,薄而不凝結,何能成孕?其三不戀場。設遇房事,未及入門,精已泄,或既入門,未戰數合即出矣。**尚未啟門迎接,女興方起,男興已盡,將何物以結胎?其四精寒。精既寒冷,投入必不凝結。蓋陰陽交合,必陽精熱,陰hu暖,二人相火并旺,性志合于一處,一交一受,自能成胎。如春暖則萬物發生,冬冷則萬物消索,此天地陰陽自然之理也。人有前四者之病,故艱于子嗣矣。然四者之病,吾唯一方加減,自可盡其妙用,不比他書多方繁衍。久服吾藥,病自去而子必得也。又如女人惟以經期月準,無不受孕,只恐體薄血不旺,乃可娶外家以生,為老陽得配少陰之象。或者服藥卻其病,病去經調,縱不葉吉,吾亦以一方加減而盡其妙。天下娶婦不生子者,皆男人之體不足,非婦人之罪也。男女既無病矣,何不即生,自是不知種法。今總發于后,請細玩之,定當生多子。
[種子門] 種子歌
三十時辰兩日半,二十八九君須算,落紅滿地是佳期,金水過時空霍亂。空霍亂兮枉施工,樹頭樹底覓殘紅,要知落花先結果,何愁桂子不成叢。此詩古書皆有,但未詳解,予特為之發明。蓋三十時辰本是兩日半,但從經行之時記之,在三十個時辰之外,即可端正行事。三十時辰之內,切勿亂動,動則婦人作病,故白二十八九君須算。言尚未過三十時辰,不宜行房事耳。落紅滿地是佳期,言已過三十之外,不必待其紅盡,即當種子矣。則四十時亦可。人每待其紅盡而后交合,則**已閉,或未閉而受孕者,定是女胎。故下衣冠文物言曰,金水過時空霍亂,空霍亂兮枉施工,樹頭樹底覓殘紅。此發明必帶殘紅未盡時,精入尚有殘紅,包裹而成孕,紅盡則**空虛,多難停流。只惟年壯血旺婦女,或者新血立至,然必是女胎,何也?予曰:此即血沖精,精被沖開,血反入內,合成離卦之象也。人之成胎,不過精血二物,一刻間而凝結。交至極樂之候,精泄之時,已成胎、未成胎,男女自有知覺之妙,俱在心神精氣共到之候。若耳聽別處,則不成胎矣。何也?以其心神不到之故也。詩之后聯云,要知落花先結子,何愁桂子不成叢,亦言不必待盡之意。試看荷花、鳳仙、石榴,一切結果之花,花瓣未盡落而中心先已結子矣。然其訣仍宜于半夜后交子時,陽分種子定是男兒。且夫婦睡至半夜,均得溫暖,氣血和勻。斯時交合,隱得麟兒。若再過婦人行經,在月半前更妙。予常以種法傳人,多得子矣。應驗如神。
予得子甚遲,因遍搜經書,窮究其理。醫多濟人,貧者助以藥資,買物放生,掩埋暴露骸骨。雖未能為陰功,或者亦可小補,因而根據法連生三子,此皆天之所佑,然亦事在人為,莫謂五十無兒,以置之度外。至于胎前產后,均性命之相關,每遇診視之時,無不潛心細察,所有悟得之秘,惟愿同人共知。將見無子者,有子產難者,不難,則吾一片婆心,概有補于世矣。
男服補天五子種玉丹
男人之精,即血化補。天者干也,干為天天一生水,補血添精之義。體不足而有四者之病,可統治之。加減于后,藥無間斷。
大原生地(八兩,清水洗刷凈,入瓦罐中水煮一晝夜,再蒸曬九次,焙干)山萸肉(四兩,酒拌炒)淮山藥(四兩,乳拌蒸曬)丹皮(三兩,酒炒)塊云苓(三兩,乳拌蒸曬)澤瀉(三兩,鹽水炒)當歸身(四兩,酒炒)淮牛膝(二兩,炒)杜仲(二兩,鹽水炒)川續斷(二兩,鹽水炒)枸杞子(四兩,酒拌蒸炒)五味子(二兩,炒)女貞子(三兩,鹽水蒸炒)車前子(二兩,炒)覆盆子(三兩,鹽水洗曬炒)外用紫河車一具,甘草煎水浸洗凈,挑去血筋,煮爛打,或焙干,炒磨。
以上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晨淡鹽湯服四五錢,久服自能生精益腎。如有別故,照后加入,自必得子。
一如氣不足精不射者,加蜜炙黃十兩,熬膏(如有力之家,加人參一兩更妙)。
一如精薄或精少,加大米魚肚四兩,用蛤粉炒,鹿角膠(二三兩,蛤粉炒),豬脊筋十條(取出汁來,拌入茯苓內,蒸曬焙干)。
一臨事易泄者,加鹿角霜(三兩,生研和入),釵石斛(三兩,炒),人參(一兩,焙),麥冬(二兩,炒)。
一如體熱,加地骨皮(二兩),蓮須(二兩),牡蠣粉(二兩),金櫻子熬膏代蜜。
一如精冷體寒之人,加桂肉(一兩,去皮研入),巴戟天(二兩,炒),鹿角膠(四兩,蛤粉炒),破故紙(四兩,鹽水炒,或加用鹿茸一對制。)一勞心之人,心血耗散,常至臨事不舉,此心虧血少,非腎火虧也。本方加桂圓肉(四兩,蒸),棗仁(四兩,炒),茯神(四兩,炒),人參、當歸、柏子仁、益智仁等一派補心之藥,均可加入。自然君火生旺,君火一動,相火必隨之,未有心不動而腎舉事者也。世人每謂相火不旺而陽痿,服附子、鹿茸、海狗腎、硫黃、鹿鞭,一派大熱之藥,甚有靠此熱藥以縱欲,不知熱性猛烈,反消耗其精血,即太極之謂陽生陰死,火旺水枯,日后必生異毒,血海易于枯槁,莫可制也。富貴之人,往往如此,慎之慎之。
女服益母勝金丹
婦人以調經為主,其外肝經之病最多。肝氣郁結,每多胃脘痛肋脹,甚至瘕腹痛則經為之阻,或受孕而易于小產。另有女科方法,和肝養血為先。他癥一去,再服此丸,待經絡調暢,即可受胎。或用此丸,照后加減,亦多效驗。
大生地(四兩,水煮半熟,加酒一大碗再煮,收干,蒸曬打入)當歸(四兩,酒拌,曬干,炒)白芍藥(三兩,酒炒)淮牛膝(二兩,炒)川芎(一兩五錢,酒炒)茺蔚子(三兩,炒)杜仲(三兩,鹽水炒)白術(四兩,土炒)丹參(四兩,酒炒)香附米(四兩,醋、酒、姜汁、鹽水各拌一兩,飯上蒸,再曬干炒。)以上共為末和勻,另用益母草八兩,水熬成膏一碗,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晨開水吞四五錢,空心服,或兩料合一料,以便接濟。如有他故,照后加減。
一如素有腹脹,妨礙飲食,或以生地易熟地,或以制首烏易去熟地。
一經未及期而行,或色紫血熱也。加丹皮、生地、條芩。
一經過期而后行,或色淡血寒也。加肉桂、紫石英。
一臨期腹痛,名曰痛經,乃血中之氣滯不調。加延胡索、廣陳皮。
一或肝氣不和,或多怒,加廣木香、白豆蔻。
一脾胃不足,體本虛弱,加人參、茯苓、山藥,血去多亦然。
一素來多白帶者,加白扁豆、苡仁米、阿膠,加人參、茯苓亦可。然帶有五色,宜細辨之。大概只知為白帶,而白中略有青色,即為青帶,宜加木香,或少加柴胡。略有黃色,則加茯苓、陳皮、姜、棗。略有淡紅色,則為赤帶,方中加赤苓、丹皮、生地,略有黑色,加車前子、胡蘆巴以溫腎。
此皆發于五臟,所以隨各臟之色,而總歸于帶脈而出,是以謂之帶。有從濕熱而化,有從寒濕而化。大抵體實者帶少,雖云婦人十個九帶,究竟有一臟之不足,或思傷脾,怒傷肝,欲傷腎,或氣郁則濕熱生,而清濁相混,以致帶脈不清,任脈不暢,故帶下也。若白物下多,亦令人成勞成損,不可不早治,補益脾腎之氣血。又有一種白淫,與男人之白濁同,乃出自骨髓,令人面黃無力,骨軟少神,皆房欲勞傷,妄想夢交,而得心旌搖動而來多者,名曰淋。輕則六味地黃湯可治,重者陣陣如水之來,必用人參黑歸脾湯加牡蠣粉、金櫻子兜澀之藥治之,不然必經水斷而成損癥也。有腹中硬塊,有時疼痛,此瘕氣也,宜調肝為主。又有陰疝,宜加川楝子、荔枝核。
濟坤大造丸
此朱丹溪先生之方,治氣血本弱,不能攝元成孕,或頻墜胎,及生子不壽。成孕后,虛熱自汗,食少帶多,并宜服之。益氣血,補**,種子神方,或服前方,使經期已調,隨服此方一料。
紫河車(一具,制如前)人參(一兩,切片焙干,研細和入)天冬(去心)麥冬(去心)當歸淮牛膝山藥(各一兩)熟地(四兩)杜仲(姜汁同鹽炒)黃柏五味子(各五錢)如虛弱多汗,加黃(二兩,蜜炙),地骨皮,知母(各一兩)。
如脾胃虛,常大便溏瀉,加白術(二兩),蓮子(二兩,俱炒)。
如少睡驚悸者,血少也。加炒棗仁、桂元肉(各二兩)。
[胎前門] 胎產醫法總論
是書為胎產家便覽。既為胎產,必先種子,而后有孕,乃始用安胎。胎前保得十月滿足,方用臨產。產后諸樣病情,治法用藥,以保母子兩全,斯作者之心事畢矣。然胎產之書,前哲注刻均行于世。而書多者太繁衍,簡者缺略未備,又有托名翻刻,致失真原,久后流傳,以訛傳誤,難保無危。如薛立齋之良方善矣,而產后發痙一癥用小續命湯,此方為中風而用,其中麻黃、防風、黃芩之類,何堪與產后之人服耶?雖自陳明后續云,前方與服不已,則轉用十全大補。予恐前藥過喉,雖有十全,已無補于事矣。再丹溪《胎產秘書》一本,乃周衡山刻行,善事也。集中云已失作者姓氏,可知借丹溪之名。方中用生化湯,凡一切孕婦,月月可服,此言大誤蒼生。蓋生化湯為產后去瘀生新之意,其中黑姜、桃仁,豈可施于懷孕婦人?安得不胎熱血行,立見其小產者乎?再以當歸、川芎,用少則養血,用多則行血,故產后為必用之藥,于理甚明。故吾知非二公之作,真偽可辨矣。外《達生篇》,臨產備用善本,為產家之必要。惜乎胎前產后,俱未備載,得一缺二。今吾書于《達生》并胎產前后方藥齊備,將峻險之藥削除,取乎穩當,不致誤事,用治胎產,無余蘊矣。然病有變化莫測,而運用之妙,存乎其人臨癥消息增減可矣。
[胎前門] 胎產醫法總論
經曰:陰搏陽別,是為孕脈。又曰:手少陰脈動甚者,孕也,或謂流利雀啄之脈,孕數月之象也。予每診之,亦有不然。惟見兩關滑而流利,知是孕也。或問:何以現下兩關?予曰:兩關者,肝脾之部位。蓋肝藏血,脾統血,血不流行于經,乃凝成而為孕,所以現于兩關,滑而和勻,最為有準。此前人所未發之秘旨。或問:閉經之脈,亦于關乎?予曰:經閉之脈必澀滯,亦不定于兩關。葉孕之脈必滑利,是一定在兩關。初孕之時,常見兩尺沉伏之狀,此予數十年來悟得之秘,今著之于書,以為準繩。再以其人病,脈不病并與前賢論參考,則庶幾臨診無錯矣。
[胎前門] 胎產醫法總論
古人謂左寸為陽,脈浮大者為男。右寸為陰,脈沉實者為女。兩寸皆大,主雙男。兩寸實,主雙女。予常診大而旺者多女,沉靜而兩手和勻,定生男兒。其兩手脈,偏于左大者男,旺于右手者女,此又易于辨也。然又有其人平素之脈,本屬六陽六陰,又不可以大小辨也。只在細察其情。左尺實者是男,右尺實者是女也。其雙胎之脈,大抵兩手均大而旺,又何獨在寸脈一部而然?要知前人只以論理而不能盡形于筆端。診者當于心領神會,體察其人之濃薄,血氣之旺衰,斯得之矣,又有血旺之人未及月而孕脈現。血不足之人,二月尚未見孕脈,此亦本體之濃薄耳。
[胎前門] 驗胎之法
婦人經期不來已過四五十日,或偶見紅而少,或脈不應指,疑似之間,以此驗之。用川芎為細末,煎艾水調,空心服二錢。腹內覺微動則是孕,不動者非也。或以外象參看,如見食,不喜食或惡心而吐,或體倦欲臥,雖體質平常,孕脈不現,只要六脈調和,亦當是孕。此即是人病脈不病,但與養血安胎之藥數劑,孕脈自現矣。
安胃定胎散
白術(一錢)陳皮(七分)砂仁(五分)茯苓(一錢)當歸身(八分)藿香(三分)老姜(一片)炒米(二錢)水煎服。如惡心而吐痰者,加制半夏五分。
[胎前門] 孕婦忌食
(既受孕矣,則當慎之)如眼前之雞子、雄雞、糯米、生姜等物,古書皆云宜忌。此家常食物,難以盡戒,但雞子、糯米有補益之功,又何必戒?而雞肉同糯米共食,令子生寸白蟲。豆醬與藿香同食,主墜胎。鱔魚同田雞共食,生兒必啞。而田雞、蝦蟆為之蟲,與人同形,男女皆不宜食。世間食物頗多,又何必食此蟲?且男人食之,精滑少子。女人食之,生子不壽。況且殺田雞時,其物抱頭而鳴,聲如孩啼,聞之可慘。賣田雞之人,多屬無后。以此觀之,可戒。食騾馬肉延月難產,食蟹每多橫生,食兔肉兒必缺唇,食雄雞生兒多哭,食鯉兒生疳瘡,食野獸兒生怪疾,多食火炙煎炒之物,兒必多生瘡毒。鴨子與桑椹同食,令兒心寒腹痛,皆有應驗,切須禁忌。總之,孕婦宜清凈,宜小勞,宜買物放生,不宜看戲,勿觀異物,勿致動怒勿戲謔,勿妄想。飲食只可家常菜飯,行路不宜急,下步不宜重,勿攀高拾物,勿輕狂負重。知字者常視經書,則生子自然聰明清秀而多壽。
[胎前門] 藥忌
娠妊在腹,如懷藏寶。服藥所忌防其傷胎。醫家舉筆,留神不可孟浪草率。吾師程鐘齡先生,同葉其秦先生編成歌句,俾后人易于誦記。予略為之增補。此外,仍有信砒、水銀、斑蝥、水蛭、蛇蛻、蜈蚣,一切毒物,雖非恒用之品,或遇生毒別故,皆宜留心避之。
歌曰
烏頭附子與天雄,牛黃巴豆并桃仁,芒硝大黃牡丹桂,牛膝藜蘆茅茜根,槐角紅花及皂角,三棱莪術薏苡仁,干漆茹瞿麥穗,半夏南星通草同,干姜大蒜馬刀豆,延胡常山麝莫聞,黑丑檳榔同蘇木,傷胎之藥避其兇。
此中有安胎止嘔,不得不用半夏者,必用開水泡洗三次,以去燥烈之性,嘔止即去。有熱病閉結,傷寒傳經入腑而必欲大黃者,有中寒于陰,必欲姜桂者。《內經》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衰其大半而止。此即有病則病當之,乃從權也。然必不得已而用之,不可過劑。而用藥中,亦必有顧胎之味。予意總之胎前有病癥,重在保胎;產后有病癥,重在溫補。此至穩至當之理。
產后有病,重在溫補,乃云至穩至當之理。試問:仲景云產后有三病,一者病,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此三證乃血虛火旺,津液不足,亦可以溫補治之乎?吾嘗謂立言不慎,實貽害于蒼生,此類是也。
(徐評)
[胎前門] 惡阻
(孕婦嘔吐,名曰惡阻,非謂經阻而言)娠妊之際,經不行。濁氣凝滯,上乾清道,或中脘停痰,胸膈滿悶,眩暈嘔吐,或倦臥無力,而不喜食;或一時覺大病之象,或過時而全無病;此所謂孕婦多怪病,實非病也,名惡阻。方用二陳湯加枳殼炒,砂仁研去殼,以安胃化痰。若脾氣虛,用六君子湯加紫蘇梗(五分),枳殼(五分,炒),砂仁(五分,炒),香附(八分),加姜棗煎服。其半夏必用姜水泡洗三次。若與人參同用更穩。惡阻之癥,雖屬尋常,然嘔多不食,氣必上逆,逆則防沖,動心包,孕婦有礙,急宜安胎調胃。
二陳湯
制半夏(一錢,泡)廣陳皮(七分)白茯苓(一錢二分)炙甘草(五分)本方加人參(八分),白術(一錢),即六君子湯。俱宜加姜棗煎服。
[胎前門] 胎動不安
胎動各有所因,或怒動肝火,或起居不慎,或跌撲閃動,及房事動擾,則胎不安。孕婦腰痛發熱,不食不眠。方用安胎飲主之各有加減法。設若不安之甚,防其胎傷于內,須驗其舌,與面色相配。如面赤舌青,知胎已傷。面青舌赤,母傷子存。面舌俱赤,兩無妨。面舌俱青,兩命亡。如產婦口吐白沫,唇口色青者,立死難保。娠妊者,切宜慎養。
安胎飲
大熟地(三錢)歸身(一錢)白芍(一錢,酒炒)炙草(五分)艾葉(五分)砂仁(五分,研)白茯苓(一錢五分)川芎(三分)白術(一錢,土炒)阿膠(一錢)水煎服。
胎動,有因寒因熱、因虛因實之分,豈可概從溫補為事。(徐語)若起居不慎,房事擾動者,加人參(一錢),杜仲(二錢),川斷(一錢),桑寄生(二錢),真者為佳。
如無力用參,即加蜜炙黃(三錢)。若怒動肝火,本方加柴胡(三分),黑梔(八分)。若脾虛氣滯者,除熟地,加人參(五分),陳皮(五分),白扁豆(二錢,炒)。若跌撲傷動,另用當歸(一錢五分),川芎(五分),青木香(一錢),桑寄生(二三錢)(此物極能安胎,最妙,惟恐不真)。若感風寒相搏,須按各經以祛之。輕者于本方除熟地加蘇梗一錢,此味能寬胎氣,去脹滿,且安胎。或加青苧三錢。大凡子煩諸癥,皆可加入。更有氣虛胎下陷者,另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舉胎元則安。大抵體弱之人,安胎飲內皆宜加人參,即合成膠艾八珍湯。
補中益氣湯
炙黃(二錢)于術(一錢,土炒)陳皮(五分)歸身(一錢)柴胡(三分,蜜炙)升麻(三分,蜜炙)炙草(五分)加姜棗煎服。
保胎丸
此即家庵先生托胎丸,予加當歸配成君臣佐使四味,名保胎丸,極有效驗,即名千金保孕方。
杜仲(八兩,用糯米粥湯拌,蒸曬干炒)山藥(六兩,炒另磨留粉二兩,打糊為丸)川斷(四兩,鹽水炒)當歸(二兩,酒炒)即用山藥粉打糊為丸。亦有用棗肉打為丸,不拘時,開水送下四錢。凡有孕者,即合服之。服過七個足月可止,此方物省而功大,永無小產之患。且產后多乳病,貧者宜傳此方與服,價廉不費。雖受外感,亦勿間斷。如見有小產者,即傳此方,其效如神。
[胎前門] 漏胎
婦人之經血,一有孕時,即蓄之以養胎。至產后,則變乳以養子,此天地生人自然之妙。倘孕婦忽然見紅,名曰漏胎,急宜服藥保之,毋致血瀝多而胎不保也。
若因風熱動血者,即用四物湯,送下防風黃芩丸(二錢),一日兩三服。若因怒動肝火者,用逍遙散加黑山梔(一錢),條芩(五分)。若血虛妄走者,用四物湯加茯苓神、阿膠(各一錢),艾葉(五分),蓮子(十粒)。若脾虛不能攝血者,用歸脾湯加膠、艾、蓮子。若氣虛下陷者,亦用補中益氣湯。若去血大多,即用八珍湯大補之,然必要人參,即同血脫益氣一體耳。百問曰:胎息未實,勞力觸犯,或食毒物,或房勞驚恐,令**虛滑,經血淋瀝,敗血湊心,子母難保,此急癥也,速大補之。
敗血湊心,多是氣逆之故,宜急順其氣,速降其瘀,所謂急則治其標也。乃云速大補之。若補氣乎,則氣愈壅逆。補血乎,則敗血。將何以處治?斯誠亂道之語,誤人之言,不待辨而自明矣。(徐評)《產集》曰:肝經有風,下非胎血,宜服防風黃芩丸。此實癥也。
《千金方》曰:娠妊下血不止,名曰漏胞。胞干便死,急用生地八兩,以清酒三升,煮減半,絞去滓服,此亦急癥也。
有等妊娠,紅漏不多,精神如故,六脈和平,此兒小血盛有余癥也,醫者望而知之。
四物湯
大生地(三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二分)川芎(三分)加絲綿燒灰(五分),水煎服。
防風黃芩丸
青條芩(一兩,醋炒黑色)防風(一兩,炒)共二味為末,酒糊為丸,米湯下。
逍遙散
當歸身(一錢)白芍(一錢)白術(一錢五分)柴胡(三分)炙甘草(五分)茯神(一錢五分)水煎服。
歸脾湯
人參(一錢)白術(一錢五分,土炒)黃(二錢,蜜炙)歸身(一錢五分)炙草(五分)茯神(二錢)棗仁(一錢五分,炒)遠志(五分)廣木香(五分)桂元肉(五枚)加姜棗,水煎。
八珍湯
人參(二錢)白術(三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熟地(五錢)歸身(一錢五分)白芍(一錢)川芎(五分)加姜棗煎服。
補中益氣湯
(見前胎動)。
[胎前門] 半產
有孕,須防三五七月。蓋孕三月,胎火初動,常令心煩悶亂。四五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六七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稍有氣血不足之體,則胎墜矣。巢氏曰:受胎在腹,七日一變,至三月屬心,五月屬脾,七月屬肺,皆屬五臟。臟陰虧而易墜。如初一月屬肝,怒則墜。每洗下體,竅開亦墜。房事不謹,亦墜。即前文所謂隨受隨落也,大半皆如此,人所不覺耳。大凡胎氣,腹痛者常事,而腰痛者切須防也。急宜服藥,補腎安胎,不可不早言之。至紅一漏,只可十保其三,宜服安胎飲,重用熟地,或加人參、桑寄生。但小產重于大產。蓋大產乃瓜熟蒂落,天生自然。小產必有所由,驚動而下,乃生斷其蒂。胎之胞附于帶脈,帶又環系于腰,是以腰痛帶脫,胞胎即下矣。預服保胎丸,則無患矣。
小產后,即如大產相似治之。若去血多者,即可服人參、熟地,而當歸宜重用,亦是去瘀生新之意。有虛寒之甚者,宜加附子、阿膠。
[胎前門] 子煩
子煩癥,心煩悶亂,說不出之難過,此君相二火,翕聚以養胎,火盛內熱致煩也,宜用淡竹葉湯主之。若氣滯痰凝而悶者,用二陳湯加白術、黃芩、蘇梗、枳殼。若脾虛胃弱,食少嘔吐者,用六君子湯,或加香砂以安之。但子煩之癥,不善調攝則胎動不安,須防小產之患。又有吐久氣逆,胃元大虛,不能進飲食,恐致產母氣脫,故初即要降火,繼即安胃進食,此一定也。
淡竹葉湯
淡竹葉(十片,洗)黃芩(一錢)知母(一錢)麥冬(一錢五分,去心)茯苓(二錢)水煎服。
二陳湯
(見前惡阻)
六君子湯
(同見前)如加香附(一錢),砂仁(五分)即香砂六君子湯。
[胎前門] 子懸
子懸乃胎氣上逼,緊塞于胸次之間,脹滿疼痛是也。有寒火之分,有肝氣,有停飲,有火盛。心悶絕而死者,方用紫蘇飲連進以救之。
紫蘇飲
紫蘇梗歸身(各一錢)白芍炙草(各五分)川芎(三分)人參(六分)大腹皮(八分,黑豆水洗)砂仁(三分,去殼)以上各味外加姜(一片),蔥白(一寸),煎服。
[胎前門] 子眩
子眩,為氣逆暈厥,并用紫蘇飲。然有脾虛夾痰,用六君子湯加天麻五分。若脾不甚虛,獨頑痰閉塞者,用二陳湯加竹瀝、姜汁。虛實之間,宜察辨之。如不合法,即防胎落。大約肝經氣逆者多,予常用紫蘇飲加枳殼、鉤藤而安。
紫蘇飲
(見前)
六君子湯
(見前惡阻)
二陳湯
(見前惡阻)
[胎前門] 子癇
(又曰子冒)孕婦血虛,風邪入肝,忽然昏冒不知,須臾則醒,過時復發,久則變痙。痙即口噤搐搦,背腰反張,如兒童發驚之狀,方用羚羊角散定之。若怒動肝火,佐以逍遙散加人參五分。若引動胎氣逆上,佐以紫蘇飲。兼脾虛夾痰者,佐以六君子湯。或因中寒而發者,宜理中湯加防風、鉤藤。此癥宜速治,若頻發無休,不但胎孕驟下,抑或血隨渙散,母命難保。如胎下,急大溫補氣血為要,方可得保母命,遲恐難以挽回。
羚羊角散
羚羊角獨活當歸(各一錢)川芎(三分)人參(八分)茯神(一錢五分)桑寄生(二錢)鉤藤(三錢)防風(七分)甘草(五分)加姜或竹瀝,煎服。
理中湯
白術(二錢)炙草(五分)干姜(一兩)水煎服,或加人參更妙。
逍遙散紫蘇飲六君子湯
(俱見前)
[胎前門] 子腫
(又名子氣、子滿、胎水)妊娠婦人,常有面目腿足腫脹,故有各腫之名,其實皆由脾土不足以傳化水谷之濕,而胞胎壅遏,膀胱不化,水泛橫流,致肺氣不降而喘息,小便淋漓不利,古方用鯉魚湯、葵茯湯、白術散,皆有妙處。予每用五皮飲,如水腫之治,亦多驗。蓋一體水癥也,此方簡而易,不已再用鯉魚湯,惟參術不宜早補,補則填塞不通,總宜利濕為先。如體濃者,或輕而小便利者,亦可不必治,待生子后而自消矣。此皆以體而言,不致脹滿難過。
鯉魚湯
白術(四兩)生姜(一兩)茯苓(四兩)當歸(二兩)白芍(二兩)鯉魚(一尾重斤)先以水煮鯉魚取汁,澄清,以汁煎藥,分五次服。
葵茯湯
冬葵子(半斤,炒)茯苓(三兩)共為末,每米飲湯,服三錢。
白術散
土炒白術(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澤瀉(八分)陳皮(五分)姜皮(五分)大腹皮(一錢二分)木香(三分)原方無分兩。
加味五皮飲
桑白皮(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五分,此味只可治胎腫,常見治水腫者,服之愈大,須慎用)茯苓皮(一錢五分)新會皮(一錢五分)紫蘇梗(一錢五分)車前子(一錢五分)老姜皮(八分)五加皮(一錢五分)二三劑后再加白術、茯苓,消去大半,然后再用六君子湯,補其脾氣,亦宜食淡,淡以滲利也。
[胎前門] 子嗆
(又名子嗽)娠妊數月,胎熱沖肺金,常有咳嗽者,宜用瀉白散加黃芩、蘇梗、川貝主之。如感風熱,再加荊芥、桔梗、甘草。毋任咳嗽傷肺,至成產勞。又不可用溫散之味,如羌活、麻黃、桂枝之類,反傷肺而助火,恐胎熱上逼,莫可療也。如前藥之不愈,可服六味地黃湯,為至穩之法。
既感受風熱,而云可服六味地黃湯,是直將外邪膩住,錮蔽不出,為后勞病基礎。噫,可慨也夫?(徐評)
瀉白散
桑白皮(二錢)地骨皮(三錢)二味煎服。
六味地黃湯
熟地(三錢)萸肉(一錢)茯苓(一錢)山藥(二錢)澤瀉(八分)麥冬(一錢五分,此味代丹皮)水煎,空心服。
[胎前門] 子鳴
孕婦腹內出聲,乃小兒腹內啼也。此由胞中疙瘩,兒常含于口中以吮血。偶然孕婦攀高拾物,脫出兒口,因而啼鳴。急令孕婦曲腰就地片時,如拾物狀,啼即止矣。或服四物湯加白術、茯神二劑,胎氣安固。然必孕六七個月者有之。
[胎前門] 子喑
娠妊至八九月忽然不語,謂之子喑。不必驚慌,但以飲食調養,可不必服藥。此胞胎系于腎,腎脈貫舌本,待分娩自能言也。如不放心,可服四物湯加茯神、遠志。亦有即能言者,妄投雜藥,反恐有誤。
[胎前門] 子淋
腎開竅于二陰,與膀胱為表里。熱則小便淋漓,甚者心煩悶亂,用子淋散主之。如腎虛熱,不能司化,用六味湯加車前子,或加知柏治之。又有安樂散、葵子湯,皆可選用。
子淋散
茯苓麥冬木通甘草大腹皮淡竹葉水煎服。
安樂散
人參麥冬歸身甘草通草滑石細辛燈心(各五分)水煎服。
葵子湯
冬葵子滑石木通(各等分),加蔥白七寸,水煎服。
[胎前門] 小便不通
(又名轉胞)此癥不比淋,淋乃頻數,為子淋。不通則點點滴滴,甚至點滴不能下,癥重于子淋矣。此胎墜于下胞系被壓,故名轉胞。其禍最速,如不急治,即濁污上逆,上吐清水,如關格者,可不危乎。升舉胎氣,朱丹溪先生用補中益氣湯,服下隨探吐之,大有義理。吾師鐘齡先生用茯苓升麻湯,每效如神。古方有用四物湯加黃芩、澤瀉,此治輕者而用也。又張仲景先生治轉胞,方用八味湯。乃下焦偶感虛寒,胎氣陰冷,密水斷流,得暖則陽氣宣通矣。
又有一癥,為孤陽無陰,不能化氣者,宜補其陰,古方滋腎丸是也。吾師用六味湯加車前、牛膝,亦多收功。斯二癥一陰一陽,水火之分,極宜深究,不可錯誤。當診其脈之遲數,察其人喜冷喜熱,合而辨之,庶不誤人。
補中益氣湯
(見前)
四物湯
(見前)
六味湯
(見前)
茯苓升麻湯
白茯苓(五錢)赤茯苓(五錢)升麻(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一錢)苧根(三錢)急流水煎服。
八味湯
(即六味湯加桂附)熟地(三錢)萸肉(一錢)山藥(一錢五分)茯苓(一錢)澤瀉(八分)麥冬(一錢,代丹皮)肉桂(三分)制附子(三分,此二味胎中慎用)水煎涼服。
滋腎丸
黃柏(一兩,炒)知母(一兩,蒸炒)肉桂(一錢,去凈皮研)蜜丸,開水下五錢。
[胎前門] 孕悲
孕婦無故悲泣,為臟躁也。用大棗湯,或竹茹湯治之,自愈。
大棗湯
小麥(三兩)甘草(三兩)大黑棗(十枚)水六碗,煎三碗,分三四次服。
淡竹茹湯
人參(一錢)茯苓(一錢)半夏(五分,泡)麥冬(五錢)甘草(五分)竹茹(一錢五分)加棗姜,煎服。(此方心虛、虛煩、驚悸,皆可治。)
[胎前門] 尿血
(加味逍遙散,見下集乳癰門)孕婦血尿,不必驚慌,方用續斷湯。或膠地湯。如怒動肝火,用加味逍遙散。若食火炙熱物,用加味清胃散。有血熱流滯于脬,即為血淋,用葵子一升,研細,水煮二升,分三次服。
清胃散
黃連生地連翹升麻麥冬
續斷湯
川續斷(五錢)赤芍藥(五錢)生地(一錢)當歸(五錢)共為末,每空心,蔥白煎湯調服二錢。
膠地丸
阿膠(二兩,蛤粉炒為末)大生地(二兩,酒蒸熟杵膏)二味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此方極穩且補血,如急時,每樣二錢,水煎服。
[胎前門] 乳泣
有孕在腹,乳自出,名曰乳泣。泣多,恐生子難養,緣內血不足以養胎也。乃氣血虛弱,不能統攝,多服八珍湯以助其血,子遂能育,所謂醫有贊育之功。
八珍湯
(見前胎漏)
[胎前門] 胎不長
婦人月經不行,已六七個月,從前月事準,今又無病,腹不見大,脈見微滑,但不甚旺,此胎不長也。是以常有十二三個月而生者,此產母血氣不旺,法當助其血氣,補其脾胃,即胎長腹大而生。補脾用五味異功散,培血用八珍湯。如有別疾,隨癥加減。《集驗方》用鯉魚尺許,煮食其汁,胎能長。《指掌方》用黃湯、白術丸,皆能長胎,均助脾胃、補沖任之法。
五味異功散
(即六君子除半夏)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加姜棗煎服。(此方除陳皮加四物湯,即八珍湯)
黃湯
黃白術茯苓麥冬人參陳皮甘草姜棗煎服。
白術丸
白術當歸阿膠地黃川芎牡蠣川椒蜜為丸。
[胎前門] 熱病防損胎
(解毒湯: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孕婦或感傷寒,或染時令火癥,燒熱昏昏不退,急用涼藥清解,以保其胎,如三黃、解毒、芩、連、羚羊,惟犀角傷胎之物,不宜用。如不解,至胎損腹中,不得下,孕婦昏憒,斯時極難著手,須驗產母之舌。如面赤舌青,其子已損,急用平胃散加樸硝,服下立出。但死胎不得不下,下之又恐氣隨下脫,不下又難保產母。倘面青舌赤,及面舌俱青而口吐白沫者皆兩命難存,不可為也。設遇胎下面轉赤,尚有一息之存,隨即以參歸地救之,間可活十中一二。
熱入血分,不用犀角。經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第不可過劑耳。
平胃散
蒼術(二錢)濃樸(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甘草(八分)加樸硝(五錢)煎服。又方:獨用樸硝三四錢,童便一盅和熱酒調服,即下。但下后即如產后溫補,若仍作熱癥醫,即錯矣。
熱病傷胎,下后即用溫補,是促其母死耳。(徐評)
[胎前門] 娠妊傷寒
凡遇傷寒必保胎,莫與尋常一樣猜,最穩只宜香蘇飲,分經加味變通來。
香蘇飲
香附紫蘇陳皮甘草砂仁如太陽經加防風,荊芥,秦艽,陽明經加葛根、知母,少陽經加柴胡、黃芩、人參。
[胎前門] 瘧疾
(即是少陽癥,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此癥乍寒乍熱,過時神清。有一日一發者,有隔日一發者,始則亦宜香蘇飲表之。如待寒熱分明,始用小柴胡湯和解之,切勿早用柴胡。若汗多宜加人參,如熱盛寒少而有汗,可加石膏、知母以涼散退熱,勿致熱傷胎氣,早為留意。
小柴胡湯
柴胡人參茯苓陳皮甘草
[胎前門] 泄瀉
感寒濕者水瀉,食生冷而不化者溏瀉,皆用神術散以治之。
神術散
制蒼術(一錢五分)濃樸(八分,炒)陳皮(八分)甘草(五分)藿香(一錢)砂仁(五分)加姜一片煎服(或加茯苓大腹皮)。
[胎前門] 痢疾
瀉輕而痢重,痢則里急后重,下痢紅白,稠粘臭穢,此積物與熱結聚腸胃,氣閉不通,宿滯不去。不愈,初宜葛芍湯,次用消積,再用香連丸。總以能食者輕,食減者重,絕食噤口者死。
葛芍湯
葛根(二錢)赤芍藥(三錢)廣皮(一錢五分)苦參(一錢)陳茶葉(二錢)煎服。不已,再加山楂(三錢,炒),神曲(一錢,炒),或檳榔(五分)。
香連丸
廣木香(一兩,焙)川黃連(五錢,焙)神曲和為丸,每服二錢,米飲湯下。止后隨服生地四物湯,以調血分。
[胎前門] 鬼胎
人之臟腑安和,心正無思,精神健旺,氣血充實,安得有妖魅之邪乘之?惟體本柔弱,精神或亂,或獨居靜室而多驚疑,則邪氣交侵而受,或夢與鬼交,而成經閉腹大,正如懷子一般。但其婦必面色青黃不澤,脈細澀,或大或小,兩手兩樣。更改無定,或作寒熱之狀,攢眉不樂之形,此由肝脾憤郁之氣,非胎也。治用雄黃丸攻之,而以各經見癥之藥輔助元氣。前賢又有斬鬼丹,極妙之用,消去,隨服桂附八味,或服六君子湯、歸脾湯,以補正心脾,自無他患。虞氏曰:此肝腎相火,發為白淫,流入**,結為此胎,是本婦之精結,非真有鬼交也。
古人論鬼胎云,皆由其人陽氣不足,此語誠然。蓋陽衰失其沖和之令,致陰氣凝聚,宛若胎形,陰氣愈凝,其腹愈大。用藥振其陽氣,其胎即化為烏有。或不治,待其人陽氣自旺,其胎亦消。曾見一婦,懷妊日久而不產,一日大便出氣,而皤皤大腹,竟因是而消,此即鬼胎者也。(徐評)
雄黃丸
明雄黃鬼臼丹砂(水飛,各五錢)延胡索(七錢)麝香(一錢)半夏(一兩,姜炒)川芎(七錢)共為末,蜜丸,空心服三十丸。
斬鬼丹
吳茱萸川芎秦艽柴胡芫花(醋煮)僵蠶巴豆霜巴戟天蜜丸,酒下七丸出惡物愈。
桂附八味
(見前小便不通)
六君子
(見前乳泣異功散加半夏)
歸脾湯
(見前胎漏)。
[胎前門] 吐血
孕婦吐血,或因感風熱者,必咳嗽。嗽久見血,用香蘇飲加黃芩、象貝,以清散風,去咳止血,必不吐也。
或胎熱胃火上沖而吐者,但用安胎飲加黃芩、麥冬,其生地只用小者,胎涼血自歸原。或因食煎炒炙之物,致胃火上逆而吐血者,用清胃散去丹皮加麥冬、黃芩主之。若本體虛弱,素有血癥者,用六味地黃湯加地骨皮、釵石斛、麥冬、牛膝,其虛火自安。
安胎飲
(見胎動)
六味地黃湯
(見前)(加味)
香蘇飲
蘇葉(一錢)香附(八分)陳皮(七分)甘草(五分)荊芥(八分)蔓荊子(一錢五分)秦艽(一錢二分)川芎(三分)防風(五分)水煎服。
清胃散加減
生地(三錢)連翹(一錢二分)黃連(三分)麥冬(二錢)黃芩(五分)象貝(一錢)煎服。
[胎前門] 便血
孕婦大便見血,亦是血熱妄行。大凡血癥,上行為逆,下行為順,宜服生地四物湯加麥冬、槐米、赤芍、甘草主之。如系臟毒,加金銀花必自愈。
[胎前門] 大便燥結
孕在腹中,總有胎熱。大便燥者多,切勿臨圊用力努掙,多有因此而小產者,為用力努傷胎氣,致兒隨下,亦有掙傷胞衣而墜下者。蓋胎被氣迫下,氣愈迫而大便愈難出,只宜服生地四物湯加松子、黑芝麻,或麥冬、栝蔞,并以菜油或生麻油沖湯飲之,皆以潤腸之意。而大黃滑利之藥,皆忌服。
[胎前門] 孤漿
娠婦六七個月,暴下黃汁水,或如膠或如豆汁,多者升許,名曰孤漿,并非產也。然每每胎動腹痛,皆氣血元虛,若認為產,心慌神張,則胎必根據而墜矣。急服黃糯米湯可保胎,服。人參者更妙。方用黃六兩,糯米半升,水七升,煮汁三升,分作四服,日三夜一,盡服完為妙。
[胎前門] 誤服傷胎之藥
薛立齋曰:妊婦誤服毒藥胎動不安者,急服甘草、黑豆、淡竹葉,濃煎以解之。予謂毒藥者,即《內經》婦人身重,毒之如何。此必有他病,而用胎中所忌之藥,致胎動也,非真有信砒毒耳。
《素·六元正紀大論》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蓋藥所以去其病,病去則胎自安。雖大毒之藥,何傷胎之有哉!茍藥不中病,雖通草、滑石等平淡之藥,亦足以傷其胎。是醫者之過,非藥之過也。若汪氏之說,全失**之旨矣。(徐評)淡竹葉欠妥。若誤服熱藥致胎動者,綠豆汁飲之最妙。(徐評)
[胎前門] 心痛
《大全》曰:娠妊心痛,乃風邪痰飲交結。予謂肝氣不暢者多。若傷于絡,則乍作乍安,名曰厥痛。若胎動下血,乃傷觸子臟也,用安胎飲或火龍散、手拈散。輕者一味砂仁湯,使氣調自安。若果真心痛,指甲青,朝發暮死,夕發旦死,無能為力。然此癥懷孕者少,蓋心真痛為寒冷入心,水克心,火滅也。而懷妊者必有胎熱,當之不致寒水上凌于心。
心者君主之官,端拱無為,豈能為痛,痛者,乃肝胃之氣不暢,或風邪痰飲交結之故也。(徐評)
火龍散
川楝子茴香(各一錢)艾葉(一錢五分,鹽水炒)煎服。
手拈散
延胡索(五分)五靈脂草果乳香沒藥(各一錢)共為末,每服一錢。
[胎前門] 胸腹痛
張仲景曰:懷孕腹痛,當歸芍藥散治之。此益氣血也。然或有宿痰,或風冷觸犯,或氣或食,統以香附、砂仁、蘇梗、生姜四味極穩。
當歸芍藥散
當歸白芍茯苓白術澤瀉川芎水煎服。或為末,每服二錢。
[胎前門] 腰痛
大凡腰痛皆屬腎虛,在妊中最宜急治。蓋胞胎系于帶脈,帶脫則胞下墜矣。古方用青娥散治之,予常以熟地、杜仲合保胎丸多效。
青娥丸
杜仲(四兩,姜炒)補骨脂(一兩,鹽炒)核桃肉(二兩)為末蜜丸,酒下。
[胎前門] 痰臌似胎案
昔于庚辰歲,海寧萬家渡金姓,娶妻十載未孕,忽月事過期,長安醫者謂之孕,遂以熟地阿膠苓術之類補安。
延至十月,尚不見產。腹日大,婦日病,及至十五月,人不起床,食不過喉,腹大異常。偶一腹痛,即腸鳴如踏水車之響,門外俱聞其聲。危急之甚,斯時因朱敷文、吳大成兄相請在彼,邀往診之。其人已奄奄一息,諸醫袖手待斃。有曰鬼胎,曰經阻。予診之,六脈滑大無倫,按之堅實,乃曰非孕也,此痰臌也。由思多傷脾,脾不為胃行其津液而化痰。初誤為孕,服滋膩寒涼之藥,致痰不行,積久而成斯癥。若不攻之,必無生理。隨用二陳湯加南星、濃樸、檳榔、三棱、莪術、桂、姜,二三劑即下行,病家恐致痢,急復請。視脈稍和,所下者赭色成塊,挑開內白色。予曰:此血裹痰也。即于前方加大黃、礞石。又數劑,日下二三十行,腹漸消而進糜粥矣。十日后,轉用姜桂六君子湯、枳實理中丸、煎丸并進,而病患起矣。眾皆敬服。彼時若再姑息不攻,安得不脹死?所以藥貴得當,何妨破格用之?以救此垂危之人,因存是案以備后人之用。
讀吳菱山先生辨疑書中治一婦,乃痰飲血癥,為前醫作胎之誤,與此癥相似。
滑本胎脈,若至滑大無倫,按之堅實,非胎之脈明矣。奈何諸醫之不悟也。見所下赭色,而痰裹于內,即于前方又加大黃攻瘀,礞石攻痰,此所謂隨機應變不泥于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