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卷十九》宛署雜記 沈榜作品集

○僧道

(寺、庵、宮、觀、廟、堂、祠,共五百七十五處。詩、文不能悉梓,次第收遺文下)

△寺

凡二百一十一(城內七十二,城外一百三十九)城內:大隆善寺,元皇慶元年建,名崇國寺,我朝改今名。設有僧錄司于內,主天下寺僧之事。成化八年敕修,皇太后、中宮、妃主下至女官、宮人助修。制極壯麗。有御制碑一,見御制下;元圣旨碑二,見遺文下。萬善寺,古剎,萬歷九年太監王臻重建,編修劉元震記。正覺寺,成化二年太監韓諒以欽賜宅舍建,請于朝,敕賜今名。興福寺,景秦七年建。弘善寺,唐開元年創,成化丙戌太監崔安等重建,請于朝,敕賜今名。以上俱在北城發祥坊。

碧峰寺,古剎,一名碧云寺,正統初太監夏時等建。天順元年敕賜今名,沙門道深記。大悲寺,嘉靖四十一年建。積善寺,隆慶二年建。華龍寺,古剎廢址,成化二年錦衣衛指揮萬貴建。敕賜今名,沙門道深記。壽明寺,古剎廢址,天順初太監段信等建,大理寺丞杜昌記。凈業寺,嘉靖三十七年建。龍泉寺,元至正年建。海印寺,元初建,今廢。興德寺,寺址阮太監第也。正統十二年修宅,掘地得元至正二年碑;本龍泉寺舊址。阮即改建殿宇,請于朝,賜今名。學士李時勉記。千佛寺,萬歷九年建。萬壽寺,正德十五年建。海藏寺,元皇慶二年建,成化三年重修,右通政陳嘉謨記。天壽萬寧寺,元至正五年建,元學士歐陽玄記。慈善寺,萬歷十四年建。廣化寺,古剎,弘治初重修,學士劉機記。觀音寺,正統三年建。瑞云寺,成化二十二年建。廣濟寺,成化庚子年建。以上俱在北城日中坊。

小福祥寺,嘉靖三十二年建。義利寺,元至正十一年建,隆慶二年重修。興化寺,元至正十三年敕建,元學士歐陽玄奉敕撰,隆慶四年重修。嘉興寺,弘治十六年建。以上俱在中城積慶坊。

敕賜普恩寺,在中城安富坊,成化丁酉年建。觀音寺,在中城大時雍坊,景泰六年建。

雙塔寺,元朝建寺,有雙塔,其高入云,因名。觀音寺,一弘治年建,一正德元年建。以上俱在中城小時雍坊。

瑞云寺,占剎遺址,正德十六年王宣重建。廣濟寺,弘治年創,正德丁卯太監馬永成奏請,敕賜今名。沙門定锜大勛記。慈恩寺,隆慶五年建。彌陀寺,嘉靖二十三年太監劉淮修,運使杜锜記。萬寧寺,景泰五年太監興安建,禮部郎中蕭璁記。延壽寺,嘉靖十五年建。永泰寺,古剎,正統八年修武伯沈清建。請于朝,敕賜今名。沙門圓顯記。太平寺,弘治戊申年建。永祥寺,萬歷元年建。萬福寺,正德五年建。青塔寺,古剎,天順初,宛民郭真重建;太監普安感夢助成。請于上,敕賜今名。編修蔣冕記。凈因寺,嘉靖四十五年建。弘慶寺,其先曰黑塔寺,正統丁亥成國公重建。請于朝,敕賜今名,學士張益記。以上在西城日中坊。

普濟寺,正德十四年建。普慶寺,遼天歷三年創,天順庚辰重建。大能仁寺,元延祐六年建。石佛寺,正德丙辰建。崇善寺,成化十五年建。慶寧寺,成化二十二年建。廣濟寺,址本太監劉嘉林欽賞第,成化乙酉施為寺。請于朝,敕賜今名。英宗敕旨賜記,學士孫天濟奉敕撰。觀音寺,弘治十五年建。萬善寺,正統年建。以上在鳴玉坊。

普壽寺,古剎。普照寺、護國寺、鷲峰寺,正德四年建。以上俱在金城坊。

正法寺,成化乙未太監黃高建,敕賜今名。學士李東陽撰記。寶禪寺,元武宗時建,后廢為民居。成化庚寅,太監麻俊修宅,得元趙孟頫碑,知為普慶寺舊址,施為今寺。聞于上,敕賜今名。戶部尚書萬安記。普安寺,國初建,嘉靖甲子太監黃錦修,學士徐階記。翊教寺,成化八年建,嘉靖三十一年修。妙應寺,舊名大圣壽萬安寺,因有白塔,一名白塔寺。元至正八年修,有塔記。至宣德八年敕修白塔。景泰八年,宛民郭福請于朝,修寺,賜今名。刑部侍郎董矩記。觀音寺,永樂二十二年建。祝壽寺,古名普慶。正德八年,上微疾,太監吳亮、焦寧重建,禱之。上聞,賜今名。編修孫清記。以上俱在西城河漕西坊。

寶安寺,宣德年建。承恩寺,古剎,景泰年敕名。護國寺,成化年建。蠟燭寺,正德元年建。定慧寺、真如寺、凈土寺、觀音寺,正德丁卯年建。以上俱在阜財坊。

城外:衍法寺,在平則關,成化四年太監阮安重建,敕賜今名。吏部尚書楊一清記。寶塔寺,在平則關,先名宰塔,正統十三年敕賜今名。禮部尚書胡濙記。廣通寺,在高郎橋,元朝創,嘉靖乙未太監黃錦重建。大學士徐階記。以上離城一里許。廣恩寺,在西直門外,初名奉福,宣德十年太監錢安重建。地藏寺,在西直門外。成化間,太監覃章建地藏,因名。弘治癸亥,孝宗皇帝修地藏,有碑。舍人許錦記。以上離城約二里許。

福寧寺,在香山鄉,舊名文殊閣。成化年太監吳忠重建,敕賜今名。尚寶司丞金鑰記。圓廣寺,在平則關,古剎。隆慶三年太監馮保奏請敕修,萬歷元年落成。吏部尚書楊壽記。西域寺,在平則關,舊名三塔。我朝僧雅納使西域,還朝,敕賜為西域寺。吏部尚書曹義記。廣福寺,在四里園,嘉靖中太監劉宗政建,學士徐階記。普慶寺,在平則關,弘治十一年太監何忠建,敕賜今名。知府韓福記。以上離城約三里許。鎮國寺,元朝創,正德己巳太監張鋹重建,敕賜新額。學士鄒守益記。洪慶寺,成化八年太監金鑒建,請于朝,敕賜今名。大學士商輅記。普覺寺,古剎,正統三年太監阮昌建,祭酒胡濙撰。極樂寺,嘉靖戊申太監暨擢建,大學士嚴嵩記。真覺寺,成化年建,以上俱在白石橋。萬壽寺,萬歷五年敕建,六年大學士張居正記,七年欽賜莊田。見田宅下。永壽寺、保恩寺,正德年建。永禧寺,景泰年太監黎湯建,請于朝,敕賜今名。弘治壬戌太監李彪重建,編修孫紹祖記。以上在廣源閘,俱離城五里。

慈壽寺,在八里莊,萬歷六年宣文皇太后建。上聞,敕賜今名并莊田。大學士張居正記。弘教普安寺,在白紙坊,元朝敕建,延祐六年學士程鉅夫記。真空寺,在白紙坊。景泰初,宛民鄭道明、太監興安等造二大石橋填路,高丈余,長五里,栽柳、蓋庵。事聞,賜名廣濟庵。天順元年,賜名真空寺。國子監祭酒吳節記。資福寺,在白紙坊,正統初年敕賜今名。嘉靖初太監馬海重修,僉事錢俊民記。弘法寺,在白紙坊,天順二年太監魏俊建,請于朝,有敕賜碑。天寧寺,在新門外白紙坊,有古塔,舊名弘業見隋碑神州塔傳。唐開元改名天王,元末兵火,碑亡。太宗文皇帝潛邸時,重修塔,高入云,鈴聞數里,為城陽之勝。宣德十年,敕名天寧。僧從聞記。永隆寺,在香山鄉,正統十一年太監童海重建,敕賜今名。翰林學士黃諫記。云惠寺,在香山鄉,古剎。正德初,太監張永重建,敕賜今名。吏部尚書梁儲記。以上離城約十里。延恩寺,在**,正德八年太監賴義建,賜護持敕諭。圓通寺,在西山,唐名大覺寺。山勢蜿螻,百折而升,半山忽有平坡,百里煙云,舉目幾席,因呼平坡寺。成化間敕修,有御制碑二,見御制下。新圓通寺,在堪灘村,正德二年宛人李光德等建。圓覺寺,在達官村。靈福寺,在田各莊,至元間,僧海云建。后經兵火,遺址尚存。洪武末,擇為功臣剛鐵太監葬所。詳見賜墓并祭祠下。昭化禪寺,在北務東村,本正法寺故址。正德五年太監阮普耳等重建,敕賜今名。十年三月、十三年八月,駕兩幸之。禮部尚書胡濙記。華嚴寺,在北務村,正統十年太監吳弼建,祭酒胡濙記。寺后有洞,深邃莫測(見山水古跡下),寺以洞得名。保明寺,在香山鄉黃村,女僧呂氏建。弘治十六年,敕賜有地。見賜地下。壽安寺,在煤廠村,唐建,名兜率,三易其名。宣德、正統年,高僧廣霖募諸中貴重修,敕賜今名。內有石臥佛一、銅臥佛一,俱長丈有八尺,因相傳為臥佛寺。成化間,敕于門前修延壽塔一,賜田若干,見莊第下。正德、嘉靖俱臨幸。萬歷年兩幸其地,賜藏經,出內帑重修。兩宮賜有臥佛錦被二,長覆佛首足。洪光寺,在西山,太監鄭友建。功德寺,在西湖上,元朝敕建,曰大護國圣寺。至本朝宣德年重修,敕賜今名,乃圣駕謁陵駐蹕之所。地臨西湖,一望無際,每夏秋之間,湖水泛溢,鷗雁往來,落霞返照,寺景如畫。翠巖寺,在西山,正德三年太監秦文建,請于朝,賜今名。圓靜寺,在甕山,弘治七年助圣夫人羅氏建。以上離城二十里。

普陀寺,在瓦窯村,宣德年高麗僧野衲峪叟初筑軒于此,正統年太監唐慎等重建,天順年敕賜今名。沙門道深記。觀音禪寺,在瓦窯村,正統十六年太監黃建創,太子賓客胡濙記。金山禪寺,在瓦窯村,正德八年建。十年駕幸此山,欽賜香金彩段,大造佛殿,賜今名。十三年建。以上離城二十五里。玉華寺,在香山鄉,正統甲子太監韋敬、黎福喜建。隆教寺,在銅鉅村,成化庚子太監鄧鏗建,請于朝,敕賜今名。學士萬安記。以上離城三十里。小碧云寺,在萬安山,離城三十五里,成化年建。興善寺,在蘆溝橋西,天順間敕建,嘉靖四十三年奉敕重修。工部尚書雷禮記。接待寺,在蘆溝橋,嘉靖年建。普濟寺,在北辛安村,嘉靖二年建。證果寺,在上下莊,成化年造。延壽寺,在魯谷村,永樂年造,嘉靖年重修。山門外有前朝韓延壽虛冢。永年寺,在魯谷村,萬歷年間永年伯造。凈土禪寺,在石景山,古剎,無考。有元和四年碑文,年久難辨。鰲山寺,在八角莊。法明寺,在石景山,古剎。香山永安禪寺,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故名。正統六年太監范弘建,奏請敕賜今名。太常寺卿程南云記。有欽賜藏經一。正德、嘉靖駕俱臨幸。嘉靖玉音云:香山盡有青翠。萬歷御書“來青軒”三大字。彌陀寺,在張各莊,元至治年創,萬歷二年王太監重修。靖安寺,在碧云山,太監吳弼創,錦衣衛指揮錢璋奏請,敕賜今名。大學士梁儲記。崇恩寺,在新店村,正德年造,萬歷十七年重修。佑善寺,在西新店村,古剎。景泰壬申太監尚立,成化丁卯太監羅重建,敕賜今名。戶部郎中居達記。壽隆寺,在七里屯。靈福寺,在七里屯,弘治年間重修。靈會寺,在蘆溝橋西,弘治年建。奉福寺,在栗園莊,正統年間黃太監建,正德五年韋太監等重修。參政王淪記。感恩寺在新店村,景泰年造,今廢。永安寺,在何家村,宣德十年太監但住建,正統九年敕賜今名。太常卿程南云記。以上離城約四十里。大慧寺,在畏吾村,正德八年太監張惟建,賜護持敕諭。十年,學士李東陽撰真武殿銘。萬壽戒壇寺,在小園村,遼清寧中建,名大慧聚寺。本朝宣德九年太監阮簡等重建,正統五年敕賜今名。崇興寺,在新城村,至正年建,今廢。開元寺,在白家灘,舊傳唐開元年建。本朝弘治六年太監羅秀重修。中憲大夫李綸記。崇興寺,在新城村,正德年造。崇化寺,在城子村,元至正中建,名清水禪寺。本朝宣德年太監吳亮重修,正統二年敕賜今名。禮部尚書楊溥記。以上離城五十里。靈光寺,在黃村,正統年敕建。華藏寺,在高店村,渾河水沖廢。大覺寺,在北安河,宣德年出內帑金重建,敕賜今名。正統十一年重修,有御制碑二道。廣熙寺、隆恩寺、秀峰寺,俱在軍莊。西峰寺,在李家峪,唐名會聚,元時改為玉泉。正統元年太監陶镕等重建,敕賜今名,有記。景泰四年賜護持敕諭,檢討嚴素記。隆慶六年又敕賜碑,鴻臚寺卿王之垣撰。廣慧寺,在獅山下,永樂丁酉朝鮮僧懶贊來朝,筑精舍。成化戊子太監張軒等重建,易名為寺,吏部員外張駿記。正德元年太監王念等重修,大學士劉忠記。萬佛寺,在馮村,舊名萬佛堂,宣德壬子僧人辯重建,正統戊午敕賜今名,萬歷壬子重修,十八年欽賜藏經,有敕諭。凈德寺,在童子山,成化戊子太監李棠建,奏請敕賜今名。祭酒吳節記。成化十一年敕諭護持。福昌寺,在童子山,系古泉庵舊址。正統乙丑僧無心募太監阮安等重建,敕賜今名。成化三年欽賜護持敕諭,僧道深記。寶峰寺,在馮村,天順二年太監梁英建,正德十一年太監鄭懷等重修,學士劉忠記。常覺寺,在馮村,正統十三年僧悟靜修道于此。太監柴昇為聞于上,敕賜今名。嘉靖四年太監黃英等重修。寶林寺,在馮村,古剎廢址。正統三年太監王直等重建,明年,敕賜今名。禮部尚書胡濙記。吉勝寺,在曹各莊,至元十三年僧圓從重建。林泉野老從倫記。凈明寺,在岳家坡,天順二年建,有敕諭。寶覺寺,在店子村,址本觀音古剎。正統二年太監楊瑛重建,敕賜今名。鎮南桑古魯記。華嚴寺,在匣兒窯。洪智寺,在東務。以上離城六十里。

圓照寺,在馬鞍山,古剎。成化七年太監覃祥重修,十一年敕賜今名。吏部尚書彭時記。勝泉禪寺,在孟家胡同,系遼元故剎。本朝弘治末年,耆民劉政等重建。正德十一年、嘉靖十七年重修。沙門法瑁記。弘恩寺,在京西鄉,系廢剎。弘治十三年太監戴蒙重建,敕賜今名。有敕諭一道,戶部尚書李東陽記。十七年欽降御香,有記,太常寺卿張元禎撰。潭柘寺,在平園村,金大定十三年建。舊名龍泉寺,一曰嘉福寺。正統年太監王振重修,禮部尚書胡濙記。弘治十年太監戴義請于朝,賜金重建寺,有蛇異。大學士謝遷記。洪恩寺,在小新房,正德二年重修。以上離城約七十里。

普寧寺,在龐家莊,正統三年、隆慶五年重修。清涼寺,在院南村,元天慶年建,正德四年民人馬忠等重修。編修孫清記。元通寺,在南莊村,萬歷十五年村民重修。觀音禪寺,在梁家務,古廢剎。永樂元年尼僧德進重建,弘治元年沙門德慶記。觀音寺,在西黃垡村,正統年駙馬崔敬中重修,陳維宗記。圓通寺,在趙村,今廢。以上離城約八十里。

圣德寺,在流右莊。開華寺在賀北店,天慶年重修,至隆慶六年鄉民陳萬倉建,吏部尚書李春芳記。以上離城約九十里。

毗盧寺、圓覺寺,俱在黃各莊,唐朝建。棲隱寺,在仰山,金時創。宣德年僧智廣有道行,欽賜住持。正統年太監王振、天順年太監吳琪等重建。翰林學士劉定之記。祥慶寺,在大新莊,景泰四年重修。招提寺,在宋各莊。靈言寺,在里河村,今廢。興教寺,在河南村,遼天慶年修,嘉靖二十六年重修。隆慶寺,在梨園村,永樂初年建,嘉靖四年鄉民王普教等重修,奉議大夫顧經記。觀音寺,在梁各莊。地藏寺,在里河村,嘉靖三十年村民王增等修。云巖寺,在張公垡,萬歷元年鄉民建。古剎龍華寺,在吳家莊。妙亨寺,在西胡林村,古剎。宣德年僧人澤潭重建,天順元年賜今名。有《澤潭記》。隆興寺,在求賢村,先朝天慶年建,永樂五年重修,嘉靖八年重建。工部郎中陳詳記。以上離城約一百里。

永太寺,在朱家務,今廢。崇圣寺,在太子務村,元大德十一年創,宣德年僧恩席重建。學士趙昂記。法云寺,在黃家嶺。龍華寺,在榆垡村。以上離城約一百十里。

元覺寺,在小新莊村。龍巖寺,在王平村,元元統二年建,沙門幸道記。寺今廢。有松一,亭亭如蓋,相傳為遼金所植。白瀑寺,在雁翅社,金時僧人圓正建,皇統六年沙門希辯記。以上離城約一百二十里。

柏山寺,在三岔粵,唐朝建。永樂年耆民同楊建。成化年僧智覺各重修。禮部郎中王琦記。紫荊寺,在田家莊。相傳隋田真、田廣、田慶兄弟三人分居,議分紫荊,一夕枯死,兄弟感悟,復合,荊亦復榮,即此地也。彌勒寺,在西齋堂村。勝泉寺,在朱窩村,宣德四年僧妙德建,正德十三年僧道真等修,了空撰。清泰寺,在橫嶺村。圣母觀音寺,在東齋堂村,古剎廢址。正德十四年重建,通政司參政顧經記。團山寺,在桑峪社村,宋景定時建,舊名團山禪林。正統九年、萬歷十二年重修,沙門南浦記。龍王觀音寺,先朝至正中建,舊名龍王廟。成化年村民于仲全等重建,嘉靖三年改今名。尚寶司卿喬宇記。圣泉寺,遼景炎年建,宣德五年尼僧善用重建,沙門道深記。廣善寺,正德庚午僧真海創,副使朱瑠記。靈泉寺,在凌水村,起自漢時。弘治年僧員海重修,庶吉士王倫記。尼僧寺、柳峪寺,俱在馬欄村。以上離城二百里。

瑞云寺,在清水社村,即唐李克用、李存勖建亭百花山之所。有碑記云寺始漢明時,歷唐、宋、遼、金、元至我明,重翻三十八次。元有賜敕,今不存。龍泉寺,在清水社家莊,嘉靖三十八年僧義■〈命上心下〉重建。副使朱濙記。雙林寺,在清水龍泉鄉,瑞云之下院也。元至正年建,景泰年村民馬真等重建,正德元年、六年重修。沙門古心記。以上離城約三百里。

云嚴寺,在齊家莊,唐武德初建。永樂丙申,有張氏女生而靈異,落發為尼,居民為重建。菊室道人和庵記。興隆寺,在張各莊,正德四年僧性觀建,嘉靖六年重修,副使朱濙記。以上離城約三百五十里。

△庵

凡一百四十(城內七十七,城外六十三)

城內:海潮觀音庵,隆慶元年建。叢林庵,嘉靖四十二年建。德勝庵,嘉靖三十四年建。清涼庵,萬歷十七年建。新海朝庵,萬歷十八年建。新華庵,嘉靖四十三年建。惟心庵,萬歷二年建。太平庵,嘉靖十年建。大悲庵,嘉靖十八年建。萬佛庵,嘉靖元年建。無量庵,正德八年建,嘉靖三十七年重修。以上俱在北城日中坊。

崇寧庵,永樂年建。涌泉庵,正德二年太監李榮建。以上俱在中城小時雍坊。

圓通庵,嘉靖二十六年建。清華庵,嘉靖十年建。萬善庵,隆慶六年建。彌勒庵,嘉靖三十三年建。玉喜庵,嘉靖三十八年建。崇寧庵,隆慶三年建。翠峰庵,萬歷十五年建。興勝庵,正德三年建。福德庵,嘉靖三十八年建。古登庵,《鐘銘》載:成化二十三年建。崇壽庵,嘉靖三十四年建。松樹觀音庵,嘉靖二十八年建。以上俱在西城朝天日中坊。

常明庵,弘治十八年建。龍華庵,萬歷七年建。靈濟庵、靜妙庵,嘉靖四十年建。以上俱在西城鳴玉坊。

三元庵,萬歷六年建。千佛庵、水塘庵、西方庵、積善庵、大乘庵,俱創不記年。以上俱在金城坊。

廣善庵,在河漕西坊,嘉靖十年建。三教庵,嘉靖元年建。雙河庵,天順八年建。韜光庵、槐包春庵、水齋庵、海會庵、福慧庵,俱創不記年。以上在西城阜財坊。

古祥庵,一在朝天日中坊,嘉靖四十一年建。一在河漕西坊,一在阜財坊,俱創不記年。觀音庵,一在北城日中坊,嘉靖三十五年建。在朝天日中坊者五:一嘉靖三十五年建,一天順初年建,嘉靖三十五年重修,一嘉靖四十四年建,萬歷十六年重修,一嘉靖三十年建,一嘉靖四十一年建。在金城坊一,在阜財坊一,俱創不記年。龍泉庵,一在小時雍坊,嘉靖二十年重修。一在鳴玉坊,嘉靖三十五年錦衣衛千戶李廣建。一在河漕西坊,嘉靖三十八年建。地藏庵,在大時雍坊一。在朝天日中坊三:一嘉靖二十六年建,一嘉靖四十年建,一萬歷五年建。在金城坊一,在阜財坊一,俱創不記年。三圣庵,在北城日中坊者二:一嘉靖元年建,一萬歷十九年建。在朝天日中坊一,嘉靖四十一年建。華嚴庵,在朝天日中坊二:一正德三年建,一萬歷十年建。在阜財坊一,弘治十一年建。朝陽庵,一在朝天日中坊,萬歷元年建。一在金城坊,創不記年。彌陀庵,一在北城日中坊,嘉靖三十七年建。在西城日中坊者二:一皇統四年建,嘉靖二十三年重修,一嘉靖三十八年修。在金城坊一,創不記年。佑圣庵,一在北城日中坊,咸亨年建,嘉靖三十九年重修。一在河漕西坊,《鐵磬》載:天順五年建。

城外:翠峰庵,萬歷年太監張誠建,檢討葛曦記,在西直門外一里許。摩訶庵,在八里莊,離城八里,嘉靖二十五年太監趙政創,學士費宏記。法藏庵,與摩訶庵相鄰,規制如一。庵南有園亭之勝,好事者多游賞其間。延壽庵,在**,萬歷元年太監張名重修。靜妙庵,在八里莊,離城八里,正德丁丑年李太監建,嘉靖元年太監滕祥重修。觀音庵,一在田各莊,萬歷八年建。一在張角莊,弘治年報國寺分設。一在八里店,萬歷年建。以上離城約二十里。一在蘆溝橋,離城三十里,系古剎,嘉靖四十一年太監黃錦重修。一在大寧村,離城四十里,系古剎。一在白家灘,離城五十里,嘉靖二十三年建。一在軍莊村,離城六十里,萬歷元年建。一在冷各莊,離城八十里,一在高各莊,離城八十里,萬歷十六年建。一在麻各莊,離城一百里,嘉靖年建。彌勒庵,一在義井村,離城二十里,先代廢址,嘉靖三十五年太監華果重建,祭酒崔桐記。一在軍莊,離城六十里,萬歷七年鄉民董名建。凈土庵,一在達官村,離城二十里,嘉靖年建。一在賈河村,離城一百里。萬佛庵,在義井村,萬歷元年建。張娘娘庵,在八里店,正德十六年建,離城約二十里。五圣庵,在五里店。普濟庵,一在蘆溝橋,嘉靖三十年太監王忠建。一在五里店。鐘壽庵、永壽庵,在上下莊,俱嘉靖年建。積慶庵,在八角莊。延壽庵,嘉靖年鮑太監建。靜妙庵,嘉靖年滕太監建。俱在翠微山。凈土庵,嘉靖年建。隆祐庵,嘉靖年建。俱在玉泉山。以上俱離城三十里。萬壽庵,一在抽分廠,離城三十里,萬歷元年建。一在南茨榆村,離城七十里。朝陽庵,一在蘆溝橋,萬歷十一年建。一在上下莊,一在新莊村,一在大峪村,嘉靖年建。以上離城五十里。一在馬各莊,一在常務莊,嘉靖年建,以上離城約七十里。碧云庵,在聚寶山。金章宗建玩景樓于此,年久廢墜。元至順年,山僧圓通修行,重建。國朝中貴屢修之。寺后山勢,旋舞外張,兩翼如抱,而寺枕中岡,獨收其勝。基之兩旁,皆深谷數仞。后山嵯峨,松柏插天。登之則平原一望,舉目可見。惟前通石橋以入。嘉靖庚戌,事起倉卒,居民不及入城,多投寺中,斷橋以守,虜騎竟不得入,所活千余人。寺后有卓錫泉,寺僧因之為亭。泉前有御書為沼堂。前畜金魚萬計,大者如魴,投之餌,可誘以浮,亦奇觀也。其他宮殿之巍,器用之備,幡幢之富,田土之廣,比之諸寺,特為極盛,蓋西山第一景云。廣慧庵,在西安左,戒壇寺分設。玉環庵,在呂村,天順年僧玄堂建。此庵掘地得玉環一雙,因名。以上離城約四十里。崇境庵,在東新房村。三圣庵,在西新房村。以上離城約五十里。極樂庵,一在琉璃局,嘉靖十九年鄉民建。以上離城五十里。一在西胡家林,先朝建。古赤腳李庵,先年僧人李赤腳募建,因名。郝家庵、許家庵,俱在軍莊。地藏庵,在軍莊村,萬歷元年鄉民何宣等建。以上離城約六十里。達摩庵,在大營村,正德元年鄉民建。永寧庵,在窯子頭村,嘉靖五年鄉民高賢建。以上離城約七十里。勝泉庵,一在南峪村,隆慶三年鄉民建。一在宋各莊,萬歷元年鄉民宋大湖建。花園庵,在南莊村,鄉民建。元通庵,在趙家臺。以上離城八十里。洪教庵,在石垡村。龍泉庵,一在草店水,一在王平村。慈仁庵,在甕各莊。西林禪庵,在太子務,嘉靖十三年鄉民建。以上離城一百里。崇寧庵,一在黃垡村,萬歷十一年鄉民建,離城一百里。一在小橫嶺,正德六年建,離城五十里。朝月庵、興勝庵,俱在南各莊,嘉靖年鄉民齊天美等建。觀泉庵,在軍下莊,嘉靖年建。龍鳳庵,在西胡家林,嘉靖四十三年重修。圣壽庵,在王平村,鄉民建。以上離城一百二十里。

△宮

凡六(城內三,城外三)

城內:朝天宮,在河漕西坊,宣德八年沼如南京式建,為習儀之所,內設道錄司主天下道觀之事。告成日,有景星見西北。成化庚子重修,十七年賜御制碑。靈濟宮,在小時雍坊,永樂初建,成化二十二年修。顯靈宮,在鳴玉坊,成化十八年建。

城外:昭應宮,在西直門外。永壽宮,在阜成門外。混元宮,在廣源閘。以上離城三里許。

△觀

凡二十一(城內七,城外十四)

城內:清虛觀,景泰二年,供應庫大使李宗施宅建,敕賜今名。禮部尚書胡濙記。廣福觀,天順己卯彭太監舍第建,請于朝,敕賜今名。學士陳鑒記。以上俱在北城日中坊。妙緣觀,景泰三年太監陳謹建,敕賜今名。禮部尚書胡濙記。崇玄觀,天順二年建。妙清觀二,以上俱在朝天日中坊。玄應觀,古名真武廟,正統年修武伯重修。正德乙卯請于朝,敕賜今名。太寧侯陳儒記。玄應觀,俱在河漕西坊。

城外:玄靜觀,在西直門外。嘉祥觀、五花觀,俱在阜成門外。以上離城一里許。靈佑觀,在三里河。白云觀,在白紙坊,洪武二十七年太宗龍潛重修。宣德年太監劉順、正統年太監曹銓等各重修。禮部尚書胡濙記。相傳本觀為古燕丘地,丘真人以四月八日于此飛昇,萬人集觀。其后遂沿為俗節,名曰耍燕反。至期,傾城男婦往游,技巧笙歌,珠玉錦繡,充塞道路,應接不給,備極一時之盛云。朝真觀,在廣源閘。靈佑觀,在四里園。以上離城約四里。七圣觀,在八里莊。靜虛觀,在畏吾村。以上離城約十里。靈通觀,在南務村。積慶觀,在黑山會。崇虛觀,在田村。以上離城約二十里。太清觀,在鳳凰山麓,離城五十里。正統十二年朝天宮住持周思德創,后太監王振奏加增益。禮部尚書胡濙記。通仙觀,在齋堂村,離城二百里。元長春真人結茅以居,元帥劉津置田十頃,漸創宮闕。提舉王道明記。

△廟

凡二百六(城內七十七,城外一百二十九)

城內:關王廟,一在積慶坊,宋建。我朝英宗皇帝夢神騎白馬至是地,因敕賜重修,有御祭,名為白馬關王廟。商輅記。一在安富坊,成化年建,銅鐘上有銘。在大時雍坊者三:一弘治年建,一正德年建,一嘉靖年建。在小時雍坊者二:一正統年建,正德、嘉靖重修;一嘉靖十年敕建。在朝天日中坊者三:一弘治十七年建,萬歷十四年重修;一成化十三年敕修,學士商輅記;一嘉靖二十一年建。在鳴玉坊者三:一正統十年建,學士苗衷記;一嘉靖乙酉年修;一創不記年。在金城坊者二,在阜財坊者二,俱創不記年。在發祥坊者二:一天歷二年建,嘉靖三十年重修;一成化年建。在北城日中坊一,嘉靖三十五年建。玉皇廟,在北城發祥坊,嘉靖四十一年建。三圣廟,一嘉靖三十七年建,一隆慶元年建。靈官廟,一嘉靖三十九年建,一嘉靖四十四年建。馬靈官廟,弘治年太監李廣建。玄應廟,永樂年建。以上俱在北城日中坊。

五顯禪林廟,永樂年建,萬歷三年重修。五圣廟,正德年建。張老相公廟,嘉靖四十五年建。以上俱在大時雍坊。

三官廟,一萬歷六年建,一嘉靖四十一年建。觀音廟,隆慶元年建。立禪廟,正統年建。小西方廟,萬歷九年建。太尉廟,嘉靖三十年建,萬歷十七年重修。三清廟,永樂十七年太監曹銓使暹羅,浮海遇風,祝天祈福,歸建是廟。正統八年敕賜今名。禮部尚書胡濙記。以上俱在朝天日中坊。帝王廟,嘉靖十一年建。娘娘廟,創不記年。武王廟,嘉靖三十八年建。威靈廟,萬歷十七年建,以上在鳴玉坊。玄通廟,在安富坊。三官廟、靈官廟,古剎。崇寧廟、昭應廟,以上俱在金城坊。

龍王廟,二,俱在阜財坊。

真武廟,在大時雍坊者三:一嘉靖元年重修,一萬歷十三年重修,一創不記年。在朝天日中坊者一,嘉靖四十年建。鳴玉坊一,金城坊一,俱創不記年。土地廟,一在鳴玉坊,嘉靖三十一年霍太監建。一在金城坊,一在阜財坊。火神廟,一在北城日中坊,元至元十六年建。在大時雍坊者二:一正德年建,嘉靖丙午重修;一天順年建。在鳴玉坊者一,嘉靖三十二年居民高鳳建。在金城坊一,古剎。天仙廟,在北城日中坊者二:一嘉靖六年建,一嘉靖二十九年建。在大時雍坊一,嘉靖三十九年重修。在鳴玉坊者二:一隆慶元年建,一創不記年。在金城坊者三,在阜財坊一,俱創不記年。三義廟,一在小時雍坊,即舊西廠廢址,成化二十二年御制重修。一在朝天日中坊,嘉靖三十五年建。城隍廟,一在北城發祥坊,系元舊址,今廢。一在金城坊,系我朝都城隍廟,萬歷十七年戶部尚書石星題準,敕賜重修。延福廟,一在大時雍坊,隆慶二年建。一在河漕西坊,成化十七年建。藥王廟,一在北城日中坊,嘉靖二十五年建。一在積慶坊,萬歷三年太監馮保建,上賜額普濟藥王廟,內庭設藥于此,參政劉效祖記。

城外:關王廟,一在阜成門外一里,弘治十六年坊民趙剛等建,鴻臚寺卿劉愷記。一在阜成門外平則關,離城二里。一在亭子村,離城五里。一在蘆溝橋,萬歷八年敕修。一在上下莊,一在北新安。以上離城三十里。一在高店村,一在三家店,一在軍莊,一在天宮院。以上離城六十里。一在龐各莊,一在橋兒澗,一在馬安山(舊名太平護國武安王廟,嘉靖十一年太監陳旺等重修,工部員外徐騰記),一在大營村,一在黑垡村,一在常各莊,一在窯子頭,一在南茨榆村,一在東莊營。以上離城約七十里。一在張公垡,一在張各莊,一在義塘村,一在西黃垡村。以上離城八十里。一在流石莊,一在賈河村,一在大新莊(相傳先朝唐敬德建),一在曹各莊,一在黃垡莊,一在黑垡村,一在南各莊。以上離城約一百里。一在胡林店,離城一百十里,古剎,嘉靖癸未重修,御史劉效祖記。玄天廟,一在西直門外,一在阜城門外。天仙廟,一在田各莊,正德年建。一在義井村,嘉靖三十九年陳總兵建。以上離城約二十里。一在蘆溝橋,一在新店村,一在新店南。以上離城約四十里。一在龐各莊,一在西榆垡村,一在黃垡村,以上離城八十余里。三官廟,一在白紙坊,離城五里。一在田各莊,一在義井村,一在八里莊。以上離城約二十里。一在劉家峪,一在上下莊,一在蘆溝橋。以上離城三十里。一在太子峪,一在小橫嶺,一在三家店,一在南安河(元朝建)。以上離城五十里。一在西黑垡村,一在義塘村,一在黃垡村,一在大新莊,一在黑垡村。以上離城一百里。一在朱家務,一在西齋堂。以上離城二百里。真武廟,一在亭子村,離城五里。一在義井村,一在上下莊。以上離城三十里。一在白家灘,離城五十里。一在太子務,一在龐各莊,一在大營村。以上離城約七十里。三義廟,一在阜成門外。一在七里屯,成化年建。在義井村有二:一嘉靖三十八年太監紀盤建,一隆慶三年居民安杲等建。以上離城二十里。一在八角莊,離城三十里。一在張各莊,離城四十里。一在大臺村,離城五十里。一在大營村,離城七十里。一在榆垡村,離城約一百一十里。娘娘廟,一在達官村,離城二十里,嘉靖年建。一在周家巷,離城五十里。一在龐各莊,離城七十里。一在王平村,離城一百里。宣應廟,在香山村,離城三十里,原系三官古跡。成化十八年太監梁方重修,敕賜今名。大學士商輅記。五圣廟,一在蘆溝橋,離城三十里,嘉靖三十五年建。一在崔村,離城四十里。一在南茨榆村,一在馬各村,以上離城七十里。土地廟,在蘆溝橋,萬歷十二年巡監察院傅光宅建。護國天將廟,在蘆溝橋,嘉靖三十二年陶仲文創,萬歷八年重修。五道廟,一在板橋村,離城三十里。一在稻田村,離城五十里,隆慶三年建。一在北茨榆村,離城六十里,萬歷十八年建。一在西黑垡村,離城七十里。一在北莊村,一在南莊村,俱離城八十里。一在孫各莊,離城一百里。觀音廟,一在張各莊,離城四十里,成化年建。一在甕各莊,離城一百里。龍王廟,一在高店村,一在大峪村,一在琉璃局(嘉靖年重修),以上離城五十里。一在東楊家坨,一在孟窩村,一在軍莊,以上離城約六十里。一在龍門村,一在南各莊,一在趙村,以上離城八十里。一在黑垡村,一在軍下莊,一在下草店,以上離城一百里。一在大臺村(系古剎),一在東胡家林,一在火鉆村,一在白虎頭莊,一在牛站莊,一在北山莊,一在清水澗,一在西齋堂,以上離城二百余里。東岳娘娘廟,在南安河。二郎廟,一在三家店,離城五十里。一在太子務,離城一百里。一在齋堂村,離城二百里。二圣廟,一在稻田村,正德八年建;一在大峪村。俱離城五十里。火神廟,一在軍莊,離城六十里。一在西榆垡村,離城一百里。古剎玄帝廟,一在馬鞍山,離城七十里,萬歷壬辰太監張誠等重修,兵部主事虞淳記。一在南各莊,離城一百里。東岳廟,在西垡村,萬歷十五年建。三圣廟,一在羊房店,離城五里。一在窯子頭,離城七十里,隆慶元年建。一在梁各莊,離城一百里。藥王廟,在黃垡村,離城七十里,嘉靖年建。東岳齊天廟,在張公垡,離城八十里,萬歷三年建。玉皇廟,在流石莊,離城九十里。府君廟,在平王村,離城一百里。山神廟,在下葦店,離城一百十里。九圣廟,在西胡家林,離城一百八十里,先朝建。玉帝廟,在齋堂村,離城二百里,萬歷二年建。

△堂

凡十三(城內四,城外九)

城內:觀音堂,一在北城日中坊,成化二十一年,敕建石山一座,有記。一在大時雍坊,嘉靖元年重修。普度堂、應圓堂,俱在河漕西坊,永樂十八年建。

城外:觀音堂,一在蘆溝橋八里莊,離城三十里。一在新房村,離城五十里。一在南茨榆村,一在窯子頭,一在西黑垡村,以上離城七十里。一在大新莊,離城一百里,相傳唐敬德建。一在長安城,離城二百里。溫泉堂,在石窩村,離城五十里。本村有山,曰堂子山,下有溫泉,正德甲戌谷太監建堂于其上,因名。右僉都御史陳天祥記。古佛堂,在大峪村,離城六十里,相傳唐時建。

△祠

凡七(城內二,城外五)

城內:內閣祠,在小時雍坊,弘治十一年奉旨為文正公李東陽建。詳恩澤下。文昌祠,在阜財坊。

城外:嘉祥祠,在四里園,離城四里。正德年太監王堂建,奏請敕賜今名。有護敕一道。壯節祠,在普安店,弘治十四年敕建,為新寧伯譚公。詳恩澤下。褒忠祠,在上下莊,嘉靖年敕建。為開國元勛太監剛鐵。詳恩澤下。以上離城二十里。世忠祠,在新店村,離城四十里,弘治丁巳年敕建,為河間王張玉、定興王張輔。詳恩澤下。東岳行祠,在北長安城,離城一百里,景泰五年宛民李三建。

嘗觀于宛平寺、庵、宮、觀、堂、廟之多,而嘆圣王法制之權,與浩蕩之恩、太平之盛也。夫古今侈譚者,疇不曰吾儒用世之道,與混沌同辟,而此二氏者出,乃創為出世法,以亂其說;此即盜賊僭王,非盡殲之不可也。然自孔、孟氏至今千余年,鳴鼓以攻,卒莫之勝。即所號圣君賢相,銳意撲滅,輒爾中寢。有如我二祖神圣,超越往古,更且為之綱紀其徒,表觀授符,俾與吾儒鼎立雜處,若一家然。列圣相承,賜額、賜敕、賜金、賜田,時且及之。彼其坐糜膏脂,決裂理道,甚至曠蕩,為逋逃藪。著之簡冊,夫誰不灼然驗之?而忍令滋蔓如是,豈誠謂三教歸一,崇而信之;毋亦其說亦自有不可廢不必廢者?古圣王存之,所謂法制之微權,可使由而不可使知者也。蓋吾道之所以治也,惟德與禮爾,即政刑,固下乘也。若彼愚夫愚婦,理喻之不可,法禁之不可,不有鬼神輪回之說,驅而誘之,其不入井者幾希。辟之倔強小兒,揖讓之,樸責之,類號咷不顧,而投之嗜果,靡不惟命。二氏之神道設教若此,而謂不足助吾法制之不及耶?王者以爵錄鼓舞一世,而世隨群然趨之,茍惟其所趨而莫之約,人心流水,何厭之有?矧十五奔之而百一收之,彼棄置之夫不有志意鴻鵠者乎?智慧神鬼者乎?技巧鷹猱者乎?恥為人下者乎?不能自食者乎?而其勢又必不能寄公以養,究竟將令何之?史所記冢王湖長可鑒也。惟此二氏賢愚同畜,上焉,可使談空滯有,老死不給;其次,足令竊似博名,以自游于方之外,公卿不名,王侯為齒,方之沮溺,可柱狂瀾;又其下,亦能寄食逃生。辟之大地,廣原以息鸞凰,平淵以躍魚龍,而亂山幽壑,每參伍其間,俾水陸之怪,咸得有所歸,以無至不寧。二氏之藏垢納污若此,而謂不足助吾法制之不及耶?夫二氏本以出世之說亂吾治,而圣王存之,乃更足為吾用世之助,斯正用得其道,徂詐作使,權也,亦經也,而又惡用盡殲二氏為也?顧今天下之民,負犁揮鋤,汗血皺骨,糠秕會不得饜腹,而彼或擇粒以食;隳指破肘,鶉結芒披,完衣會不獲蔽體,而彼更集錦以衣;幾能葺草編籬,而坐臥且不御風雨,彼則重門華屋,比之王者;誰不屬毛離里,而徭役且不遺一丁,彼則傳缽記名,繩繩振振;凡士農工賈、府史胥徒,至軍匠、技藝、百家之流,罔不胼手胝足,竭神運智,營營焉宣力王家,而彼則笑傲名山,自比兜率,煙云花鳥,取足自適,曾不聞一拔毛一摩頂踵以利朝廷之用。如宛平一縣,版圖僅五十里,而二氏之居,已五百七十余所。此五百七十余所之中,其徒凡幾萬千;而宛平土著之在黌宮者,曾不得及十人。

嗟夫!吾不知浩蕩之恩,二氏將何以報稱耶?抑予因之而大有感焉。蓋今天下二氏之居,莫盛于兩都,莫極盛于北都;而宛平西山,實尤其極盛者也。緣我祖宗二百余年,明良相繼,無復有堯湯水旱,周秦戰爭,漢唐宋勛戚、藩鎮、夷狄之禍,即己巳、庚戌,逆寧賊璉,旋即平戢,以故太平之盛,振古莫及。朝講之暇,得留意二氏,以游豫寄吾法制,而彼因得以蒙此浩蕩之賜,其所關系非渺淺也。予嘗經行其居,見其舊有存者,其殿塔幢幡,率齊云落星,備極靡麗,如萬壽寺佛像,一座千金;古林僧衲衣,千珠千佛,其他稱是。此非杼軸不空、財力之盛不能也。又見其新有作者,其所集工匠、大役,歌而子來,運斤而云,行纜而織,如潭柘寺經年勿亟,香山寺、弘光寺數區并興。此非閭左無事、遭際之盛不能也。又見其紫衫衣衲、拽杖掛珠,交錯燕市之衢,所在說法衍樂,觀者成諸,如戒壇之日,幾集百萬,倏散倏聚,莫知所之。此非民物極繁、生養之盛不能也。又見夫阜成、西直之外,貂擋閥閱之裔,春而踏青,夏而尋幽,如高梁、白云、臥佛、碧云之會,冠蓋踵接,壺榼肩摩,錦繡珠翠,笙歌技巧,嘩于朝市。此又非官民咸熙、情境之盛不能也。昔人云:天下之治亂,系于洛陽;洛陽之盛衰,占于園囿。曾謂宛平寺庵宮觀堂廟之多,而不足以系都城之盛,占天下之治耶!君子曰:太平無象,二氏其象。即法制之權,圣王不必有是;浩蕩之恩,二氏不足以報。吾固愿其常有是盛可也。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