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 德基 輯
卷第一
姚秦者
即東晉安帝時。后主姚秦。以別余秦也。揀非周后之嬴秦。亦非西晉武帝時之乞伏秦。亦非東晉穆帝時之符秦。故言以別余秦也。言嬴秦者。因秦祖堯帝時加賜伯益。賜姓嬴氏。故稱鸁秦 言乞伏秦號曇牟讖者。即乞伏氏。或云乞佛氏姓也。據金城苑川。金城即陜西臨洮府別號。金城苑川即陜西鳳翔府寶雞縣別號。苑川自號西秦。當晉武帝太元十二年。名曇牟讖。亦云曇摩讖。亦云曇無讖。此云法豐。以道法豐盛故為名。即中印土人也 言符秦者。姓符。名堅。字永固。自稱大秦。故曰符秦也。
嗣
音寺。繼也。
五明
一聲明 聲即教明。即明了。謂世間文章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聲明。
二因明 因即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言論及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悉皆明達。故曰因明也。
三醫方明 醫方即醫治之法也。謂世間種種病患。或癲癇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咒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故曰醫方明也。
四工巧明 工即工業。巧即巧妙。謂世間文詞贊詠。乃至營造城邑。農田商賈。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業巧妙。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工巧明。
五內明 內即佛法內教也。謂以持戒治破戒。以禪定治散亂。以智慧治愚癡。乃至種種染凈邪正。生死涅槃。對治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內明。
靡
音米。無也。
綜
宗去聲。機縷乃織錦之具也。雖錦絲萬億經緯由之提掇。
閑
轄平聲。孟子曰。閑先圣之道也。
薨
音轟。公侯卒為之薨。
羈
音雞。旅寓也。寄也。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寬之而已。未全放也。
虜
音魯。掠也。生得曰虜。斬首曰獲。
徴
音征。證也。
微
音惟。細也。使微細言義不墜也。
馳
音池。疾驅也。車馬曰馳。走馬謂之馳。?馬謂之驅。
脫
湍入聲。或然之辭。
幾
音雞。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敦喻
敦音墩。厚也。喻音于。言語順貌。
趙政
為前秦符堅秘書郎時。外國沙門僧伽?澄及曇摩難提入長安。政請?澄出婆須蜜經梵本。于是澄執梵文。竺佛念譯為晉言。
弘始
即后秦弘始。后秦姓姚。名萇。字景茂。赤享羌人。為前秦符堅龍驤將軍。以攻晉。后為司馬。討慕溶泓等軍。敗。懼奔。時渭北馬牧等糾扇羌豪五萬余人。推萇為盟主。晉太元十二年丙戌四月萇自陜西等路入長安。即帝位。改年建初。國號大秦。史以后秦別之。晉太元十八年癸巳十二月萇卒。子興立。改元皇初。凡五年。又改元弘始。故曰后秦弘始。
弱
音若。二十曰弱冠。
通敏
通徹也。音閔。聰也。即通徹聰敏也。
詁訓
詁音古。詁訓者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尤
音由。甚也。
備貫
上音避。具足也。下音慣。習也。即具足貫習風俗。
西河
山西省汾州府。別號西河。
洽
音狹。合也。
著
音注。明也。
質斷
質真入聲。考也。證也。斷端去聲。決也。即考證決斷文義也。
研核
上音延。窮也。究也。下音劾。考之使實也。
遘
音姤。遇也。即遇疾。
八風
出佛地論。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贊美名譽。現前贊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
五停心者。修此五法。煩惱止息。心不動散。發諸禪定。定法持心。入出安隱。故名停心
一多貪眾生不凈觀 謂多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著。須假作九想不凈之觀治之。令其貪著之心不起。故云多貪眾生不凈觀。
二多瞋眾生慈悲觀 謂多瞋恚之人于諸違情境。輒生忿怒。當用慈悲觀治之。愛念愍傷。一切眾生不于彼而起瞋心。故云多瞋慈悲觀。
三散亂眾生數息觀 謂心多散亂之人當用數息治之。數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數出息。或數入息。端心正念。從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復始。令心不散亂。故云多散眾生數息觀。
四愚癡眾生因緣觀 謂愚癡不了之人當以因緣觀治之。因緣觀者。即觀十二因緣也。以其迷倒。撥無因果。執著斷常二見。故令觀此十二因緣。三世相續不斷不常。以破愚癡之心。故云愚癡眾生因緣觀。
五多障眾生念佛觀 謂障重之人當用念佛觀治之。障有三種。一昏沉暗塞障。當想念應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惡念思惟障。當想念報身佛十力四無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當想念法身佛空寂無為治之。故云多障眾生念佛觀。
別相念
即身受心法釋在十一支道中。
總相念者
觀身不凈。則受心法亦皆不凈。觀受是苦。則身心法亦皆是苦。觀心無常。則身受法亦皆無常。觀法無我。則身受心亦皆無我。總于四境而修四觀。用破倒令無余也。
四加行
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謂此行人欲求見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諦觀。以定資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也。
一暖加行 暖者從喻得名。謂如人以木鉆火。火雖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未得無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加行。無漏者。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頂加行 頂者謂觀行轉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頂。觀燭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加行。觀矚四方者。謂觀四諦也。
三忍加行 忍有二義。一者印可義。謂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諦之理。謂苦諦實是苦。乃至道諦實是道也。二者決定義。謂此善根決定無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 謂此位中觀四諦理。雖未能證。而于世間最勝。故名世第一加行。
三乘
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三界者。欲界**無**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乘 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謂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以此四諦為乘也 四諦者。苦集滅道也。
二緣覺乘 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此是觀十二因緣生。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是觀十二因緣滅。觀此因緣滅。即悟非生非滅故。以此十二因緣為乘也 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乘 菩薩是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菩薩行六度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故以此六度為乘也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智
一一切智 謂于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 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二道種智 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三一切種智 謂能以一切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
三諦
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此三隔歷即是次第三諦。三一無礙即是圓融三諦 隔歷者。三諦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后中。即別教三諦也。圓融者。舉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圓教三諦也。
一真諦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蓋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自忘情忘。即能離于諸相。若離則真空之理自然諦了。故名真諦也。
二俗諦 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諸法雖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俗諦。
三中諦 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凈洞徹。圓融無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故名中諦。
四韋陀
摩蹬伽經云。初人梵天造一韋陀。次有仙人名曰凈。變一為四。故名四韋陀。梵語韋陀。華言智論。即婆羅門所作邪論也。以世間之智。造養生等書。而有四種不同。故名韋陀典。其書不曾傳至東土。
一阿由 梵語阿由。華言方命。亦曰壽養。生繕性之書也。繕者治也。
二殊夜 梵語殊夜。無翻。祭祀祈禱之書也。
三婆磨 梵語婆磨。無翻。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陳之書也。
四阿達婆 梵語阿達婆。無翻。謂異能技數禁咒醫方之書也。
淼
音藐。大水也。
詳悉
詳者備也。悉者盡也。知也。豈我備詳盡知也。
如意珠
亦名摩尼。或云逾摩。正云末尼。大品云。如摩尼寶。若在六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褁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 褁隨作黃等色。大品阿難問憍尸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實。釋提桓因言。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論云。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燒。輔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論華嚴云。如意摩尼似如并列二名。大莊嚴論有摩尼珠。大如膝蓋。大論云。如意珠狀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觀經指如意為摩尼。天臺云。摩尼者如意也。
御
音御。止也。拒也。
凌
音靈。犯也。
魄
音拍。月體黑者謂之魄。又魄者無明也。無明盡則惑忘。
宜
音倪。適理也。即如理之意。
九界
破結使比丘中廣明。
欲界六天
欲即**。四天王以形交為欲。忉利以風為欲。夜摩以抱持為欲。兜率以執手為欲。化樂以視笑為欲。他化但以視為欲也。謂之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亦名最勝。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四天王天
離人間地四萬由旬。每由旬四十里。居須彌山腰七金山頂。與日月齊。有四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居須彌黃金埵。主乾闥婆眾。南方增長天王。居須彌山琉璃埵。主鳩槃茶眾。西方廣目天王。居須彌山白銀埵。主龍眾。北方多聞天王。居須彌山水晶埵。主夜叉眾。統御諸惡鬼神。令其不敢肆虐。故名護世。四王并其眷屬總名四天王也。此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殺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齋戒之力所感。身長七十五丈。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壽五百歲。計人間數。則是九百萬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時五衰相現 一頭上花萎。二腋下出汗。三衣裳垢染。四身體臭穢。**樂本座。
忉利天
離人間地八萬由旬。居須彌山頂。名忉利天。是梵語。此翻三十三天。謂須彌山頂上四方各有八天。并列而住。為之三十二。并中間帝釋天王。共為三十三也。大論云。昔有婆羅門。姓憍尸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憍尸迦為天王。各帝釋天。三十二人為輔臣。此亦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殺不盜兩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齋力所感。天身皆長百五十丈。唯帝釋身長三百丈。由其過去遍修恭敬業故。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一千歲。計人間數。則是三千六百萬年。中夭及五哀相現。并如前說。后諸天中亦皆準知 梵語憍尸迦。又云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雙舉也。
夜摩天
離忉利天八萬由旬。離人間地十六萬由旬。于虛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為夜摩天。此翻時分。謂其時時唱快樂故。以蓮花開合。分其晝夜。此是上品十善。兼學坐禪所感。或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長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二千歲。
兜率天
離夜摩天十六萬由旬。離人間三十二萬由旬。于虛空中有此如云。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為兜率天。此翻知足。謂夜摩天極受欲界妙五欲樂。不知止足。此天能知足也。此是上品十善。兼得細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長三百丈。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四千歲 五欲者。**。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細住者。六妙門四修觀中一法也。自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于定心中以心眼諦觀此身中微細出入息相。故名兼得細住。
化樂天
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離人間六十四萬由旬。于虛空中有地如云。超越下地。能為變化。謂自化五塵之欲而娛樂。故名化樂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長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八千歲 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他化自在天
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離人間一百二十八萬由旬。于虛空中有地如云。假他所化。以成己樂。故名他化自在。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長四百五十丈。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一萬六千歲。
色無**天
**諸天具有色受想行識五陰。無**天唯有受想行識四陰。
梵眾天
超六欲天。遠離飲食淫欲睡眠三種過患。故名為梵。梵者清凈離染之謂也。通而言之。四禪皆名梵天。皆清凈故。別而言之。初禪創離欲染。獨得梵名。大佛頂經云。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名梵眾天。壽二十小劫身半由旬。
梵輔天
大佛頂經云。欲習既除。離欲心現。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梵輔天。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
大梵天
大佛頂經云。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壽六十小劫身由旬半。
少光天
不論人中天上欲界初禪。但于無覺唯觀三昧。不住不著。專精求進。創得無覺無觀三昧。入第二禪。禪力夫深。命終得生少光天中。佛頂經所謂澄心不動。寂湛生光也。火災不到。壽一大劫。身二由旬 從二禪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無覺無觀三昧。
無量光天
人中天上數習第二禪力。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者也。壽四大劫身四由旬。
光音天
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凈。應用無盡者也。壽八大劫身八由旬。
少凈天
不論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禪不住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三禪者。命終即生此天。水災不到。壽命十六大劫。身長十六由旬。
無量凈天
數修第三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遍凈天
深入第三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福生天
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禪。但于三禪不味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四禪者。命終得生此天。果報微妙。宮殿隨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須。故他經中亦名為無云天也。三災俱不能到。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
福愛天
數修第四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
廣果天
深入第四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無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說。厭患粗想。數修習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禪貪染。依第四禪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令不現行。想滅為首。名無想定。得此定已。不退不失。命終即生無想天中。壽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
無煩天
此于第四禪舍念清凈眾同分中。復有此五。不還天乃三果圣人已斷下四地染。未斷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無煩者。乃雜修禪下品所感。謂行人先入第四禪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次起多念有滿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名為根本成滿。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于故業故。命終后得生此天。壽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進。永不退轉也。一遇佛字。便出塵界。成阿羅漢。
無熱天
二無熱者。乃雜修禪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為加行。更引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即生此天。壽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
善見天
三善見者。乃雜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善現天
四善現者。乃雜修上勝品所感。用前九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
色究竟天
五色究竟天者。乃雜修禪上極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一萬六千由旬。
空無邊處天
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禪中。但除無想**還天。余修空處定者。若得成就則命終。便生此天。既無色陰。不可說有方隅處所。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虛空。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
識無邊處天
不論欲界**空處。但修識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
無所有處天
不論欲界免界空處識處。但修無所有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識境界。為其處也。壽六萬大劫。
非想非非想處天
不論欲色二界空等三處。但修非非想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為其處也。壽八萬大劫。居三有極頂。更無可進。
東勝神洲
語梵弗于逮。華言勝身。以其身勝南洲故也。又翻為初。謂日初從此出也。在須彌山東。其土東狹西廣。形如半月。從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長八肘。壽二百五十歲。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南贍部洲
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閻浮提樹。提是洲名。因樹立稱。故名閻浮提。在須彌山南。其土南狹北廣。形如車箱。縱廣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壽無定限。劫初成時壽無量歲。減劫極時不滿十歲。增劫極時八萬余年。今時人壽不滿百歲。仍多中夭。故論果報不及東洲。何況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勝諸天。何況北洲。一能斷淫。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也。
西牛貨洲
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謂彼多牛。以牛為貨。故名牛貨。在須彌山西。其土形如滿月。縱廣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滿月。人身長六十肘。壽五百歲。然有中夭。此洲能起見思煩惱。造三品惡。雖不見佛。而有阿羅漢。往彼說法教化。故得遵修出世施戒禪慧。
北俱盧洲
梵語郁單越。此翻勝處。亦翻高上。比余三洲。地最高上。福最勝故。在須彌山北。其土正方。猶如池沼。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長三十二肘。人壽一千歲。命無中夭。不執我所。不造十惡。命終必生天上。但以純樂無苦。不畏無常。佛法所不能化。故為八難之一。
轄
閑入聲。車軸頭鐵也。左傳巾車脂轄。
軸
音逐。車持輪者即轂也。
下下等九品思惑
謂三界九地思惑。每地各分九品。合為八十一品。下下九品者。即最后第九品。斷此下下第九品惑盡。永不退故。
隨順有為無為
一有余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余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余涅槃 二無余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余。是名無余涅槃。
第二卷
砥
音紙。磨石也。周道如砥。頌周文王之德。公平如砥也。故言有道。砥直謂有道平直也。
羸
音雷。瘦也。
五鈍使
一貪欲使 貪即引取無厭也。謂諸眾生貪著世間**財寶。恣縱心情而無厭足。由此貪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
二瞋恚使 瞋即忿怒。謂諸眾生于違情境上。起諸瞋恚。惱亂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三無明使 無明即迷惑不了。乃癡惑也。謂諸眾生以迷心緣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癡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
四慢使 慢即自恃輕他也。謂諸眾生自恃種姓富貴有德有才。輕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驅役。流轉三界。
五疑使 疑即猶豫不決也。謂諸眾生迷心乖理。不能通達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故名為使。
五利使
一身見使 身見者。謂諸眾生于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計為身也。由此身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
二邊見使 邊見者。謂諸眾生于前之身見。或執為斷。或執為常。各執一邊也。由此邊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
三邪見使 邪見者。謂諸眾生邪心取理。撥無因果。斷滅一切善根也。由此邪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 撥者絕也。
四見取使 見取者。謂諸眾生于諸見之中。隨執一見。于非真勝法中。謬計涅槃。生心取著。于邪見中。執為正見也。由此見取。驅役心神。流轉不息。
五戒取使 戒取者。謂諸外道于非戒中。謬以為戒。無利勤苦所依為業。如牛狗雞等邪戒。及投灰拔發。五熱炙身。斷絕飲食。以為真戒。取以進行也。乃至雖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輪王等。皆屬戒取所攝。由此戒取驅役。必神流轉不息。故名為使 俱舍問云下三諦何意無身邊二見。答身邊二見唯于苦果處。執身為我。名為身見。執身斷常名為邊見。三諦非身。故無二見。問戒取之人何故迷苦道二諦耶。答戒體是苦。取以為凈。故述苦諦。邪戒非道。取以為道。故迷道諦。問何以戒取集滅處無。答戒取有二。一非因計因。迷苦果起。二非道計道。迷道起故。集滅無也。集滅離三見者。身邊二見及戒取身是苦本。見苦諦時。已斷邊見。依身故亦隨斷集諦。不計道非道為道滅諦。又非修行之位故。皆無戒取可斷也。
獨
音瀆。單也。孤也。老而無子曰獨。無夫無子故曰單獨。
伺
音四。候也。察也。即伺候察訪。
淫戒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乃至塵不可出淫。為生死根本。反之則不續矣。圓覺云。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縱有禪定。乃至魔女魔不斷淫。而修禪定魔定。順惑易得成就。功深者為上品。功淺者為中下。雖不斷欲。而修定修福。隨福優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報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隨得少定。不辯邪正。各各自謂成無上道。犯四禁罪。墮在地獄。今以修禪之功。且落魔鬼等道。若約未來輪轉。則應備歷三涂。
垣
音員。墻也。卑曰垣。高曰墉。
柵
音折。編木為之。又音訕。籬也。
絆
音半。系足曰絆。系首曰羈。
杻械
上音丑。手械也。下音解。乃器仗之總名也。
邏
羅去聲。巡也。遮也。
耽
答平聲。
嵐
音婪。
鸜鵒
上音渠。下音育。此言八哥。魯昭公二十五年春。鸜鵒來巢里兒。剔其舌端。教以語言。甚慧。
杙
音亦。橛也。樴也。
刳
音枯。剖也。
瓠
音胡。
鱷
音諤。
鼉
音陀。水蟲類。魚有足長丈余。甲如鎧。皮堅厚可冒鼓。
睿
音胃。深明通達。
窣
孫入聲。
徙
西上聲。遷移也。
弭
音米。
稅
水去聲。以物遺人曰稅。
儉
鉗上聲。少也歲歉也。
盜戒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乃至生死相續不與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禪智現前。貪盜不除。縱止淫殺。亦落邪道。精靈妖魅。及諸邪人皆能惑亂。令眾歸附。不惜衣食。盡命供給。若不修禪。直入地獄。精靈妖魅。豈越塵勞。
而屬五家
一水。二火。三盜賊。四惡兒。五官家也。
第三卷
瘀
音飫。血雍病也。
黤
音黡。青黑色。
泯
音閔。滅也。盡也。
三種色
一可見有對色 可見有對色者。即一切色塵也。謂世間之色。眼則可見。有對于眼故也。
二不可見有對色 不可見有對色者。即五根四塵也。謂眼識不可見。而能對色。耳識不可見。而能對聲。鼻識不可見。而能對香。舌識不可見。而能對味。身識不可見。而能對觸。皆言勝義根也。
三不可見無對色 不可見無對色者。即無表色也。謂意識緣于過去所見之境。名為落謝。五塵雖于意識分別明了。皆不可見。亦無表對故也。
螫
音釋。蟲行毒。
陷
咸去聲。墜墮也。
鑿
曹入聲。穿孔也。
桁
音杭。械也。械夾足及頸皆曰桁。
弶
強去聲。設罟于道。以掩鳥獸也。
摾
與弶同。
撥
般入聲。發也。
龍子
梵語那伽。此云龍罵意。經云。是四因緣。一多布施。二多瞋恚。三輕傷人。四自貢高。海龍王經云。龍王白佛言。我從劫初。止住大海。從拘樓秦佛。時大海中妻子甚少。今者龍王眷屬繁多。佛告龍王。其于佛法出家者。違犯戒行。不舍破戒者。多生龍中。直見不墮地獄。拘樓秦佛九十八億。拘那含牟尼佛八十億。迦葉佛六十億。于我世中九百九十億。今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屬不可稱計。
阿修羅
秦言不飲酒。有大勢力。常與天共斗。舊翻無端正。謂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又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舊曰阿修羅。阿須論皆訛也。
犍闥婆
此云香陰。亦云凌空之神。不啖酒肉。惟香資陰天帝樂神也。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今作此神。
夜叉
此云勇健。又云暴惡。什曰。秦言貴人。亦言輕健。有三種。一地行。二虛空。三天夜叉。亦多瞋狼戾。好嗜酒肉。而行布施。墮地行夜叉。若人剛愎強梁。而行布施。車馬代步。墮空行夜叉。若人妒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故生飛行夜叉。中義翻疾行。其行速疾。一念能百千由旬。有光迅速。如流世人。謂之流星。口中出煙。世人謂之帚星。
墼
音吉。土墼未燒磚坯也。
殺戒
楞嚴經云。又諸世界六道眾生。乃至塵不可出等。相殺相償。結仇連禍。茍或止之。故不相續。帶殺修禪。報為神道。功深福厚。為大力鬼。即五岳四瀆系祠祀者。功淺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邊羅剎國類。因修定故。皆有業通。迅疾無礙。不斷殺故。受此鬼趣。為天驅役。若不修禪及不修福。但行殺害。直入地獄。無此差降。鬼神多殺。不免苦輪。殺生食肉。是眾生冤。如何不斷得菩提路。無有是處 五岳者。眾山之宗。高而尊也。霍山即天柱。山為衡山。衡山南岳也。東岳泰山在究州。西岳華山在弘農 河南省河南府陜州。別號弘農 北岳恒山在定州中。岳嵩山在穎州 四瀆者。江河淮濟為四瀆也。江水出岷山。河水出積石。山自乾位來。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淮水出河南汝寧府信陽縣。至直??淮安府安東縣入海。濟水出常山。
岷
音民。山名岷山。在岷州溢洛南一里。連綿至蜀。二千里皆曰岷山。
辯才
名四無礙智。謂菩薩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故名四無礙智。以其辯說融通。亦名四無礙辯才。
一義無礙智 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名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 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
三辭無礙智 謂菩薩于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礙。故名辭無礙智。
四樂無礙智 謂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名樂說無礙智。
勵
音例。勉力也。
人陰。五陰者
色受想行識也。法界次第云。次名色而辯五蘊者。以迷惑偏重故。大圣教門開名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仁王經云。色名色蘊。心名四蘊。通稱蘊者。以積聚為義。隱覆出世真明性慧。而增長生死。積聚不絕。故名為五蘊。至漢以來翻經為陰。陰者蓋覆義。吾人心之異名也。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
一色陰 有形質礙之法。名之為色。謂眼耳五根和合積聚而成。
二受陰 領納所緣。名之為受。受有六種。從六塵相觸而有意根。為內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受名內外。受于一根中有違有順不違不順。受于順生樂受。于違生苦受。不違不順生不苦不樂受。
三想陰 能所領之緣相應。名之為想。想有六種。意識與六塵取領相應之相。和合積聚而成六想也。如意識著色想色。與著聲想聲等。
四行陰 行者遷流造作之義。造作之心能趨于果。名之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六為思。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
五識陰 了別所緣之境。名為識。眼耳六識于識諸塵境。了了分別。和合積聚。故生從識結。滅從色除。生者生相無明。滅者滅相無明。金剛后心成佛方斷。菩薩利生由此未斷。從識結者。由識而想而行而識也。如人穿衣。自內而外。如人解衣。自外而內也。三昧經云。五陰本無所有。隨處所著即為陰。成敗如幻。一切無知。知是者計無所有矣。
人入六入者
內六根外六塵。根塵相偶。識入其中。名入。入以涉入為義。以根塵相對。則有識生識。依于根塵。則為能入。根境俱為識之。所入又有二義。一根境互相涉入。二根境俱為識之所入。以是諸經名十二入。便于初學故。楞嚴經云。以根為入者。蓋根有勝義根。親能生識。又根能受境。故偏名入。又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法界次第云。以二根六塵。分內外親疏。二皆名入。謂內六入名根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入。根以能生為義。眼耳鼻舌身意并有能生識之功故。通名為根。外六入名塵者。此之六法疏故屬外。為識所游涉。故名為入。塵以染污為義。以能染污情識。故通名塵。又云。青黃赤白方圓長短煙云塵霧等名色入。鼓瑟悲喜風雨等名聲入。香花葉果等名香入。酸甜苦辛為味入。冷暖輕重粗細澀滑為觸入。受想覺觀貪恚癡生死老病正身正命為法入。三昧經云。入猶空野。以所受樂。謂云為入。其入虛空無積處。若知本來身凈。計無所入矣。
人界十八界者
界即界分。謂眾生心色俱迷。故開色為十界。開心為八界。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虛妄因緣而生。起惑造業。輪轉生死。若達妄源。無有實體。絕名離相。不為惑染所迷也 開色為十界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皆屬于色。故開為十也 開心為八界者。謂眼耳鼻舌身意識及意根法。塵者屬于心。故開之為八也。
一眼界 謂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二耳界 謂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三鼻界 謂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四舌界 謂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五身界 謂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六意界 謂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
七** 謂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
八聲界 謂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九香界 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十味界 謂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十一觸界 觸即觸著。謂身所覺冷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
十二法界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十三眼識界 謂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為眼識界。
十四耳識界 謂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為耳識界。
十五鼻識界 謂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
十六舌識界 謂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
十七身識界 謂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
十八意識界 謂識依意根而能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謂五陰六入十八界皆是凡愚之法。故云人法也。
十一支道
一支道者 謂身念處依身始觀。是名身念處。如凈眼人。于一門倉。觀見諸谷胡麻米豆 如是比丘觀此身中。從頂至足。皆是不凈觀。此身中但有發毛爪齒乃至骨髓。如是憶念多修習。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復次比丘觀三根集業。貪根集業。恚根集業。癡根集業。若貪作業貪。共貪緒貪集貪。因貪緣身口意。是非圣業。是有漏業。是集非滅。瞋恚愚癡亦如是。若成就此業。父母具足有漏心。向陰欲受生。彼陰滅處。母胎初生識有。色共彼識四大所造色。謂色由意生受想。思觸謂名如是色。共生共起。彼不從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來。不從父母出。不從業出。亦非余處出。因眾緣和合。因集因業。因業父母出。如春后月。無有云霧。日中時有人持火珠。以干牛糞。坌上便有火生。有光出。如是觀火不從東方。乃至不從牛糞中出。如是眾緣和合。火生光出。比丘如是觀名色。不從東方。乃至不從業出。眾緣和合。因集因業。因業父母生。便有名色。七日時是胎始膜。后七日如云。復七日初肉。復七日始堅。乃至四十九日身支節具足。若母懷妊。或九月十月愛護重身。己便生子。母以血養 圣教以母乳為血也 復便能食。能食已諸根增長。諸根增長已。如是漸漸發白面皺。多諸苦患。死命迫促。以如是方便。知法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變法。離法滅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無有我。如是慧者。正觀不放逸。勤念正知。若依貪妄想斷。斷己內心正住。正止獨處。定此念多修習。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復次比丘如是思惟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假名為人。眼耳鼻舌身意非人。離眼耳鼻舌身意亦非人。若如是**生。正成就。正出。假名為人。如舍有梁椽墻壁非舍。離梁椽墻壁亦非舍。若如是**生。正成就。正出。假名為舍。比丘緣木。緣竹。緣繩索。緣泥。圍繞虛空。假名為舍。比丘如是緣骨。緣筋。緣血肉。緣皮膚。圍繞虛空。假名為我人。以如是方便。知此法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變法。離法滅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無有我。如是正慧見。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依貪妄想斷。斷己內心正住正止獨處。定如實念憶念。此念多修習。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名身念處。一支向涅槃道 復次比丘如是思惟。緣有眼假名為我。無眼亦不假名為我眼。非我離眼。若是我眼。應當有異。以眼非我故。眼無有異。若無眼亦不假名為我。以眼非我離眼亦非我。以是故。緣眼假名為我。無眼亦不假名為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如世尊說眼為我者。此事不然。耳鼻舌身心亦復如是。如是慧者。正觀不放逸。勤念正智。若依貪妄斷。斷己內心正住。正止獨處。定此念多修習。得須陀洹道。乃至何羅漢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即前文自言。念在身正憶念也。
二支道者。定慧二支道也。何謂定 煩惱未斷者。欲染斷正斷寂靜瞋恚愚癡煩惱障礙覆蓋諸縛惡行滅。正滅寂靜。如秋時多起塵土云霧。即時雨墮滅塵土。云霧正滅。寂靜定亦如是 何謂慧 如實人若智分別色。如實分別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如明眼人上高山頂。若觀東方如實分別。南西北方如實分別。如是慧分別色受想行識。是名慧。是名二支。向涅槃道。
三支道者 三三昧三解脫門已釋本文。故不重出。
四支道者。
一身念處 頭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為身。是中觀身智慧為念。明見內身五種不凈。破凈顛倒。即是處也 五種不凈者。一種子不凈。有二。一者內種。謂觀此身從昔煩惱生。二者外種。謂攬父母遺體而成此身。以是觀之。此身內外因種實為不凈。大智度論云。是身種不凈。非余妙寶物。不從白凈生。但從穢中出是也 二住處不凈。謂觀此身。十月在于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穢中住實為不凈。大智度論云。是身如臭穢。不從華間生。不因瞻卜有。又不出寶山是也 三自體不凈。謂觀此身。以四大不凈所成。猶如世間飲食。不可久停。終成不凈。設以四大海水。傾洗此身。終無香潔。大智度論云。地水火風質能變成不凈。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是也 四外相不凈。謂觀此身。現見外相。皆是不凈。九孔常流種種穢惡。如眼出眵淚。耳出結矃。鼻出膿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凈常流。如破皮囊。滿盛不凈。大智度論云。種種不凈物充滿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也 五究竟不凈。謂觀此身。非唯現在不凈。審實思惟。至于死后。捐棄塳間。爛壞臭穢。尤極不凈。大智度論云。審諦此身。必歸于死處是也。觀外身內外身亦如是。是為身念處。
二受念處
謂六觸因緣生六受。從六受生三受。名之為受。是中觀智慧名之為念。明達三受。皆苦破樂。顛倒即是處。是為受念處。
三心念處
六識能識諸塵分別攀緣。謂之為心。是中觀內心智慧。名之為念。了知心從緣生。剎那不住。念念生滅。破常顛倒。即是處也。是名心念處也。
四法念處
想行二陰及三無為法名之為法。是中觀法智慧。名之為念。通達一切法我我所。畢竟不可得。故無我破我顛倒。即是處也。若聲聞經中明四念處。但說破四倒為念處。若摩訶衍中明念處。即說破八倒為念處故。大品經云。若能深觀四念處。是為坐道場。
四正斷
一斷斷 謂起惡不善法斷已復生。更須精進攝受。令不生起。斷而又斷。是名斷斷。
二律儀斷 謂堅持戒律。慎守威儀。斷一切惡。是名律儀斷。
三隨護斷 謂于無漏真實三昧相中。隨順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
四修斷 謂已起善法。增益修習。令其生長諸不善法。自然斷除。是名修斷。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為欲。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樂欲所愿。皆得是為欲如意足 莊嚴彼法者。謂修希即心令四念處身受心法之觀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 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謂若非一心觀法斷絕。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為念如意足。
三精進如意足 精進者。無雜曰精。無間曰進。謂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故曰精進。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所愿皆得。是為精進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馳散也。謂凡所修習。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為思惟如意足。
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無量者。謂菩薩利他之心廣大也。所緣眾生既無量。而能緣之心亦無量也。
一慈無量心 慈名愛念。即與樂之心也。謂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饒益之。故名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 悲名愍傷。即拔苦之心也。謂菩薩愍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故名悲無量心。
三喜無量心 謂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故名喜無量心。
四舍無量心 謂菩薩于所緣眾生。無憎愛心。名之為舍。復念一切眾生同得無憎無愛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故名舍無量心。
四禪定
初禪天。即**離生喜樂地也。謂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得覺觀禪定。身心凝靜而生喜樂。住于此定。一切苦惱皆不能逼也。
二禪天。即**定生喜樂地也 謂此天已離初禪覺觀動散。攝心在定。淡然凝靜。而生勝定喜樂。住于此定。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朗然洞徹也。
三禪天。即**離喜妙樂地也 謂此天已離二禪天喜之踴動。因攝心諦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于此定。樂法增長。遍滿身中也。
四禪天。即**舍心清凈地也 謂此天舍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凈無雜。住于此定。空明寂靜。萬像皆現也。
四空定
一空無邊處定。即無**第一天也 謂此天厭**。色質為礙。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滅一切色相。而入虛空處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凈無礙自在也。
二識無邊處定。即無**第二天也 謂此天厭空無邊處。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心定不動。三世之識悉現定中。住于此定。清凈寂靜也。
三無所有處定。即無**第三天也 謂此天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三世流轉無際。舍此二處而入無所有處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靜。諸想不起也。
四非非想處定。即無**第四天也 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礙故舍之。而入非非想處定。住于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也。
四向道者
謂向苦道難行。向苦道速行。向樂道難行。向樂道速行也。
何謂向苦道難行 如比丘性多貪欲瞋恚愚癡故。數受憂苦。以圣五根鈍行故。證無間定。盡諸有漏。是名向苦道難行。
何謂向苦道速行 如比丘性多貪欲瞋恚愚癡。行道防欲染瞋恚愚癡。故愛憂苦。以圣五根利行。速證無間定。盡諸有漏。是名向苦道速行。
何謂向樂道難行 如比丘性少欲染瞋恚愚癡。 欲染瞋恚。愚癡少故不數受憂苦。以圣五根鈍行。證無間定。盡諸有漏。是名向樂道難行。
何謂向樂道速行 如比丘性少貪欲瞋恚愚癡。行道。緣欲少故不數受憂苦。以圣五根最利行。速證無間定。盡諸有漏。是名向樂道速行。
四諦者
此四通言諦者。諦以審實為義。此四諦法門。正為聲聞人。從聞生解故。必須藉教詮理。今明教理不虛。故云審實也。若由因感果。則應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門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諦 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苦有三種。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別有通。別者三苦。即別對三受。苦受從苦緣生。情覺是苦。即苦苦也。樂受樂壞時生苦。即是壞苦也。不苦不樂受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也。若通論三苦。則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從苦緣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為壞相所壞。故通是壞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運動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之心。若別若通。無非是苦。當知苦是審實而有。故名苦諦也。
二集諦 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集有三種業。攝一切業。一不善業。即十不善也。二善業。即十善也。三不動業。即十二禪門也。煩惱者。二種煩惱攝一切煩惱。一屬愛煩惱。二屬見煩惱。是二煩惱出一切三毒五蓋十使九十八煩惱等。若此煩惱與前業合。則未來定能招聚三界生死苦果。即是集諦也。
三滅諦 滅以滅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若發見思無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斷結者。則三界九十八使皆滅。以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若三界業煩惱滅者。即是滅諦有余涅槃也。因滅故果滅。舍此報身時。后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余真滅度也。滅理不虛。故名為滅諦也。
四道諦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正道者。實能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慧行。名為正道。助道者。得解脫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皆是助道。復次正道者。謂見諦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無礙九解脫十八心真無漏慧。名為正道。其余方便對治諸禪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脫等。皆是助道。二道相扶。能通至涅槃。審實不虛。即名道諦也。
四斷者
一戒斷 如比丘眼見色。不應取想。不分別。令發眼根。常自攝行。莫依希望世憂惡不善法。慎護眼根戒。耳鼻舌身亦爾。意意知法。不取分別。令起意根。常自攝行。莫依希望世憂惡不善法。慎護意根戒。是名戒斷。
二微護斷 如比丘取善相生微護。若膀脹。若青瘀。若赤黑。若爛壞。若離散。如是觀善相生微護。是名微護斷。
三修斷 如比丘修念正覺。依離欲。依無染。依滅愛。擇法精進喜除定正覺。修舍正覺。依離欲。依無染。依滅愛。是名修斷。
四智緣斷 如比丘或在樹下。或露處。如是思惟。身不善惡行報。今世后世堪忍。斷身惡行。修身善行。口意亦爾。是名智緣斷。偈曰 戒護緣修斷 自性如來說 比丘行是法 盡一切苦際 是名四斷智。
五支道者。五根
謂修行之人。修四念處觀。雖善萌微發。根猶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壞。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為名也。
一信根 謂信于正道及助道法○正道者。即四念處觀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觀也 則能出生一切無漏禪定解脫。是名信根○無漏者。因修禪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進根 謂既信四念處正觀。及諸助道善法。倍?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三念根 謂但念正道及諸助道。一心觀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 謂攝心正道及諸助道。一心寂定。相應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 謂四念處之慧。為定法所攝。內性自照。不從他知。是名慧根。
五力
止觀輔行問云。名同于根何須更立。答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一信力 謂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不為偏小諸疑所動。故名信力。
二精進力 謂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時。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法。是為精進力。
三念力 謂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為念力。
四定力 謂攝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禪定。是為定力○事理禪定者。事即**無**禪定也。理即聲聞等。依理修習。所發禪定是也。
五慧力 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何謂五解脫處
一若世尊為比丘說法。若師說。若慧凈行者說。若隨順如來說。若師若梵凈行者說。聽已受法受義。受法受義已生悅生喜。生悅生喜已受樂。受樂已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是名初解脫也。
二解脫處者 非世尊非師非慧凈行者說時。如先所聞法。廣讀誦通利。通利已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者得解脫。諸漏未盡者得漏盡。是名第二解脫也。
三解脫處者 非世尊非師非慧凈行者說時。非先所聞法。廣讀誦通利時。廣為他說。如比丘隨彼所聞法通利。廣為他說。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是名第三解脫也。
四解脫處者 非世尊非師非梵凈行者說時。非先所聞法。廣讀誦通利時。非先所聞法通利。廣為他分別時。先所聞法通利。自心分別隨所聞法通利。自心分別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是名第四解脫也。
五解脫處者 非世尊非師非慧凈行者說時。非先所聞法。廣讀誦通利時。非先所聞法通利。廣為他分別時。非先所聞法通利。自心分別時。善取定相。善思惟。善解時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是名第五解脫處也。
何謂五出界
一謂比丘念欲時。心不向欲。不清不住不解。念出欲心。出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于欲出解起。緣欲生有燋熱。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欲界。
二念瞋恚時。心不向瞋恚。不清不住不解。念不瞋恚心。不恚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于瞋恚出解起。緣瞋恚生有漏燋熱。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瞋恚界。
三念害。謂比丘念害時。心不向害。不清不住不解。念不害。不害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于害出解起。緣害生有漏燋熱。彼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害界。
四謂比丘念色時。心不向色。不清不住不解。念無色。無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于色出解起。緣色生有漏燋熱。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
五謂比丘念自身時。心不向自身。不清不住不解。念自身滅。滅自身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于自身出解起。緣自身生有漏燋熱。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自身界。名為五出界。
何謂五觀定
一如世尊說法入定觀。世尊有此入定觀。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觀身。從頂至足。乃至薄皮皆是不凈。是名入初定觀。
二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觀皮血肉。但觀人骨。此身中有骨齒爪。是名第二入定觀。
三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觀皮血肉骨。但觀人識。識住此世住他世。識未斷。不離二世。是名第三入定觀。
四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觀皮血肉骨。復觀人識。識不住此世住他世。識斷離此世。未離他世。是名第四入定觀。
五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觀皮血肉骨。復觀人識。識不住此世。不住他世。識善斷離二世。是名第五入定觀。
何謂五起解脫法
如比丘觀身不凈想。觀食不凈想。觀諸行無常想。觀世不樂想。觀身死想。如是五法親近多修學。能得解脫。是名五解脫法。
六支道者。六念法也
一念佛 謂念佛具足十號○十號者。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無上士。七調御丈夫。八天人師。九佛。十世尊也 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我以清凈質直之心。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觀。必趨涅槃。是名念佛。
二念法 謂法是如來所有功德。即十力四無所畏等○十力者。知是處非處智力。知過去未來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也。四無所畏者。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也 我以清凈質直之心。得親近法。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觀必趨涅槃。是名念法。
三念僧 謂僧是如來**。得無漏法。具戒定慧○無漏法者。謂修戒定慧之法。則不漏落生死也 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應當恭敬。我以清凈質直之心。得親近僧。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觀。必趨涅槃。是名念僧。
四念戒 謂念諸禁戒。能遮諸惡煩惱。我以清凈質直之心。得親近戒。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趨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 謂念己所施。獲得善利。一切世間為慳嫉所覆。我于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無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應喜。以喜心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趨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 謂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處。受天快樂。我亦見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時必生彼天。以念天故離于惡法。心生歡喜。心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趨天道。是名念天。
六出界者
第一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我慈解心親近多修學。作乘作物。謹慎識善進。我為瞋恚所覆。彼慎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慈解心親近多修學已。作乘作物已。謹慎已。識已。善進已。若瞋恚覆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瞋恚心。善慈解心。若多修學無量。
第二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比丘我悲解心親近多修學。作乘作物。謹慎識善進。我故為害心所覆。彼慎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悲解心親近多修學已。作乘作物已。謹慎已。識已。善進已。若為害所覆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為害心。善悲解心。若多修學無量。
第三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我喜解心親近多修學。作乘作物。謹慎識善進。我故為不樂心所覆。彼慎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作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喜解心親近多修學已。作乘作物已。謹慎已。識已。善進已。若不樂所覆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不樂心。善喜解心。若多修學無量。
第四 我舍解心。我故為愛恚所覆亦如是。
第五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我無想定心親近多修學。作乘作物。謹慎識善進。我故有念想識。彼慎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無想定心。親近多修學已。作乘作物已。謹慎已。識已。善進已。若有念想識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一切想。若無想定心。若多修學無量。
第六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我滅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彼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作如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滅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疑惑箭。若斷我慢。若多修學無量。是名六出界。
云何六明分法
一無常明分法 或在樹下。或露處作是思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五受陰觀無常行。如世尊說。有為法三相。生住滅。如是思惟生住滅。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思惟色受想行識無常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無常想明分法。
二無常苦想明分法 或在樹下或露處。如是思惟色無常。若無常則是苦。受想行識亦如是。若是五受陰觀苦行。如世尊說。若色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若受想行識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及種種諸苦。如是行人若想憶想。是為無常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無常苦明分法。
三苦無我明分法 或樹下露處。如是思惟。色無常即是苦苦。苦即無我。受想行識無常亦如是。若于此想五受陰觀無我行。如說色無我。色若是我。色不應受苦患。色應得自在。如是有。如是非有。受想行識亦如是。如是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思惟色受想行識無我。如是行人若想憶想。是名苦無我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苦無我明分法。
四食不凈想明分法 食有四種。謂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受摶食時。如食子肉。觀不凈想。觸思識食有解體想。思惟依離欲染。如是行人若想憶想。是名食不凈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食不凈想明分法。
五一切世間不樂想明分法 謂于一切世間。厭離不樂。地獄世畜生世餓鬼世人世天世眾生世。厭離不樂。斷離不受。如世行人。若想憶想。是名一切世間不樂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一切世間不樂想明分法。
六死想明分法 或樹下露處。如是思惟。我是死法。有死過患。若余眾生亦有死法。有死過患。若地獄畜生餓鬼天人及一切眾生往來生死。得名眾生者。皆有死法。有死過患。如是思惟陰舍身。憶念死思惟死知死解死覺死。如是行人若想憶想。是名死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謂死想明分法。
何謂六悅因法
如比丘悅已生喜。喜已得身。得身已除身。除身已受樂。受樂已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是名六悅因法。
何謂六無喜正覺
念正覺乃至舍正覺。是名六無喜正覺。
七支道者。七覺分也
覺即覺了。謂覺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分即支分。謂此七種法各有支派分齊。不相雜亂。故名七覺分。亦名七覺支。擇進喜三覺分屬慧。除舍定三覺分屬定。念覺分兼屬定慧。故摩訶止觀云。修此七覺。即得入道是也。
一擇法覺分 擇即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簡別真偽。而不謬取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故名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喜即歡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四除覺分 除即斷除。謂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去虛偽之法。增長真正善根。故名除覺分。
五舍覺分 舍即舍離。謂舍離所見念著之境。善能覺了。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舍覺分。
六定覺分 定即禪定。謂發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不生煩惱妄想。是名定覺分。
七念覺分 念即思念。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時。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觀察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動之時。當念用除覺分。除身口之過非。用舍覺分舍于觀智。用定覺分入正禪定。攝其散心。令不浮動。是名念覺分。
何謂七想
一不凈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心知分別不凈想。令欲心退沒不展。當漸漸除盡。背舍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盡。背舍離厭已正住。是名不凈想。
二如食不凈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心知分別食不凈想。于摶食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舍厭離已正住。是名食不凈想。
三一切世間不樂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心知分別一切世間不樂想。世間種種想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舍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盡。如是心知分別一切世間不樂想。令世間種種想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舍厭離已正住。是名一切世間不樂想。
四死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作是說。心知分別死想。倚恃命根。而自貢高。以命根定。堪忍常住心。貪著命根。如是盡斷無余。是名死想。
五無常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心知分別無常想。于利養名譽恭敬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舍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盡。如是心知分別無常想。于利養名譽。恭敬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舍厭離已正住。是名無常想。
六無常苦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作是說。如是心知分別無常苦想。于懈怠窳墯。不信放逸。不勤不觀。等生恐怖。大畏切逼。想如臨死。舉力觀無常想。是名無常苦想。
七苦無我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大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如是心分別苦無我想。于諸有識身及諸外物。計我我所。生憍慢等。俱離寂靜正解脫。是名苦無我想。
何謂七定因緣法
正見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是為七定因緣法。
八支道者。八正道也
謂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復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
一正見 謂人修無漏道○無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斷三界有漏生死也 見四諦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是為正見。
二正思惟 謂人見四諦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是為正思惟。
三正語 謂人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是為正語。
四正業 謂人以無漏智慧。修攝其心。住于清凈正業○清凈正業者。謂戒定慧等出世之善業也 斷除一切邪妄之行。是為正業。
五正命 謂出家之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為正命。
六正精進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專精。無有間歇。是名正精進。
七正念 謂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進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謂人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決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背舍
背謂違背。舍即棄舍。大智度論云。背此凈潔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觀故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盡。證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也 凈潔五欲者。若欲界色聲香味觸。即名粗弊五欲。名為不凈。若**無**色聲香味觸。即名凈潔五欲也。無漏智慧者。謂二乘等由此智慧。斷除惑業。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無**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謂行人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凈。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者。謂見地色如黃白凈地。見水色如淵中澄清之水。見火色如煙薪清凈之火。見風色如無塵清風。見青色如金精山。見黃色如薝卜花。見赤色如春朝霞。見白色如珂雪也○故云內有色相。又為欲界貪欲難斷。雖已自觀內色不凈。故須復以不凈觀于他人之色。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又云外觀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禪天定。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謂行人為入二禪已。滅內身色相。故云內無色相。又為欲界貪欲難斷故。猶觀外不凈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又云外觀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禪天定。
三凈背舍身作證 凈即緣于凈相也。謂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棄外色不凈之相。但于定中練習八色光明。清凈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云凈背舍。心既明凈。樂漸增長。遍滿身中。悉皆怡悅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禪天定。
四虛空處背舍 謂行人于欲界后。已除棄自身不凈之色。初背舍后。又除棄內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棄外身一切不凈之色。尚余八種凈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無邊虛空處定。故云虛空處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禪天定。
五識處背舍 謂行人若舍虛空處。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者。謂五陰之身終歸壞滅也。苦者。謂身有生**迫等苦也。空者。謂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來空也。無我者。謂四大各離。誰是我耶 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故云識處背舍。
六無所有處背舍 謂行人若舍識處。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故名無所有處背舍。
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 謂行人若舍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名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八滅受想背舍 受即領納。想即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也。謂行人厭患此心散亂。欲入定休息故。背滅受想諸心。是名滅受想背舍。
八勝處
八勝處者。謂修八背舍后。觀心純熟。轉變自在。若凈若不凈隨意能破也。禪波羅蜜云。初二勝處。位在初禪。第三第四勝處。位在二禪。第五至第八勝處。位在四禪。三禪不立勝處者。以三禪天樂多心純。故不立也。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小。若好若丑。是名勝知勝見 謂行人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凈。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有八色光明。故云內有色相。又以觀道未增。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是以自觀己身不凈。亦觀所愛之人身亦不凈。故云外觀色少。若好若丑者。謂觀外諸色善業果報。故名好。惡業果報。故名丑。或時系心一處。觀欲界中色。能生貪欲者。是凈色名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凈色名為丑。勝知勝見者。謂觀心純熟。于好色中。心不貪愛。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丑。是名勝知勝見 謂行人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凈。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內有色相。觀于內身。色相既熟。則觀外色雖多。亦無妨礙。所謂諦觀一死尸。至十百千萬等死尸。若觀一胖脹時。悉見一切胖脹。乃至壞爛青瘀剝落亦復如是。故云外觀色多 好丑知見。如初勝處中釋。
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丑。是名勝知勝見 謂行人入二禪已。滅內心色相。故云內無色相。又以觀道未增。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是以自觀己身不凈。亦觀所愛之人身亦不凈。故云外觀色少 余如前釋。
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丑。是名勝知勝見 謂行人入二禪已。滅內身色相。故云內無色相。觀內身色相既無。則外觀色相雖多。亦無妨礙。所謂諦觀一死尸。至千萬死尸。若觀一胖脹時。悉見一切胖脹。乃至壞爛剝落亦復如是。好丑勝知勝見如前。蓋行人為欲界煩惱難破故。于第二禪中。重修第三第四勝處。除滅欲界煩惱。令無遺余。亦令觀道增進。牢固不失。工力轉勝也。
五青勝處 謂行人觀青色照耀。勝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見青相。不起法愛。故名勝處。
六黃勝處 謂行人觀黃色照耀。勝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見黃相。亦不起法愛。故名勝處。
七赤勝處 謂行人觀赤色照耀。勝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見赤相。亦不起法愛。故名勝處。
八白勝處 謂行人觀白色照耀。勝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見白相。亦不起法愛。故名勝處。
九支道者。即九次第定也
九者自初禪至滅受想定。凡九種也。次第者。謂人若入禪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又入一禪。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續。不生異念。無間無雜。定者攝心不亂也。
初禪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離欲界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定觀均齊○有覺有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即是初禪之定相。離生喜樂者。慶悅之心名為喜。恬淡之心名為樂。初禪既離欲界惡不善法故。生此喜樂也。定觀均齊者。觀即是慧。所謂定慧平等也 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二禪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從初禪入二禪時。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無覺無觀者。既入二禪。即離初禪覺觀動散也。定生喜樂者。既無覺觀。攝心在定。則生喜樂。此即二禪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三禪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從二禪入三禪時。離喜行舍而受身樂。唯圣人能說而復舍念行樂○離喜行舍者。謂厭離二禪大喜動散。攝心不受也。受身樂者。既離二禪之喜。而身受三禪之樂也。圣人能說者。此樂極勝。超過一切之樂。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樂者。謂能舍二禪之喜念。而行三禪之樂也 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四禪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從三禪入四禪時。斷喜樂故。不喜不樂○斷喜樂者。謂斷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也。不喜不樂者。謂心無善惡。寂然平等。即是四禪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五虛空處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從**入無**。則滅一切色相。不念種種異相○滅一切色相者。謂滅根境可見可對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禪定已。猶厭**。色質為礙。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離。滅一切色相而修虛空處定。心與虛空之法相應。則不念種種異相也 入無邊虛空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六識處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既得虛空處定已。心緣虛空。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即舍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則過一切無邊虛空處○過一切無邊虛空處者。既入識處。則超過虛空處也 入一切無邊識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七無所有處次第定 無所有處者。即不緣一切內外境界也○內外境者。內即識處。外即虛空處也 謂人修禪定。既得識處定已。三世心識○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無量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緣之識。轉心緣無所有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非想者。非識處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也。謂人修禪定。既得無所有處定已。深知無想處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如癡者。譬無心想也。如癰如瘡者。有痛即覺。譬有心想也 即舍無所有處。緣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九滅受想次第定 滅受想者。即受想心滅。而不復起也。謂人修禪定。從非有想非無想。入滅受想定時。其心明利。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是為滅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證阿羅漢果也。
九想觀
如前殺戒中明。
十支道者。即十想也
前三想為斷見諦惑說。中四想為斷思惟惑說。后三想為修無漏道者說。是以壞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斷三界結使。證無漏之圣果也。
一無常想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想。名無常想。一切有為法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國土。是二皆新新生滅。故無常也。
二苦想 觀一切有為法苦智慧相應想。名苦想。若有為法無常者即是苦。常為三苦八苦之所遷逼。故名苦也。
三無我想 觀一切法等無我智慧相應想。名無我想。若有為法悉是苦者即無我。以無自在故。亦以苦從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中我不可得。
四食不凈想 觀諸飲食。皆從不凈因緣故有。如肉從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亦皆隨事觀之。悉是不凈也。
五世間不可樂想 觀一切世間不可樂智慧相應想。名為世間不可樂想。有二種世間。一者眾生。二者國土。有過惡不可樂也。
六死想 觀死智慧相應想。名為死想。若一期果報。常為二種死之所逐者。則出息不保入息也。
七不凈想 觀自他身不凈智慧相應想。名為不凈想。若觀此身。內有三十六物。外則九孔惡露常流。從生至終。無一凈也。
八斷想 觀涅槃離生死智慧相應想。名為斷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凈無煩惱者。當斷結使。證涅槃也。
九離想 觀涅槃離生死智慧相應想。名為離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凈離生死者。當離生死。證涅槃也。
十盡想 觀涅槃結使及生死盡智慧相應想。名為盡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凈結使及生死永盡。結使及生死業盡。即證涅槃也。
十直者
謂正見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是名十直。
十一切入亦名十遍處定
智度論云。八背舍為初門。八勝處為中行。遍一切處為成就。謂二種觀具足。禪體始得成就。此定謂遍一切處者。從所觀境遍滿得名也。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遍一切處定。前四。謂于定中。還取八背舍八勝處中所見青色。使遍一切處皆青。余三定亦爾。后六。謂于中還取八背舍八勝處中所見地色。使一切處無不周遍。余五定亦爾 十一切者。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地。謂地界地大是名為地。何謂一切。若盡無余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余界。如人入地一切入。是為一。何謂觀心。不分散不相離一向地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若上下縱廣皆思惟地。知解受地。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唯有地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于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余準知。
十一支道者。十一解脫入也
第一 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禪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有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一解脫。
第二 如比丘滅覺觀內。正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成就二禪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覺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下五分煩惱。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二解脫。
第三 如行人離喜舍行。念智正智身受樂。如諸圣人解。舍念樂行。成就三禪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三解脫。
第四 如行人斷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舍念清凈。成就第四禪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覺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為第四解脫。
第五 如行人慈解心遍四維上下。一切慈解心。廣大尊勝。無二無量。無怨無恚。如是思惟此慈解心。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為第五解脫。
第六 謂行人悲解心遍四維上下。一切悲解心。廣大尊勝。無二無量。無怨無恚。如是思惟此悲解心。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六解脫。
第七 喜心。
第八 舍心并同前不異。
第九 謂行人離一切色想。滅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何謂若干想。若諸眾生諸物諸境界諸清凈諸煩惱。是名若干想。成就無邊空處。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九解脫。
第十 謂行人離一切空處。成就無邊識處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為第十解脫。
第十一 謂行人離一切識處。成就無所有處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十一解脫。
第十二 謂行人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非想處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覺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為第十二解脫也。如人求一寶藏。得十一寶藏。如是求一解脫。入得十一解脫。入如長者舍。有十一門。為火所燒。猛??熾盛。長者長者子意欲出。時于諸門中。自在得出。行者亦如是。于十一法門中所欲出處。隨意得出。應求一解脫。得十一解脫。故名十一解脫也。于十一支道中。隨修一法。便得道果。非謂全修諸法。而得解脫。故云從一支道。乃至十一支道也。
殞
音允。歿也。
大妄語戒
楞嚴經云。如是世界六道眾生乃至三摩提不得清凈等。三摩提亦曰三摩底。此云等持。即方便隨緣。止止于俗諦三摩提。智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亦翻等持者。謂離沉掉曰等心。住一境性曰持。大妄語者。自謂已得上人法。貪其世間尊勝名利也。內貪名利。欲他重己。則成愛魔。內起邪見。以己均圣。則成見魔。未得謂得。得謂得道。指理言也。證謂證果。指位言也。須陀洹果等阿羅漢道辟支佛乘。蓋小乘理至阿羅漢而極。故言道也。虛妄稱尊。求彼禮懺。希供養故也。人于果人前懺悔。必盛陳供養故。是一顛迦此翻極惡。又名畢竟。以畢竟無涅槃性。即無信闡提。斷滅善根。如貝多羅樹。以刀斷則不復活。喻大妄語永絕善根沉三苦海。即三涂也。
第四卷
五蓋心
蓋即蓋覆之義。謂諸眾生由此貪等五惑。蓋覆心識。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滯三界。不能出離也。
一貪欲蓋 貪欲者。引取無厭曰貪。希須樂慕為欲。謂諸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欲。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不得出離。故名蓋也。
二瞋恚蓋 瞋恚者。即忿怒之心也。謂諸眾生或于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瞋恚。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不得出離。故名蓋也。
三睡眠蓋 睡眠者。意識惛熟曰睡。五情闇冥曰眠○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謂諸眾生以此睡眠。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四掉悔蓋 掉悔者。掉動也。身無故**為掉。掉已思惟。心中憂惱為悔。謂諸眾生以此掉悔。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五疑蓋 疑者猶豫不決之義。即疑惑也。謂諸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不決斷。以此疑惑。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舍衛國中妙五欲
止觀云。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須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牽人入諸魔境故也。
一** 謂男女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
二聲欲 謂絲竹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聲欲。
三香欲 謂男女身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香欲。
四味欲 謂種種飲食肴膳等美味。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味欲。
五觸欲 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是名觸欲。
鑰
音藥。鎖鑰開鎖之具。
捫摸
上音門。撫持也。即捉持也。下音莫。摸??也。即摸??女人也。
溺
音匿。沉沒。
捻
音聶。指捻。
髀
音彼。股骨也。
秸
與秸同音。戛禾稿去其皮。故名草秸。
縊
音醫。絞也。自經死也。
嚙
同咬音。咬嚙也。
指印
按根本雜事。佛聽比丘畜印。以為記驗。但不聽著指環及寶莊飾。許用鍮石赤銅白銅牙角五種物作。又印有二種。一是大眾。二是私物。若大眾印可刻轉**像。兩邊安鹿伏跪而住。其下應書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刻作骨鎖像。或作髑髏形。欲令見時生厭離故。凡律中言手印指印皆如此。
株
音諸。木根入土曰根。土上曰株。
睒
音閃。
沃壤
上音屋。泉之從上溜下者為沃泉。下音攘。柔土無塊曰壤。壤赤土以萬物自生。即不假溉灌。萬物自生。故稱沃壤土也。
崇樹
崇者。尊也。樹者扶。樹植也。所謂尊敬植種福善。
誣
音無。謗也。以無為有也。
第五卷
羝
音低。牡羊三歲曰羝。性善抵觸。
柔順忍
謂文殊與彼說法。懺悔心得柔軟。順忍者。謂于理于事悉能隨順。諦審忍可。而無違逆也。
賓吒羅地獄
此云集欲。適入尋出。雖復在中。而無苦痛。
得無生忍
無生忍者。謂了達諸法。本來無生。亦無有滅。諦審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十二分教。亦名十二分經
一修多羅 華言契經。契者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經貫穿所說義理。令無散失。攝持所化。物機使無顛墜。即經中長行也。故云契經。
二祇夜 華言應頌。又云重頌。謂長行之文重宣其義。
三伽陀 華言諷頌。謂不頌長行。直說偈句。
四尼陀羅 華言因緣。如經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如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是戒。如來所說一切根本緣起之事。皆名因緣。如法華經中化城喻品。說宿世因緣等是也。
五伊帝目多 華言本事。謂說諸菩薩**因地所行之事。如法華經中本事品云。藥王菩薩于日月凈明德佛所。得法歡喜。即然身臂以為供養。修諸苦行。求菩提道等是也。
六阇多伽 華言本生。謂說佛菩薩本地受生之事。伽涅槃經云。比丘當知。我于過去。作鹿羆獐兔龍。及作金翅鳥。粟散王轉輪圣王之類是也。
七阿浮達磨 華言未曾有。亦云希有。謂如佛初生時。即行七步。足跡之處。皆有蓮花。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而發是言。我是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動。天雨眾花。樹出音聲。作天妓樂。如是等無量希有之事是也。
八婆陀 具云阿波陀那。華言譬喻。謂如來說法為鈍根者。假譬喻以曉示之。令其開解。如法華經中火宅藥草等喻是也。
九優婆提舍 華言論議。謂諸經中問答辯論諸法之事。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智積菩薩與文殊師判。論說妙法等是也○梵語提婆達多。華言天熱。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
十優陀那 華言自說。謂無有人問。如來以他心智。觀眾生機。而自宣說。如楞嚴會上說五十種魔事。不待阿難請問○五十種魔者。謂色受想行識五陰。各有十種也。梵語阿難。華言慶喜。梵語舍利弗。華言鹙子 又如彌陀經。無有緣起。自告舍利弗等是也。
十一毗佛略 華言方廣。方者法也。廣者大也。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猶如虛空也。
十二和伽羅 華言授記。謂如來為諸菩薩辟支聲聞授作佛記等○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
同羈。音雞。
俳
音牌。俳優雜戲。
笙
音生。樂器。
竿
音干。
匏
蒲交切。音庖。瓠也。長而瘦上曰瓠。短頸大腹曰瓠。
蹙
宗入聲。口縮小而吹聲也。
癢
音詳。
熊
音雄。獸似豕。山居冬蟄。好舉木引氣。謂之熊。
羆
音皮。似熊而長頭。似馬有髦高腳。猛憨力能拔木。
跳躑
上音糶。躍也。并足蹶起。下音擲。住足也。跳躑也。
贈遺
上昨亙切。層去聲。送遺也。下音位。饋也。贈也。
號啕
上音毫。下音陶。大哭也。
贓
音臧。吏受賄也。凡非理所得財賄。皆曰贓。
賄
灰上聲。財也。金玉曰貨。布帛曰賄。
四攝法
此四通言攝者。攝即攝受也。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后導以大乘正道。故維摩經云。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是也。
一布施攝 謂菩薩以財法二種布施。攝眾生也。若眾生樂財。即以財施攝之。若眾生樂法。即以法施攝之。眾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攝。
二愛語攝 謂菩薩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慰喻。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三利行攝 謂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四同事攝 謂菩薩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攝。
氐
都黎切。音低。二十八宿中第三宿之名也。
第六卷
五種邪命
謂以此五種邪法。用求利養。而自活命。為比丘者。當深戒之。
一詐現異相 謂諸比丘違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詐現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二自說功能 謂諸比丘以辯口利詞。抑人揚己。自逞功能。令所見者心生信敬。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三占相吉兇 謂諸比丘攻學異術。卜命相形。講談吉兇。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四高聲現威 謂諸比丘大語高聲。詐現威儀。令人畏敬。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 謂諸比丘于彼得利。于此稱說。于此得利。于彼稱說。令人動心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干痟病
干痟乃渴病也。又云干枯病。以其肌膚痟瘦也。僧祇云。消盡病也。有蟲名嚙脂。住在身中脂脈之內。若食有過。若多睡眠。此蟲則瞋不消飲食。此為眾病之根源。故干痟病由之而成。
儲
音除。貯也。積聚也。
貿
音茂。交易財也。
驕
音嬌。逸也。恣也。傲也。自矜也。
冶
音野。裝飾也。又妖冶女態也。
第七卷
平章
上音屏。正也。下音張。明也。即我為施主。正明此事。
剉
蹉去聲。細細斫斬和泥。
御
音遇。統也。統御四海之義。
東漸者
潛上聲。潛者來也。謂佛法東來也。
閭里
上音廬。五家為比。五比為閭。二十五家也。里者鄰里也。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即閭里無不聞其慈行也。
徑
音敬。小路也。論語行不由徑。又直也。
稔
忍枕切。音飪。谷熟曰稔。古人謂一年為一稔。取谷一熟也。
繒
音情。帛也。
纊
音曠。絮之細者。
呫
音帖。
鍮
音偷。鍮石銅似金也。
鉛
音延。青金也。钖之類生蜀。有銀坑處有之。
錫
音昔。青金。一名镴。一名鈏。钖生桂陽。
羺?
上耨平聲。下音倪。胡羊之名也。
揲
甜入聲。折揲也。
鑷
音捻。
牻
莫江切。音厖。白黑雜毛也。
毳
吹去聲。獸毛縟細者。
鐐
音聊。白金之美者。
第八卷
糴
音狄。買谷也。
糶
挑去聲。賣米谷。
悕
音希。念也。
雹
音薄。雨冰也。
疫
音域。癘鬼為災。瘟疫也。說文民皆疾也。
企
音器。舉踵而望也。
綴
音拙。聯也。又音贅。義同。
滲
森去聲。漏也。
閾
音域。門限也。門下橫木。為內外之限也。
繀
音粹。織繀箸絲于筟車。
辮
婢免切。便上聲。交也。繆也。
橛
音掘。即木樁也。
苣蕂
上渠上聲。下音圣。即胡麻也。乃胡國之種。非芝麻也。其色如醬。其形如虱。服之能僻谷延年。
木蜜
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濕。多在木中。故多木蜜。
髡
音坤。??發也。
矜
音京。矜持自飾也。飾音尺。致堅也。謂攀持致堅。
昴
音卯。二十八宿中第十八宿之名也。
第九卷
勖
音旭。勉也。
詭
音癸。異也。詐也。
竄
音?。
務
音霧。事務。又專力于事也。
瞎
香入聲。目盲也。
搪揬
上音唐。下音突。搪揬觸也。又搪揬不遜。
鍛
端去聲。鍛磨也。椎煉也。又曰冶金。
簸
波去聲。揚米去糠之竹器也。
躄
音碧。躄者兩足俱廢。
跛
波上聲。跛者行不正足偏廢也。
稗
音敗。草似稻而實細。
從
從去聲。才仲切。母之姊妹曰從母。叔伯兄弟曰從弟。
眩
音炫。潰亂也。
漬
音恣。被雨浸也。
沾
音詹。雨淋也。漬也。
钁斫
上匡入聲。大鋤也。下音捉。斫削。
鐮
音廉。鍥也。鍥音結。刈鉤也。鐮也。
掐
苦洽切。嵌入聲。爪刺。
拴
古文橛字。木入土也。
礦
古猛切。音礦。
雌黃
陽山出曰雄黃。陰山出曰雌黃。
赭
音者。赤土也。
墡
音善。白土也。
林薄
旁入聲。木曰林。草曰薄。
拗
于巧切。凹上聲手拉折也。
拉
音蠟。折也。摧也。
縹
飄上聲。青白色。
刬
音產。削平也。
笮
音謫。壓也。
醫羅缽羅
醫羅樹名。此云臭氣。缽羅此云極由。往昔損此樹葉故。頭上生此臭極之樹也。
婆羅痆斯國
舊云波羅柰。河名也。去河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繞城。
痆
乃八切。音捺。
駛
音使。馬疾行也。
第十卷
讟
音讀。怨謗也。
荻
音敵。蘆屬。
苕
音迢。苕陵苕黃。華蔈白華。蔈音表。
拍
音珀。拊也。打也。
捍
與捍同。抵也。
纻
直呂切。除上聲。宿根在地。入春自生。一歲三收。剝皮緝以織布。
帔
音轡。裙屬衣帔。
帚
周上聲。帚彗也。彗音遂。埽竹也。
寱
音義。睡語也。
懲
音呈。止也。戒也。
罥
涓上聲。罟也。
水八德
一澄凈。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饑渴等一切過患。八飲已即能長養諸根四大。凈覺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輕冷是觸入。美是味入。調適是法入也。
迮
音謫。迫也。
堰
音燕。壅水也。
??
音谷。禾皮曰??。
?
音昴。蒲草也。
芒
音茫。稻麥芒也。
苫
閃平聲。蓋也。編茅。也又草覆屋也。
般陀
周陀或云周利。此云大路邊生。佛本行經云。其母是長者之女。隨夫他國。久而有妊。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如是二度生二子。乃以大小而區別之。大者即周陀。小者即莎伽陀。其兄后來出家。不久得阿羅漢果。其弟后厭俗。從兄出家。兄教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后。兄念于佛法無緣。即牽令出門。還家。門外啼哭。不欲還家。佛以天眼觀。見應可度。往至其前。問知。安慰其心。即以少許白氎與般陀捉。此向日而[暻-京+恭]。當作是言。取垢取垢。世尊教已。入聚受請。時臨日中。觀般陀。將得道果。即說偈言 入寂者歡喜 見法得安樂 世無瞋恚樂 不害于眾生 世間無欲樂 出離于愛欲 若調伏我慢 是為第一樂 般陀遙聞此偈。即得阿羅漢果。
塹
與塹同。簽去聲。坑塹也。
襞
音碧。襞折疊衣也。
熨
音畏。火斗。又持火。所以熨繒也。
舁
音于。對舉也。又音預。義同。
篙
音高。刺船竿也。
棹
與桌同。巢去聲。進船楫也。在傍撥水。短曰楫。長曰桌。
磧
音跡。水渚有石者。
斟
音針。斟酌也。
黎師達
此云仙授。又云仙與。又云仙施。謂從仙人乞得也。
稱揚
即舉其道德也。
擬
音蟻。議也。揣度以待也。
火光三昧
即第四禪定也。
第十一卷
餮
音鐵。貪財曰賄。貪食曰餮。
維那
梵語羯磨陀那。此翻知事。又翻悅眾。維那二字華梵雙舉。維是綱維。華言也。那是梵語。略去羯磨陀三字。
膳
然上聲。美食也。
嗜
音示。欲也。好也。
罽
音記。
撮
竄入聲。六十四黍為圭。四圭為撮。
罅
鰕去聲。裂也。
癰
音雍。癰疽。
痤
坐平聲。小腫也。一曰癤也。
爛
闌去聲。熟也。黃爛病即黃熱病也。
痔
池上聲。后病也。
瘧
音虐。痁病也。周禮疾醫秋。時有瘧寒疾。疏云。秋時陽氣漸消。陰氣方盛。惟火沴金。兼寒兼熱。故有瘧寒之疾。
黏
魚占切。音嚴。相著也。
瀨
音賴。
第十二卷
槊
音朔。矛屬。
驍
音囂。武猛也。又健也。
距
渠上聲。凡刀鋒倒刺。皆曰距。又鉤距吞之。則順吐之則逆。
馭
音遇。使馬也。
駟
音四。駟者。一乘四馬兩服兩驂是也。
轂
音谷。車轂輻所湊也。
御
音御。拒也。抵也。
捍
音翰。衛也。抵也。
敢勇充選
敢音簡。進取也。忍為也。勇容上聲。健也。猛也。知死不避也。充音沖。長也。高也。謂步兵進取忍為。知死不避。高長可選也。
櫓
古文櫓字。音魯。大盾也。
戎
冗平聲。五戎弓殳矛戈戟。
銳
音兌。矛也。音胃。利也。
矛
音謀。兵器。如鋋而三廉也。
盾
閏上聲。干櫓之屬。
矢
音始。箭也。
戈
果平聲。鉤子戟也。如戟而橫。安刃頭向下為鉤。
殳
音殊。兵器積竹為之。長一丈二余而無刃。
槊
音朔。矛屬。矛丈八者謂之槊。馬上所持。言其槊。槊便殺也。
鶉
音純。?鶉兩種。有丹有白。?音庵。
懾怖
懾與懾同。檐入聲。心伏也。怯也。下音布。惶懼也。
甄
音真。陶也。察也。又音堅。義同。
傾
卿上聲。俄傾少選時也。
粳
音耕。稻之不黏也。
菰
音姑雕菰即雕胡。今茭苗米是也。
甜
音田。味甘也。
酢
音措。酸漿也。
啖
談上聲。食也。
衄
女六切。音朒。鼻出血也。
麹
音曲。酒媒。
拒
音巨。違也。
諱
音誨。隱也。即違反前所行事。隱覆過失。
擢
音濁。舉也。用也。
喂
音威。恐也。
跌
杜結切。音绖。差也。足失據也。
?
音弋。麥?。
志
音至。記也。黑子為志。
??
音嘴。鳥喙。俗作??。
狡
音攪。少狗也。匈奴地有狡犬。巨口而黑身。
鴟
抽知切。音笞。鴟鸮惡鳥。一名只狐。晝則無見。夜出飛啖蚊虻。
搦
音諾。按也。
櫨
音盧。欂櫨柱上柎也。即今之斗也。
惻
初力切。音測。愴也。愴音昌。凄愴悲惻貌。謂無慈悲凄愴之心也。
第十三卷
孑
音結。
課
科去聲。試也。探也。
抬
音臺。抬舉也。
綽
昌入聲。寬口也。
瓨
與缸同。長頸罌受十升。
姑
音孤。姑息茍安也。謂茍且之心。安人之心也。
慝
惕德切。音忒。惡也。又隱惡也。
暴
與暴同。猛也。橫也。急也。
匱
具位切。音饋。乏也。竭也。
第十四卷
??
與鑰同。
妥
唾上聲。安也。平也。帖也。
噎
音謁。食窒氣不通也。
閤
古沓切。音蛤。內中小門出入閨閤。宮中門小者曰閨。上圓下方如閨。故曰閨門。
黜
音出。貶斥也。
硬
同硬。
白楊樹華
楊略有四種。白楊葉圓如黎皮。白木似楊。故曰白楊。青楊葉長。赤楊霜降。則葉赤黃。楊木性堅難長。
楊柳華
是垂條細柳也。
禪
音單。衣無里。
玦
音決。環之不周者。名玦。
?
同鈕。
第十五卷
絳
音叨。編絲繩也。
褶
質涉切。音折。衣褶。
襻
音盼。衣下絲。
褰
音牽。揭衣也。
擪
音葉。持也。按也。
臍????
與臍同。
??
音傳。腓腸也。
踝
華上聲。脛兩旁內外曰踝。廣韻足骨也。
蹲
音存。踞也。
跪
葵上聲。拜跪也。
?
皮上聲。?胵胃脘也。
尻
考平聲。脊梁盡處是也。
臀
徒孫切。音豚。腿靨。靨音葉。頰輔也。
致
音智。密也。
龂
音銀。齒根肉也。
抑
音益。按也。密也。治也。即密治也。
挑
他雕切。音祧。挑撥又取也。
五欲
一財欲 財即世間一切貲財也。謂人以財物。為養己之資。故至貪求。戀著不舍。是為財欲。
二** 色即世間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至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是為**。
三飲食欲 飲食即世間肴膳眾味也。謂人必假飲食。資身活命。故至貪求樂著無厭。是為飲食欲。
四名欲 名即世間之聲名也。謂人因聲名。能顯親榮己。故至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是為名欲。
五睡眠欲 睡眠即情識昏昧而睡眠也。謂人之睡眠。亦有時節。若怠墯放縱。樂著無厭。是為睡眠欲。
狼狽
上音郎。下音輩。狼前二足長。后二足短。狽前二足短。后二足長。狼無狽不立。狽無狼不行。若相離則進退不得矣。
??
上音博。下音集。
嗗
鳥八切。音挖。飲聲。又噢嗗啖嚙聲。
?
時上聲。以舌取物食也。
摡
音戲。取也。一曰拭也。又音蓋。義同。
?
同噀。
瘞
音意。埋也。藏也。
跣
先上聲。徒足履也。
靿
于教切。音拗。靴靿。
靴
俗字。
??
音雍。靴??。
窄
音謫。狹也。迫也。
稕
朱閨切。肫去聲。束稈也。稈干字上聲。禾莖也。
第十六卷
險
同險。
訾
音咨。毀也。
囂
吁驕切。音鸮。喧也。
獷
古猛切。音礦。粗惡貌。言無親也。
嗅
??去聲。鼻審氣。又休去聲。義同。
蕪
音無。荒也。荒唐污也。
馚
音焚。馚馧香氣也。
馥
音福。香氣也。
懊
烏考切。奧上聲。懊惱也。又音奧。悔恨也。
怙
胡上聲。怙恃父亡曰失怙。母亡曰失恃。
牦
音茅。
毗尼關要事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