疻 華智冰 ? 1天前 ? 漢語字典 ? 閱讀 9 部首 疒部 總筆畫 10畫 部外筆畫 5畫 結構 半包圍結構 拼音 zhi 聲調 zhǐ 五筆 UKWI 倉頡 KRC 鄭碼 TJO 四角 00186 統一碼 75BB 筆畫 [4134125134] 點、橫、撇、點、提、豎、橫折、橫、撇、點 疻字拼音是zhǐ 部首是疒, 總筆畫是10畫, 疻字是半包圍結構。 疻字概述 〔疻〕字拼音是zhǐ 部首是疒, 總筆畫是10畫。 〔疻〕字是半包圍結構 〔疻〕字倉頡碼是KRC 五筆是UKWI 四角號碼是00186 鄭碼是TJO 〔疻〕字的UNICODE是75BB。 十進制為30139,UTF-32:000075bb,UTF-8:E7 96 BB。 疻的意思 疻 zhǐㄓˇ基本解釋 ◎因毆打而形成的皮膚青腫的傷。 詳細解釋 動詞 ◎毆人致皮膚腫起無創痕者為“疻”。泛指毆傷beat; strike。 引證 :疻,毆傷也。從疒,只聲。 —— 《說文》。按,凡毆傷皮膚起青黑而無創瘢者為疻,有創瘢者曰痏。 例如 :疻斗(謂互毆致傷);疻面(毆傷面部);疻爛(謂互相毆打出血) 疻 zhǐㄓˇ詳細解釋 ◎參見“疻痏”條。 疻 zhǐㄓˇ詳細解釋 ◎參見【疻痏】。 疻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七下反切諸氏切頁碼第247頁,第19字續丁孫 疻 毆傷也。從??只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十四反切手支反頁碼第634頁,第3行,第2字述 毆傷也。從疒只聲。 鍇注臣鍇按:《漢書音義》:「以杖毆人,青黒腫起而無創瘢者,律謂疻。」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七下反切諸氏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1401頁,第6字許惟賢第614頁,第3字 疻痏, 段注逗。 毆傷也。 段注疻痏二字各本無。依全書通例補。《漢書》薛宣傳。廷尉引傳曰: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與痏人之罪鈞。惡不直也。應劭曰:以杖手毆擊人。剝其皮膚。起靑黑而無創瘢者。律謂疻痏。按此,應注譌脫。《急就篇》顔注云:毆人皮膚腫起曰疻。毆傷曰痏。葢應注律謂疻下奪去六字。當作其有創瘢者謂痏。《文??》嵇康詩。怛若創痏。李善引《說文》。痏,瘢也。正與應語合。皆本《漢律》也。疻輕痏重。遇人不以義而見疻。罪與痏人等。是疻人者輕論。見疻者重論。故曰惡不直也。創瘢謂皮破血流。 從??。只聲。 段注諸氏切。十六部。 疻字的相關索引 # 書籍 索引 1 汲古閣本 第485頁,第6字 2 陳昌治本 第619頁,第7字 3 黃侃手批 第474頁 4 說文校箋 第312頁,第11字 5 說文考正 第298頁,第17字 6 說文今釋 第1076頁,第2字 7 說文約注 第1837頁,第2字 8 說文探原 第3833頁,第1字 9 說文集注 第1585頁,第2字 10 說文標整 第191頁,第22字 11 標注說文 第307頁,第5字 12 說文注箋 第2520頁,第3字 13 說文詁林 第7652頁【補遺】第17143頁 14 通訓定聲 第2046頁,第1字 15 說文義證 第653頁【崇文】第2609頁 16 說文句讀 第1005頁 17 古字詁林 第七冊,第50頁,第1字 18 古字釋要 第732頁,第2字 疻的字源字形 秦 簡 睡虎地 漢 簡 張家山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疻字組詞 疻斗 疻爛 疻面 疻痏 瘢疻 抶疻 疴疻 痾疻 傷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