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師胡小石先生先后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南京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校,主講中國文學史,極受諸生愛戴。一九二八年春,以同門蘇拯兄筆記,題名《中國文學史講稿上編》,凡十一章,付上海人文出版社排印發行,書既出,為學術界所重視,公認其篇幅不長而頗具卓識。根據清焦循《易余籥錄》“一代有一代所勝”之說,主張文學隨時代而發展,歷敘《詩經》、楚辭、漢賦、漢魏晉南北朝古體詩、唐律體詩、唐五代詞諸體之源流正變,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闡明各種舊說,不少創見,方便后學甚大。其定史觀,則取達爾文《進化論》;其定文學范疇,則以我國固有之“言志”說、“緣情”說結合外來之“純文學”理論。以治學方**,師嚴格區別治史、學文為兩途,謂治文學史屬于科學范圍,必須實事求是,無征不信,通過具體深入分析、歸納而得結論,不得以個人愛憎為去取,亦不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炫世駭俗。蓋師在清末,肄業兩江師范農博科,專攻生物學;民國初年在上海,從史學家沈曾植先生受業三年,是以能融合清儒考據與西方科學方法于一爐焉。《講稿》雖屬草創,實為后進開一途徑,新中國成立前繼出之文學史,若馮沅君、陸侃如合編之《中國詩史》、劉大杰之《中國文學發展史》,其體例實受先師啟發,明眼人加以對比,自能辨之,二君固皆鑄同門先進也。憶一九四二年,師在國立女子師范學院,講中國文學史竟,鑄因進言座前曰:“何不將《上編》以后講稿付印,俾成全書?”師曰:“元人雜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小說,與各種俗文學,目前均有專家研究,成績斐然,余實無多發明,口述做介紹則可,匯錄成書則不可。”先師畢生治學,文必己出,如無真知灼見,從不剿襲雷同,筆諸簡端。其律己嚴謹也若此。一九六二年初,師歸道山,南京大學成立遺著整理委員會,其中一項為重印《文學史講稿》,作為新中國成立前重要資料,供海內治文學史者參考。今之《上編》系用一九二八年排印本,保存原貌。此外,另由同門金啟華兄整理四十年代諸生零星筆記,增補“宋代文學”一章,前后共十二章。其元、明、清部分,雖亦有零星筆記存在,遵師遺教,不再整理增補。
一九八四年春,門人吳征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