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十三卷》越絕書譯注 袁康作品集

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

【題解】

本篇記述越王句踐與范蠡的三次談話,分別用“昔者”“越五日”和“已勝吳三日”為標記。內容有詳有略。第一次談話內容豐富,涉及道與術、末(名)與實、保谷、陰陽五行、天道人事、執中和等問題,第二次和第三次內容簡略,只涉及“天地之圖”和“預見之術”。乍一看討論的問題多而且雜,實際上卻是從“富邦強兵”出發,緊扣一個主題:糧食與民生。“廣天下,尊萬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眾則主安,谷多則兵強。”既體現了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又符合越王句踐強兵的心理,與《計倪內經》異曲同工。

范蠡認為,“圣主之治,左道右術,去末取實”,一切要從實際出發;若要“保人之身”,必須“保谷”;若要“保谷”,必須“執中和”;中和之道,在于循天道,和陰陽,順四時,而不亂民工;講究王德,不行奢侈,寬政紓民,百姓才能親附。只有這樣,才能富國強兵。

文中除了“執中致和”的儒家思想外,還有道家思想。更多的是方士之術,在靠天吃飯的初級農業階段,對氣象、年景的預測采用方術迷信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本篇存在嚴重錯簡和脫漏,閱讀時當注意。

16.1昔者,越王句踐問范子曰:“古之賢主、圣王之治,何左何右①?何去何取?”范子對曰:“臣聞圣主之治,左道右術,去末取實。”越王曰:“何謂道?何謂術?何謂末?何謂實?”范子對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萬物,不名巧,故謂之道②。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陽生天地。天地立,然后有寒暑、燥濕、日月、星辰、四時,而萬物備。術者③,天意也。盛夏之時,萬物遂長。圣人緣天心,助天喜,樂萬物之長。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④,而天下治。言其樂與天下同也。當是之時,頌聲作。所謂末者,名也⑤。故名過實,則百姓不附親,賢士不為用,而外□諸侯⑥,圣主不為也。所謂實者,谷□也⑦,得人心,任賢士也。凡此四者⑧,邦之寶也。”

【注釋】

①左:次要的。右:主要的。古人尊右。

②道:道家認為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既然道是先天地而存在,是萬物化生的本原,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把握的,只要懂得其道理就可以了,與治國無礙,所以范蠡說是次要的。

③術:天文和歷算。古人將天看作是有意志的,天體運行、星象變化、陰陽災異都是其意志的表現,人們根據天象的變化情況來推測人間的吉兇禍福,以趨吉避兇。既然天是有意志的,人們應該秉承天的意志行事,和順天意,和諧萬物。所以范蠡說“術”是主要的。

④《南風》:詩歌名。南風,夏天的風。即以“盛夏之時,萬物遂長”為快樂而歌詠之。

⑤名:名聲。與后文“實”(事功)相對。范蠡從治國的理念出發,認為名實要相當,名要以實為基礎,即先實而后名,使名副其實;有名而無實,還不如舍棄這空名。

⑥外□諸侯:樂祖謀校:“各本均缺一字,唯陳本作‘外王’、王謨刊漢魏本作‘外入’。”按,疑為“傲”字。《晏子春秋》:“景公外傲諸侯,內輕百姓,好勇力,崇樂以從嗜欲,諸侯不說,百姓不親。”傲,輕慢。

⑦谷□也:疑缺處為“帛”字。

⑧凡此四者:即指谷、帛、人心、賢士。

【譯文】

從前,越王句踐問范蠡說:“古代賢能的君主和圣明的天子治理國家天下,什么方法是次要的?什么方法是主要的?哪些是應該放棄的?哪些是應該重視的?”范蠡回答說:“我聽說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把道放在次要的位置,把術放在主要的位置,輕視末而重視實。”越王句踐說:“什么是道?什么是術?什么是末?什么是實?”范蠡回答說:“道是天地的本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所以也不會在天地之前衰亡;道又是萬物化生的本原,它曲盡變化之妙生成萬物,但從不夸耀自己的技巧,所以稱作道。道產生氣,氣產生陰,陰產生陽,陽產生天地。天地確立了,然后才有了嚴寒、酷暑、干燥、潮濕、太陽、月亮、星星、早晚、春夏秋冬,于是萬物也就都齊全了。術是對上天意志的順應。盛夏的時候,萬物順利地生長。圣人于是遵循上天的意愿,幫助上天做好它高興做的事,以萬物蓬勃生長為快樂。所以舜彈著五弦之琴,唱著《南風》的詩歌,就達到天下大治。這是說舜的歡樂就是天下老百姓的歡樂。那時,贊美虞舜仁政的詩歌很興盛。所謂末,就是名聲。如果名聲超過事功,那么老百姓就不會親近你,賢人志士就不愿為你效力,而對外也會輕慢諸侯,圣明的君主決不會這樣做。所謂實,指的是糧食、布帛,得民心,任用賢士。這四種,就是國家最為珍貴的東西。

16.2越王曰:“寡人躬行節儉,下士求賢,不使名過實,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貯谷,富百姓,此乃天時水旱,寧在一人耶?何以備之?”范子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①。湯執其中和②,舉伊尹③,收天下雄雋之士,練卒兵,率諸侯兵伐桀④,為天下除殘去賊⑤,萬民皆歌而歸之。是所謂執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雖不及賢主、圣王,欲執其中和而行之。今諸侯之地,或多或少,強弱不相當。兵革暴起⑥,何以應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謂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萬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殺人。故謂人身⑦。”

【注釋】

①百里之神,千里之君:“錢培名《札記》:‘此下錯簡,當接后“千里之神,萬里之君”至“務執”三百八字。’”按,此文實錯簡嚴重。此“范子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兵革暴起,何以應之?’”根據內容應放至16.4“越王問范子曰:‘何執而昌?……’”段。

②湯:見《吳內傳》4.10注①。執:掌握,保持。中和:寬猛適當,剛柔相濟。《荀子·王制》:“中和者,聽之繩也。”楊倞注:“中和,謂寬猛得中也。”亦即儒家所謂的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

③伊尹:見《吳內傳》4.10注③。

④桀:夏朝末代君主,以殘暴著稱。見《吳內傳》4.10注①。

⑤除殘去賊:除掉不行仁義、殘暴虐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⑥兵革暴起:戰爭突然發生。兵革,兵器和衣甲。此指戰爭、軍事。

⑦故謂人身:是說糧食是人的生命所系。

【譯文】

越王句踐說:“我親自奉行勤儉節約,尊重禮遇賢人志士,不去追求名聲而踏踏實實地做事,這些我都能夠做到。但要多積貯糧食,讓老百姓富裕起來,這要根據時令節候的變化,不時會有水災、旱災的降臨,難道憑我一個人的能力能夠辦到嗎?用什么辦法來防備災害、貯備糧食呢?”范蠡回答說:“懂得如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就可以稱王天下;不懂得如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就會失去天下人民的擁護。”越王句踐問道:“什么叫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范蠡回答說:“上天生成萬物并教導下民如何利用萬物獲得生存。人只要得到了糧食就不會餓死,有了糧食就能夠使人活下來,沒有糧食人就難以生存,所以說它關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16.3越王曰:“善哉。今寡人欲保谷,為之奈何?”范子曰:“欲保,必親于野,睹諸所多少為備。”越王曰:“所少,可得為因其貴賤。亦有應乎?”范子曰:“夫八谷貴賤之法①,必察天之三表,即決矣。”越王曰:“請問三表。”范子曰:“水之勢勝金,陰氣蓄積大盛,水據金而死,故金中有水。如此者,歲大敗,八谷皆貴。金之勢勝木,陽氣蓄積大盛,金據木而死,故木中有火。如此者,歲大美,八谷皆賤。金、木、水、火更相勝②,此天之三表者也,不可不察。能知三表,可為邦寶。不知三表之君③,千里之神,萬里之君④。故天下之君,發號施令,必順于四時。四時不正,則陰陽不調,寒暑失常。如此,則歲惡,五谷不登。圣主施令,必審于四時,此至禁也⑤。”越王曰:“此寡人所能行也。愿欲知圖谷上下貴賤,欲與他貨之內以自實⑥,為之奈何?”范子曰:“夫八谷之賤也,如宿谷之登⑦,其明也。諦審察陰陽消息⑧,觀市之反覆⑨,雌雄之相逐⑩,天道乃畢?。”

【注釋】

①八谷:八種谷物。《小學紺珠·動植類》“八谷”引《本草》注:“黍、稷、稻、粱、禾、麻、菽、麥。”又引《天文大象賦》注:“稻、黍、大麥、小麥、大豆、小豆、粟、麻。”

②金、木、水、火更相勝:見《計倪內經》5.4注②。這里就四時順逆而言。按照五行生克規則,如上文,若金生水,就是促進,就是順;反之水勝金,就是排斥,就是逆。逆則歲惡。指的就是時序的倒逆,即秋行冬令。

③不知三表之君:錢培名《札記》:“‘之君’二字衍,此下錯簡,當接‘身死棄道’。”

④千里之神,萬里之君:據錢培名《札記》為錯簡。當接下文“萬物散”后。

⑤至禁:至要。至,極,最。

⑥內:同“納”。

⑦宿:隔時,舊時。登:登熟,豐收。

⑧諦:注意。陰陽消息:指天時變化的情況。消息,消減與增長互為更替。古人認為,四時氣候的變化就是陰陽的消長,此起彼伏,彼盛此衰,如此循環往復。

⑨反覆:即反復。指谷物價格的漲落。

⑩雌雄之相逐:比喻用法。

?天道:自然規律。

【譯文】

越王句踐說:“說得好。現在我想保證糧食的供應,該怎么做才好呢?”范蠡回答說:“要想保證糧食的供應,就必須親自深入田間地頭,去察看了解糧食生產及其豐歉情況而做出相應的準備。”越王問道:“糧食的豐歉情況,可以依據谷物在市場上的貴賤得以了解。但上天有沒有預兆呢?”范蠡回答說:“要掌握糧食的豐歉貴賤的方法,就必須察看自然界的三種表象,就清楚了。”越王說:“請問有哪三種表象?”范蠡說:“如果水的勢力克制了金的勢力,陰氣就會蓄積得太多,水于是控制了金而使金失去了作用,所以金中包含了水,這是秋行冬令,時序失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年成就非常差,各種糧食就會很昂貴。如果金的勢力克制了木的勢力,陽氣就會蓄積得很多,金于是占據了木的地位而使木失去了作用,所以木中產生火,這是春夏時令順正。碰到這種情況,年成就會非常好,各種糧食都會很便宜。金、木、水、火相生相克,形成自然界的三種表象,是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的。如果能夠把握這三種表象,就可以使它成為國家的珍寶;如果不能把握這三種表象,就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天下的君主發布號召施行政令,一定要應順春夏秋冬四季規律。四季不順正,就說明陰氣和陽氣不協調,寒冷和暑熱失去了正常規律。這樣的話,年成就不好,糧食就會歉收。圣明的君主施行政令,就一定要對四時順逆的情況作詳細的了解,這是最為緊要的事。”越王說:“這個我是能夠做到的。我現在想要了解谷物價格的漲落和昂貴便宜情況,計劃和其他貨物通過交換來充實倉廩,怎么去了解呢?”范蠡回答說:“要知道谷物是否便宜不難,比如前一年谷物豐收價格就便宜,那是很明白的。一方面注意詳細地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四時氣候的變化,一方面觀察市場上谷物價格的漲落,這正如動物牝牡互相追逐一樣,一漲跟著漲,一落跟著落,道理盡在其中了。”

16.4越王問范子曰:“何執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執其中則昌①,行奢侈則亡。”越王曰:“寡人欲聞其說。”范子曰:“臣聞古之賢主、圣君,執中和而原其終始②,即位安而萬物定矣;不執其中和,不原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文武之業,桀紂之跡③,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諸侯,自滅至亡,漸漬乎滋味之費④,沒溺于聲色之類,牽孿于珍怪貴重之器⑤,故其邦空虛;困其士民,以為須臾之樂,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⑥,桀紂是也。身死邦亡,為天下笑。此謂行奢侈而亡也。湯有七十里地。務執三表,可謂邦寶;不知三表,身死棄道⑦。”

【注釋】

①執其中:即執中和。見16.2注②。

②原:推究,探究。

③文武之業,桀紂之跡:文、武,周文王、武王。桀、紂,夏桀、商紂。均見《吳內傳》注。

④漸漬:浸潤,逐漸受到沾染或感化。

⑤牽孿:連累,牽連。

⑥倍畔:即“背叛”。倍,通“背”。

⑦“務執”數句:錢培名曰:“‘三表’等十字衍。轉寫錯亂,又經淺人妄增字句,遂不可讀。”按,“身死棄道”四字為錯簡,當移至16.3“不知三表”句下。

【譯文】

越王句踐問范蠡說:“遵守什么樣的原則國家才會昌盛?做什么樣的事國家就要滅亡?”范蠡回答說:“遵守中正平和之道國家就會昌盛,做驕奢淫逸、鋪張浪費的事國家就要滅亡。”越王說:“我想聽一聽這方面的道理。”范蠡說:“我聽說古代那些賢能的君主、圣明的天子,都能遵守中正平和之道,并積極探究事物發生、發展的趨勢,所以君位穩固而且生態平衡,社會安定。如果不遵守中正平和之道,行為失度,又只顧眼前而不計后果,那么,就會導致君主地位的顛覆,天下就會發生禍亂。不管是地方百里的諸侯,還是地方千里的國君;不管是地方千里的國君,還是地方萬里的天子,都是同一個道理。從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業績和夏桀、殷紂的亡國軌跡就很能說明這個道理。古代亡國的天子和諸侯,其滅亡的原因是,漸漸地沾染于口福美食的享受,沉湎于歌舞美色之中,并被奇珍異寶所牽累而不能自拔,以致國庫空虛;把自己片刻的享樂建筑在人民群眾無盡的痛苦之上,老百姓都苦不堪言,以致民心渙散,甚至倒戈反擊,夏桀和殷紂就是這樣的情況。落得身死國亡,被天下人譏笑的下場。這就是驕奢淫逸、鋪張浪費而亡國的例子。商湯起初是一個只有七十里地的小諸侯,但他遵循中正平和之道,選拔任用當時作為奴隸身份的伊尹,把天下英雄豪杰招集到自己身邊,訓練士卒,帶領諸侯的軍隊討伐夏桀,替天下除去了不行仁義的暴君,老百姓都唱著頌歌來歸附他。這就是我說的遵守中正平和之道而興國的例子。”越王說:“多么美好啊!遵循中正平和之道居然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我雖然及不上賢能的君主、圣明的天子,但也想用中正平和之道來治理國家。可是現在諸侯各國的土地有多有少,強弱不平衡,如果突發戰爭,用什么辦法應付呢?”

16.5越王問范子曰:“春肅①,夏寒,秋榮,冬泄②,人治使然乎?將道也?”范子曰:“天道三千五百歲,一治一亂,終而復始③,如環之無端④,此天之常道也。四時易次,寒暑失常,治民然也。故天生萬物之時,圣人命之曰春。春不生遂者,故天不重為春。春者,夏之父也。故春生之,夏長之,秋成而殺之,冬受而藏之。春肅而不生者,王德不究也⑤;夏寒而不長者,臣下不奉主命也;秋順而復榮者⑥,百官刑不斷也⑦;冬溫而泄者,發府庫賞無功也。此所謂四時者,邦之禁也。”越王曰:“寒暑不時,治在于人,可知也。愿聞歲之美惡,谷之貴賤,何以紀之⑧?”范子曰:“夫陰陽錯繆⑨,即為惡歲;人生失治⑩,即為亂世。夫一亂一治,天道自然。八谷亦一賤一貴,極而復反?。言亂三千歲,必有圣王也。八谷貴賤更相勝,故死凌生者,逆,大貴?;生凌死者,順,大賤。”越王曰:“善。”

【注釋】

①肅:肅殺。本為秋冬時令。此指春行秋冬時令。

②泄:發泄,散發。指春陽散發,地氣溫暖。《呂氏春秋·孟冬紀》:“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地氣發泄,民多流亡。”

③“天道”數句:按,《淮南子·天文訓》:“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歲,日月復以正月入營室五度無余分,名曰一紀。凡二十紀,一千五百二十歲大終,日月星辰復始甲寅元。”《周易·系辭上》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引《范子計然》曰:“日者行天,日一度,終而復始,如環無端。”“三千五百歲”當為“一千五百歲”。“一治一亂”當指“一寒一暑”以應下文“四時易次,寒暑失常”句。

④端:頭,頭緒。指開端和終端。

⑤春肅而不生者,王德不究也:德,道德修養。君王之道德修養,內則公而無私,外則行仁義而恩澤被于天下。究,講究,注意。《淮南子·本經訓》:“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者也。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為……是故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由此觀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制也。”這種天道人事感應的說法雖屬迷信,卻也是對人君的一種警告。

⑥順:當作“生”。

⑦刑不斷:刑罰無時,不間斷。

⑧紀:整理,理清。此作“了解”“掌握”解。

⑨繆:錯誤。

⑩人生失治:錢培名曰:“‘生’,當為‘主’。”

?極而復反:指貴極復賤,賤極復貴。反,同“返”。

?“故死”數句:此指夏三月而言。死,死氣(陰)。生,生氣(陽)。凌,凌駕于。逆,時序不順。

【譯文】

越王句踐問范蠡說:“有時春天肅殺,夏天陰寒,秋天百草繁茂,冬天春陽煦暖,這是治理國家出現問題所致呢,還是天道本來就如此反復無常呢?”范蠡回答說:“天道三千五百年為一周期,日月運行,每年一寒一暑,寒來暑往,暑至寒去,像玉環那樣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端,這是自然界永遠不變的規律。四季次序紊亂,寒暑失去規律,這是治理國家出現問題才會這樣的。所以草木長出的時候,圣人就命名它為春天。春天草木如果不能順利地長出,那么這一年里就不會有第二個春天了。春天是夏天的父親。所以草木在春天孳生,夏天生長,秋天成熟而收割,冬天聚集而貯藏。春天肅殺使得草木不能孳生,是君王沒有注意自身修養的緣故;夏天陰寒使得草木不能生長,是臣子不執行君主命令的緣故;秋天草木孳生再度開花,是對百官無休止地濫用刑罰的結果;冬天溫暖如同春陽煦暖,是任意動用國庫財物賞賜給沒有功勞的人的緣故。這里所說的造成四時逆亂的情況,是治理國家的時候應該特別引起重視的。”越王說:“寒暑不按時令,是治國失誤才出現的問題,這一點我懂了。我想聽一聽年成的好壞,糧價的貴賤,怎樣才能把握它呢?”范蠡回答說:“陰陽錯亂失常,就是壞年景;國君治國失誤,就造成亂世。天時一寒一暑,這是自然規律。各種谷物也是如此,其價格一貴一賤,貴到了極點后就會返回到賤,賤到極點就會返回到貴。說大亂之后三千年,必然有圣明天子出來主持大局。各種谷物的價格貴賤也相生相克,循環往復,體現物極必反的原則。當盛夏之時,陰氣盛于陽氣,時序顛倒,八谷歉收,則糧價騰貴;陽氣盛于陰氣,時序順正,八谷豐登,則糧價低賤。”越王說:“說得好。”

16.6越王問于范子曰:“寡人聞人失其魂魄者①,死;得其魂魄者,生。物皆有之,將人也?”范子曰:“人有之,萬物亦然。天地之間,人最為貴。物之生,谷為貴,以生人,與魂魄無異,可得豫知也②。”越王曰:“其善惡可得聞乎?”范子曰:“欲知八谷之貴賤、上下、衰極③,必察其魂魄,視其動靜,觀其所舍④,萬不失一。”問曰:“何謂魂魄?”對曰:“魂者,橐也⑤;魄者,生氣之源也。故神生者⑥,出入無門,上下無根,見所而功自存⑦,故名之曰神。神主生氣之精,魂主死氣之舍也⑧。魄者主賤,魂者主貴,故當安靜而不動⑨。魂者,方盛夏而行,故萬物得以自昌。神者,主氣之精,主貴而云行⑩,故方盛夏之時不行,即神氣槁而不成物矣。故死凌生者,歲大敗;生凌死者,歲大美。故觀其魂魄,即知歲之善惡矣。”

【注釋】

①魂魄:舊時謂人的精神靈氣。魂,能離開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魄,依附于形體而存在的精神。《左傳·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孔穎達注:“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人身通考·神》中說:“神者,陰陽合德之靈也。惟神之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智思慮之類皆神也。”

②豫:預先,事先。

③衰極:極,達到最大限度,窮盡。按古代哲學觀點,世間萬物都會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叫做“物極必反”。衰之極就是盛之來。

④所舍:指停留或運動的處所。舍,家,住處。

⑤橐:鼓風吹火器。用作比喻。《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⑥神:奇異莫測謂之神。《周易·系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史記·律書》:“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其去來。”張守節《正義》:“言神本在太虛之中而無形也……萬物受神妙之氣,不能知覺,及神去來,亦不能識其往復也。”

⑦所:處所,地方。

⑧神主生氣之精,魂主死氣之舍:精、舍,魂與魄所居之所。生氣,陽氣。死氣,陰氣。《說文解字注》曰:“魂,陽氣也。”又曰:“魄,陰神也。陽言氣,陰言神者,陰中有陽也。”《內經》云:“陽在外,陰之使也。”

⑨“魄者”數句:此三句有錯簡和遺漏。語序應為“魄者主賤,(方盛夏之時),故當安靜而不動;魂者主貴”。下“魂者”二字為衍文。就陰陽四時而言,陽動則陰伏,陰盛則陽藏,故當動而不動,或當靜而不靜,就會陰陽失調,四時失序。這里“安靜而不動”指的是盛夏之時當陽動而陰伏。

⑩云行:好像云氣一樣在天地間**。云,名詞作狀語。

【譯文】

越王句踐向范蠡討教說:“我聽說人失去了魂魄就會死,有了魂魄就會活。是天下萬物都有魂魄呢,還是只有人才有魂魄呢?”范蠡回答說:“人有魂魄,萬物也有魂魄。天地之間人最高貴。生長的萬物之中,谷物是最寶貴的,因為它維系人的生命,所以跟人一樣有魂魄,可以通過其魂魄預知年景的好壞。”越王說:“怎么通過魂魄預知年景的好壞?可以講給我聽一聽嗎?”范蠡說:“想知道各種谷物價格的貴賤、漲落以及豐歉情況,一定要觀察它們的魂魄,察看魂魄是處于動態還是靜態,觀察魂魄停留或運動的處所,這樣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越王問道:“什么叫魂魄呢?”范蠡回答說:“魂好比鼓風器,魄好比氣產生的源頭。所以附于魂魄的神靈的產生,其進出沒有固定的門戶,上下沒有固定的居所,凡能附著的地方其功能自然存在,所以稱它為神靈。神掌管著陽氣產生的處所,魂掌管陰氣產生的源頭。魄主下賤,所以在盛夏的時候應當安靜而不動;魂主高貴,正當盛夏的時候運行,所以萬物能夠自由地生長繁茂;神掌管著陽氣的產生,支配著高貴的魂如同云氣一樣在天地間**,所以如果盛夏的時候它不運行,天下萬物失去神氣而枯槁,就不能順利生長。所以說盛夏的時候,陰氣盛于陽氣,年成就非常壞;陽氣盛于陰氣,年成就非常好。所以只要觀察魂魄的動靜,就可知道年景的好壞了。”

16.7越王問于范子曰:“寡人聞陰陽之治①,不同力而功成,不同氣而物生,可得而知乎?愿聞其說。”范子曰:“臣聞陰陽氣不同處,萬物生焉。冬三月之時,草木既死,萬物各異藏②,故陽氣避之下藏,伏壯于內,使陰陽得成功于外③。夏三月盛暑之時,萬物遂長,陰氣避之下藏,伏壯于內,然而萬物親而信之④,是所謂也。陽者主生,萬物方夏三月之時,大熱不至,則萬物不能成。陰氣主殺,方冬三月之時,地不內藏,則根荄不成,即春無生。故一時失度,即四序為不行。”

越王曰:“善!寡人已聞陰陽之事,谷之貴賤,可得而知乎?”范子曰:“陽者主貴,陰者主賤。故當寒而不寒者,谷為之暴貴;當溫而不溫者⑤,谷為之暴賤。譬猶形影、聲響相聞⑥,豈得不復哉⑦!故曰秋冬貴陽氣施于陰,陰極而復貴⑧;春夏賤陰氣施于陽,陽極而不復⑨。”越王曰:“善哉!”以丹書帛,置之枕中,以為國寶。

【注釋】

①治:治理,管理。此指統率、作用于天下萬物。

②異藏:停止生長(活動),各自隱藏。異,已,退,停止。藏,隱伏,隱藏。

③使陰陽得成功于外:“陽”疑為“氣”字之訛。成功,指陰氣發揚而殺蟲螟、滌污穢。

④萬物親而信之:指陰在內陽在外,陽得陰助,所以萬物得以繁盛。說明陰陽作用于萬物,是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⑤當溫而不溫:此句不可理解。疑“不”為衍文。指陰氣內藏,陽氣盛行。

⑥形影、聲響相聞:當作“形影相隨、聲響相聞”。

⑦復:回復,反復。此指相互關系。

⑧秋冬貴陽氣施于陰,陰極而復貴:貴,前“貴”,以……為貴,崇尚,看重;后“貴”,陽。陽貴而陰賤。施,加。

⑨春夏賤陰氣施于陽,陽極而不復:指陰氣本該藏伏,助陽成功。不然,陰氣上揚,有害于陽,則會“苦雨數來,五谷不實”,甚至“草木早枯”(《呂氏春秋》)。賤,以……為賤,輕賤,輕視。不復,此指陰陽循環造成混亂。

【譯文】

越王句踐問范蠡說:“我聽說陰陽二氣作用于天下萬物,不同時用力就能成就其功業,不同時運行萬物就能生長,能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想聽一聽這方面的道理。”范蠡回答說:“我聽說陰陽二氣不同時相處在一起,萬物就能順利地孳生成長。冬天三個月的時候,草木都已枯死,萬物都停止活動各自隱伏,所以陽氣避開陰氣而躲藏了起來,積蓄其強壯的力量,使陰氣能夠在外面完成它殺蟲螟、去污穢的功業。夏天三個月的時候,萬物順利地生長,這時陰氣避開陽氣藏在地下,積蓄其強壯的力量,然而萬物還是親近它而且信任它。這就是陰陽二氣不同處而能成就萬物的情況。陽氣主宰著萬物的生長,在夏天三個月的時候,如果大熱沒有來臨,那么萬物就不能順利成長。陰氣主管肅殺,在冬天三個月的時候,如果大寒不至,陽氣不能藏在地下,那么植物的根莖就不會壯實,到了春天就不能健康地孳生。所以一旦陰陽失去了規律,那么四季時序就會錯亂,不能正常運行。”

越王句踐說:“說得有理。陰陽二氣作用于萬物的道理我已經聽明白了,谷物價格的貴賤,能從陰陽的關系上得到了解嗎?”范蠡回答說:“陽氣支配著糧食價格的上漲,陰氣支配著糧食價格的下跌。所以應該寒冷的季節不寒冷,就預示著來年谷物歉收,糧價暴貴;應該炎熱的季節炎熱,就預示著谷物豐收,糧價暴跌。譬如形體和影子一樣相互跟隨,叫聲和回音一樣相互應和,怎么能沒有關系呢!所以秋冬的時候看重陽氣對陰氣施加影響,使得陰到了極點就能復歸于陽;春夏的時候輕視陰氣對陽氣施加影響,使得陽到了極點不能復歸于陰。”越王說:“說得好啊!”就叫人用丹砂將范蠡的話寫在綢布上,放在枕頭里,把它當作國寶珍藏起來。

16.8越五日,困于吳,請于范子曰:“寡人守國無術,負于萬物,幾亡邦危社稷,為旁邦所議,無定足而立。欲捐軀出死,以報吳仇,為之奈何?”范子曰:“臣聞圣主為不可為之行,不惡人之謗己;為足舉之德,不德人之稱己①。舜循之歷山,而天下從風②。使舜釋其所循,而求天下之利,則恐不全其身。昔者神農之治天下③,務利之而已矣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所以其智能自貴于人⑤,而天下共尊之。故曰富貴者,天下所置,不可奪也。今王利地貪財,接兵血刃,僵尸流血⑥,欲以顯于世,不亦謬乎?”

越王曰:“上不逮于神農,下不及于堯舜,今子以至圣之道以說寡人,誠非吾所及也。且吾聞之也,父辱則子死,君辱則臣死。今寡人親已辱于吳矣。欲行一切之變,以復吳仇,愿子更為寡人圖之。”范子曰:“君辱則死,固其義也,立死。下士人而求成邦者,上圣之計也。且夫廣天下,尊萬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眾則主安,谷多則兵強。王而備此二者,然后可以圖之也。”

越王曰:“吾欲富邦強兵,地狹民少,奈何為之?”范子曰:“夫陽動于上,以成天文,陰動于下,以成地理。審察開置之要⑦,可以為富。凡欲先知天門開及地戶閉,其術⑧:天高五寸,減天寸六分以成地。謹司八谷,初見出于天者⑨,是謂天門開,地戶閉,陽氣不得下入地戶。故氣轉動而上下、陰陽俱絕,八谷不成,大貴必應其歲而起,此天變見符也。謹司八谷,初見入于地者,是謂地戶閉。陰陽俱會,八谷大成,其歲大賤,來年大饑,此地變見瑞也。謹司八谷,初見半于人者⑩,糴平,熟,無災害。故天倡而見符,地應而見瑞。圣人上知天,下知地,中知人,此之謂天平地平?,以此為天圖。”

【注釋】

①為足舉之德,不德人之稱己:《淮南子·詮言訓》:“圣人……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也。”舉,疑為“譽”之訛,贊譽。德,前“德”為“德政”,名詞;后“德”為“感念”,動詞。

②舜循之歷山,而天下從風:《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yǔ)。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張守節《正義》:“《韓非子》‘歷山之農相侵略,舜往耕,期年,耕者讓畔’也。”循,當作“修”,作“修德”解釋。從風,順從禮讓的風尚。舜、歷山,見《吳內傳》4.5注③⑤。

③神農:見《記地傳》10.1注⑤。

④務:勉力從事。利:使……獲利。

⑤所以其智能自貴于人:錢培名曰:“‘所’字誤,《御覽》七十八作‘不’。”按,根據語意,當以“不”為是。

⑥僵尸:尸體僵直。指陳尸荒野,不收而僵。

⑦開置:啟閉,指天門地戶的啟閉。要:要領。按,天門、地戶,為道家所指陰陽二氣出入之門戶。

⑧術:方法。即用模型標出天、地、人方位,種上谷物,觀察始發芽的方位,以預測年成的豐歉。

⑨見:同“現”。天:指模型天的位置。

⑩半于人:天與地的中間即是人的方位。

?天平地平:天地循環變化規律。平,恒,常。

【譯文】

過了五天,越王句踐被吳國軍隊圍困在會稽山上,向范蠡請教說:“我治理國家沒有本事,辜負了天下百姓,幾乎使國家滅亡、社稷傾覆,被其他諸侯譏笑,使我簡直無地自容。我想拼死一戰,以向吳國報仇雪恨,怎么做才好呢?”范蠡說:“我聽說圣明的君主努力去做在別人看來難以成功的事,就不會去討厭別人如何議論自己;認真地推行足以讓人贊譽的德政,也不會巴望人們如何稱頌感念自己。過去舜修德于歷山,天下人以他為榜樣,于是風氣為之一變。假如舜當時放棄自己的修身,而與歷山百姓爭土奪利,那么他的品德恐怕就沒有這么完美了。過去神農氏治理天下,也是一心一意地讓天下百姓獲得利益罷了。既不巴望人家的回報,也不貪占天下的財利,而使得天下的人共同富裕起來。并且沒有把自己的智慧看作比別人高明,能力看作比別人強,因此天下百姓都擁戴他。所以說富裕和尊貴是天下人自己造就的,不是靠爭奪獲得的。現在大王爭奪土地,貪求財富,于是兩國兵戎相見,互相拼殺,讓士兵陳尸荒野,流血犧牲,想因此揚名于世,不是太荒謬了嗎?”

越王句踐說:“我知道自己的德行上不及神農,下不及堯舜,現在你用最高的道德標準來勸導我,實在是我所難以企及的。而且我聽說,父親受到他人的侮辱,做兒子的就應該效死報仇;國君受到了侮辱,做臣子的就應該拼死復仇。現在我已經受到吳國的侮辱了。我想實行各方面的改革,以便能向吳國報仇,希望你改變話題替我謀劃強國復仇的事。”范蠡說:“國君受到了侮辱,做臣子的就應該拼死復仇,固然是忠義的行為,可以立即赴死。但我以為就現在的情況,謙遜地交接禮遇賢士,才是最明智的策略。況且要想使國土面積擴大,使自己成為受人擁戴的大國君主,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只有依靠軍隊。而軍隊的關鍵因素在于人,人的首要問題在于糧食。所以人民眾多則兵員充足,君主就有安全保障;糧食充足**眾富裕,軍隊才會強大有戰斗力。大王具備了軍隊和糧食兩個條件,然后才可以去考慮報仇的事。”

越王說:“我多想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但是現在我國土地狹小、人民稀少,怎么辦才好呢?”范蠡說:“陽氣在上面活動,構成了日月星辰運行變化;陰氣在下面活動,形成了江河湖海山形地勢。只要詳細考察了解天門開與地戶閉的要領,就可以使人民國家富強起來。想預先知道天門開還是地戶閉的情況,其方法是做成模型:若天的高度是五寸,那么減去一寸六分就是地的位置。種上谷物小心地觀察谷物的萌芽情況,如果是在‘天’的方位先出現谷物發芽,這叫做天門開、地戶閉,陽氣不能下降進入地戶,所以陽氣和陰氣各自在上下轉動、相互隔絕,各種谷物都不能順利成長,糧價的騰貴一定會應順著這樣的年景而到來,這就是天變顯示出來的兆頭。種上谷物小心地觀察谷物的萌芽情況,如果在‘地’的方位先出現谷物發芽,這叫做地戶閉。說明陽氣進入地戶,陰氣和陽氣會合、作用,各種谷物就會茁壯成長,獲得大豐收,當年糧價就會暴跌,但第二年卻會鬧饑荒。這是地變顯示出來的祥瑞。種上谷物小心地觀察谷物的萌芽情況,如果在天與地的中間‘人’的方位先出現谷物發芽,說明當年谷物豐收,糧價平穩,不會有自然災害發生。所以‘天’首倡就會顯示出災年的預兆,‘地’先應就會顯示出豐年的祥瑞。圣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這其實就是天地循環變化的規律,所以造出這樣的天圖模型以便了解天地陰陽的變化情況。”

16.9越王既已勝吳三日,反邦未至①,息,自雄②,問大夫種曰:“夫圣人之術,何以加于此乎?”大夫種曰:“不然。王德范子之所言,故天地之符應邦,以藏圣人之心矣③。然而范子豫見之策,未肯為王言者也。”越王愀然而恐,面有憂色。請于范子,稱曰:“寡人用夫子之計,幸得勝吳,盡夫子之力也。寡人聞夫子明于陰陽進退,豫知未形;推往引前,后知千歲,可得聞乎?寡人虛心垂意,聽于下風。”范子曰:“夫陰陽進退,前后幽冥,未見未形。此持殺生之柄,而王制于四海,此邦之重寶也。王而毋泄此事,臣請為王言之。”越王曰:“夫子幸教寡人,愿與之自藏,至死不敢忘。”范子曰:“陰陽進退者,固天道自然,不足怪也。夫陰入淺者即歲善,陽入深者則歲惡。幽幽冥冥④,豫知未形。故圣人見物不疑,是謂知時,固圣人所不傳也。夫堯舜禹湯,皆有豫見之勞⑤,雖有兇年而民不窮。”越王曰:“善。”以丹書帛,置之枕中,以為邦寶。

范子已告越王,立志入海。此謂天地之圖也。

【注釋】

①反:同“返”。

②自雄:自以為了不起。

③以:通“已”。

④幽幽冥冥:即幽冥,一作窈冥。暗昧,模糊不明。《淮南子·說山訓》:“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這里是用“幽冥”來比喻陰陽消長變化之道。

⑤勞:本領。

【譯文】

越王句踐戰勝吳國的第三天,率師回國還未到達,在途中休息,自以為英雄無比,問大夫文種說:“圣人設計天象圖箓的方法確實非同一般,還有什么東西比這更高明的呢?”大夫文種回答說:“并不完全是天象圖箓本身有什么高明,而是因為大王聽從了范先生的話,所以天地的符瑞一一在我國得到了應驗,其實范先生的話已經暗藏著圣人的心機了。然而范先生預見未來的方法,還不肯對大王說呢。”越王句踐聽后心里感到恐懼,臉上露出不安的神色。他向范蠡請教,謙虛地說:“我用了先生的計謀,幸而戰勝了吳國,都是先生的功勞。我聽說先生十分了解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能預先知道還未形成的事物;能用過去的事來推導,知道以后一千年內發生的事情,能說給我聽聽嗎?我一定拜您為師,虛心聽取您的教誨。”范蠡說:“關于陰陽的消長變化,之前之后都是暗昧不明,無影無形。而它卻掌握著萬物生殺的大權,而且大王可以用來控制天下,這是國家最為貴重的寶貝。大王如果不會泄露出去,我就愿意把這些方法告訴您。”越王說:“先生能賜教我感到很榮幸,我一定把你的話藏在心里,到死也不會忘記。”范蠡說:“陰陽消長變化,這本來是自然規律,是不值得奇怪的。一般說來,陰氣入地淺,來年就是好年景;陽氣入地深,來年就是壞年景。只要掌握了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就能預知事物于未發生之前。所以圣人一看到事物發生就知道它的發展態勢,這就叫做懂得陰陽四時的規律,當然圣人一般是不會亂傳授給他人的。過去的堯、舜、禹、湯,他們都有預見的功力,所以即使碰到災荒年景,人民也不會遭受困窮。”越王說:“說得好。”于是用丹砂將范蠡的話寫在綢布上,放在枕頭里,把它當作國寶珍藏起來。

范蠡把預見未來的方法傳授給了越王句踐以后,下定決心離開越國,便泛海而去。這就是有關天地圖箓的故事。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