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大乘入楞伽經譯注 實叉難陀作品集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愿為我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眾妙法門。此時,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①。唯愿如來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有四種因緣眼識轉。何等為四?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于色虛妄習氣故,識本性如是故,樂見種種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緣,阿賴耶識如瀑流水,生轉識浪。如眼識,余亦如是,于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異,業與生相相系深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②身轉。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于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大慧,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于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諸佛及住地菩薩,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大慧,諸修行人宴處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分別流注,得諸三昧自在力通,諸佛灌頂,菩薩圍繞,知心、意、意識所行境界,超愛業無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大善知識。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青赤等諸色,鹽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非異非不異。

意等七種識,應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動,種種波浪轉。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

青赤諸色像,眾生識顯現;

如浪種種法,云何愿佛說。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青赤諸色像,浪上不可得;

言心起眾相,開悟諸凡夫。

而彼本無起,自心所取離;

能取及所取,與彼波浪同。

身資財安住,眾生識所現;

是故見此起,與浪無差別。

注釋

①真實義諸佛教心:佛教言心,凡有四種:一者眾生當前現實之人心,梵音稱為“紇利陀耶”;二者緣慮心,佛教中所云之心所法;三者集起心,能聚諸法種子,起種種現行,指第八識即阿賴耶識,梵音曰“質多耶”;四者真實心,梵音為“乾栗陀耶”,即此經所云之“真實義諸佛教心”。

②五識:瑜伽行派八識中的前五識,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緣色、聲、香、味、觸五境之心識。此八識因能變現萬法,又稱之為“能變”,其中第八之阿賴耶識為“初能變”,第七之末那識為“次能變”,前六識為“三能變”。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心、意、意識及五法、三自性等眾妙法門。這是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界,離所行相之真實佛心。但愿世尊為此山中之諸菩薩,隨順過去諸佛,演說此如來藏識法身境界。

其時,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有四種因緣而眼識生:一者不覺知外境是自心之所顯現,而虛妄分別執著;二者從無始以來,為色之妄想所迷惑薰習;三者識之自性即在于思量、了別;四者喜樂見諸色相。大慧,正是由此四緣,故藏識大海生眼識等諸識浪。眼識是這樣,耳、鼻、舌、身諸識也是如此,于一切根塵毛孔眼等,諸轉識頓生,譬如明鏡一照,眾色相頓時顯現;或漸生,如風吹大海,波浪隨著生起。如來藏心海也是如此,外境風吹,諸轉識則起,造業受報,生死不絕。

大慧,因(即第八之如來藏識)所作相(即余七轉)既非一,亦非異,第八識所變現之根身境界(即生相),六、七二識執為實我實法,由此引起前五識之種種造業,感諸果報,生死不絕。這都是不明了色等諸塵皆是由妄心分別所現。大慧,眼等五識與色等五塵俱時,因為了別色等差別之相故意識生,所以應當了知,根塵諸境皆是眾生自心妄識互為因果之所現。但諸識不知一切均是自心之所妄現,以為各自能了自分境界。因此分別各自境界,執著自識之名。大慧,有些修行者入于三昧時,以為諸識俱滅,不知諸識習氣種子,依于藏識不滅,自以為已滅諸識,入于三昧境界,實則未入三昧境界,因為其所謂滅識,只是六識不取諸塵境界,而未滅習氣種子。

大慧,藏識生、住、異、滅四相,甚微甚細,唯佛與住地菩薩方能了知,此外,修二乘及諸外道之禪定、智慧者,皆不能知。只有修習如實行者,以其智慧,方能了知諸地性相,善達種種句義,覺了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虛妄分別取著自心所見,是為能知。大慧,諸修行者晏處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之兩種生住滅,得無量自在力神通三昧,諸佛為其灌頂授記,知心、意、意識自心自體境界,離脫愛業無明生死大海,所以,你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成為大善知識。

其時,佛重說偈頌曰:

譬如巨海浪,乃由大風而起,

風高浪急,此伏彼起,永無斷絕之時。

如來藏識亦如大海,因無明境界風,起各種識浪,

輾轉相生,無有斷絕。

青赤諸顏色所起之眼識,珂貝等音聲所起之耳識,

檀乳等芳香所起之鼻識,咸淡諸味所起之舌識,

如是七識,與之藏識,既非同,亦非異。

譬如水與波浪,日月與光明,非同非異,

七識與藏識非同非異亦是這樣。

意等七種識,有如海波浪,

因風而水動,種種波浪轉。

其時,大慧菩薩以偈頌問曰:

為何青赤等色相,乃由眼等諸識所顯現;

如大海中所起的波浪,請世尊加以解說。

其時,世尊當即以頌作答,曰:

青赤諸色相,如海中波浪,

均空無自性,故言不可得;

青赤諸色相,均依如來藏而起,

故亦非一無所有,應知此非一非異之道理。

然彼如來藏清凈心本無有生起,

只是眾生虛妄分別、虛妄執著;

一切能取及所取,與大海中之波浪毫無二致。

一切眾生及以一切資生財物,乃是由眾生之心識,虛妄分別所現。

因此,一切諸法,森羅萬象,與大海中之波浪毫無差別。

原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欲了知能取所取①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當離憒鬧、昏滯、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習,遠離曾聞外道邪論及二乘法,通達自心分別之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住智慧心所住相已,于上圣智三相當勤修學。何者為三?所謂無影像相、一切諸佛愿持相、自證圣智所趣相。諸修行者獲此相已,即舍跛驢智慧心相,入菩薩第八地,于此三相修行不舍。大慧,無影像相者,謂由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得生起;一切諸佛愿持相者,謂由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自證圣智所趣相者,謂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種相,若得此相,即到自證圣智所行之處,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諸菩薩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愿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為諸菩薩摩訶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義已,則能凈治二無我觀境,照明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樂,見諸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竟舍離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入如幻境,住一切剎兜率陀宮、色究竟天②,成如來身。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兔無角,起于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復有外道,見大種③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已,執兔無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于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云何兔角離于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圣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于此不應分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彼豈不以妄見起相,比度觀待妄計無耶?

佛言:不以分別起相待以言無。何以故?彼以分別為生因故,以角分別為其所依,所依為因離異不異,非由相待顯兔角無。大慧,若此分別,異兔角者,則非角因,若不異者,因彼而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極微,求不可得。異于有角言無角者,如是分別決定非理。二俱非有誰待于誰?若相待不成,待于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分別,不正因故。有無論者,執有執無,二俱不成。

大慧,復有外道,見色形狀虛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虛空起于分別。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色空分齊應如是知。大慧,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不住虛空中,非彼無虛空。大慧,兔角亦爾,觀待牛角言彼角無。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微塵,又析其塵,其相不現,彼何所待而言無耶?若待余物,彼亦如是。大慧,汝應遠離兔角牛角、虛空及色所有分別,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常觀察自心所見分別之相,于一切國土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心所見無有,唯依心故起;

身次所住影,眾生藏識現。

心意及與識,自性五種法;

二無我清凈,諸導師演說。

長短共觀待,展轉互相生;

因有故成無,因無故成有。

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分別;

唯心所安立,惡見者不信。

外道非行處,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自證之境界。

注釋

①能取所取:亦稱“能緣”“所緣”。謂眼等心識,攀緣色等諸境。眼等諸識為能緣、能取,色等外境為所緣、所取。

②色究竟天:**十八天之一,為**之最高境界,故稱色究竟天。

③大種:即地、水、風、火四大。此四大遍于一切諸法,故名大;能造一切諸法,故名種。

譯文

此外,大慧,大菩薩若欲了知能取(眼等諸識攀緣色等外境)、所取(為眼等心識所攀緣之色等諸外境)的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應當遠離憒鬧、昏滯、睡眠諸障,勤加修習,遠離曾所聽聞之外道、二乘之法,了達諸法悉是自心分別之相。

又,大慧,大菩薩若欲了達自心分別之相,應于圣智三相勤加修學。何謂三相?亦即無影像相、一切諸佛愿持相和自證圣智所趣相。諸修行者若獲此相,即舍離跛驢(喻未得無功用慧者)智慧心相,入于菩薩第八地,于此三相修行不舍。大慧,所謂無影像相者,即由于慣習,外道二乘種種相生,此種相本為佛所呵斥,但為使其回心歸正,故應觀察修習;一切諸佛愿持相者,謂諸佛本發誓愿,住持世間,利樂有情,嚴凈國土;自證圣智所趣相者,謂對一切法相皆不執著,得如幻三昧身,于諸佛地進趣修行。大慧,若修習此三相,即能到如來佛地,你及諸大菩薩應勤加修習。

其時,大慧菩薩知道一切菩薩心中所想,承佛之威力,對佛說:請佛為我等再說一百零八句差別所依,五法圣智事,三自性法門等。一切諸佛,為諸大菩薩墮自相、共相,說此妄計所執自性,知此妄計所執自性之義,即能清凈入人無我、法無我境界,善解諸地,得超越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三昧樂,見諸如來不可思議境界。徹底舍離五法自體行相,以佛智慧入于如幻三昧境界,住一生補處菩薩所居處,成就如來之身。

佛說:大慧,有一種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滅,遂生分別想。兔本無角,起于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也是這樣。又有外道,見四大和合而能生物,一切根身塵境緣未散時,形量千差萬別,故而生兔無角、牛有角之想。大慧,此墮虛妄分別之見,不明了萬法唯是自心,但于自心妄加分別。大慧,一切眾生及國土世間,一切正報及與依報,一切諸法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于有無,諸法也是這樣,勿生分別。為什么說兔角離于有無呢?此乃是相待而言,因牛有角,而兔則無角,相對待而言,故言兔角無。但牛角之有,乃至世間一切諸法,其自體性,都不可得,佛之智慧遠離此種種有無之見,因此,于此不應妄加分別。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彼既離有見,不以作牛有角想,豈不又妄計無了嗎?

佛答道:不以分別心來觀待相而說無。為什么呢?彼妄見者,以虛妄分別為生因,以角之有無作為分別之依據,既以所依為因,即妄計有無,但是,分別與角,都無自性,離異不異,非由相待牛角而顯兔角無。大慧,若此分別不同于兔角者,則不是兔角的因,若不異者,又是因兔角無而生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各種事物,都無自性,都不可求。相對于有角而言無角,如此分別不合于道理。牛角兔角均無自性,都不可求,又是誰待于誰呢?相待既不能成立,待于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妄加分別,非正因故。有無論謂有以無為因,無以有為因,二因既不正,言有言無、執有執我皆屬戲論。

大慧,又有外道見虛空無形相分齊,色相異于虛空,有形狀質礙之變異,而生執著,言色異空,起妄分別。大慧,虛空即是色,以色大入于虛空故。大慧,色即是虛空,色與虛空互為能所,以依色分別虛空,依虛空分別色故。色與虛空之關系應如是知。大慧,四大所生,其相各異,不住于虛空,然四大中非無虛空,色性即是空。大慧,兔角也是這樣,相對于牛角而言兔角無。大慧,分析牛角乃至世間萬物,均無其自性,兔角又何所待而言無呢?若相對于其他事物言,也是如此。大慧,你應遠離兔角牛角、虛空與色等種種分別,和諸大菩薩,應當經常觀察自心所現之種種虛妄分別之相,于一切國土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其時,世尊即說頌曰:

一切諸法均無自性,唯由自心顯現而起;

眾生及一切器世間,都是藏識之所顯現。

心、意及意識,自性及五法,

無人我、法我,諸佛如是說。

長短及各種互相對待之物,輾轉互相生;

因有故成無,因無故成有。

分析微塵及一切法,不起色與虛空之分別;

都是自心之所安立,一切惡見邪說都不可置信。

不可取外道及二乘之修行方法,

應學諸佛之所說所行之自證智法門。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為凈心現流故而請佛言:世尊,云何凈諸眾生自心現流?為漸次凈?為頓凈耶?

佛言:大慧,漸凈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是漸凈非頓;如陶師造器,漸成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是漸而非頓;譬如大地生諸草木,漸生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而非頓。大慧,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是漸而非頓。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而無分別,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一切無相境界而無分別;如日月輪一時遍照一切色像,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過習,亦復如是,頓為示現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譬如藏識頓現于身及資生國土,一切境界,報佛亦爾,于色究竟天,頓能成熟一切眾生令修諸行;譬如法佛頓現報佛及以化佛,光明照耀,自證圣境亦復如是,頓現法相而為照耀,令離一切有無惡見。

復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說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妄計性所執因相,更相系屬,種種幻事,皆無自性,而諸眾生種種執著取以為實,悉不可得。復次,大慧,妄計自性執著緣起自性起。大慧,譬如幻師以幻術力,依草木瓦石幻作眾生若干色像,令其見者種種分別,皆無真實。大慧,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于緣起性中,有妄計性各種相現,是名妄計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

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證智所行,離心自性相。大慧,化佛說施、戒、忍、進、禪定、智慧、蘊界處法,及諸解脫、諸識行相,建立差別,越外道見,超無色行。復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緣,一切所緣一切所作相根量等相悉皆遠離,非凡夫二乘及諸外道執著我相所取境界。是故,大慧,于自證圣智勝境界相當勤修學,于自心所現分別見相當速舍離。

復次,大慧,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所謂自證圣智殊勝相,分別執著自性相。云何自證圣智殊勝相?謂明見苦、空、無常、無我諸諦境界,離欲寂滅故,于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獲禪解脫三昧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圣智境界樂。未離習氣及不思議變易死,是名聲聞乘自證圣智境界相。菩薩摩訶薩雖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憐愍眾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證寂滅門及三昧樂,諸菩薩摩訶薩于此自證圣智樂中不應修學。

大慧,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所謂知堅濕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是名聲聞乘分別執著相。菩薩摩訶薩于此法中應知應舍,離人無我見,入法無我相,漸住諸地。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為凈眾生自心現流而問佛言:世尊,如何凈除眾生心習現流?是漸凈,還是頓凈?

佛說:大慧,漸凈非頓凈。如庵羅果,漸熟非頓,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是漸凈非頓凈;如陶匠造器,漸成非頓,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是漸非頓;譬如大地生草木,漸生非頓生,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是漸非頓。大慧,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等種種技藝,漸成非頓成,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是漸而非頓。另外,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而無分別,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頓現一切無相境界而無分別;如日月一時遍照一切色相,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頓為示現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譬如藏識頓現一切眾生及諸佛國土,報佛如來也是這樣,頓能成熟一切眾生,令其于色究竟天清凈修行;譬如法身佛頓現報身佛及與化身佛,放大光明照諸世間,自證圣智境界也是這樣,頓現法相而為照耀,令一切眾生離于有無之惡見。(以上所說凈眾生盡心習現流之四漸、四頓,乃是對不同根機而言,對鈍根者漸凈,對利根者頓凈。)

又,大慧,報身佛說一切自相、共相法,是自心本識習氣因相,及妄計所執因相,更相系縛,種種幻事,眾生虛妄執著,以為真實,實皆無自性,悉不可得。又,大慧,譬如幻術師以幻術,用草木瓦石幻化而成各種色相,令見者生種種分別,實際上皆不真實。大慧,自相、共相一切諸法也是這樣,本無自性,依他緣而起,猶如幻事,而諸眾生虛妄計度,執以為實,此即是妄計自性執著緣起自性而起,此即是報身佛所說法相。

大慧,法性佛所說法者,離一切妄想心相,建立自證圣智所證境界。大慧,化佛廣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解脫、諸識行相,隨宜建立諸法差別,超越外道惡見,超無色所行。又,大慧,法性佛遠離一切攀緣妄念,遠離一切所緣妄法,亦遠離一切所作妄業,非凡夫二乘及外道執著我相所取境界。所以,大慧,于自證圣智境界相當勤加修習,于自心所現的分別見相二分宜速遠離。

又,大慧,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所謂自證圣智殊勝相和分別執著自性相。何謂聲聞乘自證圣智殊勝相?謂達苦、空、無常、無我境界,厭離五欲,棲心寂滅,于蘊界處一切諸法,若自相若共相,不壞其相,未達法無我,然達人無我,如是了知,心住于一境。住一境已,遂獲諸禪解脫三昧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圣智境界樂。但斷現行煩惱,未斷習氣煩惱;但離分段生死,未斷變易生死,此名聲聞乘自證圣智境界相。大菩薩雖也得此圣智境界相,但以大悲本愿故,不入于涅槃,不取此三昧樂,大菩薩對此自證圣智樂不應修學。

大慧,何謂分別執著自性相?謂知四大所造色等諸法,非如外道所言是神我等生,然取著于如來止啼授藥等權便說,于自、共相妄想執著,此名聲聞乘分別執著自性相。大菩薩于此法中應知、應舍,更入于人無我、法無我境界,由之漸進諸地。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常不思議自證圣智第一義境,將無同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作者耶?

佛言:大慧,非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因自相不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顯示常不思議?大慧,外道所說常不思議若因自相成彼則有常,但以作者為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遠離有無,自證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義智為其因故有因。離有無故非作者,如虛空涅槃寂滅法,故常不思議。是故,我說常不思議,不同外道所有爭論。大慧,此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證圣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薩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以無常異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大慧,外道常不思議,以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不因此說為常。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議,此因相非有,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分別但有言說,何故彼因同于兔角,無自因相故。大慧,我常不思議以自證為因相,不以外法有已還無無常為因,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而恒在于自證圣智所行相外,此不應說。

復次,大慧,諸聲聞①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彼愚癡人說有三乘②,不說唯心無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輪回不絕。

復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說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見非有性故,離有無生故,如兔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證圣智所行之處,非諸愚夫二分別境。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③二見中故,于中妄起有無分別。大慧,汝于此義當勤修學。

注釋

①聲聞:指聽聞佛之言教,修習“四諦”法等而得覺悟,其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得阿羅漢果。

②三乘:指引導眾生到彼岸、得解脫的三種方法或途徑。三乘在佛教中有種種之分,如大乘之三乘、小乘之三乘、大小合論之三乘以及與一乘相對之三乘,通常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佛乘)說三乘。

③生住滅:亦即藏識之生、住、異、滅四相。藏識之體無生滅,由于無明動念,而有生、住、異、滅四相。四相前細后粗,最細者為生相,最粗者為滅相,中間是住相、異相。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如來所說常不思議自證圣智第一義境,不同于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作者嗎?

佛說:大慧,此自證圣智第一義境,不同于外道所說的作者得常不思議,為什么呢?外道以作者為常不思議因相,此因自相不相應,以何顯于常不思議境?大慧,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若因自相相應,則是常,非常不思議境。大慧,我所說的第一義常不思議因自相成,由能所因相俱離有無,自證圣智所行相故有相而非別境,以第一義智其因故有因而非生滅。離有離無故非作者,譬如虛空、涅槃寂滅法,故常不思議。所以,我說如來自證圣智常不思議,不同于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大慧,此常不思議是如來自證圣智所行真理,所以大菩薩應當勤加修學。

此外,大慧,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以無常變異為因,非是以自覺所行相為因,故是無常不思議,非是常不思議。大慧,外道所謂常不思議,以世間所作法生而還滅、有而還無,此屬無常非是常。我也見世間所作法生而還滅、有而還無,說之為無常,不說之為常。大慧,外道以此等無常因相說常不思議,此因相本身即不真實,如同兔角,故其所說常不思議唯是妄想言說,為什么呢?其因相非是常因,如同兔角故。大慧,我所說的常不思議以自證圣智為因,不以外法之無常變易為因,外道則與此相反。實際上,如果不懂得自因之相離有無、超情識,而妄計在于自證圣智所行相外,如此之常不思議不應說。

又,大慧,諸聲聞畏怖生死輪回之苦而趣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實是虛妄分別的結果,妄以灰身滅智、諸根境滅為涅槃,不知證自智境、轉染成凈為大涅槃。彼愚癡人以生死異涅槃,為此愚夫說斷生死入涅槃,故說三乘種性,彼愚癡人以為此三乘說為究竟義,不說一切唯心,心外無境。大慧,此諸聲聞不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之境,常于六道輪回不絕。

又,大慧,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說一切法不生,因為一切諸法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所見,均無自性,離有生、無生二種見故,譬如兔、馬之角,本無生滅、有無,愚癡凡夫妄取生滅、有無之見。唯有如來自智所證境界,一切法自體性不生,非愚夫有無分別境界。大慧,眾生及其所依住之器世間,一切皆是藏識影像,能所二取之所變現,均無自性,彼諸愚夫為生住異滅種種現象所迷惑,于中妄起有無分別之見。因此,大慧,你等大菩薩應于一切法不生義中勤加修學。

原典

復次,大慧,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①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大慧,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若聞說于蘊界處自相、共相,若知若證,舉身毛豎,心樂修習,于緣起相不樂觀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彼于自乘見所證已,于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覺。

大慧,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此是涅槃;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無我故。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于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習,舍此惡見。

大慧,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謂若聞說緣覺乘法,舉身毛豎,悲泣流淚,離憒鬧緣,無所執著,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無所違逆,當知此是緣覺乘種性,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大慧,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圣智法、外諸佛剎廣**。大慧,若有聞說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現身財,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此是如來乘性。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聞說彼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大慧,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欲令其入無影像地作此建立。大慧,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凈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預流②一來果③,不還④阿羅漢⑤;

是等諸圣人,其心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

為愚夫少智,樂寂諸圣說。

第一義法門,遠離于二取;

住于無境界,何建立三乘?

諸禪及無量,無色三摩提;

乃至滅受想,唯心不可得。

復次,大慧,此中一闡提何故于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云何為無始眾生起愿?謂諸菩薩以本愿方便,愿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若一眾生未入涅槃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

大慧菩薩言:世尊,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

佛言:大慧,彼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槃,畢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佛于一切眾生無舍時故,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

注釋

①緣覺:或稱“獨覺”,即于無佛之世,觀緣起法,獨自覺悟。

②預流:聲聞乘四果之一,或作“須陀洹果”。意為初入圣流,是四果中最低的一個果位。

③一來果:聲聞乘四果之一,或作“斯陀含果”。得此果者雖已斷欲界九品修惑之前六品,但尚余后三品之修惑,故尚須一往一來于天上人間受生,故名“一來果”。

④不還:聲聞乘四果之一,或作“阿那含果”。得此果者已斷盡“一來果”位,尚余之后三品修惑,不再來欲界受生,其后受生必在**、無**。

⑤阿羅漢:聲聞乘四果之一,也作“不生”“殺賊”等。此果已斷盡一切見、修二惑,不再來三界受生,是聲聞乘之最高果位。

譯文

此外,大慧,有五種種性。哪五種種性呢?即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大慧,如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如聞說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諸法自相共相,聽聞苦、集、滅、道四圣諦時,悲喜交集,喜樂修學,而對于緣起之相不樂觀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達此聲聞乘境界者,相當于菩薩第五、第六地,斷現行煩惱而未斷習氣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議變易死。此等眾生常自以為:我生已盡,道行已立,所作已辦,日后不再輪回受報,達于人無我境界,乃至趣入涅槃境界。

大慧,還有一類眾生求證涅槃,妄計覺知我、人、眾生、壽者等各各差別,謂此是涅槃;另有一類眾生,說言一切諸法,因神我而有,謂此即是涅槃。大慧,此等眾生不得解脫,因為都未能通達法無我。這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于未出離苦海而自以為已超脫生死,你等應勤修習,舍此種種惡見,以期趣入如來種性。

大慧,如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謂若聽聞緣起諸法,無量歡欣,喜樂修學,遠離憒鬧吵雜的種種因緣,無所染著,或時聞說現種種身,或一身分為多身,或多身合為一身,神通變化,無礙自在。一心信受此緣起法,決不違背,當知此即是緣覺乘種性,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大慧,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一是自性無自性法,二是內身自證圣智法,三是外諸佛剎廣**。所謂自性無自性法者,即三自性三無性秘密法;內身自證圣智法者,即佛所自證之一乘了義不思議真實法;外諸佛剎廣**者,即以大悲愿攝化眾生、莊嚴凈土,究竟到于一切智地法。大慧,若有聞說此法,及見自心所現之正依二報,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者,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此即是如來乘種性。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若聞說三乘法時,隨生信入,順學而成,其性可移而不固定,故稱不定種性。大慧,為不定種性者而說是種性,令其知權趣實,證入第八無所有地,故說此種性。大慧,彼聲聞乘種性,若能證知識性,見法無我,斷煩惱結,最終當入佛地,得如來身。

其時,世尊即說頌言:

預入圣流之須陀洹,一來天人受報之斯陀含,

不再受生欲界之阿那含,永無生死果報之阿羅漢,

如是聲聞乘四圣人,其心皆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

為愚夫愚婦隨機方便說。

第一義法門,遠離于有無,

安住于無所有境界,何有三乘之名?

如來所說諸禪三昧、滅盡定諸法,

為愚妄凡夫作如是說,離心不可得。

此外,大慧,此中一闡提何故沒有追求解脫、入涅槃之欲望?大慧,因他已經斷絕了一切善根的緣故,因他已發愿為濟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眾生不度盡,永不入涅槃的緣故(此指大悲闡提)。何謂斷絕一切善根?即其誹謗大乘法藏,不隨順佛經諸解脫之說,善根斷盡,不入于涅槃。何謂為無始眾生發愿不入涅槃?謂諸菩薩曾發愿,欲濟度一切眾生入于涅槃,若有一眾生未入涅槃,我即不入。就其不入涅槃說,此大悲菩薩也名為一闡提。此二種闡提即屬于無種性者。

大慧菩薩說:世尊,此中何者是畢竟不入于涅槃者?

佛說:大慧,彼菩薩一闡提,了知一切法本來寂滅,與涅槃無異,是畢竟不入于涅槃者,并不是那種斷盡善根一闡提者。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斷善根一闡提,以佛之威力,其后善根還生,為什么呢?佛對于一切眾生都不會拋棄,所以,畢竟不入于涅槃者,只有菩薩一闡提。

原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知三自性相。何者為三?所謂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圓成自性。大慧,妄計自性從相生。云何從相生?謂彼依緣起事相種種顯現,生計著故。大慧,彼計著事相,有二種妄計性生,是諸如來之所演說,謂名相計著相,事相計著相。大慧,事計著相者,謂計著內外法;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內外法中,計著自、共相,是名二種妄計自性相。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名相分別,二自性相;

正智真如,是圓成性。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法門,自證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諸菩薩摩訶薩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觀察二無我相。何者為二?所謂人無我相、法無我相。大慧,何者是人無我相?謂蘊界處離我、我所。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識生取于色等而生計著,又自心所見身器世間,皆是藏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變壞不停,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焰、如迅風、如浮云。躁動不安,如猿猴;樂不凈處,如飛蠅;不知厭足,如猛火。無始虛偽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

大慧,云何為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如蘊界處離我、我所,唯共積聚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能作者。蘊等亦爾,離自、共相,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分別非諸圣者。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諸有所作皆悉已辦,住是地已,有大寶蓮花王眾寶莊嚴,于其花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花,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圍繞,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見法無我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譯文

此外,大慧,大菩薩應當善知三自性相。何謂三自性相?即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和圓成自性。大慧,妄計自性從諸法之形相生。如何從諸法之形相生?謂其從因緣而起的現象中,起種種執著。大慧,此種執著于緣起事相之妄計性,更可分為二種,這就是諸佛所說的名相執著和事相執著。大慧,所謂事相執著者,即于內外法中起執著于自相、共相;所謂名相執著者,即于內外法中起諸如男女、衣瓶等等名相。此即是二種妄計自性相。大慧,諸法從因緣而生,此即名緣起自性。何謂圓成實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圣智所行之真如境界。大慧,此即如來藏自性清凈心。

其時,世尊即說頌曰:

名相分別,是妄計緣起二性相;

正智如如,即是圓成實性。

大慧,以上所說即是五法、三自性法門,自證圣智所行境界,你等大菩薩應勤加修學。

此外,大慧,大菩薩應當善于觀察、了知二無我相。何謂二無我相?所謂人無我、法無我。大慧,何謂人無我?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諸法,都無其主宰、實在之性。一切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諸識取著于色而虛妄執著,乃至一切可見之國土世間,都是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念念不住,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焰、如猛風、如浮云。躁動不安,如猿猴;樂不凈之處,如飛蠅;不知滿足,轉薪更熾,如猛火。為無始虛偽習業所薰,于三途六趣中輪轉不息,如汲水輪循環不停;種種色身如木人,因機關而動,如死尸借咒術而起行。如能善知蘊界入諸法悉無有我,如木人死尸,是名無人我智。

大慧,如何是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諸法是妄計性,如蘊界處空無我、我所,唯共積集煩惱業故,如以業愛之繩自縛,由因緣輾轉相生,實在是無我無作者。一切諸法也是這樣,離自相共相,由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妄加分別,非諸圣者之智見。這樣觀察一切諸法,遠離一切心、意、識名相妄想,是名大菩薩法無我智。得此智慧,知人我皆妄,即入初地,由之次第漸進乃至十地。住此地后,有大寶宮殿蓮花王座,菩薩成就如幻三昧,坐其上而受佛位,同行菩薩前后圍繞,一切諸佛從十方來,以手摩頂授予佛位,如轉輪王授太子王位,超菩薩地,獲如來身。大慧,此是名見法無我相,你及諸大菩薩應當勤加修學。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愿說建立誹謗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此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誹謗斷見,令于正法不生毀謗。

佛受其請,即說頌言:

身資財所住,皆唯心影像,

凡愚不能了,起建立誹謗,

所起但是心,離心不可得。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告大慧言:有四種無有有建立。何者為四?所謂無有相建立相,無有見建立見,無有因建立因,無有性建立性,是為四。大慧,誹謗者,謂于諸惡見所建立法,求不可得,不善觀察,遂生誹謗,此是建立誹謗相。

大慧,云何無有相建立相?謂于蘊界處自相、共相本無所有,而生計著,此如是,此不異,而此分別從無始種種惡習所生,是名無有相建立相。云何無有見建立見?謂于蘊界處建立我、人、眾生等見,是名無有見建立見。云何無有因建立因?謂初識前無因不生,其初識本無,后眼色明念等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還滅,是名無有因建立因。云何無有性建立性?謂于虛空、涅槃、非數滅無作性,執著建立。大慧,此離非性一切諸法,離于有無,猶如毛輪、兔、馬等角,是名無有性建立性。

大慧,建立誹謗皆是凡愚不了唯心而生分別,非諸圣者。是故汝等當勤觀察,遠離此見。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已,為眾生故作種種身,如依緣起,起妄計性,亦如摩尼隨心現色,普入佛會聽聞佛說,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鏡中花、如水中月,遠離生滅及以斷常,不住聲聞辟支佛道,聞已成就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此三昧已,遍游一切諸佛國土,供養諸佛,生諸天上,顯揚三寶,示現佛身,為諸聲聞菩薩大眾說外道境界皆唯是心,悉令遠離有、無等執。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建立誹謗相,使我及諸大菩薩離此惡見,速得無上正等正覺,得正覺后,于正法不生誹謗。

佛接受大慧勸請,即說偈頌曰:

眾生及器世間依正諸法,都是自心之影像,

愚癡凡夫不識此理,起無中說有、有中說無之建立誹謗相,

此諸所起實在只是心之作用,離開自心一切了不可得。

其時,世尊為了重明此義,便對大慧說:有四種于無中說有之“建立”。哪四種呢?一是無有相建立相,二無有見建立見,三無有因建立因,四無有性建立性。大慧,所謂誹謗相者,亦即于諸惡見所建立之法,不善于觀察,不見諸法之實相,即言一切諸法皆無,此即是誹謗相。

大慧,何謂無有相建立相?亦即蘊界處諸法之自相、共相,本無所有,但卻于此而生計著諸法之自相與共相,如此邪妄分別,乃由無始以來各種惡習所薰而成,此即是無有相建立相。如何是無有見建立見?亦即于蘊界處諸法建立我、人、眾生、壽者等見,此即是無有見建立見。如何是無有因建立因?亦即初識本來非從因而生,后因眼色等而生如幻,生而有,有而還滅,念念不住,是名無有因建立因。如何是無有性建立性?亦即涅槃、虛空、非擇滅三無為法,本來無有作法,而于此生計著。大慧,此法離性、非性,離于有無,一切諸法猶如毛輪、兔角,此是名無有性建立性。

大慧,于無說有之“建立”和于有說無之“誹謗”,二者都是凡愚不了一切唯心所現而妄生分別,此非是圣者之見。因此,你應當勤加觀察,遠離此二種惡見。大慧,大菩薩善知八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為利益眾生,故現種種身,如依緣起性而起種種法,也如摩尼寶珠不作于心而隨色變現,出現于各種佛會,聽聞佛法,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鏡中花、如水中月,遠離生滅、斷常等惡見,不住于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成就無量百千億三昧。既得三昧,遍游一切諸佛國土,供養諸佛,生諸天上,弘揚三寶,證正等覺,成如來身,為諸聲聞菩薩大眾說外道境界皆唯是自心所現,令悉遠離有、無等執著。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愿為我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我及諸菩薩悟此相故,離有、無分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句義。大慧,為執著妄計自性故,說空、無生、無二、無自性。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謂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說空、第一義圣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謂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轉積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無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無生亦無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

云何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

云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

云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

云何一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妄計自性無可言說,是名不可說空。

云何第一義圣智大空?謂得自證智時,一切諸見過習悉離,是名第一義圣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謂于此無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等,我說彼堂空,非無比丘眾。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余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應遠離。

復次,大慧,無生者,自體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大慧,無自性者以無生故密意而說。大慧,一切法無自性,以剎那不住故,見后變異故,是名無自性。云何無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長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獨則不成。大慧,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有生死,生死涅槃無相違相,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是,是名無二相。大慧,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汝當勤修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我常說空法,遠離于斷常;

生死如幻夢,而業亦不壞。

虛空及涅槃,滅度亦如是;

愚夫妄分別,諸圣離有無。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修多羅中,佛所說經皆有是義。大慧,諸修多羅隨順一切眾生心說,而非真實在于言中,譬如陽焰誑惑諸獸,令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亦復如是,隨諸愚夫自所分別,令生歡喜,非皆顯示圣智證處真實之法。大慧,應隨順義,莫著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凈,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人生身中,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污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于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于外道說我耶?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愿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于此執著于我,大慧,譬如陶師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于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于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士夫相續蘊,眾緣及微塵;

勝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別。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我及諸菩薩悟得此相,離有、無分別,速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說:你等好好聽著,我當為你等演說。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法體(虛妄分別諸法,實無自性、自體)。大慧,為執著于妄計性者,說空、無生、無二、無自性。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即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說空、第一義圣智大空、彼彼空。

何謂相空?謂一切法因緣和合,輾轉而生,求其自相、共相均不可得,分析推求,無自體故,此即名一切自相空。

何謂自性空?謂一切法均無自性,名自性空。

何謂無行空?謂一切法本性常寂滅,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

何謂行空?謂五蘊諸法,從眾緣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

何謂一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從妄想所起,無自性、離言說,是名不可說空。

何謂第一義圣智大空?謂諸佛得自覺圣智第一義時,一切妄想、惡見、習氣悉皆遠離,是名第一義圣智大空。

何謂彼彼空?謂于此無彼,于彼無此,故名彼彼空。譬如鹿子(人名,其母即毗舍佉優婆夷,信仰三寶,造立精舍供比丘安住,于中不養象馬牛羊等)母堂,無有象馬牛羊等,我說其堂空,不是說其堂無比丘眾。大慧,非指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其他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法自相、共相,于此于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以上所說即是七種空。大慧,此七種空中,彼彼空最粗,你等應當遠離。

此外,大慧,所謂無生者,自體不生,非無因緣等生,住八地如幻三昧以上,稱此為無生。大慧,無自性者,以自體不生故說無自性。大慧,一切法無自性,念念不住,因緣而起,故名無自性。何謂無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長短、如黑白,皆相對待而得成立,無待而不能成立,無自體自性故。大慧,非于生死之外而有涅槃,一切法也是這樣,此即是無二相。大慧,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此法你等當勤修學。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我常說一切諸法自性本空,遠離斷滅與真常;

生與死如夢亦如幻,都是愚癡者造業之結果。

生死之與涅槃,本來無二亦無別;

愚夫愚婦虛妄分別,一切諸佛離于有無。

其時,世尊又對大慧菩薩說: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經典之中,佛經中都有此義。大慧,佛經隨順一切眾生心而說,但其真實義不在于文字言句之中。譬如春時陽焰,誘惑諸獸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也是這樣,隨諸眾生之根機智慧,而有種種說法,為令各類眾生皆得歡喜,方便趣入,并非佛經中所說的每句話,都是顯示佛教真實義。大慧,你應當依義,莫依于語言文字。

其時,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有些經中說言,如來藏本性清凈,一切眾生貪嗔癡中均有如來身,常無染垢,德相具足,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有恒常不變的神我,能造作眾生五蘊等,遍諸趣中無有生滅,現在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與外道所說相同?

佛說:大慧,如來藏不同于外道所說之神我。大慧,如來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愿等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之怖畏,于無所有境界說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大菩薩不應于此執為有我,大慧,如陶匠于泥水中,以輪繩、水杖、人功做種種器,如來也是這樣,于法無我中,以隨機攝化,方便說法,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種種名稱各各不同。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化執著于我之諸外道,使其離于妄見,入三解脫,速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諸佛所說之如來藏,不同于外道所說之神我,若欲離于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道計由神我故諸蘊相續不斷,又計與生法為緣;

或計一切悉是勝妙自在天所作,此都是心量妄想。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觀未來一切眾生,復請佛言:愿為我說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大修行。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何者為四?謂觀察自心所現故,遠離生住滅見故,善知外法無性故,專求自證圣智故。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來去,無始執著過習所薰,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系縛,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知無體實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境,轉所依止,獲意生身①。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于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愿故,猶如意去于一切諸圣眾中,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于生住滅見。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為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圣智。大慧,是名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汝應如是勤加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愿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了達其義,離有無見,不妄執諸法漸生頓生。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緣生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成瓶,如泥瓶、縷迭、草席、種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緣前后轉生。內者謂無明愛業等生蘊界處法,是為內緣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別。

大慧,因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屬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觀待因。大慧,當有因者,謂內外法作因生果;相屬因者,謂內外法從緣,生果蘊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生相續果;能作因者,謂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轉輪王;顯了因者,謂分別生能顯境相,如燈照物;觀待因者,謂滅時相續斷無妄想生。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何以故?大慧,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因相不可得故;若漸生者,求其體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諸計度人言以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②等,能生所生互相系屬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執著相故。大慧,漸次與頓皆悉不生,但有心現身資等故。外自、共相皆無性故,惟除識起自分別見。大慧,是故應離因緣所作和合相中漸、頓生見。

注釋

①意生身:指初地以上菩薩之受生,無礙自在,隨意而生,名意生身。

②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統稱為四緣,指一切有為法借以生起的四類條件,其中“因緣”指生起事物、造成業報之原因和條件,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無間緣”指諸法相續而生,次第無間;“所緣緣”指諸法為心識之認識對象,為心之所緣慮;“增上緣”指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之力用。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又對佛說:請佛為我等說諸大菩薩修行法。

佛說:大慧,大菩薩有四種修行方法。哪四種呢?一者善于觀察自心所現諸法,二者遠離生、住、異、滅等見,三者善知外法均無自性,四者專求自證圣智境界。若菩薩成就此四種法,則名為大修行者。大慧,如何觀察自心所現?亦即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去來,種種色行名言、根身器界,唯是無始過習所薰,明了一切法皆從自心起,皆從妄念起,大菩薩應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大慧,如何得離生、住、異、滅見?亦即觀一切法如夢、如幻,自相、他相、共相悉皆不生;觀諸法悉是自心量之所現,所見外物本無自性,諸識悉皆不生;觀眾因緣本無積聚,三界諸法因緣而有。如是觀時,內外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悉不可得。知諸法無自體、自性,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得不生不滅智,住第八地,遠離心、意、意識、五法體相,得二無我境,獲如意身。

大慧問道:世尊,如何名意生身?

佛說: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有迅疾、無礙、遍到三義一樣,意生身者,即菩薩得如幻三昧,能現形十方以化眾生。大慧,譬如心意于無量遙遠之國土之外,憶念先前所見物事,念念相續,即可到達彼等物事,不是身體及山河石壁等所能障礙,意生身者也是這樣。菩薩得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可隨意現形十方,以化眾生,如此是名菩薩得遠離于生、住、滅見。大慧,如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為無始惡習之所薰,種種戲論之所執著,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圣智境界。大慧,菩薩具以上所說四種修行法,即成大修行者,你等應當勤加修學。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請為我等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大菩薩了達其義,離有無見,不虛妄執著諸法漸生頓生。

佛說: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內因緣生和外因緣生。外因緣生者,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而成瓶等,縷迭、草席、種芽、酪酥等也是這樣,此等名外緣前后轉生。內因緣生者,謂無明愛業等蘊界處諸法,此但是愚夫之虛妄分別。

大慧,因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屬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和觀待因。大慧,當有因者,謂內外法一并為因,而生果;相屬因者,謂內外法一并為緣,而生果;相因者,謂互為果相,相續不斷;能作因者,一切法均能作為成就自身之增上緣,如因轉輪王,國人而得安樂;顯了因者,謂能所因果互相發明,如燈照物;觀待因者,長短高下互為因,因果關系亦然,因滅果起,相續不斷,不見虛妄生法。

大慧,此是愚夫虛妄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為什么呢?大慧,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其因相不可得也;若漸生者,求其體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時,如何名父?諸計度人所言以因緣、所緣緣、無間緣等四緣(詳見原典之注釋)所生法相,系屬次第生者,皆不可得,皆是心量妄想執著相。大慧,漸次與頓皆悉不生,只是心現諸根身器界爾。一切外法自相、共相悉皆無性,只是虛妄識生,自心分別見爾。大慧,因此之故,應離因緣和合相中漸生、頓生之見。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