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卷。趙鵬飛撰。趙鵬飛字企明,號木訥,綿州(治今四川綿陽)人,宋代經學家。生平不詳。除此書外,趙氏還著有《詩故》(已佚)。趙氏認為,說經者拘泥三傳,各守師說,多失孔子本旨,所以此書主于據經解經。其《自序》云:“學者當以無傳明《春秋》,不可以有傳明《春秋》。無傳之前其旨安在,當默與心會矣。”趙氏釋其書名“筌”字云,“筌”為筌心,而非筌器,“道不可以心囿而可以心求,求經當求圣人之心,此吾《經筌》之所作也。然圣人作經之心安在哉?曰,圣人馭天下之柄,威福而已,……所謂威福者,為褒為貶為功懲,自其賞罰而觀之,則賢不肖判然玉石矣。……若夫仲尼,則以是柄寓之空言,褒而伸忠魄,貶而誅奸魂,其文見于片言只字之間,而威福與二帝三王同。”又云:“善學《春秋》者,當先平吾心,以經明經,而無惑于異端,則褒貶自見。”他批評世儒所謂非傳則經不曉之論,認為孔子《春秋》寓王道以示萬世,絕不可能“故為是不可曉之義以罔后世”。可見其學仍是秉承的啖趙及孫復“棄傳求經”之衣缽。但與啖趙之流不同的是,趙氏認為三傳雖固不足據,“然公吾心而評之,亦有時得圣意者”。現存殘宋刻本、清《通志堂經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