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清季臺灣洋務史料 二》清季臺灣洋務史料 佚名作品集

福建巡撫丁日昌奏將省城前存陸路電線移設臺灣并擬派學生專司其事片(光緒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再,電線一件,所以達要報而速軍情,為用至明。惟前議由福州造至廈門,系由洋人發縱;太阿倒持,未免利少害多。臣到閩后,當經買回拆毀,仍將電線留存,延請洋人教習學生;曾經分別奏陳在案。

臺灣南北路途相隔遙遠,文報艱難;設立電線,尤為相宜。臣現擬將省城前存陸路電線移至臺灣,化無用為有用,一舉兩得。并擬即派學生六品軍功蘇汝灼、陳平國等專司其事,定于四月動工,先向旗后造至府城,再由府城造至雞籠。目前暫不雇用洋人;倘于理有窒礙難通之處,即翻譯泰西電報全書以窮奧妙,或隨時短雇洋工一、二人以資參核。中國之言工也,儒者窮其理,匠人習其事;故理與器兩不相謀,形上與形下終難一貫。今惟因器窮理、即理成器,庶幾「格致」之學漸有端倪。將來仍擬將洋字改譯漢字,約得萬字可敷通報軍情、貨價之用;然后我用我法,遇有緊急機務,不致漏泄。

惟從前收存電線機器,皆系臣一手經理;必須臣親自來省交代并分派學生添購物件、裝運輪船赴臺,庶免遺誤。除俟電線設造有成分別奏報外,理合先將移線購料及分派學生來臺緣由,附片陳明。

福建巡撫丁日昌奏報臺灣煤務、硫磺、煤油情形片(光緒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再,頃據督辦礦務局道員葉文瀾稟稱:『雞籠之老寮坑煤井,現鑿至二百六十九尺五寸;已于三月十二日看見煤層,厚約三尺五寸半。據洋匠翟薩云:「此煤成色甚佳,與外國上等洋煤相埒,間有煤油涌出。其質堅亮且輕,能耐久燒并少灰土,洵稱好煤」等因。此煤務之情形也。其硫磺一項,據查產于距雞籠五十里之金包里左右有冷冰窟一處,每月約可出磺二百擔左右。又洞旁有池一區,從前出磺甚多;嗣因山崩為沙泥淤塞,必須將池前石溝鑿深、放出池水,方能定出磺之多寡。又距金包里二十里之大黃山一處,每日約可出磺十數擔或數擔不等。又距金包里之八煙一處,洞口沖出磺灰無多,只須二、三日派工一掃,以備煎煮。又距金包里十八里之始洪窟一處,所出磺數約與八煙相等。又距金包里五十余里之北投鄉一處,磺山吐煙約七、八處,所出成色與大黃山相等。現飭出磺處所一律設立碑界,不準百姓私煮。其從前私煮存而未賣者,亦經葉文瀾起出二千余擔;除每擔仍酌給工本銀五角以免向隅外,應有贏余銀一千一百余兩可以抵起廠、購物經費之用,以資節省。將來各省所配火藥之磺,若能統將臺磺分撥,則銷路可期日廣。此磺務之情形也。

其煤油一項,據查淡水屬牛琢山地方有井一區,磺油與泉水并從石鏬流出;土人盛以木桶,另由桶底開竅放水,水盡則全為油。其色黃綠,氣味與洋油相埒。井之左右有十余窟,亦有油浮水面。其附近四、五里有小沼數處,望之則似沸湯,即之仍為冷水;引以火,則烈焰飛騰,勢難撲滅。詢之土人云:該處現在自出之油,日不過百十斤。而洋人前曾有云:「此油若用機器開鉆,日可得百擔左右」。現已飭該道先行購買小機器一副并雇一熟悉洋匠前來鉆試開辦,庶可冀出油日多,獲利日厚。此煤油之情形也。

查臺灣礦務以煤利為最大,用亦最廣。現于三月十二日已經挖得煤層,成色甚佳;將來推廣擴充,取不盡而用不竭,誠可利國利民,上紓圣廑。

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請將議撥臺灣辦理輪路經費變通購辦鐵甲船而于臺灣先行舉辦馬車路以利師行折(光緒三年五月初四日)

竊臣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本衙門會同戶部并案核議「統籌臺灣事宜」一折,丁日昌于客冬渡臺所擬應辦各條均屬洞中竅要,亟應次第舉行;縷陳輪路之利,備極詳盡。沈葆楨聲稱『鐵路實為臺地所宜行』,李鴻章聲稱『鐵路、電線相為表里,功用最大』。是舉辦輪路為經理全臺一大關鍵,尤屬目前當務之急。丁日昌奏籌「有無經費」?方今事事創始,需用孔殷;必須指定有著的餉,方易集事。竊查海防經費一款,原系奏明分解南北洋大臣兌收。臺灣地屬南洋,且經理各事均與海防相為表里;請自本年七月為始,粵海、潮州、閩海、浙海、山海等五關并滬尾、打狗二口之四成洋稅暨江海關四成內二成洋稅劃出半分之半,批解福建巡撫兌收。其每年酌提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厘金,亦自本年七月為始,以一半批解福建兌收;臺灣即用南洋應得之款」各等因具奏。奉旨:「依議。欽此」』。跪誦之下,仰見皇太后、皇上眷顧海疆,周咨博采;總理衙門及戶部維持大局,補助彌縫,取萬有一得之微長,為兼顧并籌之至計。臣雖糜竭頂踵,何足以仰答高深!感激涕零,曷有既極!伏查臺灣一島孤懸海外、聯絡東南,不獨形勢為南北洋之尾閭,即呼吸動靜之間亦聽命于南北洋而非閩省獨力所能辦理。從前沈葆楨經理臺務,始終藉北洋餉源、兵力,克成大功;是其明效。此次籌辦輪路,亦借撥統解北洋經費以益臺防。在總理衙門、戶部非不知津沽為畿輔重地,不宜弱干以強枝;特以外人心目所注常在臺灣,恐門戶不嚴,則腹心受病。故籌撥于無可籌撥之中,不得已為此剜肉補瘡之計。其經營慘淡,可泣可思!

臣奉旨后,正擬竭力經營,適因病假來省,并商辦奉旨允購鐵甲船、水雷、大炮、快槍各件。據省中司道稟稱:『鐵甲船每號須銀百余萬兩,庫局萬分支絀,無款可籌』等情。伏查鐵甲船為目前第一破敵利器,泰西各國皆視鐵甲船之多寡以為強弱;即如日本蕞爾小國,尚且罄其全力購成鐵甲船數號以壯國勢。同治十三年,總理衙門曾陳「海防六條」內有購船、制器等事,故大學士文祥亦曾請購鐵甲船以為自強根本:此論均屬切中目前事機。距今又隔數年,祇因款巨費艱,尚未集事。臣查泰西各國章程,凡此國與彼國一構釁端,無論何國均不準接濟兵器。目前俄土交訌于西、日本內亂于東,此真數十年來未易得之機會也。趁此彼族有事、無暇覷覦中國之時,若不速籌巨款、選購得力鐵甲船數號以備不虞,一俟日本內亂既息、俄土勝負既分,其時即使有購器之費,實恐無購器之時;事機一錯,悔將何及?臣明知朝廷允給臺灣輪路之費,在臺防有此一舉,固可恃以深固不搖。然一遇南北洋有事,萬不能將臺灣之輪路移為南北洋之護衛;非若鐵甲船今日可以駐在臺灣,明日可閩、可浙,不數日而可齊、可燕,何處有急即可前往何處堵御,取資廣而收效賒也。且此時即使定購鐵甲船,遲須三、四年——至速亦須兩年方能制就駛回中國;并非如取如攜,今日付款、明日即可以取物也。夫不易得在自強之機會,而宜預圖在未雨之綢繆。我之鐵艘、軍火茍能預備齊全,則敵人知我有備,可以不戰而消兵器;我之鐵艘、軍火如待臨時制購,則敵人欺我可圖,必將乘隙而肆要挾。是以未事而預籌備御與臨事而始籌備御,其難易、得失,固有不可同年而語者矣。現聞春、夏間日本在英國新購鐵甲船二號,均已制成下水。該島距泰西遠而距中國近,且亦斷不敢與泰西為難;然則彼竭傾國之力而制此利器,其意果何為哉?人皆退而結網,我獨臨淵羨魚;合全局而統計熟籌,臣又有不能不皇然改圖、翻然決計者。總理衙門及戶部議請以南洋經費撥辦臺灣輪路,亦以臣陳請購辦鐵甲船各款業已奉旨允準在前,原冀同時并舉,收效益賒。今閩省既已無款可辦鐵甲船,則將輪路與鐵甲船相提并論,勞與費雖正相等,而輪路僅可以專顧臺灣,鐵甲船則可以兼顧沿海七省。語云:「兩利相形則取其重」;似乎鐵甲船之應辦,又先于輪路也。合無仰吁天恩敕下總理衙門核議,可否仍將議撥臺灣辦理輪路之南洋經費盡數先行購辦中等鐵甲船三號,無事時則在澎湖操練、有事時則駛往南北洋聽調,如「常山蛇擊首尾應」之勢;仍當嚴選將才,以期練成水師一、二軍,藉備緩急?其臺灣鐵路仍照李鴻章、沈葆楨原議,俟礦利將來大興,再行就地籌款舉辦。至臺防南北路相距太遠,呼應難靈;若先設立馬車路,縱不及輪路之迅速,然裝運兵勇,往來亦不致十分遲滯。臺屬大甲、寶斗諸溪寬闊各十數里,建造橋梁以及鋪砌路徑需費雖巨,亦不過輪路中十分之一、二。可否于南洋經費項下先行撥款二、三十萬舉辦臺灣馬車路以利師行而為權輿之處,伏求出自圣裁!一轉移間,鐵甲船既已先應急需,而臺灣輪路亦不致全歸無著;似于餉務、邊防均可藉資周轉,而于總理衙門原議購船、制器各條亦有歸宿。

其提集經費一節,臣人微言輕;況復遠處重洋孤島,可靠委員肯來臺灣差遣者極少,提解萬難。此款若由臣催收,必致百呼而無一諾。可否仰懇圣慈將南北洋經費仍照舊歸南北洋大臣提收?庶冀收有的款,可以速辦要需。

又,臣此次在澎湖閱看李鴻章所購三十八噸炮之鐵甲蚊船二號轉動靈便,費又不多,勝于前此福建所購之蚊船不啻十倍。若將前項中鐵甲船少購一、二號,即可多買此起中鐵甲蚊船十余號,以之布置全臺海口,實有裨益。臺防軍火本歸吳贊誠督辦,現請輪路經費變通購辦鐵甲船,如蒙圣慈俞允,可否吁懇天恩敕下吳贊誠將擬購中鐵甲船數號、三十八噸炮鐵甲蚊船十余號,專派熟手經辦之員采訪價值確實,分投購買,其價由南北洋大臣統收分撥。此船雖在臺灣操防,南北洋大臣遇有事時亦可一律調度差遣,庶幾南北洋與臺防連為一氣,上拱畿輔、下衛臺澎,藉以仰副圣主垂念海疆至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訴等議奏丁日昌請將輪路經費變通購辦鐵甲船并于臺灣先辦馬車路一案請旨遵行折(光緒三年六月十五日)

光緒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準軍機處交出丁日昌奏「籌辦臺灣輪路事宜,擬移緩就急變通辦理」一折,軍機大臣奉旨:『該衙門議奏。欽此』。欽遵鈔交到臣衙門。

臣等公同閱看,查原奏內稱:『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本衙門會同戶部并案核議:「統籌臺灣事宜」一折,舉辦輪路為經理全臺一大關鍵,必須指定有著的餉,方易集事。查海防經費一款,原系奏明分解南北洋大臣兌收。請自本年七月為始,粵海、潮州、閩海、浙海、山海等五關并滬尾、打狗二口之四成洋稅暨江海關四成內二成洋稅劃出半分之半,批解福建巡撫兌收。其每年酌提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厘金,亦自本年七月為始,以一半批解福建兌收,臺灣即用南洋應得之款」各等因。奉旨后,正擬竭力經營,適因假來省,并商辦奉旨允購鐵甲船、水雷各件。據省中司道稟稱:「鐵甲船每號須銀百余萬兩,庫局萬分支絀,無款可籌」等情。查鐵甲船為目前第一破敵利器,泰西各國皆視鐵甲船之多寡以為強弱。明知朝廷允給臺灣輪路之費,在臺灣有此一舉,固可恃以深固不搖。然與鐵甲船相提并論,輪路僅可專顧臺灣,鐵甲船則以兼顧沿海七省;似乎鐵甲船之應辦,又先于輪路也。仰吁天恩飭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核議,可否仍將議撥臺灣辦理輪路之南洋經費盡數先行購辦中等鐵甲船三號,或少購一二號、多購鐵甲蚊船十余號』各等因。臣等伏查鐵甲船一項,本屬制敵利器。臣衙門曾于光緒元年四月間議奏「籌辦海防」折內,請由督辦海防大臣派員分赴各國察看,實利于用,然后先購一、兩只送至中國試用;果有實濟,再行續購。嗣閱李鴻章折內亦有「不獨臺防當辦,南北洋海防尤為亟務」之語。該撫臣請將辦理輪路之費移購鐵甲船,自系為款巨費艱,先其所急起見。查李鴻章于中外情形最為熟悉、沈葆楨經理船政有年,此項鐵甲船暨現在業經購到之三十八噸炮鐵甲蚊船是否實利于用?并鐵甲船來華后管駕之員、駕駛之兵弁如何預為儲備?與每年養此鐵甲船之經費若干及船有損壞如何修理之處?均須先事統籌;應由丁日昌詳細咨商南北洋大臣,如果意見僉同,即由該撫臣會同南北洋大臣揀派委員,設法分別定購。

原奏又稱:『臺灣鐵路俟礦利大興,再行舉辦;擬先設立馬車路,以利師行』等語。當此餉源支絀之際,若欲將鐵路、鐵甲船諸物同時并舉,恐斷無此財力;自應酌度先后、緩急,次第興辦。該撫臣請于南洋經費項下先行撥款二、三十萬兩設立馬車路,既省經費、又便運行,所奏實非無見;擬請旨飭下丁日昌先為舉辦。

其提集經費一節,臣衙門于光緒三年二月二十四日會同戶部「議奏臺防」折內稱:『此項經費,或咨行各省批解福建布政使衙門兌收轉解,或另派妥員擇地駐扎接收轉連』。原期該撫臣一手經理,以專責成。應請飭下丁日昌仍遵前奏酌定奏明,以便分咨各省遵照。各省督、撫臣自當仰體圣主垂念海疆之至意,源源接濟,畛域無分;且系指定有著的餉,若該撫臣所稱「催收此款,必致百呼而無一諾」,何難由該撫臣據實奏參!至所稱『臺防軍火本歸吳贊誠督辦,現在購辦鐵甲船即由吳贊誠派員購辦』等語。臣等查丁日昌勇于任事,不避嫌怨;其籌辦臺防一切事宜,又能區畫精詳,悉臻妥善。此次購辦鐵甲船,自應仍歸丁日昌經理,以一事權而收實效。所請由吳贊誠派員購辦之處,應毋庸議。

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請將辦理臺灣輪路經費移辦鐵甲船一案歸南北洋大臣督辦折(光緒三年七月二十日)

竊臣前奏請將辦理臺灣輪路之費移辦鐵甲船一案,茲承準總理衙門咨稱:『查鐵甲船一項,本屬制敵利器。該撫臣請將辦理輪路之費移購鐵甲船,自系為款巨費難、先其所急起見;應即由該撫臣會同南北洋大臣揀派妥員、分別定購,仍歸丁日昌經理以一事權而收實效。原奏又稱「臺灣鐵路俟礦利大興,再行舉辦。擬請先設立馬車路以利師行,既省經費,又便運行」。所奏誠非無見。擬請旨飭下丁日昌先為舉辦各等因。奉旨「依議。欽此」』。跪讀之下。感悚難名!伏查總理衙門原奏有『鐵甲船來華后管駕之員、駕駛之兵弁,如何預為儲備?與每年養此鐵甲船之經費若干?及船有損壞如何修理之處?均須先事統籌』等因。臣查議辦鐵甲船固是急務,而總理衙門舉此三層尤題中第一要義,為臣愚見所不及。蓋有鐵甲船而無熟悉管駕之人,則行駛不能如法,利器適以資敵;此人才不儲即不能輕購鐵甲船,系是首著。至修船之塢,北則宜于牛莊附近之大連灣、南則宜于浙江溫州所屬之南關。蓋鐵甲船吃水總須在二十尺以外,福州、上海之船塢俱不能進。惟大連灣、南關二處地險水深、山勢回環,而且勢居要隘,將來島族與我有事,必全力以鐵舶據此要隘。是二者,敵之所必欲爭,亦我之所必宜防。若位置鐵甲船塢于此,并認真操練,必于大局有裨。至養船經費一層,似宜多汰經制有名無實之水師以為挹注。以上三端,誠如總理衙門原議「必須預為統籌,方可次第舉辦」。惟管駕鐵甲船員弁,必須取材于上海之制造局、船政之前后學堂,乃能博選精取。但制造局及前后學堂均非專督其事者,不能深悉其造詣深淺。臣摃在臺灣,似難分身至滬局、船局考校員弁優劣。至修船之所,大連灣則屬在直隸、南關則屬在浙江,更為鞭長莫及。且擬辦鐵甲船,尤宜廣購圖說,考校機器之新舊、馬力之多寡、速率之先后、鐵甲之厚薄、汽機之靈鈍、炮位之噸數;尤必須就近有海電可通之處,方能隨時詢問,更換式樣。而兌匯銀兩、訪查鎊價,又必須就地有殷實洋商從中認保,方不吃虧。臺灣既無承辦鐵甲船之洋商,亦無匯兌出洋之銀號。現甫舉辦陸電線,與海電線亦不相通。若在臺灣承辦鐵甲船,實多呼應不靈之處。總理衙門原奏稱:「李鴻章于中外情形最為熟悉、沈葆楨經理船政有年」,真至當不移之論。夫天津、金陵為洋商聚集之所,消息尤通。將來鐵甲船一項,可否仰乞天恩仍歸南北洋大臣督辦?庶與總理衙門光緒元年四月間奏案相符。臣仍當查照總理衙門原奏,詳細咨商南北洋大臣,隨時幫同參議;茍有一得之愚,斷不敢稍分畛域。

其經費一節,如仍照舊章辦理,事權自較歸一。倘歸閩省代收,臣現因病篤,蒙恩準假回籍就醫,應如何設法催收?俾免輾轉貽誤,自當與督臣何璟詳細籌商,由何璟另行具奏。

其馬路一節,臣已札飭臺灣道夏獻綸俟撥有經費,即行審度舉辦。至臺灣府城至旗后口約八十里,為商賈輻輳之區;現在港口淺窄,夏、秋涌大船稀,幾于百事俱廢。臣現擬商同督臣將旗后口挖深,仍由旗后設鐵路至郡,實于臺防大有裨益。其經費可即就職員林維讓等擬捐照數催收湊用,免動正款;并責成臺灣道夏獻綸經理。該道辦事實心,必能了此勾當。

抑臣更有進者,凡舉辦大事,必須預籌敵情之緩急以為**。據臣愚見,西洋以通商為主;茍駕馭得宜,一時尚無戰事。惟日本逼近而貧,內亂已定之余,必有藉端索詐之舉;自當預籌備御,庶無倉猝不及之患。天下斷無無害有利之事,但得利多而害少,自當速舉而兼營。若以為未必然而置之,則誠恐其可然者終不得而至也。目下帥臣以全力經營西北,則海防不得不稍從緩籌。然西北擴地不過一時之美名,東南邊防實為榻側之深患。惟有將各省內地冗兵、冗勇速行裁汰,全力以辦海防;或者未雨綢繆,庶免事事落人之后。微臣深抱杞憂,誠恐千慮而未能一得也!

閩浙總督何璟等奏請將辦理臺灣輪路移辦鐵甲船經費解歸北洋大臣衙門兌收折(光緒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竊照議辦鐵甲船一案,前經撫臣丁日昌續查未盡事宜,請仍歸南北洋大臣督辦;光緒三年九月十九日奉到批旨:『該衙門知道。欽此』。

伏查鐵甲一船,日新月異,中國驟難辨其臧否;即在洋商薈萃消息時通之地,辦理尚多為難。閩海僻處一隅,呼應既多未靈,考較復難的當;事關百萬以上巨款、沿海七省制敵利器,必宜先事詳度,庶免貽悔將來。至既購以后,駕駛之員、養船之費、修船之塢,事事均關緊要。以上各節,總理衙門及直隸督臣李鴻章、福建撫臣丁日昌皆已籌慮及之。丁日昌念在閩購辦,諸多未便。天津、上海為工技總匯之區,李鴻章諳悉中外事機、兩江督臣沈葆楨經理船政有年,均于置辦鐵甲船遲速之宜,審之已久,胸中定有把握;是以有仍歸南北洋大臣辦理之請。臣等于輪船及外洋槍炮雖時時悉心探討、竭力講求,尚多不敢自信;至鐵甲船一項,則尤不敢強不知以為知、貿然承辦,應仍由南北洋大臣妥商辦理。此項經費,亦原系北洋大臣統收;臣等往返函商,撫臣丁日昌亦深以解歸北洋大臣為然。適江西因前奉奏定「撥解福建巡撫衙門兌收」之議,批解南洋經費銀一萬兩到閩;臣葆亨未敢動用,發交司庫暫存。臣等伏念事關海防大局,閩省既未能解辦,即未便咨催;要款宕延,深虞貽誤!擬將前項銀兩并閩海關于前月截數應解南洋經費銀三萬一千余兩,二共銀四萬一千余兩,仍解歸北洋大臣衙門兌收濟用。

再,查本年春間,總理衙門會同戶部議復「統籌臺防事宜」折內稱「臺灣籌辦鐵路、礦務諸大端,必須指定有著的餉,方易集事」等語,議將各省應解南洋一半海防經費移充臺餉。是臺防除閩省撥解各款應付勇糧等項而外,其余皆由南洋經費分撥。今既請辦鐵甲船,即如丁日昌所奏購辦二、三號計已需費三、四百萬,加以每年養船、修船之費,于臺防勢難分撥;亦應先盡北洋大臣將船只購成、議立定章之后,再照總理衙門與戶部原議分撥酌濟臺地礦務、墾務各項之用。其現需經費,臣等設法勉力支持,一面妥籌另行具奏。

署福建巡撫吳贊誠奏報抵基隆后查看煤礦情形片(光緒四年九月十二日)

再,臣抵基隆后,即于初七日帶同夏獻綸往八斗地方查看煤礦。所有位置、機器、起煤、汲水、扇風諸法,略與西書所載相仿;惟井內挖工過少,故日出之煤不多,且碎塊多而大塊少。緣該處僻在荒山,水土惡劣,暑天尤甚,中外工人染疫者多;煤井操作事尤極苦,熟手往往因病辭工,生手一時尚難練熟。經飭煤務委員設法廣為覓雇;以后天氣涼爽,當可漸有起色。

統領閩局輪船彭楚漢奏報接統「萬年清」五船駛赴澎湖操演隨往臺灣沿海察勘炮臺地勢并請添配大炮折(光緒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竊本年八月間,案準閩浙督臣密咨:恭奉上諭,飭令奴才總統閩局輪船先行練成一軍以備不虞,欽此等因。聞命自天,惶悚無地!旋于十月十八日由閩局船政飭令「萬年清」、「揚武」、「威遠」、「濟安」、「振威」等五船齊集廈門,奴才遵于十月十九日接統點驗該五船弁勇及槍炮等械。二十日,閱校弁勇洋槍打靶,連日并閱校水操大炮打靶。二十五日,督帶出洋,駛赴澎湖港。按依魚貫、雁行變復各陣式,詳悉指畫合操船陣并槍炮、帆索、舢板,次弟督飭操演,考優校劣。兼求精習測量、駕駛,徐馳赴臺灣安平、旗后、基隆、滬尾及省港等處沿海察勘炮臺地勢情形。

惟念輪船操練成軍,加意備防,貴求實濟。船師戰具,槍炮為重;奴才愚忱以為折沖御侮,尤宜于船頭、艦尾安置萬斤以上大炮,庶幾前后皆能攻擊。察勘該五船現安之炮,惟「揚武」一船尚足用;而船頭現無炮門、頭炮不能中出進攻,未云得力。「威遠」一船前后雖有炮門,現安之炮太小,不足摧堅折利。其「萬年清」、「濟安」、「振威」三船炮均安在兩旁,前、后俱無炮門;即有炮位,無從安置。竊思船力僅堪直搗,橫攻勢難前進;若不設法更改,戰守均難御敵:此兵船中之緊要者也。又輪船現配舢板數只,原為資運棹而設。奴才愚忱以為每舢板宜安百斤以上鋼鐵后膛小炮一尊,庶近岸淺水臨陣足供驅駛。且洋面遼闊,港■〈氵義〉紛歧,有大輪船所不能到者。大號輪船宜添配小輪船一只,以便港■〈氵義〉內洋之處剿捕迅速。總計現操五船,尚需添配萬斤以上大炮二尊、二萬斤以上大炮三尊、百斤以上后膛小鋼炮十五尊、小輪船四只。奴才新閱熟籌,不敢以吃緊海防視為玩具;故不揣固陋,冒瀆圣聰。仰懇旨飭閩省督、撫臣及船政會商,設法籌款購置添配,以期實濟。其余各船未經勘驗,俟船政飭到接操,所有一切未盡事宜,自應隨時察度,咨商督撫臣、船政共籌妥辦。

至擇地扼要操演,謹察各處形勢,基隆系產煤之區,為臺灣要口;澎湖系臺、廈咽喉,當橫洋避風泊椗之所;廈門犄角臺、澎,為閩、粵關鍵:均屬吃重。嗣后議每月或赴基隆、或赴澎湖、或集廈門,督率出洋合操一次,分別賞罰、嚴加訓練,冀成勁旅而密巡防;按月輪回,周而復始:以期仰副圣主重固海防之至意。

惟屆隆冬歲杪,伏念操練營務均需考校,奴才遵于十一月二十日回營。

閩浙總督何璟等奏閩臺現有輪船單弱暫就擬撥北洋之「濟安」一船派往定海駐防折(光緒七年三月十五日)

竊臣等承準軍機大臣密寄:『光緒七年二月初六日奉上諭「前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與日本國商議琉球一案」等因,欽此』。具見我皇上省括張機、謀先未事,臣等曷甚欽佩!

伏思日本之議結球案,藉端邀求,系在俄事方殷之時;此如掏摸匪徒乘車馬填溢間一逞其伎,初非其力足肆憑陵而故為是巧嘗也。其使臣戶宍璣于未經議定之先,悻悻而去;殆效英使威妥瑪故智,忘其為不知自量者。查日本自效法西人以來,力小而謀大,庫儲空竭,眾志乖違;即欲借債外洋亦難取信,已有外強中干之勢。但彼既廢球為縣,負「不義」、之名于天下;時恐中國興師問罪,不得不竭力張皇,惑我耳目。我誠慎固邊防、處以靜鎮,鬼蜮之伎且將立窮,而從前所邀各條自可消歸于無有。惟是「備豫不虞」,古之善教,未便以小弱忽之。況今日沿海防務不以日本有事而始事經營,自不以日本無事而稍從疏懈。臣等惟有懔遵圣訓,督飭水陸各營認真操練、嚴密巡防,期有以固邊陲而弭外侮。

至籌撥閩省輪船兼顧定海一事,查船政開辦以來,先后成大小兵、商輪船共二十三號:除「安瀾」、「大雅」前在臺灣失事外,「康濟」商船撥歸招商局,「萬年清」去年停修、現擬改為練船并資轉運;外撥江南者三號曰「登瀛洲」、曰「靖遠」、曰「澄慶」,撥往浙江者三號曰「伏波」、曰「元凱」、曰「超武」、撥往天津者一號曰「鎮海」,撥往牛莊者一號曰「湄云」,撥往山東者一號曰「泰安」;其留閩者實止兵船七號、商船三號:「福星」駐海壇、「飛云」駐澎湖、「振威」、「濟安」駐廈門、「藝新」駐福寧、「揚武」、「威遠」駐羅星塔、「永保」、「琛航」、「海鏡」三商船往來臺灣福州以利轉運而通信息。「藝新」、「振威」僅五十匹、八十匹馬力,「福星」前經擱淺、船身龍骨均有受傷——只備內洋巡緝,惟「揚武」、「威遠」、「濟安」三船較為得力。閩省臺、澎皆孤懸海外,而臺灣尤為彼族所覬覦;僅此三船居中策應已形單弱,何堪再行抽調!前因北洋防務吃緊,直隸督臣李鴻章有「在外洋購定快船二號,俟到津后再于閩省抽撥兵輪二號,合之北洋原有各船練成大枝水師,用備緩急」之議;臣等以北洋為畿輔門戶,關系重大,理宜先其所急。擬將「濟安」、「威遠」二船撥往應用,此外更無再堪他調者。今定海一廳雖不如臺灣之遠隔重洋,而四面環海、兵力又單,自非增撥兵輪一號,實無以壯軍威而銷倭人覬覦之妄念。臣等再四函商,惟有暫就擬撥北洋之「濟安」、「威遠」兩船酌留「濟安」一船交臣鍾麟派往定海駐防,以輔兵力之不逮。一俟防務稍松、北洋快船購到,即行照案撥還合操,庶于「有備無患」、「兵合勢大」之義兩無妨礙。

閩浙總督楊昌浚奏陳籌辦海防善后并請特派重臣駐臺督辦折(光緒十一年六月二十日)

本年六月初一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五月初九日奉上諭:『現在和局雖定,海防不可稍弛;亟宜切實籌辦善后,為久遠可恃之計。著各抒所見,確切籌議,迅速具奏』等因,欽此;由左宗棠轉咨到臣。伏見圣謨廣運,思患豫防;跪聆之余,莫名欽仰!

竊維中國濱海地方,南北袤延萬里;設險不外水、陸兩道,籌防惟有戰、守兩端。自法人犯順以來,陸軍尚可制勝,水師竟鮮可恃;彼族以兵船二十余號橫行洋面,沿海皆警,莫能制其死命。是今日欲求補救之方,非大治水師不可;欲大治水師,非亟講求船炮不可。李鴻章請創設武備學堂以造就將材、左宗棠請增拓船炮大廠以制造利器,謀國至計,莫過于此。果就其所言實力辦理,數年后海疆氣勢,必為之大振。

同治十三年臣在浙撫任內,因臺灣倭患初平,奉飭籌議海防;曾建議沿海各省宜分設三大枝水師,每支精練水軍萬人,設統領一員、幫辦二員,用鐵甲輪船二號、兵輪船二十號,仍聽南北洋大臣節制調遣。經王大臣會議以為可采,因經費難籌,先從北洋辦起。邇來十有一年矣,聞北洋船炮較多,其余皆不敷用;鐵甲雖定造三號,尚無到華者:則創辦若此之難也。今和局雖定,而強鄰逼處,包藏禍心。論者謂法事之終即兵事之始,誠不能不防也。臣愚竊以為應仍用前議,船數更擴而充之:每枝鐵甲大小以四號為度,碰快兵船二十號,另設魚雷船四五號、運船兩三號;統領以水師提督為之,幫統以水師總兵為之。各省海口,仍須酌留輪船數號防護炮臺、運送軍火,不與征調。北洋水師設于津沽,兼顧奉、東各口;中洋水師設于吳淞,兼顧浙江定、鎮各口;南洋水師設于臺澎,兼顧粵東瓊、廉各口:此其大略也。各省兵船雖限于財力,一時不能多造。然既分設三大枝水師,船廠亦宜分設;除閩省現有馬尾船廠但須增拓不必另設外,似北洋與江寧尚須各添設船廠一處,以擴自強之基。廠未成以前,仍一面購買或向外洋定造,務于五、六年內趕將規模辦定。至于遴選將才,尤為當務之急。有船炮而不善使用與無船炮同,將才亦須歷練而后膽識始穩。各國兵輪,視商務為轉移。平時游弋海面,往返數萬里;訓練既極精熟,故臨敵應變,操縱自如。中國并無商務,一切經費必須預籌。各兵船專派學生,或膽氣不壯;似須以學生為管駕、以曾經戰陣將領為管帶互相為用,并分段按期出洋練習。考核人才,不拘資格。財用通力合作,破除各省畛域之見,亦可漸期充裕。即使釁端復起,不至茫無把握矣。此推論大局,臣之愚見如此。

至就閩省而論,島嶼林立、海道險惡,籌防之難甲于他省。而臺灣孤立重洋,物產豐腴,久為各國垂涎之所。故此次法禍之起,獨趨重于閩,先毀馬尾舟師以斷應援之路;隨進薄基隆、分陷澎湖,無非為吞全臺計。幸而仰仗天威,越南大捷,法人悔禍請和,臺島危而復安;脫孤拔不死,固未嘗一日忘也。從前丁日昌在臺創議鐵路、電線、開墾各事,實為至要之圖;惜未及成而去。今防務已松,臺灣善后萬不可緩,省城亦兼顧不及。應否特派重臣駐臺督辦?伏候圣裁!

閩省歷年所造輪船,兵、商各半,且多舊式;除分撥外,留閩不過十余號。馬尾之役,存者寥寥。「伏波」、「藝新」雖經修好,而「藝新」太小。「琛航」現亦撈獲,損壞過多。新試洋者惟「橫海」一船,而炮位尚未齊備。時限所迫,撫心難安!是以與左宗棠有「增拓船廠」之奏與署船政裴蔭森等有「試造雙機鋼甲兵輪」之請,皆以船炮毫無可恃,不足壯軍心而固疆圉。如蒙俞允,即當妥商先行開辦。

閩口形勢,夙稱天險,以金牌、長門為門戶。長門外,尚有五虎口、芭蕉山、南北龜山各隘,而以劃鰍港最為扼要。臣已委員增建大炮臺一座,安炮五門,可與長門聲勢聯絡。閩安南北岸為省城二重門戶,亦經臣委員將明暗各炮臺修復,尚待購炮安設:已先后奏明在案。金牌炮臺被毀,現甫委員估修。此外,澎湖系全臺命脈,必須增設堅臺,安置后膛巨炮。聞廈門炮亦無多,當與撫、提諸臣商酌「善后」案內次第籌辦。

外洋槍炮推陳出新,前膛不如后膛、舊式不如新式。然專恃購買,不但因人成事,難望日起有功;且一經有理,各國守「局外」之例,動形掣肘。又購來之槍彈有定形、有成數,此槍之彈不能施于彼槍;交戰時久,彈盡則槍亦廢。必設局自造,庶不受制于人。津、滬、粵東各廠,均能自造。臣現就省城水部修理槍炮機器局,派員雇匠仿造。惟地方甚小,擬再籌款擇地建廠另造;雖難遽比外洋,加意講求,必不多讓:此精制槍械之說也。

閩省所難者,經費耳。綜計地丁、錢糧、厘捐、關稅,一年所入,總在四百萬兩左右。然皆有一定用款,在常年已入不敷出。自開辦海防,用度浩繁,各庫存項已動支無余,不得已而奏借洋款為剜肉補瘡之計。刻下防務解嚴,所有土、客各軍急須酌量遣撤,在在須費;京、協各餉不能不解,新、舊洋款本息不能不還。欲另籌大宗專款,為拓船廠制鐵艦、巨炮之用。臣日夜思維,尚無頭緒;而事關善后遠圖,又斷不可因費絀中止。容與各司道通盤籌計,另行奏明辦理。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購辦臺灣水陸電線折(光緒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注)

竊臺灣一島孤懸海外,來往文報,風濤阻滯,每至匝月兼旬,音信不通;水陸電報實為目前急務,必不可緩之圖。查同治十年經前兩江督臣沈葆楨奏請設立臺地水陸電報,奉旨允準在案。曾同上海大東北公司議明價值,業已粗定合同;因沈葆楨調任兩江,議遂中止。臣于上年法兵解嚴之后,即欲經營辦理,固慮經費難籌,亦因水線價值昂貴,非考實精微利鈍,不敢孟浪從事。自春至秋,洋商多有來臺承辦此項電線。臣因旱線損斷容易修理,水線損斷無船可修;中國只大東北公司修理電線輪船一只,若仍照沈葆楨前議歸大東北公司承辦,以后修理較易。特派已革浙江候補知府李彤恩馳赴上海,與該公司面議。據開水程由廈門至澎湖以達安平約共五百里,索價銀十五萬五千兩;包修三年,需費銀三萬兩。以后遇有損斷,雇令該輪船修理,每日需費銀五百兩:與沈葆楨原定合同大略相同,均須交付現銀。李彤恩因該公司開價過多,置不與議;會同已革廣東試用道張鴻祿諮訪各洋行,令其各開價值,約同各洋商一并來臺與臣面議。然修理無船,水線萬不能辦。據瑞生洋行條陳,自造鋼殼四鐵葉輪船一只,由外洋裝線運至中國,并自購修理機器一副;船身長三百二十英尺、闊三十二英尺,可以安炮六尊。俟電線安妥后,平時可以載貨、裝兵、巡洋;遇有電線損斷,隨時自行修理:一舉而數善備,以免大東北公司居奇。臣稔籌熟商,事屬可行。臺灣四面皆海,多一船即得一船之用。當令洋商各開實償,擇其廉者與其成交。旋據地亞士等七行開單,內惟怡和、泰來、瑞生三行開償較廉:電線價銀十萬兩,輪船價銀九萬兩,修理電線機器價銀一萬兩,測量機器一副、三局電報機器、器具并包運包放工價、包險等費共銀二萬兩,總共價銀二十二萬兩,絲毫不能再減。臺灣經費支絀,一時難籌巨款;臣當同該商人等面議,如能分三年歸還,即可成交。泰來、瑞生皆不承應,惟怡和愿辦。當飭張鴻祿、李彤恩與其詳議條款,先給定銀四萬兩;其余分三年歸清,不給息銀。現據李彤恩等詳送條款合同并船圖、電線樣式前來。

臣伏查沈葆楨前立合同估價有三:一由福州至淡水之白沙墩、再由臺灣府至澎湖,議價洋二十四萬二千五百余元;一由臺灣徑至廈門,議價洋十七萬六千八百余元;一由安平至澎湖、再由澎湖至廈門,議價洋二十一萬二千九百余元。三項中惟末一項與此次所辦道里相同,其估價合成銀數計之須十五萬三千二百余兩;且所議頭等電線近岸只八噸重者八十五里,其余皆一噸三分四重。此次所訂電線,議定頭等近岸十噸重者一百里,其余皆二噸重;不獨價值便宜,線料亦大相徑庭。且查瓊州水程不足六十里,據大東北公司開送從前包辦海線價值銀二萬余兩;若以臺灣線價比較,更屬廉平。至添購修理電線輪船一項,按照合同所開機器馬力,價亦并不昂貴。臣于經費萬分支絀之際,勉力籌辦。急要之務,若不切實打算,給價稍多,不惟不能節省,且見笑于洋人。旱線由基隆、滬尾合至淡水,由淡水至臺灣府城,來往兩道議定八百里,除木料之外,其余皆由泰來承辦,其價銀三萬兩——定于明年正月安設;水線,定于明年六月安設。臣尤慮者,安設水線費款十萬,一旦有事,或被敵人割斷,不獨無補于緩急,且白棄巨款,殊為可惜!今自造一船,可以自行隨時攜取,便益甚大。惟此項經費無著,臣同沈應奎反復籌議,只有百貨厘金項下可以抵撥。但本年六月甫經一律開辦,每日收銀不足四千兩;三年能否如數相償,尚無把握。臺地安設電報,于茶商最為得益。李彤恩現與商人議定,如三年內厘金收數不敷,電價由該商人等竭力損助,以成要舉。

(注)按此折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二五六面,題為「購辦水陸電線折」,彼此文字有出入。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擬興修臺灣鐵路折(光緒十三年三月二十日)(注)

竊臣據商務委員已革道員張鴻祿、候補知府李彤恩等稟稱:『上年奉委招致南洋各島貿易閩人來臺合辦商務以興地方,當即專函往招。現有南洋新嘉坡、西貢等島閩商陳新泰、壬廣余等復信,僉稱俱愿回籍在臺灣合辦商務。革道等現已集股訂購輪船二只,先行開辦。惟臺灣一島孤懸海外,當此分省伊始,亟宜講求生聚,以廣招徠。現在貿易未開,內山貨物難以出運,非造鐵路不足以繁興商務。查安平、旗后兩口限于海涌,自春至秋不便泊船;滬尾一口日漸淤淺,輪船來往候潮,耽擱時日。只基隆一口無須候潮,便于泊船;因距淡水旱路六十里,不便運貨。所有各商,不得已于滬尾遷就往來。若能就基隆開修車路以達臺南,不獨全臺商務繁興,且與海防有裨甚大。現在公款支絀,革道等議集商股承修約需工本銀一百萬兩,將來即取償于鐵路,無庸動用公款。擬具章程數條,陳請酌核辦理』等情前來。臣查臺灣一島,孤立海外,現在設立省會,為南洋之屏蔽;必須開浚利源,經費堪以自給,南北防勇征調可以靈通,方能永保巖疆,自成一省。現在辦防、清賦以及安設水陸電報,本年內外均可次第竣事。惟于鐵路一事,臣知其利,因經費無出,躊躇未敢猝議舉辦。現據該委員等稟請由商人承修,于公款無關出入,將來坐收厚利,實于臺灣大局有裨。所有鐵路利益,除便于驛務、墾務、商務不計外,目前之大利有三,請為我皇太后、皇上陳之。

臺灣四面皆海,除后山無須辦防外,其余防不勝防。基、滬、安、旗四口,現已購炮筑臺,可資守御;其余新竹、彰化一帶海口紛歧,萬無此兵力處處設守。臣已于奏辦臺灣善后折內陳明在案。如遇海疆有事,敵船以旱隊猝然登岸,隔絕南北聲氣,內外夾攻,立見危迫。若修鐵路,調兵靈便;何處有警,瞬息即至,無虞敵兵由中路登岸:此有裨于海防者一也。

臺灣既經分省,須由中路建設省城,以便控制南北。查彰化橋孜圖地方,曾經前任撫臣岑毓英察看地形,可以建省。臣于上年九月復親往察看,該處地勢平衍、氣局開展,襟山帶海,控制全臺;實堪建立省城。惟地近內山,不通水道。不獨建造衙署、廟宇運料艱難,且恐建省之后,商賈寥寥,雖有城垣,空無人居。若修車路,商務立見繁盛,于建造各項工程轉運之費節省尤多:此有裨于建立省城者二也。

臺北至臺南六百余里,中隔大溪三道;春、夏之交,山水漲漫,行人隔絕。大甲、房里兩溪,每年必淹斃數十人,急須造橋以便行旅。查大甲、房里、曾文三溪,或寬十里、八里;其次小溪二十余道,或寬百余丈、數十丈不等。大甲溪經前任撫臣岑毓英督修石壩以阻漫流,并未修橋,已費洋三十余萬;數月之后,為水沖刷凈盡。臣現由上游窄處議修,統計大小溪橋工必需銀三十余萬兩。今該商等承辦車路,此項橋工二十余處一律興修,暫勿論車路之利,公家先省橋工銀數十萬兩:此有裨于臺灣工程者三也。

臣于光緒六年曾經條陳具奏鐵路之利,其時風氣未開,不無異議;現在開平業經辦有榜樣,可釋群疑。且臺灣與內地情形不同,興修鐵路,商民固多樂從,紳士亦無異議。如蒙天恩俯準開辦,有裨于臺灣大局實非淺鮮;臣無任惶悚待命之至。

(注)按此折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二六八面,題為「擬修鐵路創辦商務折」,彼此文字有出入。「奏議」本并附有「章程」清單。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以林維源督辦臺灣鐵路商務片(光緒十三年三月二十日)(注)

再,臣查鐵路之利,不獨目前有裨于海防、建省、橋工三事,將來亦可添一大宗入款以充海防經費。臺灣地面窄小,萬不能如內地利息之厚;該商人等請以七年歸還本利,似可有盈無絀。惟經理必須得人,苦無廉實大員查察會計;將來商人以多報少、任意吞匿,不獨無利可余,且恐七年之內鐵路工本尚難清償。查臺北府城市面日興,內山番地土曠人稀,閩、廣窮民多有愿來開墾;因輪船水腳過貴,無力渡臺。若商務辦理起色,即就商局輪船往來香港、廈門之便,運載墾民渡臺,由官薄給船資;十數年后,全臺均成沃壤,永無番患。惟近年內地招商集股歷被欺騙,虧折太多;現在商人搭股,不無疑慮。查內閣侍讀學士林維源端謹忠實,為商人所欽信。自奉旨回籍幫辦臺北撫墾以來,不獨撫墾得力,如清賦、抽厘等事均資臂助,其于理財一道尤為精實。如蒙朝廷主持要政,俯準臺灣修造車路,可否仰懇天恩飭令學士臣林維源督辦臺灣鐵路商務仍兼辦臺北撫墾事務,凡遇鐵路、商務準由該學士專折奏事,以收實濟而專責成之處,出自逾格鴻慈!

(注)按此片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二七一面,混于前折之后,彼此文字有出入。

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奕譞等議奏劉銘傳擬興修臺灣鐵路并以林維源督辦請旨準行折(光緒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光緒十三年四月初十日,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劉銘傳奏「臺灣擬修鐵路、創辦商務暨懇飭林維源督辦」各折片,著總理海軍事務衙門議奏。單并發。欽此』。

伏查臺灣孤懸海外,物產蕃盛;非興商務不足以開利源,非造鐵路不足以興商務。

該島南北相距千里,海口紛歧;兵力、餉力,斷難處處設守。若修成鐵路,調兵靈捷,無虞敵人窺犯,尤屬海防百世之利。是以前福建撫臣丁日昌規畫臺灣折內曾建議須修鐵路,因經費無措,迄未果行。今劉銘傳招致新嘉坡、西貢各島閩商回籍合辦商務,又勸令由商承修鐵路;所需工本銀一百萬兩,將來即于鐵路取償,于公款無關出入:洵為裕國便民起見。折內所陳三大利,均系實在情形。既稱該處商民樂從、紳士亦無異議,應請旨準其開辦,以裨臺防大局。臣等細核單開章程,如臺南北應用鐵路地價由官籌發,并由官派勇幫同工作、官輪代運木料免算水腳、經過城池街鎮停車之處由官修造車房、火車應用收票司事人等官給薪水,統計商人省費已屬不少;與津、沽現辦鐵路全由公司承認者,稍有不同。至其工本銀一百萬兩,分七年歸還,周年六厘利息——內有鋼條、火車、鐵橋等項約需六十余萬兩,由商在洋廠訂購,其價亦分年歸還,與該廠議立合同,由官蓋印;由商于鐵路造成后提腳價九成償還本利,另以一成并搭客票費一成作為鐵路用度各等語。該撫自必與中外商人妥議辦法。

另片又慮該商以多報少、任意吞匿,恐七年內尚難清償工本,并以內山番地招民開墾均須得人經理,請令內閣侍讀學士林維源督辦臺灣鐵路商務仍兼辦撫墾事宜,以收實濟而專責成。查林維源籍隸臺北,鄉望素孚;擬請旨準如該撫所奏,令該學士查照現議條規,督飭承辦商人委員認真照辦,不準稍有滋弊失信之處。凡遇鐵路商務應奏事件,應仍由臺灣巡撫領銜會同林維源具奏,庶收和衷共得之效。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改以楊宗瀚督辦臺灣鐵路商務片(光緒十三年閏四月二十四日)(注)

再,臺灣擬修鐵路、創辦商務,曾經臣附片奏請內閣侍讀學士臣林維源督辦;因該學士取與不茍,將來車路腳價期于涓滴歸公,不虞中飽。連日據林維源面稱:『所辦臺北沿山墾務新開田園,俱定于本年秋、冬清丈,逐段分界,以便將來陸續升科;宜蘭現又有新墾、舊墾爭產械斗情事,即宜前往督同官紳清丈:地方寬闊,一時不能竣事。商務、墾務彼此不能兼領,商請奏銷鐵路商務差使,以免遺誤』等情。臣查林維源所辦臺北墾務,亟須清丈。宜蘭八里沙地方,本年三月經林維源督同官紳議開河道,該處可墾田園數萬畝,全系平陽膏腴之地;新墾、舊墾爭占地界,不時械斗,亟須林維源前往督同官紳清丈分界,以免滋事。所稱兩處不能兼領,恐系實在情形。鐵路、商務現經海軍衙門議奏,奉懿旨「依議。欽此」,咨行欽遵前來。據商務委員己革道員張鴻祿、浙江候補知府李彤恩等稟請,稱『現由英、德兩廠先行訂購鐵路鋼條三百三十里、鐵橋二道、火車客車七十具,定于年內到齊。股分銀兩陸續招集,所欠無幾。先由基隆造至彰化,再行接續前進。工程浩大,必須二、三年后方能完工。并請派道員楊宗瀚總辦鐵路商務,以順商情』等因。臣查鹽運使銜新班先選用道楊宗瀚,以知縣于同治元年投效大學士臣李鴻章軍營辦理文案;隨營歷保道員、留于河南補用,于光緒十一年報捐海防先選用。其器局開展,辦事精實,志趣遠大。平時家居,每以「中國之大,不能富強」為恨!經臣函招來臺,總辦商務,實稱其選。惟據楊宗瀚稟稱:「現屆輪選到班,理應赴部投供」。合無仰懇天恩,俯念臺灣分省伊始,事事興創,需才佐理;飭部注冊,準將鹽運使銜新班先選用道楊宗瀚留于臺灣差遣,差次遇缺即選。俟選缺后,再行送部引見。

至鐵路抽收腳價,為期尚早。現由外洋開來鐵路腳價章程,簡當詳明,絲毫不能舞弊;屆時,再由臣妥籌辦理。相應請旨開去林維源鐵路商務差使,俾其一意幫辦撫墾,以專責成而收實效。是否有當,出自逾格鴻慈!

(注)按此片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二七二面,混于三月二十日折后。彼此文字有出入。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報添購輪船片(光緒十三年閏四月二十四日)(注)

再,臺北本有「伏波」、「威利」、「萬年清」輪船三艘運載木料、磚瓦,辦理各口防務;另有「海鏡」兵船,專供澎湖差遣。自「萬年清」碰沈后,「伏波」水缸損壞,于二月駛赴馬尾船廠修換;臺北僅祇「威利」一船,不敷差遣。現在基隆、滬尾并臺南安、旗、澎湖等處炮臺正在工程緊急之時,需船載運;停工待料,所糜甚巨。適有德國「會剌」輪船一艘因船主急欲返國,在香港減價出售;當即派員勘驗,駕駛來臺。勘得船長一百七十尺,機器船身甫用六年,均屬堅固,需價銀二萬六千余兩;雖較「威利」短二十余尺,而船身稍闊,較購「威利」價值尤廉。起錨、起貨機器俱全,運載料件尤為便捷。當經山打士行洋人說合購妥,其價銀仍由捐輸項下撥給,取名「威定」,以資應急。擬俟「伏波」修竣及外洋所購電線輪船到臺之后,再由臣酌照原價撥歸商務局應用,似于公項并無糜費,藉可暫資差遣。

(注)按此片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二五三面,彼此文字有出入,「奏議」本并作「十三年五月」具奏。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裁撤「伏波」輪船管隊等員役并酌減各項薪糧片(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注)

再,查「伏波」輪船自馬江撈起修理后,即經署船政臣裴蔭森奏明撥歸臺灣差遣,所有薪糧亦歸臺灣給發。該船到臺數月,即據管駕林承謨屢稱「水缸滲漏,非加修換不能行駛」等因;當經臣于本年二月咨送回廠勘驗修理,并于購買「威定」輪船案內聲明在案。茲準署船政臣裴蔭森咨稱:『查「伏波」船自同治九年落成,至今閱十余年之久。上年撈起,權行修補,未及換造水缸;究竟鐵質漸薄,日見滲漏,必須改換新缸。其余船身、輪機亦多朽壞,均宜酌量修補。現已飭廠一律修竣,共需經費銀一萬四千四百八十九兩二錢六分五厘;除各匠工價銀五千八百九十八兩二錢一分六厘自由船廠造銷外,其新換水缸及各項料價庫平紋銀八千五百九十一兩四分九厘,請由臺灣照數解還,以清款目』等因前來。臣查閩廠代修臺灣輪船,前經議明由廠出工、由臺發還料價。據開報料價銀八千五百九十余兩,當飭善后局照數解還。惟「伏波」輪船船身既舊、用煤尤費,全船開支每月須銀一千九百余兩;徒有兵輪之名,毫無實用。臺灣孤懸海外,辦防分省運載一切料件,調遣南北兵勇,需船孔亟。此種兵輪,養之不能得力,棄之又無船可用;惟有裁減冗費,以免虛糜。所有該船管隊一名、正管炮一名、副管炮勇二十四名、正號手一名、副號手一名、鼓手一名、醫生一名,經臣于本年八月初一日一并裁撤;并酌減各項薪糧,每年可節省銀八千余兩。

(注)按此片未見「劉壯肅公奏議」。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將臺北設立機器局購買外洋機器等項價銀開單呈覽片(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注)

再,前準部咨:「各省購買外洋槍炮軍火等項,應將數目、物件、價銀先行奏咨立案,方準造銷」;自應遵照辦理。茲查臺北設立機器局制造槍炮、子彈,應需機器模子、銅片各料件,先后委員分投采購;其已經購運到臺機器模子、銅片各料件及添購洋槍、藥彈連同船價、行用、保險各項,或以洋圓合銀、或以英鎊合銀、或以規圓合銀,均系據實折合,共計銀八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兩六錢八分零二毫。請照部章先行開單詳請奏咨以符定案等情,由善后局司道具詳前來。臣復核無異。

附清單

謹將臺北設立機器局購買外洋機器等項件數,開具清單,恭呈御覽。謹開:

一、購洋水龍一椇,價洋一百四十圓。

一、購自來水機器全副,價洋二千圓。

一、購黎意新造碼子床一架,價洋九百九十圓。

一、購黎意、毛瑟小機器各一百一十八件,價洋一千圓。

一、購哈乞開司、士乃打小機器各五十九件,價洋五百圓。

一、購頂上生菜油一百四十四瓶(每瓶價洋三圓八角)、中等二百四十四瓶(每瓶價洋二圓六角)、次等五箱(每箱價洋二十四圓),共洋一千三百零一圓六角。

一、購粗細砂布二千二百二十打(每打價洋二角四尖)、砂磚二百塊(每塊價洋六尖),共洋五百四十四圓八角。

一、購白棉紗一十包(每包價洋三十九圓)、紗布頭三百磅(每磅價洋一尖一瓣),共洋四百二十三圓。

一、購磺強水一百六十四磅(每磅價洋一角二尖五瓣)、鹽強水四十磅(每磅價洋五角)、硝強水一百磅(每磅價洋四角),共洋八十圓零五角。

一、購紅丹粉五罐(每罐價洋二圓二角五尖)、白漆五罐(每罐價洋一圓七角)、白漆油五十桶(每桶價洋二圓)、生漆油四桶(每桶價洋四圓五角),共洋一百三十七圓七角五尖。

一、購洋火油三十箱(每箱價洋一圓六角四尖)、火酒三十磅(每磅價洋四角),共洋六十一圓二角。

一、購松香水四箱(每箱價洋六圓七角五尖)、洋胰三千磅(每磅價洋六尖五瓣)、硼砂四十斤(每斤價洋二角五尖),共洋二百三十二圓。

一、購焊錫五磅(每磅價洋五角)、點銅錫二十斤(每斤價洋二角五尖),共洋七圓五角。

一、購六寸口虎鉗二把(每把價洋一十七圓零一尖)、手用小老虎鉗四把(每把價洋七角五尖)、化銅洋泥罐四個(每個價洋六圓),共洋六十一圓零二尖。

一、購一分徑圓鐵絲二十斤(每斤價洋八尖)、三分徑圓鋼條一十根(每根價洋一圓八角六尖)、二周半分徑圓鐵絲五斤(每斤價洋八尖),共洋二十圓零六角二尖。

一、購棕刷十打(每打價洋一圓四角)、一磅鋼榔頭一十把(每把價洋八角)、磨刀石一塊(價洋五元),共洋二十七圓。

一、購炭一萬二千斤(每百斤價洋一圓二角),共洋一百四十四圓。

以上共享洋七千六百七十圓九角九尖,每圓洋平以七三折合庫平銀五千五百九十九兩八錢二分二厘七毫。

一、購刨木床機器一副,英銀一百鎊。

一、購筍木頭機器一副,英銀一百二十鎊。

一、購錘床并鋸五把,英銀二百一十鎊。

一、購五寸口徑至十二寸口徑炮用開花硬鐵彈內膛模子機器一十二副,英銀五百鎊。

一、購硬鐵彈機器一十二副,英銀二百七十五鎊。

一、購各種翻砂鐵箱機器四十八對,英銀二百七十五鎊。

一、購各種彈子鉆眼機器一副,英銀三百八十三鎊。

一、購磨各種彈子合度機器一副,英銀二百四十五鎊。

一、購壓各種彈子銅箍在位機器一副,英銀三百七十五鎊。

一、購各種彈子鉛螺絲彈蓋機器一副,英銀一百二十七鎊。

一、購各種彈子頭、二次撞火及合成鉆眼各車床機器七副,英銀五百八十九鎊。

一、購各種撞火銅帽裝白藥及鉆眼手板各機器四副,英銀四百鎊。

一、購壓水大力裝大小各種彈匣機器二副,英銀一千四十鎊。

一、購彈子內膛鋼模信子機器二百個,英銀八十鎊。

一、購各種機器鉆刀**,英銀一百五十鎊。

一、購各種機器上下皮條、地軸、汽管、輪軸全副,英銀二百五十鎊。

一、購運動飛輪汽機及鍋爐全副,英銀三百鎊。

以上共享英銀六千零八十九鎊,每鎊四兩四錢合規平銀二萬六千七百九十一兩六錢,每百兩一零九六折庫平銀二萬四千四百四十四兩八錢九分零五毫。

一、購槍子殼銅片二百擔(每擔價銀三十兩),共規銀六千兩。

一、購新式黎意連響兵槍三千桿(每桿價銀一十三兩五錢)、皮帶三千條(每條價銀一錢五分),共規平銀四萬零九百五十兩。

一、購黎意槍子六十萬粒、后膛快槍子一萬五千粒(每千粒各價報銀一十五兩),共規平銀九千二百二十五兩。

一、支給盤運川資、運費等項規銀四千七百零六兩八錢八分零四毫。

一、支給洋人保險、行用各款規銀一千四百九十五兩四錢七分九厘四毫。

以上共享規銀六萬二千三百七十七兩三錢五分九厘八毫,九五折實規平銀五萬九千二百五十八兩四錢九分一厘八毫一絲,每百兩一零九六折庫平銀五萬四千零六十七兩九錢六分七厘。

以上統共合庫平銀八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兩六錢八分零二毫。

(注)按此片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蕭公奏議」二六三面,題為「采購機器模片等件銀錢數目附奏片」,彼此文字有出入。「奏議本」缺清單。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基隆煤礦收回官辦片(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日)(注)

再,查臺灣基隆煤務,從前每年開支銀十萬兩,積成漏卮。自法人滋事后,煤礦毀壞,乏煤應用;曾經商人張學熙稟請承辦,于光緒十二年正月經臣附片奏明在案。嗣因該礦積水過深,張學熙無力購辦機器,僅自人力開辦數月,虧折本銀數千;力不能支,稟請退辦。臣因煤炭系必需之物,不能廢棄不辦;當商同南洋兩江督臣曾國荃、署船政臣裴蔭森并臺灣各湊本銀二萬兩,委派補用知府張士瑜招集商股六萬兩,共合成本銀十二萬兩,于本年正月開局試辦;如有成效,再行廣招商股、收回官本,以期官商輪船來往不至有乏煤之患。自春至冬,經張士瑜添購機器、雇用洋匠,抽干礦中積水,規模已具。每日可出煤百噸,核計出售價值,僅可勉支局用,毫無利息。推原其故,皆由煤炭出礦之后運至基隆海口,水道風浪過大,駁船難駛;旱道有山路十余里,運腳太重,非造鐵路以利轉運,煤務不能獲利。查礦局官商原本十二萬兩,辦理機器、工程尚形竭蹶,實無力再辦鐵路;稟請由官收回煤務另行設法籌辦,以免日久虧折愈多等情,由知府張士瑜具稟前來。

臣查閩洋官商輪船并船政、制造各局,專恃基隆煤炭;且臺南、北鐵路辦成,更需煤用。現在工程已有十分之九,以后亦無需再添資本,未便停止不辦。商人惟利是視,既知無息可圖,自難強令入股;應將礦務仍舊由官收回,自本月初一日接辦。所有商本銀六萬兩并船政原本銀二萬兩,暫由臺灣于上年捐輸存余項下籌撥歸還;經臣另行飭派洋人瑪體蓀監督工程,仿造商辦章程,以杜弊端。再,由鐵路公司由八斗煤礦分接車路一道直通基隆碼頭,以便運售迅速。將來全臺鐵路告成,銷路日廣,利息日厚,仍舊招商接頂;縱不能收回原本,庶不致全行虧折,以免積久又成漏卮:于地方商務不無裨益。

(注)按此片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三五一面,題為「官辦基隆煤礦片」,彼此文字有出入。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臺灣水陸電線告成援案請獎折(光緒十四年五月初五日)(注)

竊臺灣購辦水陸電線,經臣于光緒十二年八月間奏明在案。嗣因海線取道廈門,海程不便;改由臺北滬尾接達福州之川石,海程較多五、六十里。復經勘議,如購水線價銀五千兩。因地隔海外,需用中外材料,不能依期運齊;十三年三月,甫將基隆、滬尾合至臺北兩線動工。八月,怡和洋行承辦水線,裝由「飛捷」水線輪船到臺;經臣委員驗收,隨即駕駛勘量海道,將川石至滬尾水線安放,福、臺兩省先行通報。續至澎湖放線,抵臺南之安平口。時陸路已先勘明,于十一月間由臺南接辦陸線,取道彰化,迤邐而北;十四年二月初一日,與臺北之基隆、滬尾兩線接通。臣以閩海暗礁太多,臺南北山徑崎嶇、溪流橫截,線條線桿均須格外堅牢;復飭原辦委員往返周巡,妥為安插。現自開報之后,一律完固。統計水陸設線一千四百余里,分設川石、滬尾、澎湖、安平水線房四所;除臺南安平、旗后原設報局三處外,添設澎湖、新化、臺北、滬尾、基隆報局五處。一切材料、機器、水線、輪船、木桿工程、勘路、轉運、洋匠薪水路費、開局經費,共銀二十八萬七千余兩。除怡和原訂線價分三年歸還尚有十二萬兩未付外,原奏動撥百貨厘金一款,自光緒十二年六月至十三年六月已據報解銀六萬七千九百余兩,其余暫由海防經費項下挪墊;業飭承辦委員速將所用數目分晰開單,并取水陸巡護修理暨各報局支銷經費章程詳咨立案。仍俟線價付清并厘金銀兩解足三年,綜核贏絀再行報銷:此臺灣水陸電線竣工之大略情形也。

臣查電報關系海防洋務,各省辦理出力人員蒙恩準照異常勞績給予獎勵在案。此次臺灣安設電報,事同一律;而水線懸放海底,各該委員督率匠役出沒驚濤險浪之中,并無損失虛糜,工程悉臻穩固,較之河工搶險情形無異。且使海外孤懸之地,與內地息息相通,其有裨于海疆者尤大。所有在事尤為出力人員,三品銜浙江補用知府李彤恩,擬請以道員仍留原省補用;東、河掣省補用知府丁達意,擬請以道員仍歸山東、河南掣省補用;提舉銜候選通判劉竺保,擬請以直隸州知州不論雙、單月盡先選用;〔盡用選用縣丞俞書祥,擬請以知縣不論雙、單月盡先選用;指分福建試用從九品林清漪,擬請以縣丞不論雙、單月選用〕。其余在事出力弁勇,可否準由臣擇尤請給外獎以示鼓勵之處?出自逾格鴻慈!

(注)按此折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二五八面,彼此文字有出入。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報造成機器局、軍械所及大機器廠尚未蕆工折(光緒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注)

再,臺灣先后購買后膛洋槍一萬余桿,各種彈子不自仿造,用盡則槍即廢棄;且孤懸海外,有事運濟艱難。機器局廠工程雖較繁重,為善后計,不能不急籌興造。光緒十一年由兩廣督臣張之洞**制造槍彈機器一副,經臣飭令記名提督劉朝干會同淡水縣知縣李嘉棠在臺北府城北門外購買民田共積方三千八百九十丈七尺八寸,用契價銀一千六百八十兩八錢一分七厘,并飭劉朝干砌筑基址,分赴內地采辦木材,督匠起造機器局廠。自十一年六月興工、至十二年二月訖工,計建成正、側各屋并小機器廠一百一十七間,連同筑墻、浚井、砌路、開溝、填河需工料銀二萬三百二兩五錢四分六厘七毫。臺北軍械無處存儲,即就偏西地方建造軍械所;自十一年八月興工、至十二年三月訖工,計造成大小房屋共七十三間,需工料銀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二兩七錢八分二厘五毫。尚有制造各種炮彈大機器廠汽爐房、洋房、打鐵房工程較大,未能同時并舉;續經興造,尚未蕆工。本擬俟全局造齊一律奏報,茲奉部行「已竣工程期限造銷」,機器局、軍械所既經造成,自應將用過各工料銀數先行截清奏咨立案,匯案造冊報銷。其未竣工之大機器廠等項,另行剔歸后案辦理,以清界限。據善后局司道詳請奏咨立案前來,臣覆核無異。

(注)按此折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二六五面,題為「奏報造成機器局、軍械所并未成大機器廠折」,彼此文字有出入。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報查明臺灣未奉新章以前定購外洋機器料件緣由片(光緒十四年七月初八日)(注一)

竊準戶部咨覆:『臺北設立機器局應需機器各料件用過銀兩開單奏報一案,查外省購買外洋機器在奏定新章以前者,原準自行購買;若在奏定新章以后者,即應遵照新章聽候海軍衙門暨戶部核定,不得擅自定議。今臺灣所購機器等項是否在新章以前?飭查定購年月日期,項目報部核辦』等因。即經行局將前次奏報購買機器、槍彈等項原定年月,分晰開單詳咨;并于本年二月臣「奏請定章」折內聲明飭查未奉新章以前所購外洋軍火料件年月日期,速行補報(注二)各在案。茲據軍械所、機器局將光緒十二年八月十六日臺地未奉新章以前定購機器料件共價庫平銀五萬六千四百三兩三錢二分一厘三毫六絲七忽六微,聲明原定年月日期補報,由善后局司道核詳奏咨前來。

臣查前項機器料件,既系未奉新章以前業經購定,自應趕緊截清,補行奏報。以后如需何項機器,凡向外洋采購者,無論巨細,先行開列清單,詳咨核準,再行定購,以符新章。除飭將所購各項歸案造銷并另單咨呈海軍衙門暨咨戶、工部外,所有查明臺灣未奉新章以前定購外洋機器料件緣由,理合恭折奏報。

再,炮臺兵房工程已用外洋鐵水泥三萬六千桶,亦在未奉新章以前;先經臣于「奏請續購」案內聲明,飭局詳請補咨。

(注一)按此片未見「劉壯肅公奏議」。

(注二)按「奏請定章」折見「奏議」(「文叢」本)二六二面,題為「請飭部定外洋購料章程折」。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臺灣鐵路改歸官辦折(光緒十四年十月十六日)(注)

竊照臺灣興造鐵路,前經海軍衙門議準,奏奉懿旨「依議。欽此」。遵經飭據商務委員已革道員張鴻祿、浙江候補知府李彤恩訂由英、德兩廠購辦鐵路鋼條三百三十里、大小鐵橋十一道、火車客車七十具,先由基隆造至淡水,再行接續前進;由臣改派道員楊宗瀚總辦,議定地價、車房、碼頭歸官承辦并撥營勇代做工程:于光緒十三年閏四月奏明在案。

當時勘定臺南、北六百余里,除地價、車房、碼頭、土工外,估價銀一百萬兩。惟淡水至基隆山河夾雜,須挖山洞九十余丈,大小橋梁一百二十余座,穿山渡水、挖高填低,工程浩大。各軍因修筑炮臺、剿番剿匪,無暇代修,均由商局雇夫興辦。現將基隆六十里修造平坦、鋪成鐵條三十里,年外可以完工;共計夫價、橋梁,已費銀十九萬兩。查李彤恩等招集商股一百萬,其時創議皆以鐵路利厚,兩月之間即招股七十萬,收到現銀三十余萬。復經各商議購快船二只,價銀三十六萬兩,以輔鐵路之不足。自工師到后,細勘工程,統計土工需銀三十余萬兩,營兵無暇代修,各商觀望;需用經費,李彤恩稟請由臣挪用,陸續借支銀二十萬兩。所有鐵條、火車、鐵橋,均經臣議立合同,由外洋購辦,分年歸還,本年頭批已給銀十萬兩。李彤恩勇于任事,商民信服;擬俟基隆六十里最大工程告竣后,再行招集股分。不料李彤恩于九月病故、楊宗瀚因病假歸,經臣委員督修。據各商稟請歸官自辦,已繳現銀三十余萬,愿留快船兩只作抵等情。臣查臺灣鐵路辦成,不獨利商便民,且于海防大局有裨;故臣費盡經營,創議興辦。今商股既已觀望不前,承辦委員或死或病;若聽其中止,不獨已費公款無所著落,且購到鐵條、鐵橋、車輛、木料棄置可惜!臣飭工師詳細勘估,究竟需費經費若干?據稱通盤核算,基隆至彰化每里合銀三千兩、彰化至臺南每里合銀二千五百兩,計地價、土工、車房、碼頭四項需銀六十余萬兩;核之原估百萬數目相符,較之開平鐵路工倍而價廉。現在基隆至淡水山路六十里不日完工,其余除大甲溪之外,別無大工。臣擬盡購到鐵條辦至彰化,然后再行量力進止。惟經費無出,臣同藩司邵友濂籌商至再。惟有自本年秋季以后閩省每年協濟銀四十四萬兩計至十七年春季止,尚存未解銀一百零四萬兩。此項本擬節存備充建省分治經費,現在分治雖然在急,工程浩大,尚非一時所能猝辦;擬請暫將此款挪抵車路應用。俟竣工后,所收腳價即行陸續歸還成本,辦理分治;官項固不致絲毫落空,商股有快船取利,亦未受累。將來不獨有裨于海防,即建省分治工程,有鐵路運載木石磚瓦,省費甚多,竣工亦速。

(注)按此折并見「文叢」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二七三面,題為「臺路改歸官辦折」,彼此文字有出入。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