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巡視臺灣工科掌印給事中希德慎等奏折
二三、署福建總督郝玉麟奏折
二四、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二五、巡臺御史白起圖等奏折
二六、福建巡撫盧焯題本
二七、巡臺御史白起圖題本
二八、福建巡撫盧揭帖
二九、吏部題本
三○、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三一、都察院題本
三二、閩浙總督德揭帖
三三、巡臺御史兼理學政張湄題本
三四、暫署閩浙總督策揭帖
三五、巡臺御史張揭帖
三六、巡臺御史六十七題本
三七、閩浙總督馬揭帖
三八、巡臺御史六十七奏本
三九、上諭
四○、吏部題本
四一、戶部等部題本
四二、吏部題本
四三、吏部題本
四四、戶部題本
四五、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四六、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四七、吏部題本
四八、福建巡撫吳士功題本
四九、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五○、吏部「為吏科抄出本部議覆閩浙總督楊等奏」移會
五一、給福建臺灣道敕
五二、吏部題本
五三、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二、巡視臺灣工科掌印給事中希德慎等奏折
巡視臺灣工科掌印給事中臣希德慎、巡視臺灣兼理學政兵科掌印給事中臣高山謹奏為奏聞事:竊臣等于雍正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特參貽誤地方之劣員以重海疆事,將激變熟番之淡水同知張弘章參奏,并聲明督撫遠隔重洋,事處難緩,一面咨明督撫,一面檄行臺灣道委員摘印,遴選賢員暫行署理,保護地方等因具奏在案。續據臺灣府知府王士任具揭前來,與臣等所參無異。行據臺灣道倪象愷詳稱:該同知現在率領民壯番兵深入剿捕,委員摘印之處,應俟督撫兩院兩司行知到日,轉飭遵照等因到臣。臣等伏思該同知張弘章系奔逃失守之員,焉能深入剿捕?且賊勢猖獗,放火殺人,禍延百姓。既由該同知激成變端,理應摘印看守,以服人心。現準臺灣總兵官呂瑞麟咨稱:初二日巳刻,有牛罵、沙轆、貓霧揀各莊民人哭圍張防廳公館,張防廳只恃官威,令役鎖拿,并不曉諭安撫。時彰邑街民,紛紛大鬧。守備王樊、外委千總趙仁慮恐奸徒乘機作歹,竭力安慰退散等語。又據北路營參將勒光瀚報稱:淡水同知張弘章,眾番恨入骨髓,十二月二十四日被番追至綏斯寮,幸飛馬得脫。兇番回頭,始焚房殺人。后張同知至彰化縣,百姓數百奔涌圍住觀音亭辱詈。幸守備王樊喝止,送入縣衙。茲彼欲赴軍前辦理軍需,誠恐變出意外等語。事至如此,該道倪象愷不思地方有關,反代為粉飾,故意因循,不行摘印。臣等查雍正九年九月內該道揭參彰化縣試用知縣路以周,初無大過,督撫并未準揭具題,該道擅自竟行摘印,并委同知張弘章即行署理,較之此事緩急輕重,實屬倒置。臣等職司巡察,世受國恩,何敢膜視,貽誤地方?除咨明督撫外,理合繕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為此,謹具奏聞。
雍正十年三月十一日,奉旨:該部察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二四頁。
二三、署福建總督郝玉麟奏折
署福建總督臣郝玉麟謹奏為恭請圣裁事:竊照臺灣鎮道平日懈弛,臨時冒昧,均不稱臺地之任。我皇上圣明遠照,海外文武情形無不在睿鑒之內。總兵呂瑞麟,臣謹遵諭旨議擬調補金門鎮。臺灣地方甚關緊要,臣愚昧之見,擬以廣東碣石鎮蘇明良調任臺灣,于本年七月二十六月繕折上達圣鑒,現在恭候皇上批示遵行。
臣查臺灣道倪象愷情性偏執,與人不睦,行事又多粗率,是以檄調回府,先經奏明。近又因該道給民壯炮位器械等物伏路,即有地方百姓喧嘩,謂民壯通番,哄鬧道署。
該道亦詳稱制給小炮、箭鏃等項分遣民壯伏路,乃有奸民前至本道公館,砍傷壯役等語。據軍前署金門鎮李之棟亦具稟到臣。臣節經批司,將一切報案逐一提究通詳。雖虛實遽難懸定,但倪象愷既不睦于同官,又不得兵民之心,即回府治,恐亦未協。且報案累累,均非面訊不可。臣與撫民趙國麟詳加商酌,會檄調回省城,恭請皇上敕旨,將倪象愷解任候審。
查臺灣道為全臺之首領,統率府縣,兼轄民番,必須和平持正、撫綏得法之員方克勝任。查閩省各道員,或現任要地,或出差辦銅,又或才情辦事好者固有,而于臺地之任不相宜者亦不便輕調。臣再三斟酌,實不得其人。因于各府中慎加遴選。查有漳州府知府張嗣昌為人謹慎和平,才具練達。漳郡素稱難治,該府化導有方,上年曾經卓異,因未滿三年,未蒙俞準。漳州密通臺郡,彼處風土民情,素所知悉。臣會同撫臣檄委該員前往護理臺灣道印務,仰懇皇上天恩,俯念海外要地,可否準其實授,以示鼓勵洪恩出自圣裁。倘蒙俞允,漳郡亦屬緊要。臣查有泉州府晉江縣知縣王之琦,原系奉旨命往福建以同知補用之員。雍正七年,經前署督臣史貽直因晉江縣系福省第一繁難之缺,王之琦才能干練,奏請以同知銜管理晉江縣事,奉有俞旨在案。茲查王之琦到晉江任以來,已將三載,于一應地方實心整頓,辦理妥協。上年計典,曾經薦舉。若以該員升補漳州府,人地相宜。伏乞圣恩允準。各該員感激天恩,越次超擢,與原品調補者不同,必當踴躍奮勵,以圖報效矣。臣謹繕具密折,恭請圣裁,伏乞睿鑒。臣玉麟謹奏。
雍正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具,雍正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奉朱批:照該督等所請行,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二五頁。
二四、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拜他拉布勒哈番加七級紀錄四十二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恭請圣裁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張廷枚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呈詳奉臣牌: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七日,準吏部咨文選清吏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總督郝玉麟密奏前事內開:竊照臺灣鎮道平日懈弛,臨時冒昧,均不稱臺地之任。我皇上圣明遠照,海外文武情形無不在睿鑒之內。總兵呂瑞麟,臣謹遵諭旨議擬調補金門鎮。臺灣地方甚關重要,臣愚昧之見,擬以廣東碣石鎮蘇明良調任臺灣。于本年七月二十六日繕折上達圣鑒,見在恭候皇上批示遵行。臣查臺灣道倪象愷情性偏執,與人不睦,行事又多粗率,是以檄調回府,先經奏明。近又因該道給民壯炮位器械等物伏路,即有地方百姓喧嘩,謂民壯通番,哄鬧道署。該道亦詳稱:制給小炮箭鏃等項分遣民壯伏路,乃有奸民前至本道公館,砍傷壯役等語。據軍前署金門鎮李之棟亦具稟到臣。臣節經批司,將一切報案逐一提究通詳。雖虛實遽難懸定,但倪象愷既不睦于同官,又不得兵民之心,即回府治,恐亦未協。且報案累累,均非面訊不可。臣與撫臣趙國麟詳加商酌,會檄調回省城,恭請皇上敕旨,將倪象愷解任候審。查臺灣道為全臺之首領,統率府縣,兼轄民番,必須和平持正、撫綏得法之員,方克勝任。查閩省各道員,或見任要地,或出差辦銅,又或才情辦事好者固有而于臺地之任不相宜者,亦不便輕調。臣再三斟酌,實不得其人。因于各府中慎加遴選。查有漳州府知府張嗣昌為人謹慎和平,才具練達。漳郡素稱難治,該府化導有方,上年曾經卓異,因未滿三年,未蒙俞準。漳州密邇臺郡,彼處風土民情素所知悉。臣會同撫臣檄委該員前往護理臺灣道印務,仰懇皇上天恩,俯念海外要地,可否準其實授,以示鼓勵洪恩出自圣裁。儻蒙俞允,漳郡亦屬緊要。臣查有泉州府晉江縣知縣王之琦,原系奉旨命往福建以同知補用之員。雍正七年,經前署督臣史貽直因晉江縣系福省第一繁難之缺,王之琦才能干練,奏請以同知銜管理晉江縣事,奉有俞旨在案。茲查王之琦到晉江任以來,已將三載,于一應地方,實心整頓,辦理妥協。上年計典,曾經薦舉。若以該員升補漳州府知府,人地相宜。伏乞圣允準,各該員感激天恩,越次超擢,與原品調補者不同,必當踴躍奮勵,以圖報效矣。臣謹繕具密折,恭請圣裁,伏乞睿鑒。臣謹奏。雍正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奉朱批:照該督等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合咨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又奉前巡撫趙都察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到司。
奉此,又為酌儀臺地文員之年限、以示鼓勵、以昭畫一事,奉本督院牌:雍正十一年正月十七日,準吏部咨開文選清吏司案呈內閣交出福建總督郝玉麟奏前事,雍正十年十月十四日交出到部,奉朱批:所奏是,該部議奏,欽此。議得福建總督郝玉麟奏稱:臺員定以二年之限,又加協辦半年,統計已二年半矣。再加交代渡海,為期不下三年,而回至內地,止予加級,似非仰體我皇上鼓勵海外臣工之意。況查今升陸路提督王郡于雍正八年奏稱,臺澎鎮協各員,蒙皇上特用,受恩深重,應遵照舊例三年報滿候用;所有參將、游擊、守備等職,以二年俸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等因。經部議覆,應如所請。臺灣參將、游擊、守備二年俸滿,具報該督核題候缺升用在案。是同一在臺人員,武職歷俸二年得邀升用,文員歷俸二年半僅議加級,其例似未畫一。臣愚,以為臺灣道職任監司,身沐皇上隆恩,應請照臺灣鎮協三年報滿恭候圣明酌用。至知府、同知、通判、知縣各員,應照參將、游擊、守備之例,請以二年俸滿,屆期一面題明,一面仍照見行協辦之例,揀選內地賢能之員赴臺協辦,半年之后,令其交代,回至內地候升等因前來。查雍正七年三月內臣部議覆遵旨議覆事一疏,臺灣道、府、同知、通判、知縣、到任一年,令該督撫于閩省內地揀選賢能之員,乘北風之時,令其到臺,與舊員協辦;半年之后,令舊員乘夏月南風之便,回至內地補用。政績優著者,準其加二級,稱職者準其加一級,以示鼓勵等因。奉旨:依議,欽此。又雍正八年十月內,大學士議準署理福建總督將軍阿爾賽折奏,嗣后調臺各員,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能赴臺協辦;半年之后,將舊員調回,令該督撫據實分別,實能稱職及居官平常之處,照例具題,以昭勸懲等因。奉旨:依議。欽遵各在案。今該督既稱同一在臺人員,武職歷俸二年得邀升用,文員歷俸二年半僅議加級,其例似未畫一。臺灣道員,請照鎮協三年報滿,恭候圣明酌用;知府、同知、通判、知縣各員,應照參將、游擊、守備之例,二年俸滿,令其回至內地候升等語。應如該督所請,臺灣道員準其照鎮協之例三年報滿,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準其照參將等官之例二年報滿。俟協辦人員到臺,半年之后,令各該員交代清楚,回至內地地,該督撫照例察核,分別具題。如果實心辦理,地方寧謐,俱準其以應升之缺即用。再查道府應升之缺,俱系特旨補用,應令該督撫給咨赴部引見,候旨升用。其同知、通判、知縣,俱留于本省,遇有應升缺出,該督撫即行具題升補可也。雍正十年十二月初三日奉旨:依議,欽此。合咨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又奉前巡撫趙都察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到司。奉此,俱經轉行遵照在案。
茲奉批:據臺灣道副使張嗣昌詳稱:竊本道自雍正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任起,連閏計至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八日,歷俸三年之期已滿,理合照例詳報,俯賜遴員題調,感沐靡既等緣由。奉批:仰布政司會同按察司確查詳報,并候撫都院批示,繳。奉此,又奉巡撫盧都察院批:據臺灣道詳同前由各到司。奉此,該本司布政使張廷枚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看得:臺灣道副使張嗣昌于雍正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任起,連閏計至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八日,三年之期已滿,詳奉批司會同確查詳報等因。兩本司查臺灣道員奉準部咨,照鎮協之例,三年報滿,轉行遵照在案。今該道歷俸已滿三年,與給咨引見、候旨升用之例相符。至所遺員缺,業奉奏請以臺灣府知府尹士俍升補,奉旨俞允,行司遵照在案。所有該道報滿日期,合就詳請,伏候察照具題。仍俟該道回至內地,另行詳報,照例請咨,赴部引見,候旨升用可也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案準部咨臺灣道員照鎮協三年報滿,俟協辦人員到臺,半年后交代清楚,回至內地,該督撫照例察核,分別具題,給咨赴部等因,轉行遵照在案。茲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張廷枚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呈詳:臺灣道副使張嗣昌于雍正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任起,連閏計至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八日,三年之期已滿,所遺員缺,業經奏請以臺灣府知府尹士俍升補,奉旨俞允,合將該道報滿日期,詳請具題,并聲明俟該道回至內地,照例另行詳報請咨,赴部引見,候旨升用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謹會同福建巡撫臣盧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拜他拉布勒哈番加七級紀錄四十二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三一~三二頁。
二五、巡臺御史白起圖等奏折
巡視臺灣掌陜西道監察御史臣白起圖、巡視臺灣兼理學政吏科掌印給事中臣嚴瑞龍謹奏為查明參奏事:竊照新港加志閣□社歹番恣行不法,業經臣等將情由折奏,并聲明確因何事起釁,及歸社□何以任其復逃,臣等前往確查,應參奏者即行參奏等因在案。茲臣等細加查訪,緣后壟通事張方楷任意作威,遇事苛索,番人含怨已久,焚殺南海■〈氵義〉塘兵,系因嫁禍張方楷而起。而奸民陳文生又倡為官兵剿滅之說,煽惑眾番,致令挈眷潛逃,肆行猖獗,均屬罪魁。除現在商同鎮道飭拿拘禁俟研訊確情移會督撫題結外,伏查海外土番,生性難馴,惟在地方官查于先事,防于臨時,庶使兇頑斂跡,地方肅清。□專管竹塹等處巡檢王心棠、兼管該地方署淡水同知事彰化縣知縣秦士望、并專管中港汛右營把總周詩、專管后壟汛右營千總王登、兼管該營守備袁釴一、任張、高楷等構怨搖惑,播弄番民,既不能查察于前,及至眾番逃竄,擾累村莊,又不能防御于后,所有玩愒疏誤之咎,不能為該員弁等寬也。相應指參,請敕該部議處,至現任淡水同知趙齊芳,雖到任在各番既逃之后,但于歸社后不行防御,以致□□□□□□□□□歹,咎實難辭。再查北路協副將靳光瀚、臺灣府知府徐治民有督率稽查之責,似此歹番恣行不法,不能□先查出,督令早為擒捕,均干定例,理合一并參奏,交與該部察議。臣等未敢擅便,為此詳奏請旨。
乾隆元年十二月初四日,朱批:這所參情節,該部分別察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三七頁。
二六、福建巡撫盧焯題本
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紀錄二次從寬留任駐札福州府臣盧焯謹題為題明事:據署福建布政司事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分巡糧驛道副使菩薩保呈詳:奉臣牌,乾隆元年七月初一日,準吏部咨,考功清吏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題前事等因,于乾隆元年五月二十五日題,本月二十七日奉旨:依議,欽此,抄出到部,相應移咨前去,欽遵施行。計黏單一紙內開:查得定例內,各省外官,三年一大計等語。自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起,扣至乾隆元年十二月,三年已屆。除陜西、甘肅二省,雍正十一年大計,經原署陜西總督印務今兼管甘肅巡撫臣部尚書劉于義題請乾隆元年照例補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其陜西、甘肅雍正十一年大計,應行令該督撫于乾隆元年照例補行。乾隆元年大計,于丁巳年照例舉行。其余各省官員大計,卓異者仍行薦舉,其溺職者仍照八法,通為一本參奏,俱于乾隆元年十二月內具題。乾隆丁巳年正月內,臣部會同都察院吏科河南道察核,俟命下之日,通行直隸各省督撫遵行可也等因到院。準此,牌行司道。奉此,又奉總督閩浙郝部院牌行同前因到司道。
奉此,又為題明事奉本撫院牌:乾隆二年正月二十九日,準吏部咨,考功清吏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題前事等因;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三日題,本月十五日奉旨:依議,欽此,抄出到部,相應移咨前去,欽遵施行。計黏單一紙內開:議得福建巡撫盧焯疏稱:三年考績,乃國家課吏大典,黜陟攸關,所屬官員,務必體察周詳,督撫公同商訂,以定優劣,庶無差誤。今閩浙總督臣郝玉麟現在赴京陛見,所有乾隆元年閩省計典,可否恩賜寬展,至乾隆丁巳年冬間,容臣與督臣會同補行。如有貪婪庸劣之員,臣察出即不時糾參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省乾隆元年大計,該撫既稱督臣郝玉麟現在赴京陛見,所有閩省計典,可否恩賜寬展至乾隆丁巳年冬間,容臣與督臣會同補行等語,應如該撫所題,將福建省乾隆元年大計,準其展限于乾隆丁巳年會同該督照例補行可也等因咨院,牌行司道。奉此,又奉總督閩浙郝部院牌行同前因到司道。
奉此,今該署布政司事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糧驛道副使菩薩保查得:今歲補行計典,案奉部行,知縣以上任內經手倉庫錢糧,注其管收除在實數若干,委無虧空,居官注其操守才具若何,年力政事若何,該管各上司出具印結,造冊送部等因,業經移行遵照造報在案。茲據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福寧九府、永春、龍巖二州,將所屬各廳縣經征各年地丁錢糧糧米、叛產榖稅等項造具冊結呈送,并準各道移送印結前來。本司道現在據冊轉造,并將各道、府、州印結現在核造,另文詳送外,至臺灣一府冊結,屢檄嚴催,至今尚未送到,無憑查核轉送。查臺灣遠隔重洋,風信易阻,而計典期迫,難以懸待。除一面飛催到日另送外,所有造送冊結遲延之咎,誠不能為臺灣道副使尹士俍、臺灣府知府劉良璧等寬也。合將各職名開列詳報,伏候察照題參等因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三年大計,案準部咨,知縣以上經手錢糧,該管上司出具印結,造冊送部等因。茲據署布政司事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會同按察使覺羅倫達禮、糧驛道副使菩薩保詳送福州等九府、永春、龍巖二州冊結,其臺灣府冊結,屢催未到,將造送遲延之臺灣道副使尹士俍、臺灣府知府劉艮璧各職名開報前來。臣查臺灣遠隔重洋,風信靡定,一切文移,難以定限。今前項冊結,已經屆期,未據送到,是否風信阻滯,尚未可定。除現在飛檄查催,到日另咨送部外,相應循例先行開列臺灣道副使尹士俍、臺灣府知府劉良璧各職名題參,仰懇皇上天恩,敕部暫緩議處,俟查明遲延是否有因,再行題報,分別議處,則海外臣工感戴高厚于無既矣。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臣郝玉麟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紀錄二次從寬留任駐札福州府臣盧焯。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五~七○六頁。
二七、巡臺御史白起圖題本
巡視臺灣掌陜西道監察御史加三級臣白起圖謹題為恭報微臣交印日期、仰祈睿鑒事:乾隆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承準都察院札開為請旨事,刑科抄出本院題前事等因,于乾隆二年十一月十四日題,本日奉旨:稽察吉林烏拉事務著蘇赫臣去,巡視臺灣著諾穆布去,欽此。欽遵札行到臣。經新任巡視御史臣諾穆布抵臺,臣于乾隆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將欽頒巡察臺灣官員關防一顆親交接受任事。所有微臣交印日期,理合恭疏題報,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具題聞。乾隆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巡視臺灣掌陜西道監察御史加三級臣白起圖。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四三頁。
二八、福建巡撫盧揭帖
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紀錄二次從寬留任駐札福州府盧謹揭為申報聞訃丁憂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士任呈詳:據臺灣府知府劉良璧詳,據鳳山縣知縣方邦基詳稱:竊卑職方邦基,年三十七歲,系浙江仁和縣人,由雍正庚戌科進士,八年五月初一日引見,奉旨以知縣試用,分派學習。十二月內到閩。十一年六月內,題署福州府閩清縣。雍正十二年五月內,調補延平府沙縣。十三年六月內,調補今職。遵于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起,連閏扣至乾隆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二年期滿,經奉遴選永定縣知縣程芳現候來臺協辦在案。不擬親父方寵身患隔癥,醫藥不效,于乾隆三年四月十六日在浙江杭州府原籍病故。卑職于本年六月二十日接到家信。在任聞訃,例應丁憂,伏候轉詳,飛催新任程芳赴臺任事,俾得早回原籍守制,歿存均感等由到府。據此,合就具文詳報察轉。所有該員丁憂各結,現在行取,俯俟到日另文申送等由到司。
據此,該本司布政使王士任查得:鳳山縣知縣方邦基,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二年期滿,業經詳奉具題,其員缺請以永定縣知縣程芳調補,奉文覆準在案。今據臺灣府知府劉良璧詳,據鳳山縣知縣方邦基詳稱:有親生父方寵身患膈癥,醫藥不效,于乾隆三年四月十六日在籍病故。該縣于乾隆三年六月二十日在任聞訃,例應丁憂,回籍守制,并稱各結查取另送等由前來。除印甘各結送到另送外,合就據文詳報,伏候察核具題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鳳山縣知縣方邦基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二年期滿,業經遴選永定縣知縣程芳調往協辦在案。茲據布政使王士任詳,據臺灣府知府劉良璧詳,據鳳山縣知縣方邦基詳稱:有親生父方寵身患膈癥,醫治不效,于乾隆三年四月十六日在籍病故。該縣于乾隆三年六月二十日在任聞訃,例應丁憂,回籍守制。并稱各結查取另送等由到司。合將該縣方邦基聞訃丁憂日期,請乞具題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批行取結到日另咨外,相應具題,伏乞敕部查照施行。為此除具題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右具揭帖。
乾隆三年八月初六日。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一○頁。
二九、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兼管吏部尚書事加十級臣張廷玉等謹題為遵旨會議事:準都察院咨前事內開,本院會同戶部奏稱,準正藍旗滿洲都統清文內開奏稱,乾隆元年八月十六日奉旨:在京大小文員俸銀加一倍賞給,令其用度從容,益得專心于官守。所給恩俸,著自乾隆二年春季為始。欽此。欽遵,臣旗自二年起,每季領俸,本旗所有文員俱行支領雙俸在案。昨準戶部咨稱,準吏部將臣旗巡視臺灣監察御史諾穆布應否給與雙俸之處,咨查戶部,經戶部移咨臣旗內開:據陜西司覆稱,經制漢官內有出差在外等官,查明該地方有養廉者扣除不給,其無養廉官員俱行給與在案。上年俸冊內粘簽,有工科給事中單德謨巡視臺灣,扣除恩俸未給等語。查巡視臺灣監察御史諾穆布有養廉銀一千二百兩,不便給與在京雙俸。相應行文該旗,將諾穆布領過春季雙俸催追交部等因。隨交該參佐領查辦去后。據參領阿拉密等呈稱:據諾穆布之妻呈稱,因家道貧寒,所領雙俸,一時花費,無力賠還。再諾穆布換回之本旗哈哈佐領下監察御史白起圖,亦系巡視臺灣出差去后,仍自二年春季至本年春季共領過三季雙俸,伏祈一體辦理等語。查監察御史白起圖于乾隆元年正月派往巡視臺灣后,自乾隆二年春季照例咨送文員雙俸冊內給與白起圖雙俸,部內并未以白起圖有養廉銀兩不應給與雙俸駁回,照常給與在案。本年支領諾穆布雙俸時,部內亦并未以不應給與駁回。今部內將已經給與諾穆布之銀復行催追,而諾穆布之妻引白起圖之例具呈前來。臣等查得支俸則例,該旗將文員俸冊送戶部一分外,仍送吏部二套。吏部查對相符,始行戶部查對放俸。如有不符之處,即聲明緣由駁回。本旗因無不應給與有養廉監察御史雙俸之例,是以白起圖、諾穆布俱行給與雙俸。部內若果有此例,其初行白起圖雙俸時,即應援例駁回。乃照常給與白起圖三季雙俸,又給與諾穆布一季雙俸。今以不應給雙俸追賠,并不催追白起圖所領雙俸,止以諾穆布不應支領催追,甚屬舛錯。況諾穆布即更換白起圖之人,吏部咨查應否給與諾穆布雙俸之時,戶部即應援白起圖支領之例辦理。乃并不聲明白起圖支領之例,止援漢官單德謨未得之例辦理,似屬有因。至此項俸銀,并非諾穆布違例冒領。本旗遵旨支領大小文員雙俸,大部并未將出差官員有養廉者不應給與之處聲明駁回誤行給與,該部又并未將不應支領之人誤行給與之處具奏,即朦朧交旗,著落出差官員之妻子催追,亦屬不合。今本旗若不將此緣由具奏,即照大部所交辦理,日后成例,不獨臣等難以辦理,即國家官員食俸定例,亦不便任部內行私。請將此案交與都察院將差同官同而支領雙俸辦理不一,并不聲明白起圖支領之例,反引漢官單德謨未得之例等情查明具奏。若以給與白起圖為是,則催追諾穆布家屬應無庸議;若以給與為不是,應將從前誤給白起圖三季雙俸銀兩著落誤給之部員賠補,諾穆布家屬免其催追。為此謹奏請旨。乾隆三年七月十六日奏,奉旨:都察院會同戶部議奏,欽此。欽遵等因,移咨到臣衙門。
該臣等會議得:正藍旗滿洲都統奏稱:巡視臺灣御史諾穆布領過雙俸,戶部行令追繳,而前任之巡視臺灣御史白起圖所領三季雙俸,又不追繳,甚屬舛錯等語。查雍正六年二月內奉上諭:吏、戶、兵、刑、工五部堂官,今皆各殫厥職,贊勷政治,共相黽勉,矢勤矢慎,端方自持,剔除情弊,杜絕請托,甚屬可嘉,朕深許之。夫為大臣者,果能廉潔自守,其用度必稍不敷。朕因國家政事資藉大臣之力,而使之分心家計,朕心不安。五部大臣內,除差往外省署印外,俸銀俸米著加倍給與。其署理之大人,亦照此賞給。若遇罰俸案件,將朕分外所給之俸不必入議。欽此。欽遵在案。細繹上諭,因外省署印,俱有額支養廉,是以不給雙俸。至出差之員有養廉者,與外省署印之員實屬一體,是以戶部遵照雍正六年諭旨內事理,將出差及外省署印之員有養廉者,俱不給與雙俸。今年春季給俸,準吏部稽俸廳聲明,諾穆布巡視臺灣,應否給與雙俸,聽戶部查辦。經該司查明有養廉銀一千二百兩,隨具稿行追,系照向例辦理,本無錯誤。而稽俸廳于后任之巡臺御史領俸,則咨明戶部;其前任之巡臺御史領俸,并未聲明「巡視臺灣」字樣,遂至彼此互異。臣等將遺漏情由,咨詢吏部。據稱:諾穆布之巡視臺灣,因選司移付稽俸廳,是以轉咨戶部查辦。而前任之白起圖巡視臺灣,未據選司移付俸廳,無憑轉咨。且白起圖巡視臺灣在前,給與雙俸在伊出差之后,戶部并不曾有出差外任者補行知照之咨文等語。查白起圖與諾穆布同系巡視臺灣,選司既知將未領雙俸之諾穆布應移付俸廳,即當將前任已領雙俸之白起圖補行移付咨查,乃徑行遺漏,未補交俸廳,以致錯誤,實屬不合。應將選司經手各官交部議處。至戶部之經手司員,雖照該旗所送之冊給發俸銀,難以挨名查辦。從前領雙俸之白起圖,未據稽俸廳知會「巡視臺灣」字樣,無憑查辦。但巡視臺灣御史設立已久,非新任可比。既據吏部咨明諾穆布之應否給與雙俸,亦當查伊上季是否雙俸,其前任曾否支領,方為慎重錢糧,不致參差。乃未行查察,祗行追諾穆布銀兩。致白起圖與諾穆布一旗之人,一地之官,領俸迥不相符。則該司亦難辭疏忽之咎,請交部分別議處。領過三季雙俸之御史白起圖、領過一季雙俸之御史諾穆布,原不知有養廉不給雙俸之例,應毋庸議。其多領之銀,請于各員下季領俸時按季扣還。至辦理俸餉官員疏忽遺漏,自有應得之罪,而無代賠之例。該旗所奏著落部員賠補之處,亦無庸議。再查雍正六年二月二十八日諭旨,戶部久經通行,是以出差官員有養廉者不給雙俸,俱遵諭旨內事理辦理,但恐各旗辦理不一,或有參差,應再行各旗畫一辦理。并交與吏部,凡遇出差之員,于奉旨后即行知各旗,領俸時著稽俸廳再細加勘對粘簽,知會戶部,庶俸祿易于稽察,不致彼此互異矣等因。乾隆三年九月十五日具奏,本日奉旨:此案吏部、戶部司官著交部嚴加議處,余依議,欽此。
臣部隨移咨戶部,查取應議各官職名,以便與本部應議文選司郎中富德、員外吳士功、主事傅勒赫、額外主事王顯緒一并議覆去后。今據戶部將郎中徹爾素、羅彌高、員外郎洪德元、主事伊勒璽、尚廷楓、額外主事上學習行走李宜青、鄭維嵩等職名,于乾隆三年十月初三日咨送到部。該臣等議得:都察院咨稱,本院會同戶部議奏御史諾穆布、白起圖俱系巡臺、有養廉銀兩、不應給與雙俸一折,據正藍旗滿洲都統奏稱,巡視臺灣御史諾穆布領過雙俸,戶部行令追繳,而前任之巡視臺灣御史白起圖所領三季雙俸,又不追繳,甚屬舛錯等語。查今年春季給俸,準吏部稽俸廳聲明諾穆布巡視臺灣,應否給與雙俸,聽戶部查辦。經該司查明有養廉銀一千二百兩,隨具稿行追,系照向例辦理,本無錯誤。而稽俸廳于后任之巡臺御史領俸,則咨明戶部,其前任之巡臺御史領俸,并未聲明「巡視臺灣」字樣,遂彼此互異。臣等將遺漏情由,咨詢吏部。據稱諾穆布之巡視臺灣,因選司移付稽俸廳,是以轉咨戶部查辦。而前任之白起圖巡視臺灣,未據選司移付俸廳,無憑轉咨。且白起圖巡視臺灣在前,給與雙俸在伊出差之后,戶部并不曾有出差外任者補行知照之咨文等語。查白起圖與諾穆布同系巡視臺灣,選司既知將未領雙俸之諾穆布應移付俸廳,即當將前任已領雙俸之白起圖補行移付咨查。乃徑行遺漏,未補交俸廳,以致錯誤,實屬不合。應將選司經手各官,交部議處。至戶部之經手司員,雖照該旗所送之冊給發俸銀,難以挨名查辦。從前領雙俸之白起圖,未據稽俸廳知會「巡視臺灣」字樣,無憑查辦。但巡視臺灣御史設立已久,非新任可比。既據吏部咨明諾穆布之應否給與雙俸,亦當查伊上年是否雙俸,其前任曾否支領,方為慎重錢糧,不致參差。乃未行查察,祗行追諾穆布銀兩。致白起圖與諾穆布一旗之人,一地之官,領俸迥不相符,則該司亦難辭疏忽之咎,請交部分別議處等因具奏。奉旨:此案吏部、戶部司官著交部嚴加議處,余依議,欽此。臣部隨移咨戶部,將應議職名作速開送過部,以便與本部應議之文選司郎中富德等一并議覆去后。今準戶部郎中徹爾素、羅彌高、員外郎洪德元、主事伊勒璽、尚廷楓、額外主事李宜青、鄭維嵩等職名開送前來。查諾穆布系接任白起圖巡視臺灣之員,臣部文選司郎中富德等將諾穆布出差之處移付俸廳,并未將前任出差之白起圖查明補行移付,轉咨戶部辦理。戶部郎中徹爾素等既據吏部咨明諾埔布出差應否給與雙俸,即應查明前任白起圖是否雙俸,曾否支領,乃止行追諾穆布銀兩,并不將前任白起圖領過雙俸之處一體查出著追,均屬不合。應將文選司郎中富德、員外郎吳士功、主事傅勒赫、額外主事王顯緒、戶部郎中徹爾素、羅彌高、員外郎洪德元、主事伊勒璽、尚廷楓、額外主事李宜青、鄭維嵩,均照失于查察例罰俸一年。查徹爾素、洪德元、尚廷楓俱經別案降調,應于補官日罰俸一年。羅彌高已升監察御史,應于現任內罰俸一年。富德有紀錄三次,應銷去紀錄二次,免其罰俸。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三年十一月初六日,經筵講官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兼管吏部尚書事加十級臣張廷玉、尚書加二級臣性桂、尚書暫行兼管兵部事務加二級臣甘汝來(下缺)
旨:依議。羅彌高著于現任內罰俸一年。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四四~四六頁。
三○、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欽奉上諭事:據署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呈詳:奉臣案驗,乾隆三年十二月初三日,準吏部咨開,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內閣奉上諭:福建臺灣道尹士俍在臺期滿,著汀漳龍道鄂善前往更換。其汀漳龍道員缺,著該督撫照例題補。欽此。合咨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又奉署理福建巡撫印務王布政使案驗行同前因各到司。
奉此,該本司署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會查得:汀漳龍道鄂善,奉旨前往更換臺灣道。其所遺汀漳龍道員缺,奉上諭著該督、撫照例題補,欽此等因行司。兩本司查有奉旨命往福建以道員用之高衡,為人明白,辦事恪勤,以之補授汀漳龍道,洵屬人地相宜,合就會具詳請,伏候察照具題。再查高衡見在委署建寧府印務,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接準部文,奉上諭:福建臺灣道尹士俍在臺期滿,著汀漳龍道鄂善前往更換。其汀漳龍道員缺,著該督撫照例題補,欽此。臣隨即轉行欽遵去后。茲據署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呈詳:查有奉旨命往福建以道員用之高衡,堪以補授,并聲明高衡于署建寧府任內,并無參罰案件等由前來。臣查高衡為人明白,見經委署建寧府印務,辦事勤謹,以之補授汀漳龍道,洵屬人地相宜。理合恭疏題請,伏候欽定。臣謹會同署理福建巡撫印務布政使臣王士任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一~七一二頁。
三一、都察院題本
議政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加三級紀錄四次臣查克丹等謹題為請旨事:查稽察吉林烏拉給事中蘇赫臣呈報,于乾隆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再留一年差滿。巡視臺灣監察御史諾穆布呈報,乾隆庚申年三月二十一日,二年差滿。所有二差員缺,俱應預行派員更換。臣等于滿科道內,除內升批本稽察內務府人員不開外,謹將現在衙門應開滿給事中、監察御史職名,各按資俸,通行開列具題,恭請欽點稽察吉林烏拉、巡視臺灣各一員,以便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刑科掌印給事中正黃旗長柱:巡城三次,巡漕二次,查倉一次。
兵科給事中正黃旗慧中:巡城一次,稽察吉林烏拉事務一次。
工科給事中鑲藍旗揚安:巡察保定正定河間三府一次,稽察歸化城軍需一次,稽察盛京事務二次。
禮科給事中正藍旗蘇昌:現巡視西城,查倉一次,稽察吉林烏拉事務一次,巡漕一次。
掌京畿道事監察御史正黃旗傅色納:巡視兩浙鹽課一次,巡城二次,稽察盛京事務一次,查倉一次,巡察易州等處一次。
掌江南道事監察御史正紅旗齊軾:查倉一次,巡城一次,丈量旗地一次,管理旗莊一次,送鄂羅斯回國一次,稽查宗人府銀庫一次。
掌山東道事蒙古監察御史鑲白旗常祿:現巡視東城,稽察吉林烏拉事務一次,丈量旗地一次,巡漕一次。
掌陜西道事監察御史正黃旗恒文:巡察保定正定河間三府一次,巡漕二次,巡城二次,查倉一次,稽察張家口軍需一次,巡察易州等處一次。
協理山西道監察御史八時泰。
稽察宗人府事務掌印監察御史正紅旗宗室都隆額:現查本裕倉,巡漕一次。
協理江南道事監察御史鑲藍旗明圖:稽查理藩院銀庫一次。
署掌河南道事監察御史正藍旗赫慶:現查咸安宮翻譯事務,查倉一次。
協理浙江道事監察御史正黃旗馬昌安:兼辦太平峪工程錢糧。
協理山東道事監察御史鑲藍旗觀音保:巡察黑龍江事務一次。
協理江南道事監察御史正黃旗三圖:現查富新倉。
協理陜西道事監察御史鑲黃旗鄂泰:現巡視中城,兼辦慎刑司刑名事務。
協理江南道事監察御史鑲黃旗伊■〈王刺〉齊:現查理藩院銀庫。
協理山西道事蒙古監察御史正白旗僧圖:現查萬安倉。
協理山東道事監察御史鑲紅旗官福:兼辦慎刑司刑名事務。
協理浙江道事監察御史正白旗伍祿順。
協理山東道事監察御史鑲紅旗博爾和:坐糧廳差一次。
協理陜西道事監察御史正黃旗伊克善:現查內館。
乾隆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議政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加三級紀錄四次臣查克丹、左都御史紀錄一次臣陳世倌、左副都御史臣素著、左副都御史紀錄六次臣舒赫德、左副都御史紀錄三次臣王安國、左僉都御史臣陶正靖。
旨:稽察吉林烏拉,蘇赫臣著再留一年;巡察臺灣,著舒輅去。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七~七一八頁。
三二、閩浙總督德揭帖
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紀錄四次鎮國將軍宗室德為遵旨議奏事:據署福建布政司喬學尹呈詳:案奉前總督劉部院牌,雍正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準吏部咨開,文選清吏司案呈,內閣交出大學士公馬等奏前事內開:雍正八年十月初二日,福州將軍署理總督事務阿折奏為酌定臺員歷任年限、以重海疆事。查臺灣道府廳縣等官到任一年,著督撫揀選內地之員赴臺協辦,半年后將舊員調回補用,仰見我皇上體恤臣工,無所不至。第思調臺各官,統計前后協辦之期不過年半,而獨當其任者不過半年,為期太近。若系賢員,自必奮力急公;茍屬庸員,未必不以在任不久,草率塞責,諸事諉延,致生弊竇。請凡調臺各官,到任二年,督撫另選賢員赴臺,協辦半年,舊員調回內地補用,則各官在臺之期,仍屬不久,而臺員任事,亦可免草率諉延之弊矣等因。奉旨:著大學士馬、張、蔣會同高議奏,欽此。該臣等會議得:臺灣道府廳縣各員,到任統計協辦之日,以二年為期調回內地,計其在任辦理僅有年半,為時少近,不免有交盤頻迭,及不肖之員借此諉延之弊。該署督阿奏請嗣后調臺各員,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員赴臺協辦,半年之后將舊員調回,則在臺各官為期既不為過久,亦可免交盤頻迭及借此諉延之弊。所奏與臺灣情形相宜。至自臺調回各員,應令該督撫仍據實分別實能稱職及居官平常之處,照例具題,以昭勸懲可也等因。于雍正八年十月初七日奉旨:依議,欽此。合咨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又奉前巡撫趙都察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到司。
奉此,又為酌議臺地文員之年限等事,奉前閩浙總督郝部院牌,雍正十一年正月十七日,準吏部咨開,文選清吏司案呈,內閣交出福建總督郝奏前事,雍正十年十月十四日交出到部,奉朱批:所奏是,該部議奏,欽此。議得福建總督郝奏稱臺員定以二年之限,又加協辦半年,統計已二年半矣,再加交代、渡海,為期不下三年,而回至內地,止予加級,似非仰體我皇上鼓勵海外臣工之意。況查今升陸路提督王于雍正八年奏稱:臺澎鎮協各員,蒙皇上特用,受恩深重,應遵照舊例三年報滿候用;所有參將、游擊、守備等職,以二年俸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等因,經部議覆,應如所請。臺灣參將、游擊、守備二年俸滿,具報該督核題候缺升用在案。是同一在臺人員,武職歷俸二年得邀升用,文員歷俸二年半僅議加級,其例似未畫一。臣愚,以為臺灣道職任監司,身沐皇上隆恩,應請照臺灣鎮協三年報滿,恭候圣明酌用。至知府、同知、通判、知縣各員,應照參將、游擊、守備之例,請以二年俸滿屆期,一面題明,一面仍照現行協辦之例,揀選內地賢能之員赴臺協辦,半年之后令其交代,回至內地候升等因前來。查雍正七年三月內,臣部議覆遵旨議覆事一疏,臺灣道府、同知、通判、知縣到任一年,令該督于閩省內地揀選賢能之員,乘北風之時,令其到臺,與舊員協辦,半年之后,令舊員乘夏月南風之便,回至內地補用。政績優著者準其加二級,稱職者準其加一級,以示鼓勵等因。奉旨:依議,欽此。又雍正八年十月內,大學士議準署理福建總督將軍阿折奏:嗣后調臺各員,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能赴臺協辦,半年之后將舊員調回,令督撫仍據實分別實能稱職及居官平常之處,照例具題,以昭勸懲等因。奉旨:依議。欽遵各在案。今該督既稱同一在臺人員,武職歷俸二年得邀升用,文員歷俸二年半僅議加級,其例似未畫一。臺灣道員請照鎮協三年報滿,恭候圣明酌用;知府、同知、通判、知縣各員,應照參將、游擊、守備之例,二年俸滿,令其回至內地候升等語,應如該督所請,臺灣道員準其照鎮協之例三年報滿,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準其照參將等官之例二年報滿,候協辦人員到臺,半年之后令各該員交代清楚,回至內地。該督撫照例察核,分別具題。如果實心辦理,地方寧謐,俱準其以應升之缺即用。再查道府應升之缺,俱系特旨補用,應令該督撫給咨赴部引見,候旨升用。其同知、通判、知縣,俱留于本省,遇有應升缺出,該督撫即行具題升補可也。雍正十年十二月初三日奉旨:依議,欽此。合咨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又奉前巡撫趙都察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到司。
奉此,又為遵旨議奏事,奉前總督閩浙郝部院牌,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準吏部咨開文選司案呈,吏科抄出福建總督郝等題前事,乾隆二年四月初十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議得福建總督郝等疏稱:臺灣府海防同知徐林,于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初三日到任起,計至乾隆二年四月初三日,二年期滿,例應遴員赴臺協辦。茲于閩省同知內選擇得汀州府同知魏素,才具敏干,辦事實心,堪以調往協辦臺灣府海防同知事務,實屬人地相宜等因前來。查臺灣同知二年期滿,例應該督等于內地各員內揀選調往協辦遵行在案。今該督等既稱臺灣府海防同知徐林二年期滿,選得汀州府同知魏素才具敏干,辦事實心,堪以調往協辦臺灣府同知事務等語,應如該督等所請,汀州府同知魏素準其調往協辦臺灣府海防同知。其所遺汀州府同知員缺,現經巡撫盧等將侯官縣知縣汪郊題補,臣部另議具題等因。于乾隆二年五月初十日奉旨:依議,欽此。合咨欽遵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又奉前巡撫盧都察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到司。奉此,俱經移行遵照在案。
今據臺灣府詳,據本府海防同知魏素申稱:卑職于乾隆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起,計至乾隆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二年期滿,任內并無經手錢糧、捐積稻谷、鹽課贖鍰等項,業經詳報在案。今卑職自乾隆五年四月二十七日起,連閏計至九月二十七日,協辦半年期滿,合就照例備具親供履歷事實印結,具文牒請,伏乞察轉等因到府。據此該卑攝府等看得:臺灣府海防同知魏素,年力精壯,才具明白,允系稱職之員,理合照例加具考語印結詳送核轉等由。并準按察司臺灣道移覆前來各到司。
準據此,該署布政使喬學尹查得:臺灣道府廳縣各員奉準部文,嗣后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員赴臺,協辦半年之后,將舊員調回。又奉準部文,臺灣道員三年報滿,知府、同知、通判、知縣二年報滿,俟協辦人員到臺,半年之后,令該員交代清楚,回至內地,照例察核,分別具題。如果實心辦理,地方寧謐,俱準其以應升之缺即用等因遵行在案。今臺灣府海防同知魏素,于乾隆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先因二年之期已滿,經奉具題,請以候補同知郝霔調補協辦。今以郝霔于乾隆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到任協辦起,計至乾隆五年九月二十七,半年期滿。茲據臺灣道攝理知府事劉良璧、協辦臺灣府知府錢洙申報,并出具考語印結同親供冊結詳送前來。本署司覆查魏素任內一切事件,俱各交代清楚。惟于汀州府同知任內有武平縣安置流犯林亞四脫逃一案,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三個月;又武平縣安置流犯周元仲脫逃一案,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三個月;又永定縣流犯翁全扶脫逃一案,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三個月;又寧化縣安置流犯小王攜妻李氏脫逃一案,照例罰俸三個月;又攝理臺灣縣事任內,初參接帶征乾隆元年地丁未完不及一分,停其升轉,罰俸一年;又接署臺灣縣任內吳慎、吳轉、陳外三犯各產業變價入官一案,承變不力,照例罰俸六個月;又蘇遠被番殺死割去頭顱一案,限滿未獲,將接緝不力,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一年;又林福被施羽等毆傷身死一案,限滿未獲,將接緝不力,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一年;又糖莊管事鍾仲等借欠王正案內未完銀兩,援例請豁,準部行查分晰咨覆,限滿未據查覆,承查遲延,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三個月;又黃良尋牛,被番殺死,割去頭顱,限滿未獲,將接緝不力,罰俸一年;又官莊減則一案,限滿未覆,罰俸三個月;又閩省各州縣官帶征十三年分未完地丁錢糧米粟等項,應將地丁項下初參未完不及一分,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征收;又攝理臺灣縣任內按帶征雍征十三年稻粟州縣二次限滿案內,未完九毫,又接帶征乾隆元年稻粟離任補參案內未完二厘九毫,俱因乾隆三年該縣偏被旱災,未完舊欠,詳奉題請緩至四年十月冬成補征未完分數,暫緩議處,奉準部覆免其查議等因;又奏銷乾隆四年錢糧案內接征稻粟未完四厘,尚未奉到部覆。是魏素任內,雖有因公參罰之案,而該員才具優長,辦事勤練,果能實心辦理,地方寧謐,實屬稱職應升之員。今協辦之期已滿,相應調回內地詳報,伏候察核具題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案準部咨調臺各員,嗣后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員赴臺協辦,半年之后,令該員交代清楚,回至內地,照例察核,分別具題。如果實心辦理,地方寧謐,準其以應升之缺即用等因,轉行遵照在案。茲據署福建布政使喬學尹呈詳:臺灣府海防同知魏素,于乾隆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先因二年期滿,請以候補同知郝沾調補協辦,今以郝沾于乾隆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到任協辦起,計至乾隆五年九月二十七日,連閏協辦半年期滿。查魏素任內一切事件,俱各交代清楚。惟于汀州府同知任內有武平縣安置流犯林亞四脫逃一案,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三個月;又武平縣安置流犯周元仲脫逃一案,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三個月;又永定縣流犯翁全扶脫逃一案,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三個月;又寧化縣安置流犯小王攜妻李氏脫逃一案,照例罰俸三個月;又攝理臺灣縣事任內初參接帶征乾隆元年地丁未完不及一分,停其升轉,罰俸一年,又接署臺灣縣任內吳慎、吳轉、陳外三犯各產業變價入官一案,承變不力,照例罰俸六個月;又蘇遠被番殺死割去頭顱一案,限滿未獲,接緝不力,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一年;又林福被施羽等毆傷身死一案,限滿未獲,接緝不力,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一年;又糖莊管事鍾仲等借欠王正案內未完銀兩,援例請豁,準部行查,分晰咨覆,限滿未據查覆,承查遲延,照例于現任內罰俸三個月;又黃良尋牛,被番殺死,割去頭顱,限滿未獲,接緝不力,罰俸一年;又官莊減則一案,限滿未覆,罰俸三個月;又閩省各州縣官帶征十三年分未完地丁錢糧米粟等項,應將地丁項下初參未完不及一分,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征收;又攝理臺灣縣任內接帶征雍正十三年稻粟州縣二次限滿案內未完九毫,又接帶征乾隆元年稻粟離任補參案內未完二厘九毫,俱因乾隆三年該縣偏被旱災,未完舊欠,題請緩至四年十月冬成補征未完分數,暫緩議處,準到部覆,免其查議等因;又奏銷乾隆四年錢糧案內接征稻粟未完四厘,尚未準到部覆。是魏素雖有因公參罰之案,而該員才俱優良,辦事勤練,果能實心辦理,地方寧謐,實屬稱職應升之員。今協辦期滿,相應照例調回內地,詳請具題等由前來。臣查魏素居官謹慎,辦事實心,洵屬稱職應升之員。今協辦期滿,理合題明,俟有應升缺出,另行具疏題請升用,以示鼓勵。臣謹會同署理福建巡撫印務廣東布政使臣王合詞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為此,除具題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
乾隆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五一~五四頁。
三三、巡臺御史兼理學政張湄題本
巡視臺灣兼理學政監察御史臣張湄謹題為恭報微臣接印任事日期、仰邀睿鑒事:竊臣奉命巡視臺灣,又蒙皇上天恩,賞給臣假省親,臣隨恭請圣訓,于乾隆五年十二月初三日自京起程,至本年四月十二日抵臺郡,接受前任巡察臣楊二酉親交欽頒學政關防一顆。臣隨恭設香案,望闕叩頭,即日任事訖。伏念海疆重地,巡方重任,訓旨煌煌,天威咫尺,臣惟有勉竭愚誠,與現任巡察臣舒輅協恭辦理,務期文武和衷,兵民寧謐,以仰副我皇上簡任至意。除巡察并學政事宜容臣次第辦理外,所有微臣接印任事日期,理合恭疏題報,伏祈皇上睿鑒施行。為此謹題。乾隆六年四月十二日,巡視臺灣兼理學政監察御史臣張湄。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五四頁。
三四、暫署閩浙總督策揭帖
署理鎮守福州等處將軍暫署閩浙總督印務鑾儀衛鑾儀使紀錄二次策為臺灣文職員缺、請敕部臣查照俸冊、就近銓補、以速職守、以重海疆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張嗣昌會同按察司按察使王丕烈呈祥:案奉前閩浙總督王部院牌,康□□□□□十月二十七日,準吏部咨開,文選□□□□□,奉本部送吏科抄出福建巡撫張仲舉題前事,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奉旨:吏部議奏,欽此,欽遵抄出到部。該臣等議得福建巡撫張仲舉會同福建浙江總督王新命疏稱:臺灣平定,初年所設各官,皆于閩省內地就近題補,是以準到部文之日,即可催令視事。在閩省內地各官蒞位既久,其于臺灣土俗民情、地方險要,莫不習聞。故一當受事,不虞棘手。人地相宜,誠至善也。今海宇乂安日久,何可輕言曩例。嗣后遇有臺灣文職員缺,吏部即于閩省內地現任官員內論俸升補;如無應升之員,即于閩□□□□□官員內對品調補,停其給憑,催令□□□□□員缺,不致久懸等語。查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內,臣部覆福建提督施瑯疏稱,臺灣系新定地方,正需才能官員之時,于閩省現任官員內選擇調補。嗣后缺出,臣部照常補授等因在案。凡升補官員赴任,俱有定限。且官員例內,即行委官署理。臺灣地方平定已久,應將該撫等所題就近調補之處,毋庸議等因具題。奉旨:臺灣系海外遠疆,應否照廣西南寧等府例準其調補,著再議具奏,欽此,欽遵抄出到部。該臣等再議得:先經福建巡撫張仲舉等題請臺灣文職員缺,□□□□地現任官員調補等因具題,臣部因□□□□建現任官初次調補臺灣,以后缺出,照常補授,將該撫等所題就近調補之處毋庸議等因具題,奉旨臺灣系海外遠疆,應否照廣西南寧等府例準其調補,著再議具奏,欽此。查廣西南寧等四府官員之缺,該督撫將廣西品級相當現任官員內選擇保題補授,臺灣系海外遠疆,嗣后缺出,亦應照廣西南寧等府之例,將現任官員調補可也。康熙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奉旨:依議,欽此,欽遵抄部送司,合咨欽遵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又奉前巡撫張都察院案驗行同前□,□□□此遵行在案。
該本司布政使張嗣昌□□□□司按察使王丕烈查得:奉準部咨,臺灣系海外遠疆,嗣后缺出,亦應照廣西南寧等府之例,將現任官員調補等因。今查臺灣府知府錢洙在任病故,準臺灣道移報到司。除經另文詳請具題外,所遺員缺,例應遴員調補。兩本司遵于閩省現任知府內選擇得興化府知府范昌治,才具歷練,辦事老成,堪以調補臺灣府知府,照例俸滿即升,合就詳請察核具題。再查范昌治任內有流犯顧四脫逃一案罰俸三個月,合并聲明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案□□□□灣系海外遠疆,嗣后缺出,亦應照廣□□□□府之例將現任官員調補等因,轉行遵照在案。今查臺灣府知府錢洙現在據報病故,所有病故日期,應聽福建撫臣王具疏題報外,所遺員缺,例應遴員調補。茲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張嗣昌按察司按察使王丕烈詳稱:于閩省現任知府內選得興化府知府范昌治,才具歷練,辦事老成,堪以調補臺灣府知府,照例俸滿即升,詳請具題。并聲明范昌治任內有流犯顧四脫逃一案罰俸三個月等由前來。臣查范昌治老成練達,表率有方,相應仰懇□□□□□□□治調補臺灣府知府,洵屬人地相□,□□□□□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王合□□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除具題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
乾隆七年三月二十二日。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二四頁。
三五、巡臺御史張揭帖
巡視臺灣兼理學政監察御史張謹揭為恭報微臣交印日期事:乾隆八年正月十六日,承準都察院札付為請旨事,經歷司案呈,刑科抄出本院題前事,于乾隆七年十一月初十日題,十二日奉旨:巡視臺灣,著熊學鵬去,欽此,欽遵札行到臣。臣隨于乾隆八年四月十八日,謹將欽頒臺灣學政關防一顆,交新任巡視臣熊接受。所有微臣交印日期,理合恭疏具題。伏乞皇上睿鑒。為此除具題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
乾隆八年四月十八日。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二六頁。
三六、巡臺御史六十七題本
巡視臺灣戶科給事中紀錄三次臣六十七謹題為恭報微臣任事日期、仰祈睿鑒事:竊臣才質駑鈍,荷蒙皇上特恩,畀以巡臺重任。臣于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自京起程,茲于本年三月二十五日到臺任事,接受前任巡視臣書山親交欽頒巡察關防一顆,臣謹恭設香案,望闕叩頭恭謝天恩訖。伏念臺灣海疆重地,巡察系風紀攸司,臣膺茲重任,敢不禪心竭力,勉盡職守,唯有凜遵圣訓,與現任巡視臣熊學鵬敬謹辦理,務期文武和衷,兵民安輯,官常整飭,地方寧謐,以仰答皇上簡任之至意。除應辦事宜容臣次第舉行外,再臺郡今春迭沛甘霖,所屬地方,無不沾足,高下田園,雜糧暢茂。現在郡城各色米價每石銀一兩五、六錢不等,其淡水產米之處,更覺平減。兩路民番,因時雨普遍,俱各安恬樂業。海疆重地,誠恐上廑宸衷,合將春雨沾足,人民安輯情形,一并上聞,伏乞皇上睿鑒。為此恭疏,謹具題聞。乾隆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巡視臺灣戶科給事中紀錄三次臣六十七。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七五頁。
三七、閩浙總督馬揭帖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云騎尉紀錄五次帶降七級馬為請旨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高山會同署按察司按察使王廷諍呈詳:奉前閩浙總督那部院牌,乾隆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準吏部咨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那等奏前事內開:竊照臺灣地方,遠隔重洋,島嶼甚多,民番雜處。臺灣一道,統率撫馭,必得老成持重、熟悉臺地情形之員,始能整飭地方,攝服民番。今查臺灣道副使劉良璧三年俸滿,業經臣等循例具題,俟該道回至內地,給咨送部引見在案。所遺之缺,選有現任建寧府知府莊年,心地和平,辦事穩妥,在閩一十四載,由臺灣府淡水同知,仰蒙皇上特放知府,于臺地頗稱熟悉。該員赴任建寧,道出會城,臣等留任數日,與之講論彼地情形各項利弊,該員井井有條,實屬諳練之員。但其升任知府,為日未久,臣等不敢遽請實授,可否準將莊年升署臺灣道,試看一年,再請實授較俸。如蒙圣恩俞允,例應給咨送部引見,計其往返月日,尚在半年協辦限內,赴臺不致遲誤,合并聲明。乾隆八年三月十五日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莊年亦不必送部引見,該部知道,欽此。合咨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又奉前署福建巡撫印務閩浙總督那部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到司。
奉此,隨經移行遵照去后。今準臺灣道副使莊年移稱:年四十三歲,系江南蘇州府長州縣人。由監生保舉,于雍正七年九月初十日引見,奉旨命往福建試用。歷署龍巖、漳平、將樂、長泰各縣印務,期滿實授長泰,調補福清縣知縣,升授臺灣府淡水同知。續奉上諭,補授福州府知府。又蒙奏請調補建寧府知府,于乾隆八年二月初一日到任。隨蒙保奏升署臺灣道,乾隆八年三月十五日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莊年亦不必送部引見,該部知道,欽此。即于乾隆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到任署事起,至乾隆九年七月二十五日一年期滿。理合備具事實親供印結,移送到司。準此,該本司布政司高山會同署按察使王廷諍會看得:署臺灣道副使莊年,原由建寧府知府升署臺灣道,試看一年,再請實授等因。欽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莊年亦不必送部引見,該部知道,欽此。奉準部咨行司,隨經備移欽遵去后。續據移報,于乾隆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署事,業將到任日期詳奉咨部在案。今準臺灣道副使莊年移稱:自乾隆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到任起,至乾隆九年七月二十五日,試用一年期滿,備具親供印結,造具事實清冊,移送前來。兩本司覆查莊年和平寬厚,辦事明敏,現在海疆寧謐。茲試用一年已滿,應請實授。合就會詳,伏候察核具題。再查莊年自到臺以來,任內并無停升、降任、罰俸等案。惟前在福清縣及臺灣府淡水同知并建寧府各任內,因徐霖藉私妄拿民人酷責斃命,又吳存盈、李君超、郭聿理、莊崇守、薛志年身死,流犯蔡克俊追埋遲延,流犯傅起榮、傅亞、烏二脫逃,鹽犯陳我誠強挑鹽斤,閩縣等縣風災造冊遲延,乾隆四年分遞解人犯造冊舛錯,軍需報銷遲延各案,每案罰俸三個月;又命盜案內魏廷國等未獲,流犯傅亞、烏二脫逃承緝不力,船戶陳家賢等被劫,署福清縣平潭縣丞周天福、陳宏遠、署崇安縣張弘緒、署政和縣方南灂交代遲延各案,每案罰俸六個月;又楊尊等搶放嘉福渡船,陳廷楚被劫,臺屬社餉造冊遲延,民人黃春、練義臣被番殺死,乾隆二年分命盜案內接緝六、七名不獲各案,每案罰俸一年;又民人周桂桂、王福使身死二案,每案照例住俸;又王福使一案,三參承緝不力,照例罰俸二年;又邱學壽贓銀未完,降俸二級,帶罪督催;又乾隆元年地丁存留支剩未完,并乾隆二、三兩年鹽課地丁未完,降職、降俸、停升、罰俸之案,俱經全完開復;又乾隆五、六兩年鹽課地丁未完,并建寧府任內督征乾隆三年地丁未完各案,每案罰俸一年。是該員前任內雖有參罰各案,俱系因公罣誤,合并聲明等由;試用一年期滿。該員和平寬厚,辦事明敏,現在海疆寧謐。茲試用已滿,應請實授等由前來。臣查該員莊年試用一年期限已逾,緣臣新任,留心查詢,該員實屬諳練海外地方情形,勝任稱職。并據巡臺御史熊學鵬回京過省時,亦稱該員明白諳練,董率有方等語。是該員堪膺海疆道員之任,理合照例題請,仰懇圣恩,準予實授,以裨海疆,以勵后效。再查定例,署事官員實授,如銜小缺大,俱應于題請升署之時,送部引見請旨,將來題請實授,毋庸再行給咨送部等語。該員莊年經前督臣那等奏請升署之時,欽奉諭旨,莊年亦不必送部引見,欽此。今題請實授,應否令其引見,聽候部議,合并聲明。再查莊年自到臺以來,任內并無停升、降住、罰俸等案。唯前在福清縣及臺灣府淡水同知并建寧府各任內,因徐霖藉私妄拿民人酷責斃命,又吳存盈、李君超、郭聿理、莊崇守、薛志年身死,流犯蔡克俊追埋遲延,流犯傅起榮、傅亞、烏二脫逃,鹽犯陳我誠強挑鹽斤,閩縣等縣風災造冊遲延,乾隆四年分遞解人犯造冊舛錯,軍需報銷遲延各案,每案罰俸三個月;又命盜案內魏廷國等未獲,流犯傅亞、烏二脫逃承緝不力,船戶陳家賢等被劫,署福清縣平潭縣丞、周天福、陳宏遠、署崇安縣張弘緒、署政和縣方南灂交代遲延各案,每案罰俸六個月;又楊尊等搶放嘉福渡船,陳廷楚被劫,臺屬社餉造冊遲延,民人黃春、練義臣被番殺死,乾隆二年分命盜案內接緝六、七名不獲各案,每案罰俸一年;又民人周桂桂、王福使身死二案,每案照例住俸;又王福使一案,三參承緝不力,照例罰俸二年;又邱學壽贓銀未完,降俸二級,戴罪督催;又乾隆元年地丁存留支剩未完,并乾隆二、三年鹽課地丁未完,降職、降俸、停升、罰俸之案,俱經完全開復;又乾隆五、六兩年鹽課地丁未完,并建寧府任內督帶征乾隆三年地丁未完各案,每案罰俸一年。是該員前任內雖有參罰各案,俱系因公洼誤,合并聲明。除將該員事實清冊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周合詞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為此除具題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
乾隆十年五月二十四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七九~八○頁。
三八、巡臺御史六十七奏本
巡視臺灣戶科給事中紀錄三次臣六十七謹奏為恭謝天恩事:本年正月十五日,接準都察院札開,乾隆十年十一月初六日奉旨:稽察吉林烏拉事務著塔坦去,巡視臺灣六十七,著再留任二年,欽此。欽遵札行前來。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伏念臣賦性凡庸,至微極陋,由內閣中書歷任刑部主事,因北路軍前行走議敘,仰荷皇上天恩,升授禮部員外郎,更蒙簡擢監察御史,隨折戶科給事中,于乾隆八年奉命巡視臺灣,二年以來,寸長末效。茲復奉旨留任二年,臣聞命之下,感激無地,惟有益加奮勉,務竭駑駘,以圖仰報皇恩高厚于萬一耳。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繕疏恭謝天恩。為此謹具奏聞。乾隆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巡視臺灣戶科給事中紀錄三次臣六十七。
旨:該部知道。這本尾遺寫奏聞字樣,并字數紙數,俱不合,著飭行。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八一頁。
三九、上諭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內閣奉上諭:據巡臺御史六十七等奏稱:撫臣周學健委員赴臺買榖二十萬石。臺郡現今米價較上年秋收后已貴,而采買之數倍于上年,恐米價日增。將來如果無礙民食,自應飭廳縣妥辦。設米價日長,或致病民,咨明撫巨暫停采買等語。先經周學健折奏臺郡采買之弊,由地方官乘機私買射利,已將歷來積弊詳悉敷陳。朕思臺郡本產米之區,福、興、泉、漳等郡向資接濟。縱邇來人民赴臺者眾,然地土亦日漸開墾,何至米價較前更昂?及覽周學健所奏,臺郡官吏有此種種情弊,伊經理有年,實心體察,故能言之切中。今觀御史所奏,官吏不能射利,以昂貴病民之說聳動眾聽,而御史等不為全閩計民食,只知目前圖了事,姑息養奸,意欲停止,益信周學健之言不虛矣。著傳旨申飭該御史等,令協同地方官妥協辦理,毋得掣肘。當周學健身自經理,該御史等尚為此奏。今陳大受甫經蒞閩,恐未能深悉該處情形,地方官吏益得售其欺偽。著將周學健所奏,發陳大受知其情弊,以便妥辦。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八一頁。
四○、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兼管吏部尚書事加十七級紀錄三次臣張廷玉等謹題為欽奉上諭事:該臣等議得內閣抄出乾隆十二年三月初三日內閣奉上諭:向因臺灣為海外要區,設立巡察御史,原以表正風俗,稽查彈壓,除剔弊端。近據陳大受奏,該御史等于養廉外又分派臺、鳳、諸、彰四縣輪值,每季約需費三、四百金。其出巡南北兩路,供應夫車、廚傳、賞給各社番黎、操閱犒兵,俱令各縣措備。該衙門濫準詞訟,差拘滋擾,于額設胥役之外,更有奸民掛名,恃符生事。該巡察既有專制一方之意,而屬員極意承應,雖有積弊,亦復上下相蒙等語。大凡巡察之員,或因一二事隨時特設,尚于地方有益。至定以年限更換,在該巡察等奉命遠行,既已視為傳舍,及至彼處,而積習相沿,因循滋弊。懦弱者茍幸無故,坐待瓜期;喜事者擅作威福,諸事多所掣肘。夫御史所以稽察人者也,今乃自作弊,后先相襲不為怪,豈朕差往本意?其乾隆五年以后歷任巡臺御史,俱著交部嚴察議奏。臺灣本有總兵道府文武大員,足資彈壓,一切案件原屬本省督撫察核,似可不必另派巡察,以滋煩擾。至盛京等處巡察,所司不過注銷案件等瑣細之事,于地方政務亦未見有所裨益。所有各巡察之處,或應仍差往,或應一并掣回,著大學士、九卿詳議具奏。欽此。抄出到部。臣部隨移咨都察院,將自乾隆五年以后歷任巡臺御史各職名開明咨送過部,以便查議去后。續準都察院將自乾隆五年至十二年止,所有巡視臺灣科道:滿御史諾穆布,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到任起,至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差滿于乾隆五年閏六月初七日在路病故;舒輅,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到任,至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差滿于乾隆七年十一月初五日奉上諭補授西安糧道;滿給事中書山,七年四月初八日到任起,至九年三月初八日差滿于乾隆十一年五月二十日奉旨補授太仆寺卿;六十七,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到任,至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差滿,留任二年;漢御史楊二酉,四年四月十五日巡臺到任,至六年三月十五日差滿;張湄,六年四月十二日到任,至八年四月十二日差滿于乾隆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聞訃丁憂;熊學鵬,八年四月十八日到任,至十年三月十八日差滿于乾隆九年六月二十日補授太常寺少卿;范咸,十年四月初六日到任,至十二年三月初六日差滿。再本院于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奏請更換巡臺官員一折,奉旨:巡視臺灣事務,著白瀛去,欽此。查御史白瀛于十一年十二月內自京起身,現今曾否到任,未據呈報,合并聲明。開單咨送吏部等因前來。
查巡察御史,原以表正風俗,稽查彈壓,必須潔己奉公,厘剔積弊,方為無忝厥職。今巡視臺灣御史,該撫既稱于養廉之外,分派各縣輪值供應;出巡南北兩路,夫車等項,俱令各縣措辦;又復濫準差拘,多留胥役,滋擾地方等語,殊屬溺職。除前任御史諾穆布已經病故、現任御史白瀛尚未報有到任日期、均毋庸議外,應將現任巡臺御史戶科給事中六十七、御史范咸均照溺職例革職。至五年以后歷任巡察各員,積習相沿,以致至今未除派累,應將前任巡臺御史今升河南按察使舒輅、前任巡臺御史今升內閣學士書山、前任巡臺御史兵科給事中楊二酉、前任巡臺御史今經丁憂張湄、前任巡臺御史今升太仆寺卿熊學鵬,均照溺職例革職。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十二年四月初九日,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兼管吏部尚書事加十七級紀錄三次臣張廷玉、經筵講官太子太保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保和殿大學士仍管吏部尚書兼管戶部三庫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一級紀錄一次臣訥親、太子太保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協辦大學士事務吏部尚書兼內務府總管事務加一級臣來保、(下缺)
旨:此案自應分別現任前任議處。今該部概議革職,殊無區別。現任巡察六十七、范咸,俱著革職。前任巡察舒輅、書山、楊二酉、熊學鵬,俱著革職留任。張湄著于補官日革職留任。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八四~八五頁。
四一、戶部等部題本
戶部等部議政大臣鑾儀衛掌衛事戶部尚書兼總管內務府大臣加一級臣傅恒等謹題為奏銷乾隆六年錢糧等事:乾隆十二年十月初四日,據升任福建巡撫陳大受將臺屬鳳、諸二縣乾隆六年分未完官莊銀兩三次一年限滿職名咨參到部。該臣等會議得:升任福建巡撫陳大受咨稱:乾隆六年分臺灣府屬鳳、諸二縣乾隆六年分未完官莊銀兩,州縣官二次一年限滿,業經造冊咨參,奉準部覆,未完銀兩速飭催征完報等因。今自乾隆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帶征起,扣除封印日期外,連閏計至乾隆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州縣官三次一年限滿。查州縣官二次一年限滿案內,鳳、諸二縣未完銀四百四十兩一錢五分八厘零,內已征完銀一百五十六兩七錢七分九厘七毫零,歸入各官養廉之用,未完銀二百八十三兩三錢七分八厘二毫零。所有接帶征乾隆六年未完官莊銀兩,除另案計限,并未及一年之限,應俟限滿之日另報外,合將覆參未完之鳳山縣卸事知縣呂鍾琇職名開報,并備造清冊,咨部核議等因前來。查定例:官員不作十分之雜項錢糧年限內不完者,罰俸一年,仍令督催等語。應將覆參未完鳳山縣知縣呂鍾琇照例罰俸一年,仍令督催。其已完銀一百五十六兩七錢七分九厘七毫零,應令遵照雍正七年七月內欽奉上諭,增給各官養廉之用,仍造入存公冊內,報明戶部查核;未完銀二百八十三兩三錢七分八厘二毫零,應令該撫速飭催征完報可也。此本系戶都主稿,合并聲明。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御前大臣議政大臣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戶部尚書兼總管內務府大臣加一級臣傅恒、經筵講官尚書加一級紀錄二次臣梁詩正、吏部左侍郎暫行署理戶部左侍郎教習庶吉士兼管國子監祭酒事務鎮國將軍降一級留任又降一級留任紀錄一次臣宗室德沛、左侍郎署理正白旗漢軍都統事務兼佐領加二級紀錄三次臣李元亮、右侍郎辦理步軍統領事務加三級紀錄五十三次臣舒赫德、吏部左侍郎兼理戶部右侍郎事務世襲一等輕車都尉降一級留任加二級紀錄一次臣蔣溥、福建司郎中臣黃元、福建司員外郎臣齊明、福建司員外郎臣黃樹、福建司主事臣王鋌、廣東司主事兼辦福建司事革職留任臣楊可鏡、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兼管吏部尚書事臣張廷玉、經筵講官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仍管吏部尚書事果毅公臣訥親、太子太保議政大臣協辦大學士事務吏部尚書臣來保、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事務吏部尚書臣劉于義、經筵講官右侍郎臣德齡、右侍郎臣歸宣光、考功司員外郎臣拔查爾、稽勛司主事兼辦考司事臣孫維。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一九~八二○頁。
四二、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兼管吏部尚書事加十五級紀錄三次臣張廷玉等謹題為知照事:吏科抄出升任福建巡撫陳大受題前事內開:該臣看得:閩省在籍候選教職人員,應于本省教職缺出銓補,案準吏部咨,奉旨:嗣后補用教職人員,著每月一次具題,永著為例,欽此,欽遵隨轉行查照去后。茲據布政使高山呈詳:乾隆十二年六月分出有延平府永安縣經制教諭林侃老病乞休員缺,擬以福清縣舉人原任江西宜黃縣知縣改教引見,奉旨以教職用陳金柱選用。又福州府福清縣經制教諭朱升元調補臺灣縣教諭員缺,擬以莆田縣下第舉人陳誠選用。又泉州府晉江縣經制教諭李騰瑞調補諸羅縣教諭員缺,擬以閩縣下第舉人高嵩基選用。又延平府順昌縣經制教諭王琰丁憂員缺,擬以莆田縣就教舉人程廷鳳選用。又汀州府武平縣復設訓導陳治泓調補諸羅縣訓導員缺,擬以長泰縣拔貢張同人選用。又漳州府海澄縣復設訓導江大材老病告休員缺,擬以羅源縣拔貢吳紹雍選用等用,造冊請題前來。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題,十一月初五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初六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升任福建巡撫陳大受疏稱:據布政使高山呈詳:乾隆十二年六月分出有延平府永安縣經制教諭林侃老病乞休員缺,擬以福清縣舉人原任江西宜黃縣知縣改教引見,奉旨以教職用陳金柱選用。又福州府福清縣經制教諭朱升元調補臺灣縣教諭員缺,擬以莆田縣下第舉人陳誠選用。又泉州府晉江縣經制教諭李騰瑞調補諸羅縣教諭員缺,擬以閩縣下第舉人高嵩基選用。又延平府順昌縣經制教諭王琰丁憂員缺,擬以莆田縣就教舉人程廷鳳選用。又汀州府武平縣復設訓導陳治泓調補諸羅縣訓就員缺,擬以長泰縣拔貢張同人選用。又漳州府海澄縣復設訓導江大材老病告休員缺,擬以羅源縣拔貢吳紹雍選用等因,具題前來。查定例:雙月經制正諭缺出,用就教舉人四人、現任訓導推升一人、舉人教習一人、下第舉人三人,復設訓導缺出,用拔貢二人、捐納一人、歲貢教習一人。輪用兩班之后,用歲貢肄業期滿一人。又舉人知縣題請改教,遇有經制正諭缺出,不入班次即用。又云、貴、川、廣、福建等省教職缺出,臣部將雙、單月應選人員截發,令該撫具題,挨次選用等語。臣部將知縣改教舉人陳金柱等截發在案。今該撫既稱延平府永安縣經制教諭等員缺,將福清縣舉人原任江西宜黃縣知縣改教之陳金柱等選用等語,查福建經制正諭上次一下第止,今此四缺應用知縣改教不入班次之人一缺,下第舉人二缺,就教舉人一缺,復設訓導上次捐納止,今此二缺應用教習,查教習無人,應仍用換貢二缺,應如該撫所請,福清縣舉人原任江西宜黃縣知縣改教陳金柱準其補授延平府永安縣經制教諭,莆田縣就教舉人程廷鳳準其補授延平府順昌縣經制教諭,長寧縣拔貢張同人準其補授汀州府武平縣復設訓導,羅源縣拔貢吳紹雍準其補授漳州府海澄縣復設訓導。至泉州府晉江縣經制教諭員缺,該撫冊開應以泉州府晉江縣下第舉人吳名帶選用,但該員系本府,例應回避,擬似其次之福州府閩縣下第舉人高嵩基選用等語。查下第舉人補用教職,例應挨次選用。如六月只出有教諭一缺,系吳名帶回避之府分,自應扣除,將其次之人擬選。今六月分既出有教諭四缺,下第班次應用二人,應將擬選福州府福清縣教諭之莆田縣下第舉人陳誠補授泉州府晉江縣經制教諭,回避本府之泉州府晉江縣下第舉人吳名帶補授福州府福清縣經制教諭,不便將其次之高嵩基擬選,應照例更正,將擬選之高嵩基扣除,仍令該撫按班積缺,將各員**等第報部注冊,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兼管吏部尚書事加十五級紀錄三次臣張廷玉、經筵講官太子太保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保和殿大學士仍管吏部尚書事兼管戶部三庫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一級臣訥親、太子太保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協辦大學士事務吏部尚書兼管內務府總管事務加一級臣來保、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事務吏部尚書臣劉于義、左侍郎暫行署理戶部左侍郎事務教習庶吉士兼管國子監祭酒事務鎮國將軍降一級留任又降一級留任紀錄一次臣宗室德沛、左侍郎暫行署理戶部右侍郎事世襲一等輕車都尉降一級留任加二級臣蔣溥、經筵講官右侍郎世襲騎都尉加四級紀錄十次臣德齡、右侍郎臣歸宣光、文選司掌印郎中降二級留任革職留任紀錄二次臣廣成、郎中臣五寧、郎中革職留任紀錄二次臣福寧、郎中革職留任臣常云、郎中革職留任紀錄一次臣伍起、員外郎革職留任降一級留任臣阿桂、員外郎革職留任降一級留任臣彭端淑、員外郎革職留任降一級留任臣羅源浩、主事革職留任加一級臣邁拉遜、稽勛司主事協辦司事革職留任紀錄三次臣綽克托、驗封司主事協辦司事革職留任降一級留任臣亢保、主事革職留任紀錄二次臣何曰熙、驗封司主事協辦司事革職留任降一級留任臣馮成修(下缺)
旨:陳金柱等依議用,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三八~七三九頁。
四三、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兼管吏部戶部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三庫事務兼管理藩院事務一等忠勇公軍功加二級軍功紀錄二次臣傅恒等謹題為截發事:吏科抄出福建巡撫潘思渠題前事內開:該臣看得閩省在籍候選教職人員,應于本省教職缺出銓補,案準吏部咨,奉旨嗣后補用教職人員,著每月一次具題,永著為例,欽此,欽遵,隨轉行遵照在案。茲據布政使顧濟美呈詳:乾隆十六年二月分,出有新選延平府沙縣復設訓導葉廷推往京未回,應照例開缺另選,擬以臺灣府諸羅縣拔貢陳衷和選用等由,將乾隆十六年二月分推選教職陳衷和造冊請題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題,閏五月初十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福建巡撫潘思榘疏稱:乾隆十六年二月分出有延平府沙縣復設訓導一缺,擬以臺灣府諸羅縣拔貢陳衷和選用等因,具題前來。查定例:雙月復設訓導用拔貢二人、廩生捐納一人、歲貢教習一人,教習輪用兩人之后,將肄業期滿歲貢、優貢選用一人。又云、貴、川、廣、福建等省教職,臣部將雙單月應選人員截發,令該督撫挨次具題選用等語。先經臣部將拔貢陳衷和截發在案。今該撫疏請延平府沙縣復設訓導員缺,將臺灣府諸羅縣挨貢陳衷和選用等語,查福建省復設訓導,上次用過一拔貢止,今此一缺,應如該撫所請,臺灣府諸羅縣拔貢陳衷和準其選授延平府沙縣復設訓導。所有該員**等第,仍令該撫報部注冊,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十六年六月初十日,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兼管吏部戶部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三庫事務御前大臣兼管理院事務一等忠勇公軍功加二級軍功紀錄二次臣傅恒、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吏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御前侍衛一等子軍功加一級紀錄三十一次臣達爾黨阿、經筵講官太子少師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革職留任臣梁詩正、左侍郎鑲藍旗漢軍都統加一級紀錄五次臣鄂彌達、左侍郎加一級紀錄一次臣歸宣光、右侍郎紀錄四次臣慧中、右侍郎紀錄二次臣彭啟豐、文選清吏司掌印郎中加一級紀錄二十七次臣覺羅訥世通、郎中臣吉泰、(下缺)
旨:陳衷和依議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四四~七四五頁。
四四、戶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兼管吏部戶部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三庫事務兼管理藩院事務一等忠勇公加一級軍功加五級軍功紀錄五次臣傅恒等謹題為詳請咨追事:戶科抄出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前事內開:據署福建布政司事按察使司按察使史奕昂呈詳:奉閩浙總督喀部院牌: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五日,準戶部咨開,福建司案呈,乾隆二十年五月十一日,準浙撫周人驥咨稱,奉準戶部行追閩屬臺灣等員透支養廉并供應盤費等項應完銀兩,開明原籍咨浙著追等因。查奉追原任臺灣縣新港巡檢章射基透支乾隆十三年應扣缺養廉銀五兩九錢九分九厘九毫零,已據會稽縣照數追解收庫,于季冊內造報,聽候大部撥用外,所有同案應追之馮裕義、魯光鼎二員,奉追銀兩,據慈、會二縣各覆在籍實無家產資財隱寄,無從著追,相應據結咨明戶部,并閩浙督院飭行任所照例查辦。除咨閩浙督院外,相應咨明等因前來。查章射基名下透支扣缺養廉銀兩,既經追解收庫,應咨該撫造入季報冊內報部酌撥,移付浙江司登記。至馮裕義、魯光鼎名下應追各項銀兩,原籍既無家產資財,無從著追取結送部,應咨福督在于該二員任所再行確查,照例辦理可也等因,咨院行司。奉此,經前司轉行飭查去后,續據泉州府知府顧彝、漳州府知府奇靈阿申據各該府屬各縣并臺灣府知府鍾德申據臺灣、鳳山二縣各覆稱,所屬境內確查,并無馮裕義、魯光鼎寄頓資財產業,堪以變抵,各出具無捏印結,由府加結詳請豁免等情到司。
據此,該署布政司事按察使史奕昂查得: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名下應追透支乾隆十四、十五兩年扣缺養廉銀九兩三錢八分八厘八毫零,原署鳳山縣知縣魯光鼎名下應追修理察院衙署并栽種西瓜盤費扣缺養廉等銀九十六兩一錢二分九厘六絲一忽,先經請咨各原籍著追,奉準部咨,馮裕義、魯光鼎名下應追各項銀兩,原籍既無家產資財,無從著追取結送部,應咨在于該二員任所再行確查,照例辦理等因遵行。據泉州府知府顧彝、漳州府知府奇靈阿、臺灣府知府鍾德各申據所屬各縣,咸稱馮裕義、魯光鼎各任所并無資財產業寄頓,堪以變抵,出具無捏印結,加結前來。本署司查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名下應追透支扣缺養廉銀九兩三錢八分八厘八毫零,原署鳳山縣知縣魯光鼎名下應追修理察院衙署并栽種西瓜盤費扣缺養廉等銀九十六兩一錢二分九厘六絲一忽,各該員原籍既無產業可追,今各任所確查又無資財寄頓,既據任所各府縣出結加結,與豁免之例相符,相應照例由任所請豁,合就詳請,伏候察照保題豁免。再此案應以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五日準咨,照臺限除封印日期,又本督院巡查浙省例得扣展兩月,計至乾隆二十一年八月十五日限滿。緣臺灣遠隔重洋,風汛靡定,行文往返,稽遲實屬有因,合并聲明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名下應追透支乾隆十四、十五兩年扣缺養廉銀九兩三錢八分零,原署鳳山縣知縣魯光鼎名下應追修理察院衙署并栽種西瓜盤費扣缺養廉等銀九十六兩一錢二分零,準到部咨,馮裕義、魯光鼎名下應追各項銀兩,原籍既無家產,無從著追,應咨該二員任所再行確查,照例辦理等因,轉行遵照去后。茲據署福建布政司事按察使史奕昂詳稱: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名下應追透支扣缺養廉銀九兩三錢八分零,原署鳳山縣知縣魯光鼎名下應追修理察院衙署并栽種西瓜盤費扣缺養廉等銀九十六兩一錢二分零,各該員原籍既無產業可追,今各任所確查,又無資財寄頓。既據任所各府縣出結加結,與豁免之例相符,相應照例由任所請豁,詳請保題豁免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結送部外,臣謹保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再照此案應以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五日準咨,照臺限除封印日期,又臣巡查浙省,例得扣展兩月,計至乾隆二十一年八月十五日限滿。該署司聲稱緣臺灣遠隔重洋,風汛靡定,行文往返,稽遲實屬有因,合并陳明。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十五日題,閏九月十二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查得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疏稱: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名下應追透支乾隆十四、十五兩年扣缺養廉銀九兩三錢八分零,原署鳳山縣知縣魯光鼎名下應追修理察院衙署并栽種西瓜盤費扣缺養廉等銀九十六兩一錢二分零,準到部咨,馮裕義、魯光鼎名下應追各項銀兩,原籍既無家產,無從著追,應咨該二員任所再行確查,照例辦理等因。茲據署福建布政司事按察使史弈昂詳稱,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名下應追透支扣缺養廉銀九兩三錢八分零,原署鳳山縣知縣魯光鼎名下應追修理察院衙署并栽種西瓜盤費扣缺養廉等銀九十六兩一錢二分零,各該員原籍既無產業可追,今各任所確查,又無資財寄頓。既據任所各府縣出結加結,與豁免之例相符,相應照例由任所保題豁免等情。臣覆查無異,除結送部外,臣謹保題等因前來。查先經該督以臺屬乾隆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年動支耗羨各款銀兩,遵照奏定章程,尚有支銷修理察院衙署執事、栽種西瓜進京盤費二款系奉部刪減之項,又各官透支扣缺養廉銀兩系不應支銷之項,應分咨各該員旗籍著追。內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名下應追扣缺養廉銀九兩三錢八分八厘八毫零,原署鳳山縣知縣魯光鼎名下應追修理衙署并栽種西瓜盤費扣缺養廉等銀九十六兩一錢二分九厘零,請移咨該二員原籍慈溪、會稽二縣著追,經臣部移咨浙省著追。續據前任浙撫周人驥查明該二縣原籍實無家產資財隱寄,無從著追,取結咨部。復經臣部移咨福督,在于該二員任所再行確查,照例辦理各在案。今該督疏稱,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名下應追透支扣缺養廉銀九兩三錢八分零,原署鳳山縣魯光鼎名下應追修理察院衙署并栽種西瓜盤費扣缺養廉等銀九十六兩一錢二分零,各該員原籍既無產業可追,今各任所確查,又無資財寄頓,出具印加各結詳送,與豁免之例相符,相應照例由任所保題豁免等語。查定例:凡應追銀兩如果家產全無、力不能完者,地方官收具印甘各結,申報督撫保題請豁;今原任臺灣縣已故典史馮裕義、原署鳳山縣知縣魯光鼎各名下應追銀兩,各原籍、任所既無財產可追,應如該督所題,準其照例豁免。倘免過之后,或原籍、任所查出隱匿寄頓情弊,即將出結各員及保題之各上司,照例議處分賠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兼管吏部戶部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三庫事務御前大臣兼管理藩院事務兼署步軍統領一等忠勇公加一級軍功紀錄五次臣傅恒、經筵日講官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事務戶部尚書兼管翰林院掌院事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加一級臣蔣溥、署理左侍郎事務鑲黃旗漢軍副都統署總管內務府大臣加二級紀錄四次臣吉慶、經筵講官在侍郎兼管順天府府尹事務革職留任加三級軍功加三級臣劉綸、暫行署理右侍郎事務吏部右侍郎兼佐領加一級紀錄十四次臣蘇昌、御前侍衛右侍郎總管茶膳房事務總管圓明園事務總理奉宸苑事務暫行兼管光祿寺事務正黃旗漢軍副都統兼佐領加一級臣五福、河南清吏司郎中兼辦福建清吏司事臣啟明、云南清吏司郎中兼辦福建清吏司事臣額爾登布、福建清吏司郎中臣李宜青、福建清吏司員外郎臣書新、江南清吏司員外郎兼辦福建清吏司事臣楊漢、福建清吏司主事臣額爾登格、福建清吏司主事臣劉組煥、四川清吏司主事兼辦福建清吏司事臣秦朝釪、福建清吏司額外主事上學習行走臣秦雄飛、江西清吏司額外主事上學習行走兼辦福建清吏司事臣于雯峻。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三一~八三三頁。
四五、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二級紀錄十七次革職留任又從寬留任駐札福州府臣喀爾吉善謹題為循例報滿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德福會同按察司按察使史奕昂詳稱:竊照臺灣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準其照道員、佐雜、教職等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督撫照例具題,分別升用等因,遵行在案。今查臺灣府知府鍾德于乾隆十九年三月十六日到任起,連二閏扣至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六日,三年期滿,所遺員缺,先經遴選福州府知府覺羅四明調補,詳奉奏準在案。茲準臺灣道德文移報:俸滿臺灣府知府鍾德,老成持重,才猷練達,正躬率屬,撫馭有方,取具事實冊結,移送前來。兩本司查鍾德年力富強,辦事勤干,海外要郡,表率有方,實屬稱職之員,今三年俸滿,例應調回內地,給咨赴部引見,候旨升用,合就詳請,伏候察核具題。再查鍾德于福寧府任內,流犯徐五即賽烏龍、張文魁同逃罰俸三個月,又流犯顧文彬、朱二乘間同逃罰俸三個月,又流犯周四、金士忠同逃罰俸三個月,又寧德縣流犯李六軍犯王蹉柱同逃罰俸三個月,又霞浦縣流犯陳光子脫逃罰俸三個月,又福鼎縣流犯蔣池脫逃罰俸三個月,又寧德縣軍犯湯如錫脫逃罰俸三個月,又流犯戴林玉、軍犯劉金瑞、鎖二、粟子忠脫逃罰俸三個月,又壽寧縣軍犯王漢才脫逃罰俸三個月,又流犯王璽脫逃罰俸三個月,又臺灣府任內署諸羅縣沈宗良與徐德峻交代遲延督催不力罰俸六個月,又淡水同知王錫縉與前任王鶚并護理淡水同知劉辰駿交代倉榖遲延罰俸六個月,又彰化縣貓羅社熟番蛤肉仔等五名被番圍殺罰俸一年,又署諸羅縣沈宗良與辛竟可交代遲延罰俸六個月,又鄭富等一十四名口因般眷停宿大溪墘被生番殺死罰俸六個月,又民人陳周等越界私墾被生番焚殺罰俸一年,又攝理同知任內廣東嘉應州民葉孫著在諸羅縣被賊搶奪見任內罰俸一年,又寄居淡防廳民余新等越界砍柴被生番殺死并李云騰一名被番追趕溺水身死罰俸一年,又淡防廳民劉子然等七人被番殺死罰俸一年,又江總陸等七人越界搭寮私墾被番焚殺罰俸一年,又張福等七名口逼近番界搭寮墾田養鴨被番焚殺罰俸一年,又乾隆十七年分稻粟未完不及一分停升罰俸六個月(查此案稻粟已據通完,所有停升之案,見經另詳開復),又臺灣縣接遞賊犯陳亮中途脫逃僉差不慎罰俸三個月,又彰化莊民李良恭等一十八名被番焚殺并傷曾拔魁、曾阿相二名內曾拔魁身死一案罰俸一年,又經征乾隆二十年分稻粟未完不及一分停升罰俸六個月(查此案稻粟已據通完,所有停升之案,見經另詳開復),又彰化縣民李習其被盜偷牛拒傷陳梨身死題參疏防,又黃最被盜打傷搶去銀錢題參疏防,又臺灣縣賊犯黃尾等五名越獄脫逃諱匿不報咨參,又督催臺邑交代錢糧造送遲延咨參,又署諸羅縣嵇璇與前任辛竟可交代遲延咨參,又淡防廳民許由等一十一人私越界外搭寮開墾被番殺死咨參疏防,又淡水金包里社番那厘氏被番射死咨參疏防,又彰化縣阿罩霧土目和仔并隘番扶加臘等隨帶番婦子女共十四名口被番殺死咨參疏防,俱將職名開參,見候部覆,合并聲明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臺灣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準其照道員、佐雜、教職等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具題,分別升用等因,遵行在案。茲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德福會同按察司按察使史奕昂呈詳:臺灣府知府鍾德,于乾隆十九年三月十六日到任起,連二閏扣至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六日,三年期滿,所遺員缺,先經遴選福州府知府覺羅四明調補,詳奉奏準在案。查鍾德年力富強,辦事勤干,海外要郡,表率有方,實屬稱職之員。今三年俸滿,例應調回內地,給咨赴部引見,候旨升用,詳請具題等情前來。臣查臺灣府知府鍾德,才具明白,辦事勤慎,洵屬稱職之員。今歷俸三年期滿,相應循例題明。再該員業經撫民鐘音奏準,暫留臺地,勘辦私墾地畝,俟辦理完畢,回至內地,再行給咨送部引見,恭候諭旨。查鍾德于福寧府任內流犯徐五即賽烏龍、張文魁同逃罰俸三個月,又流犯顧文彬、朱二乘間同逃罰俸三個月,又流犯周四、金士忠同逃罰俸三個月,又寧德縣流犯李六、軍犯王蹉柱同逃罰俸三個月,又霞浦縣流犯陳光子脫逃罰俸三個月,又福鼎縣流犯蔣池脫逃罰俸三個月,又寧德縣軍犯湯如錫脫逃罰俸三個月,又流犯戴林玉、軍犯劉金瑞、鎖二、粟子忠脫逃罰俸三個月,又壽寧縣軍犯王漢才脫逃罰俸三個月,又流犯王璽脫逃罰俸三個月,又臺灣府任內署諸羅縣沈宗良與徐德峻交代遲延督催不力罰俸六個月,又淡水同知王錫縉與前任王鶚并護理淡水同知劉辰駿、交代倉榖遲延罰俸六個月,又彰化縣貓羅社熟番蛤肉仔等五名被番圍殺罰俸一年,又署諸羅縣沈宗良與辛竟可交代遲延罰俸六個月,又鄭富等一十四名口因般眷停宿大溪墘被生番殺死罰俸六個月,又民人陳周等越界私墾被生番焚殺罰俸一年,又攝理同知任內廣東嘉應州民葉孫著在諸羅縣被賊搶奪見任內罰俸一年,又寄居淡防廳民余新等越界砍柴被生番殺死并李云騰一名被番追趕溺水身死罰俸一年,又淡防廳民劉子然等七人被番殺死罰俸一年,又江總陸等七人越界搭寮私墾被番焚殺罰俸一人,又張福等七名口逼近番界搭寮墾田養鴨被番焚殺罰俸一年,又乾隆十七年分稻粟未完不及一分停升罰俸六個月(此案稻粟已據通完,停升之案,見在另請開復),又臺灣縣接遞賊犯陳亮中途脫逃僉差不慎罰俸三個月,又彰化莊民李良恭等一十八名被番焚殺罰俸一年,又經征乾隆二十年分稻粟未完不及一分停升罰俸六個月(此案稻粟已據通完,停升之案,見在另請開復),又彰化縣民李習其被盜偷牛拒傷陳梨身死、又黃最被盜打傷搶去銀錢、又臺灣縣賊犯黃尾等五名越獄脫逃、又督催臺邑交代錢糧造送遲延、又署諸羅縣嵇璇與前任辛竟可交代遲延、又淡防廳民許由等一十一人私越界外搭寮開墾被番殺死、又淡水金包里社番那厘氏被番射死、又彰化縣阿罩霧土目和仔并隘番扶加臘等隨帶番婦子女共十四名口被番殺死,俱將職名開參,見候部覆,合并聲明。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鐘音合詞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四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二級紀錄十七次革職留任又從寬留任駐札福州府臣喀爾吉善。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五六~七五七頁。
四六、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二級紀錄十七次革職留任又從寬留任駐札福州府臣喀爾吉善謹題為題請調補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德福會同按察司按察使史奕昂呈詳:查得臺灣府彰化縣知縣朱山,因買補倉榖短價克扣案內題參革職,所遺員缺,例應于內地見任官員調補。兩本司遵于閩省見任知縣內選擇得福州府屏南縣知縣張世珍,為人樸實,辦事認真,歷俸已滿三年,堪以調補彰化縣知縣。其所遺屏南縣知縣員缺,系調補所遺之缺,例補試用人員。今查有試用知縣漆以杜,心地明晰,辦事勤慎,堪以題署屏南縣知縣,照例試看一年期滿,果能稱職;另請實授。張世珍系對品調補,漆以杜系試用知縣,銜缺相當,均毋庸送部引見。合就會詳,伏候察照具題。再查張世珍任內并無參罰及議處案件。試用知縣漆以杜于前護理漳州府南勝同知任內,因失察捕役李管誣拿盧就為賊,致令自縊,部議革職,奏請留閩委用,俟得缺后照例扣滿四年無過,將革職之案另請開復,奉旨俞允,合并聲明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彰化縣知縣朱山,因買補倉榖短價克扣,經撫臣鐘音會疏題參。所遺彰化縣知縣員缺,例應于內地見任官員調補。茲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德福會同按察司按察使史奕昂呈詳:選得福州府屏南縣知縣張世珍,為人樸實,辦事認真,歷俸已滿三年,堪以調補彰化縣知縣。所遺屏南縣系調補所遺之缺,例補試用人員。查有試用知縣漆以杜,心地明晰,辦事勤慎,堪以題署屏南縣知縣,試看期滿,另請實授等情前來。臣查屏南縣知縣張世珍,才具明敏,辦事誠實,堪以調補彰化縣知縣。試用知縣漆以杜,心地明白,辦事克勤,堪以題署屏南縣知縣,試看一年,果能稱職,另請實授。張世珍系對品調補,漆以杜系試用知縣,銜缺相當,均毋庸陛引見。再查張世珍任內并無參罰及議處案件。試用知縣漆以杜于前護理漳州府南勝同知任內,因失察捕役李管誣拿盧就為賊,致令自縊,部議革職,奏請留閩委用,俟得缺后照例扣滿四年無過,將革職之案另請開復,奉旨俞允,合并聲明。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鐘音合詞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二級紀錄十七次革職留任又從寬留任駐札福州府臣喀爾吉善。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五八頁。
四七、吏部題本
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帶管吏部印務仍兼管工部事務臣史貽直等謹題為題請調補事:吏科抄出原任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題前事內開:該臣看得臺灣府彰化縣知縣朱山因買補倉榖短價克扣,經撫臣鐘音會疏題參,所遺彰化縣知縣員缺,例應于內地現任官員調補。茲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德福會同按察司按察使史奕昂呈詳:選得福州府屏南縣知縣張世珍,為人樸實,辦事認真,歷俸已滿三年,堪以調補彰化縣知縣。所遺屏南縣系調補所遺之缺,例補試用人員。查有試用知縣漆以杜,心地明晰,辦事勤慎,堪以題署屏南縣知縣,試著期滿,另請實授等情前來。臣查屏南縣知縣張世珍,才具明敏,辦事誠實,堪以調補彰化縣知縣。試用知縣漆以杜,心地明白,辦事克勤,堪以題署屏南縣知縣,試看一年,果能稱職,另請實授。張世珍系對品調補,漆以杜系試用知縣,銜缺相當,均毋庸送部引見。再查張世珍任內并無參罰及議處案件。試用知縣漆以杜于前護理漳州府南勝同知任內,因失察捕役李管誣拿盧就為賊,致令自縊,部議革職,奏請留閩委用,俟得缺后照例扣滿四年無過,將革職之案另請開復,奉旨俞允,合并聲明。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鐘音合詞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題,六月二十八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原任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疏稱:彰化縣知縣朱山因買補倉榖短價克扣題參,所遺員缺,例應于內地現任官員調補。查屏南縣知縣張世珍,才具明敏,辦事誠實,堪以調補彰化縣知縣。試用知縣漆以杜,心地明白,辦事克勤,堪以題署屏南縣知縣,試看一年,果能稱職,另請實授。張世珍系對品調補,漆以杜系試用知縣,銜缺相當,均毋庸送部引見等因前來。查定例:臺灣各缺,俱令該督、撫揀選調補。又定例:調補官員,除降革留任例有展參及督催分數錢糧承追虧空贓罰不準調補外,其承追督催不作分數之雜項錢糧及降俸、住俸、罰俸、緝拿之案,仍準調補。又定例:命往委署試用及督撫題準試用人員,俟該省應題缺出,于現任內揀選調補升補,其所遺應歸月選之缺,準其署理。又乾隆十四年九月,原任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請臺灣一府,遠在海外,大小各官,均由內地調補,若照內地要缺,亦以三年俸滿,始準調補,合例者未必勝任,勝任者又難合例。請嗣后調臺各官,仍照向例辦理等語。臣部議覆,應如該督所請,嗣后臺屬各官,準其無論歷俸年限,仍照舊例揀選調補等因。奉旨依議,欽遵在案。今彰化縣知縣系繁難中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屏南縣知縣系疲難中缺,應歸月選。張世珍現任屏南縣知縣,任內并無降革留任等案,與調補之例相符。漆以杜,江西舉人,乾隆十九年會試下第,揀選引見,分發各省以知縣等缺差委試用。續經簽掣福建在案。因護理南勝同知任內,失察捕役誣拿盧就為賊,致令自縊革職。奉旨詢問:若系才具可用之員,奏聞仍留本省酌量委用,如辦事平常,送部請旨,欽此。嗣經福建巡撫鐘音奏請試用知縣漆以杜年力富強,心地明晰,實屬才具可用,仍留閩省酌量委用,俟其得缺后扣滿四年,另請開復等因,奉朱批:知道了,欽遵在案。該督等既稱屏南縣知縣張世珍才具明敏,辦事誠實,堪以調補彰化縣知縣;試用知縣漆以杜,心地明白,辦事克勤,堪以題署屏南縣知縣等語;應如該督等所請,屏南縣知縣張世珍準其調補彰化縣知縣,所遺屏南縣知縣員缺,準其將試用知縣漆以杜署理,照例試看,如果稱職,另請實授。所有革職之案,應俟實授后扣算年限,題請開復。再查張世珍系對品調補,漆以杜系試用知縣,今題署知縣,銜缺相當,均毋庸送部引見。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帶管吏部印務仍兼管工部事務臣史貽直、禮部尚書革職留任紀錄二次暫行兼管吏部侍郎事務臣歸宣光、右侍郎兼佐領加一級紀錄十二次臣蘇昌、文選清吏司掌印郎中兼佐領臣阿敏爾圖、郎中臣瑚世泰、郎中兼佐領臣旌額理、郎中臣七十五、郎中臣趙孫英、員外郎兼佐領臣富勒和、稽勛清吏司掌印員外郎兼佐領協辦司事臣德福、驗封清吏司員外郎協辦司事臣富躬、員外郎臣瑺齡、員外郎臣范思皇、員外郎臣任翔、主事兼佐領臣明琦、主事臣德風、驗封清吏司主事協辦司事臣黃觀清、額外主事臣吉郎阿、額外主事臣倪高甲、額外主事臣萬中道、額外主事臣方春熙。
旨:張世珍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五九~七六○頁。
四八、福建巡撫吳士功題本
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加一級駐札福州府臣吳士功謹題為奏銷乾隆十七年地丁錢糧、查參未完各官事: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四日,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德福呈詳:乾隆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奉準戶部咨開,會議得福建巡撫陳弘謀將閩省乾隆十七年分閩省應征地丁米粟、當雜關稅學租等項銀兩,及已未完各官職名,造冊保題前來,應將官莊未完之諸羅縣知縣徐德峻照例降俸二級,戴罪督催。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題,本月十七日奉旨依議,欽此,為此合咨前去欽遵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該福建布政使德福查得閩省乾隆十七年應征地丁米粟、當雜關稅學租等項奏銷案內,原報諸羅縣未完官莊銀一千二百八兩一錢三分八厘八毫六絲八忽,內于州縣官初次一年限滿冊內報完銀一千一百六十二兩六錢五分九厘五毫五絲八忽,又于州縣官二次一年限滿冊內報完銀四十五兩四錢七分九厘三毫一絲,俱經照數通完。除應完降俸銀兩已據完解,業經匯入乾隆二十五年秋季咨銷冊內造報外,所有乾隆十七年分奏銷案內、原奉部議、諸羅縣知縣徐德峻未完官莊銀兩、降俸二級、戴罪督催之案,相應詳請,伏候察照具題開復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閩省乾隆十七年分應征地丁米粟、當雜關稅學租等項已未完各官職名,經前撫臣陳弘謀具題奏銷,準到部覆,應將官莊未完之諸羅縣知縣徐德峻照例降俸二級,戴罪督催等因,轉行遵照去后。茲據布政使德福詳稱:乾隆十七年分奏銷案內原報諸羅縣未完官莊銀一千二百八兩一錢三分八厘八毫零,內于州縣官初次一年限滿冊內報完銀一千一百六十二兩六錢五分九厘五毫零,又于州縣官二次一年限滿冊內報完銀四十五兩四錢七分九厘三毫零,俱經照數通完。除將降俸銀兩,已據完解,業經匯入乾隆二十五年秋季咨銷冊內造報外,所有乾隆十七年分奏銷案內、原奉部議諸羅縣知縣徐德峻未完官莊銀兩、降俸二級戴罪督催之案,詳請具題開復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相應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加一級駐札福州府臣吳士功。
旨:該部查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三四頁。
四九、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降二級留任又降二級留任又革職從寬留任臣楊廷璋謹題為循例報滿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德福會同按察司按察使曹繩柱詳稱:竊照臺灣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準其照道員、佐雜、教職等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督、撫,照例具題,分別升用等因,遵行在案。今查臺灣府澎湖通判王欐,于乾隆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到任起,連閏扣至乾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三年期滿,所遺員缺,先經遴選興化府通判張思振調補,詳奉具題,奉準部覆在案。今據臺灣府知府余文儀詳報:澎湖通判王欐,才具明白,辦事干練,取造冊結。并準臺灣道覺羅四明移報:該員人尚樸實,辦事亦勤,出具考語,移送前來。兩本司查王欐明白有才,辦事奮勉,洵屬稱職之員。今三年俸滿,例應調回內地候升。合就詳請,伏候察核具題。再查該員于前署侯官縣丞任內,乾隆十七年地丁未完不及一分,于見任內罰俸一年;又糧米未完不及一分,見任內罰俸一年;又大計薦舉案內引見,準其卓異,領照回任,違限十日以外,罰俸三個月;此外并無參罰議處案件,合并聲明等由到臣。據此,該臣看得:臺灣知府同知、通判、知縣,定例準其照道員、佐雜、教職等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具題,分別升用,歷經遵行在案。茲據福建布政使德福會同按察使曹繩柱呈詳:臺灣府澎湖通判王欐,于乾隆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到任起,連閏扣至乾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三年期滿,所遺員缺,先經遴選興化府通判張思振調補,詳奉題準部覆在案。查王欐明白有才,辦事奮勉,洵屬稱職之員。今三年俸滿,例應調回內地候升。并聲明參罰事件,詳請具題前來。臣查臺灣府澎湖通判王欐,為人謹飭,辦事勤勵,實屬稱職之員。今歷俸三年期滿,相應循例題明,調回內地候升。臣謹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再照福建巡撫印務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臣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降二級留任又降二級留任又革職從寬留任臣楊廷璋。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七六頁。
五○、吏部「為吏科抄出本部議覆閩浙總督楊等奏」移會
吏部為海外等事:文選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議覆大學士仍留閩浙總督楊等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二十九年四月日。
議得大學士仍留浙閩總督楊等奏稱:臺灣府淡水同知員缺,最關緊要。查有閩縣知縣李浚原,精明干練,辦事勤能,治劇理繁,不辭勞瘁,即以升署淡水同知,必能整飭海疆,易臻治理。惟該員歷俸方滿三年,與升補之例未符,臣等謹遵人地實在相需之例,會折恭懇圣恩,準以閩縣李浚原升署臺灣府淡水同知,實于海外要區有裨等因前來。查臺灣府淡水同知系繁難中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李浚原現任閩縣知縣,于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三日到任,任內并無降革留任等案,與升署之例相符,應令該督等給咨李浚原赴部,臣部帶領引見,可否準其升署臺灣府淡水同知之處,恭候欽定等因。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五日奉旨: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八二頁。
五一、給福建臺灣道敕
敕福建臺灣道:茲命爾分巡臺灣道,專管運糧事務,駐札臺灣府,管轄臺灣府縣等處地方及臺灣洋面。其經管錢榖各官,仍照舊聽爾統轄。首在撫綏黎民,勤宣德意,約束衙門官吏胥役,使之恪遵法紀,無致作弊生事,擾害官民。監司本源既正,方可表率屬員,用循職業。宜加意修浚城池,積聚糧餉,督修戰艦。仍誡諭有司簡訟清刑,潔己愛民。生聚教訓,共圖保障,撫綏彝人,善加鼓勵,勸課農桑,使服教化,查驗各島澳出入船只,以防奸宄。其臺灣府倉庫錢糧,不時察盤,毋致虧空。所屬官員,有貪殘溺職者,轉報該督、撫參處。爾仍聽督、撫節制,年終將行過事跡,開送該撫咨部察考。爾受茲委任,須持廉秉公,殫心竭力,使小民樂業,斯稱厥職。如或貪黷乖張,因循怠忽,貽誤地方,責有所歸,爾其慎之!故敕。
乾隆三十年二月初九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九頁。
五二、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革職留任又從寬留任臣陳弘謀等謹題為詳請題補縣令、以裨地方事:吏科抄出福建巡撫定長等題前事內開:該臣看得邵武府屬光澤縣知縣王瑤,因親父王元績年老,循例告請終養,經臣會疏具題在案。所遺光澤縣員缺,系沖難二項中缺,應歸部選。但查光澤縣界聯江右,為入閩門戶,山深箐密,棚民眾多,稽察匪易,政務頗繁,必得熟諳之員,方克勝任。茲據布政使顏希深會同按察使余文儀詳:查有原任彰化縣俸滿知縣張世珍,年四十七歲,陜西臨潼縣人,由乾隆壬戌科進士,十七年補授屏南縣,續經調補彰化縣。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到任三年報滿。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卸事,調回內地候升。于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內詳題升補興化府通判,旋委護邵武府同知,聞訃丁親父憂,部議未準升補通判,回籍守制服滿,于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到閩候補,委署羅源縣印務。張世珍年力強壯,政務熟諳,以之補授光澤縣知縣,洵屬人地相宜。所有臺俸報滿之處,仍請帶于新任候升。系臺灣俸滿知縣請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聲明參罰案件請題前來。臣查原任彰化縣俸滿知縣張世珍人明白,任閩年久以之補授光澤縣知縣,實于地方有益。其臺俸報滿帶于新任候升。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謹會同閩浙總督臣蘇昌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三十年二月二十五日題,三月十六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福建巡撫定長等疏稱:光澤縣知縣王瑤終養員缺,系沖難二項中缺,應歸部選。查有原任彰化縣知縣張世珍,人明白,任閩年久,以之補授光澤縣知縣,實于地方有益。其臺俸報滿,帶于新任候升,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等因前來。查定例:臺灣期滿調回內地同知、通判、知縣,俱留于本省,遇有應升之缺,該督撫即行具題升補。如一時無應升之缺,準督撫以原官補用,將應升之處,帶于新任等語。今光澤縣知縣,系沖難棚民中缺,應歸部選。張世珍由彰化縣知縣,乾隆二十六年五月,前任閩浙總督楊廷璋等題請三年俸滿調回內地候升,續經丁憂服滿,仍赴原省候補在案。該撫等既稱該員人明白,任閩年久,以之補授光澤縣知縣,實于地方有益等語,應如該撫等所請,原任彰化縣知縣張世珍,準其補授光澤縣知縣。其應升之處,照例帶于新任。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三十年四月初四日,經筵講官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革職留任又從寬留任臣陳弘謀、經筵講官左侍郎正黃旗漢軍副都統總管內務府大臣革職留任從寬留任又降一級從寬留任教習庶吉士臣德保、署理吏部侍郎事務禮部左侍郎革職留任又降一級留任臣程景伊、右侍郎署理戶部侍郎事務兼鑲白旗滿洲副都統臣旌額理、戶部山東清吏司郎中兼公中佐領仍兼辦吏部文選清吏司掌印郎中事臣邁拉遜、郎中臣瑚世泰、郎中臣寶寧、郎中臣瑺齡、郎中臣何逢僖、郎中臣華云■〈成鳥〉、員外郎臣富勒和、員外郎臣噶錫泰、員外郎臣吉郎阿、員外郎臣劉壿、員外郎臣王猷、員外郎臣項淳、主事臣巴達克圖、主事臣策璘、主事臣文震、主事臣滿敦、主事臣孟起然、主事臣簡昌璘、主事臣馮晉祚。
旨:張世珍依議用,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八二~七八三頁。
五三、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仍兼世管佐領臣蘇昌謹題為循例報滿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顏希深會同按察司按察使余文儀詳稱:竊照臺灣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準其照道員、佐雜、教職等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督、撫,照例具題,分別升用等因,遵行在案。今查臺灣府澎湖通判張思振,于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到任起,連閏扣至乾隆三十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年期滿,所遺員缺,先經遴選永定縣知縣胡建偉升補,詳奉會奏,準到部覆在案。今據臺灣府知府蔣允焄詳報:澎湖通判張思振,明白謹飭,辦事實心。并準前臺灣道余文儀移報:該員人廉干,辦事勤慎,合就出考移報各等由前來。兩本司查張思振,人明白,辦事穩妥,實屬稱職之員。今歷俸三年期滿,俟新員更替,調回內地候升,相應詳請具題。再查張思振于前在興化府通判任內,莆田縣流犯趙書脫逃疏脫罰俸三個月,此外并無參罰議處案件,合并聲明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案準部咨,臺灣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準其三年期滿,照例具題,分別升用等因,遵行在案。茲據福建布政使顏希深會同按察使余文儀呈詳:臺灣府澎湖通判張思振,于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到任起,連閏扣至乾隆三十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年期滿。準據臺灣道府各出考語具詳移報到司。隨查張思振人明白,辦事穩妥,實屬稱職之員。俟新員更替,調回內地候升。并聲明張思振前任內罰俸案件等情,詳請具題前來。臣查臺灣府澎湖通判張思振,為人明白,辦事勤妥,洵屬稱職之員。今歷俸已滿三年,相應循例題明,調回內地候升。至所遺臺灣府澎湖通判員缺,先經遴選,請以永定縣知縣胡建偉升補,準到部覆,飭令赴任在案,合并聲明。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定長合詞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仍兼世管佐領臣蘇昌。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八三~七八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