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注釋本。二十四卷。清劉寶楠撰。成書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論語正義》按照《論語》的編排體例進行注疏,《論語》共二十卷,其中《八佾》、《鄉黨》兩篇多言禮樂制度,劉氏詳疏,分《八佾》為兩卷,分《鄉黨》為三卷,書后又疏何晏《論語序》一卷,所以多出四卷,一共二十四卷。劉氏父子認為南朝梁皇侃、北宋邢昺疏解《論語》,頗多蕪陋,劉恭冕在《論語正義·后序》中說皇侃所載魏晉諸儒講義,“多涉清玄,于宮室衣服諸禮,闕而不言”而“邢昺又本皇氏,別為之疏,依文衍義,益無足取”。道光八年(1828年)劉寶楠開始編撰自己的《論語》注本,他依焦循作《孟子正義》之法,先作長篇,然后進行比較折衷。劉寶楠打破漢學宋學的門戶之見,不專己之學,不守一家之言,廣泛征引,擇善而從。在凡例上,經文注文都依從北宋邢昺疏本,注文訛錯處多依從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本及后人校改。劉寶楠詳采以往各家之說,列漢唐《石經》、《皇疏》及《經典釋文》名本異文于疏中,又用何晏《論語集解》注,以存魏晉人著錄之舊。并把清代對《論語》的考訂訓釋加以匯編。在疏解體例上,劉寶楠也不墨守所謂“疏不破注”的積習,在《論語正義·凡例》上其子恭冕說:“故于注義之備者,則據注以釋經;略者,則依經以補疏;有違失未可從者,則先疏經文,次及注義;若說義二三,于義得合,悉為錄之。”劉寶楠不空談篇指章指,解說經義,證明典禮,期于實事求是,折衷大體得當。《論語正義》博取眾家之長,考釋詳備,是當時注《論語》的最佳注本,也是公認的研究《論語》的必讀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