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外政策,自元明以來,都能保持著歷史的光榮。一到了清朝,海上的交通日繁,和外國的交接也日多了;而且西洋諸國的社會情狀,又從封建貴族制度,變而為資本帝國主義,它們的侵略弱小國家,除掉武力侵略之外,又加上一種殺人不見血的經濟侵略。所以對于東方一塊地大物博的中國,列強沒有不想**它們的勢力;但是當清朝初年的時候,好似紙糊的紗窗,內容還沒被人窺(kuī)破,外國人到中國來,須得中國的允許,還要受各種限制,中國不失為一個完全**的國家。
本來外國人來中國經商的,是幵始于葡萄牙國,在明朝時便租借了澳門為通商地,每年納地租二萬金。后來英國和葡萄牙爭東洋海上的權利,葡萄牙敵不住英國,便承認英國也有出入澳門的權利。英國人威代爾率艦隊到澳門,明朝不許登岸,英艦便沖至虎門,和守兵就起了戰釁,攻陷了炮臺,明朝的官吏大驚,允許英人在廣東河口通商,方才了事。明亡之后,鄭氏據臺灣,英國又和鄭氏交涉,復得允許在臺灣的安平和福建的廈門兩處通商。到清朝康熙年間,英人請在廈門建立商館,清朝不答應;乾隆時,英國派了使者來中國,請求改良通商章程,要求減稅和自由傳教,并請設立商館于北京,這時適逢清高宗皇帝的八旬萬壽,特別破格優待外人,允許英國使者以見本國國王的禮謁(yè)見,而對于英國所請求的,盡行駁斥不準。嘉慶時英國又派了使者來北京,用重金賄(huì)通朝中大臣,再行提出前次的請求,而清廷認為是朝貢的使者,便完全不把他看在眼里,居然襲用天朝對待夷狄的辦法,叫他跪跪拜拜進宮朝見,英使不明白中國的儀節,因為必須覲(jìn)見皇帝,只得曲從,及至進了太和殿,不獨沒見著皇帝,而且一班臣下,還叫他向皇帝的虛座磕頭,于是英使以為侮辱了他們的國格,便怒沖沖地退出朝門,所請求的概不得要領,就怏怏地回國了。道光時,廣州灣所停泊的英艦,被廣東民眾攻擊,頗有損傷,清朝官吏袒護廣東民眾,不問罪,并且嚴征關稅,禁止英國女子登岸,英人沒有辦法,只得退出澳門。
據上文的事實看來,清朝初年時,內容沒有揭破,外國人還存著畏懼中國的心理;而清廷一味自尊自大,不懂得外交手腕,并且政治日益腐敗,實力日趨衰弱,等到和英人**戰爭一開,大遭失敗,從此內容揭破,招了各個帝國主義一齊進攻之禍。繼續**戰爭的,就有英法聯軍、中日戰爭、庚(gēng)子聯軍,中國盡受了大大的挫敗,不獨失地賠款,而且侵犯到國內的政治,逼著清朝承認關稅協定權、領事裁判權、租界管理權,把中國弄到次殖民地的地位,到九一八,更有日本倭(wō)奴仗著橫強,只用幾個月的工夫,趕走張學良幾十萬大兵,占據我國東三省幾十萬方里的土地。我們看了這部痛心史,一面追溯起源的**戰爭,痛恨清朝的政治腐敗,傳下了這彌天大禍;一面要責備民國成立以后的國民,太負不起國民的責任,若再不奮發圖強,那就除做亡國奴外,沒有第二條路走了。
話又仍說到**戰爭來,原來英人自**葡萄牙握著東洋的貿易權后,在印度廣種**,銷到中國來,一面國人也嗜好它,因之**的銷路日就暢旺,實在有驚人的數量,據廣東一省的統計,一年中英商輸出的銀數在幾千萬兩。清廷因感覺銀貨的日缺,恐怕有危及國家的根本,才知道**的害處,始議禁止**,立法很嚴,“有家藏煙具者死”的條文。后來林則徐做兩廣總督,見了**的盛行,就大為恐懼,以為**的禍害,不獨國家金錢外溢,而且是亡國滅種的禍根。他奏報清帝的大意說:“**不禁,必至國家日貧,人民日弱,過了幾十年后,國家將沒有可籌的餉,并且沒有可用的兵了。”清帝聽了這種沉痛的議論,也自醒悟,就命了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查辦廣東海港事宜。
林則徐到了廣東,就雷厲風行,先行把在英商館出入、販賣**的華商數人捕捉了,殺在英商館前**;又通知英商館,限令三日內將**全數交出;英商館置之不理,林則徐派了吏卒百人,用武力勒令英商交出**,英商不得已,交出**千三百余箱,則徐知道還藏匿(nì)了很多,說英商違抗命令,盡把英國領事以下的人捕捉了,下在獄中,又禁止人民供給商館的食物,并奪去英人的船舶,絕他們的歸路。英人大困,沒有辦法,于是交出**兩萬多箱,并向則徐謝罪。則徐把英人盡釋放了,又將英商交出的**盡行焚燒。英人被放出來后,都怏怏地回國,各國的商人也跟著回國,外國人在廣東的商務,因這**事件,一時竟衰落了。
從此清朝禁煙,更其嚴厲,有違背的,實行處以死刑;各國的商船,都要到清**填具“夾帶**者沒官正法”的切結。只有英國領事義律,不肯承認,要請林則徐派員到澳門去會議。林則徐不準義律的請求,又令人民斷絕英商的食物。英人又處在危困中,義律只得請示英國的**。英國**因為受了清朝歷來的積憤,便不顧了一切,很帶著幾分冒險性,命了印度總督派軍艦至澳門。林則徐聽得這個消息,便大修軍備,嚴密布防,等得英艦一到澳門,林則徐揮令兵士實行攻擊,焚燒英艦二艘,英兵抵敵不住,只得棄了澳門,轉攻廈門,乘著不備,又把定海攻陷了。
這時清朝的官吏,聽到和外國開了戰禍,個個嚇得手足無措,都歸咎林則徐處理不當,肇生禍端。英兵見了清朝發生恐慌,就大膽起來,把軍艦直開到天津,向直隸總督琦善提出很苛刻的條件。清廷不但不加以駁斥,而且令英兵還廣東聽候辦理,隨即把林則徐的兩廣總督職罷免了,令琦善**。琦善一到廣東,盡把從前林則徐的戰備撤去,以表示和英人親善,并且允許賠償英國的煙費七百萬元。英國領事義律見了琦善這般庸懦可欺,便進一步地要求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馬上率了兵艦攻陷虎門外的兩個炮臺,做強制的要挾(xié)。琦善著了慌,便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和英領事訂立草約,英國才把虎門外的炮臺繳還了。
清帝聽得英兵攻陷虎門,琦善許割香港,便大為發怒,命將軍奕(yì)山率兵一萬一千,尚書隆文率豫、黔(qián)、桂、贛(gàn)各省兵兩萬,提督楊芳率滿洲湖南兵一萬,齊赴廣東進討,并且革除琦善的官職。英兵知道這消息,乘著大兵未到,先把橫當虎門的各炮臺,盡攻陷了,隨著英國印度的海陸軍,又開到廣東,把珠江的要塞,都一齊占據。等得清朝的大兵開來,已沒有辦法,英兵扼著險要,又進攻清軍的兵艦,燒毀幾百艘,一直進攻到廣州的城下,廣州城外已經起火,城內的秩序也紊亂了。奕山便向英兵求和,訂休戰條約,允賠償英國軍費六百萬元,六日內交清,英兵才退出廣州。奕山把兵敗的事遮掩,只說和英國講和,報告清帝。清帝還追論林則徐開釁的罪,罰林則徐遣發到伊犁。
英國騙得了奕山六百萬元后,又和奕山開談判,以為從前的休戰條約是暫時的,若要永久的休戰,須中國承認英國所提各種條件,并割讓香港。奕山以不得清帝的允許回答。于是英兵又攻陷廈門和舟山列島。還攻破了鎮海和寧波,欽差大臣裕謙投水死了,百姓死幾千人。清朝又派了大臣奕經調兵數萬,幵赴浙江援救,盡被英兵打敗。英兵又攻破了乍浦,進攻到上海,提督陳化成率兵抵御,擊沉英國兵艦二艘,忽然一顆炮彈飛來,把陳化成打死,清軍遂亂,上海又被英兵攻破了。于是英艦共計七十三艘,沿著長江而上,陷了鎮江,進攻南京。清廷恐慌到萬分,命耆(qí)英、伊里布、牛鑒(jiàn)為講和全權大臣,向英兵求和。就在南京和英國領事璞(pú)鼎查訂立條約,就是所稱的《江寧條約》。中國自訂立了這次辱國條約,就成了刀俎上的魚肉,任列強宰割了。現在把這條約的大意,寫在下面:
一 賠償軍費一千二百萬元,償燒**費六百萬元,償還商欠債務三百萬元。
二 割香港全島永遠與英。
三 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
四 以后兩國往來用平等款式。
看了上面的條約,除失地賠款以外,對于原來的禁煙問題,一字不提,后來**的輸入,日益加多,以致**的流毒,到現在還沒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