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 處謙作品集

續藏經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

宋處謙述

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并序)

永嘉沙門釋處謙述

圣人之教,或廣或略,存諸眾典,原其化意,盡歸於法華者,大藏群經根此也。然圣人出世,本以己證,導諸群緣,蓋物機情別,未可一之於道。由是權之於前,本之於后,使循其跡而歸之源,至於斯經也畢矣。文云:雖設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特令揆昔,昭然可見也。吾祖親承斯旨,九旬敷唱,允葉圣心。洎荊溪記之,尚患十妙文繁,觀道難通,於是撮乎妙旨,十門點示,意深言遠,文而雖迂,舊解不詳,各固所是,繁於異論,雜乎粹旨。余不揆疎昧,深所惜哉!故特遵先范,去諸異同,專取文旨,再為注解,目為顯妙,且符記主之意也。文云: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經旨,皎在目前。根於此者,不其然歟?若夫分文對相,辨正舛訛,存此舊解,此不復云。

時皇宋熙寧四年冬十一月既望日於錢塘凈住方丈東軒序

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解

然此跡門,談其因果,及以自他。

因等法相,玄義備矣。

使一代教門,融通入妙。

直申一理,經旨在茲。原夫圣人為一施三,群情粗別,至此而復情祑理妙,一代融通,百界成佛,出世大意,妙盡於此。

故凡諸義釋,皆約四教及以五味。

待對教味,一代相形,權巧調引,俾機識妙。茍能了妙,即了是開,豈容別求?

意在開教,悉入醍醐。

了妙開粗,待對教味,一切成絕。絕尚無狀,豈復滯粗。判而即開,絕無過此。四十余年,未暢厥旨。今經一啟,圣意獨彰。妙教醍醐,心佛眾生一而矣。

觀心乃是教行樞機,仍且略點寄在諸說。

上開妙解,已一代融通。今示用解觀心,全心即名妙觀。非此觀心,教將何設?行依何行?故曰:觀心乃教行樞機也。教既純圓純妙,行必諸妄惑除。依教立行,此之謂也。故記主云:陰等十境,唯在三教。舊云:對偏則無,圓常教有。且夫相對妙教,粗頂在昔,豈絕待圓融,反卻在妄心也?正名。此名不正,行將安寄?

或存或沒,非部正意。

行門雖要,部非正談,故存沒互出;止觀專論,則行相方備。

故縱有施設,托事附法,或辨十觀,列名而已。

觀即是心,能所無二,理絕觀圓,義復何陰?今約觀大義,唯斯三種。或用托事,依觀見理,從行附法,二種亦然。義雖開三,種觀唯一。本文觀心,雖則非正,三相備有,故此列示。矧以五祖,親承有在,了一代之教意,宗法華為根本。述本之要,唯教與觀,記主得意,深葉祖承。教觀之設,唯斯數句,斷盡化源,根乎本要。釋或失措,教觀從設。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詮,詮中咸妙,為辨詮內,始末自化。

上已總敘,此下別陳。總別相顯,圣旨彌彰。然本文廣談境智,及以自化為解首,顯能詮教也。能詮之妙,權別為總,一部咸然,何法是妙?乃以境智始末自他,示其妙相。

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無不盡。

出世大意,為妙而興。今既談妙,罄乎佛旨。佛旨者何?眾生性是。依性談教,豈復別途?教觀一致,諸法實相。遮那體徧,**如是。因果俱妙,始絕絕粗。一化功畢,意盡於此。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綱。

十妙大綱,唯佛究了,初心若達,與佛何殊?眾生開佛,知見在茲,稟斯教者,必也如然。雖有肉眼,名為佛眼,此其證也。

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

若了十妙,即此了心,是觀大體,用此造境,無不真實,世間相常,觀與經合,文義相符。

若解跡妙,本妙非遙,應知但是離合異耳。因果義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跡雖殊,不思議一。

既達跡妙,豈與本殊?離合雖異,妙理元同。引證分明,宜加識信。

況體、宗、用,祇是自他因果法故;況復教相,祇是分別前之四章,使前四章與諸文永異。

上了釋名,本跡咸等;了四章,與名無別。總三為名,體等何異?舉一例諸,不俟終目。

若曉斯旨,則教有歸。

經言:雖設種種道,其實為佛乘。佛乘者何?妙而已矣。

一期縱橫

期,猶代也。一代,即縱橫也。時縱教橫,約顯談法華之前,縱橫白,固未知所歸來。至今經顯談歸本,群情驚駭,妙教一興,大事發明,次文見矣。

不出一念,三千世間即空假中。

直申妙旨,顯示佛乘。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在此而已。夫一念心起,必對一境。心不并慮,逐境而生。生滅交遷,未曾暫舍。權乘眾教,雖復斷之,不能除根。情境猶存,與教共住。縱橫既存,妙性莫彰。今點一念,與三千同。其同如何?一念是理。三千世間,即空假中,妙符念性。念根即除,真尚永絕,豈復存妄?真妄俱宿,不二門開。諸法實相,入佛境界。三無差別,一性咸同。含生本具,非造所成。妙法堂奧,上根直入,即登初住。縱橫之相,一切歸源。一門歸然,諸門皆爾。此唯得意,功忌存情。或封執語言,而謂了達,其猶緣木求魚,應無得理。

理境乃至,利益咸爾。

境理既然下。九、由此十法皆妙,皆成佛乘。今經題目,立此妙名。

則止觀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

則者,連上辭也。則知止觀十乘,行此自行因果;起教一章,用此化他能所。方見兩部文名,義成一致。

則彼此昭著,法華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詮可識。

照明著顯,以行成教,以教輔行,功不唐捐者,教行斯在。如此所詮,故云可識。

故更以十門收攝十妙。

欲教成行,非門不入。教既妙矣,舉教而行,豈復異途?故下文云: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

何者?為實施權,則不二而二;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

就今經談設化之意,施則全實成權,開則權全是實,權實不二,妙在化源。以此為門,入乎佛乘,如指諸掌。

法既教部,咸開成妙,故此十門,不二為目。

宮嗇不得其門,不見宗廟之美;至道不得其門,不睹妙法堂奧。不二為門,豈容情見?門立不見,誰之過與?

一一門下,以六即撿之。

門既成妙,入者作佛,故一一門撿以六即,顯佛高下,不生功濫,門之功也。

本文已廣引誠證,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經旨,皎在目前。

一理直了,不難異途,經旨在目,豈虛言哉。

一者、色心不二門,二者、內外不二門,三者、修性不二門,四者、因果不二門,五者、染凈不二門,六者、依正不二門,七者、自他不二門,八者、三業不二門,九者、權實不二門,十者、受潤不二門。是中第一從境妙立名,第二、第三從智行立名,第四從位法立名,第五、第六、第七從感應神通立名,第八、第九從說法立名,第十從眷屬利益立名。

十妙對門,多少不同,皆從義便。雖則各從於義,不忘本數,咸立十也。

一、色心不二門者,且十如境乃至無諦,一一皆有總別二意,總在一念別分色心。

色心一門,從境妙立。境有七科,法相甚廣。今以色心然而攝之,攝之之相,下文可見。分色心者,不二成二,妄之境也。其體一者,二即不二,妙之門也。故以總別斷盡十門二不二相,使粗妙昭著,門旨不壅。是知境妙不二之門,在乎一念。色心體一,得此之門,寶乘即乘道場而至。此一既爾,下之九門,觸類而達,達不俟再思。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體、力、作、緣義兼色、心,因、果唯心,報唯約色。

此十如境分色心也。下之六境,分對色心,各從於義,在文其詳。

十二因緣,苦、業兩兼,惑唯在心,四諦則三兼色、心,滅唯在心。二諦、三諦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實及無諦,準此可見。

如此分對七科,法相既成,二皆情境也。真如隨緣,成於九界,佛性斯隱,不二門閉。今示此境,俾曉情相,為下不二入門之本。然真中一實,皆理境也,何情之有?法雖屬理,分對在情,但破其情,一時歸性,次文可見矣。

既知別已,攝別入總。

既知別已,結上也;攝別入總,起后也。

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宛然。

此釋總相也。上既已示別相,了別為總,乃直示云一切諸法無非心性等。此即攝別入總,了總即性,故使七科咸成不二。即此是門,達乎佛乘。佛必三身點示三相,彰一妙體。心性,中也;無性,空也;三千,假也。故云夫三諦者,天然性德。今用此為門,上根一觀,直入初住,或內外凡。三諦妙理,始終如此,一部經旨,初后咸然。此門若了,至下不難也。

當知心之色心,即心名變,變名為造,造謂體用。

此博釋上為二異名。上分色心,即是心性之一,變為色心之二。妄無別妄,全真成妄,亦名事造,亦名迷用。全水為波,其例恒然,故此示之。

是則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於此。

此重釋上了妄成真也。上既全真作妄,全即了妄全真。三障即三德,波是水種,一切皆成,故非色非心,而下封三諦顯矣。宛轉相成,良由於此。

故知但識一念,徧見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與心同。況己心生佛,寧乖一念。

若如此識,一念之心,全三德性,自他生佛,即此念是。學者若然,佛從誰有耶?

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未到今經,三法成差,差即不差,妙名益顯也。

二、內外不二門者,凡所觀境,不出內外。

內外分境,唯約所觀妄境成二,非謂不二卻分內外。文云:迷謂內外,悟唯一心。然內外之相,此三法分。咸諸文隨諸法相立內外者,來至今經,咸成不二,皆可入理,名理為門。

外謂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絕,唯一實性,無空假中。

托彼依正,立外色心。今達此境空假中妙,此境即絕,唯是一性。空假中相,亦須無狀。卓然妙性,與誰對待,立外依正耶?

色心宛然,豁同真凈。無復眾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凈穢差品。

色心宛然,同真清凈,順妙空蘊,無復眾生,凈穢國土,依正俱泯,色心外相,一切空凈。

而帝綱依正,終自炳然。

蘊而即立,妙假斯成。說雖前后圓融,一時直申一理,門門如此。

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唯內體三千,即空、假、中。

一念若存,內外成隔。剎那無亡,色心相一。體圓性全乎三千,空假中是。

是則外法,全為心性。心性無外,攝無不周。十方諸佛,法界有情,性體無殊,一切咸徧。

妄念既除,外即同內。諸佛與性,一尚不立,曷分二焉?一切咸徧,豈作意乎?

誰云內外色心己他,此則用向色心不二門成。

妙旨一貫,以彼成此,復何爽哉。

三、修性不二門者,性德祇是界如一念,此內界如三法具足。

圓融三諦之謂性,一一常樂之謂德。性德至理,即界如念。念方絕跡,以此為門。修性不二,始終若此。

性雖本爾,藉智起修。

上已明性,此論興修無別。修解性之心,即名為修。下觀行去,盡立修名。名同義別,順善明達,不可雷同。

由修照性,由性發修,

同體照發,更互相成,不害修性,天然妙理。

在性則全修成性,起修則全性成修。性無所移,修常宛然。

全性成修,則性無所移;全修成性,則修常宛爾。修性名分,體常不二。

修有二種:順修、逆修。

修有二種,須揀順逆,方免混濫。

順謂了性為行,逆謂背性成迷。

以了為行豈行異,性以為修與性天隔。

迷了二心,心雖不二;逆順二性,性事恒殊。

迷了性同,逆順事別。

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

豈可迷了二修,使同謂迷心是了,斯為大錯,故特示之。

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須分照性之心,示為明了。

見性修心,二修但泯。

見性無性,豈復立修?若不了性,修何由泯?

又曉順修對性,有離有合。

置逆論順,理必妙融。離合之相,順理而成。

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

修性體圓,各具三者,離之狀也;修性分對,共為三者,合之相也。離合同時,未嘗少間;性修體一,不曾暫別。妙性之文,不思議旨,自然而然,安以情見而分別之?故終曰離合一相,頗得波水之況,下文備矣。

修二各三,共發性三,是則修雖具九,九祇是三。

能發所發,雖各論三,而有九數。九祇是三,離即是合,不二之狀顯矣。

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

離合雖一,分對從義;義雖分對,不違妙理;性雖緣了,對修無功,合而說一;修雖有性,欲顯其能,故唯論二;雖此分對,體常自一。

二與一性,如水為波;二亦無二,亦如波水。

波水之喻,親而可鑒。性與一乘,既如波水。二修之事,理亦如然。以喻得解,請詳斯旨。

應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從性成,成三法爾。

修若無性,如木無根。佛若無本,從何而成。生本是妙,病不能求。求而即得,速豈過此。

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法界洞朗。

達無修性至洞朗者。文雖在此,意實通前。上論修性,豈是未達而分別耶?是知正談性修,實無取舍,分別咸亡,法界常朗,妙不二相,始終一實。言雖前后,不可情迷。若此明了,方可論道。

此由內外不二門,成四因果。不二門者,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盤。

因果不二,亦祇全指一念具足三軌妙理。是知不指三軌,念無由破;念既不破,因果永殊;了念即理,因果俱均。若達此者,十門咸成。故色心門云:總在一念,別分色心。亦可例云:總在一念,別分因果。因果諸門兼同,不可情滯。

因果無殊,始終理一。若爾,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此由理一,乃至斯疑。因若已具,住因即足,何故立果?改因受果,因德何在?

但由迷因,各自謂實,若了迷性,實唯住因。

迷執謂實,因果乃殊。了性住因,與果何爽。

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

既若住因圓人,何故復立果稱?故此解云:但久研此因,因顯名果,無別果也。

祗緣因果理一,用此一理為因。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

辨之則毫發不差,亡之則始終而一。本末如此,方得六處皆名即佛。

因果既泯,理性自亡。祇由亡智親疎,致使迷成厚薄。

即惑成智,智力淺深,由迷厚薄,薄厚約迷,智常圓足。

迷厚薄故,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

惑豈非一?厚薄分三,理同事異,豈非厚薄淺深之義歟?

故如夢勤加,空名惑絕。

行雖如夢,不可暫亡;惑雖空名,非行不絕。勤加深薄,相修而成,蓋由契理,皆如幻也。

幻因既滿,鏡像果圓,空像雖即義同,而空虛像實。

空名之惑,鏡像之果,義雖是同,迷悟虛實,情性相隔。

像實故稱理本有,空虛故迷轉成性。

像現稱理,全性具以無窮;空虛本無,隨智光而輪轉。

是則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終體一。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曉果從因,因方克果。

非實相之因,無以成圓極之果。形端影直,心也始然。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

剎那心起,百界同作無明;一念附根,三千咸稱常樂。經云:凡夫賢圣人,平等無高下,但在心垢凈,取證如反掌。心念若存,如掌不反。

三千無改,無明即明,三千并常,俱體俱用。

金碑云:而此三千,性是中道,不當有無,有無自爾。茍能見全,上作無明之念,俱為至明之。體用不二,理亦由斯。上四節文,皆云三千,方見一而無二。

此以修性不二門成。

此上四門,攝自行因果,同一念心,圓觀可了。向下六門,攝化他相,準意可知。

五、染凈不二門者。

染凈之相,法豈然乎?但由物機迷悟之耳。故下文云: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此之謂歟?迷情若除,凈相自彰。

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故可了今即無明為法性。

若知無始無明全法性,是了今無明,豈不然乎?今無明在法性何?夫病在不知無明得便,或能了達全法界迷,為我智體,故染凈對機,不羞毫末,自爾而成。

法性之與無明,徧造諸法,名之為染;無明之與法性,徧應眾緣,號之為凈。

染凈同體,感應任緣,故群生感心中諸佛,諸佛應心內群生,機應相對,方得如聲答響者也。

濁水清水,波濕無殊。清濁雖即由緣,

以喻化之。若了濕性,清凈何殊?濁即同清,感焉異應?道交之義,識可見矣。

而濁成本有。

物機無始,未曾離合。

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清,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

波理既通,體用咸一,安得不然。

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迷悟緣起,不離剎那。

此舉法體,合上二水,顯性無殊,剎那見性,緣起咸同。

剎那性常,緣起理一。

見性體一,猶波理通,合初、后、中,可例知。

一、理之內而分凈穢

剎那即性,分乎凈穢。方見百界含心,三千自己。

別則六穢四凈,通則十通凈穢。

六穢四凈,直約十界分;十通凈穢,互就百界弁。雖此通別與剎那性平等無殊,指歸妙境,出自法華,言顯於斯。

故知剎那,染體悉凈。三千未顯,驗仍迷故。相似位成,六根徧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以悟顯迷,迷若未了,由剎那在。剎那見性,染體方凈。性凈若何?凈三千性。若了斯旨,方合本經,知法常無性也。

豈六根凈人,謂十定十分真跡,垂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成何所成?成性百界。應何所應?應機彼群。百界是己,感他豈緣?其心凈則佛土凈。

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

初心理觀,遮照同時,空中三千,剎那具足。

終日雙亡,終日雙照。

皆云終日,是顯同時。

不動此念,徧應無方。隨感而施,凈穢斯泯。

念全三千,何動之有。普應群機,無心即徧。應隨感施,凈穢何局。

亡凈穢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為凈。

亡轉雖曰空中,妙假纖塵不易。

空中自亡

染凈即觀,得名為了。病者去藥亡,一切俱蕩,妙性之體,法爾如然。

此以因果不二門成。

非上因果,莫成此用,承躡相由,未嘗少間。

六、依正不二門者,已證遮那一體不二,良由無始一念三千。

遮那非徧,徧生之局。群生非局,局彼之徧。局徧局殊,體自純一。果證無證,證彼局性。以果驗因,顯因本有。徧非因有,證復何從。

以三千中生陰,二千為正國土,一千屬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雖無能所,依正宛然。

遮那極證,依正妙融。妙融之相,全由性具之徧,不出三千。三千依正,全三諦理。理實何在?在迷剎那。剎那性顯,依正宛然,能所俱絕。

是則理性名字觀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攝。但眾生在理,果雖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三即俱有,意亦不同,理即全迷。名字觀行,解行論有,有雖不同,俱皆未顯。但遮那妙體,依妙常融,雖復俱融,不可混同,順此區別。

然應復了諸佛法體,非徧而徧。眾生理性,非局而局。始終不改,大小無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別。(已見上注。)故凈穢之土,勝劣之身。塵身與法身量同,塵國與寂光無異。是則一一塵剎一切剎,一一塵身一切身。廣狡勝劣難思議,凈穢方所無窮盡。

三諦妙境,空假中觀,契性應變,安局方所?塵身至細,非法體而何興?塵剎雖微,非理土而何有?應本如此,修成乃彰。所以一多相入,身剎重重,符空假中之妙觀,合無差別之果理。法華大教不二之門成,則稱性妙矣。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若非三千,攝境不徧。不空假中,境不是性。故須三千咸空假中,方見諸法實相。因佛體性,生心均一。絕待妙融,俱成佛道。乃得一攝一切,一切攝一。是以法華大事,純顯斯旨,振古少如。獨今家解由妙旨,并以三千而為指南。可謂盡開權顯實之旨,極三無差別之理。經題妙法,敘之妙名,不可思議法則。略舉界如,具攝三千。妙嘆於法,法祇是妙。故記釋妙境云,三千即空性了因等,其文分明。上文又云,不出一念,三千世間,即空假中。及斯點示,節節如此。學者不見,覽執三千,有無相攻,違祖背宗,及成法怨,為之柰何。

此以染凈不二門成。

眾圣凈用,既曰由生具故,得初心觀已,一念隨位彰顯,方乃染凈依正融攝相成。

七、自他不二門者,隨機利他,事乃憑本。本謂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一性自他,本自常存。本既我心,自他豈別?才有感即應,未始毫差。非修成而方爾,實一本之天然。

如、理、性、三德、三諦、三千。

理性三德,示其性體。三諦三千,顯其圓具。一一圓具三千性體,方得果證。稱性施為,以自益他,豈有二別。

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趣物。

三諦既其一心,自他豈應有異?莫以情見,逐語分張,違不二旨。

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十界。轉現,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三千而攝物機,十界而統應化。語辭之異,感應咸均。轉現不離一念,土互不出寂光。豈非全性,全同理性。以此鑒照,自他之相豈存而乎。門門合於題旨。

眾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諸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應遍機徧,欣赴不差。不然,豈能如鏡現像,鏡有現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

生理同佛而感,佛證齊生而應,才欣即赴,如影隨形。或謂不然,鏡像之喻,經論所陳,為何法設耶?鏡有現像之理,猶佛三千理滿;形有生像之性,喻生三千理感。感應道交,欣赴不差,法喻相符,如函合蓋,焉不信哉!

若一形對不能現像,則鏡理有窮,形事未通。若與鏡隔,則容有是理,無有形對而不像者。

若一機興感,應而不赴,則應體有窮,形事不通。若與鏡隔,容有是理。既其形對無不像者,反此乃知應無不徧,法無不通。然今家所明感應不差,由生理與應體一不同。諸論黎耶熏變,彼權此實,輔行弁之矣。

若鏡未現像,由塵所遮去;塵由人磨現,像非關磨者。

鏡未現像,由塵所遮;理未趣應,為惑所覆。磨塵雖假於功,現像全由於內。名字觀行,雖常感應,見思當存,顯應未彰,須藉功成,應方內啟。然今家所談,感交互成三十六句,有何一法而非應耶?但顯應妙能,在功成耳。

以喻觀法。

觀字平聲。

大旨可知。應知理雖自他具足,必藉緣了為利他功。

緣了無功,性何由發?性德緣了,發性利他,功莫大矣。

復由緣了與性一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則不起自性,應無方所。

性雖備足,未契同凡,順性緣了而合性者,方能普應,施設萬端,分證之位,雅斯符旨。

此由依正不二門,成八三業。不二門者,於化他門,事分三密,隨順物理,得名不同。

三密一際,豈可分張?對機事別,故此異陳。了應同法,一體無殊,不二之門,允斯而成。

心輪鑒機,二輪設化。現身說法,未曾毫差。在身分於真應,在法分於權實。

身分真應,法開權實。在昔施權,身法未合,故此離合,明來至今。經即三而一,身法俱融,次文明矣。

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說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應無垂世;若唯佛道,誰施三乘?

垂世施權,雖屬為機,而於理性,妙體常融。今經談性,權實正軌,一體平等,三業身法,豈違不二?

身尚無身,說必非說。身口平等,等彼意輪。色心一如,不謀而化。常冥至極,稱物施為。

冥極施為不動,此念徧應無方。無記化他,出生何盡。

豈非百界一心,界界無非三業。界尚一念,三業豈殊。

百界三業,既居一念,妙豈過此?非開顯至教,曷此宜揚?

果用無虧,因必稱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百界三業俱空假中,故使稱宜,徧赴為果。

不談百界俱空假中,未見成佛稱性之相。

一一應色,一一言音,無不百界三業具足。化復作化,斯之謂歟?

應色言音,咸皆百界,同生念性,至果顯發,以斯應用,豈有窮乎?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塵報色,同在本理毗盧遮那,方乃名為三無差別。

三密相海,妙性遮那,并指下凡心色本具,乃合**三無差別。是知無差妙旨,須符念性,色心不二,妙境可觀。故本文云: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記至云結束開意,以諸法中有妙理故,方可論開,點示眾生本有覺藏,心佛眾生無差別。既云諸法,豈非九界色心耶?有安樂性,豈非遮那妙境耶?今依妙解,直示斯旨,令成初心圓觀體相,用此觀察,見遮那性與果無別。故輔行云:心造一切三無差別。文理分明,此旨焉可別生穿鑿耶?

此以自他不二門成。

九、權實不二門者,平等大慧常鑒法界,亦由理性九權一實,實復九界,權亦復然。

實不可二,故唯一也。權不可一,故言九也。此直示其相。若圓互具,百界常然。名雖百界,一性無差。群情隔礙,權實乃乖。若依今經,顯斯至理,同一佛乘空假中妙。所以調達悟此而受記,龍女了此而作佛,并由大慧契合法界權實正軌。

權實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別,任運常然。

分別若生,此旨全失,任運之然,唯在絕念。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權非實,而權而實。此即如前心輪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三業一念,無乖權實,不動而施,豈應隔異?

雙非之理,不異權實;權實之應,全雙非是。

對說即以權實立稱,在身即以真應為名,三業理同,權實冥合,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十、受潤不二門者,物理本來,性具權實。

性具權實,與性無殊,故其熏發,全性而興。

無始熏習,或實或權,權實由熏,理常平等。

性雖本具,不熏無發,熏何所熏?還熏一性,合性熏發,在昔猶昧,於今猶明。群生佛種,從因緣起,師教為緣,全表理性,立修發名。不稟妙教,發性無從,縱有發生,乃成權隔,六道三乘,沈迷可復。

遇時成習,行愿所資,若無本因,熏亦徒設,遇熏自異,非由性殊。

成習若異,三草二木,能為事殊,能潤教兩,權乘亦別。至今經開成一地,而受潤俱同,理歸一致。故依今經,無一善根,不性佛道,低頭舉手,童子戲沙,并在斯典,照然可鑒。

性雖無殊,必藉幻發。幻機幻感,幻應幻赴。能應所化,并非權實。

機感應赴皆如幻者,修全在性,理必如幻。雖即如幻,感應益彰。故使物機應契僉同,寂光無非法顯。

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非權非實,為權實應。物機應契,身土無偏,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文理分明,解不合旨,徒目云云,無由顯發。如水至冷,飲者方知,此須明解,執言奚為?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受益之權。了斯經旨,達己心地三千妙性,與佛果證妙性,豈殊方合?四微同體,皆一地之所生;三草二木,感一雨之所潤。實纖塵而無爽,何一法而非真?普使一切,感成佛道,豈虛也哉?故復經云:無有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大哉至教,潤物成功也如此。

此以權實不二門成,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故使十妙始終理一。

本文為解妙字,不設十相,妙無始終,不語三千,性體不圓,既圓且妙,方乃因果自他,咸同一本,十門交通,一一相入,豈是作意,理自當然。

如境本來具三,依理生解,故名為智。智解導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異而異。假立淺深,設位簡濫,三法祇是證彼三理。

自行因果。五章已立,一妙無殊。化他全此,始末分明。鏡智行位,一而無爽。不二之門,昭然在目。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三法既是一念,三千既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跡非遙,故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

大式妙解開佛知見,茍不如此,出世妙旨其何以宣?然雖至嘆不離一念,若依今經而了念者,則一部妙旨皎然自心,十方佛體全我本性,誠堪信矣。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而為妙境;直指介爾,全三千性而立佛乘。明不思議,文理顯然也。噫!世之輪扁賤藝,妙尚子不能傳,況出世至道,豈易了之?然上所言,蓋筌罤也。茍不體道,如闕魚免焉,妄執滯耶?故大意云:若欲修習,并須口決。今此亦爾,若欲解乎妙旨,非口決而難通。茍無妙解,其何以行?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言在此,焉不信哉?

首題既爾,攬別為總,符文可知。

釋題是總,釋文是別,總別相貫,妙旨一如也。

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終)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