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二》稀見地方志提要 陳光貽作品集

○河 北

長興 陳光貽學

畿輔通志四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于成龍修,郭棻纂。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明崇禎間拔貢,入清授廣西羅成縣知縣,歷任知縣知府、直隸巡撫、兩江總督、湖廣總督。棻字快圃,清苑人,順治九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棻為文頗華贍,著有《學源堂文集》。畿輔為今河北省等地,古冀、兗二州之地也。春秋時為燕、齊諸國地,戰國為燕、趙、魏、齊四國地,秦置上谷、漁陽諸郡于此,三國屬魏。晉永嘉時為石勒、苻堅所踞,后魏置幽、冀兩州,北齊置東北道行臺,后周改為幽州總管府,隋初因之,尋廢。唐置幽州節度使,宋為河北東西兩路。金仍之,貞元元年遷都燕京,改為中都路。元初為大都路,后分為八路,直隸中書省,稱為腹里之地。明初改大都為北平府,后改置北平等處布政使司,永樂時改為順天府,廢北平布政使司。清為北畿,直隸六部,由是與諸省之州縣各統于布政司者不同。故諸省皆有通志,惟直隸獨無。自元以來,如元《析津志》、明《順天府志》,所記只存京城梗概而已。清康熙十一年大學士衛周祚,奏令天下郡縣,分輯志書,于是直隸巡撫于成龍,囑翰林院侍讀郭棻纂《畿輔通志》,書將成而成龍去,巡撫格爾各德繼成之。其書纂成僅數月,討論未免不詳。其體例分圖、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勢、山川、城池、學校、兵制、公署、祠祀、古跡、戶口、田賦、風俗、帝后、封建、職官、選舉、名宦、流寓、人物、藝文、雜志二十三門,體例殊未完備。雍正《畿輔通志》凡例,議此志云:“多雜記異聞,謂破拘墟之見,而馳域外之觀也。或征諸夢卜,或見諸歌謠,及獵取野史家傳,猥瑣譎怪,事屬不經。”又云:“各郡州縣志多踵此,而為之闕訛尤甚。”觀清初志乘,多瑣細蕪濫之病者,蓋其時已啟端矣。故自雍正《畿輔通志》出,體裁核備,此志遂不為人所器,以致其傳本稀少,今存者無幾矣。

保定府志四十卷明萬歷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存卷一至二、卷六至四十)

明王國楨纂修。國楨字翼廷,安邑人。萬歷十七年進士,三十四年任保定府知府,官至濟寧兵備道副使。按保定建置,始于宋置保塞軍,后升為保州,政和間又更名清苑郡。元為保定路,明改為保定府。成化八年,郡守章律始成府志二十五卷。隆慶戊辰,鎮兵易憲征修府志,時郡守賈近臯囑通判馮惟敏為之,馮去,知府章孟泉繼事,志成于隆慶辛未,凡二十卷,為圖二、表四、志十一。是編為國楨與王政熙諸人纂修,悉依《馮志》體例,列天文志、地理志、山川志、古跡志、郡國表、封建表、職官表、選舉表、政事志、祥異志、風俗志、學政志、田賦志、戶役志、兵政志、邊政志、鹽政志、屯政志,馬政志、倉廠志、驛傳志、封爵志、宦跡志、藝文志。

固安縣志九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明何永慶修,蘇志皋纂。永慶字善夫,河南人。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四十三年任固安知縣。志皋字德明,固安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授江西進賢知縣,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直隸盧鳳兵備僉事、陜西潼關兵備副使,官至右副都御使。按此志體例,分象緯、方輿、職官、循吏、先賢、高士、列女、選舉、宮室、食貨、雜志諸門,緒次殊若凌亂,于體裁猶未盡也。方輿載:“固安為漢方城縣,晉名故安,隋改曰固安。元以后屬畿甸,嘉靖間因渾河遷徙改道,為患甚巨,文物蕩盡。”按志皋自序,謂前無邑乘。此志為志皋與其子大生、性生、有生,采摭考索而輯成。全書大旨,義在重以諷勸也。

永清縣志三十五卷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嘉慶十八年增補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周震榮修,章學誠纂。震榮浙江嘉興縣人,舉人,乾隆四十二年任永清知縣。學誠字實齋,浙江會稽人,乾隆四十三年進士,官國子監典籍;邃于史志之學,著有《章氏遺書》。學誠創修志議例之學,于所著《文史通義》之《方志立三書議》《修志十例》《州縣請立志科議》諸文,皆述修志義例甚詳。按《立志科議》云:“案周官宗伯之屬,外史掌四方之志。若《晉乘》《楚杌梼》之類,是則諸侯之成書也。”創論方志為古國史起源也。《立三書議》云:“凡欲經記一方之文獻,必立三家之學,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遺意也。仿記傳之體而作志,仿律令之體而作掌故,仿《文選》《文苑》之體而作文征;三書相輔而行,缺一不可。”此其定修志之義例也。以志、掌故、文征為三書,又與三書之外附叢談,此則征材之所余焉;故可有可無。以志為全書體裁之主,而分目必慎。《修志十議》嘗謂修志有四體:皇言慶典宜作紀,官師科甲宜作譜,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傳。此四者為學誠所創之修志義例,以匡當時修志體例之弊。又其所議論志乘之文頗多,按張樹棻所輯《章實齋方志論文集》所收凡一百十三篇,又十九則,可謂富矣。學誠所參修志書甚多,有《和州志》《永清縣志》《亳州志》《湖北通志》《麻城縣志》《常德府志》《荊州府志》等,而今大抵散佚;惟《永清縣志》猶存完本,為學誠一手所纂,議例最詳。按永清有志,自康熙十二年知縣萬一鼒與縣訓導喬寯修志十一篇始。學誠此志則繼《萬志》重纂,其體例,紀二:皇言第一,恩澤第二。表三:職官表第一,選舉表第二,族表第三。圖三:輿地圖第一,建置圖第二,水道圖第三。書六:吏書第一,戶書第二,禮書第三,兵書第四,刑書第五,工書第六。政略一。列傳十:龍敏列傳第一,史天倪列傳第二,史天安史天祥列傳第三,史天澤列傳第四,杜時昇張恩忠郝彬列傳第五,諸賈二張劉梁列傳第六,義門列傳第七,列女列傳第八,缺訪列傳第九,前志列傳第十。書后附文征五卷,分奏議、征實、論說、詩賦、金石五門。按此志學誠以創定《立三書》之例,分為紀、表、圖、書、政略、列傳六綱。紀之屬,皇言紀言,恩澤紀事。然核其所集,皇言止于誥勅,恩澤止于蠲緩錢糧。推學誠之意,以皇言當《尚書》,以恩澤當《春秋》,欲強合史例,而方志上及帝紀,實非志例所宜焉。表之屬,以職官選舉二表,皆本年經事緯之法,秩序井然。士族表托于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之義,意亦深遠矣。其小序云:“州縣之志盡勒譜牒矣,宦人取士之祖貫可稽檢也;爭為人后之獄訟,可**也;私門不經之紀載,可勘正也;官府譜牒之訛誤,可借讎也;清濁流品可分也,婣穆孝友可勸也;凡所以助化理而惠士民者,于此可得其要略焉。”按學誠所列士族表僅敘世家望族,于庶民實無載。而其所列北街賈氏詳其婚配族姓,以著女真部族漢化之由,于龐莊鄭諸姓,詳其受田之數,以著漢軍入關之漸矣。圖之屬,輿地既有總圖,合境須載全圖之內,而城內古跡雜于建署圖,而反列后于四鄉,排次殊若凌亂。水道圖源委,亦不足明晰。書之屬,以科房類次,意誠至善,然于吏、刑、工三書,則不過虛張篇目而已,實質甚疏。惟戶書中載乾隆四十三年前之銀錢糧價之定數,以至棉布魚肉蔬菜之通值,以及職業等,其微致如此。政略一綱,即名宦也。學誠嘗言,名宦不當收于人物,職官不當備書政績,故特立此門,以示分例。列傳之屬,以人為類者六,其七曰義門,八曰列女,九曰缺訪,十曰前志,分目則新舊顯劃,體例至善。六綱之外,另以文征別為一書,體例當否,則尚可議論也。綜觀學誠此志,體例嚴密,而全書旨義重于史治,而疏于經濟;嚴于志例,而忽于考據。按此志版本,原本極稀,而有嘉慶十八年補刻本,《章氏遺書》本,民國十九年景印原本。

霸州志九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閣藏)

明唐交修,高濬纂。交字云川,山東東平州人,舉人,嘉靖二十六年,由武安知縣任霸州知州。濬南直隸江都縣人,監生,官萊州府訓導,霸州學正。霸州為周世宗就益津關置治,為建置之始。明初為益津縣,永樂時升為霸州,屬順天府,領保定、文安、大城三縣,是為京畿要塞。此志為整飭霸州兵備事副使周復俊命知州唐交所修,交延學正高濬,及州監生王嘉等編纂成書。分輿地、宮室、學校、武備、食貨、秩官、人物、藝文、雜志九門,凡五十八目。武備一門,因是時霸州為駐扎兵備事副使所在,紀其駐軍體統甚詳。

文安縣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二年刊本(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楊朝麟修,胡淓纂。朝麟字蔚齋,正白旗人,監生,康熙三十九年由藁城知縣調知文安,四十一年升順德府漳河同知。淓字箕瀾,文安人,貢生,侯補內閣中書。按本志沿革謂:“文安漢縣,周置霸州,以文安為隸焉。清為順天府屬縣,康熙四十年且以邑之蘇橋鎮建駐蹕所。”縣志可考者,崇禎四年唐紹堯修志八卷,康熙十二年崔啟元修志四卷,及《文獻備考》十卷。此志乃繼《崔志》重修,凡八卷共五十八目,無大綱。文安地低多水患,故此志卷三,所紀堤防疏浚尤詳;如河渠一目,紀河渠源流分派入海,莫不畢舉;并考證歷代河道之遷移改道。河堤一目,紀堤工自宋以來河堤修建之長短,及施工之策,一一盡述。又附《河錄》一篇,乃選錄有關文安河防水利之條議片奏。又藝文志中所選水利之文亦多焉。古跡一目,紀廣陵城云:“《五代史》劉海蟾燕地廣陵人。”今新舊《五代史》皆無此語,則此志修時,《舊五代史》猶有全書耶。

清苑縣志六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閣藏)

明李廷寶纂修,廷寶曲沃人,嘉靖十四年任清苑知縣。按沿革清苑縣始置于隋,宋升保州,明立保定府,遂以縣為附郭。清苑形勢,城臨四野,地址坦平,河流縈迥繞其左,狼山秀拔拱其右,為宋以來要塞。按此志體例,則凌雜無序,紀載亦疏略,其中若風俗物產,僅數頁而已。首創之志,搜摭固難,而《保定府志》早成于成化間,其所敘述附郭之事,梗概具成;且清苑自金元以后,遂為畿輔要地,豈絕無可紀之史實者哉。

安肅縣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張純纂修。純字魯堂,貴州安順縣人,舉人,乾隆四十年任安肅知縣,任滿升涿州知州。安肅自宋始立軍,金為遂州,明改為安肅縣。考其縣志創修于明嘉靖壬子,崇禎癸未重修,志未刊行,順治丙戌刊行之,辛丑又重訂,康熙甲寅重修,丁丑又增續。此志重修于乾隆四十二年,志類分星野、封域、山川、古跡、風俗、封跡、建置、賦役、方產,學校、選舉、職官、宦績、人物、藝文凡十五。按此志為出于邑人史元善等所編,喜侈談沿革,然無考證;如山川類于象山條牽為陸九淵之象山,黑山乃以黎陽之黑山混淆,動成笑柄。然古跡風俗于縣之習俗,頗能致詳。賦役則濫敘古制,方產則博征物類,不免侈陳失實。查此志原本今極稀少,另有嘉慶十三年知縣石梁補修本。

慶都縣志六卷清康熙十七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李天■〈土幾〉纂修。天■〈土幾〉營州人,康熙十五年任慶都知縣。按沿革,慶都金改望都置縣,屬河北西路中山府,元屬中書省保定路,明、清屬保定府。按慶都邑乘此志以前無可考。是編天■〈土幾〉與李毓琦諸人采輯而成,據天■〈土幾〉序謂:“時僅閱三月。”而何其速也。其書體例,分分野、方輿、賦役、職官、政事、藝文、選舉、人物八類,子目六十有七。此志原本久稀見之,光緒三十年曾為重刻,而今傳本亦不多見。

容城縣志入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清王克淳纂修。克淳字筆峰,山東黃縣人,舉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容城知縣。容城置縣自漢始。縣志肇于明隆慶丁未邑令李蓁春,再修于邑令蔣如蘋,三修于崇禎癸未邑令胡廷佐;稿成未梓而廷佐罷去,付其稿于邑人孫奇逢所。至清康熙癸未,邑令趙士麟索舊稿于奇逢,以備采取,厥成縣志。此志克淳續《趙志》后百余年之事,成于乾隆辛巳;凡八類,曰輿地,曰宮室、曰學校、曰食貨、曰秩官、曰人物、曰藝文、目雜志,各有子目,各有小序于篇首,而小序皆為空虛之言。

蠡縣志十卷明崇禎十四年刊本,清順治八年、康熙十九年增刊(徐家匯藏書樓藏)

明錢天錫纂修,清祖建明增纂。天錫字公永,沔陽人。天啟二年進士,崇禎十二年特命整飭保定兵備,在蠡縣駐扎。建明字馨宇,遼東人,順治八年任蠡縣知縣。漢蠡縣為蠡吾,金元為蠡州,明為縣,畿南一大邑也。崇禎時李自成攻近畿輔,亟于防務,于是特出憲臣以督城守,為京畿要地也。天錫為此志蓋有旌伐之意。凡十卷,分方輿、建置、畝籍、祀戎、爵秩、選舉、人物、祥異、荒政、藝文、寺觀、仙釋、陵墓十三類,惟荒政一類敘述較詳,余則簡約。建明病甚疏漏,為之增補,又為續志四卷,分列各類之后。康熙十九年知縣耿文岱又續補順治八年后事,為續志一卷,附訂于書后。

雄乘二卷明嘉靖十一年刊本。版心上有“櫟亭別業”四字(天一閣藏)

明王齊纂。齊字鏡堂,嘉靖八年任雄縣教諭。按齊自序云:“雄舊無乘,予諭雄之三年,以太守北泉閻公屬修志。”此志是為雄志首創。凡二卷,上卷疆域第一,凡十目,山河第二,凡四目;風土第三,凡三目;田賦第四,凡八目;建置第五,凡九目。下卷禮制第六,凡五目;官師第七,凡十三目;人士第八,凡五目;選舉第九,凡七目,祥異第十,不分目。卷前有縣境、縣城、縣治三圖,沿革謂:“五代初建瓦橋關,即今南關。周世宗顯德六年置雄州,金改為永定軍,元廢軍復建雄州,洪武初改州為縣。西南二里曰大雄,突出群表,縣因名。”故雄州之名,取義于大雄一隅之地也。

雄乘三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姚文■〈亠上燮下〉纂修。文■〈亠上燮下〉相山人,順治十六年進士,康熙三年由福建建寧府推官調任雄縣知縣。雄縣自王齊修縣志始,稱曰《雄乘》,萬歷間知縣康功繼作《雄乘》二卷,故文■〈亠上燮下〉此志亦名《雄乘》。其書體例,分輿圖,疆域、風土、賦役、建置、禮制、戎務,官師、選舉、士籍、人物、祥異、藝文十三門。其中賦役一門紀圈占帶投兩事,為清入關初之苛政,于康熙初元始諭令停止。文■〈亠上燮下〉此志,仍溯前隱痛,不避迴諱,可謂敢言者歟。

祁州志八卷清乾隆二十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羅以桂纂修。以桂江西寧都人,舉人,乾隆十八年任祁州知州。按沿革謂:“州為漢之安國縣,隋改為義豐縣,唐景福二年始改置祁州。”又據《通考》云:“本唐定州地,分建祁州,宋景德初移治于定州蒲陰。”本此語定沿革,失引旁證。《祁志》原委,據所錄舊序,有嘉靖四年潘恩序云:“舊志之修三十有九年。”則祁州于成化二十二年已有志矣。繼嘉靖志后,有崇禎元年知縣郭應響之志,康熙十九年知縣梅朗中之志。是編繼康熙《梅志》后重修。據其凡例云:“茲本多資刁孝廉顯祖志草為之。”書中每門之后有刁顯祖題跋。其書體例,分輿地、建置、賦役、官師、選舉、藝文、人物、紀事八門,分子目凡六十四,附目八。其紀事門,有關漢卿故里條,稱:“漢卿元時祁之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學,而艱于遇,因取《會真記》作《西廂》以寄憤,脫稿未完而死。棺中每作哭涕之聲,狀元董君章往吊,異之,乃檢遺稿得《西廂》十六齣,曰:所以哭者為此耳,吾為子續之。攜去,而哭聲遂息,續后四齣以行于世。”又云:“伍仁寺旁有高基一所,相傳為漢卿故宅。”按陶宗儀《輟耕錄》謂:“關漢卿大都人。”《永樂大典》引《析津志》謂:“漢卿名一齊,字漢卿,燕人。”《元史類編》謂為解州人。祁州于元時屬中書省大都所在也,漢卿為祁州人則說頗有據,而《北西廂》中方言近祁州語。《元史類編》稱漢卿為解州人,解州則為關姓所系出,漢卿未必生于解州。

永平府志十卷明萬歷間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明徐準修,涂國柱纂。準山東新城縣人,萬歷十一年進士,二十四年任永平府知府,以功擢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國柱字印元,號隱君,江西南昌人。按沿革,永平為漢遼西右北平郡地,北朝以后為平州,明洪武間始升為永平府。永平舊志,以本志徐準序云:“弘治十四年郡張行人纂者簡而該,萬歷十九年閩郭文學纂者博而核,刪繁補缺,可為全書。”按張行人即張廷綱,于弘治辛酉知府吳杰囑纂府志十卷。郭文學即郭造卿,于萬歷辛卯知府葉夢熊延纂府志一百三十卷,郭志未刻而佚。此志之成僅后《郭志》四五年,體裁大致參照弘治《張志》,為卷十,有圖七,列綱八,分目五十有七。徐序又謂:“其書體裁全備。”但與郭造卿志卷帙相差懸殊,紀載郡事,恐未必能盡全備焉。

盧龍縣志六卷清順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李士模纂修。士模盧龍知縣,事跡未詳。盧龍自唐以來為平州治所,明設永平府,遂為附郭縣。據本志序云:“前此無志也。”以知此志為盧龍縣志首創。其書凡六卷,卷一星野等,卷二城池等,卷三后妃等,卷四先圣、人物,卷五烈士等,卷六藝文。以伯夷、叔齊為先圣,別出于人物之外,其體例實無可取之處,書中記載簡略,更無考證可言,惟其書版刻精雅,又為罕睹之本也。

撫寧縣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趙端纂修。端字又呂,號立山,錢塘縣人,貢生,康熙十九年任撫寧知縣。撫寧在漢為驪城,至唐武德二年始置撫寧縣,尋省。金復置屬中都路,元初省入昌黎,后復置,屬中書省永平路,明屬永平府。自清入關以來,為兩京關鑰,冠蓋絡繹,縣由是著名。縣志自萬歷十九年修,久散佚,順治間知縣譚琳始議修志,康熙十八年知縣劉馨成縣志十二卷。此志去《劉志》甫數載,卷帙體例悉仍舊志,分十二類,子目凡六十有五,每類之后系以考證,為出于趙端手筆,皆有裨史實之文字也。而相與纂輯者,有邑貢生徐廷璻、魯大治、王運恒、楊時盛、郭永昌諸人,又教諭辛進修、胡文蔚及邑人馮隆運、鄒勷等為之參訂,助輯諸人,皆當時才望。故此志體裁紀載,皆詳雅有度,可推佳本。

昌黎縣志八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王田翼纂修。田翼字健齊,山西陽城縣人,舉人,康熙九年任昌黎知縣。考昌黎邑乘,創于明萬歷四十六年知縣楊于陛修縣志八卷,天啟間又為增補。是編乃繼《楊志》重纂,為邑人高培、張尊德、閻允吉等,采輯而成。其書體例,分輿地、營建、食貨、官師、選舉、人物、藝文、雜述八門,雜述記述,頗有與史傳不合故實。藝文收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宋琬《韓文公祠記》,且以邑令楊于陛及田翼自制詩文亦濫溢收入。昌黎為漢縣,歷代史志述昌黎地之所在其誤甚多。顧炎武《日知錄》有《昌黎柳城考》,征引甚多。同治《昌黎縣志·地理志》云:“遼以定州俘戶置營州、鄰海軍,其縣一曰廣寧。金大定因與關外廣寧縣同名,改為昌黎,即今之昌黎縣。”其藝文所收有關韓退之藝文,此昌黎縣,非退之鄉,殊與退之無涉也。

灤志八卷明嘉靖間刊本(天一閣藏殘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全)

明陳士元纂修。士元字心叔,號養吾,應城縣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二十四年任灤州知州,能文章通經學,所著有《易象鉤解》《易象匯解》《五經異文》《論語類考》《孟子雜說》等書。灤州建置于遼,沿革較短。明正德間州人許莊始私輯一州事實,嘉靖戊申士元乃就其書而增訂之,區門別類,排纂成書,名曰《灤志》。其書體例總分四類,曰世編、曰疆理、曰壤則、曰建署。世編以記郡邑沿革,分象緯、祥異、華夏、變更、秩官、科貢、封貤等目,系編年排比,頗具條貫。疆理是述州之地理,分民情、古跡、域界、里制、山水、勝概、風俗、往跡等目。壤則以記州之政事,分戶口、田賦、鹽法、物產、馬政、兵政、驛傳等目。建署以載州之建設,分城池、署解、儒學、倉庫、鋪舍、街市坊牌、樓閣、橋梁、秩祀、寺觀等目。惜此本殘缺,僅存世編、疆理、建署三類,茲參考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抄本全帙著錄。

山海關志八卷明嘉靖十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明詹榮纂。榮字仁甫,山海衛人,嘉靖五年進士,官至戶部左侍郎,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為監察御史張勑延榮及生員肖瑞鳳、田鷹、郭大綸、劉汝楨編輯。其書編次,卷一地理類,分沿革、疆域、山川、土產、形勝、風俗六門。卷二關隘、關營二類,而不分門。卷三建署類,分城池、公解、衛學、倉庫、驛遞、雜建、古跡七門。卷四官制類,分部使,守臣、衛官、學官四門。卷五田賦類,分戶口、屯田、雜役三門。卷六人物類,分名宦、鄉賢、孝節三門。卷七祠祀類,分神祠、賢祠二門。卷八選舉類,分進士、鄉舉、歲貢、將選、武舉、封爵六門。卷一前有山海關抵黃花鎮圖,凡二十八頁,又山海關特圖一頁,繪制精細,圖說詳明。山海關束括于山海之要重,明時為畿輔險隘,常鎮重兵。按本志沿革謂即隋之臨關,唐末屬于契丹,遼金為午州,元時之遷安鎮焉。明洪武十四年創建城池關隘,命名山海關,關內設衛,領十千戶所。永樂中為畿內地,直隸后軍都督府領之,宣德初劃二所于遼東衛,此志修時領所凡八。按志紀述于地理、關隘、關營三類為詳,選舉類于將選武舉二門為詳,以見關志之尚武焉。

河間府志二十八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閣藏)

明郜相修,樊深纂。相澤州人,舉人,嘉靖初任河間府知府,官至貴州布政使。深號西田,河間府大同中屯衛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歷任戶科給事中,丁艱在籍,知府郜相延修郡志,服闋,授原職,官至刑部左侍郎。河間府志,據本志樊深序云:“雖有程氏舊刊,亦僅成而未備;鄺氏家集,欲備而未成,廢缺相循,卒為墜典。”故此志實為首創焉。按其編例,為綱十六,為目六十一,卷前有郡人張璧及郜、樊三序。此志所錄河間故實甚多,采綴雖廣,而欠據考,不免貪多假借也。河間明時為府,領十八州縣,跨古時數州之地;故其界域,殊若難稽,而欲考地理之沿革,詳古今之故實,則難矣。

河間府志二十二卷清康熙十七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徐可先纂修。可先武進縣人,順治四年進士,康熙十六年由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調任河間知府。河間府志,自嘉靖《郜志》后,又修于萬歷四十三年知府杜應芳,成府志十五卷。此志為知府王奐初成志稿于康熙十一年,可先因其稿重為刪補付梓。其書分為星野、沿革、疆域、河道、城池、景勝、貢賦、物產、風俗、典禮、封建、仕籍、人物、選舉、流寓、仙釋、列女、武備、恤政、藝文二十門。其星野篇,有星野分類占法,出于王奐所為。奐自序言:“嘗習天文禁本,及太乙諸占。”而奐書其說于郡志星野之說,古代所用天文地理者甚廣,其旨以推測地理位置,則沿革可考,疆域可詳。故志乘體例,大抵首列星野、沿革、疆域諸門,以詳古今方域,方域明,則山川可稽,故實可考矣。

阜城縣志二十二卷清雍正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陸福宜纂修。福宜南通州泰興縣人,由監生議敘州同,補直隸布政司恒裕庫大使,雍正十一年升任阜城知縣。阜城縣為漢置,后漢廢,晉復置,自明以來屬河間府。清順治時知縣曹邦修《阜志》二卷,至康熙十一年始為刻行。是編乃繼《曹志》重修,其書分為星野、沿革、疆域、城池、公署、學校、典禮、古跡、壇祠、物產、貢賦、風俗、郵傳、武備、封建、仕籍、選舉、貤封、人物、列女、祥異、藝文二十二門,凡八十六目,卷前列圖考,有圖五幅。其書中如以農官入之風俗,封典標為貤封,恤典附于祥異,此方志體例之乖異也。《阜志》今存者,《曹志》殘缺,此志原本亦久罕見,光緒間曾重刻之。

肅寧縣志二卷明萬歷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明成性纂修。性沂水人,萬歷二十六年任肅寧知縣。按肅寧為宋之平虜寨,金升為肅寧縣。元初廢縣為鎮,明時屬河間府。成性首創此志,書其編例,分為天文、地理、建置、宮室、風土、財賦、典禮、武備、宦跡、人物、選舉十一類,以田賦、戶口二類,記載獨詳。按成性自序謂:“以田賦弗清,弊且旁出。”按此志為清丈田畝釐額事竟,乃撮其梗概,再增之以他事,而授之鋟梓,故于財賦志外,余類則僅寥寥數行而已。

交河縣志七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墻鼎修,黃伉纂。鼎字魏安,重慶府長壽縣籍,墊江縣人,康熙十年任交河知縣。伉元城縣人,交河縣教諭。交河自明萬歷十三年知縣馬中良創修縣志,迄墻鼎始為重修,匡正《馬志》缺誤,又增數十年之事物。其書體例簡約,分為地理、建置、賦役、官師、人物、藝文、雜志七門。地理志記交河為漢中水地,金大定間始立縣,沿革短淺,故實無多。按此志記載,不過存一邑梗概而已,文辭俗陋,率無可觀。考其書原本久稀,道光間有補刻本,今傳本亦不多見矣。

寧津縣志稿八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現藏上海辭書出版社)

清程裕昌纂修。裕昌福清縣人,康熙初寧津知縣。是編裕昌為奉文修志,遂取萬歷間邑人王良貴所纂縣志,稍加潤色,草率成書。其自序謂:“不敢遽稱為志,而姑以為稿也。”但觀本書除書衣頁外,書口及卷之第一行題名,則多無“稿”字也。其書記載,悉從王良貴原本略之。惟增職官、選舉二門,增輯頗少缺漏。按其沿革有云:“及靖難兵起,縣境更為墟矣。”似仍沿明志筆法也。其沿革又云:“唐天寶中置縣,金天會中改今名。”既言改今名,而不知唐天寶中置何縣焉;書中多如此空虛敷衍之語。

景州志六卷明隆慶六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刻本存卷四至六,膠卷全)

明羅許修,徐大佑纂。許河南永寧縣籍,江西廬陵縣人,由舉人薦為淶水縣儒學訓導;升豐潤知縣,調泗水,有政聲,升大名府通判,隆慶五年擢景州知州。大佑浙江黃巖縣人,貢生,任景州訓導。按景州即今景縣,故名廣川,因縣境有長川所經,即漳水焉。漢文帝時封周亞夫侯國于此,亞夫墓在州西三里。漢董仲舒墓亦在州境之董家里。又州城內西北隅有開福寺,有古塔雄偉莊嚴,建于北魏永平間。州境多古跡也。按景州為漢蓨縣;元初移東光之景州治來此,以蓨縣為附郭;明時屬河間府,領吳橋、東光、故城、安縣。州志此書最為古本,惜已不全。考其體例,凡六卷,六綱,十二門。今刊本僅見此殘本,而流傳之膠卷則為全帙刊本,全書不知下落焉。

吳橋縣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任先覺纂修。先覺山西寧武縣人,康熙九年任吳橋知縣。按本志沿革謂:“吳橋為漢將陵縣地,屬平原郡。金又分將陵置吳橋縣,隸景州;元屬河間路,明清從州屬河間府。”明萬歷三年邑人李懿始纂輯縣志,其書久佚。是編先覺延邑人楊萃等分門編纂,自為總集成書。其定志類凡十,曰輿地、曰宮室、曰食貨、曰官師、曰選舉、曰人物、曰藝文、曰武備、曰王言、曰終志,子目共五十有一,邑之史實,梗概已具。觀其志例,仍沿明修志舊習,為老生常談,別無創議。然綜核全書,猶為志書中之整贍有法者也,此志后印本,書后附知縣鹿廷瑄《吳橋縣志續補》六頁,所補自康熙十二年至十九年之事,初印原本則無之。

鹽山縣志十二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朱鸞鷟修,錢國壽纂。鸞鷟字翔千,泰興人,貢生,康熙五年知鹽山縣知縣。國壽字子彭,大興人,舉人,康熙七年任鹽山縣教諭。鹽山置縣始于隋,歷隸滄州。據舊序,縣志創于嘉靖癸巳知縣時尚儒,隆慶壬申知縣李萼續修。是編創修于康熙庚戌,翌年成書。其書編例,有目無綱,目次先后,錯亂失當;于人物分目,尤為瑣碎。觀其全書紀載,則事多而文省,無附會之詞,尚為核實,體例則非上乘也。

真定府志三十三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明唐臣修,雷禮纂。臣南直隸天長縣人,嘉靖二十六年任真定知府。禮豐城縣人,以吏部考功司郎中謫大名府通判。真定戰國為趙地,《史記》載:趙分晉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漢武帝時置真定國,北朝以后為恒州,五代時即為府,宋改為真定府,明時為府,領州五、縣二十七,附郭曰真定縣。是編為今存府志最古之本,其書體例,首列圖經一,次表四,志九,傳十五。詳其編撰之法,于體裁則無所發明,而摭采悉有所據。書中援古敘今,諦究興壞之端,殊猶有未盡。搜故實,掇逸遺,盡擇精萃,而于瑣事,則寧漏缺,故不免有遺而不詳之感也。

平山縣續錄志存五卷明嘉靖間刊本(上海圖書館藏,存卷二至三。天一閣藏,存卷四至六)

明李從今修,仇天民纂。從今內鄉縣人,舉人,嘉靖二十九年任平山知縣。天民事跡未詳。平山置縣,始于唐中葉,明時為真定府屬邑。邑志創于何時未可考,此書既稱續錄,則前當有志矣。是編今僅見存殘本。余惟觀其二三兩卷,為地理官師二門,地理述及水利物產,頗重于經濟,官師記及雜識,體例殊不免于濫。未窺全豹,全書體例無從獲知。按康熙《平山縣志·凡例》對于前志云:“有地理而無建置,有人物而無選舉,未免缺略。而混學校于地理尤為失體。”是議此志體裁當非上乘之作。

阜平縣志四卷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勞輔芝纂修。輔芝同治時阜平知縣,事跡未詳。阜平本行唐縣地,金章宗時始置阜平縣,隸于真定府。按本志所錄舊序,以乾隆三十年知縣鄒尚易修志序為最早。又按凡例引明李延賞《城隍廟碑記》,稱及縣志,是明時已有志矣。此志乃繼鄒尚易志重修,以詆《鄒志》門類煩碎,故其書體例,僅分四門,曰天文志、曰地理志、曰人物志、曰政典志,以藝文附于政典,仍載詩文,抑不知其何體裁。類以下所列細目,尤繁瑣復沓,非為簡核之體焉。查此志刊成至今僅百數十年,而志版早毀,其傳本則稀見難得矣。

晉州志十卷傳抄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郭建章纂修。建章五河人,貢生,康熙十一年以衢州知府降調晉州知州,復升河南歸德知府。晉州為古鼓子國,元始置州,明以后隸真定府。按志序謂:“州志創于萬歷,其詳不可得聞矣。”按此志原本刻成于康熙十四年,有魏裔介序文,而今原本已佚,僅見此抄本耳。于咸豐十年知州朱寶林取舊志補刊,是為重刻本。此志建章延關永清諸人采輯,其書體例,卷一曰區別地理、卷二曰記錄建置、卷三締核貢稅、卷四曰宏宣典禮、卷五曰評隲秩官、卷六曰歷稽選舉、卷七曰表章先獻、卷八曰采掇藝文、卷九曰闡揚風化、卷十曰通紀事跡。即其類目名稱,可覘其纖詭矣,其排比志材,尤凌雜無次。

無極縣志十卷末一卷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黃可潤纂修。可潤福建龍溪縣人,乾隆十一年任無極知縣。無極于明時屬真定府,清雍正二年改隸定州,十二年復為真定屬邑。按凡例云:“舊志明纂于邑人安嘉士,順治間修于知縣高必大。《安志》已無存,《高志》亦殘缺,不特紀事多訛略,而藝文亦多壽贈諛詞,于古人提要摭實之意全失之。”按此以知無極舊志僅二修。是編繼《高志》重修,其書體裁,一地理、二建置、三祀典、四災祥、五物產、六田賦、七秩官、八宦跡、九人物、十藝文,卷末載公牘,有涉及當時物價工資,皆有裨史實之文字。卷末又載黃可潤《無極非國辨》。《真定府志》引無極舊志云:“無極于春秋魯隱公二年,大夫無駭帥師入極,邑之得名以此。”按《左傳杜注》謂:“極附庸小國。”可潤《無極非國辨》有云:“古之極國為魯屬地,相去無極六百余里。”以駁斥舊志之誤,而府志又沿引誤之。修志不事考據,于此可見其誤。按此志原本久已稀見,光緒十九年曾為重刻。

順德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間刊本(天一閣藏)

明孫錦修,高■〈僊,氵代亻〉纂。錦字元樸,綏德籍,宿州人,嘉靖五年進士,十二年以評事御史任順德知府。■〈僊,氵代亻〉江都縣人,嘉靖十四年任順德府通判。按本志序謂:“成化間郡守林恭修志十卷,是郡志之始焉。”此志乃錦典郡時囑通判高■〈僊,氵代亻〉為之,其書體例總分八類。后修郡志稱其義嚴而不瀆,體辨而不贅。但觀其書全例,則細目分條,多重冗復沓,不免失之簡。按沿革順德為古大陸廣阿之地,商祖乙遷于邢,謂即此地,周時為邢國,秦漢為巨鹿郡地;隋置邢州,元改為順德路,洽于邢臺縣,明改路為府。其敘沿革上溯三代,而于旁引佐證,殊猶不足。考順德府志,見于著錄者,于明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歷四志,毀于崇禎末際兵燹,惟此志獨存。于清順治、乾隆二度修志,于此志均未引載采擷。而乾隆府志凡例謂:“順治年間所纂,已失其舊志矣。”幸天一閣有藏,猶得保存。

廣平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藍印本(天一閣藏)

明翁相修,陳棐纂。相浙江錢塘縣人,嘉靖二十一年進士,二十七年任廣平府知府。棐字文岡,鄢陵縣人,嘉靖二十一年進士,后官禮科給事中,以罪謫大名府長垣縣縣丞,相延修府志,志成升知縣,官至寧夏巡撫,所著有《陳文岡集》。廣平之名,見載于《漢書·地理志》,北朝以后稱洺州,明時復稱廣平。按本志序謂“府志創修于成化間郡守秦民悅。”而是編為嘉靖初知府蔣彬創修,書未成而去,相繼而成之。其書體例,分經緯二集,有圖一,表三,十二紀,卷前有商大節、汪廷吉二序。廷吉序云:“經緯者兩儀之象也,一圖者太極之體也,三表者效三才也,十二紀者紀十二時也。對待有相配之體,禪繼有相生之序,史氏曰斯可以志矣。天有太極兩儀三才十二時,而不外乎一元之運;志有二集,一圖三表十二紀,而不外乎一仁之通元者天之用,而志者仁之推矣。”廷吉取陰陽太極,以論志例,意識之見,于今視之,實為無據之談。然古之言六藝者,莫不通陰陽五行之學。文家恒言為文有四象,拳師亦嘗言形意太極,謂精于藝者,往往能神會,其實乃惟心之論。方志之圖、表、紀者,乃方志之體例耳,皆載實際圖象事物。古今志乘家論方志之體例者多矣,均無廷吉如此之言,而談志例。以術數學推行于地理志乘者,明人尤好為之,如顧應祥、熊明遇著書,往往以術數、天文、地理混成一體,啟輿地必準星度之學,故明清方志,必首列星野分野之圖,而成方志中術數之一體,非陳棐此志始創之例。

永年縣志四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孔廣棣纂修。廣棣曲阜縣人,永年縣知縣。考永年之名,見于《隋書·地理志》:“仁壽二年,改廣平為永年。”但按本志沿革謂:“金置永年縣,為廣平府治。”則隋之永年,即今廣平一府之地歟,而沿革未有引證詳考,猶有疑問也。永年邑志源流,按本志序謂:“邑志創于明崇禎間邑令宋祖乙。”又據《學部方志目》,有乾隆《永年縣志》十八卷,知縣王珍修,乾隆十年刻本。是編修成于乾隆二十一年,僅越前志十載。其書體例分志、表、紀傳三綱,附藝文。每類均有小序,皆題“邑令孔廣棣曰”六字冠之,頗似諭示之體,如此志例,殊若失宜。永年淦河縈帶,藉以溉田,農產繁富。按本志土產門小序云:“《唐史》(書)云:洺州土貢,沲綿紬■〈油上衣下〉。《宋史》亦言河北路為繭絲織纴之所出,此永年土產之大概也。今時蠶桑之利較遜于古,然織棉為布利賴無窮。”于此可見各地古今農產之有遷變也。

曲周縣志四卷清順治十三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李時茂修,趙永吉纂。時茂字蔚芝,遼陽人,貢生,順治初任曲周知縣。永吉字善甫,曲周人,爵履未詳。按志序,曲周縣志嘉靖辛卯知縣黃驊創修,萬歷癸卯知縣高出增修。此編纂成于順治丙申。其書體裁分為九類,曰地理、曰建置、曰秩祀、曰田賦、曰職官、曰人物、曰選舉、曰雜志、曰藝文,各類皆析子目。藝文分上下二篇,上篇列列傳志銘,下篇分記、諭、詩三目,藝文選擇,不盡囿于詩文,披及人物,用意固廣。以藝文為收集邑之史料而論,則猶有未盡者多矣。其余各類多記載簡約,體例亦疊矩重規。曲周漢置縣,屬廣平國。酈商封曲周侯,即此地。

磁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寧致堂刊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藏)

清任塾纂修。塾懷寧縣人,康熙六年進士,二十年任磁州知州,二十五年以卓異升戶部員外郎。磁州州西有磁山,以產磁石得名,隋唐間始置州,明以后屬河南彰德府。清雍正四年以治理滏河水利,改隸直隸廣平府,此志修時尚屬彰德。據任塾自序:“州志自嘉靖癸丑至萬歷庚辰,三十年間有周文龍、孫鎡、栗永爵、羅湖、趙范相繼纂修,成有嘉靖、萬歷二志,順治戊戌知州張瑞午承巡撫賈漢之命又為重修,然皆率略。”按是編成稿于康熙二十年,越五年始刻成書,其體例分為十二類,以古跡、風土、祥異具入雜志,殊非志例也。康熙三十三年知州康善述依原書曾為增補,三十九年知州蔣擢抨擊《任志》志類冗雜,遽又取而重訂之,增之為十八卷凡一十八類,蓋有以后競前之感也。故此志遂不為人所器,今存者僅見此書耳。

大名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閣藏)

明韓福修,唐錦纂。福西安衛人,成化七年進士,弘治十一年任大名知府,事跡附載《明史·張綵列傳》。錦纂《上海志》,已著錄。大名為古魏郡地,自唐宋以來迭為重鎮,明時為大名府,領縣十,州一。府志源流見《明一統志》引載,有洪武、景泰二志,今僅存其序;存者此志為最古,于弘治甲子錦知東明縣時所纂也。當時典籍未備,諏咨未廣,多取于亭父里魁之言、未征傍考,恐難盡信實。且其定例所列地理、星野、沿革、風俗、田賦、徭役、秩祀、職官、甲科、人物、藝文諸門,《嘉靖府志》序,議其編次體裁并有遺憾。茲閱此志為十卷,編次體裁尚為得體。但據《明史·藝文志》著錄唐錦《大名府志二十八卷》又據《圖書集成》所引載唐錦纂《大名志》十卷,又《大名府志》二十八卷,則錦纂《大名志》當有二種。《嘉靖府志》序評議《唐志》,未知指何種也。

豐潤縣志二卷明隆慶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明王納言修,谷嶠纂。納言字梧月,武進縣人,隆慶二年任豐潤知縣。嶠字惟生,號聚庵,豐潤縣人,嘉靖十七年進士,官至鄖陽巡撫。豐潤置縣始于金,初名永濟,以避衛紹王諱,改名豐潤。據《元史》作豐閏,《明一統志》為豐潤,屬薊州。此志沿革于此未有詳敘。按此志書端有薊州兵備副司楊錦序,及嶠序。嶠序云:“邑令王君梧月銳意修志,予閱敝篋中得往事備遺者,凡數十種,命從子九鼎潤色詮次成書。”則此志為嶠及其侄九鼎所纂。其書體例,分圖經、事紀、地理、建置、學校、食貨、官師、仕籍、宦跡、人物、兵制、雜識、藝文十三門。稿甫成,而邑令納言以憂去,后令余乾亨為之付梓。

棗彊縣志八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

清單作哲纂修。作哲山東高密縣人,乾隆元年進士,十五年任棗彊知縣。作哲嘗從桐城方望溪學古文,為文章頗有法度。及官棗彊,查棗彊志乘,創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羅廷唯撰《邑略》,萬歷二十二年知縣郭維寧續修,四十四年知縣王鶴令再修,康熙六年知縣胡夢龍又重纂。作哲視為胡夢龍之志體裁最佳,故是編繼《胡志》重修,據作哲序謂:“規模一本舊志。按其書體裁,分地理志、建置志、賦役志、職官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雜稽志八門。”地理志沿革謂:“棗彊漢縣,其字是彊非彊。”又雜稽志云:“彊與彊通,則棗彊者,產棗之彊。”豈不自相齦齬歟。雜稽志所紀董仲舒故里,宋河舊道等,引證浩繁,頗足征信。同治《棗彊縣志》方宗誠序,稱此志“得明著述之體要,而義法謹嚴,文體精潔。”考棗彊有乾、嘉、同三志,皆出名手纂輯,《嘉慶志》出于陽湖楊元錫,《同治志》出于桐城方宗誠,皆自歉不能與此志比量焉;而未審此志征引考證,如上所舉有自相矛盾之處也。

趙州志十卷明隆慶元年刊本(天一閣藏)

明蔡懋昭纂修。懋昭上海縣人,嘉靖四十四年知趙州知州。按沿革,趙州為漢恒山巨鹿郡地,北朝始置趙州;永樂以后為直隸州,領縣六,曰寧晉、曰隆平、曰柏鄉、曰高邑、曰臨城、曰贊皇。州志源流,據懋昭序云:“宋元以上載籍不可復觀,弘治癸丑前知州事張清嘗匯編之,而不及六邑。正德初知州程遵乃以六邑事總編之,而各為一卷。”按是編乃繼程遵州志重修,為懋昭于政暇親自采輯。其序又謂:“更得柏鄉馮時化、魏謙撝來相質正,遂合六邑會約成書。”纂輯亦非懋昭一手所成。其書體例,總分十卷七類,卷一地理,分沿革、疆域、里社、山川、古跡。卷二建置,分州縣治、學校、公署、城池、營寨、橋梁。卷三田賦,分土田、戶口、貢賦、差徭、站銀、丁糧。卷四祠祀,卷五卷六官師,卷七卷八人物,卷九卷十雜考,分風俗、兵防、物產、陵墓、勛戚、災祥、集賢、李氏世系、趙原。如人物雜考二類中敘古事人物,有取趙國事引入者,殊若附會。而趙州故跡之可珍者,曰柏林寺,寺有吳道子畫壁。曰安濟橋,據唐張嘉貞《安濟橋銘》,為隋匠李春之創跡,稱其工磨礱密致如削,望之如初月出云,長虹飲澗,上有勾闌皆石獅子;其工程之精偉可想。本志并未述其狀,以知其采摭之疏略也。

趙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祝萬祉修,閻永令、王懿纂。萬祉遼東人,康熙二年任趙州知州。永令滑縣人,舉人,康熙十年任趙州學正。懿趙州人,康熙三年進士,官新田縣知縣。趙州志弘治前所修未及屬邑;正德志乃以六邑事總編之,而各為一卷;隆慶志以州縣事總匯七門;其體裁各異。是編體例,分為地理、建置、田賦、祠祀、官師、人物、風俗、藝文八門,則統敘州事,其后又以所屬六邑事,各編為一卷附焉。書中記載,若風俗志物產條,雜引舊事,殊為未宜,而以物產列入風俗,亦非體例也。人物志取戰國趙人,趙國之地,亦非盡囿于趙州之域,不免蕪濫。

隆平縣志十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清袁文渙纂修。文渙號約軒,江西崇仁縣人,貢生,乾隆二十四年以應例知隆平縣,后調四川定遠知縣,以經理糧餉功應升,遽引疾歸。隆平之名始于宋代,因其地無山阜,四望皆平疇大野,以故得名。其邑乘萬歷時邑令林天秩始創,崇禎二年邑令陳所學續修之。是編乃文渙延孝廉江椒田協同纂成。其書體例,以仿陸隴其《靈壽志》分列十類,每類有小序。書中敘河渠最詳,以隆平多水患,縣境大陸澤,見載于《禹貢》,又稱巨鹿、廣阿,在邑城西北五里。隆平、巨鹿、趙州諸州縣,皆賴于灌溉。而亦時被水患,明弘治間溷水洶降,沖決堤防下注隆平,淤窒壅塞者四十余里。嘉靖六年,正定、順德二府會同疏浚,水患乃息。藝文志收王原祁《大陸澤圖說》《大陸澤議》《大陸辨》諸文。以大陸澤與隆平水利攸關,故尤注意于此者也。查此志原本極稀,民國二十五年曾重為石印。

深州風土紀二十二卷清同治十年刊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清吳汝綸纂修。汝綸字摯甫,安徽桐城縣人,同治五年進士,八年任深州知州。汝綸自少好古文辭,嘗從其鄉前輩方宗誠學古文,曾國藩見其文于宗誠所,大奇之,延至幕府,汝綸遂師事國藩。時與張裕釗、黎世昌、薛福成,號稱曾門四大**。居國藩幕十余年,擢補深州知州,歷任冀州、天津州府凡十八年。后主講于蓮池書院數年,光緒十八年任北京大學堂總教習,派赴日本考察學制,歸未及返命而卒,年六十四歲。**以嚴復、馬其昶、王晉卿、唐文治、賀濤名尤著。子闿生能古文,嘗輯其父遺文,為《桐城吳先生全集》。考深州志乘淵原,據康熙州志張蜚英序云:“深之有志,自前明成化間始,但事出草創,敘次舛駁,不足征信。”成化以后,又有萬歷及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諸志,體裁皆純雅。而汝綸纂此志,所因舊志者絕少;其官深州僅二年,所屬志稿,刻成于同治十年,號稱名書,至光緒二十六年重刻于文瑞書院,而原本尤為珍貴矣。觀此志之編輯,體例自有新裁,可稱近世方志典型之作,新編志乘者咸據為借鑒。其書總分二十一篇,曰疆域、曰河渠、曰賦役、曰學校、曰兵事、曰官制、曰職官、曰名宦、曰藝文、曰古跡、曰金石、曰人譜、曰薦紳、曰名臣、曰文學、曰武節、曰吏績、曰孝義、曰流寓、曰列女、曰物產。其中人譜一篇,為汝綸首創。夫姓系之學于六朝最盛,其后志乘家只載世家巨室,別無所記焉;而固定里居千數百年之氏族,惟賴家乘譜牒載之,而今猶可稽考。汝綸此志創人譜一例,網羅散逸,詳而不冗;例如所舉安平崔氏,載自漢至五代崔氏千有余年之宗系變遷。此篇小序有云:“自明至今五百余年,族姓視前一變,永樂間遷民實畿輔州縣所屬,諸望姓大抵遷自永樂者為多;金元以前千余年舊族,今存者希矣。”汝綸慨嘆世變遷徙之劇也。其次如金石篇,以錄金石之原文,不稍變易,則州之掌故可因易而稽矣。如錄《洪武學校格式碑》,則明代之地方學制,可以足征也。又如賦役篇,自洪武以來賦役源流,一一疏通證明,且不避煩瑣絲毫畢舉。疆域篇所舉版圖分合,言皆有物。兵事篇為汝綸得意之作,文辭典雅。物產篇為最后成稿,附論農商狀況士女風俗,仿《史記·殖貨傳》之體也。總之此志為出文士手,據事直書,康海《武功志》之流亞也。

定州志四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閣藏,存卷二至四)

明倪璣纂修。璣字在公,咸寧縣人,正德三年進士,十五年由諫垣給事中謫嘉善縣縣丞,三年擢任丘知縣,再升定州知州。定州為漢時中山郡地,北朝始名定州。于明時領縣二,曰新樂,曰曲陽。弘治癸亥官賢創修州志,倪璣繼纂,成稿于正德間,嘉靖元年始刻成。今原本僅見此書,蟲蠹漫漶,不可細讀,無從窺其全帙。但據康熙《畿輔通志》,稱倪璣嘗作州志,論者以為得紀事體。又據康熙《定州志》,知州黃開運序云:“定自明末城陷,瓦廬學舍鞠為茂草,掌故之家其蕪沒于兵銷戎踐者久矣,志固無考也。”以知此志流傳久少也。

深澤州志十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趙憲修,王植纂。憲字無愆,山東博山縣人,雍正三年進士,十一年任深澤知縣。植邑人,康熙辛丑進士,歷任廣東和平、陽江、羅定等州縣十余年。按沿革,深澤立縣始于漢,宋以后屬祁州,雍正十二年始改隸定州。又據凡例謂:“深澤前明無志,自康熙乙卯邑令許來音始為搜葺,于鄉紳張靖之家得前教諭張勸所輯稿,復校閱郡志《祁志》,與邑士紳王鐄、袁斌等參互考訂之,是為舊志。”是編承《許志》重編,分編年志、輿地志、建置志、職官志、禮儀志、食貨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余志十門。編年志瑣細具陳,殊同雜志;志書用編年例者,應從史籍中采擷關于本邑戰伐大事實之為宜,非記邑事之瑣碎焉。

四鎮三關志十卷明萬歷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明劉效祖纂修。效祖武驤左衛人,嘉靖間進士,官至陜西按察使。四鎮三關者,為薊鎮、昌鎮、真保鎮、遼鎮四鎮,居庸關,紫荊關、山海關三關,皆京兆左右輔地。其所防管之區,按本書所列總圖,計有八府,十六州,一百十五縣。故所述重在邊防地理,尤于昌、薊二鎮為詳,轄防區府州縣,則紀載疏略。其書體例,分建置考、形勝考、軍旅考、糧餉考、騎乘考、經略考、制疏考、職官考、才賢考、夷部考十類,子目凡三十,紀載簡詳有度,事核文雅。

西關志三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明王士翹纂。士翹字民瞻,安福縣人,嘉靖十六年進士,官至巡按直隸監察御史。西關古時為冀幽營,漢唐均為重鎮,明時為京西要樞,其塞有四,曰居庸關,曰紫荊關,曰倒馬關,曰故關,皆屯集重兵。按此志體例,以四關分別匯輯,《居庸關志》十卷,《紫荊關志》八卷,《倒馬關志》七卷,《故關志》七卷,凡三十二卷。四篇體例門類皆同,曰沿革、曰疆域、曰形勝、曰星野、曰山川、曰關隘、曰城池、曰軍馬、曰墩臺、曰邊情、曰擺撥、曰倉場、曰草場、曰庫房、曰教場、曰屯堡、曰征徭、曰歲用,曰公廨、曰學校、曰官師、曰人物、曰風俗、曰物產、曰祠廟、曰壇璇、曰陵墓、曰驛傳、曰巡司、曰鋪舍、曰橋梁、曰窯治、曰牌坊、曰古跡、曰礦洞、曰章疏、曰藝文三十七類,又附條四,書端有總圖一。按此志稽考史集,摭采案牘頗豐,其所紀祲祥之變,用以通險夷遇迂之途,察邊情之審,則以定戰守也,與府州縣志敘述不同。

臨漳縣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閣藏)

明景芳纂修。芳山東定陶縣人,舉人,弘治末任臨漳知縣,時漳水泛濫壞民田,芳于縣西南筑堤防患,后人稱景公堤。臨漳為古鄴都,漢置鄴縣,三國魏建為都,晉諱鄴故名臨漳,明時屬河南省彰德府。邑境漳河過焉,河嘗數徙,故歷來多水患。此志紀河防及引漳溉田之事甚詳,疆域載漳水凡四遷,沿革紀之以事實,災祥述之以災害。古跡載亶甲故都,故魏都,故趙都,前燕都,北齊都,皆在臨漳。古時建筑之偉,若銅雀、金鳳、冰井諸臺,皆在其地,多勝跡也。藝文志載宋楊蒙撰《魏鄴令西門豹廟碑記》,紀豹引漳溉鄴,及沉巫以除河伯娶婦之害,亦在此地。藝文志又載南朝鮑照題《西門豹廟詩》,則廟之立由來已久矣。考西門豹引漳溉鄴以富魏之事,據《史記·河渠書》言:“西門豹引漳溉鄴,以富魏之河內。”而《漢書·溝洫志》紀史起之言曰:“漳水在旁,西門豹不知用。”二說則相矛盾,疑以當時西門之渠已湮廢,史起修之,故民不歌豹而歌史起。班固不曲思史起之言,直筆書之,故與《史記》有違。

口北三廳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清金志章纂修,黃可潤增校。志章浙江錢塘縣人,雍正癸卯科舉人,乾隆四年任分守口北道三廳理事同知。可潤修有《無極縣志》,已著錄。口北三廳者,為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于元時為上都興和路及興、松、云三州地。明為開平衛及興和守御千戶所地,清初為察哈爾東翼四旗,西翼正黃旗游牧地,雍正二年設三廳理事同知,隸口北道。此志為志章始創,乾隆二十三年可潤為之增校,而梓行。其書分地輿、山川、古跡、職官、官署、壇廟、經費、地糧、村窯、戶口、風俗、物產、臺站、考牧、藩衛、人物、列女、世紀、藝文、雜志二十門。其中地輿、山川、古跡三門,引據諸史以疏證古今地名之同異頗多,尤注意于元開平之故跡。世紀一門,歷舉歷代兵事,深為周備。藝文所載詩文,亦皆切于掌故,其校訂之詳,皆為可潤所增補焉。查此志原本極稀,流行者有抄本、《滿蒙叢書》本。

承德府志六十卷首二十六卷清道光十一年修稿。林從炯批校本(溫州市圖書館藏)

清海忠修,林從炯纂。海忠字靖堂,長白人,道光六年任承德知府,歷官熱河兵備道等職。從炯浙江溫州人,舉人,侯選知縣,事跡未詳。按此志,實為林從炯據牛昌籙原本重加纂訂而成,但以本志成格序謂:“纂修為出海忠一人。”從炯嘗以此語不平,于此本成格序后批曰:“此文乃余同陸君代作采輯,俱不提及余一句,但諛海郡伯一人,殊不覆實。”又此本首頁有道光辛卯十月從炯題記云:“此志創于道光七年冬十月,洎八年十一月副本告成。熱河地處塞上,無人分纂,延牛君荻垞為草率八門(學校、廟壇、寺觀、田賦、名宦、選舉、人物、列女),無一字可用。于是旁搜遠籍,近取見聞,一手纂訂,窮日累月,甚矣其憊。而中間詆排如崔君廷詔,改易如陳君淦,至以凡例改為綱目,謬戾若此。幸正于朱虹舫(蘭)閣學,原本始定,甚矣官書之難也。”此從炯所述此志之纂輯經過也。茲按本書體例,自圖說迄雜志,凡三十四類,而無大綱,為卷六十。卷首二十六卷,分詔諭、天章、巡典、山莊、行宮、園場六目。又按修志銜名表,列鑒定為成格、那彥成、沈維鐈、英和、裕恩、琦善六人。但據從炯批語,鑒定實為英和一人,成格則惟進呈正本而已。銜名表列海忠為總纂,而從炯批語謂:“海忠只可稱總理。”按此志之刻本,道光九年熱河都統成格囑知府海忠修,十一年書成,光緒十三年知府廷杰又為重訂。而見于公私收藏目錄著錄,皆題海忠纂修,茲據此書從炯批語,其纂人可以考正也。光貽近得瑞安張宋廎先生檢寄其鄉人楊紹廉撰《記林監州承德府志》一文,謂得道光《承德府志》六十卷,卷耑有吾瑞安林監州從炯墨筆題記,當是林氏家藏本。又謂是書實林監州一手纂訂,見《瑞安經籍志》。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