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明哲品法句經第十四》法句經譯注 佚名作品集

譯文

明哲品大意是講,習學(控制)心念和行為的人,應當修煉人生福報而精進於大道,以佛法作為人生的明鏡。

透徹地審視善惡(之報),心中(必)知敬畏禁忌:敬畏(果報)而不犯(邪惡),終身吉慶了無憂患。 ㈠

所以世間有福之人,(心)念思惟緊跟行動(毫不放縱):善於實現自己的意愿,幸福與財富加倍增長。㈡

深信善(報)廣行福(事),積聚善德毫不厭倦,深深相信陰德(之報),久而久之(其德)必然彰顯輝煌。 ㈢

經常避開無義之舉,不去親近愚闇之人,一心思量追隨賢德之友,親近依旁上等有識之上。(四)

喜悅(佛)法之人睡眠安穩,心情和悅意志清爽:圣人敷演佛法(精義),智慧常使行為快樂。(五)

仁德智慧之人,堅守戒律奉持佛法,猶如星空之中明月,(光華)普照世間。 ㈥

制造角弓的工匠調理牛角,船夫掌舵調理航船,智巧工匠調理木料,智慧之人調理身(心)。(七)

譬如厚重磐石,任憑大風吹刮毫不動移;智慧之人(心)意凝重穩固,任憑毀譽之言四起不能使其主意傾斜。(八)

譬如深不見底的澗淵,澄靜清明:智慧之人聽到大道(精義),心意澄凈心情歡悅。(九)

大德之人身心無欲,所處之地昭然明朗:即使偶然遭遇苦樂,(但對這些苦樂的無動於衷)并不能高尚顯赫其擁有的智慧(功能)。(十)

大賢之人了無塵世事務(擾亂),不愿擁有子女財產政權種種(俗務)之累:經常堅守戒律智慧與佛道(法則),從不貪求邪欲富貴。(十一)

智慧之人深知(心意)易於動搖,猶如生長在沙土中樹木(極易被風搖動):交朋接友而(自己)心志并不強固,就會隨順塵世各種習氣現象而污染自己清凈本性。(十二)

世俗之人均皆沈沒於(人欲)深淵,很少有人度過深淵走上彼岸:假若有人(前來救度),要求救度之人必然奔走前來(叩問佛法)。(十三)

確確實實熱愛大道,認認真真接受端正之義的教誨:如此之人接近(真如)彼岸,直至超脫(生)死之苦便為上等(之人) 。(十四)

斬斷五蘊之苦的假相,靜靜思考尋求智慧;不會再回到(人欲)的深淵之中,拋棄所有的依托(其智)必將光明。(十五)

抑制情感欲望,斷絕(世俗)快樂莫要放縱情欲;如此便能自己拯救自己(脫離世俗苦海),驅使意(念)進入智慧。(十六)

學習應取端正之智,(心)意惟以正道(為念);一心三思接受(佛家)真諦,(雜念)不起便是快樂:煩惱消盡陋習除盡,這樣便能超度世俗之苦。(十七)

原典

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明哲品者,學念行者,修福進道①,法為明鏡。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 ㈠

故世有福,念思紹行②;善致其愿,福祿轉勝。 ㈡

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③陰德,久而必彰!㈢

常避無義,不親愚人,思從賢友,狎附④上士。(四)

喜法臥安,心悅意清。圣人演法⑤,慧常樂行。(五)

仁人智者,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間。 ㈥

弓工⑥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七)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⑦,毀譽不傾。(八)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凈歡然。(九)

大人體無欲,在所昭然明;雖或遭苦樂,不高現⑧其智。(十)

大賢無世事,不愿子財國,常守戒慧道,不貪邪富貴。(十一)

智人知動搖,譬如沙中樹,朋友⑨志未強,隨色染其素⑩。(十二)

世皆沒淵,尠剋⑾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十三)

誠貪道者,覽受⑿正教。此近彼岸,脫死為上。(十四)

斷五陰法⒀,靜思智慧,不反入淵,棄倚⒁其明。(十五)

抑制情欲,絕樂無為,能自拯濟,使意為慧。(十六)

學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諦,不起為樂。漏盡習除,是得度世。(十七)

注釋

①進道:上升到對道的追求。

②念思紹行:心念與思想要緊跟行動。紹,繼也、緊接也。

③信知:深深信仰。

④狎附:親近依附。狎,親睰、靠近。

⑤演法:敷演宣講佛法。

⑥弓工:制造弓之工匠。

⑦意重:意志堅定不可移。

⑧不高現:不通過某某來顯示出其智慧境界之高尚。

⑨朋友:動詞,交接朋友。

⑩素:白色。佛教上座部及《法句經·雙要品》第一、二章均強調「心性本凈」。此處應是肯定心性本凈之意。參見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三○三頁,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⑾尠剋:即少剋、很少能夠。尠,為少之異體字。

⑿覽受:觀看并接受。

⒀五陰法:即五蘊法。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感覺聚集在人身上,便產生五種相應的欲望;法,是萬事萬物之總稱。

⒁棄倚:拋棄世俗的種種倚靠,如身體、財產、子女、權勢等等。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