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守仁(1472~1529)著。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主要著作有《大學問》和《傳習錄》。他繼承陸九淵的心學并加以發展,成為心學集大成者,對后代反正統理學的思想家有很大影響,被稱為陽明學。《大學問》成書于嘉靖三年(1524)。是王守仁在浙江稽山書院講學時寫的。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大人指統治者。統治者應該“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為大人之學,就必須去其私欲之蔽,自明其明德。要明明德就要親民,就要致良知,最后才能達到“家齊治國而天下平”。這實際上把《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按自己的哲學思想加以理解,納入三綱五常之中。為其晚年定論。該文包含了王守仁天人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主要的哲學觀點。尤以“致良知”注解《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與朱熹格物說迥異。指出:“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歸于正之謂也”。又認為格致誠正之“功夫條理,雖有先后次序可言,而其體之唯一,實無先后次序可分”,還說:“此格物誠正之說所以闡堯舜之正傳而為孔氏之心印也”。又把“明德”、“明明德”、“親民”分別解釋為“良知”、“致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并提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編入《王文成公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