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部匯考
《水經注》《河水注》
三水縣東有溫泉。
奢延水、又東北與溫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東南流,注奢延水。
鄤水西出婁山,至冬則煖,故世謂之溫泉。
《滱水注》
滱水、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百疾。
《濕水注》
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四十里有橋山,下有溫泉,泉上有祭堂,雕檐華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湯湯,其下炎涼代序。是水灼焉無改,能治百疾,赴者若流。大翮、小翮山在居庸縣西北二十里,峰舉四十里上,廟則王次仲廟也,右出溫湯,療治萬病。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此水炎熱倍甚,諸湯下足便爛,人體療疾者須要別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
〈注〉孫云謂:不得聲言其熱,言之則更灼熱矣。
《鮑丘水注》
鮑丘水又東南流與溫泉水合,水出北山溪,即溫源也。養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過灼。故魏氏《土地記》曰:徐無城東有溫泉,即此也。
《濡水注》
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發冷溪,世謂之冷池。又南得溫泉水口注之,出東北溫溪。
《漆水注》
開山圖曰:麗山西北有溫池。
〈注〉《三秦記》及《漢武故事》并云:驪山湯泉,又稱溫泉,不言溫池也。
《渭水注》
池水之西南有溫泉,世以療疾。張衡溫泉賦序曰:余出麗山觀溫泉,浴神井,嘉洪澤之普施,乃為之賦云。
〈按漆水入渭,渭水徑蹕山,故一泉兩見也。今依原注,并列二條,以備考云。〉
《沔水注》
度水又東,右會溫泉水口,水發山北平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湯湯。望之,則白氣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黃氣。赴集者,常有百數。
山陰縣西四十里,有二溪:東溪廣一丈九尺,冬煖夏冷;西溪廣三丈五尺,冬冷夏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廣五丈馀,而溫涼又雜蓋,山海經所謂苕水也。
《滍水注》
滍水又歷太和川,東徑小和川。又東溫泉水注之,水出北山,七泉奇發,炎熱特甚。闞骃曰:縣有湯水,可以療疾矣。湯側又有寒泉焉,地勢不殊而炎涼異。致雖隆火盛日,肅若冰谷矣。渾流同溪,南流注滍水,又東徑胡木山。東流又會溫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勢、奇毒、痾疾之徒無能澡其沖漂救養者咸去湯十許步,別池然后可入。湯側有石銘云:皇女湯,可以療萬疾者也。故杜彥達云:然如沸湯,可以熟米飯,而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飯,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萬病愈。三蟲死學道,遭難、逢危,終無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賦》所謂湯谷涌其后者也。然宛縣有紫山,山東有一水,東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湛然沖滿,無所通會,冬夏常溫,世亦謂之湯谷也。
《涢水注》
涢水又會溫水,溫水出竟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凈可愛。靜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湯奮發,無所復見矣。其熱,可以燖雞;洪瀏百馀步,冷若寒泉。
《苕水注》
越巂又有溫水,冬夏常熱,其源可燖雞豚。下湯沐洗,能治宿疾。昔李驤敗,李流于溫水是也。
《溱水注》
林水又與云水合,水出縣北湯泉,泉源沸涌,浩氣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頃即熟。其中時有細赤魚游之,不為灼也。
《耒水注》
除泉水出郴縣南湘陂村,村有圓水,廣圓可二百步。一邊暖,一邊冷,冷處極青綠,暖處水白且濁。元素既殊,涼暖亦異,厥名除泉,其猶半湯泉也。
便縣界有溫泉水,在郴縣之西北,左右有田數十畝。資之以溉,常以十二月種,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溫水所溉,年可三登。其馀波,散流入于耒水。
耒陽縣有漢水,東出侯計山,其水清澈,冬溫夏冷,西流謂之肥川。
《本草綱目》《溫湯釋名》
溫泉 沸泉
陳藏器曰:下有硫黃,即令水熱,猶有硫黃臭。流黃主治諸瘡,故水亦宜然。當其熱處,可燖豬羊、熟雞子也。李時珍曰:溫泉有處甚多,按《胡仔漁隱叢話》云:溫泉多作硫黃氣,浴之則襲人肌膚。惟新安黃山是朱砂,泉春時,水則微,紅色可煮茗。長安驪山是石,泉不甚作氣也。朱砂泉雖紅而不熱,當是雄黃耳。有砒石處,亦有湯泉,浴之有毒。
《氣味》
辛,熱,無毒。
《主治》
陳藏器曰:諸風、筋骨攣縮及肌皮頑痹、手足不遂、無眉發、疥癬諸疾,在皮膚骨節者,入浴,浴訖。當大虛憊,可隨病與藥及飲食補養。非有病人,不宜輕入。
《發明》
汪穎曰:廬山有溫泉,方士往往教患疥癬、風癩、楊梅瘡者,飽食入池,久浴,得汗出乃止,旬日自愈也。
《畿輔通志》順天府
益燠泉 即湯泉,在昌平。《州舊志》有水益燠二字,取以為名。泉傍二大池,圍以雕闌,疏鑿細渠,旁流四注。東堂三楹為女塘,西堂三楹為男塘,北大堂三楹虛。其中左右二池,甃以白石,瑩潔如玉,王公大人于此祓濯焉費,皆水衡錢也。
湯泉 景物略曰:湯泉在遵化州北四十里,泉從山坡下沸而四出。魏《土地記》曰:徐無城東有溫湯,水出北山溪,即溫源也。萬歷五年,戚大將軍繼光甃石池之,深二丈、方四尋,覆以堂曰九新水。東出于石,為之龍,吻以噴其怒未。至泉數十步,其氣爞爞,其聲洶洶。即之靜若鑒,投錢池中,翻翻若黃蝶,百折而下至底,宛然錢也。以熟生物,與炊者等候。堂壁刻武宗宮人王氏怨詩,導而左遠之為小塘,塘陰有竇,以通寒水,浴者時啟而劑泉之溫。寒水者亦泉也,去湯泉數步,出于泥沙。湯泉有石根若焦釜者,出之石。不及,則寒矣。泉前唐寺,貞觀三年建,名福泉寺,人則呼湯泉寺。
永平府
溫泉 在府城北一十二里,溫暖如湯。飲之,可以愈疾。
順德府
溫泉 在沙河縣西北七十里,四時常溫,可愈人疾。
宣府
溫泉 在赤城西南十五里,泉穴圓徑五六尺,熱如沸湯。旁一小泉,甚清冷。浴之,愈疾。又鎮城東北六十里、趙川堡鎮城西南順圣廢縣東二里,俱有溫泉。
《盛京通志》錦州府
溫泉 寧遠州有四:一在城西一百里,一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一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今俱湮;一在城東南四里。明都指揮韓斌,構亭其北,傍有隕星石。湯泉 在義州城西南七十里。湯泉河,發源于此。
《山東通志》兗州府
溫泉 在曲阜縣南七里,其旁有連珠泉。又沂州東北、郯城縣西北,俱有溫泉,土人皆甃石為池,引以澡浴。
登州府
寒、溫二泉 在招遠縣治東,二泉并發:一寒、一溫。土人甃石為池,引二泉注焉,以便澡浴。構堂于上,名曰德新。
七里湯泉 在文登縣西十里,二泉并發:一熱、一冷。味皆甘潔。邑人砌石渠,以便澡浴。元山東副使王貢,易名如意泉。又東北六十里,有溫湯泉。
萊州府
溫泉 在即墨縣東四十里,旁有涼泉。后甃池,引二泉注于中,以便澡浴。
《山西通志》太原府
溫泉 在盂縣北一百二十里,有三穴:一穴出盤石中,尤熱。《舊經》云:北齊濟南王有疾,于此泉沐浴,遂愈。其水注滹沱河。
溫泉 在平定州西五十里,由丹石崖流出,泠泠有聲。溫泉 在定襄縣圣阜山下,有三穴長流。唐龍朔中,嘗賜幡幢蓋,舊有李治碑記,今廢。
平陽府
溫泉 在聞喜縣東四十里官莊湖村,水皆冬溫,即泊泉。
大同府
溫泉 在渾源州東南一百里湯頭鋪。水經注曰:溫泉出西北暄谷,水溫熱。若湯,能愈百病。
《河南通志》懷慶府
溫泉 在孟縣城北,夏涼、冬溫,流入溴水。
汝州
溫泉 在州城西南四十里,源有九眼,東南流入廣成澤,可療疾。蘇軾所記湯泉七其一汝水,蓋指此也。
《陜西通志》西安府
石門湯泉 在藍田縣西南四十里,俗名湯峪。有泉五:曰玉女、曰融雪、曰連珠、曰漱玉、曰濯纓。凡有病者,浴之,輒愈。后有白魚之瑞,神女屢降,立玉女堂于泉側,明皇賜名大興湯院。
溫泉 在臨潼縣南一百五十步,驪山西北麓。秦始皇于此砌石刱宇。武帝游幸,加三飭焉。《三秦記》云:入湯,須以三牲祭之。不爾,則爛人肉。今按泉有三:其一,所名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冢宰宇文護所造。隋文帝列樹松柏千馀株。
鳳翔府
溫泉 在郿縣東南五十里,源出太白山下。沸涌如湯,今名湯谷。有疾者,多往浴之。
鞏昌府
溫泉 在安定縣東南七十里,從山間涌出,如沸。有疾者,浴即愈。俗呼王家泉。
《江南通志》安慶府
湯泉 在潛山縣皖山上,其泉四時如湯,可浴。
徽州府
湯泉 在歙縣北,即黃山第四峰下,朱砂湯也。
和州
平痾泉 在州北三十五里,其水溫。梁昭明嘗浴焉。又名太子湯。宋蘇軾、劉貢父、秦少游、明莊昶皆有記。明嘉靖六年,州守易鸞,于水之源甃以方池,圍以重垣結屋,作三池以便浴者,分四渠以溉田。
《江西通志》南昌府
湯泉 在奉新縣九仙山壽圣禪院東,北官道傍。二泉涌出,一溫、一沸,上有亭。
溫泉 在寧州,有三:一曰石壁溫泉,一曰白沙灣溫泉,俱在武鄉,一曰長茅溫泉,在安鄉。
九江府
湯泉 在府城南九十里廬山下,白居易有詩。
建昌府
湯塘泉 在南城縣東八十里,有泉涌出,如沸。冬熱尤甚。
溫泉 在南豐縣西南甘露寺前,有泉三溜里人,以石砌為三池。冷池;雖伏如冰;熱池,雖臘亦沸;惟溫泉,可濯濯者,隨意以和冷熱。有人投牲體于熱池,頃刻即爛。近泉數十步,聞硫黃氣。
撫州府
溫泉 在府城東北四十馀里。《東坡記》:天下溫泉七,汝水其一也。
袁州府
溫泉 在府西南三十里,修仁鄉定光院前。氣溫如湯,冬可浴。以雞卵投之,即熟。水中猶有魚。泉凡三出:一在東岸上,僧人甃為池,一涌出江心巨石中,石類釜上,寬五六尺,許平坦可坐。游者多于此飲,以為樂;一在西岸下,宋黃叔萬詩:離火自天鑠,溫泉由此生。我來需曉汲,聊用濯塵纓。
《湖廣通志》黃州府
溫泉 在府治,夏溫可浴,冬則熱甚。
《福建通志》福州府
溫泉 一在府城東隅溫泉坊,一在易俗里東門外晉安橋,一在崇賢里。
興化府
天柱溫泉 在仙游縣城外北天柱庵前,砌石為池,有亭覆之。
雙林溫泉 在仙游縣城外南舊雙林院前,方廣丈許,深可六尺。
臺灣府
溫泉 一在鳳山縣下淡水社上。有赤山一座,并無溝渠,泉不時涌出,亦無定處,夜見紅光;一在諸羅縣雞籠山后,野番三朝社內。
《四川通志》成都府
溫涼泉 在汶川治東一里,其泉平地涌出,冬溫夏涼。
重慶府
溫泉 在合州治東五里。丁謂詩:勝景游來地,煙嵐迥出群。水溫何用火,山冷自多云。
《廣東通志》廣州府
湯泉 在從化縣東三十三里,旁有圓山如毬,俗呼熱水池。有硫黃氣。又清遠縣二十里,有石如鑊泉出,其中熱可熟物。
韶州府
湯泉 在郡城東南五十里。每霜雪時,泉氣上蒸,能熟生物。泉中時見赤魚游躍,人不能獲。
海岱溫泉 在乳源縣西三十里邑。溫泉有十,惟海岱一源與榔木橋一泉,熱不易探。
湯泉 在乳源縣西二十里,有石如長盆。地中出泉,若湯沸,有硫黃氣。人多浴之,四時不絕。嘉靖四年,通判符钖建擬沂亭于左,亭今廢,有記。
惠州府
湯泉 在博羅縣白水山下,泉熱不可濯。宋嘉定黃孟容、葉次魏方龜年有石刻。知縣經彥寀建亭其上。溫泉 在興寧縣吉湖之傍,既汎湖漘。潛行地中,復自石竇涌出,四時恒沸。居人日以盥燖為常,石狀亦奇異。
肇慶府
溫泉 在恩平縣城南八十里。其泉有二:一在那吉岡,一在云立山。蒼松怪石,幽雅清麗。明萬歷五年,知縣毛鳳彩立亭。
瓊州府
溫泉 在文昌縣南五十里。周百馀步,冬夏常溫,大旱不涸。
溫湯泉 在感恩縣北七十里,夏寒冬溫,癬疥浴之。即愈。
羅定州
溫泉 在州城西南二都順仁鄉,近云霽山。闊二丈馀,長三尺許,水性常溫,冬夏可浴。
《廣西通志》南寧府
布透溫泉 在上思州三臺山之東五里。若時豐泉始瀑,其水冬熱夏寒。
《云南通志》云南府
碧玉泉 在安寧州北十里,出崖穴間,不假甃治,清潔香溫。其中二石,深碧如玉。明楊慎題為天下第一湯。康熙二十八年,總督范承勛巡撫石琳,按察使司許弘勛別鑿二池:曰小玉,曰嫩玉。旁建尊竹山房、云濤寺、雪韻軒諸勝。雜峙于環云巖、虛明洞、醒石、醉石之間,幽雅莫可名狀。
曲靖府
溫泉 在南寧縣、分秦山下,闊二丈許。
元江府
溫玉泉 在府城西北八里,石罅迸出。
姚安府
溫泉 有三:一在府西黑泥只村,一在府北交摩村,一在大姚縣東。
《貴州通志》貴陽府
溫泉 在新貴縣東九十里,地名楊郎壩初出地。熱甚,可熟生物。稍遠乃可浴。
溫泉 有二:一在普安州東南八十里,其水如沸,可浴;一在樂民千戶所西,水溫可浴。
平越府
溫泉 在黃平州境內,其水溫煖,可浴。
思南府
溫泉 在府治北二百里,夏涼冬溫,人多浴焉。
石阡府
溫泉 在府城南一里。大小二泉,泉水溫煖,清可鑒發。大池方如盤匜,小者中有石竇,圓如太極,可入就浴,為石阡一郡勝游地。
溫泉部藝文一
《溫泉賦》〈有序〉 漢張衡
陽春之月,百草萋萋。余在遠行,顧望有懷。遂適驪山,觀溫泉,浴神井,風中巒。壯厥類之獨美,思在化之所原。感洪澤之普施,乃為賦云:
覽中域之珍怪,無斯水之神靈,控湯谷于瀛洲兮,濯日月乎中營,蔭高山之北埏,處幽并以閒清,于是殊方跋涉,駿奔來臻,士女煜其鱗萃,紛雜沓其如煙。亂曰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烝民,資厥成兮。六氣淫錯,有疾癘兮。溫泉汨焉,以流穢兮。蠲除苛慝,服中正兮。熙哉帝載,保性命兮。
《溫湯碑》北周·庾信
咸池浴日,先應錄甲之圖,砥柱浮天,始受元夷之命,仁則滌蕩埃氛,義則激揚清濁,勇則負山馀力,弱則鴻毛不勝,仲春則榆莢同流,三月則桃花共下,其色變者,通為五云之漿,其味美者,結為三危之露,煙青于銅浦,色白于鉛溪,非神鼎而長沸,異龍池而獨涌,灑胃湔腸,興羸起瘠,秦皇馀石,仍為雁齒之階,漢武舊陶,即用魚鱗之瓦,山間涌水,實表忠誠,室內江流,彌彰純孝,豈若醴泉消疾,聞乎建武之朝,神水蠲痾,在乎咸康之世,嵩岳三仙之館,不孤擅于天池,華陰百丈之泉,豈獨高于蓮井。
《前題》王褒
原夫二儀開辟,雷風以之通響;五材運行,水火因而并用。炎上作苦,既麗純陽之德;潤下作咸,且協凝陰之度。至于遷陵熱溪,沈魚涌浪;炎洲燒地,穴鼠含煙。火井飛泉,垂天遠扇,焦源沸水,沖流迸集。甘州浴日,跳波邁椒丘之野;湯谷揚濤,激水疾龍門之箭。故以地伏流黃,神泉愈疾云爾。其銘曰:
挺此溫谷,驪岳之陰。白礬上散,丹砂下沉。華清駐老,飛流瑩心。谷神不死,川德愈深。
《駕幸溫泉宮賦》唐·林琨
寒郊已暮兮,景氣澄鮮。遙林罷色兮,古岫蒼然。我皇將出豫滌思,觀風獵賢。于是旭日霽野,慶云靄天。指鳳城之香陌,得驪阜之甘泉。乃乘雕玉之輿,駕飛黃之馬。羅霜仗于霸亭之上,駐清蹕于秦山之下。賦汾水于秋風,詠在鎬于周雅。若其嚴氣盛,陰云寒,冰生巨壑,雪滿層巒。河海方閉,溫泉正湍。豈獨鑒天心于曲渚,澡圣慮于清瀾。洞上善之為信,秉至柔之自安。伊昔竹殿始秋,梧宮未落。空望幸之杳眇,怨嬉游之寂寞。蕓從馥于玉階,月虛容于金閣。接遠樹于新豐,韻曉鐘于長樂。皇歡是并,品物咸亨,逶迤清泚,皎潔澄明。奏鈞天而寒谷變律,陳羽衛而陰飆換晴。故能蠲憂除患,利用永貞。于是澤洽群臣,恩遍區宇。野農擊壤,則有頌于康哉。帝之何力,空賡歌于圣主。因返旆回鑾,逍遙近甸。度祥光之蕭索,郁隹氣之蔥茜。鉤陳不改,下輦成宴。誡軹道而興嗟,想磻溪而流盼。然后省娛游之樂,念淳樸之儔。開靈液之廣潤,與萬姓而同休。施兔罝于中谷,賁束帛于巖幽。獨有執戟三道,棲遲一丘。空想臣朔之列,常陪漢武之游。
《湯泉賦》宋·秦觀
大江之濱,東城之野,有泉出焉。直回峰,負深谷,分埒引源,迤邐相屬。晨夜有聲,涵云注玉。薄為虎須,洑為魚目。鱗介莫潛,遇者斯浴。此何水也哉。野老告余曰:泓泓涓涓,莫虞歲年,不火而燠,其名湯泉。嗚呼。豈非熒惑蒞于上邪。燭龍隱于中邪。旁通咸池,日御之所經邪。幽精沈魄,陰償其負邪。丹砂黃硫,金石之氣,酷悍之所激邪。德有常仁,惠公而浹。寒凝海兮不冰,旱焦山兮不竭。其或燥濕外干,精氣散越,膚萃瘡瘍,憊筋淫血。欣瀄汨之暫游,恍幽憂之永脫。以沐則發澤,以沬則齒潔。其支流旁浸,捐棄于溝壑者,猶能灌蔬稻之畦,已平原之暍,沾溉何其廣邪。吾聞天下之水,厥類實繁。至于弱水儲陰,投羽必沈;火井萃陽,爛石灼金。祥標醴泉,病飲而瘳。異紀滋穴,神瀵以流。焦溪乏??蔓之飾,沸潭謝聱聆之游。其馀酒墨所發,膠鹽是滋,啜懷千金,飲狂一國。裒**以中涵,橫金絲而徑度。詭品繆名,紛莫為數。咸受命于元精,亦各私其所遇。若夫匡廬汝水之旁,尉氏驪山之下。煙菲掩縟,王孫鳥隼之所娛;金穴椒房,專寵靡曼之所占。則湯泉之中,又有顯晦者焉。野老忻然而笑曰:善乎,齊給之士。曳杖而去,行歌于涂曰:滭沸滂沱,奮此泉兮被彼山阿,吾惟盥沐兮不知其他。
《游湯泉記》前人
漳南道人昭慶隱湯泉山,集賢孫公謂其徒曰:漳南所寓富山水,盍往訪焉。于是余與道人參寥請從之。翼日,出高郵西郭門,馳六十里,宿神居山之悟空寺。神居高不踰三四引,而股趾盤礡,旁占數墟,俗呼土山。或曰昔老姥煉丹于此。今寺有石藥臼者,乃其遺物也。又馳四十里,宿黃公店。又馳六十里,次六合,館壽圣寺之香積院。又馳七十里,次貢相院。明日,漳南來逆,相勞苦如平生歡,遂與俱行。馳二十五里,至湯泉,館惠濟院。院則漳南之所寓也。景申遂浴于湯泉之墟,西惠濟二百步,周袤不踰十成,有泉五:一曰太子湯,舊傳梁昭明所游。今廢于野。一在居民朱氏家,其三則隸于惠濟,而惠濟三泉旁皆甃石為八方斛,竅其兩崖,一以受虛,一以泄漏。泉輸其中,晨夜不絕,其色深碧沸白,香氣襲人。爬搔委頓之病,浴之輒愈。贏糧自遠而至者無虛時。劉夢得《和州記》云:地有沸井,即此泉也。噫。泉之為湯者眾,彼汝水、驪山,嘗為乘輿后宮之所臨幸。方其勝時,綺疏璇題,魚龍飛動,眩人目睛。勢徂事變,鹿豕得而辱焉。其僻昧不聞于世者,又皆蔽于叢薄,堙于土涂。抱清懷潔,歷千百年莫或稍試于用,二者皆有恨焉。獨是泉出無亢滿之累,其仁足以及物,豈所謂無出而陽,無入而藏,柴立乎其中央者歟。余三人者,既嘉泉之近于道,又嘆其有功于塵垢疾病也。再日必至焉,率以為常。越三日,烏江令閻求仁來。求仁,余鄉友也。遂與俱行,東西馳八里,至龍洞山下,棄馬而徒步。山形斗起,蒙籠曲道,尤難登捫。蘿進者五里,然后至其山椒。是日風曀,望建業,江山蟠龍踞虎之狀,皆依約而得之。自山椒轉而西南,盤紆徑,復又二里而至龍洞。其上巃嵷崟岑,不可窮竟。門則大穴也,漸下十數丈,窅然深黑,日光所不及。揭炬而行,腹中空豁,可儲粟數萬斛。屏以青壁,而泉嚙其趾。蓋以乳石而鼠家其竇。仰而觀之,或突然傲岸而出,若有恃者;或侵尋而卻,若有畏者。云撓而烏企鼻,口呀而龂腭露。其陬互橫遌卒愕之變,疑生于鬼神。雖智者造謀,而巧者述之,未必能爾也。惜乎閟于龕巖,人跡罕至,世莫得而窺焉。夫豈負天下之奇者,不欲輕售其伎,必待夫篤好之士,然后與之接耶。或曰洞有小蛇,青色而赤章,旱禱多應云。夕還惠濟,惠濟有庵二,一在太子泉南百步崦中,隱者陳生居之;一未構基,在院西六十步大匠之原丘,勢坡陁,前有小澗,涓涓而流,藩以密筱,閎以雙松。每冷風自遠而至,泛筱薄,激松梢,度流水,其音嘈然,如奏笙籟,巽向而望。自定山轉而西,日光晷薄,星辰亙二百里,迅馳而矗立,分秀而取奇。各挾其伎,以效履舄之下。孫公愛其地勝,欲寄以老焉。因請名曰寄老庵。明年,庵成,發二奇石于雙松之下,形勢益振。于是環山數百里,嘗以游觀名者,遷延辭老焉。湯泉之事既窮,余又獨從參寥西馳七十里,入烏江,邀求仁,謁項羽祠,飲系馬松下,憑大江以望三山,憩于虛樂亭,復還惠濟。翼日,乃歸。蓋自高郵距烏江三百二十五里,凡經佛寺四,神祠一,山水之勝者二,得詩三十首,賦一篇。至于山林云物之變,溪懶潺湲之音,故墟荒落,晨汲暝舂之狀,悠然與耳目謀而適。然與心遇會者,蓋不可勝計。嗚戲。茲游之所得,可謂富矣。
《褒禪湯泉記》張邦基
湯泉有處甚多,大熱而氣烈,乃硫黃湯也。唯利州褒禪山相近,地名平痾鎮,湯泉溫溫,可探而不作湯火氣,云是朱砂湯也。人傳昔有兩美人來浴,既去,異香郁郁,累日不散。李端叔過,浴池上,作詩云:華清賜浴憶當年,偶托荒山結勝緣。未必興衰異今昔,曾經天女卸金鈿。
《溫泉述》程大昌
溫泉在驪山,與帝都密邇。自秦、漢、隋、唐,人主皆嘗游幸。惟元宗特侈,蓋即山建宮,百司庶府皆行,各有寓止。自十月往,至歲盡乃還。又緣楊妃之故,其奢蕩特為章著。大抵宮殿包裹驪山一山,而繚墻周遍其外。觀風樓下又有夾城,可通禁中。白居易追咎其事,作歌以為后監。世喜傳誦,然詩多不得其實也。華清宮者,本太宗溫泉宮也。天寶六載始名華清,而楊妃入宮,以太真得幸,已在三載,則華清未名,而妃已先幸。今曰春寒賜浴華清池,始是初承恩幸時,此已誤矣。而又記其款昵,則曰七月七日長生殿,華清宮固有長生殿矣,而其地乃齋宿禮神之所,本非寢殿。帝又未嘗以七月至驪山,則白歌皆不審也。杜牧詩亦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元宗亦未嘗以六七月幸華清宮,則遞進荔枝,亦不在幸山時也。按樂天集長恨歌不自為敘,以陳鴻所傳驪山事為敘。樂天所歌,謂妃得幸在賜浴華清之時,及方士所道妃語,皆本鴻傳,以為之說也。歌之作也,在元和元年冬,蓋王質夫用鴻說勸樂天為之,而鴻自言亦謂得之傳聞,非元宗本紀所載也。則樂天之誤,出自陳鴻也。然而事有不可專執故常者,觀風殿有復道可以潛通大明,則微行間出,亦不必正在十月矣。《唐志》記荔枝香曲所起,曰:貴妃生日,燕長生殿。南方適進荔枝,因以荔枝香為曲。則荔枝熟時亦自可幸驪山也,故予謂不可執守故常也。凡左方所錄宮殿方向,長安志率取津陽詩注為據。津陽詩者,鄭愚之所作也。
《游安寧溫泉記》明·張佳引
嘉靖丙寅十二月廿三日,余較士安寧畢,將欲觀湯池。先遣一力拿舟螳螂川,厥明,徑鹽井觀之。鹽官令灶丁以皮囊汲鹵水,據晉常璩《南中志》云:連然縣有鹽泉。《近志》乃謂唐武德間因阿寧始掘地得鹵者,非是。觀畢,屏輿從,出大界村,乘舟順流北行一里,東望龍寶寺,隱叢竹中,亦蕭遠可嘉。舟子報郡吏馳騎率鼓吹追,余亟遣去。舟中望一山峻插東北隅,兩峰如削,凹其中,如筆架形。土人因以名山,一名岱晟山,一名坎山。昔僧張善信有異術,除妖坎山,即此。又北行五里,徑石淙渡,故郡人楊少師一清筑精舍讀書處。詩文具集中,一時名家則李長沙東陽、陸上海深、李北地夢陽最稱杰作。沿兩岸,土人引水溉田,堰壩鱗次,若決呂梁。水車高翻,濺珠成雨,似瀑水飛灑空中。又北行五里,水回折作曲瓠形。螳螂川多直北流,至此周繞二里,徑龍山下。山川窔窕,松石參差,最為隹境。東岸一帶巖石谽呀,上鐫曹溪夜月四字,稍下紅石削起,鐫赤壁天成四字,皆楊太史慎題也。行半里,七洞臨水,飛巖峭立,五彩絢雜,洞口重扃,大似雕藻。再行半里,至溫泉,乃艤舟登其亭。飯罷,觀池而浴之,池水皓潔,纖毫不隱。四面壁起,不煩甃甓。中二石,光膩勝玉,碧色奪目。《華陽志》云:水神祠亦有溫泉。顧祠今廢矣。浴罷,風乎亭上,一峰對峙,命觴相屬,覺兩腋間習習風舉。余嘗浴驪山、香陵、渝峽諸泉,類多穢氣,逆人鼻。楊太史品茲泉為海內第一湯,似非溢美。時日且午,聞西岸有圣水,一名海眼泉,潮應子午卯酉之候。亟渡而西,登陸,陟其所,古木參云,水自竇中出,盈盈澗溝,土人謂此午潮至。遂名曰圣水三潮,不云四者,子夜故不及見耳。余曾觀泉華清宮下,水出左右二竅,應朔望不爽,自是造化氣數,茲泉無足異者。又披荊棘,南陟一里,至曹溪寺,在龍山之麓,土人一名蔥山。草徑盤歷,可肩輿上,無甚斗絕。《郡志》云:高八百丈,周遭七十里,誣矣。寺殿因山層構,中有楊太史碑文,不減玉簡。棲頭陀之作第四級,殿宇閎麗,佛像莊嚴。前行十弓許,一樓顯敞,右植木蓮花,樹青蔥可玩。頫視螳川,清漣如帶。稍東一園,鑿山石作幾形,桃杏薔薇,屏架繁雜。道上曝曲,糵數石。余呼僧笑曰:僧家有是哉。僧叩首若請罪狀,余曰:昔支道林好養鷹駿,惜爾無大韻也。觴而出,寺右一泉,??鳴亂莽間。循泉散步,南行一里許,下有龍洞,造其門下,視深黑不測,寒氣逼人。投石其中,逢逢成響,七八疊而后止。又西南步行可三里,至龍潭,乃水源處。有二穴,**多小魚。山樹蓊菁如蓋,坐樹下,飲水甘之。頫瞰平疇,如波文可愛。指顧太華,累累遠近,奇峰錯列杖舄下。問之,皆彝名,甚辱茲山也。由東南下山,復登舟,逆水行。夕陽既下,萬峰盡紫,西望虎丘山寺與太極諸山,棋布相屬。復系舟登岸,里許至寺,襟帶螳螂,枕籍虎丘,信一靈境。前殿榜曰妙果禪院,殿制古麗,畫壁精工,非時師可及。相傳為唐殿,余觀之,多元制也。出山門,南望郡中,煙樹萬家,暮靄如罩。遂從陸歸,時列炬在門矣。返署中,追憶斯游,操舟順流,左右山色應接不暇,濯足振衣,登高睇遠,而梵宮鐘聲,洞口松濤,所至奇出,令人忘歸。惜哉。地界絕域,往往好游之士無因振策于煙火空翠之間。茲游蓋萬里奇蹤也,遂秉燭記之。
《溫泉游記》楊師孔
至人韻士,往往以山水為性命。山不險不奇,水不深不幽,每至違性情,毀形骸,弗顧也。若夫具深險之勝,而又全幽奇之德,惟滇陽城溫泉,名滿海內。束發時思欲啜流揚波久矣。讀用修先生,暨先輩題詠,積往古溫湯舊事,點綴茲池,不過一盆一盎耳。歲天啟乙丑,直指朱白翁具山川明眼,季秋二十一日,行旌按部茲土,不佞孔代,分守庖例,遲節泉上,機緣奇甚。是日宵征達楊城,直指餞送禮成,僅宿碧雞關。二十二日晨抵楊城,郊迎后即求訂泉游之約,期以翼日。是日午刻,同閫帥高子啟自螳螂川登舟,謝太函方伯以車馬小憩,州守編漁船,障以布幄。酒鐺茶灶備具,致頗不惡。放舟而北,曲曲山青,灣灣水活,漸入漸邃,不啻剡溪,雪浪中神已飛越矣。日晡,望山巒聳翠,峰巖環抱,不脫溪流,疑入無縫,而委婉卻有情,固滔滔無礙柔櫓。梧柳森映,遙見孤云斷壁,一水橫玉,似可攀可躡,又似可入者。詢舟子,云巖洞奇絕,政堪游。余欣然舍舟,從松陰禾畝間徒步入巖。小淺滓淖,不能入。既則或門,或屏,或榭,或軒,或堂廣,或廊,或壺天,或弱流,或花巖,或秘石,或元竅,或翠幕,或紫絲障,或靈光龕,態度奇幻,不能名狀。粗與高帥信足所至,欲酬一觴,期以來日探討。洞之奇甲天下者不少,非泉洞分奇,即寒溫失正,未有虛明洞朗如阿房、椒戶,院院相比;又如響屧、長廊,轉轉可步。而一水流春,禾田映戶。想上古賞鑒真仙,購先天能手,將溪灣最趣處會萃為一家,亦天地間一大奇絕也。洞盡,展一坪,轉入巖壑深處,即溫泉矣。一望瑞靄團結,氤氤氳氳,數家茅屋,映帶紫翠,明霞徘徊于上,若不忍去。入門望洋,心膽俱熱,大咤前人之未標其奇也。泉從碧玉嶼中如初沸鼎爐,瀼瀼涌出,一鏡鋪銀,纖埃俱徹,明砂凈礫,粒粒可數。中涵碧島如玉,瑰瑋光潔,與水色??奇。目閃閃不能定。是夜,醉中同高閫帥解衣汨沒,如嬰兒入父母暖懷,又如帶酒入初薰繡被,屈伸偃仰,無不隨意、取足。不意人間世有此極樂國也。大凡游人帶酸寒俗氣,至此俱開;暴戾血性,至此俱化;塵垢穢濁,至此俱凈;人我跡相,至此俱渾;塵情客念,至此俱消。蓋造化具此大爐冶,一經鍛煉,自換凡胎。恨天外遐陬,為神仙久私。機緣淺、塵染重者,輕易未能一至耳。二十三日晨刻,太函亦至,同泛小舠,遲直指于巖之初洞天,設具遵旌,因巖發笑。昔聞山岳動,今則巖壑開矣。歷險探奇,窮幽極阻,為門為屏者,布以旌麾;為榭為軒者,浮以大白;為堂為廣者,暢以笙歌;為壺天,為弱水者,雜以火樹;為秘室,為元竅,為翠幕者,暢以鳴琴。不但眾山皆響,亦且寒谷春回。薄暮侍旌節,入溫柔鄉。是晚燕于碧玉泉之北堂,入夜,移尊泉檻,和氣春煙,水光玉色,雅懷高韻,渾為一氣。啜泉而飲,洗盞更酌,命兩嬰童,拍徑尺舟,次第傳觴,如飛仙太乙,傲睨群杰,不知酒味為泉,亦不知泉色是酒。生平泉游,當以此為第一,可以償萬里繭足。東方漸白,余就宿村居小樓,山深嵐重,僵臥幾不能寐。推衾猛起,命童子扶掖直走泉上,箕踞片晌,融融五體俱和。即池掬水,盥嗽畢,走圣水三潮,赴直指曹溪。廿四,香積約,夕陽登途,宿祿膘。二十五抵祿豐,別直指于響水公署,舍熙和天界,就風塵眉目,一步一回首也。茲境也,畢竟是神仙窟宅,諸洞天為堂奧,泉源丹鼎,泉流為仙液,螳川為門戶,曹溪、虎丘為別業。泉外奇石如林,溫流如海,山花老樹,琪草珠巖,尚有秘而未顯者,以俟后之賞心之士。若夫宇內溫泉舊跡,稱香比色,較味憐清,特此泉之一班,自有昔人紀之,不復贅。
《湯泉賦》陶汝鼐
湯泉,水之變性也。寰中稱溫泉者十數處,而古今最驪山之池,以其芳清又邇宮闕,承恩賜幸,寵艷斯極,然亦其所處之幸也。其次則歙之黃山,滇之安寧,并稱朱砂泉。黃山松云名勝,超然元圃,非高人雋游不得致,可以無憾。安寧則滇之鄙邑,近代楊升庵遷謫其間,始著于書。然則此三泉者,驪山廊廟也,黃山仙隱也,安寧幽谷也。生幽谷中,后驪泉二千馀年,賴文人以傳,亦遇矣。彼?渫而淪草莽者,何限乎。或謂溫泉不甚沸,而無硫黃氣,故別之以朱砂,自馀不得擬也。予曰:然。湯泉沸激,瀹物蠲痾,功德被幽,獨先寒賤,此何異士君子負烈正之行,而嚴氣善事溉于鄉里者哉。予家深山之內,去溪江二里許,有湯泉焉。出于江干,石為之釜,燖不可手。上有方塘,則熬波清瀾,可盥可掬,可垂釣,可引灌我田。東坡所謂飲食沐浴俱在矣。盛弘之《荊州記》曰:新陽縣惠澤中有溫泉,冬日,未至數里,遙望白云浮蒸如煙,上下采映,狀若綺疏。又有車輪雙轅形。昔傳玉女乘車投于此泉,今人時見女子姿儀光麗,倏忽往來,正此處耶。惜《邑志》不考,姑傳流俗,曰浣紗夫人。舊有廟,予居其里數年矣,被泉之賜,不得如安寧之遇升庵乎。于是感而為之賦。賦曰:
夫何衡泌之勺波,兼水火之令德。非此以涓涓,疇湘之而溭溭。同為山下之蒙,迥別溪中之色。觀其觱沸乎古今,得無怨天壤之見抑。異哉此泉,相對嘆息。吾聞元彝導坎,淵益清泠,百川灌河,流皆寒碧。今乃易冰為炎,改瀾為熾,五行之變,于斯為極矣。然亦嘗思之,豈無海潛陰燄,野匯焦淵。岱輿之濆石爛,宛渠之礎波燃。莽煌沾衣而愈烈,金泥拂水以如煎。白玉為樊,乃得然丘之國;黃金薄底,方浮沸海之船。至使漢苑縑緗,標奇火浣;秦臺沙樹,最侈烘煙。廣異聞于域外,覬一覯于神仙。爰有褒禪神井,咫尺西都;華清寶輅,翠輦金吾。沉香熱水,天地所娛。又有新安黃海,爍玉翻珠。云霞逸客,冰雪藐姑。浴不待賜,酣臥蓬壺。并擅朱砂之譽,分專清艷之殊。乃若匡泉湯若,漢水沸如,萊波爛烏,靈谷游魚。訪火井于臨邛,志易泉于天馀。事或近而有徵,史嘗闕而不書,得無滄桑之換世,而空識于虞初也。眷茲惠澤,近我柴門,山江之汜,湯出云根。蒸鷲嶺燠,獅崙迷魚,瀨罨雞園,流卑潴高,蓄清泄渾,如煎如熬,不崩不騫,類曹家之豆釜,比管氏之鹽盆。春浪滾則桃花別色,冬雪赩而柴燎同燔。允辭冰霰,偏沃禾蓀,亦有赤鱗潛而吹沫,朱鳥過而消魂。炎液暄波,非因人之熱;捐痾蕩穢,欲絕俗而奔。然而投閒率野,潤庇孤村,無綺欄與玉砌,足石戶之陶尊。將以漚麻,將以浣紗,昔逢采葛之女,聊供抱布之娃。嶺上之白云常煖,池中之明月偏華。是以天姬翠蓋,神女云車,欻然下鳳,冉冉如霞。每珊珊而至,止倏香霧以周遮,疑玉皇之賜浴,列云母兮障花。庶幾幽光承乎元鑒,游眺絕于狹斜矣。云何胥濤欲絕,媧墓曾沉。望失江皋之佩,虛存搗練之砧。然而煙霞吐其直氣,風雨助其枯音。雖山川之陳跡,終萬古以常燖。是謂至變者不變,而誰能測其陽陰。于是池上主人,纓足并濯,洗耳而吟。薇可瀹兮,泉可以斟。有溫泉而無寒火,悟天地長存于水心。
《游湯泉記》王衡
癸巳秋,余有內戚不自聊。九月,從母舅朱向之、友人唐叔達、周季良、張伯新再游盤山,手舊游記,摩娑泉石間,如夢見六年前所棲薄,而比時秋林殷紅,溪水放溜,又似別辟一境者。已詳叔達記中。初八日,取道薊州,過石門。石門兩山巀嶪,正鎖驛道。道旁祀漢張將軍純,以有捍寇功也。又二十里,為湯泉,泉在山坡下,初漫羨四溢,戚將軍繼光始甃石為池。池上壓九新堂,深二丈許,廣幾倍之,水勢壯甚,然適如石而止。未至數十步,聲湯湯然,氣滃滃然,若不可向邇。即而俯之,靜若懸鑒,可捧而盥。其氣香,其氣沖,泡起于下,大小爞爞,若轉念珠。投以錢,作蛺蝶舞,與泡形相頡頏,良久乃下。池之南穴而下,水支委于墻外,種荷花一渠,綠凈可把。又溝其北,石蜃承之,穿堂而出,中堂為檐除,甓為小方塘,以上受雨而下引泉。客至,則設版焉。其東則銅龍張舌噴泉甚怒,迄行入浴池,池之陰有竇焉,蓄寒水,浴者時其溫涼之候而啟閉之。九新堂后有池如偃月,寒水所自出,色正凝碧。余愕,問主者具言泉本寒沁,有石根可一畝,類焦釜覆之。水受石性,故沸所不及,則不蓋數武之內,而水火共鼎,亦一奇也。已乃循行壁間,讀武宗宮人王氏詩,有溶溶一脈流千古,不為人間洗冷腸之語,為之欷歔涕洟。時同游者先浴,余乃與叔達登山岡,藉草而飲。顧塞外諸山重復如青蓮瓣,長城為帶,金湯屹然,相與嘆山河兩戒之不偶。迨日銜半山,池上濃靄漸結,下而就浴,則皎月已映池中矣。因相與執杯,就池而飲。時有老卒侍酒,問以塞上事,對娓娓而流涕焉,言戚將軍,將軍賞罰嚴,得士卒死力。其所規造,無論戍堞、樓櫓,即小小臺館,皆有意要于不可易。常因材于山,因力于士,無侈費,而其大指則恐士卒驕惰難用,故欲磨練之于斧薪畚挶之間。蓋彼時雖外詰斥堠,內通苞苴,而將帥猶得以其意為官,故其財力與精神俱閒,可以鼛鼓寓軍,興可以游觀寓蒐。閱今一切絞急迫促,文武吏局促自守,此佳泉怪石,僅以供吾輩幽閒好事之賞,而聞且有以為禁者。嗟乎。款堅而罔密者,數十年于茲矣。蓋昔之敝竇無一焉,而邊事竟如之何也。叔達與余相顧太息,同游者曰:月斜矣。余姑飲痛飲,一宿而去。
溫泉部藝文二〈詩〉
《溫泉》宋·劉義恭
秦都壯溫谷,漢京麗湯泉。炎德潛遠液,暄波起茲源。
《浴溫湯》北齊·劉逖
驪岫猶懷土,新豐尚有家。神井堪消厲,溫泉足蕩邪。紫苔生石岸,黃沫擁金沙。振衣殊未已,翻能停使車。
《過溫湯》唐高宗
溫渚停仙蹕,豐郊駐曉旌。路曲回輪影,巖虛傳漏聲。暖溜驚湍駛,寒空碧霧輕。林黃疏葉下,野白曙霜明。眺聽良無已,煙霞斷續生。
《溫泉》元宗
惟此溫泉,是稱愈疾。豈余獨受其福。思與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
桂殿與山連,蘭湯涌自然。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湲。績為蠲邪著,功因養正宣。愿言將億兆,同此其昌延。
《又幸鳳湯泉》同前
西狩觀周俗,南山歷漢宮。薦鮮知路近,省斂覺年豐。陰谷含神爨,湯泉養圣功。益齡仙井合,愈疾醴源通。不重鳴岐鳳,誰誇陳寶雄。愿將無限澤,沾沐眾心同。
《奉和圣制過溫湯》越王李貞
鳳輦騰宸駕,驪籞次乾游。坎德疏溫液,山隈派暖流。寒氛空外擁,蒸氣沼中浮。林彫帷影散,云斂蓋陰收。霜郊暢元覽,參差落景遒。
《前題》王德真
握圖開萬宇,屬圣啟千年。驪阜疏緹騎,驚鴻映?旃。玉霜明鳳野,金陣藻龍川。祥煙聚危岫,德水溢飛泉。停輿興睿覽,還舉大風篇。
《前題》楊思元
豐城觀漢跡,溫谷幸秦馀。地接幽王壘,流分鄭國渠。風威肅文衛,月彩鏡雕輿。遠岫凝氛重,寒叢對影疏。回瞻漢章闕,佳氣滿宸居。
《前題》鄭義真
洛川方駐蹕,豐野暫停鑾。湯泉恒獨涌,溫谷豈知寒。漏鼓依巖畔,相風出樹端。嶺煙遙聚草,山月迥臨鞍。日用誠多幸,天文遂仰觀。
《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徐彥伯
姬典歌時邁,虞編記省方。何如黑帝月,元覽白云鄉。翠仗縈船岸,明旂應萯陽。風搖花眊彩,雪艷寶戈芒。御陌開油次,離宮夾樹行。桂枝籠騕裊,松葉覆堂皇。仙石含珠液,溫池孕璧房。涌疑神瀵溢,澄若帝臺漿。獨沸流常熱,潛蒸氣轉香。青坻環玉甃,紅礎鑠金光。藻耀凝芳潔,葳蕤獻淑祥。五龍歸寶算,九鳸葉時康。同預華封老,中衢祝圣皇。
《前題》武平一
秦王豋碣石,周后襲昆崙。何必在遐遠,方稱萬宇尊。我皇順時豫,星駕動軒轅。雄戟交馳道,清笳度國門。回輿長樂觀,校獵上林園。行漏移三象,連營總八屯。旌搖鸚鵡谷,騎轉鳳凰原。絕壁蒼苔古,靈泉碧溜溫。參差開水殿,?窱敞巖軒。豐邑模猶在,驪宮跡尚存。煙松銜翠幄,雪徑繞花源。侍從推元草,文章召虎賁。深仁浹夷夏,洪造溢乾坤。謬忝王枚列,多慚雨露恩。
《初春行宮侍宴應制》蘇味道
溫液吐涓涓,跳波急應弦。簪裾承睿賞,花柳發韶年。圣酒千鐘洽,宸章七曜懸。微臣從此醉,還似夢鈞天。
《奉和溫泉言志應制》張說
溫谷媚新豐,驪山橫半空。湯池薰水殿,翠木暖煙宮。起疾逾仙藥,無私合圣功。始知堯舜德,心與萬人同。
《奉和圣制幸鳳湯泉應制》前人
周狩聞岐禮,秦都辨雍名。獻禽天子孝,存老圣皇情。溫潤宜冬幸,游畋樂歲成。湯云出水殿,暖氣入山營。坎意無私潔,乾心稱物平。帝歌流樂府,溪谷也增榮。
《宿直溫泉宮羽林獻詩》前人
冬狩美秦正,新豐樂漢行。星陳元武閣,月對羽林營。寒木羅霜仗,空山響夜更。恩深靈液煖,節勁古松貞。文武皆王事,輸心不為名。
《扈從溫泉宮獻詩》前人
溫泉啟蟄氣氛氳,渭浦歸鴻日數群。騎仗聯聯環北極,鳴笳步步引南薰。松間彩殿籠佳氣,山上朱旗繞瑞云。不知遠夢華胥國,何如親奉帝堯君。
《從駕游溫泉宮》徐安貞
神女調溫液,年年待圣人。試開臨水殿,來洗屬車塵。暖氣隨明主,恩波洽近臣。靈威自無極,從此獻千春。
《和仆射晉公扈從溫泉》王維
天子幸新豐,旌旗渭水東。寒山天仗里,溫谷幔城中。奠玉群仙座,焚香太乙宮。出游逢牧馬,罷獵有非熊。上宰無為化,明時太古同。靈芝三秀紫,陳粟萬倉紅。王禮尊儒教,天兵小戰功。謀猷歸哲匠,詞賦屬文宗。司諫方無闕,陳詩且未工。長吟吉甫頌,朝夕仰清風。
《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湯寓目之作》前人
漢主離宮接露臺,秦川一半夕陽開。青山盡是朱旗繞,碧澗翻從玉殿來。新豐樹里行人度,小苑城邊獵騎回。聞道甘泉能獻賦,懸知獨有子云才。
《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賜浴》蔡希周
天行云從指驪宮,浴日馀波錫詔同。?殿氤氳擁香溜,紗窗宛轉閉和風。來將蘭氣沖皇澤,去引星文捧碧空。自憐遇坎便能止,幾托仙槎路未通。
《安州應城玉女湯作》李白
神女沒幽境,湯池流大川。陰陽結炎炭,造化開靈泉。地底爍朱火,沙旁歊素煙。沸珠躍晴月,皎鏡涵空天。氣浮蘭芳滿,色漲桃花然。精覽萬殊入,潛行七澤連。愈疾功莫尚,變盈道乃全。濯纓掬清泚,晞發弄潺湲。散下楚王國,分澆宋玉田。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窮偏。獨隨朝宗水,赴海輸微涓。
《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杜甫
東山氣鴻濛,宮殿居上頭。君來必十月,樹羽臨九州。陰火煮玉泉,噴薄漲巖幽。有時浴赤日,光抱空中樓。閬風入轍跡,曠原延冥搜。沸天萬乘動,觀水百丈湫。幽靈斯可怪,王命官屬休。初聞龍用壯,劈石摧林丘。中夜窟宅改,移因風雨秋。倒懸瑤池影,屈注滄江流。味如甘露漿,揮弄滑且柔。翠旗淡偃蹇,云車紛少留。簫鼓蕩四溟,異香泱漭浮。鮫人獻微綃,曾祝沉豪牛。百祥奔盛明,古先莫能儔。坡陁金蝦蟆,出見蓋有由。至尊顧之笑,王母不遣收。復歸虛無底,化作長黃虬。飄飄青瑣郎,文彩珊瑚鉤。浩歌淥水曲,清絕聽者愁。
《溫湯客舍》劉長卿
冬狩溫泉歲欲闌,宮城佳氣晚宜看。湯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邊萬井寒。君門獻賦誰相達,客舍無錢輒自安。且喜禮闈秦鏡在,還將妍丑付春官。
《和李員外扈駕幸溫泉宮》錢起
未央月曉度疏鐘,鳳輦時巡出九重。雪霽山門迎瑞日,云開水殿候飛龍。輕寒不入宮中樹,佳氣長浮仗外峰。遙羨枚皋扈仙蹕,偏承霄漢渥恩濃。
《溫湯即事》皇甫冉
天仗星辰轉,霜冬景氣和。樹含溫液潤,山入繚垣多。丞相金錢賜,平陽玉輦過。魯儒求一謁,無路獨如何。
《同崔員外溫泉宮即事》郭汭
輦輅移雙闕,宸游整六師。天迥紫微座,日轉羽林旗。霜氣寒戈戟,軍容壯武貔。弓鳴射雁處,泉暖躍龍時。惠化成觀俗,謳謠入賦詩。同歡王道盛,相與詠雍熙。
《題廬山山下湯泉》白居易
一眼湯泉流向東,浸泥澆草暖無功。驪山溫水因何事,流入金鋪玉甃中。
《華清宮》杜牧
寒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行。
《溫泉宮》王建
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御路無塵埃。宮前內里湯各別,每個白玉芙蓉開。朝元閣向山上起,城繞青山龍暖水。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里。武皇得仙王母去,山雞晝鳴宮中樹。溫泉泱泱出宮流,宮使年年修玉樓。禁兵去盡無射獵,日西麋鹿登城頭。梨園**偷曲譜,頭白人間教歌舞。
《湯泉》賈島
維泉肇何代,開鑿同二儀。五行分水火,厥用誰一之。霞掀祝融井,**扶桑池。氣殊礐石厲,脈有靈砂滋。驪山豈不好,玉環污流脂。至今華清樹,空遺后人悲。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師。一濯三沐發,六鑿還希夷。伐毛返骨髓,發白令人黟。十年走塵土,負我汗漫期。再來池上游,觴熱三伏時。古寺僧寂寞,但馀壁上詩。不見題詩人,令我長嘆咨。
《湯泉》陸龜蒙
暖殿流湯數十間,玉渠香細浪回環。上皇初解云衣浴,珠棹時敲瑟瑟山。
《溫泉》宋·王安石
寒泉詩所詠,獨此沸如蒸。一氣無冬夏,諸陽自廢興。人游不附火,蟲出亦疑冰。更隱驪山下,歊然雪滿塍。
《詠湯泉》蘇軾
積水焚大槐,蓄油災武庫。驚然丞相井,疑浣將軍布。自憐耳目隘,未測陰陽故。郁攸火山烈,觱沸湯泉注。豈惟渴獸駭,坐使癡兒怖。安能長魚鱉,僅可燖狐兔。山中惟木客,戶外時芒屨。雖無傾城浴,幸免亡國污。
《湯泉》王十朋
占得乾坤造化爐,地中沸出巧工夫。泉猶自作炎涼態,休說人生垢有無。
《溫湯》朱熹
連山西南來,中斷還崛起。干霄幾千仞,據地三百里。飛峰上靈秀,眾壑下清美。逮茲勢力窮,猶能出奇偉。誰燃丹黃燄,爨此玉池水。客來爭解帶,萬念付一洗。當年謝康樂,弦絕今已矣。水碧復流溫,相思五湖里。
《驪山溫泉》明·王格
咸闕無雕輦,驪山尚浴泉。湯池同野壑,水殿祇寒煙。月冷新豐路,沙沈渭浦田。行人漫投足,誰識濯龍年。
《上巳日浴溫泉》熊鼎
驪山宮殿鎖溫泉,天寶遺蹤故宛然。繡谷春融丹井火,金波月滿鑒池蓮。玉顏承寵專恩澤,翠輦來游惜暮年。我亦逢時修禊事,白頭空負麗人天。
《安寧湯泉》楊慎
鏗瑟舞雩歌點也,流觴修禊記羲之。何如碧玉溫泉水,絕勝華清礐石池。已挹金膏分沆瀣,更邀明月濯漣漪。沈沈蘭酌春相引,汎汎楊舟晚更移。
《游遵化湯泉》唐順之
絕塞逢秋已覺涼,此中氣候訝非常。流金每似臨三伏,晞發真成向九陽。山煙叆叆分朝潤,草色青青敵夜霜。我亦臨流堪一笑,嵇生盥浴久相忘。
《前題》〈四首〉 前人
幽都自古號寒門,重纊年年亦不溫。信有燭龍蟠地底,亂泉噴出火珠翻。
坐看池底絢霞光,疑是蓮花火里藏。借問幻師誰會此,乾坤爐冶炭陰陽。
戎馬驅馳未息鞍,春風沂曲一盤桓。試憑活水洪爐煖,暫解儒生徹骨寒。
萬樹不知霜信至,兩厓時見火云升。一就熏蒸聊可喜,久來還想玉壺冰。
《湯池》華清
赤日落旸谷,造化開洪爐。玉泉上陰火,噴薄驪龍珠。昔聞有神女,于此濯肌膚。至今泉上花,空涵芙蓉渠。驪山甃文瑤,蒙被妖物污。何如荒山中,游歌續風雩。
《前題》陳士元
乘興遠尋丘壑勝,清秋此日浴溫泉。漫疑永底潛生火,自是壺中別有天。沙畔苔痕斑繡合,云根石溜白虹穿。塵氛滌卻成閒坐,身世渾同太古前。
《前題》吳元馨
水火原判然,云何有溫泉。若云下有火,川流豈中煎。沸珠已盈渚,仍可調烹鮮。熱水生活鱗,沸馀堪種田。陰陽多不測,水火乃倒顛。坎離成既濟,萬里宜逆旋。變化無一定,不落尋常詮。不作冷暖態,長存此潺湲。不立冰炭想,氣燄恒接天。
《湯泉》武宗宮人王氏
滄海隆冬也異常,小池何事煖如湯。溶溶一脈流今古,不為人間洗冷腸。
溫泉部紀事
《明皇雜錄》:元宗幸華清宮新廣湯池,制作宏麗。安祿山于范陽以白玉石為魚龍鳧雁,仍為石梁及石蓮花以獻。雕鑴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悅,命陳于湯中,又以石梁橫亙湯上,蓮花才出水際。上因幸華清宮,至其所,解衣將入。魚龍鳧雁皆若奮鱗舉翼,狀欲飛動。上甚恐,遽命撤去。其蓮花至今猶存。
《賈氏談錄》:驪山之華清宮,殿廢已久。今所存惟繚垣而已。天寶所植松柏,遍滿崖谷,望之蔚然。朝元閣在北山嶺之上,基址最為嶄絕。次即長生殿,故基東南湯泉,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湯,周環數丈,悉砌以白石,瑩徹如玉,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四面石坐,階級而下,中有雙白石蓮。泉眼自甕口中涌出,噴注白蓮之上。御湯四面角即妃子湯。湯面稍狹,湯側有紅石盆四所,作菡萏于白石之面。馀湯迤邐相屬下,鑿石作暗竇走水。東南數十步,復立石,涌出灌注石盆中。
《燕山叢錄》:遵化縣北四十里溫泉,浴之愈疥。守臣為鑿池受之,覆以鉅屋,導其流,折而左入東院以待仕宦。復又折入右院,以待騶從。復南注為兩池,以待行旅。使男女異處,皆石甃石欄,浴者甚便。
《贛州府志》:寧都李村有泉,自石罅中出,熱如沸湯,蒸如云氣。投雞子于中,輒熟。舊傳楊筠松僑寓時,有鄉人館榖甚厚,而臧獲,頗厭之,楊乃辭去。以杖扣石出泉,凡三坎,蓋以酬其湯沐之勞云。
溫泉部雜錄
《寰宇記》:張勃《吳錄》曰:丹陽江乘縣有湯山,湯出其下,大小凡六處。湯澗繞其東西,冬夏常熱。禽魚之類,入者輒爛,以煮豆谷,終日不熟。草木灌之,輒更鮮茂。舊有湯泉館,今廢。
《宜都記》:銀山縣有溫泉,注大溪。夏才煖,冬則大熱。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者多愈。
齊東野語:邵康節曰:世有溫泉,而無寒火。昭德晁氏解云:陰能順陽,而陽不能順陰也。水為火爨則沸,而熟物。火為水沃,則滅矣。晉紀瞻舉秀才,陸機策之曰:陰陽不調,則大數不得不否;一氣偏廢,則萬物不得獨成。今有溫泉而無寒火,其故何也。白虎殿諸儒講論,班固纂為白虎通。五行篇亦曰:有溫水,無寒火。然今湯泉往往有之,如驪山尉氏、駱谷汝水、黃山佛跡、匡廬、閩中等處,皆表表在人耳目。坡詩云:自憐耳目隘,未測陰陽故。郁攸火山烈,觱沸湯泉注。安能長魚鱉,僅可燖狐兔。朱氏晦庵詩云:誰然丹黃燄,爨此玉池水。蓋或謂溫泉之下,必有硫黃礜石故耳。獨未見所謂寒火。按《西京雜記》載:董仲舒:水極陰而有溫泉,火至陽而有涼燄。又抱樸子曰:水主純冷,而有溫谷之湯泉。火體宜熾,而有蕭丘之寒燄。又《劉子從化篇》云:水性宜冷,而有華陽溫泉,猶曰泉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焰,猶曰火熱,熱者多也。然則寒火亦有之,特以耳目所未及,故以為無耳。
《煮泉小品》:下有石硫黃者,發為溫泉,在在有之。又有共出一壑,半溫半冷者,亦在在有之。皆非食品,特新安黃山朱砂湯泉可食。《圖經》云:黃山舊多黟,山東峰下有朱砂湯泉,可點茗春。色微紅,此則自然之丹液也。《拾遺記》:蓬萊山沸水,飲者千歲。此又仙飲。
《林水錄》:溫水出竟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凈可愛,靜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湯奮發,無所復見矣。其熱可以燖雞。洪瀏百馀步,冷若寒泉。
始興縣北湯泉,泉源沸涌,浩氣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頃即熟。其中時有細黑魚游之。
《滇行紀略》:午日觀溫泉,出門可十馀里,其泉在平地,用修謫居,嘗浴于此。
辟寒、溫泉之在域中最顯名者,新豐之驪山,而泉實不佳。水沸如蒸,難以驟入。硫黃之穢,逆于人鼻。稍不渫治,則窮谷之污生以青苔,如龜蠙衣。驪山而下曰汝水,曰尉氏,曰匡廬,曰鳳翔之駱谷,曰榆州之陳氏山居,曰惠州之佛跡巖,曰閩中之劍浦,曰新安之黃山,曰關中之郿縣,曰薊州之遵化,曰和州之香陵,雜見于地理之志,詩人之詠。滇云之地,溫泉尤夥。其在寧州、白崖、龍關、浪穹、宜良、永昌、騰沖,若夷徼邊隅,不可勝紀。要獨以安寧之碧玉泉為勝。滇水號曰黑水,雖盈尺不見底。而此泉特皓鏡百尺,纖芥畢呈,一也;四山壁起,中為石凹,不煩甃甓,二也;浮垢自去,不待撋拭,三也;苔污絕跡,不用泦渫,四也;溫涼適宜,四時可浴,五也;掬之可飲,尤發茗顏,六也;盝酒增味,治庖省薪,七也。雖仙家三危之露,佛地八功之水,何以加焉。謂之海內第一湯,可也。
《歙縣志》《太平寰宇記》云:湯泉在北山東峰下香溪中,泉口大如碗,可燖雞。一名朱砂泉。唐大中間,剌史李敬方感白龍現,作龍堂于湯池之西南。唐時所謂靈泉院也。
溫泉部外編
《三秦記》:驪山湯泉,舊說以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俗云秦始皇與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則生瘡。始皇怖謝,神女為出溫泉洗除。后人因以為驗。《荊州記》:新陽縣惠澤中有溫泉,冬月未至數里,遙望白氣浮蒸如煙,上下采映,壯若綺疏。又有車輪雙轅形,世傳昔有玉女乘車自投此泉,今人時見女子,姿儀光麗,往來倏忽。
《高坡異纂》:李茂元,洛陽人。正德辛巳登進士,拜行人。嘗使陜,浴于故華清宮溫泉。其池中石座上有紅斑文,俗傳為楊妃入月痕也。茂元見之心動,浴罷,登輿。幨帷外有一婦人手,熟視之,忽不見。夜宿公館,有婦人至,容貌絕世,而肌膚頗豐。自稱太真,言君一念所及,幽明相感,不能忘情,遂惑之。自是轍跡所歷,每夜必至,百方遣之,不能去。心志喪亂,以疾告歸。久之方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