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山華頂嗣祖沙門 ??震 述
總持品第八之下
地藏菩薩言。尊者。如是之法。則無因緣。若無緣法。因則不起。云何不動法。得入如來。
此問入如來義。結明如來藏品末之偈。有常自在如如。入于如來藏之義。謂如來藏品。所說如是之法。則無有因緣生滅之可得也。何故。若無緣法。因則不起。緣起不生。則如如正體之中。而湛然不動矣。但云何以如如不動之法。而得入于如來正智之道也。
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諸法相。性空無不動。是法于是時。不于是時起。
此言真性緣起。夫目前一切諸法。雖有其相。而性本空無。其體如如不動。蓋即相而觀。法法森立。即性而觀。念念空寂。雖則空寂。且能隨機而動。以故目前如是之法。雖于正是時而顯現。然剎那無住。實非三際可攝。故亦不決定于正是時而起也。所言是法者。即是真性緣起之法。即宗門目前一著子。是時者。正當是時。即當前一念正興之時也。
○昔有僧問智威禪師云。真性緣起。其義云何。威良久。時安國玄挺侍立次。遽召云。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中緣起。其僧言下有省。后徑山杲禪師徴云。一念未興時。不可無緣起也。設有人道。一念未興。喚甚么作緣起。我只要汝恁么道。此二則語。安國發明是法于是時。徑山發明不于是時起。而臨濟**又曰。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權學。是皆深得此中妙旨。非智識之可測也。
法無有異時。不于異時起。法無動不動。性空故寂滅。
此言法性體相。夫法無有異時。不于異時起者。謂此目前一法。覿體顯現。無有別異于當前一念時。故亦不于當前一念別異之時而起也。又法無動不動。性空故寂滅者。謂此目前一法。雖則覿體顯現。而當念空寂。無動不動相。又且性體本空。故隨處寂滅也。此一段義。若不明心見性。悟覿面全提一著。恰似大蟲看水磨一般。故閱是說者。不可只恁么念過便了。
性空寂滅時。是法是時現。離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緣。
此言性體全彰。夫性空寂滅時者。即前后際斷。一念不生時也。此是法是時現一句。正顯不立文字。拈華直指之大宗。謂此目前一法。即于是當前一念時。覿面顯現。蓋我佛如來。初從正覺山前。睹明星處得來。后在涅槃會上。拈華時露出。不意又向此中道破。吾固曰。初祖以楞伽印心。不若此一句切當。從上諸祖千說萬說。以至擎叉輥毬。拈推豎拂。行棒行喝。種種機用。不出此一句。然此一句。實從妙覺中流出。是大總持門。總持二字。梵語即陀羅尼。謂能總攝諸法。含無盡教理行果也。然總持無文字。但妙契于佛心。能于差別中。解無差別義。于無差別中。解差別義。眾生悟此。便得諸佛秘密心印。而頓同佛體。善達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能轉根本**。是大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一切佛法。無不具攝故。又謂之真言。又名秘密藏。非器不傳曰秘。深隱難知曰密。又秘密即是顯義。未悟是密。悟之。即非密也。故法華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亦云。惟佛與大菩薩乃能知之。故在諸佛菩薩是顯。而眾生分中。則為密矣。若欲得顯密融通。且參取者一句好。但當初釋迦老子。真是婆心太切。又曰。離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緣。蓋謂此目前覿露之機。本離生滅緣起。及文字等相故。唯依于空寂而住。既依空寂而住。故于一切法。皆不相為緣。于此薦得。方知龐家個漢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馬**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當人欲識經中的旨。且看馬**者一句。意旨云何。
是諸緣起法。是法緣不生。因緣生滅無。生滅性空寂。
此言體性獨存。謂凡是世間諸有為相。皆是從緣而起之法。今我所說如是全體獨露之法。乃緣之所不能生。然一切有為。皆以因緣自相生滅。若不從緣生。則因緣生滅之相亦無。其相既無。則知此生滅之性。本自空寂。而法性獨存矣。
緣性能所緣。是緣本緣起。故法起非緣。緣無起亦爾。
此言法性迥出。謂一切緣起之性。即能緣所緣之性。如是能所二緣。皆本從緣而起。故知法性之起。實非有藉于緣。其緣既無。而起亦不可得矣。
○凡夫以惑業為緣。圣人以機感為緣。緣起有四義。一緣生故有。二緣生故空。三無性故有。四無性故空。此四義中。以后二義為實。蓋無性緣生故空。則非斷見無見之空。是名真空。緣生無性故有。則非常見有見之有。是為幻有。又緣起無性故不生。無性緣起故不滅。又推無起性故不生。能顯無生性故不滅。此所謂真性緣起。無生之義也。
因緣所生法。是法是因緣。因緣生滅相。彼則無生滅。
此言性無生滅。謂世間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之法。是法既從之而生。自是屬于因緣。既屬因緣。便有生滅之相。若彼法性之體。非屬因緣。則亦無有生滅矣。
彼如真實相。本不于出沒。諸法于是時。自生于出沒。
此言體無出沒。言彼法性。無有生滅。其體自如。即是真如實相。而本不有于出沒也。第諸法于是一切時。一切處。而自生于種種出沒之想。亦何有于我也。
是故極凈本。本不因眾力。即于后得處。得得于本得。
此言本始不二。是故二字。總結如上法義。以攝一經之旨。極凈本三字。當一字作一句讀。極者至極。凈者明凈。本者本覺。乃滿口形容。言說難盡之意。言以是之故。此至極。此明凈。此即所謂本覺。然以覺妙觀察。性體獨露。本不因眾法緣起之力而成。即于等覺最后所得金剛心地之處。得其所得于自性本覺之得也。
爾時地藏菩薩聞佛所說。心地快然。時諸眾等。無有疑者。知眾心已。而說偈言。
此敘述無疑。說偈結成。
我知眾心疑。所以殷固問。如來大慈善。分別無有余。
此明請轉**。言我知眾心之有疑。所以殷勤固請而申問。今佛以大慈度世。善為分別如上法義。而無有遺余矣。
是諸二眾等。皆悉得明了。我今于了處。普化諸眾生。
此明法利流化。然前真性空品。分大小二眾。謂大乘小乘也。今此皆得明了。而同入于大乘矣。又自言。我今于了處以利生。此即所謂自覺己圓。能覺他者。同如來應世之意也。
如佛之大悲。不舍于本愿。故于一子地。而住于煩惱。
此明利生弘愿。謂佛本不舍于悲愿。吾亦當如之。然菩薩視諸眾生。猶如一子。今眾生住于煩惱。我亦當住于煩惱而化度之。已上滿覺分竟。后屬弘化分。即流通分也。
爾時如來而告眾言。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恒以大慈。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即不墮于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
此贊慈德利生。及經功滅障。謂名法。同有不思議熏。而能離惡滅障也。
若有眾生。持此經者。無余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
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顯菩薩現身衛法之愿如此。然持者。必當專念。修習必須如法。果能如是。則諸佛實相。念念現前。于佛菩提。何遠之有。
汝等菩薩。若化眾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此特垂遵行轉化之誡。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如來所說大乘福聚。決定斷結。無生覺利。不可思議。如是之法。名為何經。
此贊法請名也。梵語阿難。此云慶喜。乃佛之從弟也。以佛成道日而生。故名。年始八歲。從佛出家。至年三十。為佛侍者。涅槃經云。如來成道已。過三十年。在王舍城中。告諸比丘言。誰能受持如來十二部經。供養左右所須之事。亦不失自利。時憍陳如。舍利弗。皆求侍左右。佛言。汝已朽邁。當須使人。云何方欲為我給使。乃至五百阿羅漢。亦皆求侍。佛皆不受。時大目揵連。即入定中。觀如來之心。在阿難處。如日之初出。而光照于西壁也。便從定起。以佛意語憍陳如。即與五百羅漢。同請阿難。謂佛意欲令汝作。阿難云。若有是事。當預索三愿。如世尊故衣。愿弗賜與。受檀越別請。聽我不從。出入無時。隨我裁量。世尊與我三愿。當順僧命。佛許之。阿難又云。佛當為我說從前所說之法。佛許重為說之。遂為侍者二十余年。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經。言八法者。信根堅固。其心質直。身無病苦。常勤精進。具足念心。心無憍慢。成就定意。具足從聞生智。故佛常稱為多聞藏。是總持第一。佛又言。過去諸佛侍者。皆具如是八法。又云。阿難聞我所說。如瀉瓶水。置之一器。所有秘義。悉能了知。然佛凡在一會中。說法已竟。阿難必**名。蓋護持法藏之職。固合如是。今此白言。如來所說大乘之法。功德福聚。決定斷結。了證無生本覺之利。實乃不可思議。當稱何等名耶。
受持是經。得幾所福。愿佛慈悲。為我宣說。
此問持經獲福。
佛言。善男子。是經名者不可思議。過去諸佛之所護念。能入如來一切智海。若有眾生持是經者。則于一切經中無所希求。是經典法。總持眾法。攝諸經要。是諸經法。法之系宗。
此稱述經功。夫華嚴一名大不思議經。此經亦稱為不可思議也。又佛所說經法。如般若。為釋梵守護。法華。為菩薩守護。然此經不可思議。是佛境界。故為諸佛護念。護念者何。能令眾生。入如來之智海也。又云持是經者。已得此一味醍醐之法。則于一切經中。而無所希求矣。又言。是經典法。雖是一味。總持五味之法。雖是一經。能攝三百余會諸經之綱要也。夫脈絡相屬謂之系。流派所出而為宗。然凡是諸經之法。須知皆是此法之系屬。而于此法中流出者也。如般若廣行六度。祇得此中無相法品中事。且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而況是經之法。頓超十地。直至等妙二覺者也。
是經名者。名攝大乘經。又名金剛三昧。又名無量義宗。
此約名有三。夫攝大乘者。從法上立名。即般若義。而以真如實際。為其體也。金剛三昧者。從用上立名。取法喻并彰。能摧堅破惑。即解脫義。而以明心見性。為其用也。無量義宗者。從體上立名。能攝一切法。而為眾義所宗。即法身義。然法身。能具攝一切義。能出生一切法。若眾生證如來法身。即明始本二覺之不二。故此經。以始本二覺為宗。今立此三名。以明圓備三德秘藏。而為涅槃之前導也。
若有人受持是經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諸佛。如是功德。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
此明功德無際。言持此經者。即持百千諸佛。而百千諸佛。皆不出此法也。然功德以虛空為喻。更無有過于此矣。
我所囑累。唯是經典。
此特申囑累。以事托付曰囑。事相緣坐曰累。夫佛囑累之意。謂我之所說一切法藏。唯此經為最耳。蓋如來說一切經法。皆為欲顯此金剛三昧之法也。
阿難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經。
此揀問根性。先揀其心行。而后揀人也。
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經者。是人心無得失。常修梵行。若於戲論常樂靜心。入于聚落。心常在定。若處居家。不著三有。
此明其操行。夫心無得失。則離于取舍。常修梵行。則住于不退。此可驗其心行之真實矣。若於戲論。常樂靜心。則遇事而不為事之所轉。入于聚落。心常在定。則遇境而不為境之所惑。若處居家。不著三有。則居塵而不染塵。此可以定其人之品節矣。此是華嚴六地七地菩薩踐履處。
是人現世。有五種福。一者眾所尊敬。二者身不橫夭。三者辨答邪論。四者樂度眾生。五者能入圣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經。
此明現獲五福。蓋以法自持。必致尊敬。以道自衛。必不橫夭。二者。為自受用三昧。正智明了。而能辨其邪論。悲愿無盡。而樂度眾生。二者。為他受用三昧。前四。是菩薩因中之行。后能入圣道。是菩薩之果德。如是人者。現在自他俱利。且能入于圣道。必得受持是經。而轉化于眾生也。此是我輩學道人真福。不可不知。
阿難言。如彼人者。度諸眾生。得受供養不。
此明堪受供否。為斷世疑。故有斯問。
佛言。如是人者。能為眾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權實俱演。是四依僧。
此明大乘四依。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得如是四依。則能常行于大智矣。夫智有權實之分。實智。即諸佛本得智。一切語言道斷。權智。即后得智。能以方便設化。然實非權而不顯。權非實而不立。必須權實俱演。方為大乘四依。
○華嚴離世間品云。菩薩住于涅槃。而示現生死。究竟寂滅。而現起煩惱。常入深禪定。而示受欲樂。常遠離三界。而不舍眾生。是為不由他教權實雙行不共法。又云。雖知一切法。無有造作。而亦不舍諸法自相。雖知不由他悟。入于法。而種種方便。求一切智。雖恒觀察無人無我。而教化眾生。無有疲厭。雖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薩行。無有休息。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轉凈**。令眾心喜。雖現入于大般涅槃。而一切處。示現受生。能作如是權實雙行法。是佛業。今此權實俱演。亦即此義。然離世間品。原是發明妙覺果后。利生常行之道。即同于大乘四依行相。而非小乘四依。一謂乞食。二謂冢間樹下宿。三謂糞掃衣。四謂服腐敗藥者。比也。
于諸供養。乃至頭目髓腦。亦皆得受。何況衣食而不得受。
此明內外二施。俱堪受故。凡舍身分所有。為內施。衣食供具。為外施。如華嚴回向品中。言最勝智菩薩等。以頭目布施。饒益菩薩等。以髓肉布施。又法華云。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舍于兩臂。藥王菩薩舍身等。是也。蓋內施尚且得受。況外施乎。
○智者于受食之時。當作厭離想。猶如曠野鬼。食子之肉。心生厭惡。都不甘樂。如是深加觀察。知世間受摶食之過。摶食。即欲界分段之食。以資色身者也。次觀觸食。如披剝牛羊。如諸蟲唼食。然有身。斯有觸。若貪于觸樂。終獲苦觸。故知觸之為患實大。又觀思食。如大火聚。此思。是第七意業。從根本無明不覺而起。故喻如火聚。然一有想因。即有此思食矣。再觀識食。猶如三百攢柔森列而不可近。以有生故。則有此識食。然此三種。俱名為食。能資益眾生諸根四大。及種子故。是為三界食。智者作如是觀。而于一切。不生貪想。故受食時。無論好惡。如涂治癰瘡之藥而已。又須知比丘。當以法喜為食。如妙吉祥菩薩(即文殊別名)為舍利弗等。設希有食。乃曰。我今所設食者。不可分段。不可吞咽。非香味觸三塵為體。非三界所攝。亦非不系。如是妙食。是如來食。非飯食也。善現與舍利弗聞已。法喜飽滿。俱入滅定。不復食三界之食。此是般若涅槃二經中。所說之義。又經云。一切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為食。在耳。以聲為食。在鼻。以香為食。在舌。以味為食。在身。以細滑為食。在意。以法為食。在大般涅槃。以無放逸為食也。
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識。是汝橋梁。何況凡夫而不供養。
此明為二乘良導。然阿難在般若會上。祇得初果。首楞嚴會中雖證法身。悟成佛法門。猶未盡漏。至法華受記作佛。雖能憶念過去諸佛法藏。通達無礙。而習漏未盡。及佛滅度后。結集法眼。始得阿羅漢果。今此故云。如是人者。是汝知識以堪導入圣道故。是汝橋梁以堪超越三有海故。實能與汝二乘。為師為導。豈況博地凡夫。而不敬事者哉。
阿難言。于彼人所。受持是經。供養是人。得幾所福。
此又問傳持福利。
佛言。若復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于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不可思議。
此言功德難量。夫以財寶為施。祇得人天有漏之福耳。此句先釋明。不必問其得幾所福矣。下獨顯持者之功。若能持此中一偈。便得頓悟本覺。而獲法王出世之智寶。是豈世寶之可為喻。此功此德。真實難量。非心可思。非口可議者也。
善男子。令諸眾生持是經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
此明悟心不失。言一人成道。則多人獲益。若令諸眾生。持于此經。必得契悟此心。常在定中。決不失其本心者矣。
○華嚴稱發菩提心功德。連舉十余喻。重重較之。不及少分。蓋發心者。發明本覺之心體也。然于初發明。得一念相應見道。即已斷于見惑。更當修道。求斷思惑。始得不失本心。而常安住于道矣。所以初祖達磨**。從南天竺國。來至此土。傳上乘一心之法。欲令人明心見性。又得馬**大弘其道曰。一切法。皆是心法。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凡所見色。即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若是上根眾生。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會。更不歷于階級地位。即頓悟本性。此等提唱。豈不是六地菩薩。說法化導耶。又云。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不依著。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此又豈非七地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無相行耶。又如百丈云。心如虛空。亦莫作虛空想。黃檗云。內外身心。一切俱舍。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后隨方應物。能所俱忘。臨濟云。你才擬心。早是錯了也。德山云。瞥起一念心。便是魔家眷屬。此等所說。又豈不是七地中。得無生法忍境界。歷觀從上諸祖。莫不皆得此等契證。方可稱佛祖兒孫。利生接物。但今法運下衰。不能挽其頹風。以致見道者多。修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楞嚴所謂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正在此時。豈不悲哉。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此明失心悔過。即得于清涼也。然此失心者無他。祇為學者。但求一悟。便為了手羆參。即乃隨順世緣。久久舊習復起。不特求斷思惑。并前見惑。仍復又生。故破壞法身。夭傷慧命。依舊與前凡夫日用一般。此即失心之謂也。昔有僧問溈山。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山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初心頓悟。猶有無始習氣未除。須教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令其修行趣向。溈山此說。一如佛之言曰。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其義一也。夫佛祖令人見道復修道。其言切誡如此。后人不肯聽從。亦無可奈何。以故佛又開此方便門。乃曰。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梵語懺摩。此云悔過。今華梵兼舉。故曰懺悔。蓋言若此心之既得者。倘觸境緣熱惱。或乃失之。亟應悔過。永斷勿生。則心智仍現。亦何失之有。是中即轉熱惱。而為清涼矣。
阿難言。懺悔先罪。不入于過去也。
此明罪性無住。即凈名所言。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什法師注云。今因先所作罪。故今悔其先罪。既言有先罪。則似罪有常性。而入于過去矣。故為說不入過去。而去其常想也。肇法師又云。往罪雖系人。而不言罪有常性。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如是。則三世性空矣。故三祖僧璨**初謁二祖。設禮而問曰。**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二祖曰。將罪來。與汝懺。璨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二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二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璨于言下大悟。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此悟罪性。當體空寂。如毗婆尸佛偈云。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矣。然未悟者。又不可撥無因果。謂無罪之可懺。蓋人系于業緣。有性罪遮罪。遮罪。依教作法懺之。性罪。即當起行方滅。起行有二種。一從事行上懺。即凈身口意。對三寶發露。更不覆藏。斷相續心。后不復作。二從理行上懺。如后所言。入真實觀。是也。今此阿難。謂佛雖說懺悔先所作之罪。然罪性本不屬于三際。故必不入于過去者也。
佛言。如是。猶如暗室。若遇明燈。暗即滅矣。善男子。無說悔先所有諸罪。而以為說入于過去。
此先印成。又重以喻明。謂汝之言然。夫罪性。實無三際之可住。如遇其明。則暗自滅矣。無(如毋字)說悔于先前所有諸罪。而以為其說入于過去也。此句。即重舉阿難之言。申明其義耳。
阿難言。云何名為懺悔。
此又問前失心悔過之法。
佛言。依此經教。入真實觀。一入觀時。諸罪悉滅。離諸惡趣。當生凈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入觀之功。言一依如前所說。修空無相無作。而觀于真如實際。此即實相無生懺。如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慧日破諸暗。眾罪如霜露。又云。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以故不特罪滅。離諸惡趣。必得當念即生法性清凈之土。速成阿耨菩提。此如華嚴十住位中。梵行品所云。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妙覺果后。說離世間品。明利生之道云。眾生得聞此法。聞已信解。解已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如說修行故。皆與此經合。而同為一乘圓頓法也。
佛說是經已。爾時阿難及諸菩薩。四部之眾。皆大歡喜。心得決定。頂禮佛足。歡喜奉行。
此結法圓成。以明在會。咸皆秉教傳持也。夫歡喜本是初地之名。謂初明性智。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今此特申二種喜。一者。心得決定。無有余疑。住于不退轉故。二者。拜命奉行。以法轉利。而自生愿樂故如。舍利弗。來所還復來。具足然后出。而阿難在首楞嚴會上。亦云我雖未度。愿度末劫一切眾生。此皆發歡喜奉行之悲愿也。但今我輩。欲修行大乘者。必當發無上勝心。如不退轉**經云。時有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言。世尊。我等于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猶如如來。爾時第一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如來。此言便是正說。第二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世尊。此言便是正說。第三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佛。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等于此法。不生疑惑故。在會聞者。心皆擾動。作是念言。無有二佛。并出世間。何緣彼作是說。阿難問佛。佛說偈曰。能知過去如。亦知未來如。見一切法如。是故名如來。彼已能通達。諸法平等相。亦不生心念。是故名如來。道如菩提如。及與不住如。知如如虛空。是故名如來。又曰。不畏于生死。正住生死中。化度諸眾生。是故名世尊。又曰。覺無明無知。自性無所有。已得于明智。是故名為佛。此即見性成佛。直趣無上菩提之義。余述此經記。一日先于定中。見梵僧手持經卷以授余。未幾。會南柱禪人持此經至。閱之。如獲故物。晨夕展玩。不忍釋手。后遇南天竺僧四人。余因問之曰。汝知金剛三昧經否。一僧曰。此間亦有是經耶。其義校首楞嚴更勝。同在灌頂部中收。在昔傳聞五天竺國世主。皆保護秘重。不妄示人。此真是菩薩出世度人之**寶也。余因研究其義。奉為此生他生修行之法程。惟愿見者聞者。同愿力行。轉相設化。如舍利弗所云。前來后來者。悉令登正覺。
音釋
恰
(苦洽切。音掐。適當之辭。謂有合于心也)。
邁
(音賣。老也)。
瀉
(音寫。傾潟)。
冢
(音腫。故墓也)。
埽
(掃本字)。
摶
(音團捏聚)。
唼
(色洽切。聚食聲)。
丞
(音戟。急速也)。
擾
(饒上聲)。
諳
(音庵。悉也曉也)。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