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門
方
屠蘇酒 【 《千金方》,下同】 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屠蘇酒方。
大黃十五銖 白朮 桂心各十八銖 桔梗 蜀椒各五十銖 菝葜十二銖 烏頭六銖[六銖:原作「六兩」,據《千金》卷九辟溫改。]
右七味(口父)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于東向戶中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辟溫氣也。又一方有防風一兩。
太乙流金散 辟溫氣。
雄黃三兩 雌黃 羚羊角燒,各二兩 礬石 鬼箭羽各一兩半
右五味,治下篩,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并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病人亦燒熏之。
雄黃散 辟溫氣。
雄黃五兩 朱砂一作赤朮[赤朮:原作「赤木」,據同右改。] 菖蒲 鬼臼各二兩
右四味,治下篩,以涂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粉身散 辟溫病常用。
芎藭 白芷 藁本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內米粉中以粉身。
殺鬼燒藥方 辟溫氣。
雄黃 丹砂 雌黃各一斤 羚羊角羖羊角亦得 虎骨 鬼臼 鬼箭羽 野丈人 石長生 蕪荑 猳豬屎 馬懸蹄各三兩 青羊脂 菖蒲 白朮各八兩 蜜蠟八斤
右十六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許大,朝暮及夜中,戶前微火燒之。
虎頭殺鬼丸 辟溫。
虎頭五兩 朱砂 雄黃 雌黃各一兩半 鬼臼 皂莢 蕪荑各一兩
右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子大,絳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懸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燒一丸。
辟溫殺鬼丸 熏百鬼惡氣。
羖羊角 虎骨各七兩 雄黃 雌黃 龍骨 龜甲 鯪鯉甲 猬皮各二兩 樗雞十五枚 芎藭 珍珠各五兩 東門上雞頭一枚 空青一兩
右十三味末之,烊蠟二十兩,并手丸如梧子,正旦門戶前燒一丸。帶一丸[帶一丸:原缺,據《千金》卷九辟溫補。],男左女右,辟百惡。獨宿吊喪問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陰大霧,日燒一丸于戶牖前,佳。
雄黃丸 漢建寧[建寧:原作「建炎」,據《千金》卷九辟溫改。]二年,太歲在酉,疫氣流行,死者極眾。即有書生丁季回從蜀青城山來,東過南陽,從西市門入,見患疫癘者頗多,遂于囊中出藥,人各惠之一丸。靈藥沾唇,疾無不瘥。市中疫鬼數百千余,見書生施藥,悉皆驚怖而走。乃有鬼王見書生,謂有道法,兼自施藥,感眾鬼等奔走若是,遂詣書生,欲求受其道法。
書生曰:吾無道法,乃囊中之藥,呈于鬼王,鬼王覩藥,驚惶叩頭乞命而走。此方藥帶之入山,能辟虎狼蟲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黃 雌黃 曾青 鬼督郵 珍珠 虎頭骨 丹砂 桔梗 白朮 芎藭 白芷 鬼箭羽 蕪荑 女青 鬼臼 藜蘆 菖蒲 皂莢各一兩
右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男左女右帶之。卒中惡病及時疫,吞如梧子一丸,燒一彈丸,戶內。
赤散 辟溫疫氣,傷寒熱病。
藜蘆 (艸躑)(艸躅)花各一兩 丹皮 皂莢各一兩六銖 附子 桂心 珍珠各六銖 細辛 干姜各十八銖
右九味末之,內珍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絳囊中帶之,男左女右,著臂自隨。覺有病之時,便以粟米大內著鼻中,又酒服一錢匕,覆取汗,日三服,當取一過汗耳。
又方 治瘟疫轉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丹砂[丹砂:原缺,據《千金》卷九辟溫補。此下「右四味」隨之改為「右五味」。] 雄黃各二兩
右五味末之,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與病人同床傳衣。
肝溫方 治肝腑臟[腑臟:原作「肺臟」,據《千金》卷九辟溫改。]溫病,陰陽毒,頸背雙筋牽,先寒后熱,腰強急縮,目中生花。
桂心一兩 白朮 芒硝 大青 梔子各三兩 柴胡五兩 石膏 生姜各八兩 生地黃 香豉各一升
右十味(口父)咀,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先寒后熱,頸筋攣牽,面目赤黃,身中直強。
元參 細辛各二兩 石膏八兩 梔子 黃芩 升麻 芒硝各三兩 竹葉切五升 車前草二升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半,煮竹葉、車前,取七升,去滓,下諸藥,煎至三升,下芒硝,分三服。
心溫方 治心腑臟溫病,陰陽毒,戰掉不定,驚動。
大青 黃芩 梔子 知母 芒硝各三兩 麻黃四兩 元參六兩 生地黃切,一升 石膏 生葛根各八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脾溫方 治脾腑臟溫病,陰陽毒,頭重頸直,皮肉痹,結核隱起。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兩 梔子四兩 寒水石五兩 元參八兩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肺溫方 治肺腑臟溫病,陰陽毒,欬嗽連續聲不絕,嘔逆。
杏仁 前胡各四兩 麻黃 梔子 紫菀 大青 元參 葛根各三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石膏八兩八兩:原缺,據《千金》卷九辟溫補。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腎溫方 治腎腑臟溫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熱毒內傷。
蔥白 豉各一升 茵陳 梔子 芒硝各三兩 苦參 生葛各四兩 生地黃 石膏各八兩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萎蕤湯 治風溫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讝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失便科,如此疾者,宜服之。
萎蕤 白薇 麻黃 獨活 杏仁 芎藭 甘草 青木香各二兩 石膏三兩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石卜)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治瘟方 【 丹溪,下同】
大黃 黃連 黃芩 人參 桔梗 防風 蒼朮 滑石 香附 人中黃
右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分氣血與痰作湯使:氣虛者四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痰多者二陳湯送下,熱甚者童便下。
又方
半夏 川芎 茯苓 陳皮 山楂 白朮 蒼朮君 甘草
如頭痛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風、芍藥。
漏蘆湯 治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填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 藍葉 元參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水煎服。腫熱甚加芒硝二錢
消毒丸 治時毒疙瘩惡證。
大黃 牡蠣 殭蠶炒,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水化一丸。內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潔古雄黃丸 辟時疾,可與病人同床,傳著衣服,亦不相染。
雄黃研,一兩 赤小豆炒 丹參 鬼箭羽各二兩
右為細末,蜜丸,每服五丸,空心溫水下。
升麻葛根湯 【 《良方》,下同】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
升麻 芍藥 甘草各二錢半 干葛三錢
右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柴胡升麻湯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欬嗽涕唾稠粘
柴胡 干葛 荊芥 赤芍藥 石膏各一錢半 前胡 升麻 桑皮 黃芩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十神湯 治傷寒,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或欲出疹,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并皆治之。
川芎 麻黃 赤芍藥 葛根 紫蘇 升麻 白芷 陳皮 甘草炙 香附各一錢半
右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發熱頭疼,加連須蔥白二根;中滿氣實,加枳殼煎。
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傷寒,瘟疫時氣,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蒼朮 橘皮 半夏曲 厚樸制 藿香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個,煎至一鐘,食前服
大青四物湯 【 《活人書》,下同】 治熱病發斑,赤色煩痛。
大青一兩 阿膠 甘草各二錢半 豉二合
右分三服,每用水一盞半,煎一盞,入膠烊化服。
老君神明散 治天行溫疫。
附子炮去皮 白朮各二兩 烏頭炮去皮,四兩 桔梗 細辛各一兩
右五味,搗粗篩,縫絹囊盛帶之,居閭里皆無病。若有疫癘者,溫酒服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即差。若經三四日,抄三寸匕,以水二碗,煮令大沸,分三服。
務成子螢火丸 主辟瘟疫惡氣,百鬼虎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兇害皆辟之。
螢火 鬼箭削取皮羽 蒺藜各一兩 雄黃 雌黃 礬石燒汁盡,各二兩 羖羊角 鍛灶灰 鐵錘柄入鐵處燒焦,各一兩半
右九味搗篩為散,以雞子黃并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絹囊盛五丸,帶左臂,仍更掛戶上。
圣散子 蘇內翰云:昔嘗覽《千金》,三建散方,于病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著論,以謂此方用藥節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驗特異。乃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開感,智不能知。今予所謂圣散子者,殆此類也。自古論病,惟傷寒為至危急,表里虛實,日數證候,應汗下之類,差之毫厘,輒至不救。若時毒流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之感,連服取差,不可與傷寒比也。若疾疫之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幼良賤,各一大盞,實時不入其間。平居無病,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快美,百病不生,濟世衛家之寶也。其方不知其所從出,而故人巢君世寶之,以治瘟疫,百不失一。余既得之,謫居黃州,連年大疫,所全活者,不可勝數。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為盟,約不傳人,余切隘之,以傳蘄水道人龐安常,龐以醫聞于世,又善著書,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聞不朽。
草豆蔻十枚,去皮面裹炮 木豬苓去皮 茯苓 附子炮去皮臍 獨活去蘆頭 石菖蒲 芍藥 厚樸去皮姜汁炙 麻黃去根節 藁本去沙土 枳殼去穰麩炒 柴胡去蘆頭 澤瀉 藿香葉 高良姜 華陰細辛 防風去蘆頭 白朮炒 半夏姜制,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八分,去滓熱服;余滓兩服合為一服,重煎,空心服之。
大補元煎 治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
人參一二錢至一二兩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熟地二三錢至二三兩 山萸一錢,畏酸吞酸者去之 炙甘草一二錢 枸杞 當歸各二三錢,泄瀉者去之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五福飲 治五臟虧損者。
人參 熟地俱隨宜 當歸二三錢 炙草一錢 白朮炒,一錢半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補陰益氣煎 治陰虛外感不解,便結不通等證。
人參一二三錢 山藥酒炒 當歸各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不用 柴胡一二錢,無外邪者不用
水二鐘,加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和胃飲 治痰飲水氣,胃脘不清,嘔惡脹滿腹痛等證。
陳皮 厚樸各錢半 干姜炮,一二錢 炙草一錢
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
大和中飲 治飲食留滯積聚等證。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楂 麥芽各二錢 厚樸 澤瀉各一錢半
水一鐘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百順丸 治一切陽邪積滯,傷寒實熱秘結等證。
川大黃錦紋者,一斤 牙皂角炒微黃,一兩六錢
右為末,用湯浸蒸餅,搗丸菉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錢、或二三錢,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為丸亦可。
一柴胡飲 治感四時不正之氣,寒熱如瘧。
柴胡二三錢 芍藥二錢 甘草八分 黃芩 生地 陳皮各一錢五分
水一鐘半,煎七八分,溫服。
二柴胡飲 治四時外感,本無內熱,不可妄用涼藥者。
柴胡一錢半或二三錢 陳皮 厚樸各一錢半 半夏二錢 細辛一二錢 甘草八分 加生姜三五片
水一鐘半,煎七八分,溫服。
三柴胡飲 治四時外感,陰分不足者。
柴胡二三錢 芍藥一錢五分 生姜三五片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當歸二錢,泄瀉者易以熟地
水一鐘半,煎七八分,溫服。
四柴胡飲 治元氣不足,外感風寒,六脈緊數微細,正不勝邪。
柴胡一二三錢 人參二三錢或五七錢,酌用 炙甘草一錢 生姜三五片 當歸二三錢,瀉者勿用
水二鐘,煎七八分,溫服。
五柴胡飲 治中氣不足,外邪不散,兼培血氣以逐寒邪。
柴胡一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芍藥炒,一錢半 當歸 白朮各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陳皮酌用
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熱服。
正柴胡飲 治外感初起,血氣和平者。
柴胡一二三錢 芍藥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防風 甘草各一錢 生姜三五片
水一鐘半,煎七八分,熱服。
麻桂飲 治瘟疫陰寒氣勝,夏月不必厚蓋,津津透徹為度。
官桂一二錢 當歸三四錢 陳皮隨宜或不用 麻黃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水一鐘半,加姜五七片或十片,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時服。
大溫中飲 治四時寒疫,元陽大虛,正不勝邪之證。
熟地三五七錢 白朮 當歸各三五錢,泄瀉者山藥代 人參二三錢,甚者一兩,或不用 炙甘草一錢 柴胡二三四錢 麻黃一二三錢 肉桂一二錢 干姜炒熟,一二錢,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
水二鐘,煎七分,去浮沫溫服,或略蓋取微汗。
柴陳煎 治外感欬嗽多痰等證。
柴胡二三錢 陳皮一錢半 生姜三五七片 半夏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柴芩煎 治表邪未解,外內俱熱,脈滑數者。
柴胡二三錢 枳殼一錢五分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各二錢
水二鐘,煎七分,溫服。
歸葛飲 治陽明溫暑時證,熱渴津竭,陰虛不能作汗。
當歸三五錢 干葛二三錢
水二鐘,煎一鐘,以冷水浸涼,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歸柴飲 治外感營虛,不能作汗,神方。
當歸一兩 柴胡五錢 炙甘草八分
水一鐘半,煎服。
太清飲 治胃火煩熱,發斑嘔吐。
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錢半 生石膏五七錢
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或加麥門冬。
玉女煎 治水虧火盛,脈浮洪滑大。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知每 牛膝各錢半 麥冬二錢
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
玉泉散 一名甘露散。治陽明內熱,溫疫斑黃。
生石膏六兩 粉甘草一兩
右為極細末,每服一二三錢,新汲水或熱湯、或人參湯調下。加朱砂三錢,亦妙
雪梨漿 解煩熱,退陰火,生津止渴。
清香甘美大梨削去皮
別用大碗盛清冷甘泉,將梨薄切浸于水中,少頃,水必甘美,但頻飲其水,勿食其滓。退陰火極速也。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炙甘草一錢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錢 歸身三錢,泄瀉或血動者,代以冬朮,多多益善 熟地五錢或一兩
水二鐘,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理陰煎 治真陰不足,忽感寒邪,服此不攻自散。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干姜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鐘,煎七八分,熱服。
溫胃飲 治寒疫嘔吐泄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當歸一二錢,泄瀉者勿用 扁豆炒,二錢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或不用 干姜炒焦一二三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虛寒兼濕者。
人參二三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干姜炒黃,一二錢
水一鐘半,煎服。
胃關煎 治脾腎虛寒等證。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炙甘草一二錢 山藥炒 白扁豆炒,各二錢 吳茱萸制,五七分 焦干姜 白朮炒,各一二三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柴葛煎 治瘟疫表里俱熱。
柴胡 干葛 黃芩 連翹 芍藥 甘草
水一鐘半,煎服。
單方
天氣不和,疫病流行:預備一物柏枝散,取南向社中柏東南枝,曝令干,搗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 《千金方》,下同】
又方:正月旦取東行桑根如指長七寸,以丹涂之,懸門戶上,又令人帶之。
斷溫病不相染著方:汲水瓶一,長七寸,盜著病人臥席下,良。
又方:以繩度所住戶中壁,屈繩即斷之。
治溫病不相染方:以桃樹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朮、豉等分,酒漬服之,妙。
又方: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十七粒,又以二七粒投井中。
又方:新布袋盛赤豆一升,內井中三日出,舉家服二十七枚。
又方:松葉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神仙教人立春后有庚子日,溫蕪菁葅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治溫令不相染:新布袋盛大豆一升,內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溫疫:用白藥子二枚為末,水服之。
又方: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以太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方:凡時行疫癘,常以月望日,細剉東引桃枝,煮湯浴之。
瘴癘氣方:蒜五子并皮碎之,豉心一升,二味以三歲男兒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良。
又方: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霧氣者,心內煩悶少氣,頭痛項急,起則眼眩欲倒,身微熱,戰掉不安,時復憎寒,心中欲吐,吐時無物:方用新豬屎二升半,內好酒一升,攪令散,以生布絞取汁,更以綿濾,頓服之,取盡,即地鋪暖臥覆蓋,鋪前著火,當汗出。若得汗,當細細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差。看汗自干乃起,慎風冷。
辟禳時疫:半天河水飲之。 【 《醫林集要》】
時氣欲死:大錢百文,水一斗,煮八升,入麝香末三分,稍飲至盡,或吐,或下愈。 【 《肘后方》,下同。】
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者:比輪錢一百五十七文,水一斗,煮取七升,服汁,須臾,復以水五升,更煮一升,以水二升,投中,合得三升,出錢飲汁,當吐毒出也。
溫病熱甚,飲水成暴冷啘者:茅根切,枇杷葉拭去毛,炙香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去滓,稍稍飲之。 【 龐安常《傷寒卒病論》,下同】
溫病伏熱在胃,令人胷滿則氣逆,逆則噦或大下,胃中虛冷亦致噦也。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溫飲一(角戔),氣止即停。
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以干艾葉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頓服取汗。 【 《肘后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時,多釆蒼耳嫩葉,陰干收之,臨時為末,冷水服二錢,或水煎,舉家皆服,能辟邪惡。 【 《千金方》】
天行熱狂:芭蕉根搗汁飲之。 【 《日華》】
時氣余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根搗汁,服一小盞效。 【 《圣惠方》】
天行時疾:生牛蒡根搗汁五合,空腹分為二服服訖,取桑葉一把炙黃,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頓服取汗。無葉用枝。 【 《千金方》】
天行熱病,初起一二日者: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先以湯浴后,乃食粥,厚覆取汗,即愈。 【 《必用方》】
溫毒發斑嘔逆:名黑膏。生地黃二兩六錢二字半,好豆豉一兩六錢二字半,以豬膏十兩合之,露一夜,煎減三分之一,絞去滓,入雄黃、麝香如豆大,攪勻分作三服,毒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 【 《千金方》】
辟禳瘟疫:正月上寅日,搗女青末,三角絳囊盛,系帳中,大吉。 【 《肘后方》,下同】
時疫流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用虎杖根剉煮汁漬之,良。
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胞中,煩亂欲死:凝雪湯。用芫花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胷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 【 《千金方》】
時疾發黃,狂悶煩熱不識人者:大(艸舌)蔞實黃者一枚,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入蜜半合,(石卜)硝八分,盡分再服,便瘥。 【 《圖經》】
時氣頭痛壯熱:生葛根洗凈搗汁一大盞,豉一合,煎六分,去滓服,汗出即瘥。未汗再服。若心熱,加梔子仁十枚。 【 《圣惠方》】
釣樟置門上,辟天行時氣。 【 蕭炳】
天行余毒,手足腫痛欲斷:作坑深三尺,燒煎灌酒,著屐居坑上,以衣壅之,勿令泄氣。 【 《類要》】
時疾頭痛發熱者:以連根蔥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酢少許,熱食取汗,即解。 【 《濟生秘覽》】
時氣溫病,初得頭痛壯熱脈大:即以小蒜一升,杵汁三合頓服,不過再作,便愈。 【 《肘后方》】
禳解疫氣:六月六日釆馬齒莧曬干,元旦煮熟,同鹽酢食之,可解疫癘氣。 【 經驗方】
溫病食勞:杏仁五兩,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瘥。 【 《類要》】
預辟瘴癘:桃仁一斤,吳茱萸、青鹽各四兩同炒熟,以新瓶密封一七,取出,揀去茱鹽,將桃仁去皮尖,每嚼一二十枚,山居尤宜之。 【 《選奇方》】
傷寒溫疫已發未發: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兩,黃秫谷一合為末,鍋底煤一錢,每服三錢,白湯下。日二服取愈。 【 《簡易方》】
溫病發噦,因飲水多者:枇杷葉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飲之。 【 龐安常方】
時氣煩渴:生藕汁一盞,生蜜一合,和勻細服。 【 《圣惠方》】
天行溫疫:松葉細切,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能辟五年瘟。 【 《傷寒類要》】
辟禳瘟疫:每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取第一汲井水,浸乳香,至元旦五更溫熱,從小至大,每人以乳一塊,飲水三呷,則一年無時災。孔平仲云:此乃宣圣之方,孔氏七十余代用之也。
時氣溫病,頭痛壯熱,初得一日:用生梓木削去黑皮,取里白者切一升,水二升五合煎汁,每服八合,取瘥。 【 《肘后方》,下同】
時行發黃:竹葉五升切,小麥七升,石膏三兩,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細服,盡劑愈。
風熱邪病:蝦蟆燒灰、朱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酒服,日三甚有神驗。 【 《外臺秘要》】
熱病下痢欲死者:龍骨半斤研,水一升,煮取五合,候極冷稍飲,得汗取愈,效。 【 《肘后方》】
熱病目暗,因差后食五辛而致:用鯽魚作臛食之。 【 《集驗方》】
預辟溫疫:鮑魚頭燒灰方寸匕,合小豆末七枚,米飲服之,令瘟疫氣不相染也。 【 《肘后方》,下同】
辟禳瘟疫:冬至日取赤雄雞作臘,至立春日煮食至盡,勿分他人。
時行發黃:用金色腳黃雌雞,治如食法,煮熟食之,并飲汁令盡,不過再作。亦可少下鹽豉。
天行不解,已汗者:用新生雞子五枚,傾盞中,入水一雞子攪渾,以水一升煮沸投入,納少醬啜之,令汗出愈。 【 許仁則方】
天行嘔逆,食入即吐:雞子一枚,水煮三五沸,冷水浸少頃吞之。 【 《外臺》】
時行發黃:酢酒浸雞子一宿,吞其白數枚。 【 《肘后方》,下同】
傷寒時氣:豬膏如彈丸,溫水化服,日三次。
天行勞復:合頭垢棗核大,服一枚良。 【 《類要》】
熱病發狂,奔走似癲,如見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以人中黃入大罐內,以泥固濟煅半日,去火毒研末,新汲水服三錢。未退再服。 【 《斗門方》】
大頭天行:羌活、酒黃芩、酒蒸大黃,水煎服。 【 東垣】
又方:歌曰: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殭蠶二大黃,姜汁為丸如彈子,井華調蜜便清涼。 【 丹溪】
瘟疫熱病,上焦邪實,或痰食氣逆不通:用蘿卜子搗碎,溫湯和攪,取淡湯徐徐飲之,少頃當吐。有吐不盡者,必從下行。或為末,溫水調服一匙,亦妙。 【 《景岳全書》,下同】
又方:用鹽少許,于鍋中炒紅色,入水煮,至將滾未滾之際攪勻,試其滋味稍淡,每飲半碗,漸次增飲,自吐。以病去為度。
又方:諸藥皆可取吐,但隨證作湯劑探吐之。
天行瘟疫:取初病人衣,于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 時珍】
又方:桃蠹蟲糞為末,水服方寸匕,令不相染。 【 《子母秘錄》】
又方:五月一日取土或磚石,入瓦器中,埋著門外階下,合家不患時氣。 【 藏器,下同】
又方:正旦取古冢磚,呪懸大門上,一年無疫疾。
導引
《素問》刺**入疫室辟傳染法。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干邗。氣出于腦,即先想心如日。欲將入于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于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