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自序》春秋左傳今注今譯 王云五作品集

王云五先生近年有“古籍今注今譯”的提議,嘉惠后學實在并非淺鮮。“今注”這兩個字實在是十二年前,我對張曉峰先生注《資治通鑒》時所建議的,經過十一年的工夫,由我及朋友、學生合力完成,但后因并無充足的校刊費用能將全書刊行,于是,商諸商務印書館,王云五先生欣然答應為之完成。就是出于這個原因,他也用“今注”這個名字。至于“今譯”乃為王老先生所獨創。我所擔任的是《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的編輯工作,對此書我當在序中略有說明。

(一)《隋書·經籍志》載有《春秋左氏解誼》三十一卷,漢九江太守服虔注。他所分卷數與杜預的《春秋左傳經傳集解》三十卷不同。杜預書亦載于《隋書·經籍志》,自唐作《正義》就用了他,遂為唐后學者通用書。今也照服虔例分為三十一卷,所不同的是莊公杜預只有一卷,而我分為二卷,其余如僖公三卷,襄公六卷,昭公七卷,與杜預相同。我固然不能詳悉服虔的分卷方法,但我只能想到莊公可以分為二卷而已。

(二)至于《左氏春秋》的作者,是否即《論語·公冶長》篇之“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說的左丘明?據姚鼐說:“左氏之書,非出一人所成。自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虞卿傳荀卿。蓋后人屢有附益,其為丘明說經之舊,及為后所益者,今不知孰為多寡矣。余考其書,于魏氏事造飾尤甚,竊以為吳起為之者蓋尤多。夫魏絳在晉悼公時,甫佐新軍,在七人下耳,安得平鄭之后,賜樂獨以與絳?魏獻子合諸侯于位之人,而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夸,此豈信史所為論本事而為之傳者耶?《國風》之魏,至季札時,亡久矣,與邶、鄘、鄶等,而札胡獨美之曰:‘以德輔此,則明主也。’此與‘魏大名’‘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之談,皆造飾以媚魏君者耳。又明主之稱,乃三晉篡位后之稱,非季札時所宜有,適以見其誣焉耳。自東漢以來,其書獨重,世皆溺其文辭,宋儒頗知其言之不盡信,然遂以譏及左氏,則過矣。彼儒者親承孔子學以授其徒,言亦約耳,烏知后人增飾若是之多也哉!若乃其文既富,則以存賢人君子之法言,三代之典章,雖不必丘明所記,而固已足貴,君子擇焉可也。”(見《左傳補注序》)

(三)孔子《春秋》與《左氏春秋》實是兩部書,所以顧炎武《日知錄》也說:“《春秋》因魯史而修者也;故所書晉事,自文公主夏盟,交于中國,則以創列之史參之,而一從周正;自惠公以前,則間用夏正,其不出一人明矣。”《左氏春秋》是**各國的史書而成,此種議論實由唐朝趙匡發端,他在《春秋集傳纂例》書中說:“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釋《春秋》,傳成以后,蓋其**及門人見嘉謀事跡,多不入傳,或有雖入而復不同,故各隨國編之而成此書,以廣異聞爾。”所說“集諸國之史”甚確,但說“以釋春秋”則非,然較為《春秋》作傳比較更近于真相。不如說它們是兩部書更可靠。并且左丘明雙姓與《左氏春秋》的左不同,所以朱熹在“語類”中就以為“左氏倚相之后”,所以后來記載楚事甚多。比如,隱公元年,《春秋》所記共七條,而《左氏春秋》就有十三條,有時也有《春秋》有而《左氏春秋》沒有的。或是相反的時候。這些皆能證兩書的不同。

細看《春秋》與《左氏春秋》皆開始自魯隱公,而所書紀年只以晉國事而論,亦始于晉文侯,早過于曲沃莊伯,而杜預曾見過真本紀年,他在后序中說:“曲沃莊伯三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就是公元前七二二年,從此以后各國史料始見豐富,這也是不足為奇的事。觀《詩經》中,《雅》多作于西周,彼時東方列國尚無《國風》,衛武公所作抑篇尚用《雅》的詩調,即因衛國尚無他自有的詩調。《國風》的開始在于平王東遷以后,由此可見。東遷是在公元前七七〇年。再以出土的銅器而論,東周時代者多屬列國的作品,與西周銅器多屬王室者不同。由此觀之,東遷以后,文化中心也隨著政治中心而漸向東方轉移,列國的史料開始愈加發達,這也是自然的現象。《漢書·藝文志》尚載有《公羊外傳》五十篇,《公羊雜記》八十三篇,《穀梁外傳》二十篇,內容雖然不能詳細知道,大約也是記載同《左氏春秋》相類的故事。

(四)再細研究,兩書不太相連,并非如《公羊傳》《穀梁傳》為解釋《春秋》而作。茲舉一兩條為例作證據,如桓公元年末尾說:(1)“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而二年開首就說:(2)“宋華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可見(1)同(2)兩條本來相連,后經劉歆或杜預兩書相合后,始有現在的現象。又如桓公五年:(1)“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六年就說:(2)“春,自曹來朝,書曰‘寔來’,不復其國也。”此類尚多,舉此例以概其余。

所謂《左氏春秋》是“以列國之史參之”,這話甚有道理。比如,宋國事常舉六官的姓名,晉事常舉三軍或六軍帥佐的姓名,必是抄自宋晉各國史官所記載的材料。

至于漢以后又發生劉歆請立《左氏傳》于學官的問題,見《漢書》三十六卷《楚元王傳》,劉向是楚元王的玄孫,而劉歆是他的兒子。他移書太常博士書責讓他們,他又將《左氏傳》與《公羊》《穀梁》二傳并列為釋經的傳。其實漢朝學官已近于功名的途徑,多立一科目則舊者必有所畏懼,因此必引起爭端,所謂“利祿之途,然也”就是這種理由,書甚長現在不能博引,閱者可翻《楚元王傳》即能明白,所以在此不必細講。出于這種原因,劉歆必須將《左氏春秋》改為《春秋左氏傳》,而博士**必說“左氏不傳春秋”,以不**。至西晉杜預更“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見杜預《春秋序》)遂成現行的體系,杜并解釋為“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后經以終義”(見上序中)以辨別兩書的不同各點,而不欲說他們是兩部書。自唐以后遂相仍而不改,此書也不好例外;若獨創一格,反使讀者莫名其妙了,只在序中略說明我的見解。

至于編纂的經過亦當略述如后,最初“今注”由我口述而由文長徐女士筆錄,至于“今譯”則由劉翠溶女士擔任,這是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以前的情形。這時劉女士往美國哈佛大學讀書,自隱公元年至僖公二十八年共九十一年,恰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三分之一相近。以后我自己寫了幾年就由我口述而由李敏慧女士筆錄,輔以其妹李素貞襄助抄寫,以底于成,特記于此并志對諸位的感謝。

1970年2月夏正元旦·高陽

李宗侗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