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孫子集注卷之七》孫子集注 佚名作品集

軍爭篇

(曹操曰:兩軍爭勝。

○李筌曰:爭者趨利也。虛實定,乃可與人爭利。

○王晳曰:爭者爭利,得利則勝,宜先審輕重,計迂直,不可使敵乗我勞也。

○張預曰:以軍爭為名者,謂兩軍相對而爭利也。先知彼我之虛實,然后能與人爭勝,故次虛實。)

孫子曰:

凢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

【李筌曰:受君命也,遵廟勝之筭,恭行天罰。

○張預曰:受君命,伐叛逆。】

合軍聚眾,

【曹操曰: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

○梅堯臣曰:聚國之眾,合以為軍。

○王晳曰:大國三軍,總三萬七千五百人,若悉舉其賦,則總七萬五千人。此所謂合軍聚眾。

○張預曰:合國人以為軍,聚兵眾以為陳。】

交和而舍,

【曹操曰: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交和。

○李筌曰:交間和雜也,合軍之后,強弱勇怯,長短向背,間雜而仵之,力相兼后合諸營壘與敵爭之。

○杜牧曰:《周禮》“以旌為左右和門”。鄭司農曰:“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旗表之,以敘和出入,明次第也。”交者,言與敵人對壘而舍,和門相交對也。

○賈林曰:舍,止也。士眾交雜,和合而止于軍中,趨利而動。

○梅堯臣曰:軍門為和門,兩軍交對而舍也。

○何氏曰:和門相望,將合戰爭利,兵家難事也。

○張預曰:軍門為和門,言與敵對壘而舍,其門相交對也。或曰,與上下交相和睦,然后可以出兵為營舍,故《吳子》曰:“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

[點校者按:交,集也,**。和,人和之和。聚集將士,然后得其人和,乃敢行軍,擇地安營扎寨。蓋軍旅之事,無臨危受命之將帥,必上下皆舊部,乃能得其人和,而士卒可用。]

莫難于軍爭。

【曹操曰:從始受命至于交和,軍爭難也。

○杜牧曰:于爭利害難也。

○梅堯臣曰:自受命至此為最難。

○張預曰:與人相對而爭利,天下之至難也。】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曹操曰:示以遠,速其道里,先敵至也。

○杜牧曰:言欲爭奪,先以迂遠為近,以患為利,誑紿敵人,使其慢易,然后急趨也。

○陳皥曰:言合軍聚眾,交和而舍,皆有舊制,惟軍爭最難也。茍不知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者,卽不能與敵爭也。

○賈林曰:全軍而行,爭于便利之地而先據之。若不得其地,則輸敵之勝,最其難也。

○杜佑曰:敵途本迂,患在道遠,則先處形勢之地,故曰“以患為利”。

○梅堯臣曰:能變迂為近,轉患為利,難也。

○王晳曰:曹公曰:示以遠,速其道里,先敵至。晳謂示以遠者,使其不虞而行,或奇兵從間道出也。

○何氏曰:謂所征之國,路由山險迂曲而遠,將欲爭利,則當分兵出奇,隨逐鄉導由直路,乗其不備急擊之,雖有陷險之患,得利亦速也。如鍾會伐蜀而鄧艾出奇先至蜀,蜀無備而降。故下云“不得鄉導,不能得地利”是也。

○張預曰:變迂曲為近直,轉患害為便利,此軍爭之難也。】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遠也。后人發,先人至者,明于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

○李筌曰:故迂其途示不速進,后人發先人至也。用兵若此,以患為利者。

○杜牧曰:上解曰以迂為直,是示敵人以迂遠,敵意巳怠,復誘敵以利,使敵心不專,然后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后發先至,而得所爭之要害也。秦伐韓,軍于閼與。趙王令趙奢往救之,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諌者死。”秦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皆震。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奢旣遣秦間,乃卷甲而趨,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秦人聞之,悉甲而至,有一卒曰:“先據北山者勝。”奢使萬人據之,秦人來爭不得,奢因縱擊,大破之,閼與遂得解。

○賈林曰:敵途本近,我能迂之者,或以羸兵,或以小利,于他道誘之,使不得以軍爭赴也。

○梅堯臣曰:遠其途,誘以利,疑之也。后其發,先其至,爭之也。能知此者,變迂轉害之謀也。

○何氏曰:迂途者,當行之途也,以分兵出奇,則當行之途示以迂變,設勢以誘敵,令得小利縻之,則岀奇之兵,雖后發亦先至也。言爭利須料迂直之勢,出奇,故下云“分合為變,其疾如風”是也。

○張預曰:形勢之地,爭得則勝,凡欲近爭便地,先引兵遠去,復以小利啖敵,使彼不意我進,又貪我利,故我得以后發而先至。此所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也。趙奢據北山而敗秦軍,郭淮屯北原而走諸葛是也。能后發先至者,明于度數,知以迂為直之謀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

○李筌曰:夫軍者,將善則利,不善則危。

○杜牧曰:善者計度審也。

○賈林曰:我軍先至,得其便利之地則為利,彼敵先據其地,我三軍之眾馳往爭之,則敵佚我勞,危之道也。

○梅堯臣曰:軍爭之事,有利也有危也。

○又一本作軍爭為利眾爭為危

○何氏曰:此又言出軍行師,驅三軍之眾與敵人相角逐,以爭一日之勝,得之則為利,失之則為危,不可輕舉。

○張預曰:智者爭之則為利,庸人爭之則為危,明者知迂直,愚者昧之故也。】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

【曹操曰:遲不及也。

○李筌曰:輜重行遲。

○賈林曰:行軍用師,必趨其利,遠近之勢,直以舉軍往爭其利,難以速至。可以濳設奇計迂敵途程,敵不識我謀,則我先而敵后也。

○杜佑曰:遲不及也。舉軍悉行爭赴其利,則道路悉不相逮。

○梅堯臣曰:舉軍中所有而行則遲緩。

○王晳曰:以輜重故。

○張預曰:竭軍而前則行緩而不能及利。】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曹操曰:置輜重則恐捐棄也。

○李筌曰:委棄輜重,則軍資闕也。

○杜牧曰:舉一軍之物,行則重滯遲緩,不及于利。委棄輜重,輕兵前追,則恐輜重因此棄捐也。

○賈林曰:恐敵知而絶我后糧也。

○杜佑曰:委置庫藏,輕師而行,若敵乗虛而來,抄絶其后,則巳輜重皆悉棄捐。

○梅堯臣曰:委軍中所有而行,則輜重棄。

○王晳同曹操注。

○何氏同杜佑注。

○張預曰:委置重滯,輕兵獨進,則恐輜重為敵所掠,故棄捐也。】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

【曹操曰:不得休息,罷也。】

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

【杜佑曰:若不慮上二事,欲從速疾卷甲束仗濳軍夜行,若敵知其情,邀而擊之,則三軍之將為敵所擒也。若秦伯襲鄭,三帥皆獲是也。】

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曹操曰:百里而爭利,非也。三將軍皆以為擒。

○李筌曰:一日行一百二十里,則為倍道兼行,行若如此,則勁健者先到,疲者后至,軍健者少,疲者多,且十人可一人先到,余悉在后,以此遇敵何三將軍不擒哉。魏武逐劉備,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諸葛亮以為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言無力也。是以有赤壁之敗。龎涓追孫臏,死于馬陵,亦其義也。

○杜牧曰:此說未盡也。凡軍一日行三十里為一舍,倍道兼行者再舍,晝夜不息,乃得百里為一舍。倍道若如此爭利,眾疲倦,則三將軍皆須為敵所擒。其法什一而至者,不得巳,必須爭利,凢十人中擇一人最勁者,先往,其余者則令繼后而往,萬人中先擇十人,平旦先至,其余繼至,有巳午時至者,有申未時至者,各得不竭其力,相續而至,與先往者足得聲響相接。凢爭利,必是爭奪要害,雖千人守之,亦足以拒抗敵人,以待繼至者。太宗以三千五百騎先據武牢,竇建德十八萬眾而不能前,此可知也。

○陳皥曰:杜說別是用兵一途,非什一而至之義也。蓋言百里爭利,勁者先,疲者后,十中得一而至,九皆疲困,一則勁者也。

○賈林曰:路遠人疲,奔馳力盡,如此則我勞敵佚,被擊何疑。百里爭利,愼勿為也。

○杜佑曰:百里爭利非也,三將軍皆為擒也。強弱不伏相待,率十有一人至軍也。罷音疲。

○梅堯臣曰:軍日行三十里而舍,今乃晝夜不休,行百里,故三將軍為其擒也。何則?渉途旣遠,勁者少,罷者多,十中得一至耳。三將軍者,三軍之師也。

○王晳曰:罷,羸也。此言爭利之道,宜近不宜遠耳。夫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茍日夜兼行,百里趨利,縱使一分勁者能至,固巳困乏矣。卽敵人以佚擊我之勞,自當不戰而敗。故司馬宣王曰:“吾倍道兼行,此曉兵者之所忌也。”或曰,趙奢亦卷甲而趨,二日一夜,卒勝秦者,何也?曰,奢乆幷氣積力,增壘遣間,示怯以驕之,使秦不意其至,兵又堅,奢又去閼與五十里而軍,比秦聞之,及發兵至,非二三日不能也。能來是彼有五十里趨敵之勞,而我固巳二三日休息士卒,不勝其佚,且又投之險難,先據髙陽,竒正相因,曷為不勝哉。

○何氏曰:言三將岀奇求利,委軍眾輜重,卷甲務速,若晝夜百里不息,則勁者能十至其一,我勞敵佚,敵眾我寡,擊之,未必勝也,敗則三將俱擒,以此見武之深戒也。

○張預曰:卷甲,猶悉甲也。悉甲而進,謂輕重俱行也。凢軍日行三十里則止,過六十里已上為倍道,晝夜不息為兼行,言百里之遠,與人爭利,輕兵在前,輜重在后,人罷馬倦,渴者不得飮,饑者不得食,忽遇敵則以勞對佚,以饑敵飽,又復首尾不相及,故三軍之帥必皆為敵所擒。若晉人獲秦三帥是也。輕兵之中,十人得一人勁捷者先至,下九人悉疲困而在后,況重兵乎?何以知輕重俱行?下文云五十里而爭利則半至,若止是輕兵則一日行五十里不為遠也,焉有半至之理,是必重兵偕行也。】

五十里而爭利,則蹷上將軍,其法半至。

【曹操曰:蹷猶挫也,

○李筌曰:百里則十人一人至,五十里十人五人至,挫軍之威,不至擒也。言道近不至疲。

○杜牧曰:半至者,凡十人中擇五人勁者先往也。

○賈林曰:上猶先也。

○杜佑曰:蹷猶挫也。前軍之將已為敵所蹷敗。

○梅堯臣曰:十中得五,猶遠不能勝。

○王晳曰:罷勞之患,減于太半,止挫敗而巳。

○張預曰:路不甚遠,十中五至,猶挫軍威,況百里乎?蹷上將,謂前軍先行也。或問曰:唐太宗征宋金剛,一日一夜行二百余里,亦能克勝者何也?答曰:此形同而勢異也。且金剛旣敗,眾心巳沮,迫而滅之,則河東立平。若其緩之,賊必生計,此太宗所以不計疲頓而力逐也。孫子所陳爭利之法,蓋與此異矣。】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

○李筌曰:近不疲也。故無死亡。

○杜牧曰:三十里內,凢十人中可以六七人先往也,不言其法者,舉上文可知也。

○杜佑曰:道近則至者多,故不言死敗,勝負未可知也。古者用師,日行三十里,歩騎相須,今徒而趨利,三分之二至。

○梅堯臣曰:道近至多,庶或有勝。

○王晳曰:計彼我之勢,宜須爭者或亦當然。雖三分二至,蓋其精銳者之力未至勞乏,不可決以為敗,故不云其法也。

○張預曰:路近不疲,至者太半,不失行列之政,不絶人馬之力,庶幾可以爭勝。上三事皆謂舉軍而爭利也。】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李筌曰:無輜重者,闕所供也。袁紹有十萬之眾,魏武用荀攸計,焚燒紹輜重而敗紹于官渡。無糧食者,雖有金城不重于食也。夫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故漢赤眉百萬眾無食而君臣面縳宜陽,是以善用兵者先,耕而后戰。無委積者,財乏闕也。漢髙祖無關中,光武無河內,魏武無兗州,軍北身遁,豈能復振也。

○杜牧曰:輜重者,器械及軍士衣裝。委積者,財貨也。

○陳皥曰:此說委軍爭利之難也。

○梅堯臣曰:三者不可無,是不可委軍而爭利也。

○王晳曰:委積謂薪鹽蔬材之屬。軍恃此三者以濟,不可輕離也。

○張預曰:無輜重則器用不供,無糧食則軍餉不足,無委積則財貨不充,皆亡覆之道。此三者謂委軍而爭利也。】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曹操曰:不知敵情謀者,不能結交也。

○李筌曰:預備也。知敵之情,必備其交也。

○杜牧曰:非也。豫,先也,交,交兵也。言諸侯之謀先須知之,然后可交兵合戰。若不知其謀,固不可與交兵也。

○陳皥曰:曹說以為不先知敵人之作謀,即不能預結外援,二說并通。

○梅堯臣曰:不知敵國之謀則不能預交鄰國以為援助也。

○張預曰:先知諸侯之實情,然后可與結交。不知其謀則恐翻覆為患。其鄰國為援,亦軍爭之事。故下文云“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是也。】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髙而崇者為山,眾樹所聚者為林,坑壍者為險,一髙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眾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梅堯臣曰:山林險阻之形沮澤濘淖之所,必先審知。

○張預曰:髙而崇者為山,眾木聚者為林,坑坎者為險,一髙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眾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凡此地形,悉能知之,然后可與人爭利而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入敵境,恐山川隘狹,地土泥濘,井泉不利,使人導之,以得地利。易曰:“即鹿無虞”,則其義也。

○杜牧曰:《管子》曰:“凢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轘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園殖之地,必盡知之。地形出入之相錯者,盡藏之,然后不失地利。”衛公李靖曰:“凢是賊徒好相掩襲,須擇勇敢之夫,選明察之士,兼使鄉導,濳歷山林,密其聲,晦其跡。或刻為獸足而卻履于中途,或上冠微禽而幽伏于藂薄。然后傾耳以遠聽,竦目而深視,專智以度事機,注心而視氣色,覩水痕則知敵濟之早晩,觀樹動則可辨來冦之驅馳。故烽火莫若謹而審,旌旗莫若齊而一,賞罰必重而不欺,刑戮必嚴而不舍。敵之動靜而我有備也,敵之機謀而我先知也。

○陳皥曰:凢此地利,非用鄉人為導引,則不能知地利也。

○杜佑曰:不任彼鄉人而導軍者,則不能得道路之便利也。

○梅堯臣曰:凢丘陵原衍之向背,城邑道路之迂直,非人引導,不能得也。

○何氏曰:《鄉導略》曰:從禽者若無山虞之官度其形勢之可否,則徒入于林中,終不能獲鹿矣。出征者若無彼鄉之人導其道路之迂直,則雖至于境外,終不能獲冦矣。夫以奉辭致討,趨未歷之地,聲敎未通,音驛所絶,深入其阻,不亦艱哉!我孤軍以往,彼密嚴而待,客主之勢巳相遠矣,況其專任詭譎,多方以誤我,茍不計而直進,冐危而長驅,躋險則有壅決之害,醉行則有暴來之鬬,夜止則有虛驚之憂,倉卒無備,落其彀中,是乃擁熊虎之師自投于死地,又安能摩逆壘蕩狡穴乎。故敵國之山川陵陸丘阜之可以設險者,林木蒲葦茂草之可以隱藏者,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邑落之寛狹,田壤之肥瘠溝,渠之深淺,蓄積之豐約,卒乘之眾寡,器械之堅脆,必能盡知之,則虜在目中,不足擒也。昔張騫嘗使大夏留匈奴中乆,導軍,知利善水草處,其軍得以無饑渴,茲亦能獲其便利也。凢用鄉導,或軍行虜獲其人,須防賊謀陰持奸計,為其誘誤,必在鑒其色,察其情,參驗數人之言,始終如一乃可為凖,厚其頒賞,使之懷恩,豐其室家,使之系心,卽為吾人,當無翻覆。然不如素畜堪用者,但能諳練行途,不必土人,亦可任也。仍選腹心智勇之士,挾而偕往,則巨細必審,指蹤無失矣。

○張預曰: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可知其所利而爭勝。吳伐魯,鄫人導之以克武城,是也。】

故兵以詐立,

【杜牧曰:詐敵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后能立勝也。

○梅堯臣曰:非詭道不能立事。

○王晳曰: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也。

○何氏曰:張形勢以誤敵也。

○張預曰:以變詐為本,使敵不知吾奇正所在,則我可為立。】

以利動,

【杜牧曰:利者,見利始動也。

○梅堯臣曰:非利不可動。

○王晳:曰誘之也。

○何氏曰:量敵可擊則擊。

○張預曰:見利乃動,不妄發也。傳曰:“三軍以利動。”】

以分合為變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李筌曰:以詭詐乘其利動,或合或分,以為變化之形。

○杜牧曰:分合者,或分或合,以惑敵人,觀其應我之形,然后能變化以取勝也。

○陳皥曰:乍合乍分,隨而更變之也。

○孟氏曰:兵法詭詐,以利動敵心,或合或離,為變化之術。

○梅堯臣王晳同曹操注。

○張預曰:或分散其形,或合聚其勢,皆因敵動靜而為變化也。或曰,變謂奇正相變,使敵莫測,故《衛公兵法》云:“兵散則以合為奇,兵合則以散為奇,三令五申,三散三合,復歸于正焉。”】

故其疾如風,

【曹操曰:擊空虛也。

○李筌曰:進退也。其來無跡,其退至疾也。

○梅堯臣曰:來無形跡。

○王晳曰速乗虛也。

○何氏同梅堯臣注。

○張預曰:其來疾暴,所向皆靡。】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見利也。

○李筌曰整陳而行。

○杜牧曰:徐緩也。言緩行之時,須有行列如林木也。恐為敵人之掩襲也。

○孟氏曰:言緩行須有行列如林,以防其掩襲。

○杜佑曰:不見利不前,如風吹林,小動而其大不移。

○梅堯臣曰:如林之森然不亂也。

○王晳曰:齊肅也。

○張預曰:徐舒也,舒緩而行,若林木之森森然,謂未見利也。《尉繚子》曰:“重者如山如林,輕者如炮如燔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李筌曰:如火燎原,無遺草。

○杜牧曰:猛烈不可向也。

○賈林曰:侵掠敵國,若火燎原,不可往復。

○張預曰:《詩》云“如火烈烈,莫我敢遏”,言勢如猛火之熾,誰敢御我。】

不動如山,

【曹操曰:守也。

○李筌曰:駐車也。

○杜牧曰:閉壁屹然,不可揺動也。

○賈林曰:未見便利,敵誘誑我,我因不動,如山之安。

○梅堯臣曰:峻不可犯。

○王晳曰:堅守也。

○何氏曰:止如山之鎭靜。

○張預曰:所以持重也。《荀子•議兵篇》云:“圓居而方正,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言不動之時若山石之不可移,犯之者其角立毀。】

難知如陰,

【李筌曰:其勢不測如陰,不能覩萬象。

○杜牧曰:如玄云蔽天,不見三辰。

○梅堯臣曰:幽隱莫測。

○王晳曰:形藏也。

○何氏曰:暗秘而不可料。

○張預曰:如陰云蔽天,莫覩辰象。】

動如雷震。

【李筌曰:盛怒也。

○杜牧曰:如空中擊下,不知所避也。

○賈林曰:其動也疾,不及應。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

○梅堯臣曰:迅不及避。

○王晳曰:不虞而至。

○何氏曰:藏謀以奮如此。

○張預曰:如迅雷忽擊,不知所避。故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瞬目。”】

掠鄉分眾,

【曹操曰:因敵而制勝也。

○李筌曰:抄掠必分兵為數道,懼不虞也。

○杜牧曰:敵之鄉邑聚落,無有守兵,六畜財谷易于剽掠,則須分番次第,使眾人皆得往也,不可獨有所往。如此則大小強弱皆欲與敵爭利也。

○陳皥曰:夫鄉邑村落,因非一處,察其無備,分兵掠之。掠鄉一作指向。

○賈林曰:三軍不可言遣,故以旌旗指向,,隊伍不可語傳,故以麾幟分眾。故因敵陳形可為勢,此尤順訓練,分明師徒服習也。

○梅堯臣曰:以饗士卒。

○王晳曰:指所鄉以分其眾。鄉音向。

○何氏曰:得掠物則與眾分。

○張預曰:用兵之道,大率務因糧于敵。然而鄉邑之民所積不多,必分兵隨處掠之,乃可足用。】

廓地分利,

【曹操曰:分敵利也。

○李筌曰:得敵地,必分守利害。

○杜牧曰:廓,開也。開土拓境則分割與有功者。韓信言于漢王曰:“項王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刻印刓弊不能與。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天下不足取也。”《三略》曰:“獲地裂之。”

○陳皥曰:言獲其土地,則屯兵種蒔,以分敵之利也。

○賈林曰:廓,度也。度敵所據地利,分其利也。

○梅堯臣曰:與有功也。

○王晳曰:廓視地形,以據便利,勿使敵專也。

○張預曰:開廓平易之地,必分兵守利,不使敵人得之。或云得地則分賞有功者。今觀上下之文,恐非謂此也。】

懸權而動。

【曹操曰:量敵而動也。

○李筌曰:權,量秤也。敵輕重與吾有銖鎰之別,則動。夫先動為,客后動為主,客難而主易。《太一遁甲》定計之筭,明動易也。

○杜牧曰:如衡懸權秤量巳定,然后動也。

○何氏同杜牧注。

○張預曰:如懸權于衡量,知輕重然后動也。《尉繚子》曰:“權敵審將而后舉。”言權量敵之輕重,審察將之賢愚,然后舉也。】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李筌曰:迂直道路,勞佚餒寒生于道路。

○杜牧曰:言軍爭者,先須計遠近迂直,然后可以為勝。其計量之審,如懸權于衡,不失錙銖,然后可以動而取勝。此乃軍爭勝之法也。

○梅堯臣曰:稱量利害而動,在預知遠近之方,則勝。

○王晳曰:量敵審輕重而動,又知迂直,必勝之道也。

○張預曰:凢與人爭利,必先量道路之迂直,審察而后動,則無勞頓寒餒之患,而且進退遲速不失其機,故勝也。】

《軍政》曰:

【梅堯臣曰:軍之舊典。

○王晳曰古軍書。】

言不相聞,故為金鼓。

【杜佑曰:金,鉦鐸也,聽其音聲以為耳候。

○梅堯臣曰:以威耳也,耳威于聲,不可不淸。

○王晳曰:鼓鼙鉦鐸之屬,坐作進退疾徐,疏數皆有其節。】

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杜佑曰:瞻其指麾以為目候。

○梅堯臣曰:以威目也。目威于色,不得不明。

○王晳曰:表部曲,行列齊整也。】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李筌曰:鼓進鐸退,旌賞而旗罰。耳聽金鼓,目視旌旗,故不亂也。勇怯不能進退者,由旗鼓正也。

○張預曰:夫用兵旣眾,占地必廣,首尾相遼,耳目不接,故設金鼓之聲,使之相聞,立旌旗之形,使之相見。視聽均齊,則雖百萬之眾進退如一矣。故曰鬬眾如鬬寡,形名是也。】

人旣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杜牧曰:旌以出令,旗以應號,蓋旗者卽今之信旗也。《軍法》曰:“當進不進,當退不退者,斬之。”吳起與秦人戰,戰未合,有一夫不勝其勇,前獲雙首而返,吳起斬之。軍吏進諌曰:“此材士也,不可斬。”吳起曰:“信材士,非令也。”乃斬之。

○梅堯臣曰:一人之耳目者,謂使人之視聽齊一而不亂也。鼔之則進,金之則止,麾右則右,麾左則左,不可以勇怯而獨先也。

○王晳曰:使三軍之眾,勇怯進退齊一者,鼓鐸旌旗之為也。

○張預曰:士卒專心,一意惟在于金鼔旌旗之號令,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一有違者,必戮。故曰:“令不進而進,與令不退而退,厥罪惟均。”《尉繚子》曰:“鼓鳴旗麾先登者,未嘗非多力,國士也,將者之過也。”言不可賞先登獲雋者,恐進退不一耳。】

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李筌曰:火鼓夜之所視聽,旌旗晝之所指揮。

○杜牧曰:令軍士耳目皆隨旌旗火鼓而變也。或曰夜戰多火鼓其旨如何?夜黑之后,必無原野,列陳與敵,刻期而戰也。軍襲敵營,鳴鼓然火,適足以警敵人之耳,明敵人之目于我返害,其義安在?答曰:富哉問乎,此乃孫武之微旨也。凢夜戰者,蓋敵人來襲我壘,不得巳而與之戰,其法在于立營之法,與陳小同。故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陳”,蓋大陳之中必包小陳,大營之內亦包小營,蓋前后左右之軍,各自有營環遶,大將之營居于中央,諸營環之,隅落鉤聮,曲折相對,象天之壁壘星。其營相去,上不過百歩,下不過五十歩,道徑通達,足以出隊列部,壁壘相望,足以弓弩相救。毎于十字路口必立小堡,上致柴薪,穴為暗道,胡梯上之,令人看守。夜黑之后,聲鼓四起,卽以燔燎,是以賊夜襲我,雖入營門,四顧屹然。復有小營,各自堅守,東西南北,未知所攻。大將營或諸小營中先知有賊至者,放令盡入,然后擊鼓,諸營齊應,眾堡燎火,明如晝日,諸營兵士于是閉門登壘,下瞰敵人,勁弩強弓,四向俱發。敵人雖有韓白之將,鬼神之兵,亦無能計也。唯恐夜不襲我,來則必敗。若敵人或能濳入一營,卽諸營舉火,岀兵四面繞之,號令營中不得輙動,須臾之際,善惡自分,賊若出走,皆在羅綱矣。故司馬宣王入諸葛亮營壘,見其曲折,曰:“此天下之奇才也。”今之立營通洞豁達,雜以居之,若有賊夜來斫營,萬人一時驚擾,雖多致斥候,嚴為備守,晦黒之后,彼我不分,雖有眾力,亦不能用。

○陳皥曰:杜言夜黒之后,必無原野列陳,與敵人刻期而戰,非也。天寳末,李光弼以五百騎趨河陽,多列火炬,首尾不息,史思明數萬之眾不敢逼之,豈止待賊斫營而巳。

○賈林曰:火鼓旌旗可以聽望,故晝夜異用之。

○梅堯臣曰:多者欲以變惑敵人耳目。

○王晳曰:多者所以震駭視聽,使慹我之威武聲氣也。傳曰:“多鼓鈞聲,以夜軍之。”

○張預曰:凢與敵戰,夜則火鼓不息,晝則旌旗相續,所以變亂敵人之耳目,使不知其所以備我之計。越伐吳,夾水而陳,越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師分以御之,遂為越所敗,是惑以火鼓也。晉伐齊,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斾而踈陳之。齊侯畏而脫歸,是惑以旌旗也。】

故三軍可奪氣,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李筌曰:奪氣,奪其銳勇。齊伐魯戰于長勺,齊人一鼓,公將戰,曹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乃戰,齊師敗績。公問其故。劌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奪三軍之氣也。

○杜牧曰:《司馬法》“戰以力乆,以氣勝。”齊伐魯,莊公將戰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晉將氏丘儉、文欽反諸軍,屯樂嘉司。司景王衘枚徑造之,欽子年十八,勇冠三軍曰:“及其未定,請登城,鼓噪擊之,可破。”旣而三噪之,欽不能應,退,相與引而東。景王謂諸將曰:“欽走矣。”發銳軍以追之。諸將曰:“欽舊將,鴦小而銳,引軍內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王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鴦鼓而欽不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果引去。

○王晳曰:震慹衰惰,則軍氣奪矣。

○何氏曰:《淮南子》曰:“將充勇而輕敵,卒果敢而樂戰,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志厲靑云,氣如飄風,聲如雷霆,誠積踰而威加敵人,此謂氣勢。”《吳子》曰:“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于一人,是謂氣機。”故奪氣者,有所待,有所乗,則可矣。

○張預曰:氣者,戰之所恃也。夫舍生稟血,鼓作斗爭,雖死不省者,氣使然也。故用兵之法,若激其士卒,令上下同怒,則其鋒不可當。故敵人新來而氣銳,則且以不戰挫之。伺其衰倦而后擊,故彼之銳氣可以奪也。《尉繚子》謂氣,實則鬬氣,奪則走者,此之謂也。曹劌言“一鼓作氣”者,謂初來之氣盛也,“再而衰,三而竭”者,謂陳乆而人倦也。又李靖曰:“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陳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所謂守其氣者,常養吾之氣,使銳盛而不衰,然后彼之氣可得而奪也。】

將軍可奪心,

【李筌曰:怒之令憤,撓之令亂,間之令踈,卑之令驕,則彼之心可奪也。

○杜牧曰:心者,將軍心中所倚賴以為軍者也。后漢冦恂征隗囂,囂將高峻守高平第一軍。峻遣軍將皇甫文出謁恂,辭禮不屈,恂怒斬之,遣其副。峻惶恐,卽日開城門降。諸將曰:“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計者。今來辭氣不屈,必無降心,全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是以降耳。”后燕慕容垂遣子寳率眾伐后魏,始寳之來,垂已有疾,自到五原,道武帝斷其來路。父子問絶,道武乃詭其行人之辭令,臨河告之曰:“父巳死,何不遽還。”寳兄弟聞之憂懼,以為信然,因夜遁去。道武襲之,大破于參合陂。

○梅堯臣曰:以鼓旗之變,惑奪其氣,軍旣奪氣,將亦奪心。

○王晳曰:紛亂諠嘩則將心奪矣。

○何氏曰:先須巳心能固,然后可以奪敵將之心。故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司馬法》曰“本心固,新氣勝”者是也。

○張預曰:心者將之所主也。夫治亂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敵者,撓之而使亂,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懼,故彼之心謀可以奪也。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謂奪其本心之計也。又李靖曰:“攻者不止攻其城,擊其陳而巳。必有攻其心之術焉。所謂攻其心者,常養吾之心,使安閑而不亂,然后彼之心可得而奪也。”】

是故朝氣銳,

【陳皥曰:初來之氣,氣方盛銳,勿與之爭也。

○孟氏曰:《司馬法》曰新氣勝舊氣,新氣卽朝氣也。

○王晳曰:士眾凢初舉,氣銳也。】

晝氣惰,

【王晳曰:漸乆少怠。】

暮氣歸。

【孟氏曰:朝氣,初氣也。晝氣,再作之氣也。暮氣,衰竭之氣也。

○梅堯臣曰:朝言其始也,晝言其中也,暮言其終也。謂兵始而銳,乆則惰而思歸,故可擊。

○王晳曰:怠乆意歸,無復戰理。】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李筌曰:氣者,軍之氣勇。

○杜牧曰:陽氣生于子,成于寅,衰于午,伏于申。凢晨朝陽氣初盛,其來必銳,故須避之。候其衰,伏擊之,必勝。武德中,太宗與竇建德戰于泥水東,建德列陳,彌亙數里。太宗將數騎登高觀之,謂諸將曰:“賊度險而囂,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陳,有輕我心。按兵不出,待敵氣衰,陳乆卒饑,必將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陳自卯至午,兵士饑倦,悉列坐石,又爭飮水。太宗曰:“可擊矣。”遂戰,生擒建德。

○陳皥曰:有辰巳列陳至午未未勝者,午未列陳至申酉未勝者,不必事須晨旦而為陽氣,申午而為衰氣也。太宗之攻建德,也登高而望之,謂諸將曰:“賊盡銳來攻,我當少避之。”退則可以騎留之,以明不須晨旦也。凢彼有銳則如此避之,不然則否。

○杜佑曰:避其精銳之氣,擊其懈惰欲歸,此理氣者也。曹劌之說是也。

○梅堯臣曰:氣盛勿擊,衰懈易敗。

○何氏曰:夫人情莫不樂安,而惡危好生而懼死,無故驅之就臥尸之地,樂趨于兵戰之場,其心之所畜,非有忿怒欲斗之氣,一旦乗而激之,冒難而不顧,犯危而不畏,則未嘗不悔而怯矣。今夫天下懦夫心有所激,則率爾爭鬬,不啻諸劌,至于操刃而求鬬者,氣之所乗也。氣衰則息惻然而悔矣。故三軍之視強冦如視處女者,乗其忿怒而有所激也。是以卽墨之圍,五千人擊卻燕師者,燕劓降掘塜之怒也。秦之斗士倍我者,因三施無報之怒,所以我怠而秦奮也。二者治氣有道,而所用乗其機也。

○張預曰:朝喻始,晝喻中,暮喻末,非以早晚為辭也。凢人之氣,初來新至則勇銳,陳乆人倦則衰,故善用兵者,當其銳盛則堅守以避之,待其惰歸則出兵以擊之。此所謂善治巳之氣,以奪人之氣者也。前趙將游子遠之敗伊余羌,唐武德中太宗之破竇建德,皆用此術。】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李筌曰:伺敵之變,因而乗之。

○杜牧曰:《司馬法》曰:“本心固”,言料敵制勝,本心巳定,但當調治之,使安靜堅固,不為事撓,不為利惑,候敵之亂,伺敵之嘩,則出兵攻之矣。

○陳皥曰:政令不一,賞罰不明,謂之亂。旌旗錯雜,行伍輕囂,謂之嘩。審敵如是,則出攻之。

○賈林曰:以我之整治,待敵之撓亂,以我之淸凈,待敵之諠嘩,此治心者也。故太公曰:“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黙也。”

○梅堯臣曰:鎮靜待敵,眾心則寧。

○王晳同陳皥注。

○何氏曰:夫將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連百萬之眾,對虎狼之敵,利害之相雜,勝負之紛揉,權智萬變而措置于胷臆之中,非其中廓然方寸不亂,豈能應變而不窮,處事而不迷,卒然遇大難而不驚,案然接萬物而不惑。吾之治,足以待亂。吾之靜,足以待嘩。前有百萬之敵而吾視之,則如遇小冦。亞夫之御冦也,堅臥而不起,欒箴之臨敵也,好以整又好以暇。夫審此二人者,蘊以何術哉?蓋其心治之有定,養之有余也。

○張預曰:治以待亂,靜以待嘩,安以待躁,忍以待忿,嚴以待懈,此所謂善治巳之心,以奪人之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李筌曰:客主之勢。

○杜牧曰:上文云致人而不致于人是也。

○杜佑曰:以我之近,待彼之遠,以我之閑佚,待彼之疲勞,以我之充飽,待彼之饑虛,此理人力者也。

○梅堯臣曰:無困竭人力以自弊。

○王晳曰:以余制不足,善治力也。

○張預曰:近以待遠,佚以待勞,飽以待饑,誘以待來,重以待輕,此所謂善治巳之力以困人之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曹操曰:正正,齊也。堂堂,大也。

○李筌曰:正正者,齊整也。堂堂者,部分也。

○杜牧曰:堂堂者,無懼也。兵者隨敵而變,敵有如此則勿擊之,是能治變也。后漢曹公圍鄴,袁尚來救,公曰:“尚若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此成擒耳。”尚果循西山來,逆擊,大破之也。

○梅堯臣曰:正正而來,堂堂而陳,示無懼也,必有奇變。

○王晳曰:本可要擊,以視整齊,盛大故變。

○何氏曰:所謂強則避之。

○張預曰:正正,謂形名齊整也。堂堂,謂行陳廣大也。敵人如此,豈可輕戰。《軍政》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又曰:“強而避之”,言湏識變通,此所謂善治變化之道,以應敵人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李筌曰:地勢也。

○杜牧曰:向者,仰也。背者,倚也。逆者,迎也。言敵在高處,不可仰攻,敵背丘山下來求戰,不可逆之。此言自下趨高者力乏,自高趨下者勢順也,故不可向迎。

○孟氏曰:敵背丘陵為陳,無有后患,則當引軍平地,勿迎擊之。

○杜佑曰:敵若依據丘陵險阻陳兵待敵,勿輕攻趨也。旣馳勢不便,及有殞石之沖也。

○梅堯臣曰:高陵勿向者,敵處其高,不可仰擊。背丘勿逆者,敵自高而來,不可逆戰,勢不便也。

○王晳曰:如此不便,則當嚴陳以待變也。

○何氏曰:秦伐韓,趙王令趙奢救之。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陳以待之,不然必敗。今先據北山上者勝,后至者敗。”奢從之,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后至,爭山不得上。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后周遣將伐高齊,圍洛陽。齊將段韶御之,登邙坂欲觀周軍形勢,至太和谷便値周軍,即遣馳告諸營與諸將結陳以待之。周軍以歩人在前,上山逆戰,韶以彼歩我騎,且卻且引,得其力弊,乃遣下馬擊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潰,并即奔遁。

○張預曰:敵處高為陳,不可仰攻,人馬之馳逐,弧矢之施發,皆不便也。故諸葛亮曰:“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敵從高而來,不可迎之,勢不順也。引至平地,然后合戰。”】

佯北勿從,

【李筌杜牧曰:恐有伏兵也。

○賈林曰:敵未衰,忽然奔北,必有奇伏要擊我兵,謹勒將士,勿令逐追。

○杜佑曰:北,奔走也。敵方戰,氣勢未衰,便奔走而陳兵者,必有奇伏,勿深入從之。故太公曰:“夫出甲陳,兵縱卒亂行者,欲以為變也。”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曰:勢不至北,必有詐也,則勿逐。

○何氏曰:如戰國秦師伐趙,趙奢之子括代廉頗將,拒秦于長平。秦陰使白起為上將軍,趙出兵擊秦,秦軍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璧,璧堅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絶趙軍后,又一軍五千騎絶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絶,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筑壁堅守,以待救至。秦聞趙食道絶,王自之河內,發卒遮絶趙救及糧食。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陰相殺食,括中射而死。蜀劉表遣劉備北侵至鄴,曹公遣夏侯惇、李典拒之,一朝,備燒屯去,惇遣諸將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不聽,惇等果入賊伏里,典徃救,備見救至,乃退。西魏末,遣將史寜與突厥同伐吐谷渾,遂至樹敦,即吐谷渾之舊都。多諸珍藏而其主先巳奔賀真城,留其征南王及數千人固守。寜攻之偽退,吐谷渾人果關門逐之,因回兵奪門,門未及闔,寜兵遂得入,生獲其征南王,俘獲男女財寳,盡歸諸突厥。北齊高澄立,侯景叛歸梁而圍彭城,澄遣暮容紹宗討之。將戰,紹宗以梁人剽悍,恐其眾之撓也,召將師而語之曰:“我當佯退,誘梁人使前,汝可擊其背。申明誡之。”景又命梁人曰:“逐北勿過二里。”會戰,紹宗走,梁人不用景言,乗敗深入,魏人以紹宗之言為信,爭掩擊,遂大敗之。唐安祿山反,郭子儀圍衛州,偽鄭王慶緒率兵來援,分為三軍。子儀陳以待之,預選射者三千人,伏于璧內,誡之曰:“俟吾小卻,賊必爭進,則登城鼓噪,弓弩齊發以逼之。”旣戰,子儀偽退而賊果乗之,乃開壘門,遽聞鼓噪,矢注如雨,賊徒震駭,整眾追之,遂虜慶緒。

○張預曰:敵人奔北,必審眞偽。若旗鼓齊,應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不可從之。若旗靡輙亂,人囂馬駭,此眞敗卻也。】

銳卒勿攻,

【李筌曰:避強氣也。

○杜牧曰:避實也。楚子伐隋,隋臣季良曰:“楚人尚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隋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不從。隋師敗績。

○陳皥曰:此說是避敵所長,非銳卒勿攻之旨也。蓋言士卒輕銳,且勿攻之,待其懈惰,然后擊之,所謂“千里遠斗,其鋒莫當”,蓋近之爾。

○梅堯臣曰:伺其氣挫。

○何氏曰:如蜀先主率大眾東伐吳,吳將陸遜拒之。蜀主從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金帛爵賞誘動諸夷,先遣將吳班以數千人于平地立營,欲以挑戰。諸將皆欲擊之,遜曰:“備舉軍東至,銳氣始盛,且乗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必大。今但有獎勵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備知其計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人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軍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諸將并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衘持,經七八月,其諸要害賊已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遜曰:“備是猾虜,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巳乆,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遜曰:“吾巳曉破之之術。”乃令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備因夜遁。魏末,吳將諸葛恪圍新城,司馬景王使毌丘儉、文欽等拒之。儉欽請戰,景王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鋒未易當。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令諸將高壘以弊之,相持數日,恪攻城力屈,死傷太半。景王乃令欽督銳卒,趣合榆,斷其歸路。恪懼而遁。前趙劉曜遣將討羌,大酋權渠率眾保險阻。曜將游子遠頻敗之。權渠欲降,其子伊余大言于眾中曰:“往年劉曜自來,猶無若我何。”晨壓子遠壘門,左右勸出戰,子逺曰:“吾聞伊余有專諸之勇,慶忌之捷,其父新敗,怒氣甚盛,且西戎勁悍,其鋒不可擬也,不如緩之,使氣竭而擊之。”乃堅壁不戰,伊余有驕色。子逺候其無備,夜分,誓眾秣馬蓐食,先晨具甲掃壘而出,遲明設覆而戰,生擒伊余于陳。唐武德中,太宗率師往河東討劉武周江夏王,道宗從軍,太宗登玉壁城覩賊,顧謂道宗曰:“賊恃其眾,來邀我戰,汝謂如何。”對曰:“羣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與力爭。令眾深壁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乆。糧運致竭,自當離散,可不戰而擒。”太宗曰:“汝意見暗與我合。”后賊食盡,夜遁,一戰敗之。又太宗征薛仁杲于折墌城,賊十有余萬兵,鋒甚銳,數來挑戰。諸將請戰。太宗曰:“我卒新經挫衂,銳氣猶少。賊驟勝,必輕進好鬬。我且閉壁以折之,待其氣衰而后擊,可一戰而破,此萬全計也。”因令軍中曰:“敢言戰者斬。”相持乆之,賊糧盡,軍中頗攜貳,其將相繼來降。太宗知仁杲必腹內離,謂諸將曰:“可以戰矣。”令總管梁實營于淺水原以誘之,賊大將宗羅睺自恃驕悍,求戰不得,氣憤者乆之。及是,盡銳攻梁實,冀逞其志。梁實固險不出,以挫其鋒。羅睺攻之愈急。太宗度賊巳疲,復謂諸將曰:“彼氣將衰,吾當取之,必矣。”申令諸將遲明合戰,令將軍龎玉陳于淺水原,南出賊之右,先餌之。羅睺倂軍共戰,玉軍幾敗。太宗親御大軍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羅睺回師相拒,我師表里齊奮呼,聲動天。羅睺氣奪,于是大潰。又李靖從河間王孝恭討蕭銑,兵至夷陵。銑將文士弘率精卒數萬屯淸江,孝恭欲擊之,靖曰:“士弘,銑之徤將,士卒驍勇。今新出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宜且泊南岸,勿與爭鋒,待其氣衰,然后奮擊,破之必矣。”孝恭不從,留靖守營,與賊戰。孝恭果敗奔于南岸。

○張預曰:敵若乗銳而來,其鋒不可當,宜少避之,以伺疲挫。晉楚相持,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欒書曰:“楚師輕窕,固壘以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又唐太宗征薛仁杲,賊兵鋒甚銳,數來挑戰,諸將咸請戰。太宗曰:“當且閉壘以折之,待其氣衰,可一戰而破也。”果然。】

餌兵勿食,

【李筌曰:秦人毒涇上流。杜牧曰:敵忽棄飮食而去,先須嘗試,不可便食,慮毒也。后魏文帝時,庫莫奚侵擾,詔濟陰王新成率眾討之。王乃多為毒酒,賊旣漸逼,使棄營而去。賊至,喜競飲,酒酣毒作,王簡輕騎縱擊,俘獲萬計。

○陳皥曰:此之獲勝,蓋非偶然,固非為將之道,垂后世法也。孫子豈以他人不能致毒于人腹中哉,此言喻魚若見餌,不可食也,敵若懸利,不可貪也。曹公與袁紹將文丑等戰,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也,安可去之。”卽知餌兵非止謂寘毒也。食字疑或為貪字也。

○梅堯臣曰:魚貪餌而亡,兵貪餌而敗,敵以兵來釣我,我不可從。

○王晳曰:餌我以利,必有竒伏。

○何氏曰:如春秋時,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赤眉佯敗,棄輜重走,車載土,以豆覆其上。鄧弘取之,為赤眉所敗。曹公未得濟而放牛馬,馬超取之,而公得渡。又如曹公棄輜重,文丑、劉備分取之,而為公所破。又如后魏廣陽王元深以乜列河誘拔陵,竟來抄掠拔陵,為于謹伏兵所破,此皆餌之之術也。

○張預曰:《三略》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言魚貪餌則為釣者所得,兵貪利則為敵人所敗。夫餌兵非止謂寘毒于飮食,但以利留敵,皆為餌也。若曹公以畜產餌馬超,以輜重餌袁紹,李矩以牛馬餌石勒之類,皆是也。】

歸師勿遏,

【李筌曰:士卒思歸,志不可遏也。

○杜牧曰:曹公自征張繡于穰,劉表遣兵救繡,以絶軍后。公將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表與繡復合兵守險,公軍前后受敵,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輜重。設竒兵歩騎來攻,大破之。公謂荀文若曰:“虜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吾是以知勝矣。”

○孟氏曰:人懷歸心,必能死戰,則不可止而擊也。

○杜佑曰:人人有室家,鄉國之往,不可遏截之,徐觀其變而制之。

○梅堯臣曰:敵必死戰。

○王晳曰:人自為戰也。勿遏塞之,若猶有他慮,則可要而擊。曹公攻鄴,袁尚來救,諸將以為歸師不如避之,公曰:“尚從大道來則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擒耳。”蓋大道來則歸意,全循山來則顧負險且有懼心也。

○何氏曰:如魏初曹操圍張繡于穰,劉表遣兵救繡,以絶軍后。公將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連營稍前到安眾。繡與表合兵守險,公軍前后受敵,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輜重。設竒兵,會明,賊謂公為遁也,悉軍來追,乃縱竒兵,歩騎夾攻,大破之。公謂荀彧曰:“虜遏吾歸師,與吾死地,是以知勝。”齊建武二年,魏圍鍾離,張欣泰為軍主,隨崔慧景救援。及魏軍退而邵陽洲上余兵萬人,求輸馬五百匹假道。慧景欲斷路攻之。欣泰說慧景曰:“歸師勿遏。古人畏之,兵在死地,不可輕也。”慧景乃聽過也。前秦符堅征晉,至壽春兵敗,還長安。慕容泓起兵于華澤,堅將符叡、竇沖、姚萇討之,符叡勇果輕敵,不恤士眾,泓聞其至也懼,率眾將奔關東。叡馳兵邀之,姚萇諫曰:“鮮卑有思歸之心,宜驅令出關,不可遏也。”叡弗從,戰于華澤,叡敗績,被殺。后涼呂弘攻叚業于張掖,不勝,將東走,業議欲擊之,其將沮渠蒙遜諌曰:“歸師勿遏,窮寇勿追,此兵家之戒,不如縱之,以為后圖。”業曰:“一日縱敵,悔將無及。”遂率眾追之,為弘所敗。

○張預曰:兵之在外,人人思歸,當路邀之,必致死戰。韓信曰:“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克。”曹公旣破劉表,謂荀彧曰:“虜遏吾歸師,吾是以知勝。”又呂弘攻叚業不勝,將東走,業欲擊之,或諌曰:“歸師勿遏,兵家之戒,不如縱之,以為后圖。”業不從,率眾追之,為弘所敗。古人似此者多,不可悉陳。】

圍師必闕,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闕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李筌曰:夫圍敵必空其一面,示不固也。若四面圍之,敵必堅守,不拔也。項羽坑外黃,魏武圍壷關,卽其義也。

○杜牧曰:示以生路,令無必死之心,因而擊之。后漢妖巫維汜**單臣傅鎮等,相聚入原武城,劫掠吏人,自稱將軍。光武遣臧宮將北軍數千人圍之,賊食多,數攻不下,士卒死傷。帝召公卿諸侯王,問方略。明帝時為東海王,對曰:“妖巫相劫勢無乆立,其中必有悔者。但外圍,急不得走耳。小挺緩,令得逃亡,則一亭長足以擒矣。”帝卽勑令開圍緩守,賊眾分散,遂斬臣鎮等。大唐天寳末,李光弼領朔方軍與史思明戰于土門,賊眾退散,四面圍合,光弼令開東南角以縱之,賊見開圍,棄甲急走,因追擊之,盡殲其眾,是開一面也。

○杜佑曰:若圍敵平陸之地,必空一面,以示其虛。欲使戰守不固而有去留之心,若敵臨危據險,強救在表,當堅固守之,未必闕也。此用兵之法。

○梅堯臣同曹操注。

○何氏曰:如后漢初,張歩據齊地,漢將耿弇總兵討之。歩使其大將費邑軍歷下,又分守祝阿、鍾城。弇先擊祝阿,自晨攻城,未日中而拔。故開圍一角,令其眾得奔歸鍾城。鍾城人聞祝阿巳潰,大恐懼,遂空壁亡去。又朱雋與徐璆共討黃巾余賊,韓忠據宛乞降,不許,因急攻之,連城不克。雋登山覩之,顧謂張超曰:“吾知之矣。賊今外圍周固,內營急逼,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其害甚矣。今不如徹圍,幷兵入城。忠見圍解,則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旣而解圍,忠果出戰,雋因破之。又魏太祖圍壷關,下令曰:“城抜,皆坑之。”連月不下。曹仁曰:“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將人自為守,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日乆。今頓兵堅城之下,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太祖從之,開城,遂降。又后魏末,齊神武起義兵于河北,尒朱兆天光度律仲遠等四將同會鄴南,士馬精強,號二十萬,圍神武于南陵山。是時,神武馬二千,歩卒不滿三萬人。兆等設圍不合,神武連系牛驢,自塞歸道,于是將士死戰,四面奮擊,大破兆等。

○張預曰:圍其三面,開其一角,示以生路,使不堅戰。后漢朱雋討賊師韓忠于宛,急攻不克,因謂軍吏曰:“賊今外圍周固,所以死戰。若我解圍,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果如其言。又曹公圍壷關,謂之曰:“城破,皆坑之。”連攻不下。曹仁謂公曰:“夫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許之必死,令人自守,非計也。”公從之,遂拔其城。是也。】

窮宼勿迫,

【杜牧曰:春秋時吳伐楚。楚師敗走,及淸發,闔閭復將擊之,夫槩王曰:“困獸猶鬬,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半濟而后可擊也。”從之,又敗之。漢宣帝時,趙充國討先零羌,羌覩大軍,棄輜重欲渡湟水,道阨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窮寇也。不可迫,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將曰善。虜果赴水,溺死者數萬,于是大破之也。

○陳皡曰:鳥窮則搏,獸窮則噬也。

○梅堯臣曰:困獸猶鬬,物理然也。

○何氏曰:前燕呂護據野,王陰通晉,事覺,燕將暮容恪等率眾討之。將軍傅顏言之恪曰:“護窮寇,假合王師,旣臨則上下喪氣,殿下前以廣固天險,守易攻難,故為長乆之策。今賊形不與往同,宜急攻之,以省千金之費。”恪曰:“護老賊,經變多矣。觀其為備之道,則未易卒圖也。今圍之于窮城,樵采路絶,內無蓄積,外無強援,不過于十旬,弊之必矣,何必殘士卒之命而趨一時之利哉!此謂兵不血刀,而坐以制勝也。”遂列長圍守之,凡經六月而野王潰。護南奔于晉,悉降其眾。五伐晉將。符彥卿、杜重威經恪北鄙,遇虜于陽城,戎人十萬圍晉師于中野,乏水,軍人鑿井取泥,衣絞而吮之。人馬渴死甚眾。彥卿曰:“與其束手就擒,曷若以身徇國。我今窮蹙。”乃率勁騎出擊之,會大風揚塵,乗勢決戰,戎人大潰。此彥卿為虜十萬所圍,乃窮蹙之寇,遂致死力以求生,戎人不悟之,致敗也。

○張預曰:敵若焚舟破釡,來決一戰,則不可逼迫,蓋獸窮則鬬也。晉師敗齊于鞌,齊侯請盟,晉人不許,齊侯曰:“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晉人懼而與之盟。吳夫槩王謂困獸猶搏。漢趙充國言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蓋亦近之。】

此用兵之法也。

孫子集注卷之七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